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其它>>正文内容

异彩纷呈焕——佛教与艺术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异彩纷呈焕——佛教与艺术
  旅游者参观龙华古寺,经常会看到各殿堂有礼佛的物件,众僧诵经、法师说经往往有法器相助,众僧之间、众僧佛菩萨、旅游者和善男信女向佛菩萨及众僧总要礼拜示敬。这处处体现着龙华寺的艺术特质。
  龙华寺陈设
  (1)石狮。山门前蹲有有石狮,以显示寺院的尊贵、威严和神圣。龙华古山门遗址左右各有一尊。雄狮左蹄一球,象征着力大震寰宇;雌狮石狮右蹄下踏一幼狮,象征着后继有人。雄雌石狮,,俗称“太师少师”。弥勒殿前两侧也蹲有左右一对石狮,此为“三王狮”。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座上所雕之凤凰是鸟中之王,凤凰两边所雕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称“三王狮”。这对“三王狮”使龙华古寺更先显“海上名刹”的气度。
  (2)石灯。弥勒殿东西两侧耸立一石灯。灯脚下雕着翻动的云海;云海中屹立的山峰是佛教中所讲的须弥山,传说位于世界中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上面是朵朵莲花组成的莲花座。莲花座上有石制攒尖顶亭阁,其屋顶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汇于顶部。屋檐下四周有窗,并有栏杆。灯燃于其中,昼夜不熄,象征着佛力的绵延不绝。当然,现在提倡文明烧香,石灯已作为一种艺术陈设。
  (3)佛窑。下有高起基座,上有莲花、牡丹,飞天,云海等图案。基座上树有高大的立体镜框,四面以玻璃框之。中间供奉佛或菩萨。如弥勒殿之汉化弥勒菩萨,天王殿之弥勒
  菩萨真身,玉佛殿之释迦牟尼成道玉佛像等。将佛、菩萨供于佛龛,一以示敬乱二也易于保护。
  (4)随喜功德箱。在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宝殿,玉佛殿、观音殿,念佛堂、钟楼,鼓楼等殿堂都设有此箱。所谓随喜,《修忏要旨》解释为:“随他修善,喜他得成。”《法华玄赞》云:“随者顺从之名,喜者欣悦之称。身心顺从,深生欣悦。”即从佛,菩萨而言,随你心愿而使你得喜;从参拜者而言,要随自己心愿而布施礼佛、菩萨,才能修善得喜悦。所谓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云:“施物名功归己曰德。”《大乘义章》云:“言功德者,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上述阐释表明:施钱物以行善为功,功多恶尽为德。所以红色的“随喜功德箱”放在殿堂正中前,供参拜者布施钱物,以祈求自己的心愿,以修行自己之凡身,佛菩萨也因参拜者恶尽善淌,而实现其愿望。
  (5)蒲团.放于佛、菩萨像前,供跪拜,打坐用。因用蒲草编成,故称蒲团。现也有用布或塑料、皮革制成。泛称坐具,也称尼师坛,尼师坦,尼师泰那等。因大雄宝殿为正殿,参拜的人多,所以蒲团也多。华林丈室之内坛,因经常做延生增福道场,参拜的人多,供的佛、菩萨像也多,所以放置也较多。
  (6)供养台。置于佛菩萨像前,有长形和方形两种。如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宝殿,华林丈室等,放长形供养台,红漆而有牡丹,莲花各种木雕图案。玉佛殿,念佛堂,华林丈室之内坛,既有长形供养台,也有方形供养台。方形供养台以绣有龙,凤,花卉和飞天各种图案之桌围围其四周。供养台上放置供养物,以表示对佛,菩萨的礼敬,也表示修行者之忏悔虔诚。一般供有“花”(示布施)、“涂香”(示持戒)、“净水”(示忍辱)、“香”(示精进)、“素饭食”(示禅定)、“灯”(示智慧),这六种供物以示六度。现在一般供烛,香,花、油,果品,素食品。为提侣文明烧香,殿内一般烛灯为电器灯,香只点三支,一般香客只能在殿外香亭中燃点烛、香。
  (7)欢门。置于汉化弥勒、天冠弥勒,华严三圣,海鸟观音、成道玉佛像,千手干眼观音像、横三世(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像、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佛像前,以及华林丈室内坛佛、菩萨像前,藏经楼金毗毗卢遮那佛像前。这是悬挂于佛,菩萨像前的大缦帐,皆用锦缎制成,金光闪闪,上用彩色丝线绣有双龙戏珠,有的还绣有飞天、莲花,瑞兽,珍禽等,显得光辉本目,壮丽宏大。有的上绣“万德庄严”四字,以示对佛、菩萨的敬音。
  (8)盖。又称宝盖或天盖。《增一阿含经》;“毗沙门天王手执七宝之盖,处虚空中,在如来上,恐有尘土岎如来身。”呈圆盖筒形,用丝绸或缎子制成,可以增加佛、菩萨威严气氛又可防止凡尘垢身。因做佛事时,佛行即行,佛住即住,所以要用木材,金属支撑,垂于佛像之上。龙华古寺做海陆大斋会时,众僧隆重出行,就需用此种
  宝盖。
  (9)幡。用平绢制成的为平幡,用束丝制成的为丝幡。上饰以莲花等图案,长条状,悬挂于佛、菩萨像前。上书以“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善财童子菩萨”、“南无龙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尊释迦牟尼佛”等。“南无”,梵语的音译,亦译“南谟”,常念“那谟”,意为“致敬”、“归敬”、“归命”,用以表示对佛、菩萨,对佛法的尊敬和信仰。色彩鲜丽,金光灿灿,匝殿堂更生光辉。
  (10)金幢。又称宝幢。是黄色绸缎制成圆帐状长筒饰品,周围也有幡带垂其下,上绣以吉祥物,如龙,花等。莲花绿叶,金幢黄色。上书以“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善财童子菩萨”、“南无龙女菩萨”等,常为信徒所献,装点殿堂,以添庄严雄丽的氛围。
  (11)长明灯。也称“法灯”、“无尽灯”、“续明灯”,悬挂于各殿堂。佛教本来认为娑婆世界苦海无边,故犹如黑暗世界;为体现普济众生.佛法无边,就在佛、菩萨像前后左右悬挂昼夜不息的灯,故称长明灯。长明灯基本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宫形灯,是佛教艺术灯之体现,同时也是对佛、菩萨的礼敬。现提倡文明烧香,一般不以油为燃料点明,而代之以电灯。
  (12)烛檠。供放于大雄宝殿和三圣宝殿的供养台两侧。是一对落地烛台,为金属制品。高而粗长,精雕彩绘,颇具艺术性。上安圆盏,插大蜡烛用。
  (13)宝鼎。又叫香炉。是烧香的器具,供于佛菩萨像前。金制的,称金香炉,土制的,称土香炉;二层的,称火舍香炉,做法事时,导师和尚手拿的是有柄的,叫柄香炉。现在天王殿、大雄宝殿前的巳不是这种香炉。原以高而有顶盖者为炉,低而敞口者为鼎。所谓宝鼎,乃分段浇铸,下部为鼎,加炉腰,炉顶,即为宝鼎。呈圆鼓形,金属铸成。三足。高放在台基上。现在实际上不做烧香用,而是作为殿堂陈设,作为礼佛之用,也作为文物让旅游者观赏。
  (14)香亭。置于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宝殿前,长形,有屋顶,供人们点烛烧香。现在提倡文明进香,烧点的烛香一般不能进殿堂,所以若要点烧,就应该在香亭前站立,点烧、礼拜、安插。此处香烟缭绕,令寺院显得兴旺发达。
  (15)莲花台。又称祭台,或叫石幢。安放于大雄宝殿或三圣宝殿东西两侧。石柱状。上镌刻有各种如来的名号。上部是莲花状小台,因用以祭饿鬼之用,故又称祭台。
  (16)幢幡。以幢杆和幡组成。《无量寿经》谓:“妙珍华香、缯盖幢幄,庄严之具。”竖立于大雄宝殿前方东西两侧,每当行大法事时,幢杆顶端的幡旗飘扬,使寺院显得壮丽肃穆。
  (17)梆。是一种直形木鱼,中空,击之发声。原击之作为粥饭信号,现作为陈设供旅游者观赏。寺内右两处挂有,一挂于大雄宝殿之东偏殿走廊上,十分精致,一挂于三圣宝殿西前侧,用树木雕戍,中空,为宋代遣机十分古朴。
  (18)云板。亦称大板。云朵状金属板,上铸有“龙华古寺”四字,原作击之以报时用;现作为旅游者观赏之用,也作为文物展览。挂于东偏殿走廓上。
  2、龙华寺法器
  寺院众僧早餐后集中念经叫“朝参”或“朝课”,傍晚时集中念经叫“晚参”。平时众僧诵经,亦叫“唱经”,德高者主持,众僧随声齐诵,也有独诵、领诵。由僧人,居士或学者讲经,主持人率众烧香礼佛,称为“说经”。在作为净土宗寺院的龙华寺里,众僧还必须在佛像前颂扬佛的功德,以表达追求极乐世界的愿望,此称“佛前大回向”。至于“打七”、 “雨安居”、 “慈悲小仟”、“水陆大斋会”、“斋七”、“忏法”、“放焰口”,包括为生者做“增福延寿”的延伸道场,为死者做“同登彼岸”的追荐亡灵道场,上述种种佛事,都需要用法器;所谓法器即佛教举行仪式时所用器物,主要有:
  (1)钟。佛教习惯称与佛教有关的事物为“梵”,因此寺院里大钟又称梵钟。《敕修清规?法器章》载:“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一般早晨和黄昏各打一次,叫“晨昏钟”。梵钟是作法事时集众敲打的法器,以金属制成。寺内最大的钟悬挂于钟楼之上,“龙华晚钟”是沪城闻名中外的梵音。此外,在
  大雄宝殿、三圣宝殿东前侧,也有钟,它们都是重要法器,也是重要历史文物。
  (2)鼓。张皮于圆而巾空之木,用桴击之而发声。有法鼓、云鼓、茶鼓,毒鼓,甘露鼓、金鼓,天鼓等。如法堂设二鼓,东北侧角有法鼓,西北劁角有茶鼓。关于法鼓,《百丈清规?法器章》释为:“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击鼓之法:上堂时三通,小参一通,普说五下,入室三下,皆当缓击。茶鼓长击一通……斋鼓三通……普请鼓长击一蜃,更鼓早晚平击三通……若新住持入院,请法器一开惧鸭。”云鼓因上画云彩形状,而得名,原击之以报午斋,现作文物观赏,或作陈设用,如鼓楼之悬,大雄宝殿西南侧之鼓。但放于大雄宝殿供养台东前倒之鼓,则经常作佛事用。
  (3)磐。又名犍捶,犍地,键稚,犍迟,犍椎,即击之有声之物。寺内之磬,不是石制而是铜钟.大磐,扁圆如缸,击之声音宏亮深沉,放置大雄宝殿供养台东下侧,作法事时常击之。此外还有引磬、圆磬、扁磬。引磬又称小手磐。铜铸小钋,形似小碗,隆起之顶端有钮,并有木柄;于佛事进行过程中,击之而发清亮之声,以引起众僧注意力集中。圆磬,以铜铸成,状如钵,唱经时击之清脆悦耳。扁磬,以石制成,形如云板,挂于方丈室廊外,有害见方文,击之三下以告。
  (4)木鱼。木制法器,中凿空洞,扣之作声,为鱼形,作圆状。《百丈清规法铅章》有: “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惊昏惰也。”作法事时,尚有调整梵呗节拍之用途。在大雄宝殿供养台西前侧放有大木鱼。
  (5)铃。以金属制成,球形,有柄、舌,乱摇动时即发出清脆和韵之声,作法事时常用。悬于龙华塔的五十六只铃,称风铃或金铎。
  (6)钹。常称铜钹,铜钹子,铜盘。四铜薄皮中间突起成半球形,中间有孔,穿以绸条或布条,手持两片拍打发声,响亮而清脆,用以:口拍而调节声韵。为做法事时常用乐器。
  (7)铙钹。亦称大钹,铜钹、铜钹子。因其形似钹,击法也似钹,故相称挠钹。以铜铸成。形似圆盘,两只,两者相碰磨而鸣。其声宏亮、清脆、幽长,也为作法事常用乐器。
  (8)钲。小铙。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执拿方便,击之而鸣,韵音悠扬,作法事时可调节音节,余音缭绕。
  (9)戒尺。为受戒仪式时必用.由两块长形木板制成,一仰一俯,俯者稍小,仰者稍大,以上击下,声声有声而富有节拍。常作击拍或警省之用。
  (10)数珠。俗称念佛珠。佛教徒用以诵念佛号和经咒。用香木、玛瑙、玉石车成圆粒状,穿成串。一般为一百零八颗一串,因为人间有“百八烦恼”,数一粒,清一烦恼。也有十四颗、十八颗、二十一颗、二十七颗、三十六颗、四十二颗、五十四颗,多至有一千零八十颗。
  (11)锡杖.原为僧众所拿之杖,以防止野兽侵袭,并于杖头装锡制尖塔形物,又装有数个锡环。在举行佛事时,挥舞可发出悦耳之声,增加法会的庄严气氛,又可增加梵呗之丰富多采的音色。
  除举行佛事时用法器外,有的佛、菩萨诸天手中也持有法器;如阿弥陀佛手中之净台、观音菩萨手中之净瓶,文殊菩萨手中之宝卷、普贤菩萨手中之如意棒、韦驮菩萨手中之金刚杵、大势至菩萨手中之莲花茎、地藏王菩萨手中之明珠、南方增长天王手中之宝剑、东方持国天王手中之琵琶、北方多闻天王手中之珍珠伞、西方广目天王手中之龙等,也皆为法器,各有其象征和作用。
  旅游者观光佛寺,不仅能欣赏到佛教各种艺术,还会遇上礼佛、礼法、礼僧种种仪才风俗。如有些旅游者会与佛法结缘,为将来得超度创造条件。《法华文句记》云:“结谓结构,立机之始,缘即缘助,能成其终,则为未来修得三道德 (即三福 ,“世福”、“戒福”“行福”)之先萌也。”
  3、龙华寺礼仪
  佛教将布施钱财者与佛。法有缘称为“化缘”。所以到佛寺观光,也应懂得一些佛教的称谓和礼拜方法,不然难免失礼。
  佛教有“四众弟子”之称,即出家男女二众,比丘、出丘尼;在家男女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又有“出家四众”之谓,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还有“出家五众”之说,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如果加上在家二众,又称“七众”.国内目前对“七众”有习惯的尊称,游客必须注意。
  (1)比丘。原有“乞土”(乞食为生)、“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等含义。原印度和我国习惯称和尚,本为尊称,为师长之意;但后来似有不敬之嫌,所以现在习惯称“师父”。通晓佛法的称“法师”;善于诵读经文的称“经师”;对善于论述佛法的称“论师”;熟悉佛教规章制度的称“律师”;熟悉经、律,论的称“三藏法师”;通晓佛法有较高地位的称“大师”;德高望重的称“尊宿”、“上人”;著名法师称“讲下”;弘扬佛法有著作贡献的称“高僧”。一院之主称“住持”或“方丈”,年老而德高望重的称“长老”;德行高尚的僧人称“上座”;精通世事者称“东序知事”;学德兼修的僧人称“西序头首”;专管修行的称“首座”,辅助住持修行接客的称“西序头首”;专司后堂事务者称“后堂”;负责念佛堂事务者称“堂主”;总掌全寺经济与库房者称“监院;,掌管接待的称“知客”;负责僧众威仪的称“僧值”;掌管仪式的称“维那”,掌管粥饭供养的称“典座”,负责众僧衣食住行的称“寮元”,方丈室具体事务负责者称“衣钵”,职掌书翰文墨者称“书记”。
  (2)比丘尼。“尼“是梵语中的女僧。意译为乞士女,也称沙门尼,俗称二僧或二堂。但现在习惯称“师太”为妥。
  (3)式又摩那。意译为学戒女、学法女。指年满20,接受过六法者.一般称“学法女”为妥。
  (4)沙弥。意为“勤策男”、“息恶”等。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汉地俗称小和尚。现在以称“小师父”为宜。
  (5)沙弥尼。意为勤策女.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女子。汉地俗称“小尼姑”,现在以称“小师太”为宜。
  (6)优婆塞。意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言其亲近奉事佛、法、憎尼三宝,接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俗称“男居士”。是在家佛教男教徒。
  (7)优婆夷。意为“近事女”、“近善女”、“近宿女”、“信女”、清信女”,指亲近奉事三宝、接受五戒的在家女教徒,俗称“女居土”.
  参观佛寺还要注意对佛、菩萨和众僧的礼拜习俗。礼拜,梵语为致敬的意思。据《大唐西域记》说:“致敬之式,其仪九等:①发言慰问;②俯首示敬;③举手高揖;④合掌平拱;⑤屈膝;⑥长跪;⑦手膝踞地;⑧五轮俱屈;⑨五体投地。”这些礼拜形式,实际上也演化为汉族礼仪习俗,现在寺院中,十方来客,众僧行礼,主要礼仪有:
  (1)行香。善男信女或旅游者在佛、菩萨像前焚香(文明烧香则可持香)祈祷,有恭敬站立祈祷的,有深深鞠躬祈祷的,有跪拜祈祷的,行香形式多种多样。
  (2)绕佛。《法华经?化械喻品》:“头面礼足,绕排毕已。”“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按顾时针走向,始由右绕佛走一圈、三圈、百圈或干圈不等,以示礼佛。现因佛一般供奉于墙边,如龙华寺“华严三圣”坐北面南,玉佛殿释迦牟尼像坐西面东,所以只能在佛像前按顺肘针走向,走一圈、三圈、百圈或千圈不等。?
  (3)散花。也可写成散华。指散布花卉来供养佛、菩萨。现在也可以塑料花、鲜花来拱养佛、菩萨。
  (4)开光。佛、菩萨像制成后,选择吉祥日子设供致礼称为开光。如龙华古寺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制成后,明旸法师于1992年10月4日,亲自主持千手干跟观音菩萨开光,那一天正好是龙华古寺建寺1750周年庆典。
  (5)问礼。亦称问讯。据《法华经?从地涌出品》记载:“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可见,合掌作揖,口问安泰否,即为问礼。也可两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两手供而齐眉,口而问安,出称问礼。
  (6)合掌。也称合十,和十,又叫合爪。中国传统以拱手为敬.印度则以合掌为敬。《法华经?譬喻品》:“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赡仰尊颜。”即左右手合掌,十指并拢相对,放于胸前表示衷心的敬意。这是表示敬心专一的礼仪。《观音义疏》:“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现双手合掌,不仅可用以礼佛、菩萨,也是旅游者与僧人见面时常用敬礼方法,也是佛家见面时普通礼仪。
  (7)互跪。这是比丘间的礼仪,即左、右两膝交替相跪,以示互敬。所以要两膝交替相跪,是因为“经中以行事经久,苦弊集身,左右两膝,交互而跪。”(《释门归敬仪》卷
  下)显然此礼仪既表示相敬,也减轻疲劳。
  (8)长跪。这是比丘尼之间的礼仪。两膝同时着地,两小腿翘空,双脚掌指触地,身体挺直,这是比丘尼的互跪礼。因“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令长跪。”(《释门归敬礼》卷下)
  (9)五休投地。也称五轮投地,又称顶礼,是礼佛的最高敬礼方式,也是敬祖先的最高敬礼方式。所谓“五体”、“五轮”,是指两肘、两膝和头。行此礼,先正立合掌,接着右手褰地,再双膝着地,然后双肘着地,紧接着头着地,最后两手掌掌心向上,以示头面礼佛足,双手托佛足,所以称为“顶礼”。礼毕,则头先离地,接着两肘离地,最后两膝离地。如再拜,则以此循环。所谓“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无量寿经》卷下)就是顶礼。现龙华古寺众僧向毗卢遮那佛唱经敬礼时,就是行五体投地礼。有许多善男信女向佛也是行此种礼。
  (10)布施。是一种施与他人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而积累功德,求得解脱的修行方法。可见具有“龙华十方”传统的龙华寺,进香者和旅游者当以布施“超度众生”,也解脱自己。有所谓“二种布施”(财施,法施)、“三种市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四种布施”(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五种布施”(施远来者,施远去者,施病瘦者、施饥饿者、施智法者)、“七种布施”(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施园林、施常食、随时施),“八种布施”(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庄严施)。布施利人利己,也可以算为一种最重要的礼仪习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