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菩提达摩禅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莫中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提达摩禅学思想研究
  [ 作者:莫中伟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菩提达摩禅学思想研究
  【英文标题】The Research of Bodhi-dharma's Zen Buddhism
  【文章作者】莫中伟
  【指导教师】尤惠贞
  【文章页数】110页
  --------------------------------------------------------------------------------
  【中文关键词】行入|禅学|菩提达摩|理入|壁观
  【中文摘要】 本文所采取的学术进路,乃是以菩提达摩的禅学思想作为研究中心,旨在从事将菩提达摩禅学的主要观念及实践方法作一完整之分析,置诸于“壁观”禅法的问题思维脉络下,探论其中义蕴的研究工作,做为检视菩提达摩禅学的确实内容与意义。
  此外,除了针对达摩本身之禅学思想作研究外,同时,亦兼论达摩禅学在禅宗发展史上的分位及影响,以及达摩禅学与“禅宗大意”二者之关联。而本文希望藉由菩提达摩“壁观”禅法的挺出,充实在这个领域之不足。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方法1
  一、研究动机之说明1
  二、研究问题之提出1
  三、研究方法与范围2
  第二节 前人之研究成果6
  一、当代中文论着6
  二、当代日文论着7
  第三节 论文之整体结构8 
  第二章 达摩之生平及著作 10
  第一节 达摩之生平 11
  一、出家修行 12
  二、达摩籍贯 12
  三、来华与入灭时间 13
  四、与达摩有关之传说 15
  (一)六度被毒 15
  (二)只履西归 15
  (三)梁武帝见达摩 16
  (四)九年面壁 17
  (五)梁武造碑 18
  第二节 达摩之著作 19
  一、《二入四行》 21
  (一)作者 21
  (二)版本 22
  二、《安心法门》 23
  第三章 达摩与《楞伽经》 24
  第一节 《楞伽经》的相关问题24
  一、《楞伽经》的版本问题 24
  二、《楞伽经》的语文问题 25
  三、《楞伽经》的形式 25
  四、《楞伽经》的特色 27
  第二节 《楞伽经》的主要内容28
  一、如来藏思想 28
  二、如来藏思想与《二入四行》 30
  三、说通与自宗通 31
  第四章 《二入四行》的思想要旨 33
  第一节 道原《景德传灯录》《二入四行》原文
  33第二节 理入之意涵 35
  一、‘藉教悟宗'的意涵 35
  二、‘真性'的意涵 36
  三、‘教'与‘宗'的关系 37
  第三节 行入之意涵 39
  一、报冤行 40
  二、随缘行 4
  1三、无所求行 41
  四、称法行 42
  五、‘真性'与‘性净之理'的关系 42 
  第五章 壁观禅法 45
  第一节 达摩来华前之中国禅法 45
  第二节 ‘壁观'的意涵47
  一、当代学者对‘壁观'一词的看法 47
  二、‘壁观'的意涵 51
  (一)‘禅'的意涵51
  (二)‘壁观'的意涵52
  第三节 ‘壁观'禅法的修证方式55
  一、‘壁观'禅法的修证方式 56
  二、心念与静坐的关联 58
  三、修证‘壁观'禅法的目的 60
  第四节 ‘正法眼藏'与‘壁观禅法'的关系62
  一、‘正法眼藏'的意涵 62
  二、‘正法眼藏'与‘壁观禅法'的关系 64
  第六章 《安心法门》的思想要旨 66
  第一节 ‘安心'的意涵66
  一、《少室六门》《安心法门》原文 66
  二、‘安心'的意涵 67
  (一)‘心'的意涵 67
  (二)‘安心'的意涵 68
  第二节 《安心法门》的思想要旨69
  一、《安心法门》的缘起思想 69
  二、《安心法门》的无我思想 70
  三、《安心法门》的如来藏思想 71
  第三节 《安心法门》与《二入四行》及《楞伽经》的关系71
  一、《安心法门》与《二入四行》的关系 71
  二、《安心法门》与《楞伽经》的关系 72 
  第七章 达摩禅学在禅宗发展史上的分位及影响 74
  第一节 达摩禅学在禅宗发展史上的分位 74
  第二节 达摩禅学之影响 79
  一、达摩之门人 79
  (一)慧可 80
  (二)道育 82
  (三)道副 82
  (四)尼总持 82
  (一)神秀系 84
  (二)慧能系 85
  (三)法融系 85 
  第八章 达摩禅学思想与禅宗大意 87
  第一节 禅宗起源 87
  一、拈花微笑的传说 87
  二、传说真伪的看法 88
  三、诠释学的意义 89
  第二节 禅宗大意 90
  一、‘教外别传的意涵 9
  0二、‘不立文字'的意涵 91
  三、‘直指人心'的意涵 93
  四、‘见性成佛'的意涵 94
  五、‘明心见性'的意涵 95
  第三节 达摩禅学与禅宗大意之关联 95
  一、‘藉教悟宗'与‘教外别传' 95
  二、《楞伽经》的‘不立文字'思想 96
  三、壁观禅法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97 
  第九章 结论 99
  第一节 本文研究之结论 99
  第二节 本文研究之检讨101 
  参考资料103
  --------------------------------------------------------------------------------
  【参考文献】
  一、原典佛教经论
  后秦 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藏经》,册八,No. 223
  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大藏经》,册八,No. 227。
  后秦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藏经》,册八,No. 235。
  陈 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藏经》,册八,No. 237。 《金刚三昧经》,《大藏经》,册九,No. 0273。
  唐 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大藏经》,册一十一,No. 0310。
  北凉 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大藏经》,册一十二,No. 0374。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大藏经》,册一十五,No. 602。
  东晋 佛陀跋陀罗译,《大方等如来藏经》,《大藏经》,册一十六,No. 0666。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藏经》,册一十六,No. 0670。
  元魏 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大藏经》,册一十六,No. 0671。
  新罗 元晓述,《金刚三昧经论》,《大藏经》,册三十四,No. 1730。
  宋 才良等编,《法演禅师语录》,《大藏经》,册四十七,No. 1995。
  元 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藏经》,册四十八,No. 2008。 《少室六门》,《大藏经》,册四十八,No. 2009。
  隋 僧璨作,《信心铭》,《大藏经》,册四十八,No. 2010。
  唐 弘忍述,《最上乘论》,《大藏经》,册四十八,No. 2011。
  唐 宗密述,《禅源诸诠集都序》,《大藏经》,册四十八,No. 2015。
  宋 延寿集,《宗镜录》,《大藏经》,册四十八,No. 2016。
  宋 志盘着,《佛祖统纪》,《大藏经》,册四十九,No. 2035。
  元 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大藏经》,册四十九,No. 2036。
  元 觉岸编,《释氏稽古略》,《大藏经》,册四十九,No. 2037。
  唐 道宣着,《续高僧传》,《大藏经》,册五十,No. 2060。 《历代法宝记》,《大藏经》,册五十一,No. 2075。
  宋 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大藏经》,册五十一,No. 2076。
  宋 契嵩编,《传法正宗记》,《大藏经》,册五十一,No. 2078。
  元魏 杨衒之着,《洛阳伽蓝记》,《大藏经》,册五十一,No. 2092。
  唐 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大藏经》,册八十五,No. 2837。
  唐 杜朏著,《传法宝记》,《大藏经》,册八十五,No. 2838。
  唐 宗密著,《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藏经》,册一百一十,新文丰编审部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圆澄著,《重刻正法眼藏序》,《卍续藏经》,册一百一十八,新文丰编审部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宋 悟明集,《联灯会要》,《卍续藏经》,册一百三十六,新文丰编审部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诺那华藏经舍出版社编,《佛说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台北:诺那华藏经舍,1993年11月。
  二、近人研究专著
  于凌波著,《简明佛学概论》,台北:东大图书,1999年5月。
  巴宙、妙钦等着,《菩提达摩》,台北县:世界佛教出版社,1994年9月。
  心源、无碍合着,《禅宗论丛》,高雄:慈慧印经处,1989年1月。
  月溪禅师著,《禅宗源流与修持法》,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98年6月。
  王邦雄、岑溢成、杨祖汉、高柏园等编着,《中国哲学史》,台北县:国立空中大学,2001年2月。
  印顺著,《中国禅宗史》,台中:广益印书局,1971年6月。
  印顺著,《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5月。
  印顺著,《性空学探源》,新竹县:正闻出版社,2000年10月。
  江日新主编,《中西哲学的会面与对话》,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
  牟宗三著,《才性与玄理》,台北:学生书局,2002年8月。
  牟宗三著,《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学生书局,2002年8月。
  牟宗三著,《佛性与般若》(下),台北:学生书局,1997年5月。
  何权峰著,《心念的种籽:人生有很多选择》,台北:高宝国际,2001年2月。
  吴汝钧著,《佛学研究方法论》(上册),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7月。
  吴汝钧著,《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2月。
  吴怡着,《中国哲学发展史》,台北:三民书局,1988年4月。
  怡着,《生命的哲学》,台北:三民书局,2004年5月。
  吴怡著,《禅与老庄》,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4月。
  吴怡着,《关心茶──中国哲学的心》,台北:东大图书,1991年1月。
  吴经熊著、吴怡译,《禅学的黄金时代》,台北:台湾商务,1995年6月。
  吕澄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论》,台北县:大千出版社,2003年1月。
  李世杰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台北:新文丰,
  李淼编著,《中国禅宗大全》第一--六册,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
  杜继文、魏道儒着,《中国禅宗通史》,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周裕锴著,《禅宗语言》,台北:宗博出版社,2002年11月。
  东方桥著,《读楞伽经的方法学》,台北:玄同文化,2001年2月。
  林朝成、郭朝顺着,《佛学概论》,台北:三民书局,2000年2月。
  林镇国著,《空性与现代性》,台北县:立绪文化,2004年9月。
  南怀瑾著,《楞伽大义今释》,台北:老古文化,2002年8月。
  南怀瑾著,《禅海蠡测》,台北:老古文化,1994年10月。
  南怀瑾著,《禅话》,台北:巨人出版社,1973年9月。
  星云着,《释迦牟尼佛传》,高雄县:佛光,1997年7月。
  洪修平著,《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4月。
  洪修平著,《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台北县:佛光出版社,1999年9月。
  袁保新著,《老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
  高纪言编,《禅学研究第二辑》,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
  马哈希大师着、嘉义新雨编译群译,《内观基础--从身体中了悟解脱的真相》,台北:方广文化,2004年12月。
  张曼涛主编,《禅学论文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10月。
  张曼涛主编,《禅宗史实考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月。
  张曼涛主编,《禅宗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0月。
  张曼涛主编,《禅宗思想与历史》,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9月。
  张曼涛主编,《禅学论文集》第二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3月。
  许鹤龄着,《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台北:云龙出版社,2001年8月。
  傅伟勋着,《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1月。
  傅伟勋著,《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哲学与宗教」一集》,台北:东大图书,1991年2月。
  傅伟勋著,《从创造性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哲学与宗教」四集》,台北:东大图书,1990年7月。
  劳思光著,《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台北:三民书局,1991年1月。
  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县:弥勒出版社,1982年11月。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香港九龙:太平洋图书,1968年5月。
  杨家骆主编,《释氏疑年录》,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3月。
  杨惠南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东大图书,1997年8月。
  杨惠南著,《禅思与禅诗——吟咏在禅诗的密林里》,台北:东大图书,1999年1月。
  杨惠南编著,《六祖坛经:佛学的革命》,台北:时报文化,1995年5月。
  杨新瑛着,《禅宗无门关重要公案之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1992年。 圣
  严着,《禅钥》,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12月。
  叶明媚着,《禅艺与禅趣》,台北:周知文化,1996年1月。
  董群释译,《正法眼藏》,高雄县:佛光,1997年6月。
  褚柏思著,《中国禅宗史话》,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年10月。
  刘果宗著,《禅宗思想史概说》,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
  刘泽亮著,《黄檗禅学思想研究》,高雄县: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4月。
  潘平、明立志编,《胡适说禅》,台北:九仪出版社,1995年3月。
  谈锡永导读,《楞伽经导读》,台北:全佛文化,1999年4月。
  萧天石著,《禅宗心法》,台北:自由出版社,1975年。
  释以然编著,《中国禅宗》,台北:新潮社,1991年4月。
  释圣严著、关世谦译,《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1988年11月。
  顾伟康著,《禅净合一流略》,台北:东大图书,1997年11月。
  三、国外学术著作
  七田真著、李幸纹译,《全脑时代》,台北:中国生产力中心,1997年10月。 大岛清著、林雅惠译,《脑力倍增》,台北县:世茂出版社,1996年12月。 中村元等著、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台北:天华出版事业,1984年5月。 丹尼尔?高曼主编、李孟浩译,《情绪疗愈》,台北:立绪文化,2003年2月。 丹尼尔?高曼著、张美惠译,《破坏性情绪管理--达赖喇嘛与西方科学大师的智能》,台北:时报文化,2003年6月。 日种让山着、芝峰法师译,《禅学讲话》,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7月。 比尔?莫怡斯(Bill Moyers)著、彭淮栋译,《身心桃花源》,台北:张老师文化,2002年1月。 平田精耕着、心灵雅集编译组译,《无门关(上卷)》,台北:大展出版社,1993年7月。 宇井伯寿著,《禅宗史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8月。 安德鲁?纽柏格(Andrew Newberg,M.D.)、尤金?达基里(Eugene d’Aquili,M.D.,ph.D.)、文斯?劳斯(Vince Rause)著、郑清荣译,《超觉玄秘体验》,台北:时报文化,2003年10月。 江本胜著、长安静美译,《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台北:如何出版社,2002年12月。 佩玛?丘卓著、胡茵梦译,《与无常共处》,台北:心灵工坊,2003年5月。 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译,《禅学思想史2》,台北县:大千出版社,2003年12月。 阿部肇一着、关世谦译,《中国禅宗史》,台北:东大图书,1988年7月。 保罗?李普士(Ali Paul Reps)编著、徐进夫译,《禅的故事》,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1月。 春山茂雄著、创意力编译组译,《脑内革命2》,台北:创意力,2002年5月。 柳田圣山著,《初期禅宗史书の研究》,京都市:法藏馆,2000年1月。 柳田圣山着,《达摩の语录》,东京都:筑摩书房,1969年。 柳田圣山编,《胡适禅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1月。 铃木大拙著、孟祥森译,《禅学随笔》,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元月。 铃木大拙著、徐进夫译,《铃木大拙禅论集:历史发展》,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4月。 关口真大着,《达摩大师の研究》,东京都:春秋社,1969年5月。 关口真大着,《禅宗思想史》,东京都:山喜房书林,1964年7月。 镰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禅》,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7月。
  四、现代佛教学术丛刊、期刊论文
  太虚大师著,《唐代禅宗与现代思潮》,收于《太虚大师全书》册20,台北: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出版,1980年,页206-236。
  太虚大师讲,《楞伽大旨》,收于《太虚大师全书》册13,台北: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出版,1980年,页1524-1529。
  太虚大师讲,光宗、性觉、弘悲记,《中国佛学特质在禅》,收于张曼涛主编,《禅学论文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10月,页1-111。
  尤惠贞著,《天台哲学底‘形上学」诠释与省思--以智顗与牟宗三之‘佛教」诠释为主的考察》,《揭谛学刊》第5期,嘉义县:南华大学哲学系,2003年6月,页1-31。
  巴宙着,《禅宗与菩提达摩》,收于张曼涛主编,《禅宗史实考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月,页115-123。
  方立天着,《从达摩到慧能:禅法的演变》,台中县:《慈光禅学学报》创刊号,1999年10月,页171-185。
  木村泰贤著、李根源译,《佛教思想之开展与禅的考察》,收于张曼涛主编,《禅学论文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10月,页113-123。
  水野弘元著、达和译,《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说与金刚三昧经》,《佛光学报》第4期,台北:佛教文化服务处,1979年6月,页67-94。
  冉云华着,《中国早期禅法的流传和特点--慧皎、道宣所着‘习禅篇」研究》,《华冈佛学学报》第7期,台北: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1984年9月,页63-99。
  冉云华着,《禅宗‘见性」思想的发展与定型》,《中华佛学学报》第8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5年7月,页59-73。
  正果法师著,《禅宗大意》,收于李淼编著,《中国禅宗大全》第五册,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页1819-1978。
  印顺著,《宋译楞伽与达磨禅》,收于张曼涛主编,《禅宗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0月,页17-27。
  牟宗三著,《如来禅与祖师禅》,收于张曼涛主编,《禅宗思想与历史》,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9月,页77-112。
  吴亨根着,《达摩祖师‘不立文字」小考》,收于高纪言编,《禅学研究第二辑》,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页53-58。
  李泽厚着,《瞬间永恒的最高境界》,收于李淼编着,《中国禅宗大全》第四册,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页1783-1799。
  屈大成着,《菩提达摩生平研究》,《正观杂志》第7期,南投县:正观杂志社,1998年12月,页7-62。
  林芝安着,《静坐,呼吸间的健康‘心」风潮》,《康健杂志》2003年9月,台北:天下生活,页186-197。 洪修平、徐长安著,《东山法门与禅宗初创》,《南京大学学报》第2期,南京: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96年4月,页160-166。
  洪修平着,《略论五祖弘忍门下的分头弘化》,收于高纪言编,《禅学研究第二辑》,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页77-85。
  洪修平着,《论惠能大师革新佛教的意义及对佛教中国化的推进》,《普门学报》第1期,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元月,页120-146。
  纪华传着,《菩提达摩碑文考释》,《世界宗教研究》第91期,北京: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2002年12月,页19-29。
  胡顺萍着,《六祖坛经思想之承传与影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33期,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1989年6月,页1-154。
  胡适着,《菩提达摩考》,收于柳田圣山编,《胡适禅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1月,页53-64。 胡适着,《荷泽大师神会传》,收于柳田圣山编,《胡适禅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1月,页99-142。 胡适着,《楞伽师资记序》,收于柳田圣山编,《胡适禅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1月,页144-152。 胡适着,《楞伽宗考》,收于柳田圣山编,《胡适禅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1月,页154-195。 胡适着,《禅学古史考》,收于张曼涛主编,《禅宗史实考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月,页1-21。
  孙亦平着,《达摩祖师西来与中国禅的新阶段》,《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3期,中国期刊网,页110-113。
  孙述圻着,《菩提达摩与梁武帝--六朝佛教史上的一件疑案》,《南京大学学报》第3期,南京: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4年8月,页98-106。 徐小跃着,《老庄的心斋静默与楞伽禅的守心观净比较研究》,《普门学报》第7期,高雄县:普门学报社,2002年1月,页119-140。
  船庵着,《中土禅宗五祖述略》,收于张曼涛主编,《禅学论文集》第二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3月,页著着,《达摩事迹与达摩图像》,《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9年7月,页443-478。
  陈盛港著,《从《六祖能禅师碑铭》的观点再论荷泽神会》,《中华佛学研究》第6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2002年3月,页173-204。
  陈德和著,《论唐君毅的老子学》,《揭谛学刊》第5期,嘉义县:南华大学哲学系,2003年6月,页155-179。
  傅伟勋著,《现代儒学的诠释学暨思维方法论建立课题——从当代德法诠释学争论谈起》,收于江日新主编,《中西哲学的会面与对话》,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页127-152。
  无碍着,《达摩大师的‘二入四行观」与‘安心法门」》,收于张曼涛主编,《禅宗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0月,页1-16。
  黄伟雄著,《菩提达摩在中国禅宗史的地位》,《国际佛学研究》第2期,台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1992年12月,页12-27。
  黄忏华着,《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考》,收于张曼涛主编,《禅宗史实考辩》,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月,著,《关于达摩和慧可的生平》,《法音》,2000年第5期,中国期刊网,页22-28。 圣严着,《中国佛教的特色--禅与禅宗》,《华冈佛学学报》第4期,台北: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1980年10月,页5-20。
  著,《洛阳伽蓝记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院刊》第1期,桃园县: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1983年6月,页51-61。
  赖永海著,《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普门学报》第10期,高雄县:普门学报社,2002年7月,页45-60。
  五、学位论文
  王鼎兴著,《牛头法融禅学思想研究》,私立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 黄连忠着,《禅宗公案体相用思想之研究──以《景德传灯录》为中心》,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年。 谢维廷着,《禅定脑电波频带判读系统设计》,国立交通大学电机与控制工程学系硕士论文,2003年。
  六、工具书
  清 董诰等编,《全唐文》全五册,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金石石刻史料新编》第四册,《金石续编》卷六,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辑,台北:新文丰,1982年。 七、网络数据库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线上藏经阁数据库:http://www.cbeta.org 中国期刊网(文史哲数据库):http://cnki.csis.com.tw/ 《佛光大辞典》网络版:http://sql.fgs.org.tw/webfbd/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