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王恩洋:佛学通释(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恩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王恩洋:佛学通释
  
  重刊佛学通释序
  民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乃成巨文。因更名通释。通释云者,贯通经论,会其旨归。剖析奥义,导引初学。使庶士无望洋之惧,学徒有得要之功。上篇共得十有一章。初本师释迦牟尼佛,彰圣教祖,以崇信也。次有情八苦,显世间相,以兴感也。三四五章善恶业道,六章七章烦恼善法,详业惑以明因也。八章界趣,详异熟以明果也。如是七章,亦即人天乘教。求世间福利者,读是七章知所行持戒惧。求出世者,亦知所厌离,并修积资粮矣。九章一切法无我,略述法相,世出世间理事所依,并前六七两章,即一部百法明门论也。学法相者,每苦名相广陈,生涩寡味。不达名相,又至理难寻。今析百法为数章,间侧于业道界趣之后,即以明其与世间因果总别之关系。事义兼明,庶为易人。法相既陈,诸法所以生起之因,及诸法转变非常中条然不易之定理亟应研求。故十章缘生,广明斯义。一切法无我也,何以惑业苦三,三界五趣,流转不穷。缘生无自性也,何以自作自受,业果无尽。故最后一章,明唯识也。唯识之理明,而后缘生有统,万法有依。业果轮回之义立,出世圣道之因成。故此一章,总束初篇,生起行果。佛法境界,略备于斯。书成,黄联科居士亟请宣流,遂出净财,由内学院印行之。已十五年矣。内院迁蜀,此论板绝。五年前佛学书局请再板流通,而未果。今文教院乃重刊焉。因叙其概略如此。
  此书有二失:一日头小尾大,初章太不称也。我佛世尊,三大劫修行,四十年教化,事迹繁广,德业无上,如四含律部之所记载,如本行赞经之所歌颂,赫赫巍巍,生人崇敬向往,岂区区百余字所能概述哉。故应改作。不改作者,仰弥高,钻弥坚,欲赞无以为辞,撮土无益于泰山,不如不改,以存吾浅训之旧也。二有始无终,行果不备,无以彰佛法之全也。洋初著述,始于唯识通论,继则佛学概论,三则通释,皆以病障,不获成书,意常憾憾。待后人生学、世间论诸书告成,近且广疏杂集论、瑜伽师地论,凡概论通释未尽之义,均可取而详焉,虽不续作亦无不可。唯识通论,独在必续耳。法从缘生,自无定性。著述之事,独运心力,犹有不能强者乎。今通释之后,附以解行论,亦聊补百一也。嗟夫,世间之学,宗教有信仰而无理智。科学穷物理而忽人心。哲学精思辩而无修证。崇信仰而失理智,迷信也。穷物理而略人心,末技也。精思辩而无修证,戏论也。教堂林立于欧美,科学普及于五洲,哲学云兴于今古,无以救世之穷,只以益其乱,诚足悲也。世界有融信仰理智于一炉、穷物相心识而一统、极思辩行证而一贯者乎,佛法是也。然而残躯徒在,精神早亡,三藏空存,莫窥胜义。学佛者不为盲目之迷信证修,则同无实践之思辩,见侮世间,束手待毙,不以伤手。今有欲中兴悲智融、心境一、行果备之佛教以济拔世间者乎?佛学通释愿负嚆矢以前驱。
  1946年2月19日于东方文教研究院。
  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一
  本师释迦牟尼佛,二千四百九十年前生于中天竺迦毗罗国释氏王宫。(父名净饭、母曰摩耶。)神宇伟异,智虑绝伦,因游四门,哀老病死。叹人事之无常,悲众苦之逼切。舍世荣华,辞家习道。雪山林中,苦行六年。菩提树下,成正等觉。摧伏众魔,度生老死。于是应缘说法,教化有情。四十余年,度济无量。然后娑罗树间,人般涅槃。世尊逝已,弟子传法,法被五天,转入东亚。迄今世界交通,而五洲万国莫不沾被佛化焉。
  法:法,教法也。教人以修行之方法,拔苦之正道也。有情:有情感知觉之物也。草木金石无情无知,即非有情。如人天畜生等是也。魔:怨害也。凡能为怨敌损害正道者,皆称曰魔。般涅槃:此云圆寂。功德圆满,湛然寂灭也。此处作灭逝意。灭其身形,逝往余处也。缘:机缘也。因缘也。随人有可度之机会,应以何种因缘得度,便为说何种教法也。
  有情八苦第二
  佛言:一切有情有八种苦,曰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一切无常五取蕴苦。
  生何故苦?逼榨故苦。于住胎时,母腹包孕,母若饮食不节,肢体劳动,或受风寒,感苦痛时,子亦同病。出胎下地,转运艰难,一触外风,便至闷绝,苟有不幸,或在胎即死,或出胎即死,或复移时而死,或时母子俱死,或子生母死。凡生产时,母所受苦,或等或增,子必同受。由母之苦,知子亦苦。是为生苦。
  老何故苦?衰朽故苦。身体僵惫,心智消失,耳目不聪明,血气不充盈,步履艰难,动作不灵,力与愿违,事不从心。种种苦恼,皆随老臻。是曰老苦。
  病何故苦?灾害故苦。风雨不时,饮食不节,动止失宜,疾病随之。宛转床褥,呼号天地。为害为灾,为虐为厉。以羸以虚,或残或废。诸多不幸,皆由病至。是曰病苦。
  死何故苦?丧亡故苦。人间何事,转瞬百年。其生也不易,其殁也忽焉。眷恋宗亲,泣涕涟涟。田园财宝,一旦弃捐。可爱者身,委迹黄泉。纵尔力撼山河末由救也。即得才高北斗何所用焉。别离丧亡,愁叹忧悲,皆与死连。是曰死苦。
  怨憎会何故苦?贼害故苦。同此天地,同此区域,情志乖舛,利害冲突。或因家产货财,怨生骨肉。或因喜怒爱憎,祸起床褥。始以嫌恨,终成怨仇。相疑相忌,以讼以殴。至乃怨家债主,狭路相逢,短刀相接,白刃填胸,如狼如虎,为寇为凶,肝脑涂地,手足西东,死犹饮恨,戾气横空。此其为苦,苦可知矣。是曰怨憎会苦。
  爱别离何故苦?哀伤故苦。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妇好合,朋友忠信。情谊周浃,深人无间,仁义和顺,乐斯极焉。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一旦别离,悲结莫解。或乃寿命终尽,父母长逝,眷念劬劳,哀号蹙地。树欲静兮风不止,子欲养兮亲不存。终身抱恨,饮泣酸辛。亦有雨打繁花,风折嫩条,年少气盛,中道早夭。父母哀痛,亲友悲号。高堂无定省之人,家庭无经营之主。托稚子于孀妻,羌丁零而凄楚。死者吞声,生者荼苦。月榭风台,春池夏圃。感花落而心伤,闻杜鹃而泪下。苍天苍天,曷其有所。至乃祸起非常,家国板荡。兄弟分张,妻子离散。江湖漂零,山岳阻障。形影靡依,神魂惆怅。游子陨他乡之泪,思妇有长夜之叹。或有孤臣仗节于天涯,良友相思于万里。鸿雁无飞,鱼书不至。心悠悠以空怀,邈相见之无期。想音容于梦寐,答恩义兮何时。黯然销魂者,信唯别离之愁思。是知人生多苦,乐亦成苦。若是者曰爱别离苦。
  求不得何故苦?懊恼故苦。人生各有所求,所求不必尽得。纵时得矣,不能不失。于是患得患失之心生矣。其有不得于财货者,饥寒困苦,生事艰难。其有不得于名誉者,羞惭懊闷,局地蹐天。其有不得于权势者,穷愁丧气,失魂颠连。其有不得于威力者,逃亡丧败,委骨边疆。盖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黜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况乃比干爱君而伏剑,屈原忧国而沉湘。淮阴侯功成而诛夷三族,楚霸王兵败而自刎乌江。彼其人者,怀忠志,有壮节,足智谋,多武力,所求弗获,终就屠灭。至于宵小佞人,妄希宠誉,狗党狐群,招揽权势,狐媚阴谋,倾诈狠戾,罔害忠良,颠覆国事。一旦机变时移,报应昭至,家室为墟,身首异地,燃腹为灯,饮头为器,遗臭万年,毒流千祀。其事君子羞称,其人人神共弃,固不足以详记也。若夫匹夫匹妇,熙熙往来,求名不得,求利不谐,穷愁忧苦,伤心痛哉。劳劳以生,役役以死,行不出于乡间,名不著于图史。振古迄今,总总林林,抑无从而胜纪也。语曰:贪夫殉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众庶凭生,凡有所求每丧其身。若是者曰求不得苦。
  何谓一切无常五取蕴苦?色受想行识,是称为五蕴。集聚成身,无常为性。七苦所依,流转靡定。老子曰: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是知五取蕴者,众苦之根本也。是为一切无常五取蕴苦。
  佛视有情无不受此八种苦者,故称世间以为苦海。泛大慈舟,随方济度。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如是如是。
  善恶业道第三
  佛言:业有三种,身业、语业、意业。或善,或恶。
  何谓业?谓起心动念,故作是思,欲作欲行,彼彼等事,即由是思,有所造作,有所施为,或自损害,或损害他,或自饶益,或饶益他,如是者名曰业。
  何谓身业?依身所作,是为身业。谓起彼思愿已,举手动足,执持器物,往来屈伸,而有所作,或损或益,是名身业。
  何谓语业?依语所作,是为语业。谓起彼思愿已,摇唇动舌,发动音声,有所言说,有所表示,或J顷或逆,是为语业。
  何谓意业?依意所作,是为意业。谓起彼思愿谋量计度,审虑决断。种种施为,名为意业。如是三业,皆依心起。设非思愿,误动身语,不名为业。是故三业,意业为本。
  何谓善业?依于善心所起之业,名为善业。谓所作业,性离染污,鲜白纯净,无有过失,顺应正理。能自饶益,能饶益他。此世顺益,他世顺益。或为饶益他而自刻苦,或暂时艰苦能引后世利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或为禁制他人过失故而起种种苦切责罚身业语业,虽似于他作不饶益,而实于他引饶益事。如是一切总为善业。
  何谓恶业?依于烦恼所起之业,是为恶业。谓所作业,能自损害,能损害他。此世衰损,他世衰损。或自饶益,而损害他。为现前安乐故,招后世衰损。或假于他作饶益事,心实于彼作不饶益。诸如是事,其心下劣,其心染污,其行违理,能引种种不利益事。总名恶业。
  何谓业道?道如路然,是所游履义,是所行义。业所行道,名为业道。
  何谓善业道?善业所行道,名善业道。行此道故,成就善业。随种种善业道,有种种善业。
  何谓恶业道?恶业所行道,名恶业道。行此道故,成就恶业。随种种恶业道,有种种恶业。
  十恶业道第四
  佛言:有情有十恶业道,身三、语四、意三。谓杀、盗、淫;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秽亵语;贪欲、嗔恚、邪见。
  何谓杀业?谓心残忍,或性贪痴,于他有情发起思愿,作不饶益,执持刀杖,或打或割,乃至断彼生命。是为杀。或自杀,或教他杀,或见杀随喜,或为杀作助伴,如是一切总名杀业。
  何谓盗业?谓心贪鄙,或性嗔痴,于他有情物不与而取。若偷窃,若劫夺,若巧谋.诈取据为已有而受用之。是为盗。或自盗,或教他盗,或见盗随喜,或与盗作助伴,如是一切总名盗业。
  何谓淫业?谓心贪染,或性恚痴,违越礼法,于他妻女起不净行。若自行淫,若教他淫,若见淫随喜,如是等是为淫业。
  何谓妄语?谓性愚痴,或性贪恚,于所知事,固说不知。于不知事,固说为知。于是说非,于非说是。有说无,无说有。少说多,多说少。正说邪,邪说正。虚伪诳惑,欺罔于他。或与人期约,食言无信。如是一切,是为妄语业。
  何谓离间语?谓心恚嫉,或性贪痴,于他有情,骨肉朋侣亲爱和合,心不随喜,心怀嫉妒。于彼彼前,说彼彼恶。毁谤诽诬,令相疑忌。散其亲爱,翻成仇衅。见其乖离,其心不怍,反以为快。是为离间语业。或称两舌。
  何谓秽亵语?谓心鄙秽,贪恚愚痴,不顾礼法,幻说种种市井鄙野秽杂言论。或谈人闺阃。或发人阴私。戏笑倡优,邪词淫唱。乃至文人无行,构作种种绮语淫辞,诲盗诲淫,荡人心志,伤坏风俗。如是一切,皆为秽亵语。或称绮语。
  何谓粗恶语?谓心忿恚,或性贪痴。于他有情,不能容忍。于小违逆,心起愤发。出诸世俗粗恶言词,以蛆螫他。或讥或谤,或詈或骂。如是一切,是为粗恶语。亦称恶口。
  何谓贪欲?贪谓爱著,欲谓欣乐。由爱彼故,染著不舍。随便发起欣悦希慕,是为贪欲。贪欲业者,谓依于贪欲,所有造作。于所贪事,计取计得,计为我有,爱著不舍,种种谋为,审虑决定,是为贪欲业。
  何为嗔恚?嗔谓憎恶,恚谓懊恼。性不安忍,于不如意事起憎恼故。嗔恚业者,谓依于嗔恚有所造作,于所嗔事施设方便,或相违拒,或相贼害憎恼不舍,种种谋议,审虑决定,是为嗔恚业。
  何谓邪见?谓由愚痴,于诸事理不能明解,因起种种颠倒计执。无常计常,不净计净,无因无果,无善恶是非。于不如此事见为如此,于不应正理事见为正理,是为邪见。邪见业者,依于邪见所有造作。于不应作事一切恶业,无惭无愧,无有忌惮,谓为应作,欢喜而作,种种计谋,审虑决定,是为邪见业。
  以上十种恶业道是恶业之所行,能成就恶业。行此业道,能损害他,亦自损害。能败坏他,亦自败坏。于现在世,恶名恶称,恶声流布,亲友乖离,人共憎恶。或受世法枷械囚戮。于当来世,堕诸地狱、饿鬼、鸟兽虫介道中,受种种苦。纵生人中,贫穷下贱,短命孤独,盲聋愚痴,无诸智慧,无诸福德,最可哀悯。故此十业道一切不可行,一切恶业,决当戒除,决当禁制。未作不作,作已述悔。
  十善业道第五
  佛言:有情有十善业道,身三、语四、意三。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无贪、无嗔、正见。
  何谓不杀?谓性慈仁,无贪嗔痴。由是于他有情生命,起防护行。见他有情现受苦时,尚起无量悲心悯心,与乐拔苦。设见他杀,尚当尽己力能禁止防护。况乃于他身体肢节捶打损伤乃至害命?是为不杀。
  何谓不盗?谓性廉正,无贪嗔痴。由是于他财物,起离染行。苟非其义,虽他授与千驷万钟,国土城邑,尚自不受。苟非其义,虽属他物,下至一介,尚不妄取。设见他盗,尚当尽己力能教诫禁制。况乃自行窃盗劫夺诈谋等事?是为不盗。
  何谓不淫?谓性贞净,无贪嗔痴。由是于他有情身分,起离染行。视听言动,安住律仪。非礼弗践,尚不于他,非礼视听言说戏笑。设见他淫,尚当尽己力能诲谕禁制,护其贞操。况自于他异性身分起于非礼不净之行?是为不淫。
  何谓不妄语?谓性诚信,无贪嗔痴。由是与人,说真实语。见说为见,知说为知。不见不知,说不见知。凡所言说,质直诚谛,无伪无诳,不减不增,称顺正理不违正理。又若与他信誓要期,必先审量合礼仪否,可践履否;复自审量己力己能能践履否;而后许诺。终不妄言,不顾义理,不顾力能,而轻许诺,致令后时违失信约。既已许诺,则必至诚,殷重实践。虽遭困难,终不违易。亦不见利,而变初心。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尽瘁鞠躬,忠诚无二。始终一致,生死不渝。设若见他说妄语时,尚自惭愧晓喻劝导,令其诚实,令其忠荩。况乃自行欺诈不信说诸妄语?是为不妄语。
  何谓不两舌?谓性贤善,无贪恚痴。由是于他有情骨肉朋侣,说和合语。隐恶扬善,固其欢爱。设见他人骨肉乖违,朋侣离异,社会国家团体破坏,则便现行种种如理正言。劝以大义,喻以至情,释其嫌衅,捐其私忿,弃旧图新,重归于好,益亲于前。见他有情亲爱乖违,心尚不忍,悲悯悼惜。况乃于他和合有情说离间语命之乖违?是为不两舌。
  何谓不恶口?谓性柔和,无贪嗔痴。由是于他,说逊顺语。持身以礼,接人以礼,温恭退让,心常谦下,软语问讯,含笑先言。设他有情,于己无礼,常能自反,内省己愆。纵遭横逆,多能容忍,不便于他,忿恨含怒,出诸恶言,恶詈恶骂。终以大度,霁色慈颜,化彼轻薄,凶戾愚顽。于他恶口,尚能忍受,况自于他发恶言耶?是为不恶口。
  何谓不绮语?谓性肃恭,无贪嗔痴。由是于他,说如法语。能自敬重,能敬重他,不以倡荡戏笑脱略威仪,求他容悦。亦不轻薄,谈人闺阃,摘人阴私。光明正大,端重质直。言笑不苟,为世轨范。凡所论说,应理如法。教诫化导,引大义利。于他倡荡绮语淫辞,尚不欲见尚不欲闻,况乃自说诸非法语?是为不绮语。
  何谓无贪?谓于净妙可意境事,无所染著,淡泊寂然,无诸系恋,是为无贪。无贪业者,由无贪故,发起正行。于离染事,不盗淫等,筹量计度,审虑决定。是为无贪业。
  何谓无嗔?谓于违逆不如理事,无所恚恼,慈悲仁恕平等容忍,是为无嗔。无嗔业者,由无嗔故,发起正行。于他有情,发起防护,逊顺和合;不杀、不恶口、不两舌等,筹量计度,审虑决定,是为无嗔业。
  何谓正见?谓由无痴,于诸事理,明解不迷;由是为缘,智慧抉择,得正知见。善恶是非,因果正理,实谛实境,皆如实知,是为正见。正见业者,由正见故,发起正行;于诸恶法,遍能远离;于诸善法,遍能发起;不杀不盗,乃至无贪嗔痴,筹量计度,审虑决定,是为正见业。
  以上十种善业道,是善业之所行,能成就善业。行此道者能自饶益,能自成就;能饶益他,亦成就他。于现世间,受诸义利,世所赞慕,众所归附,亲党和顺,朋侣广大。设处尊位,能以善道摄化有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省刑罚,薄赋敛。仁政仁声,不言而信。正其身而民自服。设居草野,则能清操励俗,以德润身。尊道以富,崇德以贵。不忮不求,无愧无怍。身安心安,超然自得。于当来世,生人天中,寿命长远,资财充盈,身相端严,言语敦肃,宗党炽盛,善友所亲,信士所信,心神清净,德性贤仁,智慧明哲。种种福德之所丛集,皆集于此十善业道中。故诸智者,当共修学。
  问:行是十善业道所有善业,何者坚固,何者强盛?答:若自发愿,心力坚强,意志诚挚,不随他人,不可引夺,如是作业坚固强盛。当知定能感得此世他世种种功德。若异此者,但随他作,或逼迫而作,自无诚意,当知其业不坚,所有功德亦甚鲜少。然无有过,渐亦能起强盛大果。
  问:如是善业所有功德,何者广大?答:于是善业,若自诚愿,既能自作,亦教他作,见作随喜,与作助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当知功德最为广大。
  问:如是善业所有功德何者最上?答:于是善业若自诚愿勤励作时,都无所为,都无所求,不希果报。又自作已,都不自有所有功德,心意寂然,不自爱著,不自满足,而能回向出世圣道大菩提中与作资粮。如是作时,所有功德最胜无上。
  烦恼第六
  佛言:一切有情,由诸烦恼造众恶业,由诸烦恼流转生死。
  何谓烦恼?何者烦恼?云何由诸烦恼造众恶业,由诸烦恼流转生死?
  言烦恼者,烦谓烦扰,恼谓恼害。谓如是法,性是染污,性不寂静,覆蔽真实,惑乱心识,于他有情能为扰害,故名烦恼。
  贪嗔痴等二十六法是为烦恼。如是二十六法,依其品位,共别四种:谓根本烦恼六,大随烦恼八,中随烦恼二,小随烦恼十。
  根本烦恼六者:谓贪、嗔、痴、慢、疑、恶见。此六烦恼为一切烦恼根本,由有此故,余随烦恼随应得生,设断此故,余悉不起。是故此六,名根本烦恼。
  贪 言贪者,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谓由爱力取蕴生故。
  嗔 言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不安隐者,心怀憎恚,多住苦故。
  慢 慢者,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生苦者,谓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
  无明 无明者,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杂染所依者,由无明故,起疑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
  疑 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障善品者,以犹豫故,善不生也。
  恶见 恶见者,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盖恶见者,多受苦故。此见有五:谓身、边、邪、见取、戒禁取也。
  大随烦恼八者:谓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掉举 掉举谓即嚣动,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昏沉 昏沉谓即瞢重,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不信 不信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
  能障净信,惰依为业。此中心秽,谓不纯直。不纯直者,多秽浊故。
  懈怠 懈怠者,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言增染者,以懈怠者增长染故。
  放逸 放逸者,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为业。
  失念 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失念则心散乱故。
  散乱 言散乱者,谓即躁扰,于所观境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不正知 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由不正知多毁犯故。此中毁言,谓谤正理。犯谓违越正行。
  中随烦恼二者:谓无惭、无愧。
  无惭 无惭者,谓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此中自法者,谓自善法,如信无贪等。不顾者,谓无忌惮。儒者所云良知良能,是为自法,不受良知制裁谏举而肆作诸恶,是为不顾自法。由轻拒贤善故,不顾自法,无有羞耻,造诸恶行故。
  无愧 无愧者,谓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此中不顾世间者,谓不顾世间非议。由崇重暴恶故,于世间公道正义都无忌惮,无有羞耻造诸恶行故。
  无惭无愧俱以无耻而为其相,而二别者,无惭轻拒贤善,无愧崇重暴恶故。由轻拒贤善故不顾自法;由崇重暴恶故不顾世间。是以此二各别为体,非是一法。
  小随烦恼十者,谓忿、恨、恼、嫉、害、悭、侨、覆、诳、谄。
  忿 忿者,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仗谓器仗,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
  恨 恨者,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谓怀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
  恼 恼者,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言追触等者,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狠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
  嫉 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
  害 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悯,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谓有害者,逼恼他故。
  忿等五法,皆以根本烦恼中嗔为体,随其分位种种差别,是故行相种种不同,由是别立忿等五法。谓由嗔故,于不如意事心怀热恼,起憎恚心。或时愤发,而有忿相。忿已不舍,内起恨心,更触现缘,追忆往恶,暴热狠戾,复起于恼。或由殉自名利不耐他荣故,而起于嫉。由嗔等故,于他有情起损害心,复名为害。随种种缘,嗔起行相有种种异,由是分位不同,立种种名。是故此五皆嗔为体。
  悭 悭者,耽著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蓄为业。谓悭吝者,心多鄙啬,蓄积财法不能舍故。
  侨 侨者,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侨,染依为业。谓侨醉者,生长一切杂染法故。此中醉傲者,醉谓沉迷,傲谓侨举,由沉迷财色者,于他侨举,无忌惮故。
  悭侨二法,俱以贪爱一分为体。由贪爱故,于可意事生起染著;由爱著故,秘吝鄙啬,不能惠舍,有悭相起,故立为悭。由爱彼故,彼可意事设兴盛时,心便醉傲,而起于侨。设本无贪,何物足悭,何事可侨者?是故此二以贪为体。
  覆 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此中言隐藏者,是覆自性。何所隐藏?谓自作罪。何因隐藏?恐失利誉故。云何不覆?谓于自作罪明白雪露。由无痴故,不恐失利誉。由无贪故,雪露忏悔。覆障不覆,是为覆业。又由覆故令心悔恼亦为覆业。此中悔恼,悔非善悔,由非悔自作罪故。彼何故悔?谓覆罪者,由恐失利誉故,常恐他人发觉彼罪,心不安隐,是以时时有悔恼生。悔由作罪当失利誉故。由恐失利誉故,是以生恼。设非然者,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过也人皆见之,其更也人皆仰之,光明磊落,心常坦然,何故生恼。故彼悔恼,非善法悔,但是患得患失之情,贪痴为之。
  诳 诳者,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此中诡诈,是诳自性。云何诡诈?矫现有德。何故诡诈?为获利誉。云邪命者,谓邪活命。不以正道获得资财以自活命,而由诡诈罔他资财,以自活命,是为邪命。
  谄 谄者,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诫为业。谓谄曲者,为网帽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为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此中险曲,为谄自性。险谓险诈,意虽顺尔,心实欺尔故。曲谓委曲,实虽欺尔,貌曲顺尔故。云何险曲?矫设异仪故。所谓巧言令色足恭者是。何故险曲?为罔他故。何故罔他?无非网他利养称誉爵赏富贵尔。此中能障不谄教诫为业者,谓障不谄,及障教诫也。由矫设异仪故,覆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诫也。当知此中亦造邪命业,非但不任教诫,影略说故。
  覆诳谄三,俱以贪痴二分为体。云贪分者,恐失利誉,为获利誉,网他利誉故。云痴分者,由彼不知因果正理,不履正道自求多福;隐覆诈罔,避他讥嫌。乞他荣利;不特恶业日增,他生难受其苦;覆为人觉,诳谄破败,终必为世共鄙弃故;是故为痴。设不痴者,纵极贪欲,必不出此覆及诳谄最下最劣之途也。然而此辈固自以为聪明者也。是故大愚之人,唯小慧者当之。
  此二十随烦恼,何以名随烦恼耶?谓是根本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随彼烦恼起,故名随烦恼。云分位差别者,谓如忿悭等,但是嗔贪等分,由于分位种种不同,立彼彼法故;非离彼法而别有体。云等流者,是同类义,等引生义。如无惭等,是贪嗔等烦恼同类法,复由彼贪等起,故此等烦恼随应俱生,故名等流。依彼体故,待彼生故,随烦恼法,故名随烦恼。
  此中随烦恼复分大中小者,由彼生起范围广狭,有差别故。大随烦恼遍染心故,名大随烦恼。中随烦恼遍不善心故,不遍染心故,名中随烦恼。小随烦恼各别起故,不遍染心,不遍恶心,范围最狭,名小随烦恼。此中各别起者,谓起忿时不起于恨,起忿等时不起悭覆等;各各别起,名各别起。
  如是已显烦恼体性。
  所谓由诸烦恼造众恶业者,如前善恶业道中言,十恶业等俱由贪嗔痴等之所起故,设无烦恼恶业无由生,是故说言由诸烦恼造众恶业也。问:前恶业道因但言贪嗔愚痴恶见,唯此四者独造恶业,余烦恼亦造恶业耶?答:一切烦恼俱造恶业。谓十小随,即贪嗔等分位性故。由无惭愧方造恶业故。八大随烦恼,遍于染心,凡恶业起皆为助伴故。由有慢故,于德有德,心不谦下,不能进修善品胜行;于所作恶,亦复不能虚心改悔;执非为是,得少为多;由是因缘,不修圣道。由有疑故,于诸谛理犹豫不决,虽闻圣道,不生信心,不起加行。如是二者,由障善故,善法不生;善法不生故,恶行无际;一切恶业,亦彼为因。故诸烦恼无不造业也。然经论中,但说贪嗔痴恶见为十恶业道因者,以贪嗔痴不善根故,恶见一种由慧邪择势力强故,就胜以说,但说四者。自余烦恼,或彼分位,或彼助伴,略故不说。
  所谓由话烦恼流转生死者,谓由烦恼故造众恶业,由恶业故受三恶道苦;设虽作善,而由烦恼故不成无漏,不出世间,由是因缘,不得解脱,流转生死。
  如是一切烦恼,彼生起时,能恼乱心,令心颠倒,令造恶业,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生忧生苦,远解脱乐,失胜善法,盛事衰退,恶声流布,智者所诃,有德所厌,身坏命终堕诸恶趣那落迦中,令不证得自胜义利,彼彼过失无量无边。凡有智者应知厌离,应修对治,令远诸恶,安住身心于善法中。
  善法第七
  佛言:一切有情,由于善法造诸善业,由善法故解脱生死。
  何谓善法?何者善法?云何由善法故造诸善业,由善法故解脱生死耶?
  言善法者,谓如是法,唯善心中之所生起,自性净善,离诸愆秽,无有过恶,此世他世俱作利益,于自于他都无违损,是为善法。
  善法多种,约分为二:一者自性善,二者相应善。言自性善法者,不待他缘,自体是善,名自性善。略十一种:所谓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言相应善法者,谓如是法性是不定,由与善法相应起故而成善法,名相应善。若善心,若善触、善作意、善受、善想、善思乃至善寻伺等,皆是。然今且说善欲、善胜解、善念、善定、善慧五种。以此五者力最强故,凡胜善法皆依此成,离正愿正慧等不能修作世出世间善行证故。即前十一种自性善法,亦赖此五转殊胜故,转有力故。故今合前,共说十六种善法。
  信 信者,谓于印顺境,至诚倚任,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此中言印顺境者,印谓印可,顺谓随顺,即是胜解。论言胜解是信因故。境谓境界,通人与法。由于彼境起胜解故,随于彼境生起信心。信含二义:一者至诚,纯直一心无二无杂是为至诚。二者倚任,倚谓倚恃,任谓委任,委任信任是信义故。由任彼故,倚恃于彼,亦由恃彼,而任彼故,合言倚任。此中至诚,显信体净,纯直不二,是净相故。此中倚任,显信行相,必于所缘,或人或法,起倚任心,方成信相故。然倚任而不至诚,不得为信,体不净故,亦非真实倚任故。设至诚而不倚任,亦不成信,无所信故,义不显现故。是故合说至诚倚任。佛法常言至心皈命,是此义也。心净为性者,论言此信澄清,能净心等,如水清珠能清浊水。由于善法等至诚倚任故,由是令心纯直不二,无染无杂,悉成善法。此显信法体极净善义。从能净他,显自体净也。由斯善法,以信为首。近有以信通三性者,彼全不了此义也。不信反此,无有至诚,无所倚任,二三其德,性不清净,是故说言心秽为性,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于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由有信故,彼相皆无。是故说言,对治不信为业。又由至诚倚任故,爱乐勤修一切善法。是故复言,乐善为业。谓如于三宝所起深信者,爱乐勤修一切佛道。于彼彼人起深信者,亦能于彼乐作施忍等善法也。
  按:通常言信,每与胜解合为一谈。故有迷信正信之别。实则信体非迷,以性净故。唯独胜解,体通三性,于不应理处起印持时,名为邪解。邪解即是常徒所称迷信耳。然迷不在信,但在,胜解,特胜解于信常引令生,必于彼起解,方于彼起信故。是以通常二者合说,或时就果说因,称解为信也。近人有因正信迷信之故而谓信通三性者,彼于信体全不了知,亦背圣言心净为性之旨,非特不知胜解而已。然此信体,实大难辨,数年思维,得义如此,庶几不背圣教,而亦能释正信迷信之疑耳。
  惭 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谓依自法,尊贵增上,崇重贤善,羞耻过恶,对治无惭,息诸恶行。
  愧 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依世间,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羞耻过罪,对治无愧,息诸恶行。
  惭愧二法,俱以羞耻为相。然二别者,惭由崇重贤善故耻作过恶,愧由轻拒暴恶故耻作过恶。耻果虽同,耻体则异。是故惭以敬重为体,即自尊心。愧正以羞耻为体,即远恶心。由是无惭者,以不自敬重为体,是即卑鄙,或云轻薄。由卑鄙故,不复以无德无行为耻,因而不顾自法,轻拒贤善。无愧者,以无羞耻为体,是即无忌惮,由无忌惮故,因而不顾世间,崇重暴恶。故此四法,不以崇重、轻拒为性,而以敬重、羞耻、卑鄙、无耻为性。
  无贪 无贪者,于有有具, (有谓三有,具谓三有中资生什物等。)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
  无嗔 无嗔者,于苦苦具, (苦谓苦果,具谓彼能生苦因等,如刑狱天灾等。)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
  无痴 无痴者,于诸谛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无贪嗔痴名三善根,能正生起诸善业故。三不善根,近对治故。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