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衡仕唐与鉴真东渡
晁衡仕唐与鉴真东渡
黄 元
日本奈良时代,唐、日交往十分频繁。日本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和从中国延聘学者、文人,大量汲取盛唐文化。晁衡来唐学习求仕和鉴真东渡弘扬佛法,他们堪称这一时期两国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
晁衡,698年生,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716年,他随日本第七次遣唐使作为留学生入唐,时年仅19岁。
718年遣唐使归国,阿倍仲麻吕留了下来,唐玄宗赐汉名晁衡。他在国子监学习结业后,以进士科及第被任命为春宫坊司经局校书,后擢升左补阙(皇帝侍从官)、太子侍读。诗人储光羲与其交厚,作《洛中贻晁校书衡》赠之,极称晁衡品貌才华。
第八次遣唐使归国时,晁衡已来唐17年,奏请随使团东归。唐玄宗爱其才,不允。晁衡虽「见学侣之东归,不无思亲羁旅之思」,也只得留下。他赋诗咏怀,表达「忠孝难两全」的内心矛盾:「慕义名空在,输忠孝不全。报恩无有日,归国定何年?」
鉴真,687年生,扬州江阴县人。他14岁入扬州大明寺,在名师指引下,学业突飞猛进。后云游四方,刻苦钻研佛教经义。713年回大明寺宣讲戒律,听者4万余人。27岁即成为律宗南山宗的传人。
742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委托,来唐礼聘僧人东渡扶桑弘扬佛法。渡海去日,波涛汹涌,寺中僧众面有难色。见此,鉴真欣然应允。说:「此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也。」但从742年至748年的七年中,五次东渡皆因人事天时不利,而以失败告终。第五次东渡,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以天气炎热,突发眼疾、双目失明。
753年,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归国,晁衡又向唐玄宗提出回国的请求。这时晁衡已来唐36年,56岁了。唐玄宗深为晁衡对大唐的忠诚感动,恩准所请,并给了他「回访使」的至高无上的荣耀身份,且赋诗赠别。
晁衡的诗友们得知他获准归国的消息,举行了盛大的饯行酒会,纷纷赋诗送别。晁衡赋《衔命使本国》作答:「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使用「辞国」一词,看来他是把大唐当作自己祖国的;但毕竟仍忘不了他生活过19年的故土日本,所以诗题中说「使本国」。「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明主」、「西望」,「慈亲」、「东归」,大唐、日本都放不下。
从扬州来的消息说,鉴真和日本僧人正准备第六次东渡。唐玄宗嘱遣唐使团取道扬州,会同鉴真等人,一同启程赴日。于是,晁衡与遣唐使们前往大明寺,拜望鉴真大师。他们游玩数日,分乘几艘海船,从镇江入海向东驶去。鉴真与副使乘坐的航船,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成功抵达奈良,受到日本朝野的盛大欢迎。
晁衡与正使乘坐的那艘海船,却遭遇特大风浪。有消息误传晁衡海上遇难。远在南方旅游的李白不胜悲痛,写了《哭晁卿衡》一诗,寄托哀思:「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鉴真是东去讲学的中国佛学大师,是「客座教授」。他在在日本11年,辗转各地传播佛学,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他把盛唐文化引进日本,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作为著名医学家对医药学知识的传播,日人奉他为「医药始祖」。他督造的唐昭提寺,结构、装饰无不体现唐代建筑风格与特色。寺前匾额为日孝谦女皇仿王羲之笔法所书。
763年,鉴真卒于唐昭提寺,年77岁。其墓在御影堂东,周植苍松翠百、遍栽牡丹芍药。鉴真去世前,弟子们采用最新工艺,为他制作了一座写真坐像,供于寺内,保存至今。鉴真去世的消息传至扬州,扬州僧众全体服丧三天,在龙兴寺隆重举行法会,悼念这位致力弘扬佛法的大师。
至于晁衡,他并没有「遇难」。他乘坐的帆船在琉球附近遭遇风暴,漂流到安南州,最后平安折返长安。770年,晁衡卒于长安,年73岁。他的一生,有近四分之三的时间,在大唐度过,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他与「客座教授」的鉴真不同,成了中国官员。唐皇帝不忘这位能熟练地以「汉文学」写作的臣子的功绩,死后追赠他潞州大都督的赫赫头衔,从二品。66年后的836年,日本仁明天皇追思阿倍仲麻吕之功,诏授正二品。
1979年,西安市为纪念阿倍仲麻吕来唐1200周年,在兴庆公园南门东侧建造了晁衡纪念碑和纪念堂,接待中外游客。这里当年是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长期居住的兴庆宫。晁衡纪念碑、堂之所以选址此处,大概是考虑到唐玄宗对这位异国士子的关爱有加吧。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