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禅寺风貌
天宁禅寺风貌
<<◎果 藏>>
--------------------------------------------------------------------------------
兴衰更迭沧桑史
天宁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永徽年间(627-655年)。开山祖师是金陵牛头山幽栖寺的法融禅师。法师(594-657年)是禅宗牛头禅的创始人。唐贞观、永徽年间,他到常州弘法,募化斋粮,因见常州地区信众很多,环境清幽,就在这里“筑室十余楹”,供僧人安居,是为天宁寺之创始。唐天复年间(902-904年),维亢禅师途经常州,听说法融旧事,就“施舍利,卜寺址”,正式建寺,名“广福寺”。至唐朝末年,改名“齐云寺”,称维亢禅师为齐云长老。至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神宗皇帝下诏书,命令全国各州郡都建崇宁寺,因而又称为“万寿崇宁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皇帝下诏改为“天宁寺”,这是该寺第一次被命名为“天宁寺”。到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天宁寺又改名为“报恩广孝寺”。不久,再改名为“光孝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高宗皇帝为纪念被俘、死在金国的北宋徽宗皇帝,下诏改“光孝寺”为“崇奉徽庙道场”,至元年间(1335-1340年),仍复称“天宁寺”,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天宁寺历经沧桑,屡毁屡建前后达五次。五代十国时,常州是南唐与吴国的交界地带,两国多次交兵,寺院遭毁。南宋末年,常州军民抗击元兵达半年之久,天宁寺也遭劫难。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天宁寺几乎化为灰烬,仅存山门及后殿数间僧舍。现存的主要殿宇,是清同治、光绪年间,在普能真嵩禅师、善净清如禅师和治开清熔禅师主持下,经过近四十年时间先后修建的,逐步形成了基广百亩、殿宇宏峻的格局。全盛时期,寺内建筑有天王殿、金刚殿、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财神殿等八殿,以及罗汉堂、法云堂、禅堂、念佛堂、祖堂、影堂、安乐堂、斋堂、客堂、三会堂、云水堂、延寿堂、功德堂、功行堂、学戒堂、尘远堂、中隐堂、习观堂、思来堂、四空堂、无念堂、芥须堂、六波罗密堂、四无为堂、无垢堂等廿五堂。还有御书楼、巽(音徇)宫楼、钟楼、藏经楼、大悲楼、药师楼、静安楼、觉群楼、诵经楼、储刊楼、刷经楼、庄严楼、开觉楼、渡迷楼、宝光楼、觉普楼、问梅楼、闻樨楼、宝明楼、尘外楼、辟尘楼,艮(音更)楼、藏修楼、盏饭楼等廿四楼,包括九莲阁、达摩阁等,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共有殿堂楼阁及一切偏寮杂舍四百七十九楹。寺僧常满千人,寺址东至洗米弄,西达通吴桥,北及牛郎河(今红梅公园),全寺占地面积一百三十余亩。至今在天王殿后两廊壁间,仍保留著六块碑刻,记载明、清两朝天宁寺的沿革、修建过程及地方官署的保护禁令,很有史料价值。
天宁禅寺是中国佛教著名的禅宗道场,惟有清朝顺治(1644-1661年)年间,戒润律师来寺住持,开坛传戒,曾一度改为律寺。但不久纪荫禅师前来秉拂,仍复禅宗临济法派,至今三百余年,禅宗门庭未尝改易,与镇江金山江天寺、扬州高旻(音民)寺、宁波天童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丛林,就是指佛教的大寺院,僧众和合共住一处,好像树木众集像森林一样)。
建国以后,天宁禅寺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和维修,可惜在十年浩劫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经像文物,荡然无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和保护文物古迹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天宁寺也获得了新生。一九七九年,常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天宁寺进行全面修葺,并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一九八一年一月,正式成立修复天宁禅寺委员会,以“修旧如故,恢复原貌”的原则进行修复,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纷纷捐款赞助。到一九八六年,使五千四百七十多平方米的殿堂得到了整修,重塑了六百二十八尊各种佛像,新铸了法器,耗资一百三十多万元,使千年古刹重现了堂年“栋宇摩霄汉,金碧灿云霞”的盛景。
该寺从一九八一年起恢复了丛林制度,由僧人管理寺务并协助修复工作。现由松纯法师任方丈,寺内有常住僧众七十余名,共同遵守共住规约,管理机构组织健全,清规戒律十分严谨,并请了各职事民主管理各部门的工作,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寺内晨钟暮鼓,二时功课,早晚修持,过著宗教生活,树立了丛林道风。
巍峨殿宇冠吴中
“天宁寺据三吴上游之胜,创巨观杰构,屹为东南第一丛林”。这是明代徐问在《重修天宁寺记》里说的一段话,表明天宁寺是常州文化古城的历史见证。现在市区虽然高楼大厦林立,但天宁寺那金碧辉煌的雄姿,仍然是常州的重要标记。
清代文人庄受祺在《天宁寺重建禅堂记》中说:“常州天宁寺者,负郡东郭,翼然耸然,基广百亩,殿高十仞(古代一仞为7-8尺)。金碧庄严之相,欂栌(音薄卢,古代指斗拱)宏丽之规。玉墀(音持)藻井之观,琳宫邃(音岁)宇之胜,固已甲于吴会,美尽东南……海内开明之士,有不来游斯邦,结制斯寺者,辄以为憾。”可见天宁寺早就名噪于世,到了常州而不游览天宁寺的人,实在是一大遗憾。
天宁寺建筑雄伟庄严,山门宏伟古朴,顶端刻著两条蟠龙,门额上“天宁禅寺”四个大字端庄凝重,气势不凡。门前雄踞一对二米高的石狮,雄赳赳地镇守著寺院,东为雄狮,脚下球象征权力;西为母狮,足下幼狮表示嗣续。鉴于原有山门比较狭小,根据一九九六年九月确定的总体改造方案,已后移十米成为三个大门,门宽六十米,增添了古刹雄姿。跨进山门,就是一条长约三十米,用金山石铺成的宽阔甬道,两埭蜡黄粉墙夹著甬道,甬道两边树木苍翠,随风摇曳,显示出清净佛地庄严静穆的氛围,不愧为闹市区的一片净土。
甬道尽头,便是天王殿。
天王殿七楹,高约廿三米,宽三十多米,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结构的古建筑。重檐,指房屋上下有两重出檐;歇山顶,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都有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垂脊下端处折向的四条戗(音枪)脊,所以又称九脊式顶。屋顶的龙吻脊(正脊)上,两边各有一条巨型蟠龙,是用清代御专制的七十二厘米大方砖,共三十多块雕刻拼成,远远望去,犹如天龙飞舞。殿中间供奉弥勒佛的佛龛,飞檐翘角,四根立柱上各萦绕立体蟠龙一条,檐四周有八十八尊佛像、四大天王、四大佛山,佛龛、供桌、琉璃灯都用朱漆装金,富丽堂皇,精致美观。
走出天王殿,是一个“田”字形大院,院内绿草茵茵,植有桂花、银杏、樱花、水杉、广玉兰、月季等花木、碧绿森森。正对面是大雄宝殿,与天王殿成一纵轴线,两座罗汉堂分列东西。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左右的配殿,是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和地藏殿,形成四角等边,将这四大菩萨同塑一寺,各居其显灵说法的道场,是象征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佛教信众认为,凡到天宁寺进过香的人,就好比参拜过佛教四大名山了。
穿过草坪大院,踏上丹墀石阶,就到了全寺的建筑之冠--大雄宝殿了。“大雄”是佛门弟子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意为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为了表示敬重佛祖、各寺院都把大雄宝殿建造得高大突出、雄伟壮观。
天宁寺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由柱、梁、枋、桁、檩(音邻)、椽、瓦等构件组成,面阔26.4米,进深28米,高25.8米,面积1031平方米。如此高大巍峨,为国内所罕见。人们仰望那雄奇的殿脊,高挑的飞檐,巨大的朱漆木柱,无数结构严实铆榫斗拱,无不为这琳宫梵宇的非凡气势所折服。
殿顶的龙吻脊两端各有蟠龙一条,用镂雕“金砖”拼制而成,龙身高4.5米,伸出3米有余的龙须,气势威严磅礴,中间的砖雕团龙和“佛光普照”四字用金箔贴饰,在阳光照射下,灿烂光辉,耀眼夺目。
大殿飞檐的翘角,超出墙面6米,能有效地防风抗雨,出檐虽长,但不影响殿内采光,这种收放相济,抑扬结合,轮廊秀丽,气势雄浑的大屋顶建筑风格,给人以庄重挺拔的感觉。梁枋和出檐,由三层雕花斗拱承托,斗拱是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特有的构件,由斗拱的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装而成,纵横交错,层层,渐次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又增强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同时兼有装饰美化的效果。
大殿的支撑物是八根直径为八十厘米的铁梨木,这是从南洋进口的独木大材,如同八只巨掌立地擎天。抬头仰望那有八仙桌面那么大的天花板,布置成五十七块棋盘式方格,上面画有“云彩天狗护日”彩绘,天花板正中,由大梁支撑著灯芯木,凹进去一个巨大的穹窿,这是“藻井”。藻井内绘有八层共一百零四只排列整齐、昂首展翅的彩凤,使天顶显得五彩纷呈,雍容华贵。藻井下层周围分别有圆形、方形、扇形图案或文字共十六方,中间一方上写“神秀春灵,源在震位,班鼎列朝,望斯光,人澄清。光绪二十八年日立”。藻井是古建筑中的一种装饰,用以显示下其方为尊贵之处,因此在皇宫和寺院中,皇帝宝座、佛像上方均有藻井。在三尊大佛前面,悬挂著三盏精巧美轮、金光熠熠,全部用香樟木雕刻组装成的琉璃灯。神台下面,并排摆著雕刻精细剔透,金碧辉煌的三张供桌,令人赞叹仰慕。看了这座巍峨的大殿,人们无不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为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而钦敬。
三尊大佛妙庄严
高大雄伟的大雄宝殿,是供奉三尊大佛,俗称“三世佛”的庄严殿宇,也是全寺最大的佛殿。
大殿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其东是药师佛,西是阿弥陀佛,这三尊大佛像高五.五米,神台高二米,六角须弥莲花座高三.五米,三层相加高十一米,主佛身后的火焰板,高十四米,释迦佛两侧侍立著连底部高达六米的迦叶、阿难尊者。
释迦牟尼佛,为佛教创始人,原名悉达多,姓乔答摩,释迦牟尼是后来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他原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附近的王太子,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他生于公元前565年,涅槃于公元前486年,廿九岁(另一说十九岁)出家,三十五成道,成道后就到处宣传其学说,教化众生长达四十余年。他胸前有个“卍”字,最初人们把这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地作为吉祥的标志,到北魏被译成“万”,唐代玄奘译为“德”字,说明佛的功德无量,唐武则天皇帝再次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万象如意。佛教以右旋为吉祥,在举行各种佛教仪式时,都是右旋进行的,因此“卍”字也以右旋为准。
德国纳粹的“卍”是国家社会党的标记,在德文中,“国家”和“社会”的字头都是“S”,希特勒将这个字交错重一起,就形成了“卍”的形状。另外,佛教采用金色,是正写式;纳粹党则用黑色,是斜放的。
东首是东方世界的教主,佛教世界中的东方世界叫净琉璃世界,其教主为药师琉璃光佛,他左手捧法轮,象征佛的学说如法轮常转不息。他曾发十二大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期望,解除一切众生之苦,专门医治人们的各种疾病,消灾解难,普渡众生,故被称为消灾延寿药师佛。
西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他手持金台,寓意众生去世后,由他用金台接往西方极乐世界。
重塑三尊大佛像,经过钉木架、上泥土、待干燥、上灰布、油漆、装金等十八道工序,历时一年多,共用杉木、椴木七十一立方米,黄泥三十吨,桐油,生漆四百六十五公斤,金箔六.四三万张,黄金一千一百四十八克。
迦叶,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全名摩诃迦叶。他少欲知足,常修头陀行,故称“头陀第一”。释迦牟尼虽说创立了佛教,但生前传教都是口授声闻,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形式的经典著作,他涅槃后,弟子就感到师徒相承十分困难,于是,以迦叶为首,召集了五百出家僧人结集--会诵编纂佛教经典。
阿难,全名阿难陀,是释迦牟尼的堂弟,曾侍从释迦牟尼佛廿五年,因长于记忆,故称“多闻第一”。佛经说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诵出经藏。
与一般寺庙供奉十八罗汉不同,天宁寺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供奉的是二十尊诸天菩萨。他们身高约三米,或男相,或女貌,也有童子相;或多头形,或多手臂状;或手执兵器,呈凶相;或手持祥物,呈善形。诸天是佛教中诸位天神的简称,他们各管一方,是佛教的护持者。每尊诸天都有其名号,东侧为大梵王、日宫太阳、大辩才、雷神大将、星宫月府、大德韦驮、鬼子圣母、散脂大将、菩提树王、娑竭龙王;西侧为大帝释、月宫太阴、大摩利支、金刚密迹、坚牢地神、诃利帝南、大功德天、紧那罗王、摩醯(音希)首罗、阎摩罗王。在鬼子圣母旁有一小孩神像是鬼子母神的儿子爱奴。在佛教传说中,鬼子母神有许多儿子,但他生性残暴,专门爱吃别人的孩子。事为释迦牟尼佛所知,就藏匿其子,启发他将心比心,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别人的孩子。后来鬼子母神弃恶扬善,带著自己的孩子一起皈依了佛教。这是说佛以慈悲为怀,法力无边,能教诲、改造所有的恶人。(待续)■
四大天王多威武
天王殿高达二十三米有余,面积七百九十平方米。这里的四大天王像,素以高大威严,神采威武而著称。新塑的四大天王高达七.八米,连同神台高九.一米,为国内寺院同类塑像中少见。
东方持国天王名提赖托,持国的意思是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是承佛陀嘱咐担负护持东胜神州佛法的善神。身著彩色锦白袍,手持琵琶,表明他用音乐,使众生得到利益和快乐。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楼勒迦,增长的意思是能令众生善根增长,是护持南胆部洲佛法的善神。身著彩色锦青袍,手持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楼博叉,广目的意思是以清净天眼经常观察世界。身著锦红袍,手中缠绕一龙,是秉承佛旨,率领一切诸龙,令其归顺佛门,造福人群,是在西牛贺洲守护佛法的善神。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因为常护如来道场,得以多闻佛法,故名多闻天王。身著彩色锦绿袍,右手持宝幢(即伞),左手执花狐雕,为的是保护众生,制伏群魔,是蒙佛嘱咐,镇护北俱庐洲护持佛法的善神。他们手中所持的物件,称为“法宝”,古代人们认为他们能镇妖祛邪,以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风指宝剑的“锋”;调指“琵琶”;雨指“伞”;顺指“龙”,所以在佛教大寺院内都供奉著四大天王。
印度神话中说,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古印度习俗以卅里为一由旬),山顶上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周围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胆部洲、北俱庐洲,由四天王各护一方天下。
修复中,浙江余姚徐永伟、无锡许鸿波、宁波方明祥等民间塑佛艺人,本著继承古代艺术传统,发扬江南寺院佛像塑造的特点,塑造了四大天王高大魁伟、神态威武的原有风格。
彩塑海岛观世音
天宁禅寺大雄宝殿三尊大佛像背后,是海岛观音,俗称“望海观音”。人们在翘首瞻仰这座大型彩塑群像时,对这一既富有神秘庄严色彩,又有宏大壮观气派的佛教塑像艺术,无不为之赞叹。
观音是大乘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她以传说海里的大龟或鳌(俗称鳌鱼)为坐骑,在苦海中巡航,信徒有了灾难,只要恭恭敬敬地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菩萨就会寻声救渡,所以观世音是“观察”世界,寻声救苦的意思。佛学上说她有三十二应身,可根据教化对象的不同,变化成各种不同的形象,以方便教化。作为女身形象,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到了明代已经变为女相,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民族文化原有的特点而演变的,使人们易于接受,成为一种慈悲和美丽的化身,所以人们又习惯称她为“观音娘娘”。塑像大多娟秀抚媚,娴静文雅,端庄慈慧,雍容华丽,使人感到亲切美好,滋生出一种特殊的感情,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熟悉的艺术形象而进入千家万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以后这个形象又东传到日本等国家。
这组彩望群像有大小一百二十七尊,高达十三米,以山峦起伏,海涛涌为背景,配以云彩、水浪、亭台、宝座、苍松、翠柏、桥梁、瀑布、篷船,兼有龙飞凤舞、浪拍龙宫、白鹤翔空、鹦鹉欢鸣等颇具动感的景象,显示出色彩斑烂、错落有致、分合得体、结构魁伟的气派,给人以一种高大深遽、庄严无比的感觉,具有振慑邪恶,积德行善的佛教文化感染效果。
群像中心人物是赤著双脚,立在鳌头上的觊音,她手持杨枝净水瓶,内装神奇的甘露水,用以救人百病,表现出“普渡众生”的风范。左边侍立著双手捧有宝珠的龙女,右边向观音合十参拜的是善财童子,旁有龙宫,上有手持金刚杵的韦驮,手执大刀的伽蓝(关云长),托著宝塔的李靖和二郎神杨歆叫固护法神。周围是十八罗汉,神态栩栩,各有特色。观音上面是地藏王,传说是新罗国(今朝鲜)的王子,削发为僧后到九华山修行成道。地藏王的左右是闵公、道明两尊者。观音左边骑青狮的是文殊菩萨,他手持宝剑,表示智慧和决心,佛学上尊他为“大智文殊”。右边骑白象的是普贤菩萨,佛教以白象喻为佛性,因而称为“大行普贤”。
海岛最高处是一米高的“雪山太子”,即释迦牟尼雪山苦修六年的场面:他赤膊抱膝蹲坐,因不吃人间烟火,瘦得肋骨毕露,靠白猿献果.麋鹿献乳苦熬,体现他经受了非凡的磨练。其左右上方有日宫和月宫,是佛教光明的象征。再上面是天龙八部护法神。左下面有尊罗汉,敞开的胸膛里有尊佛像。佛学上说人人皆有佛性,因而“人人都可能成佛,只因人们心中的那尊佛睡著了,私心杂念蒙蔽了人的本性,这是劝诫人们要修身养性,多做好事,不要伤害别人的一种形象比喻。
海岛上其他高不过人的上百个小像,是由“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中的人物组成。其中有老僧,有儿童,有的泰然自若,有的举目四顾,有的盘腿打坐,有的奔走操劳,姿态各异。佛学上说,善财童子是好学谦虚的弟子,他拜文殊菩萨为师,向他请教佛法。文殊教导善财说,你要教化众生,一定要具备各种知识,学会各种本领。善财历尽千辛万苦,走过了一百多个国家,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回到了本师文殊身边。文殊著他一片至诚,不怕挫折,坚韧可嘉,便向他传授佛法,使他成就“无量大智光明”的正果。这是《华严经.法界品》中的佛教故事,说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另一幅图是善财参拜第二十七“善知识”观音菩萨时的情景。观音试探善财,作法掀起大风浪,并化身为船师,劝善财回头。但善财志坚如磐,不畏艰险,跪在船头,虚心向船师求教,最后在普陀洛伽山遇见观音真身而得道。
海岛观音壁塑的众多塑像,不仅造型优美,神采奕奕,具有生动庄严,各具巧妙的特点,而且主次分明,彼此呼应,安排得体,不愧是佛教艺术的一大瑰宝。
笑口常开弥勒佛
踏进天王殿,迎面就是玻璃佛龛里的弥勒佛像,他袒胸露腹,箕踞而坐,笑容可掬,令人感到慈祥亲切,顿生欢快之惰。
民间俗称弥勒为“笑佛”。弥勒译为慈氏,是弥勒佛的姓,名珂逸多,译为无能胜。弥勒菩萨修行所得慈心三昧,无有能胜者,是慈无能胜的意思。《弥勒上生经》载:弥勒菩萨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婆罗门家,出家于释迦牟尼讲座下,为菩萨大弟子之一。先佛“入灭”(逝世),上生兜率天内院,等待时机,继承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菩萨,所以称为“一生补处菩萨”。据经典记载:弥勒佛将于五十六忆七千万年后,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开三次大法会,说法度众生,所以又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传说在五代梁时,浙江奉化岳林寺,有一奇僧,法名契此的矮胖和尚,常用禅杖挑一布袋,搭在肩上,四出化缘,见物就乞。人家施舍给他的东西,都放进布袋,世称:“布袋和尚”。他出语无常,随处寝卧,形似疯颠。奇怪的是他给人言及祸福,很为灵验,由此名噪一时,他临终时口占一首《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忆。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从此人们就把他当作弥勒的化身而塑像供奉了。
佛龛前原有一副楹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嘲笑人间芸芸众生愚顽迷惘的写照。明代天宁寺的弥勒像为铜铸,因抗倭保国而销毁改铸兵器。当时的武进知县万民英的母亲笃信佛教,铜弥勒佛被毁之后,她夜得一梦,依稀见一佛怅怅然无归宿之所,似有说不出的苦衷。万母把梦中情景告知儿子,母子二人揣摩再三,认为梦境与被毁的弥勒有关。于是万知县率先捐俸,又发动里人叶章等劝说善信之人,集资采铜重铸弥勒。时人认为此乃一大善举,即由邑人高凤(呜岐)撰文,刻成《重铸弥勒佛碑》,嵌于天王殿北山墙。现在的塑像,是泥身贴金,于一九八三年新塑的,佛身坐高二.一米,木雕佛龛高八.四米,座放在一.六米高的汉白玉神台上,总高十米多。
洁白无瑕卧玉佛
穿过天宁禅寺大雄宝殿,进入一个四合院式的庭院,院内花木扶疏,在灿烂阳光下,举目便见邑人洪文鑫题额的“玉佛殿”。来此礼拜游览的人络绎不绝,这是江南寺庙中不多见的一大特色。
殿上灯光明亮,这里的玉佛比起其他佛像来,具有洁白无暇、线条流畅、美妙精细的特点。尊尊玉佛脸部清秀,双目凝视,眉如新月,两耳垂肩,面容慈祥,温暖飘洒,神情飘渺,体现出佛陀那宽广的襟怀和仁慈心肠,不愧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整个大殿在袅袅的香烟撩绕中,显得分外静谧安详,到此进香或观光的香客游人,会感到尘世凡俗顿被荡涤一清,其感召力是可想而知的。
缅甸人80%都信奉佛教,玉石是缅甸的特产,能工巧匠用整块玉石雕琢成一尊尊玉佛,流传到世界各地。天宁寺从一九九○年三月到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先后从缅甸请回玉佛十五尊。本著法雨普济,佛光普照的精神,除分赠给武进大林寺、溧阳报恩寺、无锡崇庆庵各一尊外,现有十二尊玉佛。其中有侨居美国的原天宁寺方丈敏智禅师,侨居在缅甸腊戍观音寺住持释超峰等和缅甸南坎市欢音寺演洁法师、尚朝然居士及仰光十方极乐寺赠送的。殿上供奉的七尊坐像玉佛,正中是五尊不同形态的释迦牟尼佛,东为消灾延寿药师佛,西是阿弥陀佛。
在佛教中,其他的佛像和菩萨像,只能是立姿或坐式,唯有释迦牟尼才能有卧像。天宁寺的三尊大型卧像玉佛,一尊长达五.三米,重十二吨,另二尊长三.八米。卧佛是佛祖八十岁在婆罗树下涅槃时的形象,他头部朝北,右臂曲肱(音宫)枕头,是向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这种卧式称作“吉祥卧”。卧像雕刻精美,面容宁静慈祥,两眼微合,从容自在,没有丝毫痛苦的感觉,艺术再现了释迦牟尼佛进入涅槃时的神态。殿上东西两侧玻璃橱内,供奉著由台湾金门护国寺证行法师赠送的千尊小型地藏菩萨像,别具特色,引人注目。
五百罗汉迎游客
常州人每逢春节,有到天宁寺去“点罗汉”的习俗。人们按照自己的年龄,任选一个罗汉为起点,待数到和自己岁数相同的罗汉,从他的喜怒哀乐中,便可预卜当年的“前途命运”。其实这五百罗汉,都是僧侣装束,与凡夫俗子比较接近,形象传神,透过他们各种不同的神态,作一番精神上的交流也不失为一种艺术享受和心理慰藉。
东西罗汉堂的五百罗汉各分四排,均为坐姿,每尊高一米左右,全身贴金,蔚为壮观。他们或俯或倚,嘻笑怒嗔,有的慈眉善目,妙相庄严;有的怪诞狰狞,动作不凡;有的伸足屈膝,打坐箕踞;有的拄杖睁目,合十摊手;有的参禅入定,念念有词;有的闭目凝神,煞有介事;也有托钵飞铙等等,真是千姿百态,各呈其趣。如第三百八十八尊罗汉飒陀怒尊者,身绕六个胖墩墩的儿童,他们为罗汉抠耳、触唇、骚脚、拉腿、伏肩、靠臂,像是在撒娇玩闹,称为“六贼戏弥”。佛家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贼,以此告诫佛门弟子,要一心正念,莫为六尘所染。
天宁寺早期的罗汉,始塑于清代乾隆年间,起初按照浙江雁荡山的三百罗汉塑了彩像,俗称“花罗汉”。到嘉庆年间,又博采五台山罗汉的造型特点,增塑成五百罗汉,全身装金。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到光绪年间再次重塑,一时名噪四方,曾被浙江宁波七塔寺、南岳祝圣寺和四川、云南等地的寺院依照塑造。但在十年浩劫中又全部被毁。现在的罗汉是由浙江籍塑佛世家、民间艺人徐永伟,率徒仿照嵌在大雄宝殿两侧壁上的砖刻像拓本,以传统工艺于一九八四年九月到一九八六年八月,历经两年精心塑造的。这套青砖雕刻罗汉像,最初于清代嘉庆年间,按照杭州净慈寺的拓片刻制的。后毁于兵火,光绪年间重刻上墙。砖刻线条流畅,刀法纤细,构图优美,表情丰富,成为天宁寺十年浩劫中幸存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古典珍品。据《天宁寺志》记载,当时出洋经商的船主,最担心航海时船遇大风大浪袭击,于是就到天宁寺求佛祖保佑,并恭请一套五百罗汉拓片供奉在船上,使天宁寺的罗汉像又传到了海外。
天宁禅寺东西罗汉堂里,现在多了两位陪客-济颠与疯僧。济颠颂称济公,即南宋僧人道济俗名李心远,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住净慈寺。他神通广大,吃熟的吐活的,装疯卖傻,玩世不恭,扶肋弱小,不戄权势,常爱嘲弄达官贵人。传说济颠是罗汉转世,但去罗汉堂报到晚了,只好站在过道里。西罗汉堂的济颠僧比五百罗汉的塑像高大,眼睛比较传神,从嘴角可以看出他似笑非笑,似愁非愁,似啼非啼,一半脸儿笑,一半脸儿哭,中间看出啼笑皆非,刻画得可谓入木三分。东罗汉堂的疯僧也塑得维妙维肖。小说《说岳全传》称疯僧与道济是同时代的人,昆曲《疯僧扫秦》中,疯僧一手拿了没有洞的吹火筒,一手拿把新扫帚。戏文里的秦桧曾问他:“你的吹火筒怎么没有洞”?疯僧答:“不能有洞,否则就是私通番邦”?秦桧怒斥道:“你拿的扫帚还是新的,没有扫过地,分明是个懒和尚。”疯僧答:“我这把扫帚不是用来扫地的,是要扫尽奸臣”!秦桧被这个疯疯颠颠的和尚骂得目瞪口呆。后人在寺院里供奉他,并不因为他是什么神仙活佛,而是敬仰他那种不畏权势,敢于在嘻笑中智骂奸臣的缘故。
砖木雕饰美绝伦
天宁禅寺无与伦比的雕饰艺术之美,与“一郡梵刹之冠”的誉称是相映生辉而当之无愧的。
殿宇建筑上具有众多的砖雕饰件,是天宁寺的一大特色,为江南其它寺院所不及。大雄宝殿的正脊和戗脊,几乎全是用砖雕饰件嵌砌而成,以专门定制的罗砖,聘请江阴等地的民间能工巧匠,钻打雕凿出多种人物、飞禽、花卉等图像、风格纤细典雅,形象生动传神。大雄宝殿屋面下层长达五.六米的四个戗脊饰件,有罗汉、八仙道具、狮、象、虎、豹,神态生动,相互顾盼,与后侧上端两件若飞若动的云龙雕刻浑成一体,居中直径八十厘米的圆形“团龙”塑件,粗犷奔放,衬托得体,为殿宇增辉添色。戗脊砖雕饰件内容广泛,各不相同。花木有梅、兰、竹、菊、柏、梧、荷、牡丹、芙蓉;果类有佛手、寿桃、石榴、枯子、胡桃、杨梅、梨子;人物有三英战吕布、苏武牧羊、唐僧四众;飞禽有五蝠蟠桃、龙凤呈祥、八骏奔驰;还有双钱八吉、笔锭如意、琴棋书画、以及佛家故事等等。这些饰件都采取中间镂空的“透雕”工艺,既科学地减轻了屋面负荷,又能减弱风力。戗脊末端的坐狮、走狮,是活泼玲珑的立体圆雕,形象古朴稳重,端庄威武。上端配有“倒挂花篮”和“卦络,”,体现出富丽华贵的宫殿装饰风格,其细微有致的结构,充分反映了江南砖雕的特色,上层垂脊的砖雕作品,离地有十五米之高,虽难辨其详,但与正脊两端璀璨辉煌的“龙吻”,构成了雄伟壮观的整体艺术,不失为常州古城文化遗产的瑰宝。
天宁禅寺的木雕古朴绝丽,鬼斧神工。大雄宝殿上三尊大佛下六角型的“须弥座”,又名“金刚座”、“莲花座”。这些佛像前的底座,和悬吊在空中的琉璃灯、佛像的供桌等大型木雕作品形成系列,金碧闪耀,气派非凡,烘托出清静佛地的神圣氛围。须弥座呈双束腰形,高达三米、周长五.二米,各有十一层花瓣。第一层大花瓣是神佛,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四大金刚、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哼哈二将、二郎神杨戬、韦驮、关帝、托塔李天王;第二层大花瓣是禽兽,有狮、象、虎、豹、熊、鹿、猴、马、麒麟、喜鹊、丹凤、金鸡;第三层大花瓣是花卉,有芍药、牡丹、荷花、菊花等。天王殿上弥勒佛的木雕伸龛,高达八.四米,耸立在一.六米高的汉白玉神台上,重担翘角,龙蟠柱周,雕刻精美,造型华丽,堪称江南寺院之最,也是天宁禅寺有史以来仅有的。
大雄宝殿上二米高的汉白玉佛台前,并排放著三张金碧辉煌、金呈亮夺目的供桌、供桌上烛光长明,香烟缭绕,全部以木雕工艺形式制作。中间一张长三.六米、高一.五二米、宽一.二米,其它两张供桌略小些。其雕刻之细,构图之美,内容之广,气派之大,是江南寺院中少见的艺术精品。供桌由台面花板、束腰、牙板、狮脚、脚榻四大层次组成。台面花板的正面,刻有松、竹、梅、佛手、桃子、香缘、木瓜等花果;两端是琴、棋、书、画和盆梅装饰;中间主要的雕饰是八十四尊大悲咒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颇具匠心。每尊佛像既是独立的人物,又是互相联系的群像,再配上十四盏四角花篮,围以雀木庄栏杆,显得十分端庄典雅,和谐协调。供桌的台脚上是双龙抢珠呈元宝式翘角,用大白底漆,贴上金箔,显示出千年古刹更加庄重威严、气派非凡。
天宁禅寺有五盏琉璃灯。其中三尽为宫灯型,两盏为花篮型。琉璃灯长明,光照殿宇,瞪外金龙盘柱,玲珑雅致,令人赞叹。大帷宝殿悬挂著三盏宫灯型八角琉璃灯,高二.五米,饰件全部用香樟木雕刻组装而成。灯的外部,是立体凸雕的游龙,盘绕在直径只有四寸的圆柱上,龙眼炯炯,龙须冉冉,龙鳞密密,活灵活现。再配上四角花篮、仙鹤衔桃、凤凰花瓶,表现出龙凤呈祥、鹤舞长寿的吉庆气氛。灯的主体展示的花纹图案,大致可分为十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双蝠蟠寿闹金瓜;第二层是葫芦盘藤海棠花,海棠洞内是飞禽花卉;第三层是金瓜吊桂花排须;第四层是汉纹香草作装饰;第五层是四周汉纹围边,扇面式的洞外金瓜盘绕,洞内是佛家八宝:螺、金犮、书、画、笔、珠、花、如意;第六层是四周汉纹夹茶花,里面是金瓜盘绕八角洞,洞内分别安排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李铁拐、韩湘子、曾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八仙的神像;第七层是四周汉纹,围以金瓜盘圆海棠洞、洞内各自存放石榴、桃子、佛手、香缘、柿子、木瓜、葡萄、苹果八种果品;第八层是蝴蝶闹金瓜;第九层是金瓜盘杏花洞,洞内是各种飞禽花卉;第十层是葡萄藤。另外,第八层到第十层四周郡是汉纹夹梅花,灯底用二百四十块各式花瓣组成的梯形,整个灯体装贴金箔,在衬托佛殿清净庄严的同时,还具有宫殿富丽神秘的色彩。
天王殿内两盏花篮型琉璃灯,造型别致,精细剔透,给人以巧夺天工的艺术享受。
这些木刻艺术作品,都出自江苏江都市张纲镇民间艺人拜长玉和他的徒众之手。他以百十来种大小凿子,凭著几十年的实践经验,雕琢出几百个各种人物和飞禽走兽及花卉等等。他是怀著一颗振兴祖国古典木雕艺术和在有生之年把毕生的技艺贡献出来的赤子之心,出色地完成这项工程的。■
传承佛法话法器
--------------------------------------------------------------------------------
天宁禅寺素以佛殿大、菩萨大、法器大而驰名,特别是修复以后,各种重要法器都置换一新,恢复了古刹风貌。
僧人和佛教信众,在诵经念佛、举行法会仪式时,要用大磬、木鱼、铛、铃、鼓等法器以衬托出庄严虔诚的肃穆氛围。大雄宝殿丹墀前正面,矗立着一座80年代初新铸的万年宝鼎,它高6.5米,重10吨多,三层六角,庄重典雅,气势雄伟。正面镌有赵朴初所书“天宁禅寺”四个大字,背面铸有“万年宝鼎”字样,左面镌有《重修天宁寺记》铬文,右面镌有“天宁寺简图”图案,鼎首一只饰有古钱图案的铜葫芦与三只金黄色鼎足上下呼应,浑然一体,更增添造型的生动凝重,宝鼎翘角龙头檐下悬挂着十八只“惊鸟铃”,风过铃响,清音回荡,使古刹更显得雍容大度,金碧辉煌。
大雄宝殿内东西两墙角,有钟鼓各一,相对而立。东墙角悬吊着一口仿古大铜钟,高2.5米,直径1.8米,重4吨多,铜钟上端盘踞着造型奇特、双头八脚的龙头怪兽,名曰“蒲牢”。据古书上说,蒲牢生活在大海里,特别惧怕鲸鱼,鲸鱼袭击它时,蒲牢就会吓得大声鸣叫,所以把蒲牢做成吊钟的吊爪,钟声就会格外洪亮,撞击的钟槌就象征着鲸鱼。另有一种说法,龙有九个儿子,老三叫蒲牢,性喜吼叫,因而被制成钟的吊爪。大铜钟造型古朴,正中镌有赵朴初所书“天宁禅寺”四字,背面镌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禅座,环绕下方四周的是688个资助修复天宁寺的各界人士和佛门弟子的名字,钟脚呈八片莲花瓣状,上刻阴阳八卦图像,钟声悠扬,声震殿宇,余音绕梁,深沉而绵长,撞击一次的钟声绵延达百秒钟,接近国内“钟王”――北京永乐大钟的音响效果。西墙角的大皮鼓直径1.8米,宽1.4米,称为“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击三通,小参一通,普说五下,入室三下,皆当缓击,茶鼓长击一通……齐鼓三通……普请鼓长击一通,更鼓早晚平击三通……若新住持入院,诸法器一齐俱鸣,这是佛教《百丈清规·法器章》里说的。铜钟皮鼓为天宁寺增添了“千年古刹晨钟暮鼓”的气氛,万年宝鼎和铜钟,都是由常州铸造总厂特铸的。
刳木为鱼形,中凿空洞扣之作声的法器叫“木鱼”,圆形的刻有鱼鳞,诵经念佛时叩之击之可以调谐音节。大殿上的大木鱼高80厘米,长100厘米,宽90厘米,是独个香樟木根制成的,香味浓郁,系杭州灵隐寺白云法师觅购得来的。另一个长形木鱼吊在天王殿后东走廊上空,禅僧称之为“梆”,是早、中进膳时用的。佛学上说,鱼书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以驾昏惰。挂在西走廊上空的,是用铁铸成云彩形状的板,叫“云板”,又名“火点”,也是进膳前敲击的法器。 天宁寺僧伽的梵呗唱诵,是在各种法器调节配合下进行的,悠扬悦耳,抑扬顿挫,节奏优美,享誉佛教界。1990年6月,方丈松纯大和尚曾率团应邀晋京观摩唱颂,台湾佛教界也专门请他们示范传授,深得各方好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