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爱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
  张爱林
  人间佛教是清末以来佛教改革的一大潮流走向,其革新思想主要针对佛教的许多活动严重背离佛陀慈悲济世,度己救人的本怀,蜕变为超度亡灵,混饭求生的宗教而提出的。这股潮流自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主张后逐渐形成规模,成为佛教改革的主导力量。针对当时佛教的衰落状况,有志于振兴佛陀事业的人士从各方面提出改革思想,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民国期间出现过一些以“人间佛教”为主题的刊物或专号。人间佛教的中心思想是人生问题,佛陀虽然是三界导师,但在人间弘化的主体不是鬼神的,而是针对人的,太虚法师当时就直接提出“人生佛教”的口号和思想,人间佛教也是围绕“人生”这个主题展开的。我觉得,太虚法师所倡导形成的人间佛教之人生主题,下面三层意义非常重要。
  一,佛教不是死人的,而是以生活着的人为主体整个人生的。中国佛教发展到了清朝末年,主要的佛事活动就是超度亡灵,人们抱怨说,佛教因为重死重鬼,忽视活人引出了这样大的流弊,成为度鬼的佛教。太虚法师提倡的人生佛教也有对治这一流弊的意义。但话又说回来,主观上重视不重视还在其次,哪个时期都有深明佛理的出家人,济世度人也是多数出家人明白的,之所以还会发展为度鬼的宗教,关键是一个僧人的生存问题。马克思说得很实在,人首先要吃穿,有基本的生活资料才能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人对“我”的执著太厉害了,不管干什么,首先“我”要活着,为法忘躯如果不是证得了无生法忍,至少要有至诚的信仰和强烈的坚忍力,这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做到的,即使少数几个人能做到也不能摆脱多数人的“共业”。其实现在佛教界仍然存在这个问题,超度亡灵还是多数寺院经济的一大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有人在,人间佛教的提倡都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当然我不是说要各个寺院都像来果禅师改革的扬州高曼寺那样不做超度活动,都来参禅打坐了生死。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了生死当然是要的,但同时还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鬼的苦仍然要度的,只是要明白自己是度众生,而不是赚钱混饭。树立一个正确的超度理念,完善超度活动的方法,尽量避免弊端的发生。
  共业是一种势力,共业的势力表现在文化上就是主流文化。清末的时候,儒家的孝道思想严重走了样,人们把丧事办得很隆重看做很孝顺,很有面子,请和尚道士做法事是其中重要一项有面子的事,这与佛陀时代请佛为人说法,度生死,了烦恼形成鲜明的对比,佛教靠法事吃饭也成为这种文化链条中的一环。太虚法师人生佛教的提倡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试图扭转这种畸形的文化态势,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二,依着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间佛教的基本理念是完善自己高尚的人格。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缺陷的人就是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佛也是成人。怎样算是成人?以不同的价值观判断看法是不一样的,在佛教看来,人格完善的内在是净除贪嗔痴三毒烦恼,行菩萨六度万行,具体怎么去实践还要结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太虚大师作为一个出家人给出家人树立了榜样,即以凡夫之身学菩萨发心修行,行六度万行。太虚法师的社会事务很多,为佛教事业奔走于社会各界,当时也有人讥之为政治和尚。这是大师不辞劳苦,不避讥嫌行菩萨行的一面。另一方面,大师的个人修行是很高的。太虚大师在《自传》和《我的宗教经验》中都有体现。《自传》中有大师读《大般若经》的体验:
  积月余,大般若经垂尽,身心渐渐凝定。一日,阅经次,
  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刹焕然
  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边。座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
  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
  在读《华严经》中,太虚大师觉悟到华藏世界“宛然是自心现量境界,莫不通透活泼”;“以前禅录上的疑团一概冰释,心智透脱无滞,曾学过的台、贤、相宗以及世间文字,亦随心活用,悟解非凡。”
  大师在普陀山闭关修炼期间,曾有两次开悟经历。太虚大师著述颇丰,是近代以来佛教唯识学大家,但大师做学问不是死学问,也与修行结合起来。《我的宗教经验》记载:
  “当时其他的经论虽看,但很注意看《唯识述记》。《述
  记》中释‘假智诠不得自相’一段,反复看了很多次,又一次
  又入了定心现观。这与前两次不同,见到因缘生法一一有
  很深的条理,帙然丝毫不乱。这一种心境,以后每一静心观
  察,就能再现。”
  三,把握人类文化走向,发扬唯识思想。太虚法师深刻洞察到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觉察到未来是理性文化发达的时代,为此特别重视唯识学的在这方便的殊胜作用,作为摄化学者的方便,以唯识思想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的学术思想,这在太虚法师所写的《法相唯识学》一书中可以看出,大师还写了《教育新见》、《辩严译》、《订天演》、《论荀子》、《论周易》等论著。在太虚大师的注重发扬唯识思想,但也融会其他学说,不拘一宗一派,把法相唯识学、法性空慧学和法界圆觉学圆融结合,以唯识为主架,构建起包容各派佛学在内的系统佛法理论。在世间学术方面,太虚大师融贯时代思潮和西学思想,把唯识学与近代科学思想融会贯通,对现在学人也是颇有启发的。
  参考文献:
  1、印顺,《太虚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2、大虚,《大虚集》,黄夏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大虚,《法相唯识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