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名山大寺丛谈(1)
《福建名山大寺丛谈》序
梵辉上人,字常晓,号越尘,俗姓冯,一九一六年生于缅甸,六岁归国,十二岁出家福州怡山西禅寺,智水方丈为之传授三坛大戒。及长,随侍圆瑛法师,听经受禅,得承衣钵。稍壮出游,卓锡越南,归国被举为西禅监院,年方二十有五。上人天资秀出,既精禅理,复通文学,尝请益于何振岱(梅叟)先生之门,遂斐然有可观者。曾手编《历代僧伽诗钞》,附自咏诗二十余篇,梅叟为之评云:“叙次有序,点染有法,谋篇制句,都入胜境,有慧如此,定为山门生色。”另校刊《西禅小记》、汇编《佛教史讲演集》等书。上人深研禅学,其《中日两黄柏》一文发表在《法音》季刊后,曾被日本学者译成日文转载于日本花园大学《禅学研究》中。益以蔼怀看世,苦研祖国医学,学成,行医豹屏山,荷泽寺等处,屡屡著手回春,名传榕郭,时人称为禅,文医“三学大师”。
解放以还,三次被邀北京参加全国佛教协会代表会议,选为理事,得以参访东南名刹。一九八一年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莅闽,禅筇陪历名山大寺,每至多有述作,既阐梵史,又描形胜,如是哀集成帙。
福建逸仙艺苑广罗八闽人士,上人与焉。去岁集吟荷泽禅院,觏其稿,咸赞其有文史研究之参考价值,并可供旅游者引胜之资。而上人婴疾,未能卒编,遂由逸仙艺苑副理事长赵玉林为之增订校勘,行将付梓,因以数言弁其端。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傅柏翠
一九八五年八月
目录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傅柏翠序
禅林组织略谈
福建名山大寺
福州:鼓山涌泉寺
附虚云禅师事绩
怡山西禅寺
雪峰崇圣寺
附圆瑛法师事略
瑞峰林阳寺
象峰崇福寺
附长崎崇福寺
芝山开元寺
金鸡山地藏寺
福清:黄檗山万福寺
长乐:莲花山龙泉寺
永泰:方广岩
连江:百洞山青芝寺。
莆田南山广化寺
囊山慈寿寺
泉州:桑莲古迹开元寺
附弘一大师在福建
鹦鹉山承天寺
古罗城崇福寺
厦门:五老峰南普陀寺
漳州:丹霞山南山寺
平和:三坪山三平寺
南安:杨梅山雪峰寺
安海:龙山天竺寺
附五里桥
宁德:支提山华藏寺
福鼎:太姥山
崇安:武夷山(
福建佛教源流及与东南亚国家之关系
空海大师入唐与隐元禅师东渡
附录:
梵辉诗钞(1981—19的)
寺院楹联选录
福建逸仙艺苑副理事长赵玉林跋
禅林组织略谈
禅林,亦称丛林。福州有鼓山,怡山,雪峰、瑞峰、象峰,为五.山丛林。丛林不单指一个大寺,还包括山中各小庵堂岩洞并许多古迹和森林,如雪峰除崇圣寺外还有枯木庵、狮子岩等.但每个丛林都有一个大寺:鼓山(涌泉寺)、怡山(西禅寺)、雪峰(崇圣寺)、瑞峰(林阳寺),象峰(崇福寺)是。丛林方丈称一山之主,不单是一寺之主。
丛林意指如山中森林丛集在一起,各呈恣态,整齐不乱。公元八世纪时有‘马祖(道一)兴丛林,百丈(怀海)立清规。”由唐至今,千年不绝。
福州五山丛林,如鼓山、西禅等,至今仍是国内外有影响之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人们来此旅游必须熟悉一些情况,最起码要知道对僧人如何称呼?如方丈、知客称什么?如都称‘和尚”,并不适宜。按丛林规矩,方丈才可称‘和尚”,知客只可称知客师,监院称当家师,一般僧众称
XX师(如香灯师,田头师等),不能一律称
‘和尚”。人们尊称方丈为‘长老”或“法师”称“方丈大和尚”亦可。
丛林领导层称“首领职事”,其组织由方丈一人(或加副方丈)、监院二至五人组成班子,领导全寺工作和生产;另设禅堂,安排“首座”,‘维那”等职务,管理坐禅(每课一柱香,也叫做坐香)及早晚功课。
方丈,就是住持,或称长老、寺中僧众称他“和尚”,有时书面写“堂头大和尚”,意指他是各堂首领。“和尚”又写作“和上”,由印度音译而来,意为“力生”,为依师力量而生弟子道德。退休方丈及传戒过僧人,则称“老和尚”,在戒期中称“戒和尚”。为什么叫方丈呢?唐时开创丛林,除法堂外,只有方丈室、职事寮、僧堂。方丈所居之室,仅有一丈见方,职事有房舍叫做寮房,比方丈房更小,其余僧众没有房,统统归入僧堂,每人在大广厅两旁只有一席之地。(现在已成为每人一房或二、三人一房)。方丈为一山之主,和僧众一起坐禅,一起劳动生产。是由十方选贤而任(也有法子、法孙相传,现不多见),。选举方法;由各堂首领职事,东序监院为首,西序首座为首,酝酿出住持人选(或新选或旧任),必要时开扩大会议,或由全体僧众讨论通过,有时配合政府协商同意后聘请,选定日期进院(有一套仪式)。所举住持或在外不能亲临就职者,寺中可举副住持代理。住持任期一般三至五年(有时可以延期),任满时可用口头或书面向寺中首领职事如首座,监院等或开会向大众辞卸,连选得连任。寺中除住持外,有下列组织:
客堂:人们所熟悉客堂是招待宾客所在,但不知又是寺中人事管理和执行清规戒律机构,客堂设知客五至八人,举一为首,称“头单知客”,亦称监院(即客堂当家),其余知客由其领班,轮流值班每臼一人,叫做值日,他的工作接待宾客,审查和安排新来僧人职事,旧众退职,处理请假外出,调解纠纷,处罚犯规等事,此外堂中尚有二三人叫做“知单”、“照客”、
“知随”等供知客呼唤,作为助手。还有纠察一人(有时知客兼)察看僧众规矩,主要大殿中早晚功课及斋堂中吃饭规矩,如有犯规,请其念经后(或饭后)到客堂处理。此外还有另设监院一名,管理外事,
库房;设监院一至二人,分管财务、生产、建设等,另设一至二名副寺(俗称库头师),监院主管财务账目。库头司出纳兼管生产粮食副食品收入和支出。此外并设“二库”,“三库”,“看堂”等帮助“库头”,做采购,仓管工作.劳动生产方面由“田头”、“园头”率众参加。突击劳动由方丈当家带头,全寺参加。
禅堂:设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班首,每职一至二人,另设“维那”一人,悦众,清众十余人。解放前鼓山雪峰禅堂,清规谨严,四“班首”及“维那”率领全体僧众在堂内坐禅(也叫坐香),首座等四班首主讲开示(开导),“维那”管规矩,有时方丈也参加坐禅并讲开示。近几十年来,西禅各寺根本就没有坐禅,首座有好多人,多系老前辈不管事,好像是退休顾问,如果有事可以请教。西禅建立之念佛法门,修持乃在念佛堂内。禅堂维那,悦众、清众十余人则带头在大殿中做早晚功课。在斋堂吃饭前后念经,有时做佛事道场。林阳、崇福早期仿照鼓山,后来仿照西禅。
方丈室;设有衣钵师一人,其寮房称衣钵寮。方丈室除方丈外,以衣钵师为首,乃方丈身边要员(在古时可管理全寺衣钵、今废),衣钵师下设有“汤药”,“侍者”二至四人。侍者应陪侍方丈到大殿念经,到法堂说法。在方丈室中或到客堂里接待宾客等等。“汤药”系司僧人疾病医药事宜。四堂各首领职事任期一年或半年,由方丈任命,其余职务由客堂监院知客安排。
最后谈一谈“书记”:“书记”系寺中缮写文字之职僧,后演变成退休老前辈职称。虚云和尚任鼓山住持时方予改革。
以上系本人数十年经历,就福州禅林情况所知纪述,他地禅林组织,大同小异。至于寺中尚有其他职僧,名目繁多,恕不细述。
鼓山涌泉寺
晋郭朴迁城记载:“右旗左鼓,全闽二绝”。旗山位于闽江南岸(今之闽侯南屿乡),海拔820米。山巅欹斜,状如旗,与鼓山隔江对峙。鼓山海拔925米,从福州市区南行八公里半到山麓,拾级上山七华里到涌泉寺(现有公路可达寺门),山顶有巨石,状似鼓,受雨冲击,声如鼓呜,
(1)草创华严与兴建涌泉
相传山中有孽龙作祟,每兴风雨,损害禾稼,唐建中四年(783),郡守裴胄请灵峤禅师诵华严经于龙潭旁驱之,妖崇遂绝。从而民生富裕,裴公奏立华严寺,会昌中,沙汰僧徒毁寺,灵峤禅师不知去向。后梁开平二年(908),闽王王审知,填潭为寺,迎雪峰神晏国师住持,其方丈室又称圣箭堂,因神晏离雪峰时,其师义存禅师对众说:“一支圣箭,直射九重城去了。”喻神晏道德学问,如一支圣箭,直射鼓山,必能大扬佛法。当建寺时,寺门前一壑泉水,如波涛涌出,故名涌泉寺,此泉取名罗汉泉,通天王殿下龙潭,泉口方形,底浅而清,大旱不涸,为鼓山胜迹之一。
又传涌泉寺末建时,闽王王审知每于天色微明之际,远眺鼓山,见林间有光上腾,便率众往察,山上除鸟语溪声外,丛林深处,有一僧垂帘静坐,王稽首膜拜,询问频频,禅师不发一言。王怪其傲岸,以为方外人虽不修君臣之礼,但寸土属王,岂可倨骜如此,正忆念间,禅师突飞锡危坐岩端,王恼日:“践土之义安在?”禅师腾空,端坐如故,王慌忙五体投地,顶礼而言:“凡贱之夫根浅孽重;愿依佛法,圣僧当不以愚暗见弃。”至此禅师徐徐下,挽王手而笑曰:“山河幸赖大力,十郡人民托命功德,上报国家,下安百姓,功高望重,岂衲子所敢希于万一。兹山与王有缘,当令兴建佛寺,是以衲子面壁此山,专候车驾。”王问:“需地多少?”禅师答:“但乞一袈裟之地。”王许之。师以袈裟腾空,如祥云一片上遮天日,影达数十里,以为寺界。遂即鸠工兴建涌泉寺(或云此僧是灵峤化身)。另说,寺僧向龙借地,许以五更归还,从此寺中不敲五更。
寺规模宏伟,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尚有学戒堂、法界学苑。(一九三O年虚云和尚创设,前称鼓山佛学院。)客堂,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成为整个朴质幽雅,古色古香丛林建筑群,可以招待各方善信及国内外宾客。
寺历有兴废,明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廿一年(1542)两次毁于火,殿阁残存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重建,屡经修缮,保存至今。解放后,复经政府拨款重修,并开辟公路八公里半,从山下直达山门,以便游览。十年动乱中,虽遭古用,现已收回整刷兴复,暮鼓晨钟,时时不辍。
(2)“石头路滑”与“欲罢不能’
佛教丛林,多位于名山之中,使人身入其间,山明水秀,心旷神怡,鸟语松涛、悠然入耳。
鼓山入山处,有“闽山第一”牌坊,传系宋朱熹手笔,现已无存,仍称闽山第一亭,向前数十武为白云廨院,乃游客少憩之所,拾磴而上,一路松柏参天,苍翠宜人,潺湲泉声,不时入耳,两旁怪石嶙峋,石刻甚多,俯瞰闽江,点点归帆,尤堪欣赏。至万松湾有摩崖禅门警句,“石头路滑”四字,提醒游人小心迈步,谨防失跌。“石头”出处尚有一段因缘:唐希迁禅师。广东端州人氏,居湖南衡山南寺,戒行谨严。寺东有石,状如台,师结庵其上,朝夕静坐参禅,时人称为“石头禅师”。各方禅和子多往求教,时有马祖道一禅师。门人邓隐峰者,意欲别师前往参学,师问“何处去”?峰答“到石头去”,师日:“石头路滑”,峰日:“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到后,终不得要领而回。师所指“石头路滑”意味希迁禅师道高,弟子们难望项背,去参学,有“跌倒”之虞。
从廨院上山到寺门口,一路石阶蜿蜒,有二千一百余级,传为唐闽王所辟,途次有东际亭、仰止亭,观瀑亭,乘云亭,半山亭,更衣亭,驻锡亭等,两旁摩岩石刻,比比皆是,历代名人笔迹,点缀青山,别饶兴致。至茶亭,山旁有清季福州郡守李拔“欲罢不能”四大字勒石,以激励人们振作精神,奋勇前进。现有公路从南门兜搭公共汽车到寺。
(3)‘净地何须扫”与“天风海涛尸
从更衣亭进入石鼓名山,空门两侧石柱刻有“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一联,以“净”“空”两字嵌首。系清末一方丈法号,首联意谓心地清净,纤尘不染,颔联以空门无碍进出自如。名山寺院,名联巧句甚多,略举二三,供参详细味。在涌泉寺天王殿门前,高悬有清康熙皇帝御笔:“涌泉寺”三宇匾额,两旁有联云:
“面对炉峰,何用隔江招手;
背临另崱,请看顽石点头。”
炉峰是指涌泉寺对面的一座山,叫“香炉峰、“屴崱”是鼓山绝顶峰。
入天王殿,弥勒佛两旁有联云: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此是明代一文人所撰,距今四百多年,文句通俗易懂,对仗工整,实是难得,惜在“文革”后不见。
从寺门外出游,沿途古木成荫,岩壑幽美,西有十八洞,东有灵源洞、喝水岩等胜迹。神晏国师题灵源洞诗云:“何事最堪依,岩中独坐时,路险人难到,峦高鸟不飞”传为佳句。一日晏师在此万籁俱寂的岩中禅定,觉得泉声扰静,因而大喝一声,泉水便改道流去,此处成了枯涧,人们称为喝水岩,为了有涧无水,引起历代诗人词客题咏,如清朱彝尊长短句云:“僧饭雨初收,水转钟声树杪楼,多事山僧曾喝水,桥头,只少飞泉一道流……”。此处风景佳丽,有许多名人题字刻石,其中朱熹书一寿字,高二丈四尺,宽一丈。(或云非朱熹写)上有桥,名蹴鳌桥,传为唐黄璞远祖太和“成道”之地,涌泉寺后有白云峰(又名二顶峰)、男崱峰(即绝顶峰)朱熹爱赵汝愚诗JJ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特于石上书四大字“天风海涛”,历代诗家以此峰秀出云表,远望海洋,万里无垠,东方诸岛,尽收眼底,常有题咏,佳句连篇,美不胜收。
(4)希有文物宝库与佛经传到日本
寺前有千佛陶塔东西两座,高约七米,塔均八角九层,是宋元丰五年(1082)产物,每座塔身塑有佛像一千零三十八尊,八角塔檐另塑佛像七十二尊,还有其他人像,小巧玲珑,配制精美,为郭沫若先生所鉴赏,认为全国稀有,于一九七二年由本市南郊梁厝乡龙瑞寺移来鼓山。法堂内观音铜像,钟楼中大钟,香积厨中巨锅,方丈室内铁树大殿后沉木桌都是重要文物。藏经殿里藏有明本《南藏》和《北藏》、清《龙藏》,近代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还有《杂藏》善本,总数共二万零三百四十六册。此外有康熙间彩色绘制之《佛祖道影》贝叶刻经等共六百多册。
明末永觉、为霖(字道霈)二禅师著作丰富,部份已收入日本《续藏》其中以为霖所篡《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篡要》一百二十卷,最为突出,一九二五年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印赠日本各大寺,每寺一部,彼国佛徒叹为希有。此部经板仍保存鼓山,有二千四百二十五片,(每片两面),另保存其他经板合此板共一万一千三百七十五片,过去由福州佛学书局承办,印刷流通本国各省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国,现正准备整理流通。
日本龙池清编《鼓山,怡山藏逸佛书录》称“佛教典籍,现在世界上保存最多者推日本,而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我国自汉晋以来,先后翻译大量佛经,我国历朝佛教徒亦多关于佛学著述,宋元以后刻经尤盛。但屡经战乱,公私所藏,辗转散失。涌泉寺历来刻经、藏经为数可观,中有宋、元、明《大藏》所未收之佛书,日本《大正藏》和《大正续藏》里,曾收进不少。这些佛书原本,在我国反而失传。
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日本昭和四年)春,日本常盘大定博士率领助手,前来我国作“南中国佛教史迹调查”,对鼓山和怡山长庆寺(西禅寺)藏经,就已注意到,并称为“中国的第一法窟”,当时福建省政府主席杨树庄是佛教徒,涌泉寺住持虚云(德清)禅师,长庆寺住持智水(楞根)先师,都在佛门中有相当地位,通过公私关系,得到方便,调查研究工作进行比较细致。鼓山佛书多于怡山,因此工作重点放在鼓山,历时逾月。
他们不但全面核对两寺藏经目录,更将两寺所藏佛书中,为日本所无,日本《大正藏》和《大正续藏》所未收之有关佛教典籍,每册每页,拍成照片,携带回国,准备影印流通。此工作相当艰钜,但在匆促中仍有收获。
常盘大定博士回国后,不久写《支那佛教史迹纪念集评解》一书,在东京印行,其中有一部分介绍福建方面情况,包括在鼓山、怡山访求佛书经过,
一九三六年(日本昭和十一年)一月,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人员龙池清、来鼓山、怡山年余研究佛经,他是当时常盘大定博士来华从事佛教史迹调查之主要助手,曾写出《鼓山,怡山藏逸佛书录》,发表于东京《东方学报》第六册,并抽印成单行本。是书为日文曾赠送怡山智水方丈,传到林阳寺瑞照师,一九六四年始请徐吾行译为中文。详细介绍涌泉寺、长庆寺所藏“逸佛书”。所谓“逸佛书”,指日本无传本,或日本无原刻本以及仅有写本者,属于珍罕典籍,现手抄译本尚存福建师范学院图书馆。
两寺“逸佛书”,见于是书著录者共八十四种,中属于鼓山六十一种,怡山十一种,两寺所均有十二种。大多为明版,也有一部分为清初版,以及明清写本。
鼓山藏经,据龙池清说:当时为数达四万卷之多。鼓山所藏元刊本《延祜藏》,为最精彩,最宝贵。
《延祜藏》是元延祜二年(1315)建阳县后山报恩寺刊印之一种《大藏经》,鼓山所藏的有七百六十二卷,其中约有五十卷为补抄本。
这部《元藏》,虽非全帙,但字体相当秀丽,较诸元代.之(杭州)普宁寺版为优。建阳“麻沙版”,远自北宋,即已名闻天下;而此珍罕之大量元刊本《藏经》,从十四世纪到二十世纪尚能完好保存在鼓山,自更引起日本人士之赞叹惊奇。
《延祜藏》为当时福建行中书平章事(地方行政最高长官)荣禄大夫吴国公亦黑迷失(蒙古人)发起募刻,印后,分舍大都(北京),河南,宁夏、两淮、江浙、福建诸寺院,每年定期,公开展出,许人阅读。泉州明伦堂旧有《一百大寺看经记》碑,碑文中详载藏经之所,属于福建者,除建阳报恩寺本身及鼓山外,尚有福州、泉州、兴化(今莆田、仙游两县)三十七个寺院,到后来都散失无遗,而在前年进行之全国善本书目调查中,尚未发现《延祜藏》纪录。诸如上述,鼓山现所保存《元藏》其重要性可知。
鼓山名人题句甚多,兹录一九六二年十月郭沫若先生游山诗云:
节屈重阳日,我来访涌泉,清风呜地籁,
凝雨湿山川,浮岭多松柏,依岩有杜鹃,
考亭遗址在,人迹却萧然。
一九八一年春节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
诗云:
撑柱南天是此山,梵宫气象罕能班;
何当尽遣浮云去,满目清华照世间.
甘彻中边泉涌地,音闻上下石喧空.
千年涧壁恒沙偈,都在当时一喝中.
白云深处见青天,凛凛宗风三百年,
昔日为霖今普雨,看教此土尽庄严。
(注)丈室中有普雨长老大书“白云深处”四字;
为霖禅师,清初鼓山住持.
斋堂辞岁又迎春,悟得同时换旧新;
为劝禅师常住世,千灯盏盏付来人。
虚云禅师事绩
鼓山代出高僧,清初有永觉为霖,后有古月,妙莲。近代有虚云,圆瑛诸师,今述虚公事迹如下:
虚云禅师(1840—1959)讳古岩,字德清、号虚云,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三十日生于湖南湘乡,俗姓萧,父玉堂、母颜氏,年十九出家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妙莲和尚为师,效苦行头陀,冬春只穿一衣,不存余钱,树下静坐,饥飧松毛,乱发不理,状似野人,廿二岁仰天台华顶云镜老和尚之高风,往谒,镜老云:此种修行,非正路,公依其言,乃习天台教观,先后参访常州天宁寺,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昊寺,朝五台,拜峨眉,访庐山,参宝华诸大名宿。至南五台山狮子岩结茅居住,屏谢诸缘、改名虚云。一九零一年冬雪将封山,公煮芋釜中,未熟,跏趺静坐,不觉“入定”半月有余,有僧来访,扣禅关,始出定,芋已发霉,自是经常“入定”,远近多来拜访,公厌酬答,遂入云南鸡足山,初住钵盂庵,刻苦经营,重建大寺,传授戒法,求戒者七百余人。光绪卅二年(1906)公入京请大清《龙藏》,迎入钵盂迎祥寺,钦赐此寺为祝圣寺,赐公为佛慈洪法大师,紫衣玉印。自后住持兹寺。
民十八年(1929)其时国府主席林森,福建省主席杨树庄,代主席方声涛等,联名请公回鼓山住持,整顿寺风。鼓山涌泉寺自神晏国师开山以来,高僧辈出,清末妙莲和尚出洋募化,在南洋棋城建极乐寺为鼓山下院,古月禅师在寺领众焚修,盛极一时。迄至民国,二公相继圆寂,寺规废弛,不重修持,禅堂坐禅,名不符实,首座、书记,知客徒挂虚名,不理事者四,五十人,公主持鼓山,率领才德兼优诸禅师,如监院宗镜,维那体敬等配合新升副住持盛慧(虚云未接理时充监院),监院复腾等重振宗风。(1)首先革除挂名职事,建立禅堂规则,恢复四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及“维那”等首领职事,有数十人真参实学者,从外地来寺,参加坐禅,每日由三柱香(每坐一点钟为一柱香)增至十四柱香,公常亲临禅堂与大众一起“坐香”“讲开示”,引导大家修行。(2)创办鼓山佛学院,后改为“法界学苑”,请兹舟法师主讲,造就不少人才。(3)对鼓山森林著力保护,不许乱砍乱伐,每逢冬末春初,植树造林,策励僧众劳动生产。(4)鼓山所藏佛经经板非常丰富,公令其弟子观本法师,负责整理,三年乃补编就绪。著有《鼓山经板目录》,其中有清初为霖(道霈)禅师所撰之《华严疏论篡要》,为世所珍,虚公在寺整理规矩,发扬正气,去劣存真,道风远播,各方衲子,如水归壑,僧俗共仰。笔者时在鼓山下院参予工作,目睹其盛。
民国廿三年(1934),虚公应粤僧敬禅等之请,赴广东整修六祖道场南华寺,及云门宗道场云门寺。1952年7月,人民政府派员赴粤请公到北京,是年九月廿日北京佛教徒六百多人在广济寺举行盛大集会,欢迎虚公和尚及圆瑛法师飞抵北京。十月十五日虚公领众在广济寺举行法会,庆祝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胜利闭幕,启建法会七日,祈祷世界和平。十二月十二日起在上海玉佛寺举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主坛讲经。一九五三年六月三日,中国佛教协会在京成立,推举虚公为名誉会长,一九五九年十月十三日,于江西永修县云居山真如寺泊然圆寂,时年一百二十岁。
怡山西禅寺
出福州西门二里许,远望青松古荔如覆重锦,其间殿阁巍峨,蔚然壮观,此为福州五大丛林中流传最古之怡山西禅寺,距今有一千一百一十八年历史。
(1)历史沿革、玉佛南来
怡山西禅寺,原名清禅,后唐长兴间改名长庆,后以福州四城有四大寺(东禅、南禅、北禅、西禅),因将长庆寺称为西禅寺。寺近祭酒岭,有山突起,日怡山,又名凤山。据宋代淳熙间梁克家所撰《三山志》载:“梁时有王霸仙人在怡山修道”。今有“白龟吐泉”古迹在寺南,被“福大”盖作托儿所。《三山志》又云:‘寺隋末废圯,唐咸通八年,观察使李景温,招沩山僧大安来居,起废而新之”。据此,怡山建寺,当在隋代之前,今以咸通八年(867)建寺而论,已较雪峰崇圣寺,鼓山涌泉寺之创建为早。大安禅师,又称懒安,为全国闻名高僧,福建长乐县人,出家黄柏山,后至江西,参百丈怀海禅师,同门灵祐,亦福建人,创湖南沩山密印寺,大安随往沩山,躬耕助道,后接任住持。兴建怡山清禅寺时,住僧三千人,咸通十四年诏赐延圣大师,并赐紫袈裟,帝命剑南写开元藏经给之。中和三年,坐化怡山丈室,骨葬楞伽山,(今祭酒岭)有唐刻塔碑,埋在塔内,解放后出土,镶在大殿东廊墙中,十年动乱中保存于鼓山,今已迁回。怡山第四代祖师慧棱,曾参雪峰义存禅师二十年,坐破七个蒲团,一朝卷帘开悟,住持怡山时,手种荔枝四株,在法堂前东边,古干横枝,近年仍活,为千年古物,惜在Jf文革”时,枯死。现仅存西边一本宋荔,据云此亦梁时慧棱师所种,至宋初茂盛。慧棱于后唐长兴二年示寂,塔在怡山丈室后,至今犹存。以上二位高僧,名闻中外,《五灯会元》,《高僧传》述其事绩。此外,宋如然禅师,精通佛学,撰发愿文,通行全国,各寺庙早课中经常念诵,人称《怡山文》,此文刊在《禅门日诵》中,至今流传不息。
寺规模宏伟,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客堂、禅堂、方丈室、念佛堂、库房、明远阁、钟楼、鼓楼等数十座,占地一百亩,廊庑广阔,园林遍布,红梅翠竹,以及青松古荔数百本环绕其间,清幽古雅。各殿堂廊庑,多为唐宋年代建置,清光绪五年至十三年,住持微妙赴台湾及南洋群岛募款,即按当时布局重新修建,并在法堂后新建一座藏经阁。大雄宝殿门外两旁,旧为木塔,一九二五年改为钢筋扎成之铁塔二座,塔顶燃油灯,用长绳拉上,称为“铁塔天灯”,现已安装电灯,两灯排列殿前两边,犹如凤眼,殿旁种竹并栽时花异草,如凤翅。寺后古松及杜中树等百余本,犹如凤尾,古称“飞凤落洋”福地,故邻近村落有凤尾乡,凤凰池,大风山等,均围绕“飞凤”而得名。抗日战争一九四一年九月间,日本军阀由福州撤出时,日机掩护狂炸福州,西禅寺中弹六枚,计天王殿、大雄宝殷后面,方丈室、念佛堂四处倒塌,后由寺僧证亮峰派驻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诸寺僧众募款修复。解放后重加修葺,焕然一新,惜在十年动乱中又遭严重破坏。一九七九年省市政府决定开放,迁出工厂,拨款修建。爱国侨僧谈禅等和信士们自动捐款修复各殿堂并创建玉佛楼,从缅甸运回大白玉佛二尊,供在楼中。坐像高2.95米,卧像长3.7米,为全国最大玉佛。一九八三年本寺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2)古迹、文物及荔枝会
寺内外主要名胜古迹,有梁代王霸升天之冲虚观及白龟吐泉遗址。唐开山祖懒安禅师塔碑、唐慧棱禅师塔、唐七星井,弘一大师放生池碑,古雅壮严之大殿,文物丰富之藏经阁。小巧玲珑之明远阁、名花池沼遍布之寄园,康熙御笔之《药师经》、刺血缮写之《法华经》、《楞严经》等,尚有许多名人字画,其已遗失者如叶向高亲笔书写“安知住世君非佛,想是前身我亦僧”名句,僧竹禅书写《以画说法》《九分禅书》及石刻《心经印谱》。寺志载有宋代诗文学家黄庭坚之《西禅暹老语录序》,唐周朴、宋蔡襄、李纲,明除;勃、曹学诠、黄道周,清王莘田等人诗章,不胜枚举。西禅代出诗僧,近代有寄尘、幻庵、楞根等人。《瀛蠕杂志》:释寄尘工诗、游长寿寺句云:“净坛风扫地、清课月为灯”,袁随园极赏之,后鼓山空门一联云:“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亦极幽趣,但“净地”之句,似从“净坛风扫地”拓化而来。
西禅荔枝自慧棱手植后,现仅存宋荔一本,其余寺内外亦只有十多株。据《朱竹坨集》长庆寺题壁诗序云:“康熙十一年,树高五、六丈者,有四百余本……”康熙三十七年复至长庆寺,嗽荔二首,其中有句云:“再至双林少,他时一饱难,山僧会客意,临别更推盘”,并自注云:“寺中荔枝,旧有四百多株,今只百余”,按此,可知怡山种荔,年代既早,数量亦多,至于味佳色美,每见时人品评,清朱彝尊、吴震方,查慎行曾有联吟云:露比三霄冷,浆同十酒甘,倒囊元止渴,勿药定祛痰(彝尊)谱就全胜画,评时恣倚担,泸州知不敌,珠海较无惭(震方),镕腊思封蒂,磨铅欲代甔,载归乡曲好,终赛一筒柑(慎行)。”历代乡宦名流多在此啖荔,谓之荔枝会。诗人词客留题甚多,一九三七年夏,诗人郁达夫等来西禅啖荔,书赠七绝一首云:
鸡钨腐鼠漫相猜,世事困人百念灰;
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
按陈紫即陈家紫,方红即方家红,为荔枝品名。
一九八一年二月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本寺视察并题诗二首:
我来首访西禅寺,几历沧桑岁月长:
色见声求无是处、好从坏病证医王。
百柱堂空观劫后,千年象教话当时,
禅师会得西来意,引向庭前看荔枝。
西禅品荔,历代有许多轶事及诗词,详见《西禅小记》和郑丽生君所编之《西禅荔枝谱》。
(3)西禅与海外下院和台湾关系
西禅之附属寺,称下院者,在本市的西湖开化寺,于山顶观音阁,坞尾万寿头陀寺,在国外有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又称舍利院),二府庙,温陵会馆(观音寺),各下院都由西禅派僧常住管理,新加坡双林寺,为光绪年问,微妙禅师之徒贤慧、性慧所创建,其规模宏伟与西禅寺略同,为海外最大寺庙。西禅现存数十座建筑物上,有不少清代台湾同胞所留遗迹,今抄录勒石对联几副以证清代闽台骨肉因缘:大雄宝殿内大石柱上刻:“宝刹镇怡山,溯当年初辟荆榛,七井泉源通斗极:法轮转瀛海,喜此日重装龙象,上方钟梵应迦陵。”暑’光绪八年岁次壬午仲春谷旦”、“三品卿衔候补道淡水林维源敬题”。林维源是清代台湾巨富,居淡水县,其侄儿林尔康与清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女(陈宝琛之妹)联姻,曾来福州,该对联后面另一对大石柱上,则刻著陈若霖儿子陈景亮三代父子孙之联:“旧址阅沧桑,世界法轮归一转;良缘结香火,朝班禁漏证三生。”“光绪庚辰夏监院微妙渡台募建大殿,儿子承裘偕同人襄其事,壬午春二月梁栋告成,谨撰句镌石以志”、“前云南布政使陈景亮率子四品衔刑部郎中承裘孙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传讲学士前甘肃正考官宝琛盥沐敬书”。值得注意:光绪六年庚辰(1880)夏季,西禅寺监院微妙法师,曾为募建该寺大殿而东渡台湾。详陈承裘?妙公重建大雄宝殿记。
大殿后向北处石柱上,刻有“北向祝吾君,列仗太平幡绣字;西来拜我佛,入门大笑钵生花。”“光绪八年岁次壬午小阳春谷旦”,“台湾新竹信士魏泉安敬题”。其中“北向祝吾君”句,体现当时台湾隶属于北京中央政权和台胞切望天下太平之心情;“西来拜我佛”句,又表达台胞当时回大陆拜佛喜悦之情。
(4)万寿头陀寺与万寿桥
西禅下院万寿头陀寺坐落福州万寿桥(俗称大桥)傍、今坞尾街。元朝出了一位有劳动、通佛学、有技能,建大桥一位高僧名法助,俗姓王,泉州人。十二岁出家,遍参名德,穷研内典,住万寿头陀寺时,万寿大桥尚未建筑,中亭街至仓前山是一片波涛千顷大江,由几百只木船,铺板接连、两傍紧绑大藤缆固之、成为浮桥、风浪大时,缆断船翻,行人时有溺死,法助禅师见此惨境,决心建造大桥,元大德七年(1303)派徒释道可上京,奏请皇帝批准,募款兴修,法助是一位出色桥梁专家,在波涛汹涌闽江中,因地制宜,设计用二十八个桥墩,先在桥墩周围水中,夯植大木椿,后用统一规格石块,投放其中,俟石填满至水面上,再用石条加砌成墩,最后铺上巨大石板。此项工程庞大,法助禅师将全部心血倾注其上,卓著辛劳,得元仁宗皇帝御赐玺书,加号“弘济大师”。此时,法助已八十六岁,由于积劳成疾,过二年便入“涅槃”,未完工程,由其徒众继承遗志,与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努力续成,于元至治二年(1322),横垮闽江第一座大石桥全部竣工。称万寿桥,桥长一千七百尺。
据《福建通志》载:法助另在晋江主持建福利桥等八座,在南安建潘坑桥等八座,在惠安建马山桥等二座。一个僧人为实行佛陀教导‘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一切从便利人民著想,毕生绞尽心血,主持建造十九座大桥,建桥时,人称平海头陀。圆寂后,为纪念其功绩,塑像置于万寿头陀寺中。于十年动乱中,像毁寺灭。其前面左右有店几间,仍是佛教产业,
雪峰崇圣寺
雪峰,位于闽侯县大湖公社雪峰大队,离福州七十七公里,长途汽车可达山门。
(1)雪峰兴建、创立云门、法眼
雪峰海拔八百多米,原名象骨峰,以四时多雪,唐闽王王审知改为雪峰,寺创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开山祖师是义存禅师。《闽都记》载,“里人兰文卿舍田七千余亩,屋五百间,诸物充足,遂为南方丛林第一”。义存禅师福建南安人,十二岁从父游莆田玉涧寺便出家,十七岁剃发,武昌五年,诏沙汰僧徒,师以儒服谒福州芙蓉寺(今属北峰区,离林阳寺三十华里)灵训(弘照)禅师,留侍左右,二十八岁往幽州宝刹寺受戒,后参德山宣鉴,嗣其法,咸通九年回芙蓉寺,咸通十一年到雪峰,当地兰文卿长者,指在大枯树下结庵,请师居住,庵即今枯木庵,有一千多年历史,创庵后六年,建大寺,号应天雪峰禅院,(宋太平兴国三年方赐名雪峰崇,圣寺),僧众多至一千五百人,禅风大振。鼓山开山祖师神晏,西禅第四代祖师慧棱(传泉州招庆寺)玄沙寺师备(传漳州罗汉寺)。林阳寺志端,创云门宗之文偃,创法眼宗之文益诸禅师,皆出雪峰门下,开平元年,师自图塔样呈闽王,王遣人往江西瑞迹山搜致材石,为师建塔,二年五月初二日,师手写百余字信札向闽王告别,复游兰田庄,暮归寺圆寂,卒年八十七,谥真觉大师。
(2)禅宗向外传播
禅宗自达摩祖师东来传至六祖慧能,又六传至雪峰义存,其门下创立云门,法眼二宗。法眼宗文益再传弟子永明延寿禅师(994—975)住杭州净慈寺,德高望重,名闻环字,当时高丽(邵今之朝鲜)国王慕师禅德遣使致书称弟子,并遣僧众三十六人来我国依延寿大师学禅受法,由此法眼宗传入朝鲜。雪峰第十六代住持真歇请了禅师三传弟子如净,于宋宝庆三年(1227)住宁波天童寺时,以祖传袈裟付法给日僧道元,元回国,后在永平寺创立日本曹洞宗。
佛门禅宗在唐及五代有五个宗,派,所谓“一花开五叶”,除沩仰、曹洞、临济三派在外省创立外,:我省雪峰门下创立云门,法眼二个宗派,曹洞一脉传到雪峰后、又辗转传入日本,以此见证中日,中朝佛教友好往来与我省雪峰关系源远流长。
(3)枯木庵和祖塔古柽诸胜
雪峰山势多姿,森林茂盛,有二十四景,以雪峰寺、枯木庵为最,枯木庵离寺不远。寺门远望,旁有蘸月池,金鳌桥,雪峤路,万松关诸胜,枯木庵中有枯木高三百二十公分,阔七百三十公分,横阔中虚,与群木殊,上平如掌,根入地中,南向如半月形,据云义存禅师常坐此修禅,树腹中刻有“维唐天彳右已丑岁造庵子”各字,人称“树腹碑”。寺门古柽四本,大者二本传为闽王与义存禅师手植,迄今千载,树大十围,古干垂枝,风吹之时,犹如扫地,祖师临终前云:“双柽扫地,石卵开花我会再来”石卵是义存祖师塔座,卵有裂行,如开花状。存师去后五百年,至明永乐间,有洁庵禅师中兴祖庭。又历五百年,至光绪间,有达本禅师经营三十载,又见重兴。一九二八年圆瑛法师接理住持,复有建树。此外有胜进法师于一九三八年到马来西亚弘法,在怡保建“东莲小筑”,作为雪峰下院,时时拨款回寺修建,在抗日伺寺曾遭炮轰,天王殿被台风吹毁、一九八零年,新加坡爱国华侨郑某某居士捐资重建天王殿,钟鼓楼,寺貌焕然一新,笔者承其所托,草拟对联刻在殿前:
1.开东土有二宗,法眼云门五派灵源通性海;
称南方第一寺,垂柽枯木千秋胜迹镇名山。
2.雪积四时,名蓝应是清凉地,
峰排五兽,崇行长垂枯木庵。
3.法缘广结,自蒙地布金砖,人天拥护,
悲愿宏施,何待花开石卵,祥教重兴。
4.祖塔卵开花,泉可应潮云似海,
禅庭柽扫地、池能蘸月树藏碑。
注:雪峰二十四景有应潮泉、梯云岭、蘸月池诸胜。
近代寺僧园沏题应潮泉云:
绝顶奇泉应海潮,竟随潮涨复随消,
自然符契彰诚信、相续功深励旦宵。
(4)雪峰下院罗山法海寺
罗山,为于山之支脉,是福州九山(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之一,罗山与闽山、冶山,称三山藏。法海寺在山麓,建自后晋开运二年(945),初名兴福院,宋祥符间,改为今名,代有兴废,一九二八年,圆瑛法师主持雪峰时,将被俗人侵占之法海寺收回重修,作为雪峰下院,师数度在此讲经兴办善事,后忠心和尚曾成立法海中学(已并入福五中)解放后本寺为福建省佛教协会,福州市、闽侯县佛协会址。现政府劝令工厂迁出拨款重修,为佛教徒活动中心。
圆瑛法师事略
圆瑛法师讳宏悟,又名韬光,俗姓吴,光绪四年(1878)五月十二日出生于福建省古田县,父讳元云,母阙氏,五岁,双亲俱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师自幼读书聪敏不凡,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九,大病,愈后出家于福州鼓山涌泉寺,礼莆田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二十岁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廿一岁辅助莲公重兴福州白塔寺,后到雪峰亲近达本和尚当饭头(煮饭)。二十二岁到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处参学五年。又到宁波天童寺寄禅(别号八指头陀)和尚处继续参究祥宗六年。嗣法于宁波七塔寺慈运老和尚,后又得法于雪峰达本和尚。师禅教均通,名震中外,对讲解楞严,发扬教义尤有独到之处,每于讲座,多劝人修持净土法门,多行善事,利益众生,曾自题一联云:“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为人为法为证菩提。”晚年禅净双收,号三求堂老人。
师在辛亥革命后,组织中华佛教总会,被举为参议长,后总会改为中国佛教会,历任主席,会长七届,解放后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选为第一届会长,历任浙江天童、接待,七塔,泉州开元,福州雪峰、林阳、鼓山、法海、南洋桥城极乐各大寺住持,并在上海创建圆明讲堂,兴办楞严专宗学院,培育僧才。每接一寺,均兴废举堕,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按百丈祖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遗训,发动僧众参加劳动生产。
师提倡佛教徒应以慈悲为本,宏法利生为已任。常兴办慈善事业,遇人民受到灾害,便募款赈济灾民,在泉州主持开元寺时,创办开元慈儿院,收养孤儿,给予生活,并免费培养学问道德,先后毕业者有千人之多。在宁波亦创办同性质孤儿院。对于水,旱灾及抗战期中难民,均发慈心,捐款救济,并到南洋各地募款赈济。虽属出家,爱国不减俗人,民国廿年(1931)日本军阀占据我东三省时,法师通电日本佛教联合会,要求日本佛教徒敦促日政府维持和平,收兵回国,并通电国内各寺,念经祈祷国土安全,人民安乐。师尝作一联云:“出世犹垂忧国泪,居山恒作感时诗。”师因爱国心切,奔走活动,一九三八年九月一日和其徒明旸均被日本驻上海宪兵队拘留严讯二十八天,师理直气壮,问答自如,敌不能屈,终于释放。
师演说经教遍国内外,尝被邀请到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国弘法,并向海外华侨劝募巨款作慈善事业经费和修建国内各寺庙。解放后致力于爱国事业,更尔遗余力,一九五二年八月二十一日被邀参加在北京中南海召开之亚洲及太平洋和平会议,此后在上海启建息灾道场四十九天,祈求世界和平,反对美军侵略朝鲜。因奔走劳顿,积劳成疾,于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九日(古历八月十二日)圆寂于宁波天童寺,世寿七十六岁,遗著有楞严、圆觉、金刚、弥陀诸经讲义及一吼堂诗集等,辑成《圆瑛法汇》印行于世。现上海圆明讲堂已将《楞严经讲义》弥陀、金刚、心经、普门品诸讲义《劝修念佛法门》《一吼堂诗集》等法师遗著重印发行。
瑞峰林阳寺
林阳寺,古称林洋院,又称瑞峰院,位于福州北峰桃枝岭岭头,(今属北峰区)东行几公里近石牌乡,巍峨殿宇,在崇山峻岭环抱之中。淳熙《三山志》云:“林洋院遵化里长兴二年(931)置”又云:“大林洋院施化里,晋天福元年(936)置。”
(1)志端禅师与古月和尚
《五灯会元》载:林阳瑞峰院,志端禅师,本州人,初参安国弘瑫。(系雪峰义存门人),开宝二年(969)逝世,年七十八岁,逝世前六个月,说一偈,告别寺众:“来年二月二,别汝暂相弃,烧灰散四林(将骨灰散四方森林),兔占枟那地”。至翌年二月二,仍健康如常,斋饭罢,上堂辞众,当时有一僧名圆应,问日:“云愁雾惨,大众呜咽,未当告别,先赐一言”。师垂一足,与众僧酬答,后归丈室坐化。寺历有兴废,《闽都记》载:“万历壬子(1612),僧大渊重建佛堂。”清《福州府志》云:‘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十九世纪末叶,古月禅师主持此寺,百废俱兴,其后门人净缘,悟正。弘法南洋,并赴北京请藏经及募缘,重修殿宇,在方丈室内建塔,安奉古月大师灵骨,后禅悦和尚继续重修。一九三O年圆瑛法师接任住持。现为全国重点保获单位,各殿堂及佛像修整一新。
(2)名人题咏和古迹
古刹时有名人题咏,如明末谢肇浙过林洋寺诗云:“丛林一片掩垂藤,败铁生衣石阙崩,夜雨孤村闻断磬,春畦隔水见归僧,山荒荆棘无邻近,岭隔桃枝少客登,寂寞茅茨余四壁,霜风时打佛前灯。”可知当时荒凉情况。
近十余年,文化部门于寺旁发现古塔一座题有“隐山”二大宇,旁有永定四年题识,不知此塔墓是林阳寺僧墓,或别寺僧人迁葬于此,有待考证。寺中斋堂柱础有正方形石、纵横七十公分,共有四块,各镌有“女弟子某氏某娘舍”据考此石为宋代以前的物。
(3)林阳寺周围诸名胜
瑞峰是林阳寺主山,附近有许多古迹,如石牌乡,旧有宋黄勉斋古墓,并朱嘉讲学处。去乡二里许华峰寺,朱熹书“华峰”二字。再去林阳寺三十里,有九峰、芙蓉、寿山诸胜。《三山志》云:“九峰院与芙蓉,寿山号三山,大中二年(848),僧某贤创,咸通二年号九峰镇国寺,寺额系柳公权书。又云:“芙蓉院山如芙蓉,太和七年(833年),僧灵训创。咸通八年,以延庆禅院为额按芙蓉创院比林阳院早一百零二年。雪峰开山祖义存禅师,先在此院参拜灵训为师,山有芙蓉洞,入洞五里处有义存祖师开山堂,可坐百人,石床、石鼓,石盆俱备,据《闽都记》载:芙蓉洞“萦迂十余里,难穷其际。”大部分今已堵塞,其中古迹有待进一步开发探寻。
《三山志》又云:“寿山广应院先启三年,开山僧号妙觉,寿山石洁净如玉,大者方一、二尺,又云:“五花石坑相距十数里,红者、绀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寿山石用于雕刻、名闻中外,创全国奇迹。前人多有品评。在寿山下,由下寮沿溪而入,有翠微院,天成元年(926)置,群山环合,竹林松坞,风景颇佳,清魏杰诗云:“胜日寻芳上翠微,山城深处叩禅扉,四周古树参天碧,水自流澌云自飞。
象峰崇福寺
福州崇福寺,旧称崇福院,位于福州北郊北岭之麓,公共汽车直达本寺附近,从岭下到寺约二华里之遥,有公路可通。寺内建筑计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客堂、禅堂、库房等十余座。寺右通后山化身窑、报恩塔。松林竹坞,溪壑幽美。沿山后行,有明代遗塔。路旁风景宜人,奇峰秀丽,高出云霄。逶迤而下,势如‘象玉垂鼻”,故名象峰。寺为“祝圣道场”,称‘崇福”。《三山志》载:寺建于太平兴国二年(977),距今一千多年,是福州五山丛林之一。
明万历末年(1619)跬存禅师来此,见风景秀丽,与其师弟谛详草创养母堂,开辟基地时得石额一方,上刻“古崇福寺”四大字,知为丛林旧址,遂发愿重兴。其间僧人四出募化,鸩集资材,于明崇祯间建大殿,法堂。由江西名匠,雕塑阿弥陀佛法像,高九尺零,端严微妙,甲于闽中(现此佛无存)。时逢明末,烽烟四起,寺未建成,跬存及谛详先后圆寂。迨清顺治间,跬存徒子清安继续兴建,未几清安亦逝,清安之徒淑英禅师于康熙甲戍至已卯年(1694—1699)经五年努力,建成大殿及东西两庑,初具丛林规模.鼓山为霖禅师所撰碑记中叙述跬存禅师是明末涌泉寺住持永觉禅师(1578—1657)之徒,与为霖为同门昆季。寺至清末复废。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鼓山住持古月和尚重建。古月和尚早岁出家于鼓山,同治十二年(1873)得戒于净空和尚,居莲花亭时兼五山方丈。名人郑锡光、龚易图等争相问道,于公元一九一九年圆寂,由其嗣法门人必定禅师继任住持。解放后,福州市佛教协会于一九五七年创佛教安养院于该寺,住有老弱孤贫佛教徒数十人,政府发给生活费,得度晚年。该寺现已作为开放寺院重修殿阁,重塑佛像,恢复早晚功课。今福建省佛学院女众班设在该寺气象更新。有僧对安养院兴起及日本佛教友人来寺访问,曾题一绝云,
崇福寺中安养院,馨香禅悦味无穷;
法传日国多昆季,圣寿象峰一脉通。
长崎崇福寺
日本长崎县之东,建有圣寿山崇福寺,俗称福州寺,创于公元一六三五年(明崇祯八年)。第一代住持超然和尚,于日本宽永六年,即我国崇祯二年(1629),从福州经厦门东渡。此后,该寺住持皆由我国祖寺派遣。兹将该寺历届住持、监院及寺众就文献可查者录下:
第一代住持超然,宽永六年即明崇祯二年(1629)东渡。监院普定,宽永十六年即明崇祯十二年(1639)东渡。
第二代住持百拙号如理,正保三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东渡。监院净达,与百拙同时东渡。
第三代住持道者,号超元,庆安四年即顺治八年东渡,
中兴住持即非号如一,明历三年即顺治十四年(1657)东渡。监院玉岗及寺众雪堂,于延宝二年即康熙十三年(1674)赴日。
中兴二代住持千呆号性安、即非徒,明历三年即顺治十四年(1657)东渡。
中兴三代住持大衡,号海权,千呆徒,元禄六年即康熙三十二(1693)东渡。寺众灵源,与大衡同时赴日。
中兴四代住持别光,号寂秀,大衡徒,宝永六年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东渡。
中兴五代住持义胜,号寂成、大衡徒,宝永六年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东渡。
中兴六代住持道本,号寂潭,灵源徒,享保四年即康熙五十八年(1719)东渡。
中兴七代住持伯珣,号照浩,道本徒,享保七年即康熙六十一年(1722)东渡。
根据上列资料,日本长崎崇福寺,自第一代住持超然至中兴七代住持伯殉,近百年间,计有十位住持,三位监院、二位寺众,皆从福建东渡而来。即非、灵源、道本福州府人,道者、大衡莆田人,其余在考证中。超然和尚赴日,或因跬存禅师为筹建福州崇福寺派去募化或传教。时中国战乱,便不回国,遂同其他东渡“避乱”福州人在长崎筹建崇福寺。长崎之福州同乡,每年定期在崇福寺聚会,称此日为认乡亲庙会。
日本长崎有“唐三寺”:除上述圣寿山崇福寺(俗称福州寺)外,尚有东明山兴福寺(俗称南京寺),开山住持觉悔,公元一六二八年东渡。及分紫山福济寺(俗称漳州寺),开山住持蕴谦,公元一六四八年东渡。
所谓·唐三寺”,因当时称中国人为“唐”人。往后日本京都又新建黄柏山万福寺(俗称“新黄柏”,以别于我省福清县黄柏寺之“古黄柏”。)开山住持隐元和尚乃应长崎兴福寺第三代住持逸然和尚等邀请,于公元一六五四年东渡。曾在崇福寺弘法多年,其第三代住持道者,是隐元禅师法侄。
以上资料可以证明;日本长崎崇福寺为福州崇福寺之分寺,其住持和尚由福州派遣,东渡僧人前后数十众,带去中国文化——佛经。字画、医学、雕刻、古物、建筑各方面物品与材料,从而促进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传至今日已三十七代.此寺日本政府定为国宝,每年旧历七月廿六至廿八日举行普度参加者,以福建籍华侨为主,极一时之盛。芝山开元寺
福州芝山开元寺,在市中心区东北,现鼓楼开元路。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创建,初名灵山寺,后改大云寺,至唐初,改名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以玄宗年号名开元、寺额“开元寺”三宇,为唐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书。武宗会昌五年(845)通令废除全国佛寺,僧尼并勒还俗,开元寺以供奉明皇像,惟一得到保存。在福州观存佛教寺院中,开元寺历史最早。
(1)闽王传戒、日僧参访
唐闽王王审知,曾在开元寺设立戒坛,度僧三千人。后其子延钧称帝,度僧至二万余人。说明开元寺为唐代大寺。据日本古典文学名著《今昔物语》记载,公元八五三年(唐宣宗大中七年)八月间,日僧智证大师,随中国商人从九州渡海来中国,因海上遇风,漂流至福建连江县,到岸受地方官欢迎,送福州开元寺居住。智证专心研究“悉昙学”,后至长安学“密宗”,公元八五八年归国,带回大量佛经法器,及碑铭拓本。按“悉昙”是印度音,译为“成就”。有《悉昙章》,是印度古文学,日本有《悉昙藏》,日僧安然撰,仅八卷,故号《八卷藏》。考智证又名圆珍,是空海和尚外甥。空海是日本赞岐国人,十八岁时著《三教指归》三卷,精通儒释,二十岁出家,唐贞元二十年(804),随日本第十二次遣唐使来中国,亦遇风漂至福建霞浦,由地方官送来福州,待以国宾之礼,并送入长安。空海在中国学习佛教各宗学说,并习中国绘画,雕刻、诗文、书法,音韵,医药等学。公元八O六年十月回日本,唐宪宗皇帝赐给菩提子念珠,以示奖勉。后在日本为真言宗之祖,醍醐天皇赐谥“弘法大师”。
(2)古铸铁佛,宋刻《藏经》
开元寺,现有铁铸弥陀佛坐象一尊,通称“铁佛”,高约六米,广约四米,重量估计在十万斤左右,为我国东南各省金属铸造佛像之最大者,铸造年代,因文献缺如,尚无确考,但至述应是北宋元丰六年(1083)即已铸成。因清初在铁佛石座下,发现银塔一座,上有元丰六年记载。此冶炼技术相当高明之巨型铁佛,迄今九百多年,仍完整无损。
开元寺在北宋刻印有梵本《毗卢大藏》六千一百一十七卷,是我国佛教史上,十分重要大事,惜我国历史文献,缺乏纪载。现日本官内省图书寮,藏有福州东禅寺《万寿大藏》,和开元寺《毗卢大藏》两种不全之本,配合成为一藏佛教经典总集。据知,《毗卢大藏》是政和二年(1112)开雕,至绍兴二十一年(1151)初步完成,乾道八年(1172)增刻,历时达六十年之久。日本《图书寮汉籍善本目录》载:“宋福州开元禅寺所刻佛经,如《阿毗达磨大毗婆娑论》,绍兴戊辰年刻,纸背捺有开元寺经局染黄纸,大方印”。可见当时开元寺不但大量刊刻佛经,流通各省及国外,同时,设立经局,专门生产印经之染黄纸。现通往开元寺一弄,名“经院巷”,即知当时有庞大之经院。
(3)周朴题诗、宝公折狱
开元历史悠久,在唐时寺中有七层宝塔。周朴题诗云:
开元寺里七重塔,遥对方山影拟齐,
杂俗人看离世界,孤高僧上觉天低:
唯看片片紫霞映,不与蒙蒙白雾迷,
心若无私罗汉在,参差兔向日虹西。
《福建通志》以此塔为闽王王审知所修,既有周朴题诗,即知非五代时闽王所建。宋景德初、谢泌泳诗云:夜间七塔万枝灯,当时此塔仍在,今已不存。
寺时有兴废清顺治四年毁,后十年重建,清末废、后沦为监狱,一九四一年宝松和尚乘政府迁永安、监狱犯人走空之际、与地方居士罗铿端、庄公辅等将监狱折除、重新改建佛殿,于寺内设立功德林,供在家佛教徒集会诵经念佛,之后,宝公到南洋各地募化,修建殿宇及铁佛装金外,又于寺前药师殿旧址,建成三层楼,成立福建省佛教医院,第三层塑造药师佛及日光、月光菩萨,在募捐中柔佛洲郑格如居士,拜宝松和尚为师,曾出大力并在该洲建寺,名日“一真法界”,请师居住。解放后,佛教医院合并为大众医院,后改为市人民医院。一九六一年本寺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六年,于山白云寺,净龙庵拆迁,女佛教徒有四十多人迁入开元,成为本省重点寺院。一九七九年,政府拨款重修铁佛殿,一九八一年告竣。一九八二年新加坡侨僧谈禅大师倡议创建宝公纪念堂,一九八三年马来西亚柔佛洲郑真如居士捐款建成,并恢复功德林。居士林给在家男女居士定期到来诵经念佛活动。
金鸡山地藏寺
地藏寺位于福州东门外金鸡山下。古系金鸡山报恩寺之地藏殿。报恩寺始建于唐乾宁元年(894)。(据方志载:东门易俗里于梁武帝大通元年建有法林寺,为本省最早尼寺,是否即地藏寺前身,尚待考证)。寺规模宏伟壮观因遭回,禄,仅留遗址。清同治甲子年,信士鹤山樵者等,集资重修,建成古迹地藏寺。光绪间,民国初,解放前后,经多次扩建,基本上保持原面貌,寺前左右,耸立高达十公尺。上下之古榕树,另有古石柱六根,石碑一面,及古井一口,寺内建筑有地藏殿,大士殿,达摩祖师殿,弥勒殿、韦驮殿、伽蓝殿,及念佛堂,文昌宫等,布局均称,质朴古雅,殿内供奉地藏王菩萨、观音、弥勒、天王、韦驮等,镶金泥塑,造型精美。大殿悬合金古老铜钟一口,重数百斤,为原金鸡山殿恩寺遗存,光绪年间重铸,
寺后围墙,将石山围成假山,岩石重叠,古老樟树,枝叶并茂,景色宜人,花木丛生,清雅幽美,早为海内外人士欣赏。为游览避暑胜地,有一岩石刻鹤山樵者诗一首:
金鸡洞里白云间,围住真山当假山,
五岳匡庐常到眼,免携杖履事登攀。
清末民初,僧信坚主持,除供佛像外,并作停棺之所。维新变法六君子中之林旭,为福州东门人,被腰斩后运柩回籍,曾在此寺停寄。抗日前夕,尼德钦,从双溪庵率女众出资接管,移棺柩九十六具,葬于金鸡山旁之陈家山。寺经重整,面貌一新,住尼众达数十人。成为女众丛林,净土道场。一九四四年,尼德钦,在山中主持创建火葬炉,为福州市首创火化场所,又修楼建塔,为骨灰寄存室,解放后,寺办制线厂,为女众谋生产自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此寺恢复旧观,晨钟暮鼓,功课不断,一九八三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寺庙。
黄柏山万福寺
黄柏希运禅师得法于百丈怀海,付法于临济义玄,创临济宗,为国内外闻名之三大禅师。
黄柏山万福寺,位于福清渔溪公社联华大队,已近一千二百年历史,唐贞元五年(789)正干禅师开创此山,建般若堂(干师曾参禅宗六祖慧莲),后八年建万福寺。不久希运禅师来此出家,至江西参百丈怀海禅师得法,居洪州大安寺,声名大振。时裴休相国在宛陵,请师至郡,出示所编佛书,师云:“形于纸墨何有吾宗”,意禅宗乃教外别传,非文字所可形容。裴作诗赞师云: “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师额顶隆起如珠),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自此黄柏盛行天下, 师居此山以山中多产黄柏人称希运为黄柏祖师。同门沩山灵佑云: “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仰山慧寂云: 百丈得大机,黄柏得大用,言下之意,八十四人中,只此二人能得马祖禅宗正传,非常有心得,非常有作为。百丈、黄柏, 皆本省籍,黄柏希运为本山住持。禅师不但通达佛法,诗文亦高明, 当其住江西宜丰黄柏山黄柏寺(又名报恩寺)时,宣宗末就位为江西藩王, 曾与希运禅师一道观瀑吟诗,运首唱:“穿岩越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意指修道任重道远,不辞劳苦)。宣宗接云: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喻在藩不满足,后将继承帝位)。后人称此诗笔力相敌,各具怀抱。临济宗由黄柏门人义玄创立其言教。由裴休裒集成书,名《黄柏禅师心传法要》.
一九八二年江西宜丰县考古工作队在,宜丰县黄冈公社黄柏山寺遗址发现希运禅师塔墓碑碣.
明崇祯十年,有隐元禅师任黄柏山万福寺首座,精通佛法,能诗能文,清顺治十一年(1654)应日本邀请,率僧众从福清出发、得到郑成功将军支持,六月二十一日, 由厦门启帆东渡,七月五日,在长崎登陆,一六五九年在京都宇治郡建新寺,亦称黄柏山万福寺,成为日本国黄柏宗或称临济宗之初祖,带去中国先进建筑、绘画,雕塑及禅林墨迹,如祝枝山、文征明真迹等等。现日本存有隐元墨宝甚多,如所书“选佛场”、“宝殿落成日,昙花出现时”,及自撰诗句,题松隐堂云: “宫殿飞来松隐中,却容卤莽掣颠风,松仙影里呵呵笑,难得西来一老翁。”日本曾编有《黄柏文化》一书,影印隐元及中国僧人木庵等笔迹。木庵为我省泉州开元寺僧人,于顺治十二年东渡日本,建寺时大力协助隐元禅师,一六六四年接任住持达十七年之久。三百多年来,日本与福清本寺常有联系,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日本京都黄柏山万福寺各寺院, 以黄柏宗议会议长吉井鸠峰为团长, 田谷良忠为副团长一行十八人,组成日本古黄柏拜塔友好访中团,首次前来福清黄柏山拜塔谒祖。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一日以黄柏宗宗务总长盛井了道为团长,吉井鸠峰为副团长之古黄柏拜塔访中团一行二十人再次来福建朝拜黄柏山,并立碑纪念。一九八四年又作第三次访问。进一步加强中日人民传统友谊.兹录第一次访问时,笔者诗赠吉井鸠峰团长及访中团诸师如下:
古柏垂青礼祖庭,千竿侑竹报安平;
梅花点点馨香祝,春满人间福满城,
黄柏祖师法系
1黄柏希运 2临济义玄 3兴化存奖
4南院慧颐 5风山延绍 6 首山省念
7汾阳善昭 8石霜楚园 9杨岐方会
10白云守端 11五祖法演 12园悟克勤
13虎丘绍隆 14天童昙华 15密庵咸杰
16破庵祖先 17无准师范 18雪岩祖钦
19高峰原妙 20中峰明本 21千岩元·长
22万峰时蔚 23宝藏普持 24东明慧昙
25海舟普慈 26宝峰明碹 27天奇本瑞
28绝学明聪 29月心德宝 30幻有正传
31密云圆悟 32费隐通容 33隐元隆琦
由隐元后分二支、 (一)福清黄柏山
万福寺由慧门性沛住持; (二)日本京都万福寺由木庵性滔住持。
莲花山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长乐沙京莲花山下,建自梁承圣三年(554)古称西山寺,唐开元天宝间,怀海禅师在此寺落发,礼慧照为沛,一日师令怀海浣巾,见井中二龙戏舞,后僖宗皇帝赐名龙泉。据寺志云:师在此寺曾咒立石柱十六根建殿,今石柱仍存,高六米,围宽二米,古井遗迹亦存,井栏呈八角形。寺历有兴废。黄柏山万福寺住持隐元禅师末东渡前一——明崇祯十五年(1642)曾来龙泉,住至清顺治三年(1646)受万福寺大众再次邀请,·始回黄柏重主法席。
先是怀海在龙泉,其师令游方并赠偈日“逢马则恭、逢丈则止。”及至江西参六祖慧能二世孙马祖道一禅师,即恭礼为师,至洪洲百丈山、即止住修禅。从此称为百丈祖师,佛门中常说:“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百丈一生勤劳,努力耕种,年至九十,人劝休息,他便绝食抗议,坚决参与劳动,所立规条有: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后成为各寺院常住规约,更立许多清规,后人称为《百丈清规》。元和九年圆寂。
龙泉寺留传古迹甚多,除上述石柱古井外,尚有“流米”佛古迹,在殿后山旁有石雕大佛像一尊,传说古时每日从佛脐中流出定量食米,足够僧众食用,后有人贪求流米,将佛脐凿大,遂不流米,此以戒贪,遍传遐迩,
寺周围风景清幽,岩石密布,树木苍翠,山色溪声皆合妙观。一九八三年政府拨款修建,归还田地山场,请雪峰崇圣寺首座瑞某禅师领导兴复。嘱余撰联,因缀句云:
寺建梁朝,佛藏金粟;
禅传日国,井现青龙。
方 广 岩
方广岩在永太县葛岭镇东北,由镇至山脚四公里。宋建隆二年,有黄非能者在岩下溪南村读书,一日随猎人追羚羊上山,发现方广岩洞,洞高六十九丈,宽深各卅余丈,上呈斜平巨石如瓦,因称‘一片瓦’,游人仰观,可见上有各种形象,如入水蛟龙,出山猛虎,翻跳鲤鱼,凌空俊鹤,百鸟朝凤、观音送子,诸如飞禽走兽,松竹梅兰,无不维妙维肖,栩栩如生。殿字楼阁即建在“一片瓦”周围,其中天泉阁,悬岩而出,下深百余丈,阁底用杉木支架,岩前水帘飞瀑终年不断,元人林泉生题联云:
石室云开,见山河大地,、三千世界;
水帘风卷,露半天楼阁,十二栏干。
寺隐存在深山密林之中,游客至“天关”,方知关内别有天地,宋人题有“天关”二字。山中三十六景,尚有关崖、涧坞、观音岩,青龙井……等石刻甚多,头门有林广宪书“方广洞天。。四宇,傍一联云:
“洞中闻见原如许,
天外色空参什么。”
岩上有陈宝深书“名山福地”。另有许多楹联如:
“石室泉帘清净地,
尺岩风洞过来人。”
“天垂宝盖岩千尺,
泉散珠玑水一帘。’
均甚切景,其他各联,亦皆描写山中胜景,使游人心旷神怡,更增兴趣。
百洞山青芝寺
百洞山青芝寺,居连江县管头镇东北向,距福州五十公里。
百洞山原名青芝山,有“山一而洞百“之说,岩石奇兀,景物秀丽,后改为百洞山,山中有寺名青芝。天王殿正门上方,砖墙上嵌著一块青石镌刻《青芝寺》匾额,进大雄宝殿佛龛有一尊释迦牟尼像,全身贴金,大殿建于明朝,清嘉庆癸亥(1804)年二月重修,一九三一年罹于火,一九三四年由林森募款修建,天王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似现代西式建筑, 内中则为中国宫殿式飞檐翅角,·独成一格,大殿后大士殿有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像,龛前摆著两朵青褐色灵芝,据说是明末流传至今。殿柱上刻有十五幅楹联,其中一对可作董应举开辟山寺纪载: /f紫竹白衣,丈室皈依观自在;千岩万壑,名山开辟董尚书。”左室有一对集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和苏轼《前赤壁赋》名句:
翁所乐者山林也,
客亦知夫水月乎。
寺旁有梅花楼,山中一百零八景,如:仙桃岩、虎岩、豹岩、狮子岩、象岩、八仙岩,蝙蝠岩,一线天,桃源洞、东觉岩、林森公馆等诸胜。东觉岩边有佛龛,供奉一尊白玉释迦牟尼佛,莲花座上题“林主席大护法供养”等字。据说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时,赠给此寺。山中有五曲洞,洞里有石凳,石桌古物,洞壑深邃,相传明末董应举,叶向高、林有我三人常于此饮酒吟诗、岩上刻有叶向高诗两首,并题序云: “孟溪之上为中峰,岩洞奇绝,去廷尉董公所居不数里,鲜有迹者,公芟芜刊阻,渐次开辟,名胜始出,可与吾邑之灵岩,福庐相伯仲,惜公力绌,不能大畅其意,其经营拮据,多公子呜璋之力,余与君游而乐之,爰赋二章,兼为公劝驾。”今录一首:
丹梯百丈接岩扉,古寺青芝隐翠微。
山馆夜深闻虎啸,海天秋晚见鸿飞,
间随樵伴时看奕,静掩禅关自息机.
我已投林君早出,沧江未许恋渔矶,
万历丙辰年秋福清叶向高。
山中蝙蝠洞,明时洞内蝙蝠成群,傍晚倾巢而出,铺天盖地,相传:明末,叶向高,董应举,林有我三人在此山读诗,一天傍晚同游蝙蝠洞,进洞后,愈觉阴森可惧,正返身出洞,洞里传出声音云: “三人两宰相”。三人诧异,董公回首一看,洞里又道: “回头一侍郎”事有凑巧, 日后果然灵验,叶,林两公官拜宰相,董公官封工部侍郎。
相传青芝未建寺前,只一禅洞,有老僧在此行医,无人过问。一日进山寻觅灵芝草,人劝其不必枉费心机,忽见一牧童日: “有志也不难。”果见两松鼠追逐落下所含青褐色物,拾视乃灵芝也。传遍山外,求诊者接踵而至。老僧著手回春,名闻遐迩,乡众遂捐款建寺,因名青芝寺。
寺中现住有老僧及知识青年僧人十余众。
南山广化寺
广化寺,位于莆田南门外凤凰山(又名南山)下,离县城五里,山中景物秀丽,古木参天。先是名士郑露兄弟三人讲学之地,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改为金仙禅院,住持名金仙长老,隋开皇九年(589)扩建为金仙寺。唐有高僧无际,念法华经,得到感应,岩上涌出白泉,另一高僧志参,专修戒律,被请赴京,讲解《四分律》,将无际念经灵验之事,奏闻朝庭,唐景云二年(711)御赐匾额: “灵岩”,为柳公权所书,改为灵岩寺,大中元年、僧灵敞与龟洋无了禅师重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始名广化寺,全寺有十大院,院所辖,小庵一百二十座。
寺代有兴废,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修,将小南山和法海寺并入广化寺。解放后,政府拨款重修,一九八O年海外侨僧捐资重加修建。寺有石塔,建于宋乾道元年。高三十米,为八百多年古迹。现寺周围砌墙长达二华里, 占地面积三万二千多平方公尺,建筑面积一万六千多平方公尺,建有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祖堂、罗汉堂、 戒堂、 方丈室、斋堂、客堂、念佛堂、看山楼、溪声阁等。钟鼓楼建在天王殿前两傍,山门刻上赵朴初会长所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大字,一九八三年列为全国重点寺庙保护单位。一九八三、一九八四两年,福建省佛教协会在本寺传授三坛大戒,受戒人数达一千多人。福建省佛学院设男众班于此,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举行开光典礼,极一时之盛。各寺院赠诗甚多,兹录厦门南普陀寺觉星师一律:
南郊隋刹独占魁,山产凤凰去复回,
广度有情悲愿切,化身应世法门开;
佛音远播修园行,殿字新兴育圣才,
重叠云开红日现,光辉普照九莲台。
龟洋无了禅师,为有名高僧,其事迹载在《佛祖统纪》中,是禅宗六祖慧能第二世马祖道一禅师法嗣,泉州人,十八岁在灵岩寺受戒,后参马祖,还本寺,一日游山遇一巨龟,有六眼,见后即失,即于是处建庵,名日龟洋,即今之龟山寺, (莆田四大丛林:龟山福清寺、南山广化寺,囊山慈寿寺,梅峰光孝寺。)无了圆寂于该寺中,二十年后,全身不化,闽王闻之,移入府供养,忽臭气远闻,王焚香祝日: “可还龟洋建塔”,言毕异香普熏。
囊山-慈寿寺
囊山慈寿寺?位于莆田江口公社,离城关四十多华里,山峰重叠,状如悬囊,因而得名。山上树木苍茂,怪石嵯峨,寺后林荫中有石径一道通往云涛寺,辟支岩等古迹,云气自石隙间出,瞬息万状,有“云涛海月”之称。山上风景秀丽,寺东有万寿山,山涧之水下泻成瀑布,下为龙潭,潭水深邃,沿龙潭上行,有桃源洞, 石壁削裂,洞内别有景致,寺后有佛日山, 山上一石,长丈余,宽五、六尺,斜倚而立,上刻宋朱晦庵书“与造物游”四大字。尚有劝耕岑,文殊岩(又名天湖岩),明黄伯固在岩上刻“天湖”二字。寺后有蔡囊、朱熹摩崖题刻: “古囊峛献、 “江山第一”等句,明状元柯潜、进士周瑛赋诗描写山中景色,为莆田县“二十四景”名胜之一。
该寺历史悠久,创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由高僧妙应禅师开山建寺, 初名伏虎庵,后改名延福院。僖宗光启二年(886)闽王王审知皈依妙应祖师,渐将院宇扩大, 且表奏朝廷,钦赐“慈寿禅寺”匾额。宋乾德二年(964)太傅陈忠顺奏请钦赐慈寿禅寺田二十顷为寺产,以赡寺僧。景祜初年(1034)寺宇殿堂全部建成,从此山寺重兴,僧众日增,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遭火灾,焚毁迨尽,后由住持深公历尽艰辛,重建殿堂。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兵荒马乱,寺院遭受破坏,僧众散居各处。至正二十五年(1365)由鼎翁调翁二和尚同心协力捐募筹建僧舍和库房,以安住众。明洪武三十年(1398)湘江禅师住持,重建法堂、厨房,两廊,斋堂及僧舍等。永乐九年一行禅师重建大雄宝殿,恢复旧观。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入莆,又遭破坏,庙宇烧毁。万历间常列和尚在太师陈经邦支持下重建。有清一代寺字颓废、至光绪十一年(1885)始由通源师敲鱼募化,再建大殿,今殿前楹联云: “伏虎初兴慈寿寺,敲鱼重振古囊山”。光、绪三十四年(1908)源智,慧贤诸师继续兴建、禅堂、斋堂、库房、客室、钟鼓楼、伽兰殿、祖师殿、功德堂及左右两廊,一九三二年住持化光及证明、妙义诸师又建方丈室和头门。- 囊山寺在海外有六个下院,即马来西亚巴生观音亭,芙蓉坡紫竹亭,印尼椰城金德院,廖内马祖宫,茂物福德庙,柔佛州慈光亭等。一九八三年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近海外侨僧热心鸠资更事修建。 (本篇参考周依西同志稿)
桑莲古迹开元寺
开元寺,在泉州市西街,建自唐垂拱三年(686),初称莲花寺,创寺祖师匡护。寺前身为黄守恭住宅,守恭梦有僧乞地为寺,恭说:“等到桑树开莲花时才给你,”不到几天,果然桑树开莲花,便舍宅为寺,现有“桑莲古迹”在大殿西边.建大殿时,有紫云垂地,故称紫云殿,
(1)沿革与高僧
寺初名莲花,后改为兴教、又改为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诏天下诸州各以一寺称开元,遂改今名。历五代两宋,旁创支院百余所,到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合并于大寺,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重建。抗战间曾被日机轰炸,解放后人民政府不断拨款修葺。金碧辉煌,壮丽肃穆。一九八三年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寺规模宏伟,殿字多系明、清建设。寺前有紫云屏、进天王殿后,便见广阔两廊塑有十八罗汉,庭前有古榕树四株,大殿安五方五佛,殿中有古代“飞天”雕刻、艺术精湛。 大殿后甘露戒坛,相传唐代此地常降甘露,僧行昭浚甘露井,南宋建炎二年(1128)建筑为坛五级,元末废,明初复兴。宋朱熹题句: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一九三五年弘一法师书。戒坛后有藏经阁,藏有《藏经》并历代文物,弘一法师遗作。
明崇祯间,鼓山涌泉寺住持永觉和尚,兼主此寺,曹洞宗风大振,崇祯九年(1636)在此传戒。后由木庵接该寺住持一六五五年由安海镇东渡日本。木庵诗书画均佳,现开元寺保存有木庵亲笔写刻木版楹联。
鹫岭三车,不离当人跬步,
曹溪一指,好看孤塔云中。
一九二四年圆瑛法师接任住持,除弘扬佛法修寺及东西两塔外,并与转物转道二师创办慈儿院,养育贫苦孤儿,分期毕业者多至千人。
(2)东西塔
泉州东西塔(又称紫云双塔),矗立在开元寺两侧,两塔相距约二百米,各高五层。 八角形,塔身全部巨石砌成,各层均有精致浮雕。
东塔号镇国塔,在开元寺左边唐咸通六年(865)僧人文称所造,最初是木塔,高九层,宋天僖中增至十三层,在木塔时代,遭到两次火灾。宝庆间(1227)由僧入守淳改成砖砌,共七层。现存石塔,是宋嘉熙二年(1238)开始建造,至淳祜十年(1250)建成。
东塔从底座至塔尖葫芦,高48.24米,每层八面,四面有门,另四面有龛。龛内置石雕菩萨,龛旁及门旁两壁各雕有佛教人像,如罗汉护法, 以及中国和印度僧人,神态各异,刻工精巧。外绕檐廊,护以石栏,塔心为巨大实心柱,周围环转是空洞塔室,须逐层登梯,才可攀登塔顶,全塔有大石柱四十、大梁四十,大拱一百十二,小拱八十。塔顶葫芦,是七宝铜铸成、风雨不锈,历时七百余载,光彩焕然。
西塔称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是当时闽王王审知自福州运木材到泉州建造之木塔,高七层,初名“无量寿塔”。宋政和年间(1114)赐名“仁寿塔”。木塔时代,亦遭两次火灾,宋宝庆间才由僧人守淳改建为砖塔。而现存之石塔,是宋绍定元年(1228)由僧人自证所改建,到嘉熙元年(1237)竣工。全塔亦是五层八角形,各层内外式样与东塔相同,全高44.6米,较东塔低四米多,泉州东西塔重建在七百多年前,当时没有机械设备。怎样将巨大的石块吊上?据民间传说,当建塔时,先在周围堆土运石,逐级堆积建筑上去。至今泉州城南部有一条涂门街,据说就是当年整条街都堆了土而得名。
两座古塔上,今还保存著很有价值之古代雕刻艺术。综计每座塔各有大浮雕八十尊,至于各层龛中石雕菩萨像,因年代久远,多已散失。雕刻最精,是东塔青石基座上有关释迦牟尼佛出家之连环故事浮雕图三十九幅。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巨大石雕遗产。具有高度艺术价值。
从两塔石雕艺术来说,西塔不及东塔精致,西塔基座浮雕,仅有一些禽兽及花卉的图象。
两座石塔工程之伟大和雕刻艺术之成就,引起了国内外人士极大重视。五十多年前有一位在厦门大学任教的德国考古学家艾克博士,特地到开元寺住了几月,每日上塔考察研究, 留连忘返。编成《东西塔构造与形状的初步研究》,销行欧美。
历代诗人词客为本寺题咏佳句不少,兹录近代诗人虞愚居士五律一首:
壮丽成今日,禅林肇盛唐,莲花犹宿雨,
桑树几秋霜,翔步东西塔,低吟左右廊,
千年文物在,气象郁苍苍。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