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隋唐孤山法响伏虎禅师简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明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隋唐孤山法响伏虎禅师简传
  释明虚
  法响禅师(公元553—630年),扬州海陵人(海陵:县名,县府所在地在今天的泰州市,辖境包括今天的孤山,原属扬州),生於南朝梁承圣二年(553),俗姓李。陈光大二年(568)十六岁时于金陵(南京)栖霞寺随著名的天台宗开宗祖师智者大师出家。出家后修行精进,严持戒律,从不与女人攀谈;常诵《法华经》,对《法华经》颇为精通,并在栖霞寺旁另立“法华堂”,专修“法华”,得法华三昧。证悟后,从不对外炫耀。
  隋末,禅师回到江北。这时,境内有虎,常常一天伤害数人,於是众人设斋消灾。突然,一只猛虎冲入人群,攫取一人而走。禅师大喝:今日法会,即是专为你等举办,快将此人放下!猛虎听后,果然将人放下,慢慢退去。不一会,几十只猛虎成群织队,来到会场。众人大惊,四处躲避。这时,禅师来到虎群前,用手杖轻轻敲打猛虎颈部,为它们说法。完后,猛虎纷纷退去,从此隐声匿迹。
  唐初,禅师听说长江中的孤山环境清静。於是跨越大江,来到孤山,结茅而居,建正见寺,即后来的孤山寺,座下常有两虎听他讲经说法。
  一天,禅师搭船渡江,船公敲诈勒索。禅师从袖中掏出两只小猫,充当渡资,然后上岸而去。谁知师刚离去,小猫瞬间变成两只猛虎,在船上咆哮如雷。船公惊恐万状,急忙上岸追赶禅师,大唤救命。於是禅师回过头来,抚摸虎背,猛虎依旧变成小猫,禅师又将它们装入袖中。船公急忙倒地叩头,连呼“活佛”,发誓从今以后,凡出家人过江,免收渡资。
  唐贞观四年(630)冬初,禅师自知时至,与弟子们告别。卧床二十天,忽然起身,令弟子们准备热水,沐浴剃髮,然后面西而坐,安详而终,享年七十八岁。临终之时,吩咐弟子:我想将我的肉体布施鸟兽,但这里没有树林,鸟兽不多,如果鸟兽不能全部吃完,为了不让人看了害怕,可将剩下部分埋到此山西南。后来,弟子们依教奉行,并为其建造墓塔,名“伏虎禅师塔”;又为其塑立遗像,供奉在孤山寺。大旱的时候,百姓将其迎请出来,每每都有感应。(据唐道宣律师《续高僧传》卷二十六《唐扬州海陵正见寺释法响传略》、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第九《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智者大禅师旁出世家(二世):禅师法响》、清道光《泰州志》卷二十七《释道·法响》、清光绪五年《靖江县志》卷十八《人物志·方外:法响》)
  清道光《泰州志》卷二十七
  法响禅师
  法响禅师,海陵(泰州)人,俗姓李,十六岁出家,住在(南京)栖霞寺。隋朝末年的时候,回到故里。这时,海陵境内,常有猛虎出入,危害百姓。于是,禅师设斋招引猛虎。不一会,猛虎果然全部到齐,爬着不动。禅师手执禅杖,轻轻敲打虎腿、虎背。从此以后,猛虎销声匿迹。
  唐朝初年的时候,禅师来到济川镇(唐时泰兴县治所在地,当时孤山一度曾地属泰兴)南面的小孤山,建造寺院,并且居住下来。圆寂后,弟子们为他建塔造祠,加以安葬,祠名“伏虎禅师”。每逢干旱,百姓向其祈祷风雨,每每总很灵验。后来,山体滑坡,塔祠坠入江中,于是祠堂迁到长江北岸(今泰兴禅师殿),直到如今。大旱之年,当地百姓常常将他迎请出来,祈风祷雨。(白话翻译:释明虚)
  [原文]法响,海陵李氏子,年十六出家,住栖霞寺。隋末还故里,时县有虎害,响设斋招虎,虎悉至,弭伏不动。响杖其胫与背,自是绝迹。唐初於济川镇南小孤山建寺以居。涅槃后弟子造浮图葬之,名伏虎禅师祠,祷雨辄应。后山坠於江,徙祠北岸至今。岁旱,县人迎以祷雨。
  清光绪五年《靖江县志》卷十八
  法 响 禅 师
  法响禅师,隋初海陵人,俗姓李,十六岁时于泰兴广福寺①出家。当时,海陵常有猛虎出入,祸害乡里。于是,禅师将猛虎招来,用手杖敲打虎腿、虎背,为它们念咒说法,然后将它们放走。
  唐朝初年的时候,禅师闻说当时还处在长江中的孤山环境清静,于是,跨过大江,来到孤山,结茅而居,座下常有两只猛虎相随,听他讲经说法。
  一天,禅师乘船过江,船工索要船费,禅师就从衣袖中拿出两只小猫给他,而后登岸。谁知刚上岸,须臾之间,小猫变成两只猛虎,在船上帆杆下咆哮如雷。船工惊恐万分,急忙跳上岸去,追上禅师。于是,禅师还回到船上,抚摸虎背。猛虎还变成小猫。禅师又将它们装入袖中,扬长而去。船工急忙倒地叩头,连呼“活佛!”发誓从今以后,凡出家人过江,不再收费。
  禅师圆寂后,弟子们为他造塔安葬,塔名“伏虎禅师塔”。而禅师的遗像,则供奉在孤山寺。干旱之年,百姓将他迎请出来,祈祷风雨,无不灵验。(白话翻译:释明虚)
  [原文]法响,隋初海陵李氏子,年十六出家於泰兴广福寺。邑有虎害,法响召虎至,杖其胫背,咒之,复纵去。唐初,闻大江中孤山清静,越水结茆以居。座下有二虎听经。一日,附舟渡江,舟子索其值,法响以袖中二猫与之,遂登岸。须臾咆哮於帆樯下,乃二虎也。惧极,急追,法响回,拊虎背仍为猫,纳诸袖中而去。舟子叩头,呼‘活佛’。从此,释子渡江,誓不索值。涅槃后,弟子造浮屠葬之,名‘伏虎祥师塔’。遗像供孤山寺。岁旱,乡人迎以祈雨,辄应。
  清嘉庆《泰兴县志》卷八
  法 响 禅 师
  僧人法响,隋初海陵人,俗姓李。十六岁的时候,于广福寺②出家。修行努力精进,行事常常神奇而不可思议。平时十分爱惜米饭粮食,即使是污水中的残渣剩饭,也一定要取出来,洗干净了吃下。广福寺后面,有一个洗碗洗钵的水池,据说法响禅师曾经在此大显神通,留下许多神奇的传说。当时,海陵一带,虎害猖獗,禅师就设斋招来猛虎。猛虎到后,个个爬着不动。禅师就用手杖敲击虎腿、虎背。从此之后,猛虎绝迹。唐初的时候,禅师于济川镇南面的小孤山建寺而居。圆寂后,弟子们为他建立塔墓,并造“伏虎禅师祠”。百姓向其祈雨,必有感应。后来,孤山发生滑坡,塔祠坠入江中。于是,禅师祠迁移长江北岸,直到如今。禅师祠北迁季市镇西北后,名“禅师殿”。干旱之年,县令总要将他迎请出来,向其祈风祷雨,无不立竿见影、有求必应。(白话翻译:释明虚)
  ①②(靖江、泰兴)两县的记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便是说法响十六岁时到泰兴广福寺出家。广福寺始建於唐光化二年,已是晚唐,隋代的法响怎么可能到晚唐才有的寺庙里出家呢?(而且,遍查史料,除了这两县的记载外,其他史料均没有禅师出家于广福寺的记载。并且,对比这两县的记载,很明显,《靖江县志》是承袭了泰兴的说法;两县记载,一种说法,只能作为孤证,不足采信。——明虚注)……(而)泰州志认为,法响十六岁时出家的是栖霞寺……。(这个时候,智者大师正好在南京,法响正好“从智者学”,之前之后,大师都不在南京。——同上)看来,泰州志的记载比较可靠。
  ……(另外)泰兴与泰州共同记载了这样一个史实,便是孤山“坠於江中”,也即是伏虎禅师涅槃之后,孤山曾经发生过一次大的山体滑坡,伏虎禅师祠正处於崩塌的山体之上……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孤山,可能只是唐初的一小部分。
  ——高峰《伏虎禅师》
  [原文]僧法响,隋初海陵李氏子。年十六出家於广福寺。梵修精进,事多神奇。爱惜米谷,虽污秽中必拾取,洁而食之。寺后有洗钵池,盖尝著灵迹云。邑有虎害,响设斋招虎。虎至弭伏不动。响杖其胫背,自是绝迹。唐初於济川镇南小孤山建寺以居。涅磐后弟子造浮图葬之,名伏虎禅师祠。祷雨必应。后山坠入江中,徙祠北岸至今。徙祠於季市西北,名禅师殿。岁旱,邑令每迎以祷雨,无不立应。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唐扬州海陵正见寺释法响 (向)传略  
  释法响,俗姓李,扬州海陵葛冈人。禅师身高八尺,身材魁梧,容貌出众,眉清目秀,十分漂亮。然而他个性庄重严肃,从不多言。脚底下长有一颗圆形黑痣,黑白分明,看相的人见后,预言他长大了可以统帅三军,名闻天下。可是十六岁那年,他却辞别父母,出家修道。出家后,勤奋努力,专修苦行,与众不同。禅师从不与异性言谈,即使是年老尼僧前来参礼,也未曾与她们说过一句话,持戒十分严谨,戒行非常清净。他常诵《妙法莲华经》,对《法华经》十分精通。青州保恭禅师住持摄山(即南京栖霞山)栖霞寺后,寺风大振,众望所归。禅师慕名前往,在寺旁设立“法华堂”,专修智者大师《法华忏》。依照智者大师的忏法,专心而修,二十一天后,大获感应。虽然自知已有见地,但从不告于他人。后来,保恭禅师进京,于是,禅师还回到江北海陵、宁海①二县。当地僧俗纷纷邀请、供养禅师。①宁海:《舆地纪胜》载,宁海城在海陵城东一百里;《读史方舆纪要》讲,宁海在如皋县东北。据此,宁海故治当在今海安之东、如皋之北的古海滨。——高峰
  隋朝末年的时候,海陵大宁寺僧人智喜法师邀请禅师前往,并为他专门准备了禅房,让他在里面静修打坐。有一次,禅师白天躺在床上,突然爬起身来,大呼:着火了!智喜法师赶紧跑出去,四处查看,并没有地方着火。禅师讲:大概是我耳朵有毛病,产生幻觉了。第二天白天,禅师又惊呼着火。就这样,一连三次。于是,禅师就回到宁海。离开过后,贼寇李子通①攻破县城,火烧寺院,就如禅师所说的那样。①李子通(?-622):东海(山东枣庄)人。初参加长白山部,未半年,聚众达万人。旋渡淮水,与杜伏威合,据海陵(江苏泰州),自称将军。公元615年,称楚王。619年击败陈稜,克江都(江苏扬州),称皇帝,国号吴,年号明政。次年,渡江击败沈法兴,占据京口、丹阳、毗陵等郡。后被辅公祐夜袭,大败,东走入太湖。旋收拾两万溃军,袭击沈法兴,迫其逃亡途中溺死。占地北起太湖,南至五岭,东自会稽,西至宣城。621年,被杜伏威击败,投降,送至长安。次年,脱逃南返,至蓝田被捕杀。——高峰
  后来,有老虎为害乡里,每天都有几十人受害,于是,禅师设斋,举办消灾法会。突然,有一只猛虎冲进会场,抓住一个人要走。禅师随后追上去,大喝一声:站住,不可造次!今天的斋会,即是这位施主举办,赶快放下此人!猛虎闻言,果然将人放下。不一会,所有的老虎都集中过来。禅师用手杖轻轻敲打虎头,为它们说法。于是,猛虎一个个远离而去。
  不久,禅师又想前往浙江天台,追寻智者大师遗迹。他对弟子们说:我内心很想去一次天台,但恐怕难以成行。到了江南某山中,西北方向会看到一座城市,(我恐怕会在那里滞留)。果然,禅师过江,到了江阴县,僧俗众人极力挽留,邀请他于县城东南的一座山上兴建寺院,取名“定山寺”,整整一年。后来,天下渐渐太平。禅师又回到海陵盐亭,当地百姓极力挽留。 
  有一座小山,名叫孤山,拔地而起,高达百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四周荒无草木。禅师就在山前建寺,取名“正见寺”。寺院建成后,就在此住下。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冬月初的时候,他对弟子们说:我要与你们告别了。近来,我老做恶梦,恐怕要一病不起了。于是,卧床休息。到了第二十天辰时(上午七点到九点),突然叫弟子们烧水,沐浴剃发。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时分,面朝西方,安然而终,享年七十八岁。临终之时,他对弟子们说:我想把我的身体,布施给那些飞禽走兽。可是这里没有树林,(鸟兽不多,我怕它们吃不完。)倘若吃不完,让人看了恶心。你们可将剩余的尸骨,埋到山的西南。后来,弟子们照着禅师的遗言,前去掩埋。可是挖了好几个地方,都是石块,土层太薄,没法安葬。于是,只好再试。终于挖到一个地方,有一块石头,刚好凹陷下去,恰好容下禅师的遗体。于是,大家将遗骨安置下去,并在上面建了塔墓。
  禅师在世的时候,身处山林荒野,专修苦行,驯服各种猛兽。常常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口念佛号,不多说法,有时看缘份,说一两句,让灾难临头的人躲避灾难,并假托是梦中所见,(从不显耀自己的见地)。
  贞观二年的时候,有一个常州人,要去幽州,路上遇见一位女人,那女人就问他:海陵的法响禅师还健在吗?又问他:认不认识禅师?那人回答:不认识。女人将一块黑丝布头巾托他带给禅师。不料此人中途得病,一年过后也没有送到。禅师预先早就知道了此事,于是,常常叹息,那人怎么还没到!等那人到了江阴,就将头巾托一个海陵人带了过来。人将要到的时候,禅师就叫弟子出门相迎,正好在门口遇见,于是,就将头巾接了过来。禅师接到头巾后,拿在手里把玩,一边叹息,一边将头巾撕成碎片,然后分发给弟子们,一人一片,也有不少人没有得到。贞观三年,义宁府私自剃度出家人的事败露,政府下令搜查,所有私度僧人必须还俗,离开寺院,否则一律处死。许多出家人听后,都十分害怕,纷纷还俗。禅师弟子中,那些得到头巾的人,都还了俗;而没有得到的,出家至今。
  有一年,天降大雪,积雪厚达数尺。禅师告诉弟子:我想要一些新鲜青菜。弟子说道:地里雪太厚了,菜挖不上来。禅师说:到山上去,山上有。弟子们就按照禅师所说,上山去挖。上山数里路,到了一棵树下,果然都是青菜,于是挖了回来。
  禅师一生,好多事情都是这样,能够未卜先知。(白话翻译:释明虚)
  [原文]释法响,姓李,扬州海陵葛冈人。形长八尺,仪貌魁杰,眉目秀异。立性威严,言不妄发。足下有黑子,圆净分明,相者曰:长为军将,仍有重名於天下也。年十六辞亲出家,即事精苦,与人卓异。尼妪参礼,未尝与言。戒行清净,诵法华通。摄山(即栖霞山)栖霞寺恭禅师(保恭禅师:青州人,曾为栖霞寺住持),住法后贤众所归仰,承名延致,於寺侧立法华堂,行智者法华忏。响依法行,三七专注,大获瑞应,知而不言。恭既入京,响还江北海陵、宁海二县,各延供养。
  隋末,海陵大宁寺僧智喜,开房延入,於中静坐。昼卧惊起曰:火发。喜四出顾视,了无。响曰:吾患耳妄闻耶。明日昼惊。如此三度,遂东还宁海。去后,李子通贼破县烧寺,如所告焉。
  大虫伤害,日数十人,乃设禳灾大斋。忽有一虎入堂,搏一人将去。响逐后唤住:何造次?今为檀越设斋,可放此人。依言即放。诸虎大集,以杖扣头,为说法,於是相随远去。
  又欲往天台,寻智者古迹。谓弟子曰:吾虽欲至天台而不达,在江南一山中,西北望见一城。及过江至江阴县,道俗留连於县东南山起寺,号曰“定山”,便经年稔。后天下渐安,又还海陵盐亭,百姓留之。
  有小孤山,出地百仞,四面无草木,於前立寺,名为“正见”,处之。贞观四年冬初,谓门人曰:吾与汝别。近梦恶,将不起矣。遂卧二十日,忽起索汤,盥浴剃发。自辰至酉,面西而终,年七十八。将终谓弟子曰:吾愿以身施诸鸟兽。此无林木,食若不尽,秽人眼目,可埋山西南。及依往埋,掘便值石,盘薄无由。又更试掘,遂得一处。凹陷石上,恰得容身,因厝中,置塔其上。
  响生常日,投陀林野,驯伏猛兽。观想西方,口唱南无佛,不多说法,随缘一两句,有灾祥者令避,托以梦想所见。
  贞观二年,有常洲人,往幽洲,见一女人,问:海陵响禅师健不?又问识耶?答:不识。女人以乌丝布头巾,用寄响师。此人遇患,经年不至。向预知之,每叹息那不至耶。人至江阴,附头巾与海陵人。将至其处,乃令弟子逆之,恰至门首相值,以巾付还。向得巾执玩,咨嗟裂破,付弟子,人得一片,有不得者。贞观三年,天下大括义宁私度,不出者斩,闻此咸畏。得头巾者并依还俗,其不得者现今出家。
  其年大雪深数尺。告弟子曰:吾须新菜。弟子曰:雪深叵得。曰:上山求之可有。如言上山数里,至一树下,皆是青菜,取之而返。预知皆如此也。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佛祖统纪》卷第九·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智者大禅师旁出世家(二世)
  禅  师  法  响    
  禅师法响,扬州人,十六岁的时候,辞别父母,出家修道,跟随智者大师学习。常诵《法华经》,对《法华》十分精通。于是,便在南京栖霞寺旁设立法华堂,专修法华三昧。证悟后,默默无闻,从不对人谈起。当时,山中有虎伤人,每天遇害的,多达数人。于是,禅师设斋,举办消灾法会。突然,一只猛虎冲入人群,抓起一个人就走。禅师大声呼唤:今日法会,就是专为你等举办,快将此人放下!猛虎闻后,果然将人放下,然后退去。不一会,几十只猛虎齐集会场,众人惊恐万状,纷纷躲避。禅师来到虎前,提起手杖,轻轻敲打老虎颈部,为它们说法。完后,众虎纷纷远离,从此,无影无踪。(白话翻译:释明虚)
  [原文]禅师法响,杨州人,年十六,辞亲入道,从智者学,诵通法华,乃於栖霞寺侧立法华堂,行三昧既获证悟,默而不言。山中猛虎,日害数人,众设大斋以为禳。忽见一虎入众中攫一人去,师高声呼云:今日专为汝设斋,可放此人。虎即置人而退。顷之,群虎数十大集斋所,举众惊避。师至虎前,以杖扣群虎颈,为其说法。自此之后,远遁无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