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宗现代转型之路剖析——以安祥禅、现代禅、生活禅为中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圣 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宗现代转型之路剖析——以安祥禅、现代禅、生活禅为中心
  圣 凯
  内容提要 近二十多年来,在海峡两岸分别出现安祥禅、现代禅、生活禅,这是中国禅宗在现代转型历程中的不同表现。本文从成立缘起、禅的理念、修行方法等方面对三种禅进行比较,指出彼此的优点与缺点。最后,从生活禅有待于完善等方面进行建设性的探讨,希望对其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禅宗 现代转型 安祥禅 现代禅 生活禅
  一、前言
  “中国佛教特质在于禅”,表明禅宗成为唐代以后中国佛教的主流与代表。但是,明末以来,禅门衰微,禅风堕落,天下禅林内则禅、讲、律、净并行,外则以经、忏、斋、焰迎合民俗,传心、传法只剩下法卷付授的形式,中国禅宗失去了活泼的生命与实质性的内容。但是,太虚大师又曾经预言:中国佛教若能复兴,仍在乎禅。太虚大师以其睿智透彻观察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佛教特质之后,得出以上的结论,令人深思与振奋。
  反观百年来禅宗的流传,宗、教融通,禅、净双修,仍为普遍的风气。中国禅宗虽然还有少数人保持着丛林禅、山林禅的风气,但是已经步人现代转型的阶段,强调在动用中、世俗生活中参禅,将生活与禅、世间与出世间打成一片。如何在紧张繁忙的现代世俗生活中参禅,成为当代禅人们探讨的中心课题。如何将禅与现代生活从深、广两个方面进一步结合,提供给世人在现实生活和超现实生活信仰上都得到满足的简而灵的操作技术,成为禅宗振兴的关键。近二十年来,在海峡两岸出现引人注目的三种禅,即耕云先生所提倡的“安祥禅”,李元松先生所提倡的“现代禅”,净慧法师所提倡的“生活禅”,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就与影响,对禅宗的现代转型做出自己的探索与努力。同时,随着耕云先生和李元松先生的逝世,安祥禅、现代禅的继续发展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深思。“生活禅”在净慧法师的提倡与弘扬下,则在稳定地向前发展。
  可能人们对“安祥禅”的印象比较好,对“现代禅”则颇有微词,但是作为历史的经验,过去的对与错,他们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后来者应该借鉴与反思的,“同情的理解”适合于任何对象。所以,总结安祥禅、现代禅、生活禅在禅宗转型历程中的缘起、理念、修行方法等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能对在这一道路上继续探索与发展的弘扬者与实践者,有所裨益。但是,作为研究者,我们无法真正进入研究对象本身,只能依据文献资料进行剖析与判断。若有错误的地方,尚祈安祥禅、现代禅、安祥禅的提倡者与弟子们能够提出,进行批评指正。
  二、种禅的创设
  (一)安祥禅的创设
  在三种禅当中,“安祥禅”的创设最早。耕云先生,1924年农历5月1日出生于天津市。幼人私塾,12岁读完《四书》及《左传》。1942年,随军驻西康,依玛西其安上师习学白教密法,得灌顶为阿阁黎。1943年在重庆期间,多次亲近虚云老和尚,归依老和尚。同时,在虚云老和尚的影响下,决心学禅。
  1949年到台湾后,在军队中,用功非常精进,功夫打成一片,行不知行,坐不知坐,食而不知其味。一日,读袁焕仙诗:“底事痴求佛法僧,羡他北秀与南能,原本一片闲田地,过去过来问主翁。”受到激发,忽然,三际坐断,桶底脱落,从前佛言祖语上的疑点涣然冰释。1974年,在台湾桃园县龙潭乡军中,一日夜间为免同事及朋友干扰,遂紧闭门户关灯静思:“何谓真理?”“何谓如来?”不久即豁然领悟:“真理乃是原本如此”、“如来者,如其本来”,当下大放光明,时虽在夜间,犹如白昼。所以,耕云先生自称:“悟缘来自禅宗。”
  1982年12月25日,台南市禅学研究会成立,开示《禅、禅学与学禅》。应台南禅学研究会之请求,允为导师,为有缘“解粘去缚,抽钉拔楔”。迄2000年圆寂,共计18年整,其间历次所说法要,名曰“安祥禅”,印有专辑,弘扬寰宇,颇获有缘信受奉行。从耕云先生的弘法活动来看,他基本处于讲学与指导状态,很少参与整个禅学研究会的运作,他基本上是以“导师”的身份来领导禅学研究会的发展。
  1991年7月,台湾中华禅学会(时称耕云禅学基金会)导师耕云先生率团赴大陆北京、石家庄参访,先后应邀于北京广济寺、法源寺、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河北正定临济祖庭等地演讲说法。赵朴老盛赞先生拈出安祥,“深契佛心祖意”。而且,《安祥禅》一书在大陆流通颇广,在大陆影响很大。
  (二)现代禅的创设
  现代禅,全名“佛教现代禅菩萨僧团”,简称“现代禅教团”,是李元松先生于1989年4月与僧俗四众弟子共同创立。
  李元松,1957年生于台湾台北县石碇乡,早年即对宗教及哲学深具浓厚兴趣。13岁,他随父母信仰一贯道,其后九年,沐浴在一贯道的三教经典当中,并担任“讲师”职位。李元松说:“一贯道这样的教义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使自己生起修道路上百折不挠越挫越坚的决心。”李元松自称:“我就永远是一贯道的道亲。”
  一贯道对李元松的影响,应该有两方面:一是三教经典的研读,将他熏习成一个讲究“人情义理”的人。其次,一贯道阶级严明的教团组织、带着神秘色彩的传教方式、后学对前人和长辈的唯命是从等等,相信或多或少都影响现代禅的组织架构。杨惠南先生认为,一贯道与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有许多相似之处。在金庸众多武侠小说当中,李元松特别喜爱这部小说里的“侠义精神”,甚至还把“吟咏《倚天屠龙记》”,列入十三个“道次第”的第四次第当中。
  1975年以后,李元松先生接触心理分析、逻辑等学问,并且广泛阅读现代学术著作。1979年,他开始学习、研读印顺法师之《妙云集》系列著作,他将印顺法师称为“人生的第三个贵人”,而且认为建立现代禅菩萨僧团的主观因素是受印顺导师的影响。但是,李元松无法满足印顺导师的思想,他对印顺导师的不满表现有三点:一、印顺导师重闻思,但很少涉及修慧以及如何从定心相应的般若智顿人无漏慧;二、印顺导师对禅宗、密宗、净土宗的批判;三、印顺导师主张“人乘菩萨”才是大乘佛教所景仰的菩萨,而李元松先生主张“法眼净”菩萨才是真正的菩萨。
  至1983年,他自认闻思成熟,却仍苦于无力化解内心潜存的不安和疑惑,苦于明眼善知识难觅,独自深入止观,工作之余,每日打坐,寻伺勘破生死之道,苦参锤炼了相当长的时间。其中,李元松先生曾经归依日本东密修行者——悟光上师,而且杨惠南先生认为现代禅所谓“外禅内密“的经营理念,应该是受到悟光上师的启发。随后,于1988年3月,他走入佛教界,倡导“止观双运”与“本地风光”两门禅法。1989年4月,为了进一步从事佛教改革运动,他和早期从学的弟子一同创立了现代禅教团。
  从1989年开始,他的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创办杂志、出版社、文教基金会、网站,同时建设象山修行人社区,与基督教信义宗展开宗教对话等。
  其实,现代禅的出现不但是台湾佛教蕴含的内在危机之起点,也是传统汉传佛教现代化过程中的一次觉醒。佛教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如何解决现代人生活中的种种痛苦,这不但是现代禅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传统佛教必须面对的。所以,李元松先生本着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与体会,提供重视“经验”、“实效”、“理性”;尤其认为个人在通往禅定解脱的途中,培养“现代人的特质”,诸如包容异己、理性思辩、守法守诺、接纳变迁、同理心、敬业等能力与性格。他的原意在于唤起佛教徒对“现代精神”的重视,也是让菩萨道精神具体地落实到现代社会中,这就是称为“现代禅”的原因。
  (三)生活禅的创设
  安祥禅、现代禅的创设,与台湾政治“解严”都有很大关系。而“生活禅”的产生,则归功于中国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0世纪下半叶,“禅宗热”在中国大地兴起,许多著名的禅宗寺院都得到修复、开放,随着气功热、传统文化热、旅游热的流行,在出版界掀起禅宗读物的出版高潮,“禅宗热”波及整个社会层面。
  1988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文,正式规定柏林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交还佛教界管理使用,并由净慧法师主持,逐步进行修复。同时,成立河北省佛教协会。净慧法师结合河北佛教的历史特点及“禅学热”、“修炼热”的社会因缘,于1989年创办了《禅》杂志。《禅》杂志以文字为方便接引了大批信徒,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许多最初对佛教生疏的人借《禅》树立了正信,成为虔诚的三宝弟子;许多苦恼的心灵因学禅而获得安祥;许多迷惘的人因学禅而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净慧法师深深体悟到:当今时代亟需佛法甘露的滋润,佛法的弘扬应该紧扣时代因缘,立足现实,改善人生;禅作为佛教中宗教气氛最淡、与生活最贴切的法门,对于解决现代人的苦恼无疑具有优势。“生活禅”由此应运而生①。
  柏林寺本为赵州禅师的祖庭,而净慧法师又是出自虚云和尚的门下,长期从事佛教文化工作,因此净慧法师既有禅宗的法脉传统,又具有当时国内佛教界少见的现代人文精神。同时,净慧法师当时在中国佛教协会工作,长期接触海外佛教界,因此对弘扬禅宗应该有所借鉴作用。1991年,净慧法师提出生活禅的概念。
  其实,正式提出“生活禅”的理念,应该是在1992年冬季禅七,当然那时可能只有参加禅七的弟子们知道与了解。他在1992年10月26日,禅七最后一天开示时,正式向大众开示“生活禅”的修行理念。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禅或者说禅的开悟,并不是特殊的存在,而是普遍的存在。从历代禅师悟道的因缘可以看出,开悟是人人都有份的。禅既具有普遍性,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就完全可以加以运用。禅与生活是同时并存的,有生活就有禅。
  第二,“生活禅”的设想,就是要让禅回到生活中。古代有如来禅、祖师禅,有世间禅、出世禅,现在又有“安祥禅”、“现代禅”的倡导。“生活禅”的提出不仅是在经典上有根据,在历代禅师的语录里有根据,在赵州和尚的语录中更充分体现了“生活禅”的精神。
  第三,提倡“生活禅”,就是希望佛法普及于世间,使佛法能够深入人心,净化人心,深入社会,净化社会,使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幸福、祥和、清净的社会。
  第四,为了让更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让更多信教和不信教的人,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法门,为了普及佛法,利用禅的优势广泛地接引当机,所以应该提倡“生活禅”。
  第五,佛教作为一种信仰,只有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变成信仰者自己的血肉和灵魂。如果能在心态上时时观照自己,时时把信仰和言行打成一片,在生活中以一种统一的、完整的人格来体现佛法的精神,这也是修行。
  因此,1993年所提出“生活禅修行提纲”应该是在这个开示的基础上加以提炼与发展起来的。1993年,在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及河北省各方面领导的支持下,在柏林寺举办“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才正式推出“生活禅”的理念,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掀开新的一页。
  生活禅夏令营是面向在家信徒的新型弘法活动,意在向青年教友提供一次体验丛林生活、亲近三宝、坚定正信的机会,以展现生活禅的内涵。参加生活禅夏令营的以知识界教友为主,更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未来佛教事业的发展作人才准备。同时,通过举办夏令营活动,借助十方大德的认同和参与、研讨与切磋,试图探索传统的佛教禅学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切人点,以利于进一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把人间佛教思想落到实处,为现实人生勤恳奉献。这十年以来,生活禅夏令营在社会和佛教界,引起很好的反响,而且也在逐步完善与发展。
  三种禅的创设,其实都是佛法精神如何落实于现实生活的不同探索。耕云先生开始提供与弘扬“安祥禅”时,已经60岁了,可能已经缺乏创业的精神,所以安祥禅并没有出现新的禅修团体。而李元松先生在创设现代禅时,才32岁,加上他自己本身的人文精神及现代感,因此出现组织化、制度化的团体。净慧法师本身则住持禅宗寺院,僧团与寺院为弘扬生活禅提供了巨大的人才资源与空间。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创始人不同的生活背景、身份、气质等都会使古老禅宗的现代转型出现不同的形态。
  三、理念与宗旨的比较
  安祥禅、现代禅、生活禅都是对古老禅宗的不同诠释方式,而且都是佛法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体现,都是“祖师禅”的源流,都可以从释尊到六祖慧能那里找到自己的根据。但是,在不同的诠释中,佛法、禅都得到不同的体现,这并没有正宗与旁枝之分,只有善巧方便的不同,以及其中到底有多少“变味”。
  (一)安祥禅的理念与宗旨
  耕云先生以现代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禅的内涵、精髓、宗旨、修行和保任的方法,同时应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环境的需要,将古代的祖师禅过滤、升华,定名为“安祥禅”。什么是安祥禅,耕云先生以《安祥歌》来阐述安祥与禅的内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安祥是摩诃般若的发露、禅的生命、法的现量,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体现、实际理地、本地风光,是法界的慧日、幸福的泉源、众生的希望。”晚期说法,更进一步指出“安祥就是佛的心态”、“佛出世的本怀就是安祥”。
  耕云先生对“禅”是如何理解的?他首先高举禅宗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宗旨;然后,又指出禅就是找出真实的自我,把捉永恒生命的一门学问。禅是一种特殊的学问,因为禅是生命之学,是穷理尽性之学,是宗教的灵魂、文学艺术的生命。在其他地方,他又指出禅的三个特性:一、禅超越宗教与哲学,佛法是无我感情的宗教,就是无缘大慈——五条件的同情,同体大悲——感同身受的同感,而没有自我的执著,所以禅超越了宗教;禅之所以超越哲学,是因为禅反对概念游戏的妄想、计执。二、禅是心的原态、生命的共相与永恒相,没有经过六根六尘对境,吸收六尘污染以前原本的心态,即“本心”;永恒相就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永恒的生命。三、禅的基本内涵是正见加正受,正见不会见到与真实相对的任何事物,只会见到宇宙惟一的真实——也就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所谓正受,耕云先生说,有两种解释:一是真实的受用,一是正确的感受。所谓正见,包括明鉴因果、三法印、了解四谛、十二因缘等。另外,他又说禅是“法界心的现量”、“涅槃心的亲证”、“不二法门的体现”。
  从耕云先生对“禅”的理解,禅体现了宇宙与生命的真、善、美。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禅的基本内涵——正受,因为由这一点能够引出“安祥禅”。按照耕云先生的解释,正确的感受“是一种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私欲、没有攀缘、没有矛盾,离开一切执著、一切相对,调和、统一的心灵状态”。有了正确的感受,就必然能获得真实的受用。所以,耕云先生在《平安是福》这篇短文中说,“平衡与安宁乃是人生最大幸福。盖生理平衡,无四大不调与五阴炽盛之苦;心理平衡,则无兴奋、冲动、寂寞、消沉之感。”反之,“耽口腹乐,生理失去平衡,病患由斯而生;心为物役,心理失去平衡,烦恼纷然蓬起。”这些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亲自体验到的。因此,当你一旦步人安祥:“心浮气躁的人感觉到一陈清凉”,“忿恨不平的人感觉到无比温馨”,“烦恼痛苦的人感觉到非常舒畅”,“心灰意冷的人感觉到极大鼓舞”。如此这般,不都是最真实的受用吗?耕云先生说:“安祥是禅的生命。”此真可谓是,一语道破禅三昧,众生当下得正受。
  耕云先生总结安祥禅的特色,指出安祥禅是反迷信的,安祥禅是尊重人的,安祥禅是在血肉现实里生根的,安祥禅不是虚无主义,安祥禅不拜神、不迷信。安祥禅虽然重视因果,但是主要在改变自己,使自己活在心安无愧里。安祥禅是工业社会的禅。安祥禅是现在进行式的禅,不是过去式的禅。不崇拜偶像,不烧香、不吃素。做个正常的人,尽责任、尽义务,求心安的过日子就好了,在日常空闲的时间里,使自己的心态安祥,这就是幸福、快乐的人生!
  安祥禅是古代禅宗的现代诠释,耕云先生称安祥禅是祖师禅的“稀释”,安祥禅就是把禅的部分内涵作为外举,把禅的部分内涵显露出来,成为外在的特征,这样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安祥禅以安祥为究竟,重视彻了,重视觉受,而不重视知解。
  所以,耕云先生提出,安祥是法的现量,是禅的生命,是正受的实证,是最高的生活艺术,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因此,以“安祥”来容括了禅的真、善、美,法的现量、禅的生命是“真”的表现,正受的实证、幸福源泉是“善”的特征,而最高的生活艺术则体现了感觉与感受的美。总之,安祥禅的精髓——安祥的心态,也就是统一调和的心态,亦即定慧圆明的证量。
  (二)现代禅的理念与宗旨
  按照李元松先生的自述,现代禅是从阿含、般若、禅、密、净土以及现代的人文精神,复加上《倚天屠龙记》所共同孕育而生的。
  作为现代禅,首先仍然是一种禅,而“禅”是什么呢?李元松先生指出,禅是现量的经验,实相唯证乃能相应,因此是言语所无法描述的。一般人误以为禅不可说、不能表达,其实,既然禅是现量的经验,具有亲证经验的人还是可以具体、清晰、明确表述其中的内涵的,是不会含混不清或言语闪烁的。因此,现代禅崇尚经验主义的原则,从而与古老禅宗“不立文字”的超验主义开始“变味”。当然,在祖师禅的发展历史上,“无言”与“有言”总是同时存在的。李元松自己也承认禅存在“不可说”与“可说”的两面性,禅的本质上是一种没有错谬的认知,或者说是一种于一切皆无挂碍的心境,前者就知性而说明,后者顺情意感受而谈,两者皆为禅体验的内容,但是离人类一般经验太遥远,因此“禅不可说”;另外,禅的智慧与心境皆为现量经验,所以“禅可说”。
  正因为禅是实证的经验,李元松先生指出,禅就是突破人类本能而达到的流畅性、积极性、自在无碍的宽广心境。禅就是涅槃的体验,是能、所泯除之后的一种觉悟的状态,是一切存在的本质,无古今之分,无中外之别,只要所体验到的是涅槃,绝对一模一样⑤。禅不但是宇宙与生命的本质,从主体上说,他又说禅就是般若直观的智能,现观万物本来面目的智能,明明白白地接触到事物原本的样子,所以禅并不等于禅宗,而是佛教一切宗派共同的基础。
  他十分强调“现代禅”在哲学背景与深入的境界上,与古代正统的禅门完全一致,禅的本质根本无古今分野。总结李元松先生对禅的种种表述,禅是宇宙、生命的真实,是对万物没有错误的认知,是一种心无挂碍的心境。但是,李元松先生高举“经验主义”,则显出其独特性。
  但是,现代禅与传统的“禅”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禅所传授的禅法,具有综合性的内容。它含禅宗的色彩,但李元松先生却没有接受讲究“以心传心”的任何禅师的印可。他说:“我不是禅。我自己又何曾拜禅师为师呢?我自己又何曾跟禅门有任何瓜葛呢?”他创设现代禅的理念,是基于佛教中共许的法要,如三法印、四圣谛、六度波罗蜜、八正道、十二缘起等;同时,顺应时代精神,尊重世间智者共识,而以恪尽职守、照顾身旁周遭的人为先,并做一个有品有格、理性宽容的现代人;继之于日常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淬炼平静如水的定心和刚硬如铁的意志。所以,现代禅的特色在于,重视理性、民主、平权、人道性格的培养,而且肯定理性、民主、平权、人道的性格可以帮助学佛人体验禅心。
  所以,现代禅不同于传统佛教的思想、行持在于它的九项主张:
  第一,坚持经验主义的原则。现代禅虽然不以科学为万能,但认为科学理性的精神有助于学佛者避免陷入迷信鬼神、崇拜权威的迷宫,且是趣向正觉解脱的良器。
  第二,肯定情欲的立场。现代禅认为,情欲无咎,障道苦痛的根源乃是无明自性见,非关情欲有无。倘能化解无明白性见,七情六欲不仅是法性显现的游戏,更是菩萨利生的动力。
  第三,菩萨道的基础应从履行原本的责任、义务做起。现代禅强调,未能度天下,务必先照顾呵护身旁周遭的眷属,不得以个人的宗教理想而抛弃对他人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重视侠义精神的学风。现代禅认为,仁心侠骨乃圣贤之基。圣贤之道,高明广大,凡夫一蹴难及,倘由侠义之道,不仅可落实圣贤之学,并且可避免言极高渺、行极卑劣之弊。“是非真假已忘却,独留情义落江湖”,乃现代禅行者的座右铭。
  第五,不理会传自印度的古老戒律。现代禅认为,袭自两千多年前的小乘戒律与大乘菩萨精神相违逆,今人不仅不可能持守,且与般若波罗蜜的修道原理互相矛盾;但秉持道德原则,勿伤害他人,勿违反法律,学佛人全力以赴的,当是对禅定与般若的体证。
  第六,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的习定要领。现代禅不认为传统的打坐方法对于普遍的现代人能有多大的禅定效应,原因是:禅定的修习要领首重清醒、一心的神志,尤其需要将清醒一心的神志贯穿到行住坐卧等一切行事作务之中;倘未能养成随时活在眼前一瞬的习惯,再久的打坐都只似练习中国功夫,和禅定无涉。
  第七,直示本地风光,高唱证果不难的主张。现代禅认为,法无高下,人有利钝:钝根人固需依经论的次第拾级而上,利根人却因信解空义,得以修习禅宗心法,顿超直人果地,不需经历三大阿僧只劫。
  第八,统贯大小显密的行门与解门。现代禅认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同源于缘起无我的深悟,尽管悲愿有大小、方便有峻峭平缓;但无智者仅见其表显的差异,真佛子则见其还灭原理本不二。千百年佛教史上的义学之争,概是未尽惑者一隅之见。
  第九,四双八辈圣者乃僧宝之真义。现代禅认为,菩萨不限于出家、在家,倘有定慧悲智,僧、俗二众皆得为众生依怙。两千年来,“僧尊俗卑”的传统并不具有合理的权威。
  在这些原则中,不墨守袭自印度的古老戒律、对七情六欲持肯定的态度、主张证果不难与僧俗平等之四项,与以出家众为主导的传统佛教的观念大相径庭。
  (三)生活禅的理念与宗旨
  净慧法师所提倡的“生活禅”是传统中华禅在现代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它以佛教原典为理论依据,默契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净慧法师本身出自禅门,深得虚云和尚的法要,能够紧握祖师禅的根本精神,同时又能加以灵活运用。
  什么是“禅”?,净慧法师提出:第一,禅是一种境界,觉者、悟者、行者均有此境界,或者体验此境界。体验是直接的,不须要任何中介物。如指指月,看月而不看指,直接把握。
  第二,禅是一种受用、体验,唯行者有,唯证者得。
  第三,禅是一种方法、手段,从本质上看,禅是见性的方法;是活的方法,动态的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运用,不断发展。
  第四,禅是一条道路,是探索、开发智慧之路;是挣脱桎梏之路;是追求解脱之路;是圆满人生(生命)之路。可以说上一千种,而圆满或生命是其究竟。
  第五,禅是一种生活艺术、生活方式,智者、觉者的生活体现;悟者、行者的生活内涵。
  第六,禅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是释放出生命固有的一切能量、活力,一切无碍,究竟解脱,十方世界,有缘即住,无缘即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从以上禅的六种定义,净慧法师主要从境界论、方法论的角度论述了禅的特点,没有直接提到禅作为宇宙与生命的真实——本体论方面。但是,他在《生活禅开题》中则全面论述了禅的真、善、美。他指出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从心理状态来说,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超越是禅。可以看出禅的普遍性与包容性,自然现象万物都是禅,这是禅的“真”的表现;而心理状态与做人处事是禅的“善”的作用,审美意识则突出了禅的“美”。净慧法师从禅的普遍性、包容性,强调禅不在生活之外,而就在生活之中,就是生活本身,所以应该在生活中参禅。他基于继承传统(契理),适应时代(契机),立足正法,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祥和社会,从而提出“生活禅”。因此,他指出:“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人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所以,生活禅主要在于运用禅的方法来解决现代人生活的痛苦,提高现代人的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
  生活禅的特质,在于净慧法师所总括的将祖师禅、佛法“生活化”和“化生活”两个方面的结合。这是针对现代生活,对祖师禅乃至全体佛法的灵活运用。其实,“生活化”与“化生活”都是针对现代人的生活特点而设计的,同时也是对脱离现实的修行的纠偏。但是,二者仍然有所区别,“生活化”强调了在生活中修行,将佛法、禅融人生活,即“把佛法净化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社会(庄严国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要使佛法的精神具体化,要使自己的思想言行与自己的信仰原则融为一体,实现法的人格化”。“生活化”强调了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走人世俗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勤修戒、定、慧三学和六度、四摄,体验法喜禅悦,体证自性涅槃,实现自我超越,了脱生死。
  “化生活”从本质上说,是用佛法的智慧来点化现实生活,改造生活,超越生活,圆满生活,将生活佛法化,变众生痴迷、污染、沦坠的生活为正觉、清净、向上的生活。其实,“化生活”应该是禅宗如何以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来指导现代人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应该是一种技术的层面,应该要体现“生活禅”的具体应用方面。
  所以,净慧法师总结指出,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因此,生活禅从本质上是祖师禅的现代应用,或者说是祖师禅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中所呈现的形态。
  耕云先生、李元松先生、净慧法师都分别分析论述了禅的本质,以及安祥禅、现代禅、生活禅的理念与宗旨,从而我们可以看到彼此之间的同异。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看到传统佛教在当今社会遇到的困难,都能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会对传统佛法进行现代转型。所以,他们首肯自己所提倡的禅都是来自古代佛法及祖师禅,都从不同方面肯定了禅的真、善、美,都承认传统佛教及禅宗必须适应于现代生活。
  但是,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耕云先生称安祥禅是祖师禅的“稀释”,强调禅的基本内涵是正见加正受,因此最终归结到安祥的心态,也就是统一调和的心态。现代禅是从阿含、般若、禅、密、净土以及现代的人文精神,复加上《倚天屠龙记》所共同孕育而生的。?李元松先生高举“经验主义”旗帜,强调重视理性、民主、平权、人道性格的培养,而且提出九项主张,其思想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同时多少又有“变味”的味道。生活禅强调了祖师禅的现代应用,从“生活化”和“化生活”方面,强调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
  四、禅法的分析与比较
  佛法的精神永远是常恒常新的,禅宗的智慧永远是治心的良药,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提供给世人以在现实生活和信仰生活上都得到满足的简而灵的操作技术——禅法,成为禅宗发展的关键。所以,禅心智慧是不变的,方便善巧必须与时俱进。所以安祥禅、现代禅、生活禅在宗旨与理念上的差别则是抽象的,而在禅法上的差别则是具体、细微、多变的。三者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出自己独具特色的禅法,同时也确实为现代人带来很大的慰藉与效果。
  (一)安祥禅的禅法特色
  1.教典、戒条
  在提出一种禅时,都必须强调自己禅所依的教典、法宝。安祥禅的法宝,即耕云导师之讲词、著作、解惑录、诗歌、法语铭言及安祥禅曲。同时,耕云先生还讲过《信心铭》、《心经》、《证道歌》、《六祖坛经》、《金刚经》,批示过的典籍有《信心铭》、《傅大士心王铭》、《志公十二时颂》、《圜悟禅师心要》。应该说,这些禅宗典籍是安祥禅修习者应该熟悉的。
  安祥禅作为祖师禅的“稀释”,修习者全部为在家信徒,耕云先生宣称:安祥禅没有任何限制,你昨天怎么生活,今天还是怎么生活;今天怎么过活,明天还是这样地过活。安祥禅不要求人们受通常佛门四众弟子所受的戒,不要求学法者改变外在的形相。安祥禅只要求学法者遵守一条戒,即“不可告人之事不想、不做”,只要求学法者不断修正内心。从一方面讲,“这个法门多么简单,几乎是百无禁忌”。可是,一个人要做到“凡是怕别人知道的事断然不做,凡是不可做的事断然不想”,又谈何容易。1995年,耕云先生又进一步具体约定称为“契约”,内容如下:
  “安祥禅学会的成立,揭开了人天长夜的黑幕,彰显了释尊的大爱,绽放出幸福安祥的希望之光。凡我同道矢志与安祥禅契合,以俯仰无愧为人生取向,责任义务为生活内涵,诚挚纯洁,胸怀坦荡;尊重生命,不为口腹之欲杀生;珍护良知,不贪渎,不窃盗,不逃税,不诈欺;守身如玉,不涉足淫荡之所,不萌生淫念绮思,忠于婚姻,永断邪淫;知言慎言,绝不妄语,杜绝淫词,戒在两舌,不出恶言;酒应浅尝,勿令至醉;以己为敌,战胜邪思,廓清私欲,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这样才能与‘安祥禅’相契,从此刻起要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直趋向幸福的人生、生命的圆满。”
  《契约》的内容实质为五戒、十善,可能只有“饮酒戒”要求有所不同,而且提出“以俯仰无愧为人生取向,责任义务为生活内涵”,这些都是从道德自律与自觉出发,是为了能够契合安祥禅而作出的约定。如果不守约定,安祥必不驻留心中,即不可能保有佛法的利益。“安祥”作为统一、调和的心态,不是随意可得的,必须从身体、语言、思想方面首先有所约束、限制,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安祥的心态。
  2.修习安祥禅的基础及禅法的重点
  所以,修习“安祥禅”必须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与道德修养,从根机来说,什么人最契合修学安祥禅?耕云先生提出四种人:一、关心生死苦乐问题的人,二、追求生命永恒的人,三、光明磊落、只求心安的人,四、迎风屹立、逆流而上的人。
  耕云先生提出学禅的四个基础:一、存诚,学禅必须要集中心力,不是把禅当作一种负担,而是当作一种享受;二、行正,不可告人的事不要做;感觉很丢人的事不要做;漏气的事不要做,能符合这原则就是正道;三、尽责,善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活在心安无愧里,活在今天努力,明天会更好的因果里;四、感谢,常常知恩和感恩,才能从内在由衷的感谢发挥为外在敦厚的利他,谦虚的德性,自然发散出一股无法形容的亲和力。这四个基础,有时也可以用“诚、敬、信、行”来表达,其实这个要求会更高一些。
  安祥禅的中心,在于修习方法——禅法,耕云先生提出修习安祥禅的重点为:(1)以正信因果为学禅的基础;(2)以反省、去恶为学禅的起点;(3)以唯求心安为人生的取向;(4)以践行中道为心行轨范;(5)以家庭为修行的道场;(6)以躬行实践来创造价值;(7)以穷本溯源为参学课题。在另外地方,也有类似的表达:(1)以缘起性空为正见的基础;(2)以认识自己为参学的起点;(3)以唯求心安为人生取向;(4)以和谐的家庭作为参禅的道场;(5)以发长远心为见性保证;(6)以明心见性为参学鹄的;(7)以秒秒安祥为根本正行。
  耕云先生提出禅的基本内涵是正见加正受,所以综合以上的表述,我们可以总结安祥禅的禅法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正见,包括缘起性空、正信因果两方面的内容;第二、正行,要求有一个和谐的家庭,能够反省、去恶、认识自己,能够实践“不可告人之事不想、不做”的中道,以躬行实践来创造秒秒安祥;第三、正受,以唯求心安为人生取向,能够明心见性、穷本溯源,同时以发长远心来保任安祥。
  3.安祥禅的具体修行访求
  正见、正行、正受指出“安祥禅”禅法的中心,耕云先生依此而不断开演安祥禅的具体修行方法:
  (一)以反省忏悔去除心垢,并强调发露忏悔。
  (二)杜漏:不邪思妄想、不取相认同、不多说话、不生气、不躯壳起念、唯求心安。
  (三)无漏行:就是实践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四)实践不二法门:第一、修行的要领:解行不二、理事不二、苦乐不二;第二、证人的方法:能所不二、定慧不二、体用不二、心法不二;第三、真实法要:不二法门是直截了当,一法不立的,而最直截、最了当的就是一个“歇”字,把一切妄想全部放下,放到一念不生,当下即是。
  (五)禅的正行:溯本穷源以竟理、行深般若以泯事、淑世超世以随缘。
  (六)修行成佛的四个指针:第一、信,相信自己有佛性,正信因果,佛的真实语;第二、愿,人活着要有使命感,要有愿力,最高的愿力是悲天悯人,是众生与我一体的愿力;第三、行,学法是唯一的兴趣,常见自己过,力行杜漏;第四、证,其特征是真独立、真自由、真平等。
  (七)修心法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八)修行的秘诀及最高法门: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以上八个方面的修行方法,是正见、正行、正受的展开,涵盖了原始佛法、菩萨道、般若、祖师禅等方面的修行内容。
  安祥既是禅的生命,就应当是活泼泼的,而不是死寂寂的。所以,一个学安祥禅的人应当是一个人世的人,一个投身社会的人。耕云先生强调“淑世超世以随缘”,一个真正禅者的形象,一定要一方面言行淑世,做一个规规矩矩,能够调和众生且受人尊重的人;一方面心灵超世,把我们的智能、情感,扩大到与法界合一。所以他的心是超越的,他的行为是循规蹈矩的,这样才能够随顺世俗。
  安祥禅的设立系为适应现代及未来的工业社会,不须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但必须修正想念行为、提升心态并活在责任义务中。因此,安祥禅的生活方式是“安分守己”和“责任义务”。人们常常把安分守己与安于现状混为一谈,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安于现状不思上进,是一种消极的行为,非恒常的。相反,安分守己、尽职尽伦,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去,一点一点积累,在做好本职中创造和实现个性,心安理得,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永恒的安祥。耕云先生说得好:“如果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本分,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而去痴心妄想、羡慕或嫉妒别人,所得到的除了烦恼和人生的负值之外,只有迷失了。”所以,“基本前题是,你必须扮演好你现在的角色,然后才能创造、累积你的价值。” 修习安祥禅是以家庭作为修行道场,耕云先生强调“人的尊严以夫妇为起点”。人是生活在社会里的人,因此责任与义务是人生活的全部。耕云先生说:“人,除了责任义务,没有别的。”耕云先生说得好:“任何一个人必须是活在责任义务里,他才活得通畅、光明、坦然无愧。如果一个人不尽责任、不尽义务而想活得很好,除了甘做小偷、盗贼,成为人们看不起、最可耻、最低级的人以外,就别无他途。”这种人,“不止是社会包袱,更是一种污染。对他自己来讲,就无异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了。”所以,“人只有安心地活在责任义务里,他才不会失去安祥”。反之,“人若逃避责任、逃避义务,他就没有内心的安祥。”
  4.安祥禅的禅者风格
  安祥禅的修习是以和谐的家庭生活为起点,强调了安分守己、责任义务,从而达到与保任安祥的心态。所以,安祥禅的禅者的外在表现是淑世主义,完全是敦伦尽分、循规蹈矩;但他的内在是出世主义,“不为形役、不为物牵、不为情囿”。所以禅者的生活、禅者的作为、禅者的艺术、禅者的文学,都是既存在而又超越的——存在,过如幻的人生;超越,始终是寂然不动。最后,证得安祥禅的禅者具备什么样的力量,安祥能使人充满生命的活力,安祥堪报不报之恩,安祥可以奉献心力、享受人生。最后,耕云先生归纳为展现生命的“亲和力”及“同化力”。
  (二)现代禅的禅法特色
  由于李元松先生本身经历现代学术的启蒙,而且深受印顺法师的影响,同时又有一贯道、密宗的背景,因此现代禅的禅法具有一种综合性。按照蓝吉富先生的总结,“现代禅是印度佛法(阿含、般若、中观)、中国佛法(禅宗等)、与李元松个人心得的揉合。现代禅强调解脱道、强调真俗二谛的融合,在庞大的佛法体系中,李元松有他个人独特的提炼与组织。”同时,蓝吉富先生认为李元松先生具有强调佛法义理(解)、强调修持(行)、且自成体系、有过则改的风格。所以,现代禅的禅法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其独创性体现在组织化、制度化,对于禅法修习、教团运作来说,系统的组织成为现代禅非常明显的特点。
  1.现代禅修道次第
  李元松先生针对台湾社会的混乱与不圆满,现代人身心的困顿与徬徨,根据自己思考与实践的心得,认为自己已经找出一条明确可行的路:现代人首应从培养现代人的人格特质做起,并在履行原本的责任义务中修习活在眼前一瞬的禅定力;待科学实证的精神,静思内省的能力,和民主包容的性格都培养起来了,以及稳重安祥的禅定个性也已经养成,之后才继而深入禅心法“本地风光”的锻炼。这其实是现代禅的基本修行次第。
  李元松先生将这个基本修行次第扩充、演化,提出学人循序渐进的十三个修行步骤作为“佛教现代禅道次第”,他认为,经过这十三个次第,人就可以充分体现菩萨道的精神,并获得彻底的解脱。其内容如下:
  第一,在没有违背法律、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已有的情欲(包括嗜好、兴趣)可以尽量发挥。
  第二,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理性、民主、人道、爱心性格的现代人。
  第三,锻炼气势磅礴的意志力,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无前瞻无后顾地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
  第四,听闻、诵读、吟咏阿含、般若、禅典。
  第五,定中思惟、观察三法印,定中思惟、观察潜伏心态。
  第六,出定之后,起而力行,修正种种不符合三法印原理的身、口、意行为。
  第七,顿悟一切本不生,现观缘起空寂性,永断矛盾、疑惑、自性见,参预圣弟子之流。
  第八,安住无作意之道共定。
  第九,定中思惟、观察涅无生,定中思惟、观察潜伏心态。
  第十,出定之后,起而力行,修正不符合涅槃无生的身、口、意行为。
  第十一,由知性上的现观涅槃,进而深化到情意上的现观涅槃,永断俱生我法二见。
  第十二,涌现无我的大悲心——但愿众生离得苦,不惜示现种种身;就要永眠在今宵,愿将一切都给您。
  第十三,为度无量众生,广学一切法门,朝向成为一切种智智者的方向无休止地迈进。
  “佛教现代禅道次第”的前三个道次第即是现代禅的修行基础,第一、第二次第要求成为一个心灵开放、具有理性、民主精神、人道与爱心性格的现代人,第三次第是要求禅定力的锻炼,其中蕴含一个贯穿前后的重要基础——经验主义的修行态度。
  其中,在这十三个次第中,从第四次第以后,包含有“止观双运”与“本地风光”两种修法。在《现代禅道次第略图》的四、五、六次第以及八、九、十次第各有上、下栏,下栏所安立的是“直指人心——本地风光”的《禅门传承口诀》道次第,这是现代禅师弟间相传的修行口诀心要,只对善根深厚、信心具足而又有向道之心的人直接传授,除此之外是不公开的。
  “道次第”的概念,应该是受藏传佛教“菩提道次第”的影响。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的早期,如《安般守意经》、《修行道地经》等小乘禅法,非常重视禅法的修习次第;隋唐佛教宗派中,天台止观的修习也是非常有次第的。但是,慧能南宗禅流行后,强调利根顿悟,次第修习的传统受到破坏。对于钝根众生来说,次第修习是非常必要的。现代禅的“十三道次第”,尽管其中的第一次第,由于有怂恿情欲的疑虑,颇受批评,但整体而言却清楚而且具体可行。传统佛教的坐禅、念佛、诵经等,对于有些修行者来说,修到一定的时间与程度,将会出现什么情形?以后应该如何继续?总是缺乏一定具体、明确的指示。现代禅的“道次第”给予清楚、具体、分明的修行次第,也是吸引一些人进入现代禅的原因。
2.“情欲舒解”与培养现代人的人格特质
在“佛教现代禅道次第”中,第一次第的内容是有关情欲问题,这也是现代禅与传统佛教最大的区别,李元松先生称为“开放的心灵”。他将情欲的舒解列入“善巧七阶”当中的第一阶,称为“要坚定地站在开放心灵的立场”,而在说明当中,李元松说:“就是好好地开放心灵,没有违背法律、没有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有什么情欲或欲望、兴趣,尽管发挥!要勇敢一点!不要怕!要整个人跳下去!”。
李元松先生之所以将“情欲舒解”作为修行的基础,自有其自己的思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开放心灵并非鼓励纵欲,而是说,如果已有的欲望是合理的需求,则应该尽可能在不违背法律亦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去满足和疏导,并在此过程中思惟缘起。应注意的是,不要压抑,不要放纵。既然如此,李元松先生强调反对嫖妓,而鼓励自慰,因为自慰不会伤害别人,却自给自足,自己解决。同时,他承认这可能是违背佛教戒律的,但在现代禅认为是符合整个现代心理卫生原则。
第二、轮回的根本是无明、自性见而非情欲,李元松先生说:“学佛法最重要的是破‘自性见’,自性见是生死根本。真正已解脱者远离一切颠倒妄想、情欲,但作为凡夫,是否一定要先断情欲?我认为应以证人初果为当前要务,而证人初果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破自性见,破自性见的必要条件不是灭情欲;所以我对学员说,七情六欲并非用禁绝的,禁也禁不了,要用疏导。”所以,通过破自性见、修禅定,这样便可以“化”情欲。
第三、开放心灵,一方面符合悲悯度生的原则,另一方面也符应菩萨广学一切法门的悲愿⑧,可以扩充经验领域,培养方便智能。这就是现代禅九项特色之一“情欲无咎,障道苦痛的根源乃是无明白性见,非关情欲有无。倘能化解无明白性见,七情六欲不仅是法性显现的游戏,更是菩萨利生的动力”。
  相对于传统佛教对情欲的排斥,现代禅舒解情欲的诉求,确实是现代禅迅速吸引一批现代青年的原因之一。无疑地,它是现代禅活力的最大来源之一。同时,现代禅对情欲的合理化诠释,这也是其与传统佛法分野之处。但是,佛法其实并没有回避情欲问题,《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有一位善知识叫筏苏蜜多,是一位“淫女”,其中便蕴含着佛教对情欲的看法。菩提道的修持,有“在家道”与“出家道”的差异。出家道所强调的禁欲主义并不是孤立的戒条,实际上它是在“戒禅一如”的理念之下,通过“戒摄身口、禅止乱心”、“戒为检粗、禅为摄细”的次第而与禅定的修持相辅相成。禅定对于情欲具有强大而彻底的转化或净化作用。相对地,在家道所强调者,大体上乃是“节欲”而非“禁欲”。在家众面对情欲问题,应该从“正视它”下手。跳脱出禁忌与罪恶感的束缚,学习健康的认知,这将有助于在家生活的圆满。
  再从另一角度说,筏苏蜜多的法门,实际上并非万能。在五十三参的整体架构中,筏苏蜜多女只是其中一参而已,不能以偏概全,它反映了人间的现实需要,但五十三参之中更多的是选择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因为性爱的行为,有其习惯性与上瘾性。对于选择世俗在家生活的人士而言,性爱固然是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但是就菩萨道的修持而言,选择“禁欲”的生活,实际上别有一番天地。在家众虽以节欲为原则,却不能自外于禅修。“以禅化欲”永远都是一个重要的用功方向。
  现代禅基于“由人文科学之路迈向涅盘解脱”的理想,极力宣扬“学佛人应以做一个开放心灵、具理性民主性格,且善尽责任义务的人为先”,即学佛应该致力于人格的成熟。所谓“现代人的特质”,包括包容异己、理性思辩、守法守诺、接纳变迁、同理心、敬业等能力和性格。现代禅之所以提倡“现代人的特质”,一方面是为了回应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另一方面这些特质对佛法的修学将会有莫大的助益,是学佛参禅的基础。学佛者不能因为学佛而必须放弃世俗的生活与兴趣,学佛者可以在士、农、工、商之中修行,在履行责任义务、照顾眷属与亲人之中修行。
  除了“现代人的特质以外”,现代禅还要求培养一种古风道骨、侠义情怀,即第四次第中“听闻、诵读、吟咏阿含、般若、禅典”。此中独具特色的,恐怕是提倡吟咏《密勒日巴传记》和金庸的小说,前者当然无可非议,但是金庸的小说又有什么用呢?其原因在于现代人受西方教育,对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典范、风格不重视,因此现代人不了解待人处事、进退之道;而金庸的武打小说,能够让人产生亲切感,会让人有兴趣去研究,从而凭藉着武打小说而了解了儒家的精神,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另外,学佛就是学习圆满的人格,那么换句话说,如果能够学得古风道骨,能够学得作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这一些都是比较相应于向圆满的人格趋近的。基于这种原因,所以李元松先生也鼓励读《禅林宝训》等典籍。除此之外,从个人性格来说,《倚天屠龙记》的“侠义精神”是李元松先生所欣赏的,小说里的明教,被“名门正派”视为“邪教”;书中主角——明教教主张无忌,则亦正亦邪、非魔非圣,性格变幻莫测,这可能也是李元松眼里的最佳修行境界。
  3.禅定力的锻炼与经验主义的崇尚
  修行的基础,除了具有开放心灵,具足理性、民主、人道、爱心,拥有古风道骨、侠义情怀,还必须“修习活在眼前一瞬的禅定力”。李元松先生认为,禅定力就是心力、意志力,未具起码禅定的人无法现观世界的实相,想要修证解脱或是实践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行,皆有赖于禅定力的锻炼,否则,再多的佛学知见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知解宗徒而已。李元松所说的禅定并非特指打坐。他认为,打坐只是修定的一个形式,善巧的行者,一切时地“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在行、住、坐、卧乃至讲话、喝茶、上班、炒菜、陪小孩子游戏中都可以随时修习禅定。深层而言,倘能自然无作意地“活在眼前”,则已不仅是修行的基础,更是解脱境的表现。禅定的修习要领首重清醒一心的神志,尤其需要将清醒一心的神志运用到行住坐卧之中。但是,禅虽非打坐,禅也离不开打坐,打坐仍然是修禅的最好形式。李元松先生提出参公案的道基,其中之一便是“熟娴的定力,至少要有办法在一炷香的时间内(约四十分钟)打坐人定”,因此打坐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禅定力的锻炼过程中,贯穿着重要的基础——经验主义的修习态度。李元松先生指出,禅是现量的经验,实相唯证乃能相应,因此是言语所无法描述的。一般人误以为禅不可说、不能表达,其实,既然禅是现量的经验,具有亲证经验的人还是可以具体、清晰、明确表述其中的内涵的,是不会含混不清或言语闪烁的。同时,他也鼓励禅修者以经验去体会禅的真实,以具体的经验做为拣择真理的有效根据,以经验的原则在日常生活、喜怒哀乐中去探寻文字背后的真意。
  既然强调经验的准确性,但是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宇宙生命还有许多我们凡夫无法检证的真理,李元松先生认为,一个坚定站在经验立场的人对还没有经验的事情不会强迫自己相信,也不暗示自己相信,因为不管是自我暗示还是自我强迫的相信都无法使人达到具有真知灼见的安心。然而,现代禅所说的经验主义并非否认一切没有经验的事,只是存疑、不予判定而已;有经验时才宣称已经知道,所以是存疑求证的态度。历史上有许多修行成就者,并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理性,仍然亲证涅盘。所以,经验主义不是唯一正确或唯一有效的修行态度。因此,经验主义的优点唯在于提供现代人另一种趋近涅盘的方法。
  4.止观双运与本地风光的修行方法
  现代禅以重振唐宋禅风为其号召,倡导“止观双运”、“本地风光”两门禅法,此即道次第里上、下栏之区分,乃相应于学人的不同根器而采取的不同教法。
  “止观双运”是指导行者统合意识层面分歧驳杂的思想,导引统合后的思想融人深层意识净化潜伏动机。“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是在实践前三个共同的道次第的基础上进人第四道次第之后的做法,即“听闻、诵读、吟咏阿含、般若与禅典”,熏习佛菩萨的内证经验,影响潜意识并改造人格;于定心下修习无常观、无我观,于定中观察三法印与潜伏心态,继而出定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三法印的精神。
  这三个次第又可以演化、细分为十三个步骤:第一,听闻、诵读、吟咏阐扬三法印思想的佛教经典;第二,深入思考三法印的思想;第三,用毕竟空的思想统摄三法印;第四,在未到地定的定境中将统摄三法印之后的空义情境化、心情化;第五,在未到地定之中使自己所有违背三法印及毕竟空义的潜伏的心态浮现出来;第六,将浮现出来的偏差心态置人空的情境中;第七,训练自己能熟练地转空之概念为空之情境与心情;第八,训练自己熟练地将偏差的心态置人空之情境;第九,将静坐时对空的亲切感量力地、自然地援引到日常生活中;第十,继续以柔软心听闻、诵读、吟咏未曾闻的大乘经典;第十一,深入思考大乘经典的甚深理趣;第十二,以最新思考所得的甚深大乘理趣统摄此前所有的知见;第十三;将再度统合融摄完成的见地在未到地定中予以情境化、心情化。
  “直指人心——本地风光”为习禅者直指人人本具的本地风光,引导大众止息一切人为的二元的价值判断,回复最单纯率真的心灵本体。修习本地风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悟见”,亦即通达佛教根本思想,或是对于善知识所教的本地风光心法不再有矛盾与疑虑;其次是“悟境”,意指具有切身的、与空相应的觉受经验;最后是“修道”,亦即长养悟境,让悟境自动增长,绵密无间。每个人都有本地风光心体,只是深浅明晦各不相同,差别在于能否自觉和善巧趋人本地风光。在修习“本地风光”时,他强调了明眼人或善知识的重要性。
  5.见道者的心行
  通过现代禅的修习,见道者应该具有什幺样的境界?李元松先生指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开悟是可以被客观检验的,只有亲见涅盘,方得称为“真开悟”。1988年,他提出以“见道者的十二种心行”来描述禅悟者的人格特质;2删年,他又在前十二项之后补充了八项,成为二十种心行。列出如下:
  第一,没有渴爱;
  第二,没有矛盾;
  第三,没有追求形上的野心;
  第四,没有“此是真理,余者皆非”的心态;
  第五,没有虚荣自尊;
  第六,谦卑好学、常行普敬;
  第七,重视公平制度、团队精神;
  第八,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九,正邪两忘,生死一如;
  第十,不计功利的痴情傻劲;
  第十一,无作意趣向涅盘;
  第十二,如江如海之大悲心;
  第十三,随顺因缘不强求,甚至到达没有固定不变的原则;
  第十四,虽然尊重他人的信仰,但他奉行经验主义,对于非亲身经验的任何事理,他不会逾越本分,妄加拟议判断;
  第十五,在现实人生中,他的态度比较接近务实或实效主义者;
  第十六,他没有什么束缚,不仅世俗上的财富名利,包括佛教的圣言量,也不会构成他的挂碍和负担;
  第十七,与人无争,即使是“什么是了义的佛教”、“什么是最高的真理”,他都不在意;
  第十八,纯粹地给予,对人没有丝毫的主宰欲,乃至尊重别人不信佛、不学佛的权力和自由;
  第十九,对于佛法,他了无滞碍,随心所欲,自由创作,而确信大致不会偏离经论大义;
  第二十,他明见“悟道”不是一种经验,悟道只是没有偏见、错觉、滞碍、主客二元对立之意识而已。
  从上面的二十种“心行”看出来,“十三道次第”的前三次第既是修习现代禅的基础,也是现代禅的证悟境,回归到现代人的品质。
  (三)生活禅的禅法特色
  1.教典所依:
  (1)佛言:《心经》、《金刚经》、《华严经·普贤行愿晶》、《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维摩诘经》;
  (2)祖语:《大乘起信论》、《略辨大乘人道四行》、《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六祖坛经》、《证道歌》、《赵州语录》、《临济语录》、《禅门锻炼说》。
  “生活禅”所依经典都与禅宗关系比较必须密切的,而所依“祖语”中,除了禅宗以外,还有《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这是天台智头为其俗兄陈针所作,旨在为初心者说止观坐禅要门。卷首序文阐示人泥洹之法虽多,但不出止、观二法;止为爱养心识之善资,观为策发神解之妙术,此二法应均等圆备。其次内文共分十章,即具缘、诃欲、弃盖、调和、方便行、正修行、善根发、觉知魔事、治病、证果。其中,前五章详述止观之前方便行,即二十五方便。第六、正修章,设坐中修与历缘对境修之别,说止观修习法。第七、善发章,辨说由修习止观所发内外善根之相。第八、觉魔章,说觉知种种魔障时应以止观破除之。第九、治病章,说明失用心则种种病患发生,当以止观对治。第十、证果章,说明修习止观所得之果证。
  这其中可以看出,净慧法师已经觉察到祖师禅缺乏修习次第,从而欲引进天台止观的次第,作为人禅之门。
  2.生活禅的根本
  净慧法师对“生活禅”的许多想法,也是在逐步完善与发展起来的。前几年,他归纳成四个根本:发菩提心、般若见、息道观、生活禅。菩提心、般若见是见地,息道观、生活禅是功夫。但是从究竟意义上说,不能说菩提心就只是见地,因为菩提心发起来以后,要见诸于行动,那么它也是功夫。般若见好像是偏重于见地,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也要运用于生活、指导于生活,所以它也是功夫。这四个根本是从“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扩充与演化。所以,从次第来说,见地在前,功夫在后;但是,从圆融来说,即见地即功夫,即功夫即见地,这也是中国佛教乃至中国哲学的特点。
  第一、发菩提心,大乘佛教以菩提心作为开端与根本,四弘誓愿是菩提心的具体体现与实际内容。菩提心是前导,菩提心是我们的目标,菩提心是我们发心的动力、修行的动力、做事的动力、弘法的动力,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
  第二、般若见,即用般若智慧来衡量我们的言行,用正见来衡量。一切的修行都离不开般若见,都离不开正见。八正道中正见在第一位,最重要。在六度中,般若在最后,是统帅,这也是显示它的重要性。
  第三、息道观,即数息观。数息观是一个最简便、最亲切的方法,呼吸的调相为“若有若无,绵绵密密”。
  第四、生活禅,包括四个要点:(1)将信仰落实于生活,第一步要使信仰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举心动念、所作所为都要依据五戒、十善的原则,使我们的人格在信仰中、在生活中成为完整的人格,而不是分裂的人格;第二步是要以信仰化生活,要用信仰的原则、用佛法的精神去逐步提高生活的品质,改善生活的环境。(2)将修地落实于当下,要让自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无明烦恼刚要萌动时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随它迁流。(3)将佛法融化于世间,继承佛陀的精神与太虚大师的思想,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理解佛法、修行佛法,去建设这个世间,改善这个世间,并觉悟在这个世间。(4)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菩萨就是在利他之中实现自利,在觉他之中完成自觉的。同时,我们能够将个人融于大众,我们的家庭生活、社会人际关系就会非常和谐,学佛的人也不会被误解为逃避现实、消极厌世了。
  这四根本中,菩提心与般若见为大乘佛教乃至一切修行法门的共法。但是,数息观原为小乘禅,其位于生活禅之前,其用意也是值得深思的。平心而论,大乘佛教的优胜之处在于其精神与理念,其最低处也是至高点。“生活禅的四个要点”也不例外,看起来极简极易,但是实施起来极繁极难,仍然只是一种根本理念,并非一种具体化的修行方法。所以,将数息观摄人“生活禅的根本”,净慧法师的用意大概在于为生活禅的修习者提供一种具体、方便、实用、可操作性强的修行方法,也是为禅修者提供一种人禅之门,以弥补大乘佛教乃至中国禅宗的缺陷。这样,才能真正从实际的修行中来落实所有高深的理念,在修行上使意识得到净化。
  3.生活禅的禅法
  按照《生活禅提纲》,净慧法师提出“修行三要”,后来又在1999年12月《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中提出“禅修十善”。我们觉得按照“生活禅的四个根本”,应该将二者融合,方能显出生活禅的修习次第,求证于净慧法师。
  第一、具足正信,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第二、坚持正行:以三学为修学的总纲,以四摄为利他的方便,以六度为修学的正行,以老实做人为修学的起点,以轻安明净为修学的验证。
  第三、禅观十善,分为内五善和外五善。内五善是正修,外五善是助行。外五善,1,广行布施;2.严持戒律;3.恭敬三宝;4.孝敬父母;5.读诵听学。外五善是修禅观的基础,是修道的资粮。修禅观的人,一定要在外五善的前提下,才可以进人禅观的正修。内五善,又叫“五停心观”或“五门禅”,1.安那般那,即数息观;2.不净观;3.慈悲观;4.因缘观;5.念佛观或界分别观,说法不完全一致。修这五观,可以使散乱的心停止下来而趋向善净,故称五停心观。
  因为“内五善”是对治法,所以,修习内五善,可选择其中一项为主,比如以数息观为主。贪心起来的时候,可以附带修不净观;嗔恨心起来的时候,可以修慈悲观;愚痴心起来的时候,可以修因缘观;业障起来的时候,可以修念佛观。作为出家众,先修数息观,然后经常运用不净观来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道心才会坚固,贪欲才会淡化。
  第四、保任正受: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我们将二者融合的理由,在于满足生活禅的修习次第。具足正信,提出归依三宝、相信因果、具足般若、追求解脱,这些属于见地与愿力方面。坚持正行其实已经包含“外五善”,老实做人可以涵摄孝敬父母,三学包括了严持戒律、恭敬三宝、读诵听学,四摄其中之一便是广行布施。而“轻安明净”的中心在于禅定的修习;,可以包含“内五善”。最后,便是保任正受。
  所以,作为禅法来说,生活禅已经具有一定的次第,而且深符祖意,甚得禅要,净深奥难懂的禅用平实活泼的方式作了现代式的表达。但是,从具体、实用、可操作性来说,虽然“禅观十善”已经具有可行性,但是缺少一定的可操作性。
  4.生活禅的渗透与展现
  修习生活禅,以正见、正信为主导,不断生起正念;同时,积极修习正行,熏习禅观,努力做善事,在生活中保任禅的正受。所以,“生活禅”包括在生活中修行和在修行中生活,后者即是“化生活”,这是生活禅的渗透与展现。这方面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理念展现: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第二、禅生活的四条要求:纯正的信仰的生活是禅生活,理性的因果的生活是禅生活,现实的道德的生活是禅生活,自觉的良心的生活是禅生活。
  第三、做人的六条标准:知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
  以上的内容,是生活禅修习者的生活来说的,强调责任与义务,重视道德与良心,追求纯正、理性的信仰,奉献力量、净化自心,消解生活中的障难烦恼,使人生活得幸福、自在、洒脱、安祥、有意义、有价值,在生活中体会法喜禅悦,获得正受。同时,这些要求也是修习生活禅的基础,同时也是证悟境界。
  五、结 语
  在近二十年来,在海峡两岸出现引人注目的三种禅,即耕云先生所提倡的“安祥禅”,李元松先生所提倡的“现代禅”,净慧法师所提倡的“生活禅”,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就与影响,对禅宗的现代转型做出自己的探索与努力。
  三种禅的创设,其实都是佛法精神如何落实于现实生活的不同探索。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创始人不同的生活背景、身份、气质等都会使古老禅宗的现代转型出现不同的形态。
  从宗旨与理念来说,他们都看到传统佛教在当今社会遇到的困难,都能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会对传统佛法进行现代转型。所以,他们首肯自己所提倡的禅都是来自古代佛法及祖师禅,都从不同方面肯定了禅的真、善、美,都承认传统佛教及禅宗必须适应于现代生活。但是,耕云先生称安祥禅是祖师禅的“稀释”,强调禅的基本内涵是正见加正受,因此最终归结到安祥的心态,也就是统一调和的心态。现代禅是从阿含、般若、禅、密、净土以及现代的人文精神,复加上《倚天屠龙记》所共同孕育而生的。李元松先生高举“经验主义”旗帜,强调重视理性、民主、平权、人道性格的培养,而且提出九项主张,其思想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同时多少又有“变味”的味道。生活禅强调了祖师禅的现代应用,从“生活化”和“化生活”方面,强调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
  从禅法来说,安祥禅的禅法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正见,包括缘起性空、正信因果两方面的内容;第二、正行,要求有一个和谐的家庭,能够反省、去恶、认识自己,能够实践“不可告人之事不想、不做”的中道,以躬行实践来创造秒秒安祥;第三、正受,以唯求心安为人生取向,能够明心见性、穷本溯源,同时以发长远心来保任安祥。同时,安祥禅强调以和谐的家庭作为修行道场,强调安分守己和责任义务的生活方式;突出禅者的外在淑世主义,但他的内在是出世主义。
  现代禅的禅法具有其独自的特色,提出“佛教现代禅道次第”,强调“情欲舒解”与培养“现代人的特质”和古风道骨、侠义情怀;其次,强调修习活在眼前一瞬的禅定力,崇尚经验主义的修行态度;最后,倡导“止观双运”、“本地风光”两门禅法,提出“见道者二十种心行”。
  生活禅的禅法以发菩提心、般若见、息道观、生活禅为根本,强调具足正信、坚持正行、禅观十善、保任正受,同时追求生活禅的渗透与展现。
  安祥禅、现代禅、生活禅都是在禅宗现代转型之路上作出自己的努力,总结他们在转型历程中的缘起、理念、修行方法等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能对在这一道路上继续探索与发展的弘扬者与实践者,有所裨益。

  〔圣凯,1972年生,浙江苍南人。1990年出家。2000年获中国佛学院佛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博士生。发表有《中国汉传佛教礼仪》等专著,以及《唐代禅宗忏法新探》等论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