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视觉认知系统与正念、正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惠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视觉认知系统与正念、正知
  释惠敏  
  佛教将修行禅定的预备条件称为“定资粮”,其内容为戒律仪(戒之防护)、根律仪(六种感官之防护)、于食知量(适当控制饮食)、初夜后夜觉寤瑜伽(初夜与后夜不眠不休地修行)、正知而住等等项目。在《杂阿含经》275经中,特别以难陀(Nanda)比丘为例,他出家前是孔武有力、爱欲深重的美男子;但他出家后,却能够具备如上所述“定资粮”的美德。其中,在“根律仪”方面,佛陀称赞:“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闇障、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常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以视觉(眼见色)为例,能够不取著色相(明显的美貌特征),不取著随形好(细微的美貌特征),以保持正念,防护心意,令其不生所有烦恼。
  从脑神经科学来看,对个体生存关键性重要的视觉系统,约占人类脑皮质区30%的部分,而且分工精密,有效率的平行处理(parallel processing) 所见对象的形状(form)、深度(depth)、颜色(color) 、动作(motion) 等视觉讯息。根据《瑜伽师地论》,前二种称为“形色”,颜色称为“显色”,动作名为“表色”。
  此外,脑神经的视觉系统在脸孔辨认也有专区负责。若此部位损伤,病人虽可辨识其他任何物体,但就是无法辨认完整的脸孔,在医学上称为Prosopagnosia (face-blindness)。此种病人在人际交往上,会有很大的困难。人们也很难体会视觉似乎正常的病人为何无法辨认他们的脸孔与身分。反之,也有病人虽可辨识脸孔,但是无法辨认完整的物体。在德国,有位女病人之右脑皮质的动作辨识区,因中风而同时受损,她无法看到完整的动作,只见到片段性静止画面。
  脑神经科学家从这些脑损伤病例以及各种动物实验中,以微观的层次研究由一兆个神经元组成的大脑之多元性及复杂度。以猫为例,猫脑中有10至15个不同区域是视觉的专责区,有5个掌管触觉的区域及8个与听觉有关的皮质区。比猫在演化上更先进的物种就有更多不同功能的皮质区,例如猴子有20到40个视觉区,人类的大脑则有更多不同的视觉区。
  单就“线条”的视觉辨认而言,1981年诺贝尔奖得主休伯(David Hubel)与魏叟(Torsten Wiesel)发现其处理过程是:许多“简单皮质细胞”汇集于其他高层单一细胞产生所谓的“复杂皮质细胞”(complex cortical cell),这些“复杂细胞”表现出比“简单细胞”更错综复杂的特性:它们聚集在一个神经元上产生具备更特性化、更复杂性质的“超级复杂细胞”(hypercomplex cell)。这些十分复杂的神经元可在下颞叶皮质中找到,高层次的视觉细胞对如手和脸等高度特性和复杂的刺激有偏好。有些神经元对正面的脸反应最佳,有些则对侧面有最佳反应。以此“主题汇集”(topical convergence)方式,从许多低层次的简单视觉细胞同时汇集在高层次的复杂细胞上,主题汇集最后产生具有惊人特殊反应性质的“高层次”细胞。我们认识(同样的,我们的运动)统合作用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让我深深体悟到:若将心力、体力浪费在“无明、贪忧、恶不善法”上,是多么愚笨的事!
  我们的认识系统不断的从眼、耳、鼻、舌、身、意根(感官)接受各种讯息,同时不断的选择、分析、组合、添加成个人的内心世界。佛教心理学则分析一般人的认识过程,有如下五个普遍性心理作用(五遍行):1. 触(根、尘、识和合生,感官、外境、心识条件相合)→ 2. 作意(引心趣境,选择性注意)→ 3.受(领纳,感受)→ 4. 想(取相,想像,意像的组合)→ 5. 思(造作,思虑而决断)。依此分析“根律仪”之“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属于第四步骤“想”)的修行下手处,应该应养成即时观照前三过程-触、作意、受-的习惯。同时,《瑜伽师地论》也提出以正念、正知之防守、持续为修习“根律仪”要点,来防护心意,使六根不受外境的诱惑,不令烦恼流入内心。
  (本文刊于《人生》杂志252期,2004年8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