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转化与治疗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一行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转化与治疗
  (林毓文选译自Thich Nhat Hanht一行禅师所讲述之(PEACE IS EVERY STEP) 一书。
  (译按:对于负向情绪的处理,有的人压抑,有的人转移、有的人枧而不见、有的人长久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而佛教所提出的办法是彻底转化。在本文中一行禅师以(生气)为例,说明念念分明的重要,阐释生气的本质、根源并提出转化生气的五个步骤,读者若能举一反三活用的话,必蒙相当之法益)
  感觉之流
  感觉在导领人们思想行动上,占了非常重要的部份。各种感觉汇集成一条感觉的河流,每个感觉又依赖其它感觉而存在。观受之道只在辨识每个浮现的感受,看它流过去,然后消失。
  感受可分为三种——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面临苦受时,我们想赶走它。但是更有效地是静静地觉观它,并辨识到:“当出息时,我有苦受,当入息时,我有苦受。”清楚i深刻地辨识当下是生气、悲伤、愉悦抑或快乐的感觉。
  我们可以应用呼吸与感觉接触,同时接受它们。当呼吸轻稳时,(觉知呼吸的自然结果)身心也会慢慢变得轻(清)稳,感觉也是一样。正念观察乃基于“不二”之原则:感觉并非与吾人分开,也不是仅由吾人之外的某物所形成,而且在那一刹那,我们就是那个感觉。我们不耽溺也不排斥感觉,只是任它自去,这是禅修的要点之一。
  如果能带著小心、关爱和非暴力去面对不舒服的感觉时,即能将之转化为健康有益的能量。由于念念分明的觉察,苦受给我们很多启示,使吾人洞察、了察自己及社会。勿开刀割除
  西医过份著重外科手术,觉得不要的部份就要拿掉。身体稍稍失调,就建议开刀,心理治疗方面也差不多。治疗师要人丢弃不要的部份,保留要的部份,如此就所剩不多了。事实上,我们在丢弃不要的部份时,同时也丢掉了大部份的自己。
  与其丢掉部份的自己,不如学习转化的艺术。譬如可以将生气转化为(有益健康之)了解,不需要手术用割除忿怒。如果为忿怒而生气,那么就同时有两个生气。我们仅需带著爱心与警醒观察它,不用逃开,它能自己转化自己,如此即造就了和平。如果能对自己和平,也能对生气和平,对于忧郁、焦虑、害怕或任何不愉快的感觉也一样。转化感觉的步骤
  处理感觉的第一步,是在每个感觉刚现形时就辨识到,这要靠正念分明;以处理害怕为例,当以正念注视、辨认到是害怕时,会知道害怕与正念皆源自自己;都在自己里面,无须战斗,让正念照顾害怕即可。
  第二步是与感觉合一。最好不要说“害怕!走开,我不喜欢你,你不是我”。比较有效地是说“嗨!害怕,今天如何啊?”然后邀请正念与害怕握手为友,并合而为一。这样做似乎令人害怕,但是因为你知道你自己远多于害怕,所以你不必害怕。因为有正念,它能陪伴你的害怕。基本的练习是以觉知呼吸来滋长正念。保持鲜活有力地觉知呼吸,正念自会逐渐增强。只要有正念,就不致淹没到害怕里。事实上,当你自我觉知时,害怕已经开始转化了。·
  第三步是平静感觉,当以正念好好照顾害怕时,它已开始镇静下来。一吸口气,我平静了身心的活动”,自己与感觉同在,即是平静感觉之道。如同一个妈妈温柔地搂抱她啼哭的婴儿,当婴儿感觉到妈妈的温柔时,即停止哭叫,并平静下来。正念就像妈妈一样,它来自深层意识,正念会照顾痛苦的感觉。妈妈搂抱婴儿时,与婴儿合一。如果妈妈在想其它的事情,婴儿不会平静下来。所以妈妈必须暂时抛开其它事情,仅只楼抱婴儿。所以不要逃避自己的感觉;不要说“你不重要,你只是一种感觉”。勇敢地与感觉合一。告诉自己“呼口气,害怕平静下来了”。
  第四步是放开感觉让它走。因为平静安适了,就算还在害怕,但是你知道害怕不会成长到淹没自己的地步。当你知道能够照顾害怕时,害怕已经开始减到最低,变得软化而且不会那么不舒服。然后你可以笑笑放它走了,但是请勿就此停下来。平静下来放它走,只是治疗症状,好让你有机会深入了解害怕,并且转化它。
  第五步是看深进去,看这个婴儿——自己的害怕——虽然不害怕也不哭了,但是到底那里出了毛病?不能总是一直抱著他,必须找出毛病的原因。由观察能明白甚么可以转化感觉;会知道痛苦源自身体内外的很多原因。如果把温柔、关爱带进去,自然可以把错误调理好。注视婴儿并找到哭泣的原因,会知道该做甚么,不该做甚么,并藉此转化感觉,获得自由。
  这像心理治疗的过程,治疗师与病人一起注视苦痛的特性。常常治疗师能够揭发痛苦的原因,乃源自自己看事情的方式,以及对自己和文化乃至世界所把持的信念。治疗师检视病人的观点和信念,然后帮助他脱离牢笼,但是病人的努力才是关键点。老师必须把老师诞生在学生心里,同理治疗师必须把治疗师诞生在病人心中。病人内在的心理医生能够全天候地工作,并且做得很有效。

  治疗师治疗病人,不是简单地提供另一套信念而已。而是要帮助他明白到底是甚么观念、信仰造成了他的痛苦。某些观点是造成痛苦真正的根源,但是某些病人宁愿丢弃苦受,不愿丢弃他们的信念。所以治疗师与病人必须合作,以看清事物的真相。应用正念以转变感觉也是一样。从辨识、相融、平静到放它走的整个过程,我们彻底了解到痛苦常常是源自错误的认知。当我们了解感觉的成因及本质时,它们已经开始转化了。对生气念念分明
  生气很不舒服,像火烧一样,常使人说错话,或做出令自己往后后悔的事。当某人生气的时候,我们知道他(她)是在地狱的境界中,因为嗔恨正是构成地狱的素材之一。无嗔的心是清凉新鲜的,是真正快乐、同情与爱的基础。
  当正念之光照射生气的时候,生气之破坏的本性,立刻开始消失。我们可以跟自己说“吸口气,我知道生气在我里面。呼气时,我知道我就是生气。”如果我们紧密随息,同时辨议,观察生气,生气就不再能够支配我们的意识。
  正念分明可说是生气的同伴。觉知生气的意思,不是去压抑它,也不是去赶跑它。只是如影随形地看著它。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念念分明但不批判裁决。就像姐姐以深情关爱、安慰、照顾弟弟一样;。我们专注於呼吸是为了维持正念,然后能够全然地了知自己。
  当生气时,我们经常没有回归自己。我们想著有关让我们生气的种种人与事,诸如他可恨的样子,他的粗鲁、虚伪、残忍、坏心肠等等。我们愈想到他、听到他、看到他的时候,我们的火气更大。他的虚伪、僧恨可能是真实的、想像的或跨大的,其实问题的根源在生气本身。所以我们必须先返观自己的内在。不看不听那个让我们生气的人是最好不过了。就像消防队员,先灭了火再去找放火的人。“吸气时,知道自己在生气;呼气时,全力照顾自己的生气。:逗样就不会想到其他人,免得还在生气时说了甚么,或做了甚么,也基于全神注意呼吸的关系,因此没有造成让将来后悔的伤害。
  当我们生气时,生气就是我们主要的部份。压制或赶跑生气,就是在压制或赶跑自己。当我们愉悦时,我们就是愉悦;当我们生气时我们就是生气。生气是我们内部生起之能量流,觉知并接纳它,就可以将之转化为其它种类的能量。粪桶中的有机物很臭,但是我们可以将这废物转变成漂亮的花朵。开始我们觉得堆肥与花很不一样,但是一旦深入看,我们会明白花老早就在堆肥之中,堆肥也老早就在花之中,花儿过几个礼拜就分解成堆肥了。好的园艺匠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不会难过,厌恶,相反地,他尊重腐臭物,不会轻视它们。因为几个月后,堆肥中又长出花儿了。我们需要洞察到园艺匠这种不二的观点,并将之应用于生气上。不须要害怕或拒绝生气。愤怒就像堆肥,里头蕴含诞生漂亮事物的力量。我们需要愤怒,就好像园艺匠需要堆肥一样。接纳愤怒使我们和平喜悦,渐渐地,能够将愤怒转化为和平,慈爱和了解。槌打枕头
  表达愤怒有时候并非处理愤怒的最好方式,愤怒透过表达,反而因为复习的关系,更加强了它在意识上的深度,何况直接对一个人生气,可能造成很多伤害。
  我们有些人回自己房间,锁上门打枕头,以为这样是在接触自己的愤怒。但是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这样连和枕头接触都谈不上。如果我们真正跟枕头有接触,我们会了解它,而且不会打它。打枕头可能暂时有用,因为消耗很多能量的关系,打累了会觉得好一点。但是忿怒的根没有动摇,出去吃点营养,能量又更新了。如果忿怒的种子再度被加水的话,忿怒就又再生了,然后我们必须再去槌枕头。
  槌枕头可能可以稍为舒解一点,但是维持不久。为了真正有转化,我们必须深观忿怒之成因根源,否则忿怒的种子将再长出。如果我们播入念念分明生活之健康新种子,它们自然会去照顾、转化忿怒
  我们之念念分明能照顾一切,就像阳光能照顾一切蔬果。阳光只是照著蔬果,好像没有做甚么,但是它能转化一切。傍晚时罂粟花阖起,隔天阳光照一两小时又它盛开了。阳光能穿透花,花无抗拒,只得绽开。持续练习念念分明也一样,它将使忿怒之花开放,向我们展示它的本性。当我们了解自己忿怒的本性与根源时,就可以解脱它了。当生气时行禅
  当生气时我们希望到外头练习行禅,新鲜的空气,绿油油的树木有助于这项练习。我们可以如此练习出入息:
  入息时,我知道生气在此。
  出息时,我知道生气就是我。
  人息时,我知道生气不舒服。
  出息时,我知道这个感觉将过去。
  入息时,我平静下来。
  出息时,我强壮地足以照顾生气。
  为了减轻生气带来的不舒服,我们全心全意练习行禅,同时全心注意行进时的呼吸与步伐,以及足底与地面的接触。行进时我们复诵诗句,等平静下来,就可以直观生气。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享受呼吸、走路和周围环境之美。过一会儿,生气将退去,我们会觉得强壮些;然后我们可以直接观察生气,并且了解它。
  煮马铃薯
  感谢觉察之光的照明,当练习了念念分明的观察,我们开始明白生气的初因。禅修使我们深观事物,以明白它们的本性。我们会发现生气的根源可能是误会、笨拙、不公平、怨恨或制约。这些根源可能在我们身上或导至我们生气者的身上。一旦我们清楚地观察就能明白了解。明了是解脱的元素,并且带来慈爱与悲悯,而且有持久的效果。
  我们不会因为马铃薯不能生吃就将之丢弃。我们可以丢到锅里,加水盖上锅盖,升火煮来吃。这个火就是念念分明於呼吸与生气,锅盖就好像心念的集中,它可以防止热气跑出锅外。当我们练习觉知出入息与生气时,需要一些专注力使得练习更强而有力。因此我们可以远离散乱,而聚焦于问题上。如果我们到大自然,树下或花丛中练习,还会更容易些。
  当我们将锅子放在火上,水温慢慢上升,十分钟后水滚了,但是还是要继续加热一阵子,马铃薯才会煮熟。所以当我们练习觉知呼吸与生气时,转化已经开始了。半小时后,打开锅盖,闻到不一样的味道,我们知道可以吃了。生气已经转变成了解与悲悯的能量了。
  生气之根源
  生气的根源是缺乏了解,这包括了对自己及对造成立即不舒服事件原因的不了解。忿怒也植根于欲望、自大、毛躁及猜疑。生气最初的根源在我们自己身上,环境与其他人是次要的因素。接纳地震、洪水等大自然所带来的巨大灾害并不困难,但是对于其他人所造成的伤害,我们就很没有耐性了。我们知道地震与洪水都有原因,当然让我们生气的人,也都有其(深层的)原因。
  例如现在对我们恶言恶语的人,可能以前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过别人,或者他(她)在孩提时,他那酗酒的父亲这样对待过他。当我们明了时,我们开始从生气中解脱。我并不是说不要处罚恶意攻击我们的人,而是说,先照顾我们内在负性的种子最重要。然后接下来的帮助或处罚,将是出于同情心,而不是生气或报复。如果我们衷心去了解他人的痛苦,我们比较能以一种能够帮助他克服痛苦或迷惑的方式去回应,如此能帮助到所有人。
  心有千千结
  “结使”乃佛教心理学的专有名辞。结使是否形成,就看我们在根尘相对时,如何接待它。当某人对我们有不友善的言语时,如果我们了解原因,不在意他(她)的话,就不被干扰,那么结使就形成不了。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为甚么他会这样对我们说,我们就会被扰动、被结使捆绑。缺乏了悟正是形成结使的基础。
  如果我们练习全然觉知,就能够辨;识结使之形成,并且找到转化的方法。譬如一个太太听到自己先生在宴会中吹嘘,她内心会觉得少了点尊重。如果她跟先生讨论,可能由明了内情,而轻易地化解心结了。全然注意方能察觉初萌之心结,趁它们力量还小时,转化它们就容易多了。
  心结刚形成时,不去解开,它们将长得更紧更强。我们的意识上知道像生气、害怕、后悔这些负面感觉,并不能完全为我们自己或社会接受,因此我们会想办法将之压抑到意识的深层,好忘却它们。因为想避苦,所以制造出防卫机转,好否定这些负面情绪之存在,同时为自己制造内在和乎的假像。但是这些结使总会寻找破坏性的影像、感觉、思想、字眼或行为等路径藉以彰显。
  处理下意识结使的办法,第一步是能够觉知到它们。藉著觉知呼吸我们就能与这些结使碰头。当我们觉知到这些影像、感觉、思想、字眼或行为时,我们可以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为何当他说那个时,我会觉得不舒服?为何我对他说那个?为何当我看到那个女人时总是想到我妈妈?为何我不喜欢电影里那个行为?为何我过去恨像她那样的人?这样紧密的观察可以让埋在意识里头的结使浮到表层。
  坐禅时,感官之门关闭,沉在心海里的结使就以影像、感觉或思想的方式显露出来。我们可能注意到有忧虑、害怕或不舒服的感觉,但是不知道其原因。所以我们投以正念之光,好明白这些影像、感觉和思想之内涵,当它们开始露脸时,可能更强烈有力,甚至夺去我们的和平、愉悦和安逸,使我们再也不愿接触它们。我们可能把禅修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事物,或者停止桦修。我们也可能昏昏欲睡或改天再练习,这在心理学上叫抗拒。我们害怕去觉知苦受,因为这将带给我们痛苦,但是如果我们练习呼吸和微笑一些时候,我们将有能力诤坐正观害怕。当我们继续保持接触呼吸与微笑,我们将说,“嗨!害怕,你又来了一。
  有些人持续每天静坐好几小时,但是从未真正面对自己的感觉,他们当中一些人说感觉不重要,他们宁愿注意形而上的主题。我并非说那些禅修主题不重要,但是如果他们不考虑与实际问题之关运,那么禅修就将没甚么真正价值与助益了。
  如果我们每一个片刻都能活得觉醒,我们就能够觉知当下的感受与思想,就不会让结使形成或在意识上变得更紧。如果我们懂得如何观察感觉,我们就能够找到积年顽强结使的根源,并且转化它们。
  摘自《十方》第11卷第7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