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柏子树郁郁发新枝——纪念河北柏林禅寺开放十周年
庭前柏子树郁郁发新枝——纪念河北柏林禅寺开放十周年
河北赵县柏林寺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寺院。1998年是它对外开放十周年纪念。十年来,柏林寺从一片废墟中拔地而起,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弘法活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有许多做法与经验值得该寺认真总结,同时对于正在致力于加强自身建设,探讨如何在二十一世纪光大佛法的我国佛教界来说,也有必要认真研究与借签。
柏林寺的兴起说来也是一种因缘。1987年10月15日,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法音》主编净慧法师陪同日本“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来到河北赵县参拜赵州塔。他作为宗门弟子,看到柏林寺这座著名的禅宗道门庭萧条,钟板失响,惟余残破的赵州塔与二十几株古柏形影相吊,不禁潸然泪下,并即兴吟出七绝二首:
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
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
一塔孤高老赵州,云孙来礼泪双流,
断碑残碣埋荒草,禅河谁复问源头!
净慧法师此次河北之行竟成了他日后主持河北佛教工作的契机。从以上两首洋溢着真挚宗教感情的诗句也可看出,他当时已萌生兴复禅宗祖庭柏林之意。1988年初,河北省有关部门经与中国佛教协会商定,请净慧法师主持河北省佛教工作。五月,河北省佛教协会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净慧法师当选为会长;同时在他的主持下,重建柏林寺暨创立佛慈安养院奠基典礼在柏林寺遗址隆重举行,从此柏林寺走上了全面复兴之路。
俗话说:有了好题目,才能做出好文章。净慧法师正是继承了赵州禅这一宝贵遗产,并结合时代特点,提出了“生活禅”宗旨,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业,在柏林寺这块“风水宝地”上做出了一篇独具特色的的好“文章”。笔者对柏林寺之复兴关注已久,并多次实地考察,很受启发。因此愿以一个旁观者的身分为读者作一客观的介绍,一方面作为对柏林寺开放十周年的纪念,另一方面也希望教界同仁能从中受到启发,找到一个好题目,做出自己的好“文章”。
一、历史沿革与赵州禅风
柏林寺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初名观音院;宋初易名永安禅院;至金代改称柏林禅院,元代由朝廷赐额柏林禅寺,延续至今。相传玄奘法师曾于该寺从高僧道深法师学《成实论》半年;公元858年,赵州从谂禅师以八十高龄驻锡于此,大阐宗风。在其建寺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中,高僧辈出,然亦屡经兴废。至清末几近沉寂。1917年,赵县遭受严重水灾,柏林寺损失惨重;1942年至1945年得到一定修缮,然而不久即遭战火和人为的毁坏,僧众星散。柏林寺从此被各单位先后占据,拆毁或改建。至1988年交还佛教界管理时,已是殿堂无存,能让人联想到佛寺的惟剩部分断碑残碣、赵州塔与二十几株古柏形影相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劫后遗物几乎都与赵州从谂禅师有关,足以引发千百万中外禅门弟子对他的怀念和对柏林寺的关注之情。为了深刻了解柏林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必须了解一下柏林寺之魂—赵州和尚及其禅风。
赵州从谂(778-897),谥号真际禅师。俗姓郝,山东曹州郝乡人。自幼披剃于曹州扈通院,后从学于六祖慧能三传弟子南泉普愿禅师门下。他持戒苦修,禅思敏锐,从师悟玄,叩谒相寻,受南泉传法,豁然顿悟“平常心是道”之真谛。之后周游名山宝刹,遍参大德高僧,激扬禅法,志在弘化。自谓:“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他年届八十犹行脚参方,其为法忘我之精神传为千古美谈。
唐武宗会昌法难时,从谂隐迹徂徕山(今山东泰安市东南),草衣木食,仪法愈峻。佛教解禁后,从谂出山,所到之处,僧俗仰慕,四众归心。当他游方至赵州时,应信众之请驻锡观音院(柏林寺),一住近四十载,广接有缘,大阐宗见。他年高德劭,见地澄澈,证悟渊深,门风孤峻挺拔,堪为宗门标的,丛林范式。故时人尊之为“古佛再来”,赞其:“眼光烁破四天下”。每出一言、下一句,不胫而走,南北称颂,奉为圭臬,由此留传下来许多充满禅机的语录和公案故事:
有二人参访赵州,州问:“曾到此间否?”答:“曾到。”州云:“吃茶去!”又问一人:“曾到此间否?”答:“不曾到。”州云:“吃茶去!”院主见了奇怪,问赵州:“为什么曾到、不曾到都吃茶去?”州云:“院主!”答:“有!”州云:“吃茶去!”这一公案充分显示了赵州禅师导引众生的机锋作略,将禅之活泼泼、无滞无碍的性格表露无遗。
禅宗公案中问“祖师西来意”的极多,从谂对此问题每即景发凡,多以赵州物事指示,以晓学者。如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从谂答:“庭前柏树子。”又道:“和尚莫将境示人。”从谂道:“我不将境示人。”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从谂道:“庭前柏树子。”对同样问题,从谂根据问者的不同根机,回答亦各不相同,如“东壁上挂葫芦多少时也”、“板齿生毛”、“床脚是”等等。世间万象唯心所现,若离于虚妄分别计度,则当体即真如法性之体、之相、之用。故禅门有:“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语。从谂深悟其理,故能将身边物事信手拈来,启人禅机,破人情执。
从赵州和尚接引众生的方式看,比之其他禅师动辄棒喝的作风来要绵和平易得多。他主张真正的见性,应是即体显用,随缘现相,在日常行事中认识“平常心是道”,体现出宏大的气象、洒脱的风骨。所以赵州只教参禅者“吃粥去”、“洗钵去”……。如他在观音院说法云:“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一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州云:“与一切人烦恼。”僧问:“如何免得?”州云“用免作么。”于是众皆悚然信伏。他还常示众说:“老僧此间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既不谈玄理,不指理路,直教人于寻常日用处著力,有学人问:“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他答:“著衣吃饭。”他曾作《鱼鼓偈》:“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从上述例举的公案故事中,我们不难体味出赵州和尚空灵活泼的独特禅风!
赵州禅师一生戒德精严,禅悟出众,说法随宜,僧俗弟子遍及南北,人称赵州古佛。因此柏林寺可谓是古佛道场,赵州茶、庭前柏等时时都在为后人谈禅说法。
二、寺院布局及主要建筑和佛像
经过十年的修建,一座占地80亩、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崭新的柏林寺在一片废墟中拔地而起,红墙黄瓦、飞檐雕栋,气势宏伟,草坪绿树、曲径回廊,既庄严肃穆,又充满禅机与诗情画意,与寺外俗境形成极大的反差,令人叹为观止,深深沐浴在一种佛国净土的氛围之中,下面不妨让我们走进“柏林”看看。
柏林寺座北朝南,山门上高悬着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题写的“柏林禅寺”匾额。大门两旁挂着净慧法师作的一幅对联:“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在土红色高大院墙的映衬下,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广漠的时空之中;侧门旁挂着“河北禅学研究所”,则又散发出一丝现代学术气息。一进入山门则发现它与通常的汉传佛寺迥异,即没有山门殿或天王殿,全寺主殿“普光明殿”通过一条约7米宽100米长的石板路与山门相连,路两旁设置了六对仿唐石灯幢,植有近万平方米的草坪,其间还新栽了三百余株柏树,与十几株历尽沧桑的千年“庭前柏子树”交相辉映。当初保留这片空间本是为了保护这十几株古柏,而经过近十年的栽种营建,绿草如茵,翠柏成行,石板铺地,树荫蔽日,给人一种视野开阔、柔和清凉的感觉。山门左右各建有几间门朝里开的厢房,分别作为传达室、法物流通处,它们又通过宽3.3米、两侧各长近百米的长廊与普光明殿相连,围成一近似正方形的院落,长廊高大,涂以棕红色,显得古色古香。
普光胆明殿建于1992年,占地435平方米,进深17.2米,宽25.5米,高12米,为木结构单檐宫殿式建筑,上覆以黄琉璃瓦,气势雄伟。殿内供奉着高3米、重达10吨、用汉白玉雕凿而成的释迦佛跏趺坐像和1.5米高的迦叶、阿难立像,石质细腻,雕工精湛,佛面端庄慈祥,令人油然生敬;释迦佛像身后供着西方三圣像;殿两旁墙上悬挂着唐代贯休和尚画的十六罗汉像;后墙两侧供着文殊,普贤二菩萨石雕像。殿内装修别致,该寺早晚课诵和大的法事活动一般都在该殿进行。
普光明殿左前方耸立着高33米的赵州塔。该塔原为砖木结构,七级,平面呈八角形,下有方形塔基。建于元天历三年(1330),后仅于明嘉靖间小有修补,至今历时近七百载,塔身砖木多有毁损,塔刹在1963年的邢台大地震中毁坏,渗漏严重。1997年新加坡高家仁先生捐资百万元,将赵州塔修整一新:重新塔刹,新铸覆钵、相轮,安置有避雷设施,塔顶镇以经像法物,塔身残缺处,朽坏处均得到修补或更换;塔基加固拓宽,塔院新筑石阶,并围以石栏杆。塔前设有石雕香案和二通3米高的石碑,一通为明代重修赵州塔碑,另一通为此次重修赵州塔功德碑。每逢初一,十五和大的节日,寺僧下殿后都要来此塔前礼祖。
普光明殿的右前方为1994年新建的钟鼓楼,高18米,与赵州塔相对称,分为三层,一层为护法殿,前后各有一拱形门,二层为钟楼,三层为鼓楼,据说公红砖就用去45万块。
穿过普光明殿约30米便是观音殿。该殿结构,外形与普光明殿相似,但分为两层,一层供奉着用千年古柏雕成的观音像,二层为藏经楼,供有新印的《龙藏》一部。柏林寺古称观音院,观音殿的兴建即缘于此,香火亦特别旺盛。观音殿与普光明殿的左右两侧分别建有相对称的南北长近68米的二层建筑“会贤楼”和“指月楼”,与前后两殿围成中轴线上第二进院落,构成一个近二千平方米的广场,可于此作露天法事活动。广场用石板铺就,其间保存了数株千年古柏,同时左右植有两行柏树。会贤、指月二楼东西相向,为仿唐建筑,红墙红瓦,很有气势,建筑面积同为1700平方米,其中指月楼一层设有愿海堂(供往生牌位),大会客厅,祖师殿。二层为河北佛学院的教堂,图书室、阅览室、办公室、会议室等;会贤楼一层设有福慧堂、客堂、伽兰殿。二层作僧舍,为僧众集中居住区。观音殿与会贤楼,指月楼之间各建有一小亭,红柱绿瓦,十分雅致,并分别以柏林寺历史上两位著名高僧的名字归云,月溪命名。
观音殿后是一条东西向的、宽约6米的过道,可以行车。过道后建有东西长近70米、三栋相连的两层楼,并利用围墙围成左中右三个院落,有门可相通。其中一层设置为问禅寮,禅堂、秉拂堂。其中禅堂可容纳一百多人在里面坐禅,问禅寮相当于丈室,为净慧法师居住和接待客人的地方;二层设置为怀云楼,法轮阁,开山楼,其中法轮阁为讲经说法之处,可容纳五百多人于此闻法,禅堂后面是一片面积约41亩的空地,地势低洼。据介绍,柏林寺计划于1999年至2003年在这里修建一座“万佛楼”,共三层,每层5米,通高20米。一层作禅修中心,可容纳千人坐禅;二层为大雄宝殿;三层为万佛楼。分为五个殿堂,每堂拟供3米高和铜佛一尊和30公分的小铜佛2000尊,五个堂供佛像合计10005尊。该楼将可容纳数千人于此同时上殿、举行各种大型法事活动。
以上是柏林寺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格局。另外会贤楼后建有一栋东西向、南北长一百多米的两层建筑“香积楼”,其中一层为大、小斋堂,最多可供600人同时用斋;二层为班首执事寮及库房。香积楼后建有一栋南北长约60米的厨房和浴室。东南角开有一门可供车辆出入。指月楼后建有四栋相连的坐西朝东、各长约50米的两层“云水楼”,均为仿明清建筑,共有96间房,可容纳数百乃至上千的来此参加法事活动的信众居住。云水楼后西边有一片空地,拟修建海会塔和念堂。临街开有一西门,车辆多通过此门出入。
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出,柏林寺的建筑与布局有如下一些特点,值得借鉴:
1.殿堂乃至僧舍建筑既继承了汉传佛寺的传统风格,又结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开展弘法活动的实际需要,体现了一种开阔、轩敞、简洁、古朴、庄重而又实用的建筑风格。各建筑通过各门、廊相接,构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和职能区域,很有层次,给人一种深邃幽静的感觉。
2.保留必要的空间和绿地,既有利于举办大型法事活动,又有一种空灵、柔和之美;各建筑和修建是与寺院的修学、弘法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单纯供烧香拜佛、旅游观光的成分较少),多建为二层,尽量利用空间;建筑内仅供设少量的佛像,庄严不杂,主题突出,同时注意保留必要的空间,充分发挥它们在课诵、讲经、坐禅、读书学习、举行会议乃至大型法会等多方面的作用。
3.对四众弟子的居住环境、饮食生活条件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寺内清静卫生,道路通畅,可供车辆出入。
三、寺院管理与日常行事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大兴土木,寺庙建得金碧辉煌,却常常苦于无适当人才来住持、来充分利用它;或缺乏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往往造成许多的是非和缺憾。柏林寺有鉴于此,便一边建设寺院,一边网罗人才,并制定作为禅宗的道场的丛林管理制度。不过制度本身不是目的,而且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人认真地遵守它、维护它也会形同虚设,因此柏林寺特别注意在艰苦的修行条件下和繁忙的修建中去发现人才、考验人才、培养人才,尊重并用好人才。现在该寺共有僧人四十名左右,以青年人居多,其中还有近十名具本科和大专学历者。目前有十位送往各佛学院深造,有四位被派往海外帮助管理寺院。寺院执事也以青人为主,他们信仰比较纯正,僧装整齐,自律甚严,禅修生活井井有条,基本上是伴随着柏林寺的修建和弘法事业的开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在这里见不到象许多庙存在的不信任、不重视年轻人的现象。
僧人们很“忙”,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早晨四点半起床,五点上殿,六点多早餐,然后打扫卫生。十一点半过堂用斋,中午稍事休息。上午、下午和晚上,除有工作在身或其它特殊情况,都须到禅堂坐禅,共计六支香。二十二点熄灯。遇有大型法会、开会和半月诵戒等则作一定调整。
柏林寺对前来要求出家的人严把剃度关,规定只有住持一人可以在寺内剃度收徒,以避免派系林立,山头四起的弊病;对于真实发心要求出家者,要求年龄不得超过35岁,文化程度必须在初中以上,六根具足,证件齐全,历史清楚,家庭同意。然后先授予三归五戒,并至少当行者半年至一年,经双向观察感到满意后,再授予沙弘戒。一年以后经批准同意才能出外求受具足戒。柏林寺还开办了僧格养成班,住持为沙弥们亲自授课,课程有《沙弥律仪要略》、《毗尼日用切要》、《二课合解》等。同时住持还面向全体大众定期讲授《禅林宝训》、《百丈清规》等。在佛教节日和夏令营活动中亦常组织讲经,寺院还印刷、流通有大量的佛教读物供大众阅读。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教育还在于每日早晚上殿、过堂、坐香、出坡劳动、半月诵戒布萨乃至行住从卧等日常行事当中,净慧法师和执事们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道风、学风和生活禅的氛围。
经了解,柏林寺在寺院管理上的许多做法颇值得诸方借鉴,下面试举几例予以说明:
1.融洽政教、寺会关系。从住持到一般僧众都很重视、学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和宗教政策,跟上国家发展形势,跟上时代步伐;该寺都主动同政府有关部门保持沟通,听取主管部门的意见,请有关领导亲自出面。此外,日常凡有政府各级领导来寺参观,常住都安排专人接待讲解,并向他们赠送佛教书籍,讲述佛教的历史、宗派、教义,强调佛教在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净化人心、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争取党政干部对佛教有更多的理解和认可。正因如此,柏林寺受到县、市、省三级的党政领导的关注与支持,政教关系融洽,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另外,该寺是河北省佛协倡缘修建、直接参与管理的一座寺院,二者注意协调关系,同心同德,避免内耗,从而在建寺、弘法乃至开展佛教文化教育、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等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严肃规仪。坚持上殿、过堂、半月诵戒等,宗教生活井然有序,并把它提高到形象建设的高度,使之成为全体僧人的自觉行动。他们不看电影、不看电视、不打扑克下棋、不听流行歌曲。从未发现有人着俗装、抽烟、饮酒、吃荤等。在寺工作的居士也一律长素,不准抽烟、喝酒、看电视。僧众居住区谢绝女性入内,以免讥嫌。寺院举办各种活动,都把僧人安排在前,以体现僧宝的可贵,激励僧众自尊、自重、自律。
3 .严把经济关。僧人掌握财政, 出纳、会计由两位副寺担任;每月衣单钱发多少不是按职拉高低而是根据比丘、沙弥、行者的身份来决定的;除了随课普佛外一般不做“经忏佛事”,仅每年放一至三次“众姓焰口”,仪式隆重庄严;寺院内不设“小灶”;方丈,执事一律不私收居士供养,所收钱物一律记帐交常住用于弘法及公益事业;食物等供品四众弟子均分,以体现上下,僧俗平等;“利和同均”;从去年开始,柏林寺不收门票,以方便有缘的香客游人瞻礼殿堂佛像,从而体现佛寺为四众弟子和社会服务的宗旨。
4.民主管寺。柏林寺每半月召开一次常住僧俗对话会议,总结、通报寺院的各项工作,每个人都可以对寺院的人与事进行评议,透明度很高。涉及出家人内部的事则仅由僧人参加。这样就能集思广益,及时发现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拉近了上下、僧俗间的距离,随时疏导、化解了各种矛盾。柏林寺这一系列的做法摆正和融洽了上下、僧俗、内外各方面的关系,凝聚力增强,使寺院管理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各项弘法事业的顺利开展。
四、柏林寺的弘法与慈善公益事业
寺院僧团的主要职能是修学、弘扬、住持佛法。而柏林寺的修建殿堂、美化环境、日常管理、举办法会等始终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全寺上下奉行这样一种理念: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致力于令未信(佛)者信(佛),已信(佛)者增长(信仰);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正因如此,全寺僧众都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自觉维护道场的清净庄严,对待信徒乃至游客都能彬彬有礼、慈悲友善,从而赢得了许多政府官员、广大信众乃至社会人士称道。十年来,柏林寺在修建中弘法,在弘法中培养人才,三者相互促进,使寺院规模日益扩大,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弘法事业日益发展,走出了一条完善寺院职能、光大佛教形象、凝聚四众、服务社会的道路。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扼要介绍一下该寺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一)讲经说法,印刷、流通佛教读物
净慧法师认为,如果不能修学和弘扬佛法,修建寺院就失去了它根本的意义,因此早在1989年河北佛协和柏林寺各方面条件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发起创办了国内第一份《禅》刊,并陆续编印了数十种佛教读物,由柏林寺发行、流通;从1991年起三次邀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吴立民先生讲授《药师经》、《盂兰盆经》《地藏经》等,净慧法师本人亦常主持讲经法会,先后讲授了《十善业道经》、《心经》、《善生经》、《大乘起信论》、《六祖坛经》等,此外,大陆、港、台也有多位长老莅寺开示佛法。从1995年起,柏林寺还每星期派青年法师到省佛协讲堂开办佛学讲座,深受信众欢迎。为了深化对禅学的研究,净慧法师还在柏林寺创办了河北禅学研究所,组织起一部分专家学者研究、整理禅宗典籍,为《禅》刊撰写禅学论文。通过这些途径,大大增加了柏林寺的佛教文化氛围,同时也使佛教在河北空前兴盛起来,理解、认同佛教和禅宗,归心柏林寺的人日益增多,不仅信众人数大大增加,而且素质有了相当的提高。这样反过来促进了柏林寺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定期传授三归五戒及在家菩萨戒。
每年在佛菩萨圣诞日和生活禅夏令营期间,柏林寺都有传授三归五戒活动,由住持和尚主持。每次都有数百人加入佛教,归依三宝。
(三)“冬参夏学”,大力提倡“生活禅”
仅有对佛法的了解还不够,还须在实践中予以落实。为此柏林寺大力提倡“生活禅”,以各种方式组织四众弟子开展修学活动。除平时随早晚课普佛之外,绝不应酬经忏佛事,但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五举办上元节吉祥法会,拜药师忏七天,为信众祈福消灾;暑假期间则举办“生活禅夏令营”系列修学活动;农历七月初九至十五举办中元节报恩法会,念佛诵经,为信众超度先亡;秋冬之际举办二至三个“禅七”,为信众提供修习禅定的机会。每次法会都安排有讲经、讲开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众二三百人参加。通过常年举办这些法会,极大地满足了各种不同层次的信众修学佛法,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当然柏林寺的修学特点还在于秉承赵州禅风,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能充分体现“人间佛教”精神的“生活禅”。所谓“生活禅”,按净慧法师的说法,就是要“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提供生活禅是试图在佛教众多的修持法门中选择一种既能达到明心见性、解脱生死的终极目的,又能适应现代人生活环境的修行方法。”其宗旨为;继承传统(契理),适应时代(契机),立足正法,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求“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下面我想重点介绍一下柏林寺的“生活禅夏令营”,正是通过它,生活禅的宗旨与要求提到了很好的实践与弘扬,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1.夏令营的组织与经济来源
从1993年至1998年,生活禅夏令营已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它由河北省佛教协会组织,柏林寺具体承办,并特聘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总导师,由净慧法师任导师。另从全国聘请若干著名的法师和学者担任主讲。为处理大量的文字工作和事务性工作,另设有文秘组和庶务组。作为对生活禅夏令营的这一弘法形式的肯定和提倡,每届都由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来主持开营式,其中第四届由中国佛教协会和河北省佛教协会合办。此外,河北省、石家庄市和赵县的党政有关部门对生活禅夏令营也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每届都派人前来参加开营式或闭营式。由于生活禅夏令营这种弘法形式生动活泼,有着良好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许多善信施主的认同,争相提供赞助。不过从第一届至第六届生活禅夏令营所需经费的主要部分都是由香港的旭日集团和北京的曾京怡、夏泽红居士提供的。
2.参加夏令营的人员构成
平均每届人数在250人左右,成员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多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在家佛教徒,男女人数相当,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下。此外还有少数来自港澳台或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营员。实际报名的人数更多,营员多数都对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信仰比较单纯。多数都在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期间皈依三宝,约有半数以上营员受了五戒。
3.夏令营的活动内容与成效
办夏令营在社会上比比皆是,而佛教界办夏令营在海外也已司空见惯,然而在大陆寺院,柏林寺的生活禅夏令营可谓首创,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学习佛教礼仪、规矩,学习五堂功课并早晚上殿,二时过堂,学唱三宝歌等佛教歌曲,参观寺院,开营式,听导师开示和老师讲课(六至八次左右),坐禅,传灯法座(一种忏悔、发愿、佛教前燃灯仪式),出坡(劳动),云水行脚(即旅游,参观名胜古迹),柏林夜话(老师与营员对话、座谈),传授三归、五戒、闭营式等。这些活动既有浓郁的宗教氛围,又有深厚的文化韵味,严肃而不失活泼,富有创意,充满禅机。它们在柏林寺清新而颇具特色的环境中,在导师净慧法师自始至终的筹划与参与下展开,使广大营员得以在一种全新的情境中认识佛法的博大精深,寻求人心中尘封已久的真善美,体味那一份超越与安祥。虽然生活禅夏令营只有短短的七天,在营员的一生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他们心中产生的感动,播下的菩提种子却是难以磨灭的。
除了广大营员很有收获以外,作为承办者的河北省佛协和柏林寺尽管付出很多,但得到的收获和慰藉也是很大的。通过办生活禅夏令营,河北的佛教事业发展起来了,柏林寺的各项建设也不断完善,赵州禅风得到继承,柏林寺的生活禅宗旨得到弘扬,许多法师和居士在讲学中得到锻炼提高。说得更大一点,它在扩大佛教的影响,裨益世道人心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生活禅夏令营得到各界的关注,办了一届又一届,要求继续办的呼声那么高,报名的依然是那么踊跃的重要原因吧!(柏林寺将每届夏令营的文献资料编辑成册,目前一至五届共编辑出版四册)
(四)参与希望工程和慈善事业
柏林寺的各项工程实际是从1991年冬开始陆续兴建的,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响应政府和中国佛教协会的号召努力从事社会慈善救济事业,捐资助教。1992年向赵县教委捐资一万元;1995年向石家庄市于底小学捐款二万五千元;1994年至1996年先后向湖北新洲县金塘小学资助二万多元;1995年在河北赞皇县资助修建两所希望小学,共捐资十万多元;1996年又帮助引进一万美元在张家口万全县兴建“谷威希望小学”。此外,在1994年的南方水灾、1996年的云南地震、1996年夏季河北的水灾、1994年张家口地区地震乃至今年的水灾期间,柏林寺常住和四众弟子在河北省佛教协会的号召下都向灾区捐了款。这些都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表达了佛教界对社会的关怀与回报之心。
(五)开展国际友好交流
赵州和尚的禅法在我国禅宗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还对日本、韩国甚至欧美各国学禅的人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许多海外人士对柏林寺的修复和赵州禅法的弘扬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日本禅宗学人都把柏林寺视为祖庭,每逢重大庆典活动都要派团前来参加;1993年,有一位日本曹洞宗僧人还慕名前来柏林寺参学,尽管条件艰苦,却自得其乐,居住至今;来自东南亚、欧美各国的僧侣或学者来拜访柏林寺的也不少,有的还慕名参加生活禅夏令营;近几年该寺接待了不少国外、海外佛教友好组织和人士来访,著名的有法国潮洲会馆、泰国法身寺、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台湾本慧老法师组织的观光团等。除此之外,柏林寺的法师们还多次应邀赴海外访问,先后去过日本、法国、泰国、韩国、缅甸、匈牙利等。1994年初,柏林寺三位僧人参加了由净慧法师任团长的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成功地对法国巴黎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反响很好。1994年5月,净慧法师等赴匈牙利首都市达佩斯为“虚云禅院”举行佛像开光仪式,并应当地华侨的请求,经我驻匈使馆和政府有关部门同意,委派两位热爱祖国、信仰坚定的僧人在那里常住,主持那里的法事活动。这是“文革”后社会主义中国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佛教活动点。
五、丈室主人—净慧法师
在赵州塔下,在柏子树旁,在殿前屋后,你不时会看见一位身着黄色长衫,身高一米七二,额角稍突,双目炯炯有神的老法师热情地向身旁的几位客人时而介绍柏林寺的历史、赵州和尚及其公案故事,时而介绍着柏林寺和各项建筑与人文景观,他就是柏林寺的设计者与募建者、该寺丈室的主人—净慧法师。
我从1985年才结识净慧法师,并有幸与他共事多年,深受教益。我颇能理解他的过去,尤其关注与敬慕他现在所从事的事业。古德有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柏林寺之有今天,与净慧法师实在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为深入了解柏林寺,有必要认识一下净慧法师。
净慧,法号妙宗,俗名黄建东,1933年月出生于湖北省新洲。因家庭贫困,一岁半是即被送到一尼庵抚养,并在当地读书。在寺耳濡目染,对佛经及楗槌都颇为熟习。15岁时由另一比丘尼带至武汉三佛寺,跟当时著名的大鑫和尚学佛。少儿时期的这段经历奠定了他深厚的佛缘和宗教情操。18岁到云门寺受具足戒,因天资聪颖,深得虚云和尚赏识,让他当侍者。后虚云和尚至江西修复云居山真如寺,提升他任云门寺监院。22岁时因病去云居山,仍任虚老和尚侍者。虚老和尚的耳提面命与丛林严格的戒规及艰苦的农禅生活,铸就了他作为禅师的气质。
1956年中国佛学院创立,他被送去读书深造,从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班,对佛教的历史、教理教义有了系统的了解,成绩优良,颇得当时的师长周叔迦居士、明真法师、正果法师、赵朴初居士等的赞许。这段经历又使他具有了佛教学者的风度。1962年,由于思想活跃,敢于说话,被错划为右派。至1963年便离开中国佛学院,先后在北京、广东农场参加劳动。1969回到家乡参加劳动,直至1978年才被摘去右派帽子。这期间精神上倍受歧视,生活上饱受磨难,并被迫舍戒。这段近于炼狱般的经历,使他对诸法之无常及人情世故有了切肤的感受与认识,从而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政府开始逐步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重新燃起了他久埋于心底的宗教情感,热切希望回到佛教界工作。在赵朴老和正果法师的关怀下,他于1979年初得以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的各项恢复工作。在过去那种黑白颠倒、是非莫辩的非常年代,他与许多人一样有过迷茫与失误,因而一些人对他多有误解与非议,给他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他却能以宗教家的胸怀,忍辱负重,化压力为动力,为《法音》会刊以及许多外事接待工作等废寝忘食地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赵朴初会长等有关领导的赞赏和广大信众的支持。1982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常务事理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增补为中国佛协理事;1981年《法音》创刊,他担任责任编辑;1983年巨赞法师圆寂,他升任主编至今。1987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常务理事;1988年负责筹备河北省佛教协会,在第一届佛代会上当选为会长,并负责主持柏林寺的重建工作;199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会上当选为副会长;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实际上他的职务或头衔远不止这些,这些不过是他的智慧、道德、才干以及多年来的辛勤工作得到有关方面认同和肯定的结果,这从上述柏林寺十年辉煌的业绩中也不难看出的。下面我想就个人所知进一步介绍他的一些思想言行,或许对读者能有所启发。
净慧法师出生于丛林,师承近代著名高僧虚云禅师,对于中国的禅宗十分推崇,亦颇有研究;对于传统佛教认为应当合理地继承。因此他对佛教的教制建设和寺院的管理十分重视,并对中国佛协在这方面文件的起草,宣传与实行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另一方面,他认为诸法从缘起,随着时代的发展,佛教亦应有相应的变革与发展,应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致力于世道人心的净化。他十分推崇太虚大师,认为他是中国佛教史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三大人物之一(另二人是道安法师、六祖禅师),对于太虚法师提出的人生佛教以及赵朴初居士提出的一种思想(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佛教友好交往)不仅大力提倡,而且积极实践,并结合赵州禅法提出了“生活禅”的修行理念与方法,要求: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在弘法事业中强调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他十年来在柏林寺成功的实践,无不体现出他上述的修行理念与修行方法,可以说较好地解决了当代佛教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因而在佛教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净慧法师具有爱国情怀,认为佛教不仅应该、而且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他对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十分关注,认为宗教是人类良心的保证,尤其是佛教充满智慧,具有慈悲,包容,博大的胸怀,在净化人心,稳定社会,促进社会主义两个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常劝导弟子和信众要时时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并率先垂范,在办好教务的同时,积极致力于有益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业。
他才气横溢,在写作方面,既懂古文,又擅诗作,尤其在宗教方面的诗文,不仅写得好,而且写得快,给我的感觉是下笔如神;在演讲,应酬方面,既有思想,又富于情感,往往妙语连珠;他知识丰富,除了对教理教史的把握外,对于佛教文物,寺院建筑,宗教仪轨,佛事活动等亦颇为精通。他工作能力强,精力旺盛,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1988年,他在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任务就已很重,竟同时又承担起筹组河北佛协和重建临济寺、柏林寺的重任。当时我听他谈起此事,不由脱口说了一句“您有三头六臂啊!”他只是充满自信地笑了笑。1994年和1997年的夏天,我两度去柏林寺小住,对于他冒着酷暑勤奋而有条不紊地工作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如何待人处事,在中国可是一大学问,在佛教界亦是一种重要的修养。净慧法师接触人物的层面很广,处理事务的复杂性亦很强,但他都能从容应对,一般来说处理得比较好。对待上级不卑不亢,接待外宾彬彬有礼,对待尊长恭敬有加,对待后学热情关怀,对待同事团结合作,对待下级不摆架子,对待名人和财主不失矜持,对待基层信众亦方便接待,平易近人,对于误解、仇视,攻击自己的人亦不失礼节乃至以德报怨。正因他在这些方面有着较好的修养,使他在中国佛教协会,在法音杂志社,在河北佛协的各项事业都干得比较成功,尤其是在柏林寺,他在协调寺院与政界,与佛协等有关方面的关系,处理上与下,僧与俗等方面的关系都做得相当出色,被许多人视作典范之一,传为佳话。
六、结语
诸法从缘起,柏林寺能在短短的十年间从一片废墟中拔地而起,并后来居上,在大陆佛教界大陆佛教界大放异彩,实由于诸多的因缘际会。一是欣逢国家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党政学等各界人士的观念日益开明;二是柏林寺历史上有过辉煌,只是晚近以来衰落了,这便有关方面和广大信众感到一种缺憾,盼望佛寺的复兴,同时也便于针对南方丛林的许多陈弊,开辟一个新的局面;三是净慧法师愿心大,感召力大,而且能适时,充分把握各种机遇与善缘,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较好地确立和发挥了寺院多方面的职能。今年是中国佛教二千年和柏林寺开放十周年纪念年,9月30日,柏林寺隆重举行净慧法师方丈升座仪式,这标志着柏林寺的中兴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常言道:“创业容易守业难”。当此之时,我们希望净慧法师和他未来的继承者能继续发扬既往的优良传统,在加强自身建设、弘扬佛法,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更大的成就!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