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周叔迦:八宗概要(7)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叔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六章真言宗
  第五十八节 略 史
  真言宗是以持诵密咒而得破惑证真为目的,又称为密宗。密咒一法在印度古代久已流行。在佛教初期也有如治疗疾病、辟除盗贼等真言,但是发展成为专宗修学的途径,是自龙树开始的。相传密教经轨是龙树在南天竺铁塔中取得的。在大乘教中盛赞陀罗尼的功能。陀罗尼,义为总持,凡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三、咒陀罗尼,四、忍陀罗尼。于佛教法闻持不忘,是法陀罗尼;于诸法所具的种种义总持不忘,是义陀罗尼;依于禅定以神咒的音声言句,总持无量文义和无量功德,是咒陀罗尼;以无分别智证得真如,即是以实智忍持诸法实相,是忍陀罗尼。四总持中咒陀罗尼即是真言。所以大乘显教各经往往有真言,总持全经大义,如《般若心经》未有《般若心咒》,其他《大般若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等都有真言。其后逐渐发展,采取种种手印、坛场、护摩等仪轨而成为专修的途径。在瑜伽宗盛行以后,即佛灭度后千五百年左右,真言宗修法的组织更为完备,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由于真言宗的仪轨表面上与婆罗门教几乎一致,其结果一方面混同于婆罗门教,一方面受外界的摧残,而使佛教在印度趋于消亡。
  真言宗最初传人中国,虽然汉代失译经中有《咒贼咒法经》、《七佛安宅神咒》等,但是今已失本,难以考定其内容。是应当以吴支谦译《无量门微密持经》、《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持句神咒经》等为最古。支谦译经的时代是自黄武二年至建兴二年(223--253)。其后东晋帛尸梨密多罗以永嘉中(307--312)到建康,卒于咸康中(335—342),译出《大灌顶经》十二卷,粗具真言宗的规模。又有昙无兰于太元元年至二十年(376--395)译出许多神咒经。元魏和平三年(463)昙曜译出《大吉义神咒经》,都是真言宗初期的基础经典。经典虽已传译,当时汉地传习此法的人不多,所有密咒在当时不过是修行显教的助行而已。如《方等陀罗尼经》便成为当时悔罪的重要行法。自东汉以至初唐,约七百年,是真言宗的萌芽时期。
  唐开元四年(716)善无畏来到长安,不久金刚智于开元八年(720)又率弟子不空来到长安。善无畏译出《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弟子一行撰疏解释,是所谓胎藏界大法。金刚智译出《金刚顶经》,所谓金刚界大法。善无畏与金刚智又互相传授。而不空从金刚智得两部大法。金刚智卒后,不空又禀承遗命返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访求密法。于天宝五年(746)携回大量密宗典籍,广事翻译。以长安大兴善寺为根本道场,建立了真言宗。大历五年(770)不空寂后,传法弟子惠果住长安青龙寺,继续弘传。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空海人唐求法,在青龙寺从惠果受两部大法,回国以后在日本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世称东密。其后又有日本僧最澄(贞元二十年,804,人唐)、圆仁(开成三年,836,人唐)、圆珍(大中七年,853,人唐)等先后人唐,学天台教观,兼学密法。返国以后,建立天台宗,兼传密咒,世称台密。是以不空传顺晓,晓传日本最澄为一派;不空传惠果,果传日本空海为一派;惠果传惠则,则传元政,政传日本圆仁又为一派;惠果传义操,操传法润,润传法金,金传日本圆珍、圆载、宗寂、遍明又为一派。在这一百五十年中,是真言宗建宗时代。
  晚唐以后,汉地的密教失传。宋初,太平兴国五年(980)天息灾、施护、法天等来汴京,太宗立译经院,译出许多密部根本经典,但是未曾灌顶传法,因之密宗未能复兴。此四百年是真言宗消沉时代。
  当唐初西藏松赞干布王娶尼泊尔公主及唐文成公主,于是佛教传人西藏地区。唐肃宗时莲花生大师入藏,传授密法,其后流传为宁玛派。宋初阿底峡尊者由印人藏,建立迦当派。阿底峡弟子廓枯巴拉则传与宝王,建立萨迦派。又有玛巴法慧往尼泊尔及印度学法,建立迦举派。是为西藏密法四大派。此外尚有诸小派。元世祖统一汉藏,迎萨迦派八思巴人京,奉为国师,以西藏十三万户奉于国师,于是西藏地区的政教主权皆由萨迦派执掌。明代由迦举派受明代各帝的敕封,代而执掌藏政。元代诸帝亦皆尊奉西藏大德为国师,从受灌顶,每年修建密法道场。明代虽亦封西藏大德为法王等,但极少建灌顶道场。明代宗喀巴整理旧教建立了格鲁派。清代各帝对于达赖、班禅等亦极尊重,历加策封。在此六百五十年中,真言宗流行于藏蒙地区,是藏密弘传时期。
  第五十九节 即身成佛
  真言宗的根本要义,就是即身成佛和声字实相。佛法本不可以心得,也不可以身得。但有因缘方便故,也可以由心得,也可以由身得。显教主张由心成佛,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说:“即心是佛,即心作佛。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真言宗主张由身成佛,所以说“父母所生身,即成大觉位”。又说“即身成佛”。因此真言宗的主要观门就是要观此身等同于诸佛菩萨,具足一切功德。
  真言宗以为此身是色法,是四大所造,同时还须有空大始得,所以真言宗认为五大(地、水、火、风、空)是根身的本源,也是万物的本源,也就是一切事理、因果、行位等本源。宇宙人生的整体,在凡是庵摩罗识、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和前五识;在圣位转识成智是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五大与识非一非异,在转识成智时,也与五智非一非异。就果而言,空大是法界体性智,地大是大圆镜智,火大是平等性智,水大是妙观察智,风大是成所作智。就修行而言,地大是菩提心,火大是福德聚,水大是智慧门,风大是精进业,空大是到彼岸。又空大为因,地大为行,火大为证,水大为人,风大为方便。自身既是五大所成,便具五智五行等也,也就是具足一切诸佛菩萨功德。
  修真言行者,先观大地是自性本体,也就是金刚实相之身,其色黄,其形方。以此大地含一切法,作平等观,降伏四魔,除一切苦,一切三毒罪业等都得出离,获得净心,而利益一切众生。次观水大即是大悲,其色白,其形圆。此大悲水色如白乳流注自己身心,也遍注一切众生,使内外皆净,即同佛身,能为众生作诸利益,解诸法则,获得不思议解脱。次观火大即是智慧,其色红,其形三角。此智慧火放大光明,遍诸内外,得净六根乃至净除一切众生种种恶事,随所欲乐而满足之,又能作种种神变。次观风大是自在力,其色黑,其形半月,能除自他一切罪苦,证得如来三解脱。次观空大是大空,其色具种种色,其形尖点,便能成办一切也。如是五大所成之身即是坚固金刚法身,与诸佛菩萨(本尊)无异也。
  即身成佛要经五相次第而得成就:一通达心,二菩萨心,三金刚心,四金刚身,五证无上菩提。获得金刚坚固身,也就是五智通达,佛身圆满。第一通达心,也就是通达即心是菩提。观心意识法,人诸烦恼,共相和合,不可分ZL然而诸法中求心及心所皆不可得,五蕴法中求不可得,十二处中亦不可得,十八界中亦不可得,乃至十八空中亦不可得。于蕴界处一一分别,一一法体无我无我所,心心所法本来不生,亦复不灭。于诸世间一切心中不可见,不在内、外、中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来来心不可得,犹如幻化,无有差别。
  第二菩提心,就是即此本来空寂的心心所法而和合时,自觉苦乐,各自悟心,唯能自觉,他所不悟。依止此心,立菩提心。此菩提心具足无量智慧,是三阿僧祇、百劫中精进修习之所成就,远离一切烦恼过失,成就福智犹如虚空,能生最胜妙果。此菩提心形如月轮,清凉皎洁,无诸云翳,也就是阿赖耶识。所有烦恼习气种子以及善恶都由于此阿赖耶识。而与净识为本,由六度的熏习而成为大心。阿赖耶识本非染污,清净无有瑕秽,但为客尘所翳,是以不悟菩提心。若能由于修习福智,便如净满月,无体亦无用。如是念念得观照此净月轮,便能令智慧明显,得悟菩提心。
  第三成金刚心,是观此净月轮中有五股金刚杵,便能摧碎一切烦恼,具足智慧,即是诸佛不生不灭金刚之身。
  第四金刚身,即是自身成于本尊之身,而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第五证无上善提,即是观三世诸佛及其眷属菩萨,无数天龙,从十方界人于己身。如是三身妙果,自身之中皆得圆满。如此观门即是知心清净,见身成佛,众相圆满,得成菩提。
  第六十节 声字实相
  真言宗既以五大与五智相应,因此五大所成色也即与实相相应。世间音声文字即是五大所成声尘,也就不异于法性实义,如来即以神力加持此音声文字而成真言,如法诵持,使得契证实相。例如阿字是一切音声之初,而本来不生即是万法之本。因此阿字即与一切法本不生义相应。修真言行者便因阿字而证知世间出世间因果本来不生,无苦集灭道而唯一实谛。知八倒本不生故而成如来念处;知四神足本不生故而成法性神通;知处非处智本不生故而成佛自然智力;知六蔽本不生故而到于六度彼岸;知七菩提分本不生故而成七种无师觉宝;知四梵住本不生故而成无缘慈悲喜舍;知十八不共法本不生故而出过心量,不与一切众生共。如是于法而得自在。
  天竺文字是由五十二字母组成的;其中有十六韵母,三十六声母。这五十二字母一一都与法性实义相应。说此五十二字母实义的经典并不只限于真言宗的经典,在显教经典中有《大般涅槃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文殊问经》,在密教经典中有《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金刚顶经》。这五十二字母,二合,三合,重重相呼,便成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字母。此外还有《大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说四十二字门,乃是就此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字母中选出四十二字母,是毗卢遮那海印三昧所显。
  《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二中说真言教法,即是三十六声母的实义。
  迦字门,一切诸法离作业故(梵言迦里耶是作业义)。
  佳字门,一切诸法等虚空不可得故(梵音怯是虚空义)。
  哦字门,一切诸法一切行不可得故(梵云哦多也是行义)。
  伽字门,一切诸法一合相不可得故(梵云伽那是合义)。
  遮字门,一切诸法离一切迁变故(梵云遮瘦底是迁变义)。
  车字门,一切诸法影象不可得故(梵云车野是影义)。
  若字门,一切渚法生不可得故(梵云惹多也是生义)。
  社字门,一切诸法战敌不可得故(梵云社么罗是战敌义)。
  吒字门,一切诸法慢不可得故(梵云吒迦罗是慢义)。
  咤字门,一切诸法长养不可得故(梵云毗咤钵那是长养义)。
  拿字门,一切诸法怨对不可得故(梵云拿么罗是怨对义)。
  荼字门,一切诸法执持不可得故(梵云汤吒是执持义)。
  多字门,一切诸法如如不可得故(梵云哆陀多是如如义)。
  他字们,一切诸法住处不可得故(梵云萨他娜是住处义)。
  娜字门,一切诸法施不可得故(梵云檀那是舍施义)。
  驮字门,一切诸法法界不可得故(梵云达磨驮都是法界义)。
  波字门,一切诸法第一义谛不可得故(梵云颇罗么他是第一义
  义)。
  颇字门,一切诸法不坚如聚沫故(梵云浦奴是聚沫义)。
  磨字门,一切诸法缚不可得故(梵云满驮是缚义)。
  婆字门,一切诸法一切有不可得故(梵云婆罗缚是一切有义)。
  野字门,一切诸法一切乘不可得故(梵云衍那是乘义)。
  罗字门,一切诸法离一切诸尘染故(梵云罗逝是尘染义)。
  逻字门,一切诸法一切相不可得故(梵云锣乞洒是相义)。
  缚字门,一切诸法语言道断故(梵云缚劫跛是语言义)。
  奢字门,一切诸法本寂性故(梵云扇底是寂义)。
  沙字门,一切诸法性钝故(梵云洒是六义)。
  娑字门,一切诸法谛不可得故(梵云萨多也是啼义)。
  诃字门,一切诸法因不可得故(梵云系怛缚是因义)。
  仰、若、拿、那、么,于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办诸事,所为义利皆悉成就。(经中声母只出三十三字,即“迦字门”至“诃字门”二十八,加“仰、若、拿、那、么”五,缺结合声母“义、提、滥”三。)
  真言中一一音声文字须各具实义,一一真言句义又具摄无边义趣,所以成为陀罗尼。略释真言义趣有十六门。一遮情,即是遮凡夫迷情,觉法性无相,不住一法,不著一法,无执无著,修行佛道。二表德,即是于一一法,不论邪正,悉了其本不生,于所见境界表显其功德。三浅略,即是就其文广义略明其浅近之义。四深秘,即是演绎情外深奥之旨。五字相,即是只文字之相,义理相应,名义分别。六字义,即是就字观一一不生不可得义。七一字摄多,即是一切名言中有阿声者悉人阿字门,有迦声者悉人迦字门,如是一字门中具无量义。八多字掇一,即是如一阿字生诸法门,以一切诸法摄入阿字门。九一字释多,但以种种因缘观本不生,即是迦字无所作义乃至诃字无因义。十多字释一,即是以种种因缘观伽字无造作义乃至诃字无因义,即是阿字本不生义。十一一字成多,即是一切法无作,以其本不生故,乃至一切法无因,以其本不生故。十二多字成一,即是一切法不生,以其无作故(迦),如虚空无相故(佉),无行故(哦),无合故(伽),乃至无因故(诃)。十三一字破多,即是如有人执有造作乃至执有因者,便以诸法本不生义而破除之。十四多字破一,即是如有人执法有生便以诸法离于造作(迦)乃至诸法因不可得而破除之。十五顺观旋转,即是以诸法本不生则无造作,无造作则如虚空无相,如虚空无相则无有行乃至若无因者则法不生。十六逆观旋转,即是若法无因(诃)则谛不可得(娑),谛不可得则自性钝(沙),若自性钝则本性寂,乃至若法本不生则无因。如是十六门自在旋转,流出一切法门,还摄一切法门,可以判释一切教义,修习一切观门,显发一切诸佛,引摄一切众生。修真言行者,持一阿字门时,便能随其性欲机缘,悟法不同,然随了解一法门时,即具诸余法门,种种法宝不求自至也。
  第六十一节 真言行仪
  ·真言宗的修行是要三密相应,即是众生的身业、口业、意业与如来的身密、语密、意密相应。所以真言宗又名为密宗。身密即是结契印召请圣众。语密即是密诵真言文句,了了分明,无有谬误。意密即是住于瑜伽相应,白净月圆观菩提心。所以称为密者,法佛三业甚深微细,等觉十地不能见相,如是一一本尊等具刹尘三密,互相加人,依此摄持,真言行人观察此意,手作印契,口诵真言,心住三摩地,三密相应加持故,故得大悉地。
  修学真言行,须先从师受灌顶已,方能传授行仪,依法修行。未经灌顶而妄自修习,便成盗法罪。灌顶原是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时的仪式(太子在象乘上坐,以四大海水灌其顶)。在显教中说十地菩萨受法王位时亦蒙诸佛以智水灌其顶,如晋译《华严经》卷二十七所说。真言宗的灌顶仪式有四种不同:一、供养曼荼罗,即是有人闻知曼荼罗,善心随喜,欲求礼拜供养。此时阿阇梨引入,于坛外遥令礼拜,散花供养,而不传与真言手印。二、结缘灌顶,即是引入礼拜灌顶以后,令其投花坛中,随花所堕菩萨住处,即以其菩萨名称、真言、手印授之,此人得人坛内悉见诸位。三、密法灌顶,即是阿阇黎从初至后为此人作曼荼罗,所有诸宗真言手印一一告示,一一行法皆悉传授。四、传法灌顶,即是弟子修学真言所有法则已善通达,具知所须方便众籍,堪在师位,展转传授,阿阇梨即为作传法灌顶,自此以后可以摄受徒众,为他人灌顶传法。
  灌顶仪轨有繁简不同:一、印法灌顶,即是但以印法灌之。如有弟子诚信殷重,深乐真言教法,志求大乘而财力乏少。师当深起慈心,以印印之,密授以真言手印。二、事业灌顶,即是具造曼荼罗,弟子七日诚心礼悔,师亦七日为之持诵,缘坛听须一一具足。三、心想灌顶,即是不择时、方,师及弟子已得瑜伽,以心灌顶。
  修真言行,当灌顶时,乃至灌顶以后,如法持诵,必须如法布置坛场以供养诸佛菩萨,名为曼荼罗。曼荼罗是轮集之义,义指诸佛菩萨圣众集会之处。凡造曼荼罗,中心莲台供奉所修本尊,周围安置诸佛菩萨,各有一定位次。是曼茶罗有四种:一、大曼荼罗,二、三昧耶曼荼罗,三、法曼荼罗,四、羯磨曼荼罗。大曼荼罗是绘画诸尊形象。三昧耶曼荼罗是只绘画诸尊所持本誓标帜,如刀剑轮宝金刚莲花等。法曼陀罗只是书写诸尊种子字。羯磨曼陀罗是塑铸刻造诸尊形象以表示诸尊事业。
  真言行者既受密法灌顶以后,便应每日克时克数持诵仪轨。到一定阶段时,须修护摩。护摩是梵语,义是烧。即是以种种饮食花果于炉中烧之以供圣众。护摩有二种:一内,二外。内护摩即是以览字门尽除诸业及以诸障而获得解脱。一切烦恼、业、苦既焚尽已,菩提心芽便得生起。以缚字门从身流出甘露,遍洒一切众生,咸令菩提心芽渐次滋长,即是内护摩。外护摩要由本尊、真言、手印三者相应。本尊、炉、自身三位相当,而修护摩。由作外护摩故,能令引人内护摩中。然内外之理本无差别。为求世间成就者作此分别,令作外护摩耳。外护摩有四种不同:一勾召,二降伏,三息灾,四增益。勾召用半月坛,杂色;降伏用三角坛,黑色,息灾用圆坛,白色;增益用方坛,黄色。炉形与坛形要相同。
  修真言行人,依真言法要而修,随上中下愿,得成悉地(义为成就)。悉地成已,常在身故,乃至生生世世常在行人身中,虽从缘生,常自空寂,不有不无而不败亡,乃至成佛已来终不失坏。悉地略有五种:一、信,二、人地,三、五通,四、二乘,五、成佛。一信是随分能净诸根,深信如来秘藏,决定不疑。二人地即是人初欢喜地。三五通即是广知世间五通之境,如幻梦,超过五通仙人之地。四二乘是观察二乘境界,心得无著,不堕实际,度二乘境而到第八地。五成佛即是从第九地修菩提行道乃至成佛。又有释者从初地至第十地各有十心:一一初心为信,乃至第四心为度五通境,第八心为度二乘境,第十心为成佛也。
  悉地出现要由支分:一、见曼茶罗,二、阿阇梨教导,三、真言字句周圆,四、发菩提心,五、深信,六、慈悲,七、无悭,八、调伏六根,三业调顺,九、能善分别众缘生法,如幻化等,十、受持真言门禁戒,十一、善住真言门诸众学事,十二、于真言事业具巧方便,十三、勇健,遇难不退,十四、于种种事业知时非时,十五、好行惠施,十六、心无怖畏,十七、勤修真言行法,十八、通达真言实义,十九、常乐坐禅,二十、乐作成就。具此二十德者,便能得悉地也。
  第六十二节 阿字观
  真言行门的纲要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佛法大海,信为能人。大悲即是行者修供养时,发起悲愿,回向众生,拔一切若,施无量乐,以自善根,如来加持及法界力,所为妙业皆得成就。方便为究竟即是万行圆极,应物之权,究竟能事。
  真言宗以阿字为菩提心体。阿字有三义,即是不生义、定义、有义。阿字有本初声。若有本初,即是因缘之法,所以为有。若法揽因缘成即无自性,故名为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实境界,一实境界即是中道。阿字以本不生故,即有息灾用;以本不生故,一切功德具足,即有增益用;以本不生故,无量过失消灭,即有降伏用;更无一法出此不生外,即有摄召用。
  以菩提心为因具足五门:一菩提心,二菩提行,三成菩提,四人涅槃,五方便究竟。 阿字门即是心实相,以一切法本来不生故,此心即是本智常日,是毗卢遮那佛法门。 阿(引)字是净菩提心而加三昧声,即是万行。如是万行以实相日为旗幢,是宝幢如来法门。 暗字是成菩提,以大空点严净菩提心,遍一切处万德开敷,是娑罗树王华开敷佛法门。 恶字是人涅槃。字旁两点是净除义,众生自心妄想戏论净时,即是涅槃,是鼓音声如来法门。 恶(引)字是方便,以本誓力,开示大悲藏,普引众生人于佛慧。又菩提心是黄色,即是金刚性。菩提行是赤色,是火义,万行以智慧为导故。成菩提是白色,是水义,以大悲化一切众生令人佛道故。大涅槃是黑色,迹极返山,佛日隐于涅槃山故。方便是一切色,大空加持世界曼荼罗普门之会,毕竟清净,无所不有故。
  第六十三节 真言行位
  真言行位,依金刚顶部说,若有众生昼夜精进,现生证得欢喜地,经十六大菩萨生而成正觉。十六大菩萨生是首由大菩提心坚固勇猛,即是金刚萨埵菩萨。次行四摄济度众生,即是金刚王菩萨。以大悲爱念一切有情之心,除二乘计执,即是金刚爱菩萨。如是获得三业清净一切善法,即是金刚喜菩萨(东方阿閦佛金刚部四菩萨)。由斯善法而得灌顶以庄严自体,受菩萨位,即金刚宝(虚空藏)菩萨。得日轮光明,洞照法界,即金刚光菩萨。光明广大,须有檀施功业,即金刚幢菩萨。既能广利有情,悲愿满足,便获喜悦之心,即金刚笑菩萨(南方宝生佛宝部四菩萨)。虽能满愿,须修三摩地以住其心,大悲方便而筏喻之,即是金刚法(观自在)菩萨。还以般若智慧破除结使烦恼及二乘确执之心,亦断一切有情结使,常住无为,永绝二边,即金刚利(文殊师利)菩萨。既断惑已,还起大悲愿,转正法轮,即金刚因菩萨。妙法既转,故又无言,文字本空,真如平等,即金刚语菩萨(西方阿弥陀佛法部四菩萨)。既通语言,更人一切业用善巧,广兴供养,利乐有情,即金刚业菩萨。既具事业,复能坚固精进以持万行,即金刚护菩萨。既具精进,便能摧伏四魔,灭一切有情无始无明及诸执见,即金刚牙菩萨。由此威猛解脱之力,于四无量心济度众生,即金刚拳菩萨(北方不空成就佛羯摩部四菩萨)。如是经十六大菩萨座身而成正觉。
  真言行对三阿僧祇劫而成佛的解释,以为是就断烦恼的功力而言的。由无明而生五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此五根本烦恼再数成十,第二再数成二十,第三再数成四十,第四再数成八十,第五再数成一百六十。度一百六十心粗妄执为超一劫瑜伽行,又度一百六十心第二重细妄执为超阿僧祇劫,又越一百六十心第三极细妄执为得佛慧初心,即是三阿僧祇劫成佛。
  真言门修行有六无畏次第。第一愚童凡夫修诸善业,害不善业,得善无畏。第二如实知我,得身无畏。第三于五取蕴所集身舍白色象观,得无我无畏。第四害蕴,住法攀缘,得法无畏。第五害法,生无缘,得法无我无畏。第六生空智,看自性无住,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第六十四节 真言教典
  真言宗所依经教,总有五部:一金刚顶部(亦名瑜伽部),二胎藏部,三苏悉地部,四苏婆呼部,五怛利三昧耶部。金刚顶部以《金刚顶经》为主。此经有十万偈,凡十八会。初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其经说五部,佛部以毗卢遮那佛为部主,金刚部以阿閦佛为部主,宝部以宝生佛为部主,莲花部以阿弥陀佛为部主,羯磨部以不空成就佛为部主。五部主各有四菩萨为眷属,前右左后而安列。四内供养及四外供养各属四部。四门钩、索、锁、铃亦各属四部。是为三十七尊。此外又有四方贤劫十六大菩萨,表贤劫中一切菩萨。又有五类天,一一类有四天,总有二十天并天后。总有五类,即上界四天,住虚空四天,游虚空四天,地居四天,居地底四天。共成金刚界大曼荼罗。
  胎藏部以《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为主。此经有十万偈,可三百卷。汉地所译是略本十卷。此经中说一百六十心,十缘生句及五轮(地轮、水轮、火轮、风轮、空轮)。此经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依胜义世俗二谛修行,若依胜义修行,建立法身曼荼罗。若依俗谛修行,依四轮为曼荼罗。本尊圣者若黄色,住地轮曼荼罗,其形方。圣者若白色,住水轮曼荼罗,其形圆。圣者若赤色,住火轮曼荼罗,其形三角。圣者若青若黑,住风轮曼荼罗,其形如半月。大曼荼罗安于八叶莲台,五佛四菩萨安其台叶。中曼荼罗外又有三层曼荼罗:一者一切如来曼荼罗,二者释迦牟尼曼荼罗,三者文殊师利曼荼罗,此名大悲胎藏曼荼罗。
  《苏悉地经》中依三部:即是佛部、莲花部、金刚部。佛部即五佛顶等,莲花部种类甚多,金刚部即金刚萨捶等变化无量。佛部以金刚王佛顶为部主,佛眼为部母,无能胜菩萨为明妃,不动尊为忿怒。莲花部以马头观自在为部主,白衣观自在为部母,多罗菩萨为明妃,忿怒钩为忿怒。金刚部以三世胜金刚为部主,忙莽鸡菩萨为部母,金刚孙那利菩萨为明妃,军荼利为忿怒。有四种界,金刚橛为地界,金刚墙为八方界,金刚网为上方界,密缝为阿三莽疑你界。奉五供养,除阏伽:一涂香,二花鬘,三烧香,四饮食,五灯明。月一日至八日应作息灾,白色,北方;九日至十五日应作增益,黄色,东方;十六日至二十三日应作降伏,黑色,南方,二十四日至月尽应作敬爱,赤色,西方。
  《苏婆呼童子经》中说办成就人护摩杵,有金、银、铜、铁、石、水精、怯陀罗木等种种不同。有五股、三股、一股之别。十六指为上,十二指为中,八指乃至一指为下。不持金刚杵念诵者无由得成就。金刚铃是般若波罗蜜义,金刚杵是菩提心义。能坏断常二边,契合中道,有十六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表五佛,五智、十波罗蜜,能摧十烦恼,成十真如,便证十地。
  《怛利三昧耶经》中说修行者住菩提心,大悲志愿,不舍无尽众生界,诵大轮金刚真言,现生一切真言速疾成就。又说不动尊等四十二如来僮仆使者,若承事者,速证无上菩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