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1)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观音菩萨修法介绍湖北
清净—————摘自普陀山佛教?目录
第一章
十方诸佛慈悲的体现——观音菩萨
第一节
慈悲济世,度一切苦厄的观音菩萨
第二节
佛教典籍中记载的观音菩萨本生
第三节 观音菩萨的各种不同的应化之身
第四节 观音菩萨的形像
第五节 观音菩萨的应化圣地
第二章 修学观音菩萨法门需要树立的正见前言
第一节 树立正信,皈依三宝第
二节 如理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
第三节 树立显密各个教派互不相违的正见,戒除谤法的过失
第四节 观察和选择具德善知识(上师)
第三章 观音菩萨修法介绍前言
第一节 持诵观音菩萨圣号
第二节 持诵《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三节 一切众生的出苦慈航——《心经》
第四节 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共宣说的大悲咒
第五节 涵摄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精义的六字大明咒
第六节 真言之母,神咒之王——准提咒
第七节 消除障碍,救拨苦难的绿度母
第八节 护国利民的十一面观音
第九节 积累福德资粮、培护菩提心的殊胜方便——观音烧施法
第十节 培养和增强慈悲心和菩提心的最有力的法门——施受法??
?
第一章十方诸佛慈悲的体现——观音菩萨第一节 慈悲济世,度一切苦厄的观音菩萨在佛教中,大慈的意思是把欢喜快乐的因缘给予众生,让一切众生得到真正的幸福安乐;大悲的意思是把离开痛苦烦恼的因缘给予众生,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慈悲是觉悟的来源和要素,也是觉悟行为的中心。
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佛教认为,慈悲是真正对人对己都有利的,利益社会和众生就是在真正地利益自己。这在佛典中多有论述,如“慈能除断忿恚根栽,慈能永灭一切过失……慈能超越热恼所侵,慈能生长身语心乐。”(《大宝积经》)世间一般人追求的都是自己的私利,但是即使他们的目的是想要广泛地利益自己,实际上还是要通过利益他人的方式才能顺利有效地实现:“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从现实生活中也可见到,一个人平时若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别人也就会愿意帮助他。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事业,对社会、他人都真正有利益,这个人就会渐渐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与拥戴,这个人的事业也就比较容易成功发达。丝毫不想去利益社会和他人,却只期望能从社会和他人索取名利好处,这样的思路和逻辑,是不符合人生正道的,这样的人,也不容易取得成功。
一个已经觉悟的人,应心怀慈悲,常行利他。如:“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修心八颂》)“菩萨所行,不求恩报;受恩之处,常思反报。善男子,一切众生,常求自利;菩萨所行,恒求利他。是名菩萨不可思议。”(《优婆塞戒经*义菩萨心坚固品》)。因为我们不能走出那个狭隘的自我,所以痛苦。慈悲利他教人学会的,是与他人、社会,与宇宙和谐共处的本来智慧与方便,能极大地有利于将陷落和禁锢于私我小圈子里的残缺的灵性解放出来。宇宙万物都是因缘相关的存在,我们要想收获幸福和安乐,首先必须要播种幸福和安乐的种子,对社会和他人的索取并非生命的本真意义,以慈悲柔和的心怀去利益社会和众生,无私地体谅、关爱和帮助他人,会使我们的生命焕发出更加恒久美丽的光彩。
十方诸佛慈悲的体现——观音菩萨,梵名Avalokitesvara。在不同的佛教典籍中,又译为观世音,观自在,观世音自在,观世自在,光世音,救世菩萨,救世净圣,施无畏者,大悲圣者,等等。《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记载,观音菩萨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在过去的无量劫中,早已经福德智慧都修行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道,佛号正法明如来;因为大慈大悲的愿力,为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众生,也为帮助众生都能生起对自他都有殊胜利益的慈悲心和菩提心的缘故,示现作菩萨。
如《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云:观音菩萨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观音菩萨,对十方世界的一切人类和芸芸众生都有着平等无分别、无条件、无要求的慈爱,和无时间与空间的阻碍的同体不二的悲悯。观音菩萨与我们所居住的充满着烦恼与痛苦的娑婆世界(娑婆,为梵文Saba的音译,意思为“堪忍”),有着非常深厚的因缘。“观世音菩萨”的译名,主要表其寻声救苦的慈悲之德。如《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在唐朝时,因中国文化习惯从简,同时也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观世音”就简称为“观音”。佛典中常见的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译名“观自在菩萨”,则主要表其智慧之德。如被誉为浓缩体现佛教般若经典精华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玄奘法师的高足、唐朝时唯识宗的祖师窥基大师在《般若心经幽赞》(卷上)中云:“观者察义,府救慧悲;自在者无滞义,拔济妙用。诸有殷净,三业归依,必应所祈,六通垂化。无暇危苦,飞轮摧伏,作不请友,为应病医,摄利难思,名观自在。又观者照义,了空有慧;自在者纵任义,所得胜果,昔行六度,今得果圆。慧观为先,成十自在:一寿自在,能延促命。二心自在,生死无染。三财自在,能随乐现,由施所得。四业自在,唯作善事,及劝他为。五生自在,随欲能往,由戒所得。六胜解自在,能随欲变,由忍所得。七愿自在,随观所乐成,由精进所得。八神力自在,起最胜通,由定所得。九智自在,随言音慧。十法自在,于契经等,由慧所得。位阶补处,道成等觉,无幽不烛,名观自在。”古佛示现的观音菩萨,在行持种种普济群生的慈悲行为的同时,也圆证诸佛遍知宇宙人生真如实相的般若智慧。慈悲与般若智慧,不二双运于大乘佛教的根本——发菩提心之中。观音菩萨以其威德神力,用种种方便法门慈悲利益和救度众生,令其离苦得乐的同时,也帮助众生逐渐成熟其善根,发起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菩提心,并渐次修学诸菩萨行,乃至最终成就圆满的佛果。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善财参观自在菩萨章》(唐罽宾国三藏般若译)云:尔时善财童子诣菩萨所,礼菩萨足,绕无数匝,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放阎浮檀金妙色光明,起无量色宝焰网云,及龙自在妙庄严云,以照善财。即舒右手,摩善财顶,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汝已成就菩萨大悲速疾行解脱门。善男子,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摄受调伏,相续不断。“善男子,我恒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诸众生前,随所应化而为利益。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摄取众生,或以利行摄取众生,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种种微妙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善巧言辞,或以威仪胜妙方便,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开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种种色相、种种族姓、种种生处、同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习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令离诸怖。所谓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离王官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诸病怖、离懈怠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愁叹怖、离所求不得怖、离大众威德怖、离流转恶趣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恐怖,灭除障难。正念现前。“善男子,我以如是种种方便,令诸众生离诸怖畏,住于正念。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转。”观音菩萨悲智双运,度一切苦厄的慈悲救世精神,二千多年来深入人心,得到民众广泛的尊崇和敬仰,以至于“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音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应化道场和圣地,也因此受到广大信众的尊重与仰慕,朝拜者历代不绝。第二节 佛教典籍中记载的观音菩萨本生1. 为不眴太子时,在宝藏佛前初发菩提心《悲华经》(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中记载,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有佛世界名删提岚,那时候大劫名为善持。当时有转轮圣王出世,名为无诤念,是阿弥陀佛的过去生。无诤念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儿子,其第一太子名为不眴,是观音菩萨的过去生。第二王子名为尼摩,是大势至菩萨的过去生。当时有佛出世,名为宝藏如来。转轮圣王有一个大臣名为宝海梵志,是宝藏佛的父亲,为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
宝海梵志的德行十分高妙,虔信三宝,在宝藏佛前发广大誓愿,愿于五浊恶世成佛度众生,并且还劝化无量众生皈依三宝,和发无上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众生。当时的无诤念转轮王和不眴太子等一千个王子,也在宝海梵志的教导下,深刻认识到生死轮回的茫茫苦海甚可怖畏,于是在宝藏佛前初发菩提心,志求无上佛道,普度群生。
《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一》中记载:尔时宝海梵志,复白圣王第一太子言:“善男子,持此宝物并及先所于三月中供养如来及比丘僧种种珍宝,如是福德和合集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作是言:“善男子,以此所施,不应求于忉利天王、大梵天王。何以故?今者所有福报之物,皆是无常,无决定相,犹如疾风。是故应当以是布施所得果报,令心自在,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无边众生,令入涅槃。”是时太子闻是语已,答梵志言:“我今观于地狱众生多诸苦恼,人天之中或有垢心。以垢心故,数数堕于三恶道中。”复作是念:“是诸众生,以坐亲近恶知识故,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尽诸善根,摄取种种诸邪见等,以覆其心,行于邪道。“世尊!今我以大音声告诸众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白佛言:“世尊!我今复当为众生故,发上胜愿。世尊!我今若能逮得己利者,愿令转轮圣王,过第一恒沙等阿僧祇劫已,始入第二恒沙等阿僧祇劫,是时世界名曰安乐,大王成佛,号无量寿。世界庄严,众生清净,作正法王。是佛世尊,于无量劫作佛事已,所作已办,入无余涅槃,乃至正法住时,我于其中,修菩萨道。即于是时,能作佛事。是佛正法,于初夜灭,即其后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白佛言:“惟愿世尊,为我授记。今我一心,请于十方如恒河沙等现在诸佛,惟愿各各为我授记。”“善男子。”尔时宝藏佛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善男子,汝行菩萨道时,已有百千无量亿那由他众生得离苦恼。汝为菩萨时,已能大作佛事。“善男子,无量寿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后分,初夜分中,正法灭尽。夜后分中,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善男子,汝于后夜,种种庄严,在菩提树下,坐金刚座。于一念中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九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劫。般涅槃已正法住世六十三亿劫。”?2.为莲花化生的宝意童子时,得金光狮子游戏佛授记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刘宋沙门昙无竭译)中记载:
乃往过去广远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世界名无量德聚安乐示现。其国有佛,号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佛刹土具足无量不可思议清净庄严的事物。阿弥陀佛国庄严之事,如毛端水;金光师子游戏佛国,如大海水。
尔时金光师子游戏如来法中,有王名曰威德,王千世界,正法治化,号为法王。其国众生,净修梵行,纯一化生,禅悦为食。彼威德王,于八万四千亿岁,奉事如来,不习余法。彼威德王,于其园观,入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莲华,从地踊出,杂色庄严,其香芬馥如天栴檀。有二童子化生其中,跏趺而坐,一名宝意,二名宝上。时威德王从禅定起,见二童子坐莲华藏,以偈问曰:
? 汝为天龙王 夜叉鸠槃荼 为人为非人 愿说其名号
?时王右面童子以偈答曰? 一切诸法空 云何问名号 过去法已灭 当来法未生
现在法不住 仁者问谁名
空法亦非人 非龙非罗刹
人与非人等 一切不可得
?左面童子而说偈言? 名名者悉空 名名不可得 一切法无名 而欲问名字
欲求真实名 未曾所见闻
夫生法即灭 云何而问名
说名字语言 皆是假施设
我名为宝意 彼名为宝上
?二童子说是偈已。与威德王俱诣佛所。头面礼足。右绕七匝。合掌恭敬于一面住。时二童子即共同声。以偈问佛? 云何为供养 无上两足尊 愿说其义趣 闻者当奉行
花香众伎乐 衣食药卧具
如是等供养 云何为最胜
?尔时彼佛即为童子而说偈言? 当发菩提心 广济诸群生 是则供正觉 三十二明相
设满恒沙刹 珍妙庄严具
奉献诸如来 及欢喜顶戴
不如以慈心 回向于菩提
是福为最胜 无量无有边
余供无过者 超踰不可计
如是菩提心 必成等正觉
?时二童子复说偈言? 诸天龙鬼神 听我师子吼 今于如来前 弘誓发菩提
生死无量劫 本际不可知
为一众生故 尔数劫行道
况此诸劫中 度脱无量众
修行菩提道 而生疲惓心
我若从今始 起于贪欲心
是则为欺诳 十方一切佛
嗔恚愚痴垢 悭嫉亦复然
今我说实语 远离于虚妄
我若于今始 起于声闻心
不乐修菩提 是则欺世尊
亦不求缘觉 自济利己身
当于万亿劫 大悲度众生
如今日佛土 清净妙庄严
令我得道时 超踰亿百千
国无声闻众 亦无缘觉乘
纯有诸菩萨 其数无限量
众生净无垢 悉具上妙乐
出生于正觉 总持诸法藏
此誓若诚实 当动大千界
说如是偈已,应时普震动,百千众伎乐,演发和雅音,光耀微妙服,旋转而来降。诸天于空中,雨散众末香,其香普流熏,悦可众生心
??
当时的威德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当时的二童子,就是观世音菩萨和得大势菩萨摩诃萨。释迦牟尼佛于此经中授记:“当来旷远不可计劫,阿弥陀佛当般涅槃。般涅槃后,正法住世,等佛寿命。在世、灭后,所度众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后,或有众生不见佛者。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彼佛灭后,一切宝物、浴池、莲华、众宝行树,常演法音,与佛无异。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国土,自然七宝,众妙合成。庄严之事,诸佛世尊于恒沙劫说不能尽。彼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土庄严之事,比于普功德山如来国土,百倍、千倍、千万亿倍、亿兆载倍,乃至算数所不能及。其佛国土,无有声闻、缘觉之名,纯诸菩萨,充满其国。“其佛国土,号曰众宝普集庄严。善男子,普光功德山王如来,随其寿命,得大势菩萨,亲觐供养,至于涅槃。般涅槃后,奉持正法,乃至灭尽。法灭尽已,即于其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土、光明、寿命、诸菩萨众,乃至法住,等无有异。“若善男子、善女人,闻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名者,皆得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善男子,若有女人,得闻过去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名者,皆转女身,却四十亿劫生死之罪,皆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得见佛,闻受正法,供养众僧。舍此身已,当得出家,成无碍辩,逮得总持。”另外,在《大乘庄严宝王经》中记载:观音菩萨在久远劫前,示现为圣马王,行持菩萨道,慈悲救度众生。圣马王以其威德神力,于是危难死怖中,帮助当时释迦牟尼佛的前生——一位大商主,从师子国的吃人的罗刹女的可怖之地,救度出来并平安回到家乡的故事。等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