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与现代化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丹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与现代化
  郑丹琳(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
  一 、前言
  近世纪可说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举凡政经体制、科学、社会等结构部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在这样不断变新的时代中,若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配合改变而有相对的应变则必然会受到淘汰。佛教也是如此。随著时代的洪流,佛教现代化已事在必行。从《普门学报》诸多学者对佛教现代化的课题提出高见,则可以看出佛教现代化不但已备受肯定更是不争的现实趋势。
  二、宗教与现代化
  “现代” (modernity)是个相对的名词。它所指的是“新”相对于“旧”:“创新”相对于“传统”。然而在某个时空因缘下被判定为“现代”的东西在因缘改变后就未必是“现代”的了。因此从某个角度看,“现代”其实是个模糊的名词,没有绝对的定义。而“现代化”的观念开始于西方,一般皆指从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在科学、技术、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所引起的全方位及整体性的广泛影响及变化过程。“现代化”理论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社会学课题之一。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宗教在现代社会中其实是一种文化表现,因此当然也就不可能避免受到“现代化”的影响。韦伯是第一位通过其著作《新敦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提出宗教与现代社会关系的当代思想家。
  宗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学界目前并没有一致认同的定义。宗教并不一定局限于一个概念中,它更不可能是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原理,它却必须随著不同的因缘条件而调整。所以在讨论宗教时,我们只能指出一组指向文化中的深层力量的特定文化态度及活动,又或者是研究人们与这股力量的关系及因而产生的相对信仰及行为。每个宗教本身都是由其相关个体如敦义、圣物等独立单位所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宗教视为是相对于圣物的一套统一化的信仰与行为组织。由于宗教的概念往往与其信仰团体分不开,宗教也必然含有集体意识,因此韦伯、马克思等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都认为宗教是社会要素。
  “现代化”是社会迈进的必然趋势,而宗教又是社会要素,所以宗教必然会受到“现代化”的影响,然而影响并不代表威胁,只要能因应社会的需要及步伐,宗教自然能继续存在甚至更加茁壮。《宗教百科全书》把宗教对“现代化”的反应大致归为以下两类②。首先,针对古老的宗教传统进行新的诠释。第二,通过教义的精简、纯化及强烈重申,自觉并明确的保留宗教传统于现代社会中,针对某个特定的传统进行这类的保留方式,在基督敦及回敦的“基本数义派”中最为明显。最后,旧有的传统可能完全地被排斥,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全新的宗教意识。
  对宗教进行深入研究的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所有的宗教信仰中部存有“圣”与“俗”的观念。由于这二者呈反比关系,因此在宗教的发展过程中一方的增加将以另一方为代价。学者观察到:不敦现代化”往往是宗教团体因应社会世俗化的反应,宗教中“圣”的部分因而减少,“俗”的部分增加。一般的二不教现代化”运动往往为了响应迅速改变的社会条件而日减宗教热忱。社会学家Bryan wilson把世俗化定义为宗教意识、活动与制度团体失去社会意义的过程③。而Anthony Giddens 直接地把世俗化定义为宗教影响力的减少④。西方社会学家在对西方社会进行大量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后理出世俗化的概念,然而从西方社会事实情况产生出的理论并不一定能套用在东方社会中。余英时教授在其著作《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提出由于中国没有西方教会传统,因此中国现代化的努力并没有世俗化的问题及对神的信仰与现代科学的理性之间矛盾⑤。
  笔者认为以上的论点并不是绝对的,宗教现代化并不一定会减少宗教中的神圣性及增加其世俗性。对佛教而言,尤其是佛光山佛教现代化的努力明显地指出佛教现代化不但没有减少其神圣性,通过这些努力反而使更多人信仰佛教,佛、法、僧三宝及佛教的相关事物因而变得更加神圣了。
  三、佛教与现代化
  佛教以人为本,希望通过教义的落实能够提升人格,达到更圆满自在的人生。可见佛教的著重点在于人的生活,离开生活则无佛教可言。佛教属于现象层面的问题,佛法则属本质性的问题:佛教不等同于佛法,法跟教法不一样,法尔如是,但教法含藏了很多的方便,因为佛在发现世间真正的道理、真正的实相,当他正确地、全然地理解这个世间后必须透过语言文字方法来引导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佛法的本质虽然超越时空,但是如果其弘法的方式及教义的诠释万古不变,纵使佛法再好也无法引起当代人的共鸣,更谈不上其慈悲普济的功效。因此在这个事事都讲“现代化”的时代,佛教也必然必须走上现代化。正如星云大师所说的:“所谓佛教现代化,目的即将佛教慈悲容忍的精神提供给社会做参考,如果透过佛法的指引因而充实了内涵品质,提高精神层次,那么佛教对于这个时代社会才具有存在的意义,社会的进步化,才真是佛教现代化的宗旨所在。”
  佛教的适应性非常高,它能容纳不同文化与环境条件的变迁,今天南北传佛教各有其特色,尤其是中国佛教更是佛教适应当地文化民情的本上化典范。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佛教现代化不是当代独有,而是自古以来一直在实践,只不过“现代化”是当代热门话题,所以“佛教现代化”似乎变成佛教近代特别著重的新努力。
  佛是伟大的教育家,基于佛的慈心悲愿,他会因材施敦,观机逗敦,帮助众生解决许多苦恼。太虚大师在倡导“人间佛教”时曾提出“契理”与“契机”两大原则,强调在弘扬佛教的过程中即不偏离佛法的精神又要能契合当时特有的时空因缘,使佛法得以流传,众生能够真正的受益。人间佛教实践家星云大师更表示:
  二十世纪是科技文明进步的时代,佛教不但要随著时代社会而进步,并且要走在时代的前端,领
  导著现代的人心思潮向前迈进……。其实一切物质的文明,都足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幸福、更舒
  适,如果透过现代文明的种种产物,能够是现代人很容易的了解佛教的道理,自然的接受佛毅,为
  甚么要开时代的倒车,矫情不加以运用而迟到蛮荒不变的时代呢?⑧
  笔者认为所谓的“佛教现代化”不是全然地摒弃过去,而是“传统与现代融和”:不是放下“神圣性”,增加世俗性,而是“以出世的精神作人世的事业”。对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而言,“红尘浪里非世俗,孤峰顶上非神圣”。因此笔者认为在佛教现代化的内涵精神与实践过程并不符合神圣与世俗的二分法理论。
  四、结语
  宗教与现代化的概念指出了宗教对于当代巨大及强烈社会变迁的反应。如果通过改革与革新,新事物能与传统事物能融和,那宗教传统就不畏惧改变。因此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宗教所受到的是挑战而不是威胁。佛光山敦团与佛教事业是当代人间佛教的展现。星云大师的毅力与悲智使得佛教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当代佛法的弘传,人间佛教的推展,星云大师功不可没。佛教现代化是建立在传统与现代融和的基础上,不是肤浅表面的与现代生活连接,更重要的是人们内在生活与现代精神的协调。只有与时俱进,佛教才能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达到为人类提供指引与方向,利乐有情的目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佛教与反切产生
下一篇:佛教在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