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丛林基本知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丛林基本知识
  目录
  一、丛林制度
  (一)起源;(二)清规;(三)僧籍、度牒、戒牒;(四)僧服;(五)法器、庄严(即供具)。
  二、丛林组织
  (一)住持(和尚、方丈);(二)两序职事、职务;(三)四大寮;(四)职事任免,春期与冬期,请职退职圆职。
  三、丛林生活仪规
  (一)全日作息。
  (二)宗教生活
  早晚殿,过堂,上供,打皈依,回问,讲经,说法,开示,佛七与禅七,经忏佛事,放焰口与放蒙山,普佛,结缘,庙会。
  (三)礼佛仪式
  1、顶礼式;2、顶礼起身式;3、问讯式。
  (四)持用法器仪式
  1、持用引磐式;2、持用木鱼式;3、持用铛子式;4、持用铪子式;5、持用手鼓式;6、执钵式;7、上香式;8、捧香花盘碟式。
  (五)搭持衣具仪式
  1、清本衣式;2、搭衣式;3、抽衣式;4、持具式;5、展具式;6、起具式。
  (六)四威仪式
  (七)五家钟板及牌词式
  1、五家钟板式(附律寺种板式);2、牌词式。
  四、殿堂尊像
  (一)山门殿:山门,三门,两大金刚、
  (二)天王殿:(弥勒殿、韦驮殿),弥勒菩萨,韦驮四大天王。
  (三)大雄宝殿:1、大雄宝殿与毗卢宝殿;2、释迦、迦叶,阿难、三世佛;4、太子佛;5、接引佛;6、五方佛;7、十八罗汉;8、三大士、
  (四)观音殿:1、观世音菩萨;2、十一面观音;3、千手千眼观音;4、海岛观音;5、三十二应,五十三参。
  (五)地藏殿:地藏菩萨。
  (六)伽蓝殿。
  (七)祖师殿:达摩祖师。
  (八)罗汉堂:五百罗汉,二十四诸天。
  (九)法堂。
  (十)藏经楼。
  (十一)客堂
  (十二)五观堂(斋堂)
  丛林基本知识
  一、丛林制度
  (1)起源
  “丛林”梵语“贫婆那”,此云“丛林”(《祖庭事苑卷二》)。指挂单接从可以安僧办道的大寺院。许多僧众合聚共住一处,犹如大树丛丛聚处,得名丛林。
  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成长了近两千年,不仅寺院的经济是完全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即从寺院制度中也可看出封建势力是从教外、教内控制着整个佛教,使佛教为封建主义服务。现今佛教寺院中的丛林制度,并不是自古就如此的。在隋唐之时,只有“寺”和“兰若”之分。寺的建立要经过政府许可,所谓“敕建”寺的名称要由政府颁发,寺中设首卒,寺主、维那,称为三纲,是要由政府任命的,兰若的性质,仿佛近代的茅蓬,只供少数人居住的,兰若也叫做佛堂。到了唐末,由于禅宗衣法相传的习惯,于是寺院的住持有了世代之分,如南宋初正觉为天童寺的的第十六世。然而这时宗派的修行,随主持而变易,住持个人所传承的法派与寺院主持的世代无关。到了元宪宗时分下寺院为禅、教、律,各守其业,不相变易。于是法派与寺院成了固定的关系。这就是明清时代汉地十方丛林制度的起源。
  现在汉地寺院大约分成四类:
  (1)十方伟贤寺院:由十方僧伽中公选戒德品学兼优的贤能僧伽充任住持。无法派,也不受法卷、虽名有先后而无世系。凡退居与住持,都是平等待遇。
  (2)十方选贤传法寺院:由本法门于十方僧伽中选戒德品学兼优的贤能僧伽,先传法印或依法派更改法名,各按其本门习惯行之,按照世代次序传授法卷。
  (3)子孙传法寺院:本寺子孙剃度,徒僧先向十方传法寺请嗣法,继续主持,未嗣法子孙不得争求。十方僧众不得过问。
  (4)子孙继承寺院:于本麉子孙择贤能者继承住持,或由徒辈中以长幼次序承袭,或于同宗近支中推选继充。但不能传法,亦无法卷。其世代次序,照本宗剃度宗派定之。
  2、清规
  清规是丛林众僧日常遵行的规制。中国最古的清规是东晋时道安所制《僧尼轨范》。主要精神是根据戒律和法律而制定的。这些规制,今已不传。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其实百丈所立的清规窨如何,今日也不可得知。至元至元四年(1338)德辉根据一咸参以诸家诠释,为敇修百丈清规八卷,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又敇令重刊施行。清道光三年,仪润又撰百丈丛林清规义记十卷,是将德辉本。此外又有宋圆悟克勤之后嗣撰日用小清规一卷。元中峰明本有幻住庵清规一卷,可见宋元之际,各寺规制并不统一。而各寺规制也逐渐繁苛。封建势力也逐渐加深,也于此可见,今日所传,仅是历代祖师为了维护修持成就道业,参照佛律订立了共同遵守的丛林各项规章制度,俗称清规戒律,就是指的中国佛教传统的“丛林制度”。
  3、僧籍、度牒、戒牒
  “僧籍”是由政府所掌管的登记僧尼名称及出家得度的薄籍,其始见于东晋。“度牒”是由政府发给的许可出家的凭证,最初只是报名登记,遇事发给临时证,其后就成为永久的凭证。至于正式的文牒大约始于唐,由祠部发给。
  由此可见,清朝以前,出家为僧必须经国家登记考试录取,方可披剃出家。直到清朝乾隆皇帝废除考试制度,不需国家度牒,可以出家。因此佛门滥收徒众,滥传戒法,不出僧材,有数无质。
  4、僧服
  佛的制度、僧侣只服三衣。
  一中安陀会,俗称五衣,即五条衣,又名“杂作衣”。平时作杂事工作,均著此衣。
  二名郁多罗,俗称七条衣,又名“上著衣”。以其布块为七条,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平时僧众上殿过堂均著此衣。
  三名僧伽黎,俗称祖(主)衣,又名大衣。即25条衣以25条布横缀之。每一条,缀长布四块,短布一块(四长一短)此衣为最大,故称大衣。
  比丘乞食说法时均著此衣,故又名“说法衣”。又以此衣之条与世之田畴相等,说法能生长功德,故又称“福田衣”。“花衣”是经忏门庭为求庄严美观,衣上绣花故称花衣。
  以上三衣总称为袈裟,或称法服。此外还有“衲衣”和“具”衲衣又名“粪扫衣”。拾取人家弃为粪扫的破布,缝袵为法衣,故名为“粪扫衣”。此衣是行“头陀行”的比丘著的。“具”本名“坐具”或名“卧具”,有三用:一为护身;二为护衣;三为众人床席卧具。今出家僧众的坐具为礼拜之具。礼拜时,先展敷坐具,就其上礼拜。
  僧侣除以上三种法服外还有几种常服,分述如下:
  “海青”:即大袖袍子,本是中国古装汉服,非僧服。
  “大褂”:即圆领长罩衫,也是古装汉服,亦非僧服。僧侣保守,未随世俗改进。
  “太虚装”:是太虚大师提倡改制的衣帽叫太虚装。“太虚”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他提倡僧伽改戴圆形平顶帽,人称之为太虚帽。提倡平时僧装,不论寒夏,改着圆领对肩,但作佛事举行宗教仪式时仍保持海青搭衣不变。只有佛学院教师学僧响应照行,丛林中未能普及。
  5、法器、庄严
  一、钟:钟有大、小钟、报钟之分。
  大钟的用处:(1)每日早晚击大钟,是丛林号令之始。每击三通,缓各十八,总一百另八下。起止三下稍紧,与大鼓报钟相照应。(2)幽冥钟,昼夜响声连接,不紧不缓。(3)凡集众、礼祖、普佛、戒期佛事等。(4)接送尊宿、住持等。(5)上堂佛事。
  报钟:是禅堂的为僧侣每日行事的节度。
  小钟:又名殿钟,是朝暮课诵唱讚念佛等用。
  二、板:板有内外之分,铁木之别,禅堂报钟下的木板是表示各宗派的主要标帜。(详见五家钟板式)禅堂内外又有小板,堂外名报板,进堂击之。堂内站香名站板,行香名催板,客堂挂的名序板,夜巡也有板,名催板。
  三、木鱼:有圆鱼、长鱼之分,木鱼者,因鱼昼夜不合目,佛家欲修行者,精勤不息,日夜废寝,故用木刻圆形,有鱼鳞的木鱼。用圆形木鱼是念诵时用之。长鱼名梆,悬在斋堂,二时粥饭及晚课击之,普请出坡时击之,又有浴室有梆,入浴次序。
  四、磐有圆磐、手磐之分。圆磐是念诵时所用,凡住持尊宿,施主礼佛时皆鸣三下。手磐又名引磐,有柄用手可举,亦为作佛事的乐器。
  五、鼓,有大鼓(法鼓)、中鼓、小鼓之分,大鼓与大钟相对,晨昏与大钟同起同止,凡上堂说戒,迎送尊宿等亦然。中鼓即大殿上放的铃鼓。小鼓又名手鼓。
  庄严(即供具)
  “幔”,俗称即“合门”。挂在佛前,犹如帐门。在佛庄严供具中无此名称只有“”。
  是印度饰首者。即璎珞之类。普贤十大歌行。第三广修供养中,“以诸最胜妙华”。为第一供养。
  幡:“幡”,梵语“波哆迦”,是为表现佛的威德,而作出的一种庄严供具,犹如军中大将的旌旗。据说:佛在世时有一位长者至佛前说“欲作幡供佛”佛对长者说:“随你心意。”并叫他作五幡,谓狮子幡、莫羯幡、龙王幡、揭路荼幡,牛王幡,此都是供具之幡,还有荐亡幡、延生幡。
  宝盖:“宝盖”即以宝玉装饰的天盖,是佛菩萨及讲经法座上所悬的庄严供具,形如伞。
  法背:“法背”即悬于说法宝座及放焰口宝座背后的一大整幅绣花幕帐,多使用于经忏门庭。
  火焰:“火焰”即安置佛菩萨头背上的圆轮光明镜,名叫火焰,表佛身相,火焰炽盛。
  供具:供具亦称供养,凡是敬献在佛前供品,如香花灯涂果乐为六供养。又在法华经中法师品称为十种供养即花、香、音乐、抹香、涂香、烧香、幡盖、衣服、妓乐、合掌。代替钟鼓用之。
  二、丛林组织
  (1)住持(和尚、方丈)
  住持:住持的名称起于禅门,意表安住于世而保持佛法,故为一寺之主僧,名曰持。如年老而具有学德者,又尊称称之曰“长老”。
  和尚:和尚又名和上,本是印度的俗语,如呼“吾师”“乌社”,罗什法师翻为力生,依师开示而弟子之道得生长故也。即亲教师。丛林中的习惯,只有住持呼称“和尚”,其他职僧皆按其职位呼称如知客、维那、呼称知客师、维那师、不得滥称和尚。
  方丈:方丈二字的来源于唐代王玄策至印度量维摩居士石室,四方巧得一方丈。归后传报中国,百丈禅师取来应用,订在百丈清规上,直至于今。现在方丈,即寺院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名曰“方丈”。
  (2)两序职事职务
  两序:两序又名两班,丛林祖师仿效封建朝延制度有文武两班,于丛林住持之下,亦设东西两班。长于学德者归西序,称之头首;长于世法者归东序,称之知事。
  东序为列职。以都监、监院、副寺、维那、僧值、知客、衣缽、汤药悦众、寮元、管堂、库头、钟头、殿主、夜巡、门头、香灯、司水等为次第。
  西序为序职。以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藏主、知藏、参头、烧香、记录、待者等为次第。
  都监:位在监院之上,上辅住持,下匡监院,虽不如监院之劳苦理事,两大端则须总持,是故亦名总理,又名都总。
  监院:即监督一寺者谓之监院,在住持之下,执掌寺中一切行政事务,即通常呼称为当家师。
  首座:即座中之首位者,居席之端,处僧之上,故名首座。
  西堂:寺院中本寺前住持之人为东堂或退院,他山退隐之长老来住本寺,以西是宾位故也。
  维那:维是汉语,纲维之义,那取梵语,羯摩陀那之那,故称维那,又称纲维。是负责堂内大众修持,执行上殿过堂、念诵、仪规的纲领职事。(如担任唱诵、举腔、宣读文疏、敲大磐等)。
  僧值:本为值日僧,又名“纠察”。负责监察上殿外寮各僧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如有违犯举动,随时予以纠正,情节严重者呼至客堂按规章制度处罚,入晚开静后要提灯笼由头山门至后山门各处巡查。
  知客:又称典客,即客堂招待员,负责僧俗来访接待工作。
  衣钵:负责管理住持和尚的衣钵,供养香敬寺内一切庄严法物等。
  以上仅就丛林主要职事名称作了简要的解释,其他职事名称,目前尚未需要,不再一一解释,今把丛林组织概况,再作简略的说明。
  (3)四大寮
  住持以下高四大寮口(等于四大科室)
  一、库房:任务是,总管全寺大众生活物资,寺院房屋修理,一切添置等项,由都监、监院、副寺、库头等负责分任其事。
  二、客堂:任务是执行寺僧进出请假,办理云水客僧挂单投突,来参学僧讨单进堂登记挂号,接洽信士佛事登记以及来访宾客接待等。根据客堂任务繁间,安排知客多少,分头单、二单、三单。僧值亦归客堂、助理其事。
  三、维那寮:认真管理堂内行持坐香念佛,执行殿上朝暮念诵仪规,掌握规定作息时间,供应堂内茶水放参等事宜,由维那、悦众、香灯、司水等负责分任其事。
  四、衣体寮:任务是,管理住持和尚的衣钵汤药,供养、香敬、法堂上的陈设品,寺中佛菩萨前一切庄严法物等,由衣钵、汤药等负责分任其事。
  4、职事任免
  “春期”与“冬期”:丛林规定自农历正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春期。自农历七月十六日至次年正月十五日为冬期,新进堂的参学僧,如不愿留堂长期参学,期尾可以起单离寺,但不满一期,中途私自逃跑者,作不名誉之逃单论处理。
  放香期:放香期即丛林例假日,农历每月初八、十四、二十三、三十、(月小即廿九)堂内停止坐香念佛,名曰放香期。各人剃头、洗衣、沐浴、缝补等。均在放香期料理。
  祟皮出坡即到寺内外搞集体劳动,如搬柴、运水等,亦在放香日期。听僧值师通知,倘遇特殊情况,需在提人帮忙,亦由僧值通知悦众,在东单派出。
  请职:期头前几天,住持邀同两序头首职事,协商决定,开具名单通知客堂,挂牌公布于众三天(自期头挂牌日起)。
  退职:丛林规定农历正月初八日、七月初八日为退职期,凡属书记以上担任的列职,不论任职成绩好坏,一律着好衣袍持具于晚殿回堂齐到方丈室向住持和尚行退职仪式(顶礼)。同时书记号以下担任的各列职,同样着好衣袍持具,齐到客堂向知客行退职仪式(顶礼)。
  圆职:丛林规定农历正月十三、七月十三为圆职期。本期任职成绩好的请继续发心任职,或另请任新职。同住持开具名单邀请至方丈吃圆职茶,作圆职式的表示。在书记号以下各列职,如要他继续任职,亦由客堂知客邀请至客堂作同样圆职的表示。
  已挂书记号代首领职事而成绩不好未经圆职的,则在期头将本职转交新职后,由住持亲自送往本寺间寮房。但仍须对其饮食、医药、卧具等四事供养无缺,中途请假离寺二年三年以后回寺消假,得继续享有住寮房、四事供养之待遇,不需再至客堂重行讨单,住持不得藉故作拒绝。丛林制度称“千年书记,万年板首”显示了丛林寺院是佛教僧徒的公有制。倘如职期长而又具有优异成绩者。则由住持提名通过两序首领要职。选为本寺受记拉法人,或推荐他寺受记接法,以资鼓励。
  三、丛林仪规
  (1)全日作息情况
  丛林自早至晚作息,均以钟板键椎声为号令,分别解释于下;
  一、三时“打四板”。打四板即催起板,每晨闻打四板声,一律起床。二、三时卅分至四时卅分“上早殿”。上早殿即早晨齐到大殿举行宗教仪式。在每晨三时廿分进堂着好衣袍礼佛毕,依次端坐位上,听候殿上煞大钟接大鼓,依次出堂上殿,念诵早课。三、五时至五时卅分过早堂,过早堂即齐到斋堂吃早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闻打“叫响”声,堂中集合,着好衣袍,端坐位上。
  (二)闻煞梆声,依次出堂入斋堂,分东西两序依次就坐。侯维那悦众到齐,悦从打引磐问讯归座,行堂敲大点。
  (三)闻火(云板)最后三下(轻微),悦众接引磐,维那举腔,众同诵供养偈,待待者出食毕,才取碗就食。
  (四)如需添菜添饭,将空碗送出,听僧值师招呼斋堂(即斋堂服务员),不得私自出声叫唤。
  (五)食毕空碗一律送出桌过放齐,如住扶持和尚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示和尚要当堂讲话。住持和尚筷子放平,僧值就中,而对和尚站立,示意结斋,维那起腔,同诵饭讫偈,又名“结斋偈”,诵毕仍回依次本堂,脱衣袍各散嗽口。
  四、六时于十是“起香”,起香即开始行持,禅堂称行香坐香。念佛堂称经行绕佛,盘坐念佛。如是上午四个小时,三行三坐,中间没有解散空隙时间,只在行香开始时轮流上厕所,至多十五分钟,回堂行香,不得在门外逗留,有敲散香者催回。
  五、十时至十时四十分,“过午堂”,过午堂即到斋堂吃午饭。如禅堂止静坐香,以听“叫响”声,悦众打引磐开静,齐著衣袍听煞梆声出堂。如念佛堂坐香念佛,闻打“叫响”即止佛声,听候煞梆出堂。过午堂仪规。除结斋偈稍有更改,其它皆与早同。
  六、十时四十分至下午三时“行香坐香”三行三坐与上午同。
  七、三时至四时“上晚殿”。上晚殿即齐到大殿念诵晚课。以闻打上殿催板,著好衣袍准备。闻煞催板,堂内香灯接打报种,依次出堂上殿。
  八、下午四时至五时“养息”。起养息者,因养息后而起的香,此香为时最长,因养息后,人人精神满足,维那非捧即喝,促人警醒。午香之快,大有猛虎下山之势。
  九、五时至六时卅分,起“养息”起养息者。因养息后而起的香,时香为时最长。因养息后人人精神满足。维那非棒即唱,促人警醒,行香之快。大有猛虎下山之势。
  十、下午六时卅分至七时“吃放参”以在堂内本位抽出垫下插块板和菜碗。盘坐不放腿吃,故名吃放参。住持与众同吃。其实吃放参亦即吃晚饭可能为避免有犯“过午不食”之嫌而更名吃放参。如宝华山律宗门庭。晚食改名“吃开水”。与禅宗改晚食为吃放参,名异而实同。(此种解释,是否确当,尚等老参上座,予以指正)。
  十一、七时至九时卅分,“行香坐香”,两午两会,与午前午后的坐香大同小异。
  十二、九时卅分“开大静”。即停止静坐参禅,大殿鸣大鼓,提警全寺僧众,就寝养息。
  十三、九时“打二板”;;打二板名催寝板,全寺闻打二板声,一律息灯。附有关注释。
  行香:又名跪香,不著衣袍、赤肢穿罗汉草鞋,右绕佛龛成圈行,愈行愈快,行起来要具有左手摆右手甩的姿势,一个紧跟一个脚步,直至维那指示香灯,重击一声木鱼“秃”一齐站立。
  坐香:坐香又名坐禅,即坐而禅,参“念佛是谁”?或参“父母未生以前是什么”?名曰话头,为求明心见性。破惑证真唯一之法门。
  催香:即维那用香板催打跑者,促息狂心,振香快跑,勿起妄念。
  巡香:巡香好在坐香止静中,一人持香板站立佛前靠门格口左右巡视,静中发现东弯西斜,前磕后仰,打瞌睡者,即在其右肩上打一香板,促其警觉。
  止静:止静者即止息妄念,心体寂静的意思,与坐香参禅义同。在禅堂院外有“止静门”,禅堂门上悬“止静”牌,在止静中在开静以前,任何人不得进出,如有违犯,以撞静论处罚。
  过午不食:又名持午。佛制于食,分为正时食,非正时食,正午以前为正时食,过午以后为非正时食。故出家受持佛戒的比丘僧,只应“日中一食”。传说佛当时制“过午不食戒”。有三种含义:(1)为防晚食碗筷作声,引起饿鬼思食之苦。(2)为比丘托钵夜晚至人家乞食不便。(3)晚食过饱,易起欲念妨碍修持用功。为此故制“过午不食戒”。
  素食:素食又名持斋。即持不食肉戒、,因食肉必须杀生害命,有违佛教“众生平等慈悲普度”之旨,故丛林大寺院中,严禁荤腥旱灾门,坚持“素食”。
  (2)宗教生活
  早晚殿:即朝暮二时,齐集大殿,按朝暮念诵仪规。举行早晚两次宗教仪式。
  过堂:即闻早中两次开梆,齐到斋堂吃饭,名叫过堂。
  上供:每逢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中午要在佛前供饭菜,按斋佛仪规,僧众齐到大殿前上佛供。并在韦驮伽蓝、祖堂、大寮上四对供、如逢菩萨诞期,亦分别在各佛菩萨前供饭菜上供,由客堂在大挂牌通知。
  打皈依:皈依者。身心皈向的意思,即皈依佛法僧三宝,按三皈仪规念诵三皈依文。名为“打皈依”。此为丛林中最简易的宗教仪式。是在放香日期,或出坡搞集体劳动特殊情况下,由僧值请示住持和尚,通知方可“打皈依”。
  回向:回者回转的意思,向者趣向的意思,即回转自己所念育的功德,而趣向于所希望的目的,谓去回向。又分为三种回向:(1)菩萨回向---愿自己之功德而趣菩提,即回因向果。(2)众生回向---愿回已之功德而施一切众生,即回自向他。(3)实际回向---愿自己之功德而趣向于无为之涅真理,即回事向理。
  凡做法会,念育功课,或作其他佛事,最后都要诵回向偈文。如净土门多用“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讲经”“说法”:这两个名词都出自佛教,按照一般内容解释,讲经就是说法,说法就是讲经。佛在时“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归纳起来总不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一四句偈的内容。所以讲经与说法名词的意义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在丛林中由于宗派关系而有“讲经”与“说法”的不同,教门多用讲经仪式,如宁波观宗讲寺,天台国清讲寺,是长年设高座讲大部部经,从事佛学的教理研究。
  禅门多用说法仪式,如金山、高、天宁都是禅寺,坚持不立文字的禅门家风,反对开座讲经,只逢佛的诞辰成道纪念日或春节除夕元旦,由客堂在丈室门挂座牌,住持在两序大众云集法堂时,座执杖说法。说法是从参禅开发的智慧。而说出自己心中的悟境和见地。侍者记录成为法语,此与讲经不同之点。
  开示:开示这一名词,本出自“法化经”,所谓“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是显佛出世本怀之语。今禅门大德对参学僧开导指示,如何参禅用功的方法,亦叫“开示”。如禅堂例行每天早二板香、午二板香、晚养息香、后四支香,由堂头和尚(住持和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依次轮讲“开示”,还规定新参学者在晚殿以前搭衣持具分别向主持和尚及诸班首顶礼请开示,形成禅堂中固有的参学制度。
  “佛七”与“禅七”:丛林每年寒冬季节,因到年底,要各人加工修行,净土门庭打佛七、禅宗门庭打禅七。平时行坐十二支香,七期要加四支香,为十六支香。目的是为了要求“克期取证”。佛七要求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到七日,达到“一心不乱。”
  禅七则要求在“息诸妄念,心体明静”中达到“豁然开悟”。
  经忏佛事:经忏佛事是指为信士诵经拜忏而作为荐亡度生的功德。中国经忏佛事的开端,是在南朝梁武帝。如《水陆佛事仪轨》《梁皇忏》。都出自梁武帝。据说天监二年,夜梦一僧人对他说,六道四生,幽囚者众,受大苦恼,何不作“水陆大斋”而救济之。他醒来就问宝志公,宝志公对他说“寻经必有因缘”。武帝就于重云殿召集十大高僧与自己一起阅览佛教藏经,经过三年编《水陆佛事仪轨》。乃往金山召集许多僧人,依照那个仪轨修建水陆大斋胜会七昼夜,由僧佑宣读文疏(即祈祷的文件)。这件事是在梁天监四年二月十五日。(见《佛祖统记》)。《梁皇忏》:据说梁武帝的夫人郗氏妒忌侧室,动心发口,有如毒蛇。三十岁死亡。堕为巨蟒,通梦于帝,帝请宝志禅师等,依经律忏罪要义,制忏文十卷。请僧忏礼,夫人化为天人,在空中谢帝而去,其忏法遂流传于世,称曰“梁皇忏”(见《释氏稽古罗二》)。
  放“焰口”与放“蒙山”:这两种都是对饿鬼施水施食,救济饥渴之苦的一种宗教仪式.焰口是饿鬼的名称,据说佛的弟子阿难,有一天在深夜禅定中见一饿鬼名焰口、又叫“面然”。身体枯瘦咽喉细如针孔,口吐火焰,饿鬼对阿难说:“三日之后,汝寿命就尽,当投生饿鬼中受苦。”阿难听了,恐怖万状,乃问饿鬼免苦之方法,饿鬼告阿难说:“汝明天为我们每个饿鬼及诸婆罗门仙人等,各施一斛食,旦为我供养三宝,则汝得增寿,我得生天。”阿难以此事告诉佛,佛为救阿难,乃说:“救拔饿鬼陀罗尼经”。叫阿难诵此陀罗尼,能使无量百千施食充足。根据这个因缘故事,后人作瑜伽焰口施食仪轨传世。
  《蒙山》:是四川省的一个山名,传说有个外国僧人名叫甘露法师,住持蒙山,他依照“瑜伽焰口施食仪规”作蒙山施食仪文传世,结鬼神缘,因山得名”,蒙山施食。即丛林每天晚课念诵的宗教仪式之一种。
  《普佛》:普佛这一名词的意义,即全寺僧众普遍参加念佛。丛林逢菩萨诞期,即按祝对普佛仪规,齐到大殿念普佛。如释迦佛诞期,绕佛时即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诞期,绕佛时即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如信士要求念普佛,可按其荐亡或延生的性质不同,荐亡念“阿弥陀佛”;延生念“消灾延寿药师佛”。需设回向堂,供设信士的荐亡或延生牌位。
  《结缘》;结缘二字,也出自佛经。佛家讲“未成佛果,先结人缘”。又讲“佛种丛缘起”。如买香花供佛是结佛缘,丛林设斋供众是结僧缘,施食度生是结鬼神缘。凡行布施,说法都是结缘。据说鉴真决心去日本传戒。就因过去日本圣德太子缝了一千件袈裟送给中国和尚,结了中国和尚的缘,所以鉴真认为日本是有缘之国,虽自已是六十六岁的失明老僧,终于排除万难,远涉重洋,东渡成功,与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友好之缘。
  《庙会》;庙会名词并不专属佛教寺院,逢佛菩萨诞期或成道纪念日,许多信士来寺院烧香拜佛,因为人多,往往引起各手工工艺生产户,赶庙会做生意,我国庙会已成为集市贸易的物资交流会。如三月三日到茅山道士庙进香也叫庙会。
  (3)礼佛仪式
  顶礼式
  顶礼名词,也出自佛经,佛每次说法,听众弟子都用头,而伏地,顶礼佛足而后就座。所以自己的头顶,礼佛双足,表显恭敬至极的意思。
  合十:即合掌,是佛教传自印度的敬礼。合左右手掌的十指,表示我心专一的敬礼法。我国人见面以拱手为敬,印度人以合掌为敬。
  和南:和南即稽首礼拜的意思。
  拜:即跪拜,佛家拜佛与俗家不同,今将拜访佛仪式详述如下:
  一、直立合掌当胸,二足跟相离约二寸。前足头分开约八寸,成八字形。故名前八后二,站立拜垫之前。
  二、将顶礼时,右手先下,左手合掌样,腰干慢慢弯下,同时两腿屈下,令两膝靠着拜垫边。
  三、蹲下时,右手先着于拜垫中心,(此为一把)两膝跪于拜垫,次将左手放着拜垫上,较右手略前,(此为一把),然后将右手移上半手,与左手相齐,(此为半把,故拜之俗称名为两把半)。两掌相离约六寸。
  四、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拜垫上,两手翻转,手掌朝上,(在当时,心观想以两手接佛足,故叫头面礼足)。
  顶礼起身式
  1、顶礼毕,起身时。两手曲指成拳翻转,同时指头起身,先将左手缩回半手,次将右手缩回一手。
  2、起身时将右手撑在拜垫上,令身起立,(两面三刀膝同时离拜垫)同时将左手提起当胸,次将右手提起,合拿掌立直。此为一拜,如是拜佛要三拜,拜毕问讯。
  问讯式
  问讯;问讯即晚辈见长辈行作揖礼,表示问安。这里指礼佛时的问讯仪式。
  1、问讯时,手操弥陀印。(两掌仰叠,右上左下,两大指头相对),曲腰下去手不过膝。
  2、问讯起来,以两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互抱,食指及大指均各竖起相对,举起一拱齐眉,再行放下合掌。
  持用法器仪式
  “对口引磐,合掌木鱼,照面铛子,平胸铪子,捧月手鼓”。这是执法器的一般要求。今再作分别介绍:
  持用引磐式
  1、执行磐式:执时将引磐对口,故名对口引磐,右手相抱。
  2、打引磐式;打时左手拿,右手击之,或仅用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手掌拿住,并用食指与大指向上勾击。
  持用木鱼式
  1、执小木鱼式,不敲时,双手扶持,鱼椎在木鱼之外,两食指与两大指挟住,余六指托之。
  2、打木鱼式,击时左手执鱼,右手执椎,执鱼是以大指、食指、中指拿住,执椎也是以大指,食指、中指挟住。鱼椎头与木鱼头相对,两掌相对,如合掌式,故名曰合掌鱼子。
  持用铛子式
  1、铛子式,不敲时,铛子与铛椎一并执在左手,铛椎挟在铛子反面外,右手抱住平胸,铛子对口。
  2、敲铛子式,敲时左手铛,左手执椎,铛子照面,故名照面铛子。执椎是以大指、食指、中指执住击之。
  持用铪子式
  1、执铪子式,不敲时,两手持平胸,以两大指与两中指,压在铪子上面,其余六指托之,置在胸前,故名平胸铪子。
  2、打铪子式,敲时,左手托,右手击。上铪边与下铪边相差数分,则敲时音声当较响亮。
  持手鼓式
  1、执手鼓式,不敲时,两手捧持,椎在鼓外,两大指挟在鼓内,两食指与两中指托住,余四指环之,名曰捧月手鼓。
  2、打手鼓式,敲时左手执鼓,右手执椎。执鼓以在大指中指食指托之,执椎也是以大指、食指、中指执之,向内击之。
  执钵式
  “钵”,“梵语”钵多罗,此译“应量器”。是比丘僧乞盛饭的餐具。东西亚奉行原始佛国家,如斯里兰卡、泰国等,至今还行沿门托钵乞食制度。中国仅求戒时吃几钵饭,已成为形式。
  1、未食时将钵双手执持,两食指与大指压在钵口上,余六指托住钵底。
  2、念供养时,将钵以两手托住,作莲花殂,左手在外,右手在内。
  上香式
  1、上线香式将香穿在食指与中指中间,并用大指将香之端捺住,执时当胸,举时齐眉。
  2、上香式,用双手大指食指执待香之两端,其余三指启开举起,高于眉齐。然后置入香炉,第一根用左手拾起,右手置入香炉,第二根用右手拾起,左手置入香炉,第三根如第一根。
  捧香花盘碟式
  1、捧香花碟式,(礼忏时用之)以左手大指,食指、小指分三角托碟。中指无名指屈入掌中,以右手食指中指并齐,置在碟边,并以大指将无名指、小指捺住在掌下。举碟时,高与眉齐。
  2、侍者捧香盘式,以左右两手大指食指捧住盘这二角,其余三指执住盘角下端,盘内香炉,高与眉齐。
  搭持衣具式
  1、请本衣式;双手持衣,以两手之中指,食指,压住外边;
  2、搭衣式;(1)将搭时,左手拿住衣头,右手拿住衣尾。(2)将衣抛左肩,以左手之小指,食指压住,右手拿住衣背。(3)将左手所执云衣,向头后右手传抛。(4)用左手执勾,右手执环。(5)左手执衣勾与衣环,右肩披露之,右手拈住袍袖。(6)右手将衣环套在扣上。(7)勾环既套上,将右手拿住左膀之衣,一摺之,递在膀上。
  3、抽衣式:(1)抽衣时,先将左膀上之衣放开。(2)然后用左手将衣角拿住,再将右手之袍袖,放在衣内。(3)抽衣时,左手拿住衣勾,(4)然后将左衣角执于左手,右衣角执于右手,向后传递之。(5)摺衣时,将衣摺齐,不得参差,三腰四摺。
  4、持具式:未展这先,将具持在手中,两手合掌。
  5、展具式;(1)右手将具之第三层展开。(2)然后手将具一摺两开,外长内短,向拜垫铺盖。
  6、起具式;起具时,先起右角,然后将具摺好。
  四威仪式
  1、四威仪
  戒律云“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细行不出行住坐卧,皆有一定之模范。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此四威仪,最所注重。但坐有两种:一是挂腿坐,名曰半坐。二是盘腿坐,名曰满坐。半坐者:坐时,先将腰杆直起,衣领牵正。必须坐齐,衣袖分两边;手是冬抄夏搭,结弥陀印;脚分八字,前头八寸后二寸,名曰前八后二,不出袍边。站起来,手抄平胸;不穿袍子,双手垂下。站有分班站跟班站。跟班站者,后人鼻头对前人脊缝;分班站者,左右相顾,肩并肩。无论坐立,皆是一个模样。满坐者,先将衣服包好,将鞋子收进去,齐位子边,此是半坐与满坐的区别。
  2、结跏趺坐式
  坐时用双手先将衣服撩起,名曰提半把,徐徐坐下。将将衣服后层下端铺平,右足置在左腿下,用两手将前面下摆稍稍提起,不可露膝。再将左足置在右腿下,名曰单趺坐。如再将右足提起,置在左腿上,名曰双趺坐。结单趺坐或双趺坐后,将衣服前面下端包盖以膝,上置一竹板,又名性板。双手搁在竹板下;名曰入定式。
  3、趺座念佛观心式
  1、趺座念佛式结珈趺座念佛时,左手拿珠,右手数珠,六根反闻,口念弥陀。
  2、趺座观心式手结弥陀印,置在双膝上,六根逆流,观照一切,诸妄当消,云散月明,心中渺无一物。
  4、立式(结弥陀印站立式)
  结弥陀印时,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站立不动,观心闭目。(或有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之式)。
  5、与四众同行,或绕佛时次序:
  1、比丘(有执事者,先维那,后悦众,次清众)。
  2、比丘尼
  3、搭衣的男居士(优婆塞)
  4、搭衣的女居士(优婆夷)
  5、著海青的男居士
  6、著海青的女居士
  7、著俗衣的男居士
  立法者在末行。如打普佛时,斋主在法师前行。
  6、卧的规则
  卧如弓,以右手托右边耳朵。左手伏在左边膝头,曲肱而枕之。名曰吉祥卧。禅堂里广单上,无论多少人,卧下均是一个模样。面庞一律向里,不准打鼾。
  (7)五家钟板及牌词式
  普
  佛
  普
  供
  大
  殿
  四
  圣
  前
  挂写时课后二或后挂除随日每
  随好书不随板早元夕后早月
  收事或定早小无旦小收梆朔
  前荐延随晚静晚收供食前望
  亡生
  大大
  念众势
  上师至恭
  佛午菩
  梆萨
  供堂闻圣逢
  鼓诞
  声良
  齐辰
  诣
  诣大观
  海众世
  上师音恭
  岛早菩
  课萨
  供前香圣逢
  赞诞
  午良
  梆辰
  闻
  鼓
  声
  齐
  释大大婆
  迦雄众婆
  上如宝师教恭
  来殿晚主
  圣讽二圣
  供号诵板诞逢
  早演闻良
  课秘钟辰
  祝章声
  午礼诣
  梆
  收晚地主写写七挂余贤二菩四九六二随同道初如四
  梆藏幽三月随均菩月月月月月晚八此月
  挂殿齐冥十十收同萨二萨初十十十收梆余日写初
  随上教日三晚十四九九九挂写腊八
  供诣早梆一写涅日日皆成月日
  梆如日文磐成圣
  此写殊道诞
  普
  荼
  毗
  某
  地
  某
  众姓供
  某
  某
  先
  生
  设
  菜
  殿
  新堂岁
  廊云
  庑暮
  理矣
  喜宜凡
  洒各
  扫处
  清
  洁
  迎
  国嘉大大元
  基号雄众旦恭
  巩宝师亚
  固殿晚朝
  伏讽二良
  演板辰逢
  佛秘闻
  道愿章钟除
  遐称声夕
  昌礼齐
  诣
  书二边粥女师寺称后早十收挂晚
  挂板书过士或某呼梆二随梆
  随不或堂或某老照挂月
  收定随书腐居和人收三二
  随早收菜士尚书日十
  时晚或某某或日
  浆某法某
  四、殿堂尊像
  一、山门殿
  山门:山门有两种解释;(1)指寺院大门,因寺院大多建立山林之中,故叫山门。(2)指寺院全体,如“山门清净绝非虞,《早课回向》,“宴坐山门”《梁高僧支遁传》“永镇山门”《宋佛印禅师语》。这些词名中“山门”的解释,都指寺院全体而言。
  三门:为什么一寺要设三门。三门的来源,始于汉明帝。在封建社会,只有帝王宫室设三门,其他官民舍宅,均不得设三门。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初建白马寺,也设三门,这是汉明帝以王宫尊敬佛教的表示。佛家还有“”空“无相”“无作”三解门的解说,详在经论,今不赘引。
  两大金刚:这是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武器)警卫佛的夜义神,又名“执金刚”。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侍卫,其主要名“密迹金刚”(正误)俗称为哼哈二将,这是封神演义小说中的戏言,不足为据。
  天王殿:(弥勒殿,韦驮殿)
  弥勒和韦驮:因供在一个殿上,故叫弥勒殿,又叫韦驮殿。如殿的两侧,有四天王像,还叫天王殿。
  弥勒菩萨:弥勒是梵语,此云慈氏,是姓,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故弥勒叫慈民菩萨,又叫阿逸多菩萨。佛经中讲:“弥勒今在兜率天内院,当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于此土出世,在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番法会,普利人天”。因此,弥勒成道说法度生法会,叫“龙华三会”。根据此经佛说。
  弥勒菩萨是位居补处,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增—阿含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
  布袋和尚:现在供的弥勒像,是模仿五代梁时浙江奉华县岳林寺布袋和尚塑造的。布袋和尚,自称契此,又名长汀子,形裁,(注:肥胖貌),蹙额皤腹,言语无恒,随处而睡,常以杖荷布袋,见物则乞,分少许入袋,时人称其为布袋和尚。他在梁贞明子三月端坐岳林寺,磐石上示寂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目不识”。世人以为弥勒菩萨之化身。(见《宋僧传三十一传灯录二十七》)
  弥勒菩萨为什么满脸笑容。这是菩萨度生示现三十二相中的欢喜相,给众生结欢喜缘,用古人写的一幅对联来解释:对联是“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多难耐事,自作自受。怎妨大肚包容”。这是佛家认为进寺参拜佛象的人都是夙植善根与佛有缘的人。同时劝人相信因果律,要爱国守法,不作违法犯罪活动,免得判刑受苦。
  韦驮:是四天王所有三十二将中的为首天将。由于夙世以童真身,修梵行业,亲受佛嘱发宏愿,护法安僧,连天王相见,还须起立,向他致敬。所以韦驮手中的武器,叫做降魔宝杵是镇压邪魔恶鬼拥护佛法道场用的武器。韦驮,名为“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寺僧又称韦驮为当家菩萨。
  四大天王;(1)东方天王名“罗罗叱”,此云“持国”能护持国土,领乾闼婆及毗舍神将。毗舍此云颠狂鬼。乾闼婆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所以天王手中持琵琶以作标帜,护东方弗提婆洲人民。
  (2)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此云增长,能令他人善要长,所以手中持剑。领鸠茶。此云(雍形鬼)薜荔神,此云(饿鬼),护南阎浮提洲人。(3)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领滔龙及富单那,(此云臭饿鬼),所以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州人。(4)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表福德之义,左手持银鼠,表示财宝之义,领夜叉及罗刹(此云恶鬼)护北郁单越州人。见《长阿含经》(正误)俗称为四大金刚,这也是封神演义中戏言,不可为据。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正殿,或称大殿,又称毗庐殿。“大雄”与“毗庐”两名词,都出自佛经。法华经曰:“大雄猛世尊,诸什之法王”楞严经曰:“大雄大力大慈悲”。是故大雄是佛之化身,释迦牟尼佛之尊称。法华文名会本曰:法身如来名“毗庐”。此翻“偏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卢遮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此翻“能仁”。华严探玄记曰:“卢舍那”者,此翻名“光明照”毗者此云遍,是谓光明遍照也。大日经疏曰:“所谓毗卢遮那者,日也。如世间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长一切万物,成一切众生事业。今法身如来,亦复如是,故以为喻也。”
  据上所引,就化身佛称“大雄”,因为大雄宝殿之称。就法身佛称“毗卢”,因为毗卢殿之称,就极身佛称卢舍那,因此有的大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这是表示释迦牟尼佛的三种不同的身,其实是一佛三身,三佛一体,故大雄宝殿与毗卢宝殿,名异而实同。
  释迦、迦叶、阿难,有的大殿中,在释迦牟尼佛旁有两位之像,一年老,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迦叶尊者”中年的名“阿难尊者”。佛涅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初祖。迦叶涅后,“阿难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二祖。
  (正误)释迦佛,俗称为错误的。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能说明是某佛。比如称人为“先生”“阁下”,并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三世佛:又有大殿中也是三尊佛,这是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中的佛。中间一尊是中世界中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他结跏趺坐,在手中持制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译成中国语是无量寿,他结跏趺坐,双手合置足下,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
  三世佛旁边有的各有两位菩萨立像或坐像,在释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药师佛旁的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在阿弥陀佛旁的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这都是三佛弟子中的上首菩萨。(见《华严经,药师本卷经,观无量寿佛经》)
  三世佛又有用,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的,正面是现在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过去的迦叶佛,西边是未来的弥勒佛。
  太子佛;这是释迦牟尼佛初生时像,是儿童形,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立地而言:“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种像一般都只数寸高,是备四月八日佛诞节,浴佛时供养的。
  接引佛:这是阿弥陀佛之像。作接引众生之像。右手垂下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
  五方佛:在有的大殿中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是南方宝生佛,表福德,再外第二位是东方阿佛,表觉性,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再外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这五佛总合说明佛的意义。
  十八罗汉:佛在涅以前,嘱咐了十六位大阿罗汉,命令他们,不许涅,本常住在世间,为众生培福德,其名字是:1、宾头卢跋情。2、迦落迦伐蹉。3、迦落加跋厘堕。4、苏频陀。5、诺矩罗。6、跋陀罗。7、迦哩迦。8、伐罗弗多罗。9、咸博迦。10、丰托迦。11、罗古罗。12、那分别犀那。13、因揭陀。14、伐那波斯。15、阿氏多。16、住荼半托迦。见唐玄奘译的庆友尊者所著的《法注记》和密那多迦译的摩拿罗多所传十六尊阿罗汉《因果识见颂》。宋人以后加上了《法经记》的作者(难提密多罗)和《因果识见颂的作者》(摩拿罗多)二人,成为十八。
  三大士;在正殿的佛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为观音像,或者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文殊和普贤为什么骑狮子和白象,这是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子一吼,百兽皆惊。智度论称“佛为人中狮子”。喻佛升座说法,如狮子吼,具有二义:1、辅正,谓佛说法,众生闻者,增长法身慧命,如狮子哮吼。其小狮闻,益勇健故。2、摧邪,诸佛说法,能破邪魔外道,亦如狮子哮吼,群兽潜伏,故主持和尚法的宝座椅子,称狮子座,说法叫做狮子吼。象表大力,一切兽中,能负重任远,莫过于象、老虎虽凶恶,但见象畏惧,象王所行之处,老虎不能插足,喻佛为说法之王,宣讲大法,有大威力,邪魔恶友,敢入侵。文殊骑狮子,是表智慧之勇猛能降伏一切,且文殊所居清凉山,有五百毒龙,为降伏这。故骑狮子。所以称文殊为大智文殊狮利菩萨。普贤骑白象,是表行愿大力,普贤以行愿虽至广,但无大力者,无以至极果也。为修万行,圆证佛果,故骑白象。所以称普贤菩萨。
  观音殿(又称大悲殿)
  1、观世音菩萨,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表现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是救世之最切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后来简称观音菩萨。他的形象有多种不同。一是圣观音像,就是一首二臂,结珈趺坐,手中或持莲花,或结定印的尊严像,天冠中有阿弥陀佛像又是有“自在观音像”,就是一足盘膝,一足下垂,很自在的像,像旁或有一净瓶,盛满了甘露,瓶中插柳枝,是向人间洒甘露的用具。或者有一龙女,因为法华经提婆品中,统一有一龙女成佛的事迹,而观音是住在南海普陀珞伽山的,因此附会成龙女是拜观音的。或又有一童子,名为善才童子,因华严经中说,善才童子到处从良师学教,曾参谒观世音菩萨而得到教益,或者有一鹦鹉口含数珠。
  2、十一面观音,一是嗔面化恶有情。二是慈面,化善有情。三是寂静面,化导世出净业。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上总有一暴笑面,是示教化事业要须极大威严,极大意乐,方能无懈的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示以上一切,总为成佛的方便。
  3、千手千眼观音;俗称千手佛,是错误的,千手表护持众生,千眼表观照世间。都是大悲的表现。主要有四十二臂。
  4、海岛观音;一般是在大殿北后。面北而设,女装赤脚,站在鳌鱼头上,是飘海观音,象大鱼之形像,是观音卅二应身之一。法华经普门品中曰:“或飘流世海,龙鱼诸鬼,念彼音力,波浪不能没”说明海里大鱼,确有掀风作浪,使海水翻腾,沉没舟船之危险,观音以神通力,降伏大鱼,不使船沉,救诸众生。民间传说,鳌鱼翻身眨眼,会使大地震动,伤害众生,故观音站在鳌鱼头上,不准他翻,佛经未见此说。
  5、三十二应,五十三参;三十二应者,观音普贤色身三昧应现之三十二身。椤严经曰:“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华严经说,观音现身说法,有三十二身。1.佛身2.独觉身3.缘觉身4.声闻身5.梵王身6.帝释身7.自在天身8.大自大天身9.天大将军身10.四大天王身11天王太子身.12.人主身13.长者身14.居士身15.宰官身16.婆罗门身17.比丘身18.优婆塞身19.优婆夷身20.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身.22.童男身23.童女身24.天身25.龙身26.药达婆身27.乾闼婆身28.阿修罗身29.紧罗那身30.摩俟罗伽身31.人身32.非人身.
  五十三参者,依据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先到福城之东,庄严幢婆罗林中,开文殊说法,依其指导,次第南行,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而闻说法。1、德去比丘2、海云比丘3、善住比丘4、弥勒长者5、解脱长者6、海幢比丘7、优舍优婆夷8、毗目瞿沙仙人9、胜热婆罗门10、慈行童男11、善见比丘12、自在主童子13、具足优婆夷14、明智居士15、法宝髻长者16、普眼长者17、无足王18、大光王19、不动优婆夷20、偏行外道21、鬻香长者22、婆旋罗船师鬻23、无上胜长者24、师子频申比丘尼25、婆须密女26、瑟氏罗居士27、观自在菩萨28、正趣菩萨29、大王神30、安生地神31、婆珊婆眼底32、普德净光夜神33、喜目观察众生夜神34、普救妙德夜神35、寂静音海夜神36、守护一切从夜神37、开敷花夜神38、大愿精进夜神39、妙德圆满夜神40、瞿婆释种女41、摩耶佛母42、天产光天女43、遍友童子岙44、众艺童子45、胜贤优婆夷46、坚固解脱长者17、妙月长者48、无胜军长者49、寂静婆罗王50、德生童子51、弥勒菩萨52、文殊菩萨53、普贤菩萨。善财童子在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于第二十七位遇观音大士闻法之因缘而为观音菩萨的胁士,故今丛林海岛观音菩萨左边安善财童子之像。
  地藏殿
  地藏菩萨:这也是大乘经中所说的他方世界的菩萨。形像一般是结跏趺坐,右如手持锡杖,表爱护众生,也表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满众生愿。也有立像的,又有在像两旁有一比丘一长者像,这是在唐朝有一位新罗(现在朝鲜)的王子出家名金地藏,到了中国安徽九华山,受到当地长者的供养,长者的儿子他出家后,人称他在地藏菩萨的化身。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圣地。
  为什么有的寺院将地藏王菩萨供在大钟底下。
  佛在阿含经中说:“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一切恶道指地狱饿鬼畜生)地藏王现居利天,他的本愿誓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佛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时。嘱地藏王永远住世,为幽冥教主,救济三恶道众生之苦。今天大钟底下,供地藏王,是遵照佛的教导。打钟的行僧,一面口称:“南无幽冥教主本愿拔苦地藏王菩萨”名号,一面打钟。随称名号,随打钟,使三恶道一切受苦众生,闻钟声皆得杖地藏王的本愿慈力而脱离一切苦痛。
  这里介绍两个打钟功德的近于神话的故事;1、隋大业五年,彭城(今徐州市)大庄严寺打钟行僧,名智兴,他同住僧名三果,有个哥哥在京师随从皇帝外出,死于道途中,托梦家中妻子说:“吾至彭城病死,堕地狱中受苦,幸赖庄严寺的钟声,响振地狱,乃得解脱,欲报其恩,可奉打钟行僧绢帛。”妻子醒来,如梦奉绢帛以酬智兴僧,智兴以绢帛散大众。众僧问:“汝打钟何以致感”。智兴对大众说:“我打钟开始,祝愿说,愿诸圣贤,同入道场。打三下。及再打又祝愿说:愿诸恶道,闻我钟声,俱出苦恼。我回时打钟,虽严冬结冻,皮裂肉破,掌心凝血,亦无所辞焉”。2、月支国旃宾呢吒王与安息国王打杖,月支国战而胜,杀九亿人,死后生于大海中为千头鱼,剑轮绕身而斫头,随斫随生,时有月支国寺罗汉僧维那,王向他说:“我闻钟声时,痛苦少息,愿为我打钟”。自从该寺至今,长时有打钟声。
  伽蓝殿
  大殿的东方配殿,有时是伽蓝殿,伽蓝是僧加蓝摩的省称。义云园,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长者名须达多,他好布施贫困,人们称他为给孤独长者。他要请佛到舍卫国来解化,同佛的弟子舍利弗,选择地方,供佛和弟子们居住。选定了舍卫国太子祗多的花园,但是太子没有出卖园林的意图,便对给孤独长者说:你若将黄金在我的园地上铺满了,便卖给你,给孤独长者真的就这样作了,太子很感动,便少要了他一部分黄金,作为买回树木的价钱,二人共同请佛来住,这便是印度有名的祗树给孤独园,后来舍卫国王波斯匿王也极信仰佛教,所以这伽蓝殿内正中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祗多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
  祖师殿
  祖师殿,大致是禅宗寺院中的,但是其他丛林也仿效。正中是梁时来华的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传北子,唐时的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传到于今日的百丈禅师。
  达摩是印度人,是禅宗祖师。禅宗来源,由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一次在法会拈花示众,所有在会大众,没有领悟,唯独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什迦即将佛法心印传给迦叶,因此,迦叶在印度被称为禅宗第一代祖师,再由迦叶传给第二代阿难,阿难而后,代代相传。至二十八代,就是达摩托车,所以在印度达摩是禅宗第二十八祖。
  达摩为什么要立在一根芦苇上呢?这里要讲“一苇渡江”的故事。在中国南北朝梁魏时代,达摩从印度来中国,先到南朝与梁武帝会面,由于话不投机,达摩印来一根芦苇,偷渡了长江,往北魏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不发一言,由于慧可立雪齐腰,断臂求法,南昌后将禅宗心印传结慧可,故中国禅宗称达摩为初祖,慧可为二祖。
  罗汉堂
  五百罗汉;在佛经中常常提到五百罗汉,常随从佛,佛灭度后,又有五百罗汉结集藏经的故事,但是五百罗汉的名称并无详细的记载。后人但由各经中抄录,有佛在世时的,有佛灭度以后的,既无次序,且极杂乱,共凑成五百罗汉名号。见于明高道素录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亦有加上十八罗汉,成为五百十八尊的,这是宋代以后的作风。
  二十四诸天
  二十四诸天,出于金光明经,自从隋智者大师依据金光明经功德品制定金光明三昧忏法,为天台宗四种三昧法之一。后代依之又简略成斋天科仪,为寺院中祭天的仪轨,因而依据金光明经鬼神品等所说选定了二十位天神,设位奉供,其次第如下:1、功德天,2、辨才天3、大梵天王4、帝释天5、东方持国天王6、南方增长天王7、焉方广目天王8、北方多闻天王9、日天10、月天11、金刚密迹力士12、摩醯首罗天13、散脂大将14、韦驮天15、坚牢地神16、菩提树神17、鬼子母18、摩利支天19、婆竭眷龙王20、阎摩罗王21、紧那罗王22、紫微大帝23、东岳大帝24、雷神。国清百录卷一云:佛座之左置功德天座,右置四天王座。宋遵式依金光明最胜王经撰金光明忏法辅助仪,知礼撰金光明最胜忏仪。元文宗时释慧光每岁元旦修之。
  法堂
  禅宗门庭,称法堂,他宗称讲堂。法堂者;演说大法之堂也。百丈禅师制禅师之规绳,特重取“法堂”不立佛殿,而唯树法堂,以此表佛祖亲承,当代为尊故也。(见《传灯录百丈章》)
  藏经楼
  藏经楼;是专供设藏经用的。藏经的藏,包含蕴积的意思,佛说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藏经。
  隋书经籍志;记梁武帝于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按比是佛经有藏之始。又分为经藏、律藏、论藏。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佛说一切法,总不出戒定慧三学。又阿含经;迦叶问言何等?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一四名,总括一切佛教,佛教之广,尽摄于此,大小乘八万四千之法藏,自从一流出。
  藏经有宋、元、明、日本高丽板,其仅存者,高丽本六千四百六十七卷,此本最古。宋本五千七百十四卷。元本五千三百九十七卷。明本六千七百十一卷。清代重刻明本,名为《清藏》。经过乾隆三十年,三十四年,四十一年三次撤经毁板,现在的《清藏》为七百一十八函,一千六百六十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南北各寺所藏《清藏》大体上是这个数目。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刊刻的藏经板函,首册刻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的龙牌。所以一般称《清藏》为《龙藏》。龙是代表皇帝的意思。等于“龙袍”“龙座”的说法。
  客堂
  客堂;是接待云水客僧和外宾的处所,即寺庙中的接待处所。传说智者大师在荆州云泉寺讲法华经时,关公曾于玉泉山顶显现威灵,智者为他说皈依授戒。故一般丛林寺僧有以为护法伽蓝而祭之者供在大殿前右边,有的也供在客堂内。
  五观堂(斋堂)
  斋堂是寺院和尚一齐集合过堂吃饭的地方,由于僧人饭食这前,要作五种观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已德行,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因此又名五观堂。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