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大手印五支圆满道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手印五支圆满道
  我以身、语、意顶礼和皈依伟大无比的止贡巴之身、语、意,他与三世诸佛无异,是三界中无匹敌之至尊,他的名称等同日月名闻十方,他引领一切众生自轮回中解脱,此伟大上师身、语、意的无尽利生事业必将相续而永不止息。
  外内诸法不停的迁流变化,一切有情众生的大痛苦导致恐惧与布畏。所有众生虽疲厌於那些只会令他们堕入下道的恶业,却仍无知地造作执著与憎恨的行为。无论我们如何关切亲友眷属,永远也不可能满足他们。我们直到老死都还在交友、敛财,但是这些在死亡来临时一点也派不上用场。自以为聪明的世间人,不过是自欺罢了,自以为是怎可能得到正果;自认学识渊博、言词俐落的人,实与执著形影不离;那些贪求法教、心外求法之士,必为傲慢之魔所障。所以真正想要在此生戮力修持珍贵佛法、积聚功德的人,一定要先确知自己的发心是否清净、毫无对此生贪著的杂染。
  如果教法只是从「文字」或相对传承而领受,并非得自「实义」或究竟传承,那么它就好像是「廉价牛奶」般,淡薄地失去原有乳脂之味。修行人如果是因为恐惧死亡,图求死後来生安乐而避世修行,以此下劣发心,只能得到少许的体验。行者就算是身在与世隔绝之处,如果心中缺乏虔信,必定无法了悟真如。如果行者自以为其三摩地禅修甚佳,却无法使之与自心生起诸事相结合,了知缘起自性,他就无法将世间万相汇归入道。如果行者无法练习自我觉照,其禅修之果必易为妄念与外境所夺。如果行者未由「加持」或证悟传承得法,就不可能得到正觉。一切俗语、杂书都是行者多余的包袱。
  源自金刚持佛的体验、证悟教法迄今未绝。五支圆满道是三世诸佛之道,三藏之心要,噶举巴诸上师的行持与宗趣所在。就算是屋顶塌陷、地底裂开、巨石砸在我们左边,大树劈倒在右侧,修此五法仍是绝对必要的,而且万勿为未证之师的伶俐话语所惑。如果行者修持此五法,得能安住於本然如是的法性之中,那么所有过失都将转为功德,一切障碍都将化为成就;行者更可在一生之中达到与金刚持之身、语、意无二无别的境界。
  要想起修本法,行者不应对此生有所任何依恋——就算是微细如发的执著也不行;然後应该前往坟场、丛林、山洞等静僻之处安住。在如是处所,行者应不顾一切身、语、意所生之苦受、乐受,一心专注在超越二元对立的真如之上。在胜乐金刚《戒生密续》(Dompa Jungwa)中说道:
  「修行的瑜珈士,
  一心专注,
  安住在如尸林等的静僻处所,
  在此等道场挺腰直背而坐。
  勿令躺下或弯腰靠背,
  安坐於具足五种三摩地特质的圆满莲花坐姿中。」
  第一支:发菩提心
  行者的发心是因为了悟万法无常,此生的一切俗世活动与财富就像是水中泡影;数量等同虚空的无尽众生,过去都曾多生多世为我父母。但这一切有情众生因为染污、执著自我,竟以贪著、憎恨与无明造作了许多恶业,因此毫无依怙地流转飘荡在六道轮回里,经历到难以想像的痛苦。
  一但披上了发心的甲胄,行者便应尽形寿地以身、语、意广行善业。特别是,行者必须从今天的当下一刻起,开始身、语、意的善行。行者应以自己的身、语、意,为一切众生皆能离苦得乐、成就佛果而修此法。若无此等发心,不管修什么都无法将行者引领至圆满之道。反之,若能具足此等珍贵发心,一切身、语、意的作为,都会引领到成佛的圆满道路。
  此等发心不应只是相对的存在心中,而应发自生命、发自内心、发自骨髓。如果有人抢劫、砍杀,令人残废或重伤,而行者却回以忿恨的报复,这种人就只是虚有其名的菩萨罢了。一位真正的菩萨是那种愿一切众生,特别是憎恨自己的仇敌、妖魔,乃至障碍行者通往解脱与成佛之道的魔鬼,都能速得离苦得乐,臻於完全圆满的境界。一位真正的菩萨会无私地修持趋近这个目标,将他以善业累积而来的身体、财富与功德,布施给一切有情众生。
  第二支:本尊瑜珈
  有了菩提心的发心後,就可以进修本尊法。诸本尊皆是一切有情众生的本然身形,所以行者并不观想不是本然身形的凡庸五蕴(skandhas)、十二处(ahyatanas)、与十八界(dhatus)。因为自无始以来,五蕴、十二处与十八界即是五方佛、五方佛母与诸菩萨众。在《吉祥三补底密续》(Shri Sambhuti Tantra)中说:
  「五蕴即是五方佛,
  金刚六根、六尘即是诸菩萨众之坛城,
  地大是慧眼佛母(Locana),
  水大是玛玛齐佛母(Mamaki),
  火大是白衣佛母(Pandara—Vasini),
  风大是三昧耶度母(Samaya—Tara)。」
  一切众生自本初即佛,然以未能识自心本性而落於凡俗形体,是以无法展露佛之事业。就像是未能识出满愿珍宝而任其弃置泥中,致使此宝永远无法满足我等之愿。
  唯有我们自珍贵上师处领受口诀指导,方能使我们凡夫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具现如佛。造就是吉祥饮血尊的本性,佛父母双运,也就是非二元对立的无二智慧身。行者若以菩提心而清楚观修佛之颜色、衣饰、庄严等身相,便可藉之证得共与不共成就。此本尊身可加持并转化一切外境,利益行者自己之外,亦为一切众生带来安乐之因。因此,行者应该持续地认识此本尊并修习之。
  如果有人以为我们现在观想所修之凡夫身是为不净,此不净色身在经修持之後将被另外一身所取代,这就落入了怀疑、希冀的二元迷惑中。在《吉祥三补底密续》中说:
  「此身即佛, 此外无他。
  若信此身之外有佛,
  即为无明遮幕所盲。」
  第三支:上师瑜珈修法
  修持本尊法时,行者应观上师是三世诸佛身、语、意之精髓,令自心不离上师之身、语、意,如此一切障碍自除,行者亦必将证得世出世之平和、智慧与安乐。在《喜金刚本续》中说:
  「难能表达揣想的智慧,
  不可能在外寻获;
  唯有对上师高度虔信,
  开展自身善德方能获得。」
  为我们引见自觉智慧的上师,并以此加持弟子者,更较三世诸佛慈悲,他就是一切诸佛心要的总集化现。如果行者观修上师於自己心间,以完全的虔信心不断祈请,如是必可证得佛之一切功德。在《极置密续》(Atikoepa Tantra)中说:
  「在密法修持里,
  若观慈悲上师在自心间、
  於手掌上,
  以及在顶上的行者,
  必将证得千佛之功德。」
  在《幻网续》(Gyutruldrawa Tantra)中说:
  「非近、非远,
  然从未分离,
  行者三世应恒常顶礼上师,
  应安置上师於自心宫殿中。」
  如果行者对上师未能具足绝对的信心,或是将他视为凡夫,那么就算行者领受任何加持,也都不能成就超然的正遍知智慧之果;就算是行者哀哭、悔恨、顶礼、婉转打探、忍受苦行的剥夺也不行,因为在上师的清净之地中,行者已种下了邪见之种子。《密集金刚本续》中说:
  「无桨,船无法渡海,
  同样地,没有上师就不可能出轮回苦海,
  就算是你拥有一切知识也不行。」
  行者当思过去诸佛已逝,未来诸佛尚未降临,现在诸佛又不与我等同在。然加持上师之佛不是只有一个、两个、也不是百尊、千位,而是无量诸佛都在加持著将此加持力转而加持我等的上师。这就是为何我们定要视上师即是完全圆满的金刚持佛,并且不断地向他祈请的原因所在。
  第四支:大手印禅修
  行者若依「上师瑜珈修法」而修,自己的身、语、意,和上师之身、语、意必能无二无别,了知轮回与涅槃都是自心妄念,恰如虚空无有中心可言,自心的内在实相自无始以来亦从来未生。行者应置自心离於善恶对立概念。自心本性既本来未生,又何曾存在,若达此等证悟即是「大手印」。伟大的婆罗门沙拉哈(Saraha)说:
  「瑜珈士们!
  无念方是大手印之身,
  万勿期盼任何结果。」
  大手印空性中,外在既无客体,内在亦无形状、颜色可修。以无所得故,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实未曾见真如之心。在《密集金刚本续中》说:
  「空的本质离於一切存在之物,
  离於蕴、界、处,
  离於执著,
  亦无有法执;
  万法平等而自心未生,
  无始以来即如是。
  无禅修、修者与修行之概念,
  此即真修。」
  《喜金刚本续》云:
  「不以心修,
  是真禅修。
  若证法性,
  无修即修。」
  行者在大手印禅修中若有希冀、怀疑,必定无法越过轮回苦海。行者应以全心专注的觉照,无矫而修。若行者得能安住於此境界,便能与珍贵上师与诸佛法身智慧无有分离。在《法王勇父智慧经》(Phagpa Daka Yeshe Sutra)中说:
  「若能了悟自心本性,
  方得堪称智慧!
  行者不应心外求佛。」
  行者应无间地安住於不生法性之境界,并为证悟佛果而回向功德。
  第五支:回向功德
  为利益有情众生并带予安乐,行者应毫无冲突烦恼纷扰地以慈、悲长养菩提心;为净除外内诸障,令密法事业实现,行者应生起本尊观;为得上师的智慧加持,行者应具足完全地虔信与精进;为使大手印修法增上,行者应於座上座下安住不二境界中,如是方能使「禅那」之心与日用万行不离不异。行者应为自他一切有情证得圆满正觉而回向功德。以此回向,行者将可达成自己回向的目标。《吉祥宝塔经》(Arya Rantna Kuta Sutra)中说:
  「诸法因缘生,
  发心即是果。
  凡行者愿求,
  必将悉成就。」
  以两种菩提心而回向相对与智慧之根本功德,将使这些功德变得像虚空、法界般地无尽,如同有情众生般地不可胜数。如果行者了悟这法身中的真如,那么主体、客体和对待都会离於一切造作。这种离於概念的三轮体空回向是最为殊胜的。在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Abhisamaya Alamkara)中说:
  「以三轮体空来回向功德,
  是不共道;
  无有希冀,
  是最胜佛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