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佛经
摩崖石刻佛经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刻位于斗母宫东北的龙泉峰山涧,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经文刻于一片一亩多地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经本采用后秦鸠罗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兮”,计44行,每行10字到125字不等,共刻2799字,字径50厘米。经刻历千余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现仅存经文41行、1069字(包括可以读的残字和双勾字)。经刻书法纵逸遒劲,以隶为主,富于变化,兼有篆、行、楷、草的意态,结体宏阔自然,用笔苍劲古拙,丰润雄浑。清代康有为赞为“榜书第一”。其结体之大,规模之巨,堪称“天下第一”,历来被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但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所书。197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映佛岩刻经在徂徕山光华寺东面的映佛岩上,其南面刻北齐武平年间(570-576)王子椿隶书《般若波罗密经》。今存85字,分三层:上层直书大字3行:“般若波罗密经主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字高30厘米,宽40厘米;中层书4行:“普忆武平年僧斋大众造维那慧游”,字径25厘米;下层直书14行:“文殊师利曰: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密。佛言般若波罗密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归依、无洲渚、无祸无福、无暗、无明如法界……”,字径20厘米。
刻石书法古拙苍润,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宋赵明诚《金石录》,清冯云鹏、冯云宛页《金石索》等金石名著均载其文。古刻历经千余年的剥蚀,今已残缺不全。
光华寺大般若经刻在徂徕山光华寺北门外东侧巨石上,俗称将军石。石高1.9米,宽2.4米,厚1.2米,上刻北齐梁父县令王子椿于武平元年(570)隶书《大般若波罗密多经》,西侧直书18行,每行6-9字,计89字:“大般若经曰,内空外空,内外空(以下不清),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造。道慧、道升、道昂、道□、道恂、僧真共造。”字径12×12-15×15厘米。东侧直书2行,共8字:“武平元年中正胡□”,字径同上。
邹县四山摩崖刻经邹县的铁山、岗山、尖山和葛山,保存着数十处古代佛教石刻,史称“古邾四山摩崖”。刊刻年代在北齐武平六年至北周大象二年(575-580),是全国重要的佛教石刻之一。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山摩崖在铁山之阳一块南北长61米、东西宽17米的花岗岩石坪上,共刻30行,计1500余字。内容分为经文、石颂和题名等三类。经文为《金刚经》,共17行,字径一般在40-60厘米之间,为隶书,间用篆及行草等体,其中还有一些北朝常见的简字和俗字,反映出北朝时期丰富多采的书法艺术。石颂在经文的西侧,颂文之前为大字书写的标目“石颂”,字阔70-90厘米,高80厘米。题名原为3处,现仅存1处,在经文右下方,共6行,字阔23厘米,高28厘米。刻石镌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即历史上第二次掀起反佛教活动的北周武帝文邕死后的第二年。为了表达对佛教的坚定信念并防止反佛事件的重演,佛教徒们选择了这片花岗岩镌下900字的《金刚经》文。由此可见,佛教势力在北朝时期的强大。
岗山摩崖岗山在铁山之东数里。山上共有刻石24处,现存文字400多个,分散镌刻于山顶及山阴的数十块岩石上。最多处180余字,最少处仅有1字。内容多为《金刚经》文。字径大者60厘米见方,小者30厘米见方,字体皆为楷书。字旁有的刻有3寸高的小佛像。摩崖刻于北周大象二年(580)。
尖山摩崖分布在尖山大佛岭数处花岗岩石上,共有600余字,隶书,字大如斗,笔法精妙,刻于北齐武平六年(575)。据史载,尖山摩崖的书法艺术高于铁山和岗山摩崖石刻。可惜由于乱加开山凿石,刻石全部被毁。
葛山摩崖在葛山后山南坡的一处石坪上,刻有隶书经文10行,270字。字径大者60厘米,小者40厘米。因年深日久,风雨剥蚀及践踏,有些字已模糊不清。书体以隶书为主,间有篆势。刻于北周大象二年(580)。
四山摩崖刻石对研究佛教史有着重要价值,其书法艺术也久为历代书法家称道。清代魏源赞其为“字大如斗,雄逸高大”;康有为则认为四山摩经的书法是“承上启下,开一代新风”。四山摩崖是北朝大字榜书的代表作,是刻石艺术的瑰宝,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石刻在汶上县城东20公里的水牛山上。它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文殊般若碑原立于水牛山峰端,1973年移至县文化馆。碑高2米,宽0.86米,厚0.14米。上罩盖顶石一块,碑额中置佛龛。龛中雕菩萨1尊,盘膝而坐,神态端庄安然;两旁雕侍者各2人,线条优美;下配两狮作朝供状,栩栩如生。龛之两侧阴刻“文殊般若”四字。字高15厘米,宽约为20厘米,书体为隶楷相间,浑厚勃发。碑首下阴刻《文殊般若经》经文10行,每行30字,计297字,书体同碑额,字径5厘米。碑之两侧镌有善主职称姓名,因刻度较浅,现已剥落难辨。《文殊般若经》书体为由隶向楷过渡的代表作。据有关学者考识,《泰山经石峪摩崖》、《徂徕山摩崖》、《邹县铁山、岗山摩崖》等,均宗其书体神韵。该碑制作年代,素有争议。由碑侧所刻“经主励威将军,兖州东阳平太守×××……郡太守太山羊钟”等郡名、人名考之,应为北魏后期所置,书写者当为泰山下历代望族和书法世家出身的羊氏某人。
水牛山摩崖刻经在水牛山南半腰处一人工佛洞的左侧,有崖刻佛教经文一处。字大近尺,共52字,为北齐时作品。书体与《文殊般若碑》相仿,亦是隶楷兼蓄,然隶意稍浓,古朴浑厚,方圆兼用,为书法精品。唐时李白、颜真卿等俱来此观览。1979年《书谱》上刊载水牛山摩崖石刻及《文殊般若碑》评介,蜚声海内外。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