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弘一法师的诗词人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涂敏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弘一法师的诗词人生
  涂敏华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1942年),不仅是中国近代佛教界倍受尊敬的一代宗师,而且是中国佛教界有名的高僧。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他出色地扮演了一个拓荒者和先驱者的角色。他可称得上是旷世奇才,集音乐、戏剧、美术、金石篆刻、书法、诗词于一身,是一位博于才艺、学贯中西的杰出艺术家。他把话剧这种戏剧形式引入中国并亲自粉墨登场去实践;把西洋画和钢琴音乐由日本带回国内。他既是油画家、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兼歌词作者,又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艺术教育家。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便是与法师过从甚密的得意门生。他能诗能文,尤以倚声填词见长。研究其诗词乃是弘一法师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从其诗词中我们可窥见其思想、经历之一斑,这对于研究这位少有档案留存的一代宗师是有所助益的。
  弘一法师从小就接触诗词并喜好之。他出身名门,祖辈经营盐业和银钱业。父亲李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出身于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他生而有异秉,喜好旧体诗词。5岁就从母习诵名诗格言。六七岁时,仲兄督教甚严,学{百孝图)、 (格言联璧)等,又读{文选),琅琅成诵, ”人皆异之”。9岁读{唐诗)、 (千家诗),10岁始读{四书)、 (古文观止)等,十二三岁略习训诂(尔雅)等,喜习(说文),15岁读{史记)、 (汉书)精华数种,兼读(左传L可以说,法师的童年少年时期,饱读经史诗文,为后来成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少时知书早慧,力口上自己在大家族里的生活经历,使他在区区15岁时便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老成诗句。17岁从天津名士赵元礼(幼梅)学词,但赵不工倚声,其诗学东坡,因授之苏诗。他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王维诗。兹后由唐入宋。王维诗中往往有画且富于禅意;东坡好以禅语入诗,又多豪纵清雅之语,这对法师后来喜佛事和其诗词风格影响较大。在这一时期,他还略读辞赋,兼习八股,文理清秀,识者称奇。在弱冠之年便誉满诗坛。19岁时携妻奉母迁居上海客居“城南草堂”时, “城南草堂”女主人宋贞就曾对其诗作给予高度评价: “李也文名大如斗,等身著作脍人口,酒酣诗思涌如泉,直把杜陵呼小友。”
  到上海生活是法师一生的重大转折。当时哀时光之荏苒,悲年华之老去是其当时诗词作品的一部分,其(老少年曲,梧桐树)有云:
  ……零落谁凭吊?朱颜镜里凋,白发愁边绕。一霅
  光阴,底是催人老。有千金,也难买韶华好。
  这一时期也是法师诗词作品最多,才华得到充分展现的一个丰收期。法师这种哀时伤世之感是通过一些酬答唱和、国事家事、赞颂自然等题材的诗词作品传达出来的。
  (前尘)便是一首酬答之诗,乃为七月七夕在谢秋云妆阁重有感,诗以谢之——
  风风雨雨忆前尘,悔煞欢场色相因。十日黄花愁见
  影,一弯眉月懒窥人。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
  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忆前尘”而日”风雨”,颇有悲切飘摇之感,接下二联用典,以古诗化入。最后两句乃全诗警策,把家国悲慨表现得淋漓尽致。日本著名诗人大久保评此诗“奇艳之至,其绣肠锦心,令人发妒。”虽然法师日后自评之“格调卑弱,音节曼靡“,那是因法师在人生观上有异于前之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旧时上海文人的习气之一,法师与歌妓、文友往来乃以艺相求,非以欲相往来。此类诗词尚有如(金缕曲,赠歌郎金娃娃》等,其中亦有为国事而沉痛之句: “问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游戏人生的肤浅的放纵,而是词人在国事日非之际、寄托于风情潇洒间,以诗酒声色自娱的方式。我们今天看当时名妓雁影女史朱慧百的和诗中所加几句识语便可见出“漱筒先生(即指李叔同),当湖名士,过谈累日,知其抱负非常,感事愤时,溢于言表……”。可见当时法师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由于此时正值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之时。内忧外患的乱世中,难免有感而发,法师写了不少以家事国事为题材的诗词。这些作品多集中于其日本留学前后。如《感时》一篇有”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之句。八国联军入侵时“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的悲慨。以及去日本后怀念祖国,热爱祖国的作品如(喝火令,哀国民之心死》:
  故国鸣鹎鹆,垂杨有暮鸦。江山如画日西斜。新月
  撩人,窥入碧窗纱。陌上青青草,楼头艳艳花。洛阳儿女
  学琵琶。不管冬青一树属谁家,不管冬青树底影事一些些。
  词体现了法师对祖国前途的深层思考。以短调抒发其忧抑怨断,幽微宛结之情。
  而自回国后,中华民国成立,其《满山红,民国肇造志感》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豪宕和迎接新生活的喜悦。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的壮志。此时他积极参与同盟会的刊物—《太平洋报》的创办正是此时心情的最好例证。及至后来到师范当教员,也出于教学需要写过一些歌词。歌词内容主要是对自然的赞颂及童年的怀念。最为著名的是他的传唱大江南北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
  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类恋旧伤逝的歌词反映了法师在政治时局动荡时期于乱中取静,对现实的淡漠情怀。似乎看透一切,置身事外。直到在浙江第一师范任教的后期所作的《月》、 (晚钟》等词,较之前期的{送别》这样伤感的歌词来说,则俨然有浓厚的宗教意味了。 (晚钟》中云: “众生病苦谁扶持?尘网颠倒泥涂污。惟神悯恤敷大德,拯吾罪过成正觉。” 《月》中云: “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此时法师从乱世中超拔出来,把目光投向茫茫宇宙,寻求解脱。这就无怪乎法师最终转而投身宗教了。当然我们承认发誓遁入空门有许多原因,但本文这里旨在于说明从他那时的诗词中可以见出其心路历程。故许多人诧异于法师“做了许多贡献之后, ‘突然’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立意埋名。放下万缘,一心学道。”其实若是对其诗词有所关注的人都可见其心绪之流露,它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而绝非突然之举,亦非绝望,而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法师乃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虽是看破红尘,却绝对不是悲观厌世。”法师于1918年披剃为僧后,曾表示要放弃年轻时所耽玩的艺术,认为那只会增长放逸,所以在24年的僧侣生涯中,虽亦间有诗词创作,但总数较少。此时为弘法方便,诗词形式多为偈语或接近白话的浅显的诗歌。前者为一系列《护生画集》所作的偈诗。如《众生》: “是亦众生,于我体同;应起慈心,,呤彼昏蒙。普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内容上只要弘扬人道主义,努力救世。诚如其在跋语中说“以艺术为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后者如{净峰种菊临别口占》: “我到为种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来人”。写来平白自然,朴实无华。大异于年少时倚丽的诗风。又如(赞红菊花》: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如果说他在出家前的诗词里我们看到的是个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话,现在从这首诗中我们分明看到一位耿介高古的高僧。
  以上我们对弘一法师一生从少年在天津、随后奉母至上海、留学日本、执教于杭州以至出家后云游等各个阶段里的诗词学习和创作作简单梳理,简述各时期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把这些诗词按顺序连起来,大体可见法师一生的生活遭际和思想发展的轨迹。
  (作者为福建师大文学院研究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