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论观音与西游故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静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观音与西游故事
         张静二
       (作者为本校西洋语文学系兼任副教授)

       摘要

百回本《西游记》中的人物除了取经五圣外,以观音最
为重要。观音的出身首见於释典。他本为男身,但随著佛教
东来,经过一千年左右的流传,却变成了女身,其住处由南
天竺补怛洛迦山迁至浙省普陀山,其形象亦多有变动。至於
观音的前生为妙善公主的说法,在《香山宝卷》裏有相当圆
通的处理。《西域记》和《慈恩传》中的观音为男身;玄奘
在取经途中曾向他祷求而安渡沙河。《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和《西游记》杂剧裏的观音为女身;《诗话》中只略微提到
观音,《杂剧》中的观音则积极参与取经之事。百回本中的
观音,面貌更清晰,慈悲更广大,对於取经之事的参与也更
积极。她除了安排厄难外,还教育五圣--尤其是悟空--
以助成他们获得救赎。观音是百回本中的典型慈母,深受五
圣的敬仰与民间的崇拜。

百回本《西游记》(以下简称《西游记》)(注一)中
的人物以取经五圣为主,而以其他神佛仙妖与凡人为辅。光
就「西游记人物辞典」(注二)上所列的来说,这些居於辅
位的角色就有三百廿四条之多。若将南北二神、四大天王、
四大金刚、四值功曹、五岳四渎、五方揭谛、六丁六甲、九
曜恶星、瀛州九老、十二元辰、二十八宿、盘丝洞七佳人、
劲节十八公以及玉华县三王子分开计算,其数高达四百卅四
条。再加上许多无名的天兵天将、山神土地、虾蟹鱼虌、妖
魔小丑与凡夫俗子,则总数当以百万计。然而,这些角色在
全书四十四个故事(注三)中出现两次或两次片上的,凡人
裏仅有唐太宗;仙佛神妖方面除了担任护法的天神外,只有
佛祖、观音、玉帝、哪吒、惠岸、李老君、李天王、太白星
、二郎神、红孩儿(後为善财童子)、黑熊精(

页150

後为落伽山守山大神)、牛魔王、金顶大仙、灵吉菩萨、文
殊菩萨、普贤菩萨、黎山老姆、四海龙王、南极寿星、火燄
山土地(原系兜率宫司火道人)、通天河老鼋等寥寥几个而
已。就取经一事来说,佛祖是主谋,玉帝、李老君和太白星
是赞助者;他们在《西游记》书中都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但跟取经五圣接触最多、最表关切的,还得推担任实际策
动一切的观音。
尽管观音的地位如许重要,但历来的学者泰半将其研究
的焦点对准四游五圣中的唐僧、悟空和八戒三人,而观音则
鲜获应有的注意,故实有详加探讨的必要。观音的出身首见
於释典;欲了解《西游记》中的观音,遂不免要先就释典察
考一番。观音本为男身,但传到中土後却变为女身;由於其
变性的过程牵涉甚多,说法纷歧(注四),且非本文重点,
故不拟妄测。不过,《香山宝卷》(注五)颇能融通释典诸
说,将采为著眼的对象。准此,本文拟先从释典及宝卷入手
来对观音略作一番身家调查的工夫,然後就五部与西游故事
直接有关的作品进行探讨,期能剖明观音与西游故事之间的
关系。其中,《大唐西域记》(以下简称《西域记》)(注
六)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下简称《慈恩传》
)(注七)本应归於释典,但因系属西游故事的史料,故不
拟并在首部讨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诗话
》)(注八)和《西游记》杂剧(以下简称《杂剧》)(注
九)为《西游记》前与西游故事直接有关的文学作品,拟并
列讨论;而由於《西游记》是西游故事的总结集,则拟最後
讨论,做为本文的重点。

      壹、释典与宝卷中的观音

观音的全名阿(口+缚)卢枳低湿伐罗( Avalokitesvara ),通常意译为观自在或观世音; 观音为
其略称(注十)。他是西方三圣之一,又是法华四大菩萨中
的一位,於释典中屡见,在佛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出身
固然难免会多少蒙有神秘的色彩,照说也该与释迦牟尼同样
可稽才对。问题是:印度佛国以时间为假法,不重史书,以
致释典对他的记叙,多有分歧。据《悲华经》上说,观音的
前生是删提岚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太子,名叫不眴。当时,宝
藏佛出现於世,转轮圣王听从大臣宝海的劝告,遂携不眴与
众子从佛出家修道。其後,转轮圣王在安乐世界成佛,号无
量寿。不眴则在修道期间对宝藏佛发大誓愿,说:

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无上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
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矢正法,堕大闇处,忧愁
孤穷

页151

,无有救护;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
,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注十一

宝藏佛遂替他取名为「观世音」,「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又据《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授记经》上说,观音是过去无
数劫在极乐世界中由莲花化生的童子,名叫宝意;他也曾对
佛发下弘愿,「不求声闻缘觉,惟修无上菩提,於万亿劫广
度众生,誓取清净庄严世界」;後来,他在七宝菩提树下成
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注十二)。此外,像「大悲
陀罗尼经」上说,观音在修道期间,千光王静住如来曾以「
大悲陀罗尼经」相授,他就发愿说:「若我当来堪利益安乐
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他的誓愿才一发
毕,果然身生千手千眼;因此,他「亦名捻索,亦名千光眼
」,佛号「正法明如来」(注十三)。而《楞严经》上则说
,观音因佛的教导,「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而得「与佛如来
同一慈力」,「同一悲仰」;如来因他「善得圆通法门」,
遂替他授记为观世音。(注十四)
以上关於观音的来历容或有异,但其为男身则无可置疑
。自从佛教於西汉年间东传後,观音亦随著来到中土,然後
展转流布,经过一段相当漫长的过渡时期,才由男变女。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说:

余考《法苑珠林》、《宜验》、《冥祥》等记,观世音
显(迪-由+亦)六朝至众,其相或苦萨,或沙门,或
道流,绝无一作妇人者; .....唐世亦然,盖误起於宋
无疑。(注十五)
胡氏认为这种「误」实因元僧「譾陋无识」而造成;唐以前
的塑像都不作妇人形态。他又说:

考宜和画谙,唐宋名手写观音像极多;俱不云妇人服。
李荐、董□ 画跋所载诸观音像亦然,则妇人之像当自
近代始。(注十六)
其实,北齐武成皇帝在卧病期间所梦见的已是「亭亭而立」
的「美妇人」了(注十七);足见观音早在唐世以前就有了
女身。不过,观音的前生为妙善公主一说,要迟到北宋才经
确定。尽管妙善公主的传说自宋以来多有出入,但大抵说来
,其事(迪-由+亦)可以简结如下:

昔有一国王,号曰妙庄王。三女:长,妙音;次,妙缘
;又次,妙善。善即菩萨也。王令其赘,不从。逐之後
花园;居之白雀寺。尼僧苦以搬茶运水;鬼使代之。王
怒,命焚寺;寺僧俱毁於燄,而菩萨无恙如初。命斩之
,刀三折;命缢以

页152

白练带,忽黑雾遮天,一白虎背之而去屍多林。青衣童
子侍立,遂历地府,过奈何桥,救诸苦难。还魂,再至
屍多林。太白星君化一老人,指与香山修行。後庄王病
恶,剜目断臂救王。王往礼之。尔时道成,空中现千手
千眼灵感观世音菩萨奇妙之相,永为香山显(迪-由+
亦)云。(注十八)
收在《卍续藏经》裏的《从容录》(注十九)和《编年通论
》(注二十)都曾叙及妙善公主的事(迪-由+亦),但把
部分释典的说法融贯一气的则当推《香山宝卷》(原题《观
世音菩萨本行经》)。佛祖曾在该书结尾处对四众讲述观音
的出身时,说:

本山(指兴林国惠州澄心县香山)仙者,乃古佛正法明
如来,於诸佛中慈悲第一,愍诸群品,出现凡世,假入
轮回,化令同事,能舍一身,救接百万,迷人归於净土
,舍双眼得千眼报,舍双手得千手报。号曰千手千眼大
慈大悲救苦救难无上士。天人师佛世尊,即观世音菩萨
。汝等欲超三界,遵依奉行。(注二十一) 
观音自己也在对诸贤谈起往昔时,说:

吾於宿世,实(应作「宝」)藏佛时在无量净王宫内曾
作第一太子,出家行道。至今身心不倦,头头救拔,随
愿化身。..天上人间,慈悲第一:爱惜诸群生,如护眼
睛珠;众等入轮回,如箭射入心腑。因此,一念出现於
人间,降生南瞻部洲,隐身东大海,山名普怛罗。时人
不知(跌-失+宗),罕有识面者,以此现相,分身遍
十方。往至兴林国,托生妙庄宫。(注二十二)

《香山宝卷》相传是宋普明禅师所作,裏面提到禅师本人於
崇宁三年(西元一一0四年)八月十五日在武林上天竺国因
一老僧告以观世音菩萨行状而编成该书。尽管宝卷约到元代
才有(注二十三);但无论如何,观音出身的种种说法透过
这种演说佛书的作品而终趋调合。
观音的住处也跟其性别同样经过相当的变动。据《华严
经》上说:

南天竺海滨之南补怛洛迦山( Potalaka )(注二十四
),其西南巖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
,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於金刚宝石上结加趺坐,无量
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
受一切众生。(注二十五)
释教典籍裏提到的,亦都以此山为观音的住处(注二十六)
。但妙善公主修道成佛的香山,却是另一处天地。尽管香山
到底确在

页153

何处说法不一(注二十七),却绝对是个山景殊胜的仙山福
地。我们且以《香山宝卷》上的描述为例说明:

白云闹处名仙地,百花林内净无尘。涧松千载鹤来宿,
月中香桂凤凰栖。那方万姓能更善,并无半个不良人。
金宝在地无人拾,太平昼夜不关门。无寒无暑常如此,
有花有果永长春。八洞神仙为商贾,终朝音乐应天鸣。
东近琉璃光师国,南连孔雀佛明宫;西通长安极乐国,
北达娑婆佛国城。上至毘卢无忧国,下至香水海龙宫。
中间华藏真净界,旃檀紫竹翠罗城。左边回龙山一座,
净瓶绿柳四时春;右边伏虎悬崖石,频伽鹦鹉探花迎。
红莲白莲开巖下,龙王龙女献珠珍。前是狮象山拱奉,
後坐擎天太隐峰。内有圆通磐石石,香积巖上恁安身。
五彩祥云常拥护,三光明朗永长春。碧天云散家家月,
天地春同处处花。(注二十八)
然而,这个洞天福地到了唐代以後,又有了变迁。据元僧盛
熙明的说法,补陀洛迦山是因「唐朝梵僧来观神变」才传名
於世的。该山「盘(石+薄)於东越之境,窅芒乎巨浸之中
」,「东控日本,北接登叶,南(一+旦)瓯闽,西通吴会
」(注二十九);这就是今淅江定海县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
(即梅岑山):

周围仅百里许,环绕大海,凭高望昌国诸山,隐隐如青
螺。东极微茫无际。日月出没,上下若鉴。微风时来,
雷轰雪涌,奇极孤迥,非复尘世也。山茶树高数丈,丹
葩满枝,犹珊瑚林。水仙紫荪,芳菲满地;金沙玉砾,
的落璀璨。(注三十)
该山的名胜甚多;其中,紫竹旃檀林潮音洞就是观音示现之
所。
观音既经变性,则其法相当然亦有过一番转变。上文提
过,观音曾在发愿利益众生时,身生千手千眼。他在《大佛
顶首楞严经》中亦自称能现众多妙容: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
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
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
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
、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注三十
一)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也对他的形象有所描绘:

观世音菩萨.... 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身紫金色
,顶有肉髻,.... 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 面如
阎浮檀金色,

页154

眉间毫相备七宝色; ....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
妙光明以为璎珞。 ..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用以
)接引众生。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 下足时
,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馀身相,众好
具足。(注三十二)
另外,《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咒经》上说,观音手持的杨
柳乃是毗舍离国恶病横行期间,其民往求菩萨时授以救护众
生的(注三十三)。
由於修得无上道而根本圆通,观音不只首、臂、目多变
,还能以种种形象游诸娑婆世界。据《法华经》和《楞严经
》上所载,观音曾以佛身、独觉、缘觉、声闻、梵王、帝释
、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四天王、天王太子、人王
、长者、宰官、居士、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
婆夷、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童男、童女、天龙、药叉
、乾闼婆、阿修罗、紧那罗、摩呼罗伽以及人非人等三十二
应示现(注三十四)。而其实,观音的法力广大,可依众生
「方便智慧」,或以布施,或以利行而化身亿万、随类显应

上文提过,观音曾发下宏愿,欲在修成正觉後,广度众
生。这正是佛门所谓的慈悲。「慈」指「爱怜」;「悲」即
「恻怆」(注三十五)。《智度论》上说:「大慈与一切众
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注三十六)。观音以其慈悲为
基点,凭著巍巍的「大威神力」,发扬十四种无畏功德,观
世言音、寻声救苦;只要众生一心颂其名号,皆平等济度:
火烧水漂、身系枷锁、临当刑戮或齎宝历险等固可解脱,飘
坠罗刹鬼国或遭受夜叉骚扰以致怖畏侵心的,亦可除愈;甚
至不但有求必应,「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
求长寿得长寿」(注三十七),还可以远离生、老、病、死
、贪、瞋、痴与轮回之苦,「往生极乐世界」(注三十八)
。总之,观音可施无畏力,使众生净除业障,获致无量利益
与安乐;称颂观音,必然「福不唐捐」,「多所饶意」。(
注三十九)
俗文学中像《香山宝卷》之类的作品对佛书的演述虽多
有出入,但观音成道时,其法相亦是:

体挂缨珞,头顶珠冠,手提净瓶绿柳,足踏千叶金莲,
放大玉毫,遍周沙界,舒金色相,照耀乾坤,凛凛慈容
,巍巍相好。(注四十)
也得千眼千手,有百亿化身,具三十二相,

页155

或现百宝珠冠体挂缨珞二九之容颜,或现白衣自在四八
之妙相;或现大身,或现小身,或现全身,或现半身,
或现紫金相,或现白玉容颜,或现频伽净瓶,或现紫竹
绿柳,或现善财长者,或现韦天龙女,或现满海莲花,
或现遍山毫光,百亿分身,飞行自在。再有多种现相,
未能尽宣其数。(注四十一)
她能闻千处祷告,能知百亿世界。她以肉身菩萨降现尘世,
正是要以其大慈大悲宏布圆通、普济群生,以同登觉岸。

    贰、西游故事中的观音

西游故事中的观音首见於《西域记》与《慈恩传》,而
《西游记》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与西游故事直接有关的,则只
有《诗话》与《杂剧》这两部而已。以下将就《西域记》与
《慈恩传》、《诗话》与《杂剧》以及《西游记》三部分来
加以探讨。

甲、《西域记》与《慈恩传》中的观音

《西域记》中有多处跟观音有关的记载。像迦毕试、乌
仗那、(者+见)货罗、恭建那补以及奔那伐潬等五国中的
观音(阿(口+缚)卢枳低湿伐罗)菩萨像,「威灵潜被,
神(迂-于+亦)照明」,人或绝粒祈请,或誓死为期,菩
萨感其精诚勤恳,辄现「妙色身」相慰(注四十二)。羯若
鞠闇国戒日王袭位之前,曾往殑伽河(即恒河)岸精勤请辞
,菩萨告以若能「慈悲为志,伤悯为怀」,则日後当王五印
度(注四十三)。摩揭陀国内有观音像的总共六处。其中,
鞮罗释迦伽蓝中的菩萨像以(金+俞)石铸成,「威神肃然
,冥鉴远矣」;(金+本)罗岌菩提山菩提树垣有两躯当做
标界的菩萨像;树垣东面精舍中的观音像以白银铸成,高十
馀尺。树垣西北的郁金香塔为漕矩吒国商主所建;按该商主
曾於泛舟遇险时,与诸侣至诚称念菩萨名称,「俄见沙门威
仪,庠序杖锡凌虚而来拯溺,不逾时而至本国」,故建该塔
以兹供养。另外,摩揭陀国宫城那烂陀僧伽蓝南面与附近一
精舍中,也都各立有菩萨像(注四十四)。而因陀国势罗窭
诃山东北迦布德迦伽蓝以南二、三里外更有一孤山灵像;该
山崇峻,「树林郁茂,名花清流,被崖注壑」;山上的精舍
与灵庙,剞劂极工;正中精舍有观音像,「躯量虽小,威神
感肃;手执莲花而戴佛像」;人若断食以诚相感,辄见菩萨
「妙相庄严,威光赫奕,从像中出,慰喻其人」。(注四十
五)

页156

《西域记》中还有两处对观音显(近-斤+亦)有相当
生动的记载。其一是(马+犬)那羯磔迦国婆毗吠知谕师为
了待见慈氏菩萨(即弥勒佛)起见,曾往观音像前诵「随心
陀罗尼」,绝粒饮水,历时三年,终获观音亲授秘方(注四
十六)。另一处的记载跟观音的住处有关;该处说,秣罗矩
吒国南方海滨,

秣刺耶山东有布呾洛迦山,山径危嶮,巖谷(危+支)
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
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
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
,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天形,或
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注四十七)
《华严经》等释典上所指的正是此山;这在上文已经提过。
《慈恩传》中提到观音的次数不多(注四十八),与玄
奘有关的则只有三处。一处是戒贤法师曾梦见观音来告以玄
奘将於三年後抵那烂陀寺学法之事(注四十九);另一处是
玄奘曾往上文提过的孤山灵像去跪求三愿(注五十)。而最
重要的一处则是有关玄奘夜渡瓠驴河和横越莫贺延迹的经过
。当时,法师与一胡人渡河後,两人相隔五十馀步,正在下
褥憩眠,胡人却突然拔刀徐向法师的方向过来;法师疑有异
心,遂起身诵念观音菩萨,胡人见状,这才退回原处。他通
过玉门关以後,孑然来到长达八百里而又鸟兽绝迹、水草全
无的沙河,「唯一心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途中,又「
逢诸恶鬼,奇形异类,遶人前後,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
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随後,他迷失
方向,又倾覆水袋,在进退失据、人马俱困之际,复遇妖魑
现形、风沙如雨,於是「专念观音」,而得「心无所惧」。
但滴水全无,口腹乾燋,难以前进,只好卧身沙中,「默念
观音」,恳求菩萨慈悲救苦,虽困不舍,心心无辍;到第五
个夜半,忽觉凉风触身,於是人马俱得稣息。正要稍事睡眠
,却「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
?』」法师从梦中惊醒,即刻进发;走过数里後,终於来到
一处有草有水之地。至此而得身命重全。法师觉得那处水草
,「固是菩萨慈悲为生,其志诚通神」而生成的。(注五十

此处有两桩事情值得我们注意的。首先,玄奘在渡过沙
河时,念观音而诸鬼不得全去;一诵《心经》则皆散。按《
心经》是观音果证般若、照见五蕴的心得,为大般若经六百
卷的精髓,用以祝求观音以其功德、妙智度苦解厄、驱邢逐
魔,故其驱鬼的威力当较光念观音为大。其次,陈寅格认为
玄奘所梦见的大神就是「西游记流沙河沙僧故事之起源」(
注五十二);杜德桥(

页157

Glen Dudbrige )引《成菩提集》,亦以为该大神就是日後
的深沙神(注五十三)。陈炳良则持反对的意见。他认为深
沙神或沙悟净都该「当作水神」;把该大神视为深沙神或沙
悟净,并「没有充分可靠的证据」(注五十四)。其实,观
音身成的三十二应当中,四天王、天大将军等都是大神;更
何况他有万亿化身,可以随愿示现。再者,就《西域记》与
《慈恩传》上的记载看来,玄装所知的观音应属男身;而从
宗教信仰的观点来看,玄奘心心默求的既然是观音,则梦见
《华严经》上所谓的「勇猛丈夫观自在」(注五十五),当
为合情合理。准此而言,则该神应为观音才对。

乙、《诗话》与《杂剧》中的观音

《诗话》中为取经人解难释厄的不是观音,而是大梵天
王。观音曾以梵王示现;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诗话》
中的大梵天王实则就是观音。但《诗话》开始不久,猴行者
带法师去的地方不是香山或普陀山,而是大梵天王宫(第三
节)。再说,《诗话》也提到香山「是千手千眼菩萨之地」
(第四节)。因此,我们不必将梵王和观音混为一谈。
《诗话》中只提观音的住处、形象和名号,而《杂剧》
中的观音则对取经之事表露了主动而积极的关怀。《杂剧》
以「唐三藏大朝元」终,而以「观音佛说因果」始。全剧首
以观音出场说明其自身的住处、名号、来历以及取经因缘等
,可说是交待了全剧的梗概:

旃檀紫竹隔凡尘,七宝浮屠五色新。佛号自称观自在,
寻声普救世间人。老僧南海普陀洛伽山,七珍八宝寺紫
竹旃檀林居住。西天我佛如来座下上足徒弟,得真如正
(往-主+扁)知觉。自佛入涅盘後,我等皆成正果。
涅盘者乃无生无死之地。见今西天竺有大藏金经五千四
十八卷,欲传东土,争奈无箇肉身幻躯的真人阐扬。如
今诸佛议论,著西天毘卢伽尊者托化於中国海州弘农县
陈光蕊家为子,长大出家为僧,往西天取经阐教。(第
一出)
此後,她掌握了一切事件的发展。她知道陈光蕊将有水难,
早已传法旨,令南海龙王随所待令。适巧陈光蕊购鱼放生,
救了洪江龙王一命(第一出)。随後,陈光蕊遭水贼害命,
龙王遂借此报恩,将他救入水府为师。观音又知道毘卢伽尊
者有难,遂又传旨,一面令龙王沿海守护(第二出),同时
令伽蓝报与金山寺丹霞禅师知悉,以便收养(第三出)。等
到十八年後玄奘了却

页158

复仇的心愿,这才再下佛旨,让陈光蕊回阳,而使父子得以
团圆(第四出)。
观音接著便安排取经的事宜。她嘱咐虞世南举荐玄奘赴
京祈雨救民,并要玄奘前往西天取回大藏金经五千四十八卷
,以求国安民乐(第五出)。然而,灵山路遥山高,多有妖
怪魔障。为了要使唐僧沿途无事起见,观音奏请王帝差十方
保官聚於海外蓬莱三岛上,好在保书上画字(第八出)。同
时,她还命木叉将南海火龙变成的白马送给唐僧当坐骑(第
七出);又抄化通天大圣,著令护法西去(第十出)。唐僧
在西行途中曾遭猪精摄走,观音应悟空之请,遣二郎神相助
才得解厄(第十六出);唐僧师徒路阻火焰山,观音又应悟
空之请,遣水部灭火(第二十出),才得继续前进。不过,
观音的法力虽高,还不足以完全解除唐僧的魔障。比方说,
她不知道红孩儿的来历;因此,唐僧被红孩儿擒走後,她只
好去见佛祖,由佛祖收伏红孩儿和鬼子母,这才解除了唐僧
的厄难(第十二出)。

丙、《西游记》中的观音

《西游记》中的观音全名是「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她的面貌清晰,对於取经一事
的参与较诸《杂剧》中的观音更为主动、积极而有效。书中
对她有过两度刻意的描述。首度描述是在她行近佛前表示愿
往东土寻找取经人之时;但见她:

理圆四德,智满金身。缨珞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
巧叠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
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
星。玉面天生喜,朱脣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
垂杨岁岁青。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故镇太山、居
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兰心欣紫竹,
蕙性爱香藤。他是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裏活观音。
(第八回)
这番描述连同她的功德与住处也一并透露出来。另一次则仅
作形象上的刻绘。当时,悟空因唐僧「身落天河」(第四十
八回)而到南海求助;他在紫竹林睁眼偷觑,
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
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缨珞。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
漫腰束锦

页159

      裙,赤了一只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
,正把竹皮削。(第四十九回)
随後,她就以这副「未梳妆」的模样手提紫竹篮儿,到通天
河去收金鱼精,并以此「鱼篮观音」的形象示现。
《西游记》书中对於落伽山的形势与胜景亦有一番细腻
的描绘:

包乾之奥,括坤之区。会百川而浴日滔星,归众流而生
风漾月。潮发腾凌大鲲化,波翻浩荡巨鰲游。水通西北
海,浪合正东洋。四海相连同地脉,仙方州岛各仙宫。
休言满地蓬莱,且看普陀圣洞。好景致! 山头霞彩壮元
精,巖下祥风漾月晶。紫竹林中飞孔雀,绿杨枝上语灵
鹦。琪花瑶草年年秀,宝树金莲岁岁生。白鹤几番朝顶
上,素鸾数次到山亭。游鱼也解修真性,跃浪穿波听讲
经。(第五十七回)
观音平素在南海落伽山普陀崖紫竹林潮音洞内宝莲座上
修行,左右有善财、龙女,又有木叉护法,紫竹林外有二十
四路诸天看守,落伽山上有黑熊守护。出外则白鹦哥展翅前
飞,由善财或木叉随行,足踏祥云,只见「香风绕绕,彩雾
飘飘」。
《西游记》所呈现的是个变化多端的世界。神佛仙妖中
,像泾河龙王、双叉岭寅将军、黄风岭黄风怪、五庄观镇元
子、白虎岭屍魔、波月洞黄袍怪、平顶山妖魔、锺南山全真
、火云洞红孩儿、黑水河小鼉龙、通天河灵感大王、木仙庵
树精、小雷音寺黄眉老佛、狮驼洞三魔、比丘国国丈、无底
洞女妖、隐雾山豹精、豹头山狮精、天竺国假公主等都能变
化自如。八戒有三十六般变化,悟空、二郎神、牛魔王和六
耳猕猴都有七十二般变化的神通。而观音则更有「无边法力
,亿万化身」(第十七回),能知道过去未来,又曾在书中
变过疥癞游僧、年高老母、凌虚仙子等形象。她的净瓶可在
瞬间「转过三江五湖、八海四汉、溪源潭洞」,借来一海之
水(第四十二回)。她曾与李老君赌胜,将瓶中的柳枝放在
炼丹炉裏「炙得焦乾」後插回,只过一昼夜,「复得青枝绿
叶,与旧相同」(第廿六回),可见瓶内的甘露水有起死回
生之效。
然而,观音最令人敬服的是她的广大慈悲。 而她对取经
一事的关怀便是全然出诸於此。她听佛祖说,南赡部洲之人
「贪淫乐祸,多杀多争」(第八回),要有三藏真经才能「
超脱苦恼,解释灾愆」(第九十八回),遂生慈悲而应徵主
理取经之事。她劝化五圣参加取经,当然亦是出於同样的心
肠。她知道他们的前生都犯有罪愆,才会在此世遭受种种苦
恼。他们固然是咎由自取,但唐僧听经不专、悟空欺天诳上
、八戒借酒撒泼、沙僧失手破(竹+盏)以及玉龙烧毁明珠
,都是一念之差或一著之误的结果;

页160

何况,唐僧一心向佛,悟空、八戒、沙僧和玉龙也都表示知
悔,情愿改过。对菩萨来说,芸芸众生皆可怜愍,无可恨者
,亦无不可救药者;善者固然可得救度,恶者只要翻然悔过
或胸泛善端,从前的罪愆尽管深重难测,也有获救的指望。
因此,她不忍再见五圣多造恶业而终遭厄运,倒是亟望他们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但救赎不能不劳而获,而须脚踏实地,从接受「灾愆患
难」的种种考验中,去具体表现忏悔的诚意,等到道缘成热
,才能如愿以偿,终获善果。职是之故,她在前来东土途中
,劝沙僧不可一误再误,而应皈依佛门,不再伤生;给八戒
指点迷津,并予忠告善导,要他弃绝「凶心」,不再「造孽
」;拯救濒临斩首的玉龙,送到深涧;为受困中的悟空指出
「秉教伽持」、「再修正果」的生路;又在长安「显圣化金
蝉」,促成了取经的因缘。这些作为都是旨在使苦恼中的个
别生命,透过参加取经以济助广大生命的伟举,去达成重获
天恩的愿望。
同时,为了使五圣在完成取经的伟业後,能以新面目、
新姿态出现起见,亲音还在西行途中为他们安排种种考验与
试炼,依其罪愆,随类施教。龙马的过失是忤逆不驯,故复
(马+犬)著唐僧,在十四年的寒暑中,走完十万八千里的
路程,以灭除傲性。沙僧犯的是怠忽职守的罪;因此在远赴
灵山的途中,要以牵马来表现负责尽职的精神。八戒是因前
生酒色乱性而转世为猪;为此,他得在尘世面对性的挑逗,
从戒欲中学习约束自我,寻回自我。表面上,唐僧取经是为
了图报皇恩;其实,他是因轻慢大教,故须在正果旃檀之前
历险遇难以震憾灵魂,提醒他要敬重佛法。南极星君奉观音
之命送金蝉投胎时曾嘱咐满堂娇说:此子「异日声名远大,
非比等闲。刘贼若回」,必然加害,「汝可用心保护」,「
日後夫妻相会,子女团圆,雪冤报仇有日也」(第九回)。
据此推测,则观音自从「金蝉遭贬」以後,就已时时护佑,
因此像「出胎几杀」、「满月抛江」和「寻亲报冤」诸难也
都在她的掌握之中。由於惟恐唐僧在取经途中横遭不测,观
音不但赠他锦襴袈裟和金环锡杖,还给他龙马以为脚力,劝
化三徒以兹随行,同时又阴遣四值功曹、五方揭谛、六丁六
甲与护法伽蓝以为护法;这些安排无非是要他在前往灵山的
路上虽遇险巇苦磨而不致伤命损身。由此说来,观音对唐僧
的设想是极其周详了。
然而,五圣当中从观音那裏获得最多启迪和教育的,还
当推梧空。当初,悟空大闹天宫时,观音曾先遣惠岸协助天
兵,随後举荐二郎神,才将悟空制服。准此,她在劝化悟空
加入取经行列之前,早就对他有了相当的了解。悟空被压在
五行山下时,

页161

佛祖曾用一张写著「唵、嘛、呢、叭、(口+迷)、吽」(
O.mani padme hu.m )的六字金帖将他封住(第七回)。这
六个金字就是密教的六字大明咒。「唵」指「归命」、「归
依」;「嘛呢」即「摩尼(珠)」或「如意(宝珠)」;「
叭(口+迷)」意为「莲花」;「吽」为「摧破」之意。「
嘛呢叭(口+迷)」指「莲华宝座上的如意宝珠」,即指「
观自在菩萨手持如意宝珠坐在莲花宝座上」。合起来说,这
六字明咒的意思是:「归依莲花宝座上的观自在菩萨以摧破
四魔三障」(注五十六)。这样看来,佛祖早就有意要悟空
透过观音的救援去成正果了。而观音以慈悲为怀,当然乐意
促成此事。观音知道悟空桀骜难驯,但他既已表示知错,因
此在唐僧离开长安之前,只以袈裟和锡杖相赠;这或许就是
为了察看悟空是否真的心口相符、言行一致。她要悟空拜唐
僧为师,就是要唐僧以「蒙师」的身份对悟空施以管教。但
悟空一经脱困,就故态复萌,依旧骄纵自恣,只因斩杀六贼
被唐僧说了几句,就气极出走,不受管教。可见道心难坚,
不用紧箍儿加以约束,实不足以叫他接受教诲,更遑论偕同
踏上漫长的瑜伽门路去修道了。关於这点,我们只要听听「
徙涧换马」(第十五回)一难中观音对悟空说的话自可明白
;当时,悟空抱怨观音「生方法儿害我」,而观音则对他说

你这猴子!你不遵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系你,
你又诳上欺天,知甚好歹!再似从前撞出祸来,有谁收
管?--须是得这个魔头,你纔肯入我瑜伽之门路哩!
悟空对这番话没有作进一步的抗议,则这似乎正是表示他也
承认自己确需外力的束缚才能就范。
有了这个「魔头」为凭以後,观音便开始直接或间接对
悟空施以启迪和教育。在间接方面,她透过唐僧教以基本生
活规范和佛家好生之德(注五十七)。在直接方面,她则亲
自予以随机启迪。譬如,观音在「失却袈裟」(第十七回)
一难中变作凌虚仙子,悟空见状称妙;观音就笑著说:「悟
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对悟
空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激励;他能「心下顿悟」,实有坚
定道心的功效。同时,观音还教以做小服低之道和慈悲好善
之方。她在「徙涧换马」一难中,怪悟空「专倚自强」,不
肯「称赞别人」;唐僧「失却袈裟」,她就怪他卖弄宝贝、
发火行凶,又敢「放刁」;取经团体难渡流沙(第廿二回)
,她怪他「又逞自满」;而悟空推倒人参果树,她则怪他「
不知好歹」(第廿六回)。这些责备的话都是针对悟空的傲
气而发,也正指出了他个性上的弱点。

页162

至於慈悲之道,观音更是教无遗力。观音对芸芸众生都
表示了同等的关怀与哀愍。她见黑熊精的洞府「有些道分」
,已经油然心生「慈悲」(第十七回);虽觉红孩儿野性难
驯,却也不曾「伤他性命」(第四十二回)。她用禁箍儿套
住黑熊精,是为了收其「顽性」;给红孩儿戴上金箍儿则是
因「此怪无礼」 o 她念动禁箍儿咒, 只叫黑熊精「头疼」
难禁,「满地乱滚」,要他皈正去当守山大神。她默诵金箍
儿咒,也只叫红孩儿「搓耳揉腮,攒蹄打滚」;而叫他「一
步一拜,只拜到落伽山」,则是因他虽已降伏,而「野心不
定」之故。观音收伏黑熊精後,悟空赞叹她「诚然是个救苦
慈尊,一灵不损」;她在制伏红孩儿之前,命号山土地众神
将方圆三百里内的生灵移开,小兽雏虫全送到巅峰之上,这
才倒出净瓶内的一海之水,难怪悟空见了会在一旁赞叹她是
个「大慈大悲的菩萨」。观音这两次以箍儿降魔的举动,主
要就是在示悟空以慈悲之道。其後,唐僧因悟空诛草寇而「
再眨心猿」(第五十六回)。悟空自觉颜面全矢、走头无路
,遂到南海控诉唐僧「忘恩负义」、「不察皂白」的因由;
但观音对他说:「草寇是人身」,不同於精怪,只该加以(
袒-旦+去)退,而不该打杀,因此还是悟空「不仁」「不
善」。观音只评悟空的不是,对唐僧的做法毫无微词:足见
她这次除了对悟空晓以慈悲之方外,还顺便对他教以做小服
低的道理。
观音虽对悟空的行径多有责怪,却也非一味辞严色厉。
悟空逞强或放刁时,固然给予责备;在「降妖取后」(第七
十一回)一难撒赖不还金铃,也以念咒相胁。但她在「徙涧
换马」一难後,曾好言劝勉悟空要「尽心修悟」,并告诉他
说:「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
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随後又赠他三
根教命毫毛,做为「随机应变,济急脱苦」之用。有时,像
在「再眨心猿」一难後走头无路之际,悟空会想到南海去诉
苦;他固然反遭怪责,但观音在给予「公论」後,还安慰他
一番,替他看「祥晦」,并予暂时收留,以待时到归队,继
续同去取经,「了成正果」。除了这些善言公论外,观音有
时也会像在「请圣降妖」中那样要悟空用救命毫毛「为当」
来加以作弄,害得悟空不知如何是好。但无论是慈是严,她
都不曾漠视过悟空的问题,而是时时以其广大的神通为他解
除困难。在西天路上,悟空曾先後请来灵吉菩萨、天宫二十
八宿、西海摩昂太子、太上老君、昂日星官、李天王、如来
佛、二郎神、弥勒佛、毘蓝婆、太乙救苦天尊、四木禽星等
神佛来扫除魔障;而观音也在悟空束手无策之际,在「徙涧
换马」中收玉龙,在「失却袈裟」後伏黑熊精,在「流沙难
渡」(第廿二回)时降沙僧,在「风摄圣僧」(第四十回)
後擒红孩儿,在「身落天落」(第四十二回)後捉金鱼精,
又在五

页163

庄观医治人参果树(第廿五回),在「无底洞遭困」(第五
十五回)中透露妖魔的来历,并在「灭法国难行」(第八十
四回)前变成老母报信。就比例上来说,她为取经团体解决
的问题最多。
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西行途中的厄难多是她有意
无意中安排的。这一方面是由於唐僧师徒「魔障未完:故此
百灵下界,应该受难」(第六十六回);另一方面则是佛祖
要他们「苦历千山,远经万水」(第八回),以试探是否坚
心诚意之故。对观音来说,这是对他们施教的良机;因此,
她请普贤、文殊和黎山老姆来「四圣显化」(第廿三回),
以财色考验禅心;向李老君三借金银童子来让唐僧师徒在「
平顶山逢魔」(第卅五回);让自己跨下的金毛(狩-守+
孔)去造成「降妖取后」(第七十一回)一难;又促成他们
在「通天河落水」(第九十九回),以符合藏数。《西游记
》书中对其他诸难虽未曾明白说出是否为观音所造,但由她
能知过去未来这椿事实看来,那些魔障当然也在她的预料与
掌握之中才对。无论如何,观音在造难和释厄的过程中,的
确给了唐僧师徒--尤其是悟空--充分的启迪与教育。
唐僧对其三徒来说是个不苟言笑的严师,而观音对取经
五圣的关怀与寄望则一如慈母。对这样一位慈母,他们只有
叩头顶礼,听受教诲。每逢观音现身,唐僧总是磕头礼拜,
沙僧亦倒身下拜,而八戒则撇了钉钯,朝上磕头。悟空本来
是个不伏天地管辖的混元上真,曾以其广大神通屡败天兵、
大闹天宫;因此,他敢迳闯南天门,直到通明殿下;对玉帝
一向只「唱个大喏」,对众仙也只说「列位起动」。玉帝虽
曾在「金銮殿变虎」(第卅一回)、「心猿遭害」(第四十
一回)、「收缚魔王」(第四十九回)、「小雷音寺」(第
六十五回)、「赶捉犀牛」(第九十二回)诸难中给予适时
的协助,但他的态度依旧不变。悟空也敢潜入兜率天宫,呼
老君为「老官儿」,在「乌鸡国救主」(第卅九回)一难中
开口揩油,要四六对分金丹;有时,像在「金(山+兜)山
遇怪」(第五十回)一难中,他到宫外,居然「不通姓名,
一直迳走」,并且责问老君「纵放怪物,抢夺伤人,该当何
罪」(第五十二回)。然而,面对观音的无边法力与慈悯关
怀,他从来就不敢如此放肆;他只有像在「请圣降妖」一难
中那样,看著菩萨「卖弄神通」,将他「呼来唤去」。每到
普陀巖,多半要等候通报才敢进去;即使急欲面陈,也不敢
叫嚷吵闹。每见菩萨,若非「合掌跪下」,就是「端肃专诚
」,「倒身下拜」。由於他对观音这麼真诚敬重,因此跟她
同行时,还惟恐掀露身体,以致不敢在她面前施展斛斗云。
(第四十二回)

页164

正由於对观音的敬重,唐僧师徒都时时记取她的教诲。
自从接受观音的劝化以後,龙马就心心领喏,坚意西行,向
来不曾表示退悔之意。唐僧曾在「四圣显化」一难时,叫沙
僧留下来入赘,但沙僧说:「弟子蒙菩萨劝化」以来,未「
曾进得半分功果,怎敢图此富贵! 宁死也要往西去,决不干
此欺心之事」。龙马和沙僧牢记观音的嘱咐,不但表现了坚
诚求经的心意,还进而拿观音的嘱咐来劝告悟空和八戒。悟
空曾在「号山逢怪」(第四十回)时发言散伙,但沙僧马上
劝他不可「违了菩萨的善果」,悟空才回心转意。八戒刚刚
归依不久,唐僧惟恐他「在家心重」,叫他「回去」,而他
则表示既已「受了菩萨的戒行」,故「誓无退悔」(第廿回
)。尽管他也曾记取观音的善言而坚意求经,但他毕竟还是
「在家心」过重,遂成为五圣中最常提议散伙的一位。沙僧
曾因而两度好言慰勉(注五十八);而龙马亦曾在唐僧「金
銮殿变虎」(第卅回)时,想起「功果」而力促八戒「休生
懒惰」,不可散伙(注五十九)。这几次危机都使取经团体
几近解体;若非其中的份子记取观音要他们成就的功果,取
经的伟业恐怕就要半途而废、功亏一篑了。

结 语

观音的出身最早见诸释典,因此要深入了解西游故事中
的观音,就得先了解释典中的观音。观音本为男身,传到中
土後,经过一千年左右的流传,终於变成女身。有关观音为
女身的说法,《从容录》和《编年通论》都已叙及;而俗文
学中的《香山宝卷》则将佛家典籍裏的歧见融通贯一。西游
故事亦显露了观音变性的现象。《西域记》记述玄奘所历的
西域诸国;《慈恩传》的前五卷则记述玄奘游历佛国的种种
。前者说观音「威神感肃」、「威光赫奕」,并指其住处在
布呾洛迦山;後者虽不曾透露观音的性别,但观音在印度向
为男身。由此可知这两部书中的观音都是男身。妙善公主的
传说在北宋就已确立;《诗话》既流行於南宋,又提到「香
山」与「千山千眼菩萨」等名称,可见该书裏的观音,其前
生当非不眴或宝意,而应是妙善公主。《杂剧》上说她是南
海普陀落伽山紫竹旃檀林七珍八宝寺观自在,仍应是妙善公
主传说的延长,但其住处则已迁到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
西游记》上说她是南海落伽山普陀崖紫竹林潮音洞观世音菩
萨;至此,观音已定型成为中国化的慈悲女神了。
不管观音的前生是男是女,都经修道的过程而成佛。不
眴和燃索如此,由莲花化生的宝意亦是如此。妙善公主尤其
是因了

页165

悟浮世短暂与万物无常的道理而潜心修佛;她曾受尽了尘世
的苦磨,又曾魂游地府,最後还舍去手眼、捐弃凡躯,才终
得果证菩提。用神话学的术语来说,观音有过由生而死、由
死复生的经验。正由於她本身已先有了这种渡过苦海、登上
彼岸的经验与能力,故能为烦恼众生导航与护航,协助他们
渡过苦海,登彼觉岸。
《西域记》和《慈恩传》都载述佛国的种种现象;而如
来既为佛教之祖,跟他有关的传说和神话当然最多。玄奘在
游历期间所观礼的不外是些佛堂、佛像、佛牙、佛骨、佛发
、佛(金+本)、佛杖、佛帚、佛(近-斤+亦)(诸如佛
祖的座迹、足迹、居所、说经处、止息处、浣衣处、经行处
、宣教处、留(金+本)处及其降邪神、恶龙、醉象、药叉
、外道、鬼子母等神异灵鉴)(注六十)等等。观音在这两
部书中所占的份量虽然不如佛祖多,但在紧要关头时却能给
予玄奘精神上的护佑与鼓舞。
《诗话》中的观音不曾参与取经;《杂剧》和《西游记
》中的主宰是佛祖,而不是观音。《杂剧》中说,派毘卢伽
尊者托生东土是「诸佛议论」的结果,但取经则依旧是佛祖
的主意。这点在《西游记》裏表现得更为明显。他用六字明
咒封住悟空;由心苗中生出三箍;将金蝉贬落尘世;又命观
音东来寻找取经人时,「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
;目过山水」,「踏看路道」(第八回),都有其用意。他
在《杂剧》中伏爱奴儿、降鬼子母(第十二出);在《西游
记》中辨识六耳猕猴(第五十八回);制服大鹏金翅雕(第
七十七回);派四大金刚助擒牛魔王(第六十一回);又告
诉悟空去找李老君来捉回青牛(第六十六回)。这些都显示
佛法无边。
观音的法力虽然不如他大,但她出现在前景的机会较多
,跟取经团体间的关系也因而较密切。她在《杂剧》中无法
替唐僧解除爱奴儿之难;在《西游记》中,除了未能辨识猕
猴而外,还误算取经所需的时间,并且漏排第八十一难(注
六十一),再再显示其法力上的缺憾。佛祖在「难辨猕猴」
一难中说她「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偏识周天
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正是此意。再者,《杂剧
》凡二十出;观音在第一、四、七、八、九、十、十二和二
十等八出出现。《西游记》共百回,观音则仅在第六、八、
十、十二、十五、十七、廿二、廿三、廿六、四十二、四十
九、五十五、五十七、五十八、七十一、八十四、九十八、
九十九等十八回中有所作为;可以说,从该书的後半部起,
她就绝少出现,悟空陷於困境时不再向她求援,而取经团体
遇难也非她来才能解决(注六十二)。然而,我们应该注意
的是:取经的事由她亲手促成,佛祖的构想因而具

页166

体实现;尤有进者,她利用五圣取经的机会,给予适时而适
切的教育,其目的则是寄望他们能够除了以功折罪外,还能
进而果证菩提,重获天恩。
如此说来,观音实已在其现身的各个场合中,为自己建
立了一位慈母的形象。我们若将《西游记》中的主要女性角
色分成两组来看,则白虎岭屍魔、琵琶洞蝎子精、盘丝洞蜘
蛛精、无底洞鼠精、天竺国兔精等都属「恶母」型;毘蓝婆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黎山老姆等则应属「慈母」型(注
六十三)。前者或欲采取唐僧的元阳以成太乙上仙,或欲吃
唐僧的肉以得长寿长生,都会给唐僧带来灵肉的死亡;即使
像西梁国女王那样只想跟他「阴阳配合,生子生孙,永传帝
业」(第五十四回),也会叫他永沉阿鼻地狱。後者中的文
殊菩萨等虽曾在「四圣显化」一难中以财色诱惑唐僧师徒,
但那只属考验而已,其动机跟「恶母」型的女性显然回异。
何况,黎山老姆曾在「多目遭伤」(第七十三回)一难向悟
空透露妖魔的来历;文殊和普贤二位菩萨也会在「请佛收魔
」一难中替取经团体释厄。这样看来,他们基本上都旨在促
成「求经之善」,以使五圣成真。观音正是《西游记》书中
的典型慈母,对於五圣所代表的苦恼众生总是以其怜愍的胸
怀去谆谆善诱、随机开导。(注六十四)
正因如此,观音一向深获文家的好评与民间的敬仰。有
些文家认为玉帝怯懦而虚伪,是个「菜包」(注六十五);
道教领袖李老君是个「炼丹的老头子」,「好像很精细」,
但只知「报私怨」、「作威作势」,「气狭而狠毒」,「残
酷」而「凶暴」,「无用」而「丑态毕露」,叫人「觉得可
笑」(注六十六);太白金星这位和事佬「养尊处优」,一
味姑息苟安,「滑头而无信」(注六十七):而佛祖纵任「
佛门弟子要求贿赂」(注六十八),未免有失一教之主的尊
严。这些神佛空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注六十九),
实则都成了讽刺揶揄的对象。文家对於《西游记》中的观音
则鲜有微词(注七十);相反的,他们大抵都对她表示爱敬
与崇仰之意。我们从《冥祥记》、《拾遗记》、《转因录》
、《稽古略》、《往生集》、《广嗣录》、《释门正统》、
《文献通考》、《法苑珠林》、《历代通载》、《比丘尼传
》、《观音玄义疏记》、《武林高僧事略》、历代高僧传(
注七十一)以及当代的各种佛教刊物中知道观音的灵感显应
屡见於人间。而从《後列国志》(注七十二)、《大悲宝卷
》、《彩莲宝卷》、《鱼篮宝卷》、《救苦宝卷》、《普陀
宝卷》、《希奇宝卷》、《销释真空宝卷》、《观音济度本
愿真经》、《观音菩萨鱼篮记》、《观音菩萨香山因缘》、
《金鱼翁证果鱼儿佛》、《销释白衣观音菩萨送婴儿下生宝
卷》(注七十三)等作品以及

页167

一些观音的传记(注七十四)中,又知她在民间确是一位广
受欢迎与备受崇拜的菩萨。

  注 释

    注一:百回本《西游记》(台北:华正书局,民国七十一年
   );本文所引文字,除非另有注明,否则皆系据此版
本。
    注二:《西游记人物辞典》(香港:广智书局,一九五六)
   。
    注三:西游记八十一难共可分成四十四个故事;说见拙著〈
   论西游故事中的悟空〉,《中外文学》,十卷十一期
(民国七十一年四月),页五十二~五十八。
    注四:参见潘家洵,〈观世音〉,《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
   研究所周刊》(一),二集十四期(一九二八年一月
),页四0六~四0七;张沅长,〈观音大士变性记
〉,《联合报》,民国六十九年一月十五日,八版。
    注五:《香山宝卷》的藏本有二:一为同治七年的刊本;一
为民国三年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说见泽田瑞穗,《
增补宝卷?研究》(东京:(口+玉)书刊行会,一
九七五),页一二六。本文所据版本藏於中央研究院
傅斯年图书馆,刊行时闸与地点不详
注六:玄奘译、辩机撰,《大唐西域记》(台北:广文书局
影印本,民国五十八年);本文所引文字,除非另有
注明,否则皆系据此版本。
注七:慧立撰、彦悰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台
北;广文书局影印本,民国五十二年);本文所引文
字,除非另有注明,否则皆系据此版本。
注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收在杨家骆主编,《宋元平
话四种》(台北:世界书局,民国五十四年);本文
所引文字,除非另有注明,否则皆系据此版本。
注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收在隋树森编,《元曲选
》外编(台北:中华书局.民国五十六年);本文所
引文字,除非另有注明,否则皆系据此版本。
    注一0:见《西域记》,卷三,页四;又参见唐大乘《基法
华玄赞》,卷二,页十:《观音普门品玄义》,在
弘赞编,《观音慈林集》(以下简称《慈林集》)
,《卍续藏经》(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
委员会,民国六十三年),页二九二
注一一:《悲华经》,在《慈林集》,卷上,页二九二。
注一二:见《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授记经》,同前引书,页二
九二~二九三。
注一三:见《大悲陀罗尼经》,同前引书,页二九三。
    注一四:见《楞严经》,同前引书,页二九四~二九七。
注一五: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广雅书局刊本,清光
绪卅二年),卷四十(庄岳委谈上),页三。
    注一六:同前引书,页二。
注一七:见李百药,《北齐书》(艺文印书馆据清乾隆武英
殿刊本景印),卷三十三,页六。
注一八:《增补搜神记》(上海涵芬楼影印本),附在《绘
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丽廔丛书影印本)(台北
:联经出版社,民国六十九年),页五七二~五七
四。
注一九:《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在《
卍续藏经》,第一一七册,卷四,页三五九。
注二0:(宋)祖琇,《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在《卍字续
藏经》,第一三0册,卷十三,页二七七~二七八

    注二十一:《香山宝卷》,卷下,页一0八~一0九。
    注二十二:同前引书,页一二六~一二七。
注二十三:参见杨荫深,《中国俗文学概论》(台北:世界
书局,民国五十四年),页一0三。
注二十四:该山的译名见诸释典者多有不同;参见丁福保编
,《佛学大辞典》(台北:华严莲社影印本,民
国五十年),卷上,页八五九;卷下,页二二六
0、二八七七。
注二十五:《华严经》,在《慈林集》,页二九七。
注二十六:参见《佛学大辞典》,页二二六0、二八七七。
注二十七:譬如,《编年通论》(页二七八)指其地「在嵩
岳之南二百里,今汝州香山是也」;《三教搜神
大全》(页一七五)说是在「越国南海中间」;
而《香山宝卷》(页八十)则说该地是在兴林国
惠州澄心县。
注二十八:《香山宝卷》,卷上,页八十二。
注二十九:(元)盛熙明,《补陀洛伽山传》,在《卍续藏
经》,第一五0册,页二五五与二五六。
注三0:同前引书,页二五六。
注三十一:《大佛顶首楞严经》,在《慈林集》,卷上,页
二九七。
    注三十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同前引书,页二九八。
注三十三:见《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咒经》,同前引书,
页二九九。
注三十四: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同前引书
,页二九四:《大佛顶首楞严经》,同前引书,
页二九四~二九五。
注三十五:见《大乘义章》(《四无量义八门分别》),卷
十一,《大藏经》,第四十四册(论疏部(五)、
诸宗部(一))(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大藏经委
员会影印本,民国四十六年),页四八
注三十六:《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义)第四十二
),卷廿七,同前引书,第廿五册(释经论部(
上) ),页二五六。
注三十七:《大佛顶首楞严经》,在《慈林集》,卷上,页
二九七。
注三十八:《大乘庄严宝王经》,同前引书,页二九八~二
九九。
注三十九: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同前引书
,页二九四。
    注四0:《香山宝卷》,卷下,页一0八。
    注四十一:同前引书,页一二八。
注四十二:分见《西域记》,卷一,页十六;卷三,页四、
十五;卷十,页四; 卷十一,页九。
    注四十三:同前引书,卷五,页三。
注四十四:同前引书,卷八,页九、十四、十五、十九;卷
九,页十五。
    注四十五:同前引书,卷九,页十九。
    注四十六:同前引书,卷十,页十五。
    注四十七:同前引书,卷十,页十八。
    注四十八:见《慈恩传》,卷三,页一六;卷四,页二。
    注四十九:同前引书,卷三,页十三。
    注五0:同前引书,卷三,页廿二~廿三。
    注五十一:同前引书,卷一,页十三~十五。
注五十二: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陈
寅恪先生论文集》(下)(台北:三人行出版社
,民国六十三年),页四一五。
注五十三:见 Glen Dudbridge, The Hsi-yu chi: A
story of Antecedents to the
Sixteenth-Century Chinese Nove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pp.18-20.
注五十四:陈炳良,(中国的水神传说和西游记),《书和
人》,第一七七期(民国六十年十二月),页三
七四。
    注五十五:《华严经》,在《慈林集》,卷上,页二九七。
注五十六:见望月主编,《佛教大辞典》(台北:地平线出
版社,民国六十六年),第一册,页三六八~三
六九。
注五十七:有关唐僧对悟空的管教,详见拙著《论西游故事
中的悟空》,页卅四。
注五十八:参见拙著〈论沙僧〉,《中外文学》,九卷一期
(民国六十九年六月),页一四七。
注五十九:参见拙著〈论西游故事中的龙马〉,《中外文学
》,十一卷六期(民国七十一年十一月),页一
二八。
注六0:见《西域记》,卷二,页十、十六;卷三,页二、
六;卷五,页四、十、十三;卷八,页廿一;卷九
,页五;卷十,页三、十、十七。
注六十一:参见《论西游故事中的悟空》,页五十。
注六十二:参照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上海:指南针
,一八八0年),卷上,页八;陈敦甫,《西游
记释义》(台北县:全真教全真观,民国六十五
年),页卅四~卅五。
注六十三:有关「慈母」与「恶母」的原型,详见 C.G.Jung
,Four Archetypes:Mother,Rebirth,Spirist,Tr
ickster, trans., R.F.C Hull(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9),PP . 15-16

注六十四:参见 Margaret Mead and Martha
Wolfstein, eds, Childeren in Contemporary
Cultures (Chicago: The Uniervi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5 ) ,P.247 .
注六十五:徐旭生,〈西游记作者的思想〉,《太平洋》,
      四卷九期(民国十三年十二月),页七。
注六十六:同前引书:又见赵聪,《中国四大小说》(香港
     ;友联出版社,一九六四年),页一九0。
    注六十七:同前引书;又见姚咏萼,《笑谈西游记》(台北
       :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民国六十八年)
     ,页廿二;萨孟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台北:三民书局. 民国六十年),页卅二。)
注六十八:萨孟武,页一七一;又见赵聪,页一九0。
注六十九:赵聪,页一九七。
注七0:参见甘丰穗,《和中学生谈古典小说》(香港:世
      界出版社,一九七六年),页廿七;又观音院是观
音的「留云下院」,其院主应以效法观音的慈悲才
对,却反因贪夺锦襴袈裟而谋害唐僧(第十七回)
    。作者或系以此来讽刺观音;果真如此,则这实为
    《西游记》书中唯一对观音有微词之处。
    注七十一:见《慈林集》,卷中及卷下,页三0一~三二五
         。
    注七十二:有关观音的部份,在《後列国志》(台南:大东
         书局,民国五十九年),第五十七回,页二六五
         ~二六六。
    注七十三:这些作品中,《大悲宝卷》和《观音菩萨香山因
缘》为傅斯年图书馆藏书;《观音菩萨鱼蓝记》
收在《孤本元明杂剧》(台北:粹文堂,民国六
十三年),第五册,页三一四五~三一六四;释
湛然,《金鱼翁证果鱼儿佛」,收在《全明杂剧
》(台北:鼎文书局,民国六十八年),第七册
,页四二九五~四三四四;〈销释真空宝卷〉,
在《国立北京图书馆刊》,五卷三期(民国廿年
五月~六月),页一三~四十七;其馀皆见《增
补宝卷  研究」,页一一七、一二八、一三四
、一三五~一三七、一五一、二二七。
    注七十四:譬如,元管道丰《观音传》、清俞正燮《观音菩
萨传略考》和《观音菩萨名义考》(见潘家洵,
《观世音》,页四一0)、曼陀罗室主人《观世
音菩萨传》(台中:圣贤杂志社,民国七十年)
等都是。,页卅二。注六十八:萨孟武,页一七
一;又见赵聪,页一九0。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