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圣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释圣严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第57期(1980.10)
  页207-221
  ?1980 大乘文化
  台北市
  --------------------------------------------------------------------------------
  页207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一、天台思想的传承
  不用说,天台思想是由天台宗的创祖智顗(五三八─五九七)的发明而来。但是,天台宗既属于佛教的一大学派,便不能没有来自印度佛教的根据。此在智者大师本人,并未加以说明。然在作为其学派传承者的弟子们,这却是一桩大事。天台门下的最大功臣,是灌顶(五六一─六三二),因此,在他为天台大师笔录的“摩诃止观”的开头写序,即提起了天台学派的传承系统。他所提示的,有两个线索:一是依据“付法藏因缘传(经)”,从释迦付法迦叶为初祖,经阿难陀、商那和修,而至师子比丘,共二十三代祖师。唯此和智者大师之间的关系,尚不够明确,故其接著又举出了第二个系统,以龙树为其高祖,其下依次是北齐的慧文、南岳的慧思,而到智者大师,共为四人(注一)。
  页208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此到天台六祖荆溪湛然(七一一─七八二)所写“摩诃止观辅行”之中,即将前者的二十三祖,称为金口相承,后者的四祖,名为今师相承。这两大系统的前者,是印度的传承,龙树即是其中的第十三代祖师;后者是由印度而开出了中国的天台,龙树又成了中国天台学派的高祖。故在天台宗而言,对此两个系统,无不尊重。至于中国的慧文和印度的龙树之间,如何连结起来,那就无从追索了。
  事实上,这种法脉相承的观念,虽受传统的佛教,特别是禅宗及天台宗之所重视,却是未必可靠的,若照“依法不依人”的原则而言,也是不必要的。其中尤以“付法藏因缘传”这部书的真实性,亦颇有疑问。此在宋代契嵩的“传法正宗论”卷上,即推定其为北魏昙曜的伪作;近代学者,则以此书是昙曜依据来自西域的吉迦夜的口述,再参考了阿育王传、大智度论卷二的记事,以及马鸣、龙树、迦那提婆等的传记,新编而成者(注二)。
  不过第二种所谓今师相承的说法,的确是可信的。我们知道,天台智顗是南岳慧思的门人,南岳则曾于北齐的慧文禅师处禀受禅法。因此,在禅法的基础上,慧文、慧思、智顗,乃是一线相承的。再看慧文禅师,是依大智度论作为修禅的根据(注三),从慧思及智顗的著述之申,也可明显地知道他们三位,均对龙树的大智度论极为重视。
  另从思想的发展上看,天台的一念三千,是受自南岳的一心三观;南岳的此一思想,是来自
  页209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北齐慧文的三智一心;北齐又是渊源于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卷的“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可见此一禅法为中心的三位中国祖师之能开展成天台学派,源头是出于印度的龙树菩萨。
  说起龙树菩萨,他的思想的幅度,极其广大而又高深,单就实相论的体系而言,他造了四部论书,此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之大,可谓空前绝后。这四部论书的书目是:
  一、中论。
  二、十二门论。
  三、百论。
  四、大智度论。
  中论及十二门论,阐扬的是以空谛为主的实相论;大智度论,则是阐扬以中谛为主的实相论。故在译成汉文之后,也在中国形成了两个学派,吉藏大师(五四九─六二三)承受了空谛的实相论而成立了三论学派。北魏之际,由于道场的兼重智论而被视为四论学派的创始人,唐之吉藏著有三论玄义,同为唐代人物的均正则著了四论玄义。
  至于天台宗,既非四论宗,亦非三论宗,而是就智度论的立场推展出来的。不过,重视智度论的人,早在罗什的门下,即有僧睿(三七八─四四四?)的研究了。僧睿重视智论,同时也研究法华经。此一罗什的系统,也正是龙树的学派所传。故到南岳慧思,在信仰的实践方面,采取般若
  页210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经立场的智论,在教理方面则以法华经为其中心。由此传至智顗,便以法华经和智度论的统合发挥完成了天台学派。但是,龙树的实相论,尚是属于论理的,到了南岳慧思,所主张的一心三观,已从三智一心的基础上,又接受了地论派及摄论学派所唱如来藏缘起论的实践观之影响,而成了唯心论的实相论。但其尚未及于每一众生的当下一念,此到天台大师智顗,始采用了法华经的十如是,智度论所说约三种世间,乘以十法界,便成了众生当下的一念之中,即具足三千世间的诸法性相,这是个人的实相论了。
  然而,众生当下的一念心,分有真妄两面,智顗尚未论及,到了天台宗的第六代荆溪湛然(七一一─七八二),才对之作了申论。可是,这个一念心的真妄问题,竟为赵宋时代的台家子孙,带来了所谓山家派与山外派的四十年之论争或七年之论争,那就是四明知礼(九六0─一0二八),站在妄心的立场而注释湛然的“十不二门论”;孤山智圆(九七二─一0二二)虽也站在妄心立场,却是唯心论者非实相论者。虽然两派均以自家为天台的正统,天台学派毕竟是实相论者而非唯心论者,故其结果,四明派获胜而名为山家派,孤山派则被贬称为山外派了。
  追究其中的原因,两方只是在观心修道的理论上争持不下,四明派以为修习止观的工夫,是由观照妄心著手的,如果直接观照真心,真心是不动的无相的,根本无处著手。在山外派的源清以及洪敏等的看法。一念三千的那个一念心,必然是真心,妄心为幻法,岂能具足“三千世间,所
  页211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以用功观照的那个一念心,定是真心的第九识,而非如四明所说的是阴妄的第六识。实际上,此也正是实相论和唯心论所持观点的不同之处。四明是指有相及无相的一念心,源清等人则系指的真常的一念心。
  天台宗本为实相论的学统,怎会引出了唯心论的派别,这是很饶趣味的问题。其症结是出于“大乘起信论”的思想,起信论这部书,是唯心论系的重要典籍,因为和实相论不同,放在近代的日本学者,多以南岳慧思的“大乘止观法门”是采取起信论的立场,推定不是出于南岳的著述(注四)。可是天台大师本人,也在他亲撰的“小止观”中,引用了起信论的文字。唯其从智顗的全般思想中考察起来,他并未重视起信论的思想体系,乃系事实。因此,在现代的日本学者例如关口真大博士,于其所著“天台小止观之研究”之中,提出新的证据,证明小止观亦非智顗亲笔所撰,乃是由其弟子净辨的笔受,他的根据是藏于东京上野宽永寺的“启明开蒙初学坐禅止观要门”的一部钞写本,以其内容对照,即是小止观,而其却以“天台山顗禅师说,齐国沙门净辨私记”来表明其成立的过程。在这净辨私记本的小止观中,却没有发现引用起信论的字样,可征天台大师可能从未涉及起信论的问题。(注五)
  不过,在一般流通本小止观的“正修行第六”之中,确有引用起信论的依据:“起信论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
  页212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不可得”。(注六)故到六祖荆溪大师,便对起信论重视起来,他将“大乘起信论义记”(注七)的真如不变随缘说,引进了天台学的范围,他本是为了解说上的便利而加以引用,但却带来了唯心论的倾向。他在其所著的“金錍论”中,述及有情非情皆有佛性之时,亦显示了唯心论的色彩,到了赵宋天台的山外诸家,乃是本著他的这一倾向的继续强化发展而来。虽然赵宋时代的山家派和山外派,都因荆溪大师重视起信论而均热心研究,但以山家派主张起信论是属于别圆二教,山外派则以起信论唯属圆教。因此,山家派仍未脱离天台的本位,方可说是荆溪的本位,山外派则干脆离开本位的实相论而成了天台宗的唯心论派。故也可说,赵宋时代的山家山外之争,要为实相论和唯心论的争执。
  赵宋以后的中国天台宗,即趋于衰微,直到明末清初的藕益大师智旭起来,为天台学派的思想,作了全盘性的统一,他不但统一了天台学,而且以天台思想为背景,融和了中国佛教的各大宗派,向来的天台宗学者,对于唯识思想是不能相融的,智旭却以天台立场,接受了唯识学的调和,当然,对于禅净律宗以及华严的融通,更不用说了。此后的天台宗,除了演述古说之外,便没有另创新说的思想家了。自然,依历史的时间而言,有创发能力的大思想家,也不是经常可得而见的。
  页213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二、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由于上节的介绍,我们已知道,天台思想的形成是经龙树、慧文、慧思、智者,而产生了一念三千的理论。在天台大师的三大部之中,以“摩诃止观”出现得最迟,如说摩诃止观是天台大师晚年最成熟的集大成的论书,一念三千的理论,也是到了摩诃止观之中,才被发挥出来。到后来,天台学派中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也以一念三千为其中心。所以,一念三千的思想和三谛三观的思想,同为天台教学之中教观二门的中心教义,也是天台教义的两大特色。对于三谛三观的问题,本文之中,暂时不加讨论,且待之于另文介绍。本文所关心的,是一念三千的问题。
  所谓一念三千,即是在当下的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间的诸法性相之意。这是天台大师的究竟极说,也是作为天台十乘观法之体的观不思议境的内容。因在天台的思想,不论三性之有漏与无漏,介尔之一心,即具三千世间的迷悟诸法而无欠缺。此在摩诃止观卷五上,有如下的一段说明:
  夫一心具十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其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其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注八)
  这就是说,检点考察吾人于日夜所起的一念心,必属于十法界中的某一法界。若与杀生等的
  页214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嗔恚相应,是为地狱界;若与贪欲相应,是为饿鬼界;若与愚痴相应,是为畜生界;若与我慢胜他相应,是为阿修罗界;若与人伦的道德律相应,是为人间界;若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的禅定相应,是为天上界;若与四圣谛之理相应,是为声闻界;若与十二因缘观相应,是为缘觉界;若与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的愿行相应,是为菩萨界;若与真如法界相应,即是佛界。所以说,不论你是否已在三恶道中,或者是否已经解脱,只要一念与某界相应,此心即在某界,佛果的圣者,虽断修恶,仍可以为了度生的悲愿而不断性恶;恶道众生虽因没有修善而处于恶境,但仍不断性善,若能一念与佛道相应,此念即是佛界。这是天台宗的独特思想。所以,若不理解一念三千,便无从理解天台思想的性具和性恶之说。
  这是说,众生的一念心,既属于当下所处的某一界,但此一念心亦非与一切诸法之间,不相连接,而是本无隔绝,互具互融的。因其不是单独孤立的,故在一界,必具十界;同时,于此所具的十界,又各具十界,以十乘十,便成了百界。再以此百界的每一界,均具足法华经方便品所示的十如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即成了千如,合称之谓百界千如。至于三千,乃是根据大智度论卷四十七所谓:“世间有三种,一者五阴世间,二者众生世间,三者国土世间”的三种世间,配属于百界的千如,每一如均具三种世间,所以构成了三千世间的理念。这三种世间,即是空间和时间的总体
  页215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也包罗了众生的正报和依报的全部。五阴世间,是构成十界的共通要素,它是众生身心的差别现象。众生世间,是众生所持正报的差别相。国土世间,是众生所感依处的差别相。总括起来,将十界乃至百界的所有差别相,便称为三千世间。此三千世间,不在别处,而是具足在吾人日夜所起的一念心中,故称为一念三千。不过,三千之数乃是理论上用以组织和说明的概念,实际上也不必呆板地限定三千之数,故而六祖荆溪曾说:“三千者无尽之异名也”。也即是说,三千之数,乃是用作表示“无尽”差别相的一种象征性的解释法而已。
  并且,此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后,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后。若谓由一心而生三千,便堕于纵过;若谓三千于一时具于一心,又堕于横过,当离纵横并别之过,唯是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因其既不是二物相合之即,也不是背面相翻之即。乃是当体全是之即。三千无尽之诸法,全在吾人的刹那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五阴之身和所依的国土,也和此一念心相同。因此,六祖荆溪在其“止观辅行”卷五之三,说了恶国土的十如、善国土的十如、无漏国土的十如、佛菩萨国土的十如,并谓:“土虽差别,不异寂光。寂光虽寂,不异诸土”。(注九)
  由于三千诸法在于刹那一念,便构成了三谛圆融的理念,也就是说,当在成道之时,此一本有之理,却能以一身一念而周遍法界,显现二十即空之德,便成般若;显现三千即假之德,便成
  页216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解脱;显现三千即中之德,便成法身。也就是开示悟入三德之秘藏了。
  已如前述,一念三千之说,乃是天台大师晚年的思想结晶,唯到摩诃止观,方始开演出来。在此之先完成的“法华玄义”卷二上以及“法华文句”卷二上等处,虽已论及十界十如的互具互融,但尚未及三千之说。此在荆溪湛然止观辅行卷五之三,也作了如下的论述:
  大师于觉意三昧,观心食法,及诵经法。十止观等,诸心观文,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乃至观心论中,亦只以三十六问,责于四心,亦不涉于一念三千。唯四念处中,略云观心十界而已。故至止观,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注一0)
  这是荆溪大师对于天台大师,在观心思想体系上的发展过程,所作的源流追索。但是,智者大师,何以在晚年之际发现了这么一个重要的思想呢?这恐怕与“华严经”有著极大的关联。甚至可说,他在摩诃止观所示十乘观法的第一观不思议境,述及的一念三千,已很明显地表露著,是依照华严经而自行组织成功的。他说:
  不可思议境者,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注一一)
  可见,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思想,固然有其十界十如、互具互融的先驱思想为之前导,也有龙树、慧文、慧思等先辈思想的引发,然其对之组合而成一贯的一念三千之说,不能不说是华严
  页217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经“唯心偈”为其主导了。这是根据晋译华严经第十夜摩天宫自在品所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不造作,心如佛亦尔,佛如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这个唯心偈,曾被智顗再三地引用。依照智顗对于此偈的理解来看,其中所说的佛,是佛界,众生是除佛之外的其余九界,而此众生及佛的十法界,即为一心之所造作,所以产生了一念即其界的思想。又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而产生了十界具于一界的思想。再以法华经的十如相乘,便唱出了一念三千的教义。
  其实,这个天台思想,纯粹是中国的产物,即以法华经的十如是而言,在已发现的梵文本中,并没有十如之说。假如汉译本的十如是,系出于异本敷衍的话,便无法构成千如之说,充其量只可形成一念三百之说了。
  但是,天台大师能发前人之所未发,释迦也曾表示,他所已说之法如爪上尘,他所未说之法,如大地土。智顗既系依据经论,组织而成的特异法门,自亦宜与尊敬,如同佛说。所以代表天台教学的三谛圆融、十界互异、百界千如以及最后的一念三千等说,自古即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尤其不易的是,这是一套先后一贯,相互关联的哲学性的体系化的学术思想,各别虽自成单元,但却基于同一个原理,形成了天台宗的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的法界观。
  再予以追索的话,十界之说是依据华严经十地品而来。所谓十界互具,即是从地狱界乃至佛
  页218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界的每一界中,无不同时具足其他的九界,十界虽然各别有其界限,但也同时内具十界的全体,自成一个内在的小宇宙。由于十界各各有其互具的关系,故成为百界,再由百界千如的宇宙,开为一念三千的宇宙;在一念心中,即其全体的法界。
  若照日人安藤俊雄博士的看法,也说此一思想和华严经有关,但他是说,智者大师借用了华严经第三会“忉利天宫会”(十住会)的初发心菩萨功德品而来。(注一二)因在该会的经文之中,阐说在无论怎么微细的一物之中,即其无限广大的世界,一念之中,当然也具一切了,华严经的教说,是在说示初发心菩萨的功德,而此被智顗借用之后,即成了摩诃止观之中名为一念三千的不思议境之内容。(注一三)这一推论,乃为一念三千之说,找到了华严经背景的另一个根据。
  然而,又有一位现在的日本学者佐藤哲英博士,竟把一念三千之说,疑为非出于天台大师本人所说,而是摩诃止观的笔授者灌顶章安的思想。他的理由是,另有一部“观心论”,为智顗入寂之前,最后所授,灌项对于此书,著有五卷的“观心论疏”,加以注释,其中引用摩诃止观之处极多,虽亦强调了十界百如和百界千如,竟然未有一言半句涉及一念三千。佐藤氏因此提出疑问,认为智者大师于开皇十四年在玉泉寺讲说摩诃止观之际,可能尚未及于一念三千之说。(注一四)
  假如说“观心论疏”所依用的摩诃止观,是其原初的形态,想其尚未完成一念三千之说,因此,与其说一念三千是出于智顗的讲说,倒不如说一念三千的完成,是出于灌顶章安的功绩了
  页219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注一五)章安在对摩诃止观的整理修治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思维,完成了一念三千之说;到了六祖荆溪,盛讲摩诃止观,在天台学徒之间,引起了深远的关心,乃至使此一念三千和三谛三观,形成了天台学派的中心教义,而加以研究。(注一六)
  这种疑问和推论,当然是学术精神的表现,既有人提出问题,即应注意考察,若能提出反证,将之推翻,便可使得这一思想,更加出色,即使不能提出反证,纵然被公认为灌顶的功绩,也无损于天台大师的伟大,更不会影响到一念三千说的价值。
  其实,纵然摩诃止观的一念三千,是出于章安的功绩,在“法华玄义”卷上之三,天台大师解释妙法二字的条下,说明华严经的游心法界之文时,已经有了如下的思想:
  又心游法界者,根尘相对,观一念心,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之幻师,常于一日夜,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所谓地狱,假实国土,乃至佛界,假实国土,行人自选择,可从于何道。(注一七)
  照这一段文字看来,一念三千之名,虽未见于摩诃止观以前的天台著述,它的内容,可说已在法华玄义中表现出来,因在其中已经述及十界、百界、千如、一念、三种世间了,何以要待灌顶章安来为之完成呢?
  总之,一念三千思想是智者大师晚年的东西,乃是对于一心三观的思想,更进一步的圆熟。
  页220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注一八)此一思想,也就成了天台学派思想史中心:由智顗向上推溯,它是最后的结果;由智顗向下演变,它是源头的活水。
  --------------------------------------------------------------------------------
  (注 一)大正藏四六,一页上栏。
  (注 二)望月氏“佛教大辞典”四四九四页上栏。
  (注 三)安藤俊雄氏“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其开展”一一页。
  (注 四)有关此一问题,笔者已在拙作“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一书的第二章第三节,作了详论。中译本已于海潮音月刊连载发表,不妨参考其五十二卷十月号十一至十四页。
  (注 五)关口真大氏“天台小止观之研究”一七四及一七五页。
  (注 六)大正藏四六,四六七页上。
  但据“天台小止观之研究”一四七至一七五页的诸本对照,在此所引起信论的前后计二百三十六字,于“日光山轮王寺天海藏古钞本”、“上野宽永寺藏写本”的小止观,以及“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的所引,均未发现。
  (注 七)法藏撰,大正藏四四页。
  (注 八)大正藏四六,五四页上。
  (注 九)大正藏四六,二九三页下。
  (注 一0)同上二九六上。
  (注 一一)摩诃止观卷五上,大正藏四六,五二页下。
  页221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期(1980.10)
  (注 一二)安藤俊雄氏“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其开展”一五三页。
  (注 一三)同上一五六及一五七页。
  (注 一四)佐藤哲英氏“天台大师之研究”三九0至三九一页。
  (注 一五)同上四00页及六八二页。
  (注 一六)同上三九一页。
  (注 一七)大正藏三三,六九六页上。
  (注 一八)关口真大氏“天台小止观之研究”一三六、一三七、一四0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天台佛学本性
下一篇:天台新貌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