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放灵光的古塔
灿放灵光的古塔
塔,源于印度,汉语译作“浮图”、“浮屠”等名称。它本是印度的一种坟冢,主要由台基、覆钵、宝匣和相轮四部分构成。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的实心建筑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结合起来,形成了形式多样、造型优美的中国式的塔。
据地方志记载,衢州地区历史上有各种形式、构造、功能、材料的古塔共41座,现仍然保存的有18座古塔。这些古塔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在三衢大地上,它为我们研究衢州的历史、建筑工艺、雕刻艺术、宗教信仰、佛教艺术、地震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犹如绚丽的宝石,衢州古塔点缀于蓝天白云间,镶嵌在青山绿水中。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作为在时间的流逝中存在于空间的文化形式,古塔的宗教内涵淡化得了无痕迹,引发的是人们思古之幽情。无论是登塔、望塔还是说塔,人们真切感受到的是人的智慧,人的力量,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衢州城内原有三座古塔,一是天皇巷的天皇塔,二是城西北角的铁塔,三是城西南角的铜塔。这三座古塔都排列在城西部的同一轴线上,背靠峥嵘山,面对衢江水。从鹿鸣山东望,三塔在古城内一高两低,很像一座笔架,成为衢州古城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太平军围攻衢城,左宗棠等清军将领,为了防守拆毁了铁塔铸成铁炮,为了弥补军饷拆毁了铜塔铸钱。只剩下建于南朝梁代的天皇塔,还屹立水亭街旁。据清康熙年间的《西安县志》记载,天皇塔在朝京门内天皇寺,不知建于何时,后寺毁于火,蔓延至塔,塔亦因此而剥蚀。明崇祯壬午(1642年)八月,大风吹堕塔顶,上面的铸铭为梁天监年号。到了上世纪50年代,此塔终因年代久远,顶部已裂开了几道小口,风化的砖石经常掉落在塔下的居民屋背。1952年9月间,因有台风过境,居民要求城关区政府拆掉这个老古董,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塔的地面部分终被拆毁,当时收集到一批文物,有书画、经卷20卷,砖刻观音一尊,铜质如来佛像(无首)一尊,木雕佛像一尊,“徐十一娘造塔”等有铭塔砖10余块,这批文物由当时文管会保存。
舍利塔,位于龙游东13公里处的湖镇镇上,始建年代无考。据宋代赵扌卞《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中记载,该塔重修于宋仁宗年间。为六角七层楼阁式实心砖塔,通高31米,底座为须弥座。塔身各层均置腰檐、平座。每层各面转角处均有倚柱,倚柱之间架以阑额。其中各面明间辟壶门,壶门内设祭台,台上置玉佛。各角柱柱头置转角铺作,阑额之上置补间铺作—朵,以承托腰瞻。腰檐用六、五、四不同层数的菱角牙子叠涩而成,腰檐微曲,翼角反翘,各翼角梁头均悬挂风铎,二层以上均设平座。塔顶用覆钵承托并以宝珠、七重相轮、宝瓶组成塔刹。塔刹四周用铁链六根分别固定于六条垂脊之上。全塔比例适度、制作精致、造型优美、玲拢秀丽,在浙江现存宋塔中颇为少见,不失为研究江南北宋楼阁式砖塔重要的实物资料。
须江之水脉脉,流至野渡无人处,江面一碧如洗。当你蓦然抬头,见双塔隔岸对峙、风姿绰约,意境盎然;。这就是位于江山城北十余里处著名的“双塔倒影”。江山双塔为千百年物,中间一衣带水据山川之胜,于江郎三峰遥相对峙。其一为凝秀塔,坐落在江山城北5公里上余镇双塔底村北端,据清同治年间《江山县志》载,该塔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知县诸维垣倡建。清道光甘六年知县李玉典重建。为六角九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和百祜塔一样同属风水塔。该塔全高约30米。基座用青条石砌筑而成,底层西南面辟有一拱券门,门顶砌有青石横匾一块,其上自右至左横刻“凝秀塔”三字。自第二层至第九层各面均设有拱券门和假拱券门,并使拱券门和假拱券门方位上下层错闪,这样不但外观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且荷重分布均衡,避免壁体纵向开裂。腰檐用二层密集的砖雕花拱叠涩而成,塔顶塔刹现已毁。隔江的百祜塔,位于江山市赵家缸铺底村百祜塔山麓。据明徐沛《百祜塔碑记》载,自有此县即有此塔,似吴越置江山县治当即创建。明隆庆年间知县余一龙重修。此塔原名无考,明代重修时命名为百祜塔。又据塔壁题记,重修于清道光丙午(1846年)秋月。该塔和凝秀塔一样是镇锁江水以兴文运的风水塔。该塔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全高约24米。西南面辟有拱券门,门顶砌有一块青石横匾,中部自右至左横刻“百祜塔”三个大字。第三、五、七层西南面辟有拱券门,其余各面设假拱券门,四、六两层隔面相间设有拱券窗和假拱券门。腰檐用密集的砖雕花拱逐层叠涩而成,塔顶的塔刹现也已毁。
鸡鸣塔,位于龙游县龙游镇鸡鸣山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上世纪90年代,又经一次修缮。鸡鸣塔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高约21.4米,壁厚1米。各层转角处都有砖砌倚柱,倚柱间有额枋。各倚柱柱头置砖制一斗三升斗拱,承托由四道菱角牙子叠涩而成腰檐,翼角起翘。各层塔身收分较明显,顶上二层尤甚,形成卷杀。底层东北、东南、西北面辟有壶门,二层以上各层各面皆有壶门。
文峰塔,始建于宋,明修、清重建。地处常山县城关镇南部的文笔峰之巅,其似含情,似解语,浑融一片淑女意态。据清光绪十二年《常山县志》(卷十八)载:文峰塔在县东南山巅,宋乾道戊子年知县苏王比 建。明代万历年间知县唐之屏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八年(1813年)知县陈生集绅耆等重修。以关“一邑文风也”。且建筑位置选择在山峰上,故取名为“文峰塔”。文峰塔系六角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29.5米。塔基由四层青石板砌成,基础非常之牢固。每层隔面相间设有拱券门和假券门。腰檐用菱角牙子叠涩而成,檐下各转角处嵌花纹图案饰件。该塔造型优美,雄伟壮观。塔旁原有集真观,半闲亭和魁星阁等建筑,其中半闲亭现已改作教工宿舍。集真观等古建筑已不存。
巽峰塔,位于衢江区杜泽镇塔山。据塔砖模印铭记,该塔建于清康熙癸酉(1693年)。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全高32.63米,底层每边长2.8米。塔基上为须弥座,须弥座束腰部分刻卷草花纹,须弥座上承塔身。塔外壁各层转角处作方形倚柱,底层西北面辟有一壶门,其余各面均无门窗。壶门上方有砖砌横匾一块,上刻“回澜耸秀”四字。二层以上各隔面辟壶门并使之上下错闪,唯第七层假壶门。腰檐用七道菱角牙子叠涩出跳而成,翼角起翘。腰檐之上设平座,惜已毁坏。塔内各层原铺设有楼板和楼梯以供登临,已毁。塔顶为六角攒尖,顶置覆盆以承七重相轮和宝瓶。整个塔刹四周用铁链九条牵拉固定于塔顶,保存较为完整。
佛在塔,位于江山市峡口镇三卿口村窑弄塔岗嘴的小山坞里。据塔壁题记,该塔建于明崇祯九年仲冬七日。该塔为六角单层亭阁式空筒石塔,系一高僧墓塔。通高2.06米。其上饰有素线卷云的圭角。塔身每角设有方形倚柱,柱间以单块石板用桐油石灰浆砌成塔壁。东西塔身设有一长方形活动门,门板现已无存。塔门上部壁面正中竖刻有14厘米见方的双钩“佛在”两字。从门内可见塔内地面留有一0.5米见方的洞口,再从洞口往下可见一圆形墓室,并有部分骸骨。墓壁用条石浆砌而成,因经多年雨水冲刷,墓室内积有泥土和小石块,现深度只有1米左右。塔顶为六角攒尖式,用三层斜角石块砌成,翼角起翘并雕出戗脊。塔刹已毁。据当地年长者反映:该墓塔为当时本地广长庙和尚的坟墓。相传广长庙和尚在临死之前就请弟子将其抬至此地,自己钻进塔内,两腿盘坐,双手合十,然后请人将门关闭而死,称之谓“升天为佛”。该塔对明末清初时期塔墓的形制和佛教僧侣的葬礼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各种形式的塔,在三衢大地上灿放着灵光,它们倾听过星光的私语和历史的苍远回声… (衢州日报/20040217/巫少飞 陈昌华 柴福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