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略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叔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略疏
  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叙传译;二、解经题;三、明译主;四、释经文。
  一、叙传译。此经先后有十二译,其中九存三阙。第一译是《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第二译是《无端底持经》一卷,魏吴失译。第三译是《阿难目怯经》一卷,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第四译是《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第五译是《出生无量门持经》,或云《新微密持经》一卷,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第六译是《阿难陀目怯尼阿离陀经》一卷,或云《出无量门持经》,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第七译是《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或云《破魔陀罗尼经》,刘宋西域沙门功德直共玄畅译。第八译是《阿难陀目怯尼阿离陀邻尼经》一卷,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第九译是《舍利弗陀罗尼经》一卷,萧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第十译是《一向出生菩萨经》一卷,隋天竺三藏暗那崛多等译。第十一译是《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一卷,唐至相寺沙门释智严译。第十二译是《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一卷,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此中第二、三、四译阙本,余并存。今此所释即第十一译智严所译《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
  二、解经题。此经如经中佛自说,有其四名:一名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二名能达菩提陀罗尼;三名得一切智;四名降伏众魔。门者能通之义,众圣人道所由,故谓之门。无边门者此有二义:一者以此一门所通无尽,穷极法界,彻于实际,此约所通立义;二者以无边门能通一实,达于觉智,遍应群机,此约能通立义。经云:“此经是一切善根所生之本,为一切法门积集之藏”,故名《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此即直显经体而立名。能达菩提者,此经正为悟解菩提清净法身安立色身,为斯二谛即是如来智慧,亦是菩萨所行,此约经宗立名。得一切智降伏众魔者,正是此经归趣。得一切智者约智德,降伏众魔约断德,由此出生无量门具足菩萨道,则能决定得一切智摧坏魔怨也。梵云阿难陀,此云无量,亦云无边。目怯此云门。尼诃离此云成,亦云引发,亦云出生,是西晋法钦译。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元魏佛陀扇多译皆具存梵音也。
  三、明译主。
  唐终南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严译
  释智严,是于阗国王之质子,姓尉迟,名乐,幼而人唐,授左领军伟大将军上柱国,封金满郡公。以神龙三年五月舍宅为寺,膀曰奉恩,因请出家。以景龙元年十一月五日和帝生日落发,法号智严,住终南山至相寺兰若修道。于开元九年于石鳖谷老尹兰译经二部四卷,同年于奉恩寺译经二部二卷。今此经即是于奉恩寺译。又译尊胜陀罗尼一首,及《法华经药王菩萨》等咒六首,后充至相寺上座,不知所终。事详《贞元释教录》卷十四及宋《高僧传》卷三。
  四、释经文。大分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有二:初、证信序;二、发起序。证信序中有六,即六成就也。初、信成就。
  如是
  诸法实相,古今不异名如,如理而说名是。决定可信,故曰如是。
  二、闻成就。
  我闻,
  一切法无我,何故说我?谓示亲承有在,传化不绝,随世俗说,假如我闻。又诸法实相自在圆融名我,如义而解名闻。解真实义,故曰我闻。
  三、时成就。
  一时
  法无定一,随俗说一。时有二种:一名迦罗,月日昼夜等实时,二名三摩耶,谓假时。外道执时为实因,为显时假,故言一时。又诸法实相,一相无相,清净涅槃名一,因缘相合名时。感应道交,谛智合一,故曰一时。
  四、主成就。
  佛
  佛者,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五、处成就。
  住毗舍离成大林精舍,
  毗舍离者国名,此云广严,在中印度恒河北岸,人民众多,三度开拓,故名。大林精舍者,亦名摩诃盘。《智度论》卷三云:“毗耶离二处:一名摩诃盘,二名猕猴池岸精舍。”《善见律毗婆娑》卷十云:“此林无人种,自然而生,从迦维罗卫国连至雪山,故名大林。高阁讲堂者,于大林作堂。堂形如雁子,一切具足,为佛作此堂也。”
  六、众成就。
  与大比丘众四十二亿百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八十亿人。
  比丘者,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于佛教中出家之称。言大者,有五义:一数大;二断大;三位大;四名大,五知识大。如《智度论》说,众者,多比丘一处和合名众也。菩萨摩诃萨者,具云菩提萨缍摩诃萨堙。菩提此云觉道,萨堙此云有情,又云勇猛,菩提是所求果,萨缍是能求人,故云菩萨。又勇猛求于菩提,故名菩萨。摩诃此云大,为有情中上首,故云摩诃萨。
  二、发起序,有四,初、佛白思念。
  是时世尊自念,命行却后三月当般涅槃。
  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卷上云:佛言,阿难,魔王向者来请我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如是三请。我即答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魔王闻已,欢喜还宫。我即于此受魔请已即便舍寿,住命三月,以是因缘大地震动。《俱舍论》卷三云:“云何命根?谓三界寿。有余师说,先世业果。名为寿行;现在业果,名为命行。有说,由此众同分住名为寿行,由此暂住名为命行。”《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二十六云:“有说由此故住名命行,由此故死名寿行。”涅槃者,此云寂灭。众相永离云寂,生死都尽云灭也。
  二、敕命集众,有二,初、集声闻众有二,初、目连集众。
  即告长老大目犍连,汝当遍告此三千大干世界所有沙门求三乘者,皆悉集此大林精舍。于是目连敬受佛教,以神通力,一念之间至须弥顶,发大音声,令此三千大干世界所有众生咸悉闻知,而说颂曰:
  一切诸世界,佛子普当听,
  佛今雨法雨,谁乐咸宜往。
  尔时目连说此颂已,有四十二亿百千比丘来诣精舍。
  尊德耆年故云长老。目犍连者,姓也,此云采菽氏,取母氏姓而为其名,从父本名俱律陀也,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三千大干世界者,以须弥山为中心,绕以七金山,山外为四大洲,居碱水海。即一日月之所照临,一铁围山之所围绕,为一小世界,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为三千大干世界,是一佛之所教化,名一佛土。释迦佛土即此娑婆世界也。沙门者,出家之都称,此云劝勤息。勤修善法,息诸恶故。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也。乘以运载为义,运人至果,故名为乘。闻佛声教,悟四谛理,证阿罗汉,名声闻乘。独乐善寂,悟因缘理,名缘觉乘。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行,成一切智,度脱众生,名佛乘。神通者,不测为神,无碍为通。须弥山者,山名,此云妙高,一四天下之中心也。佛今雨法雨者,妙法沾利众生,灭烦恼焰,润善根芽,譬之如雨也。
  二、舍利弗集众。
  时长老舍利弗作是念言:我今亦当以神通力,今诸聚落所有沙门皆来集此。作是念已,即现神通。时有三十亿百千沙门来精舍,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舍利者,鸟名,此云鹜。弗者,弗多罗之略,此云子。其母聪明,众誉云鹜,是彼之子,故名鹜子。于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初与目犍连同习外道,闻马胜比丘说因缘偈而悟道,因与目犍连同率弟子二百人从佛出家。
  二、集菩萨众。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离一切忧菩萨、离诸境界菩萨、峰办无尽菩萨、弃诸盖菩萨、不空见菩萨、救恶趣菩萨、观世音菩萨、香象菩萨、弥勒菩萨:善男子!汝往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中所有一生补处菩萨、阿鞞跋菩萨、得无生忍菩萨,普告令集大林精舍。时诸菩萨承佛圣旨,各随所诣彼诸世界。有八十亿百千一生补处菩萨、十亿百千阿鞞跋致菩萨、三十亿无生法忍菩萨、六十亿净意解脱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复有初发菩萨之心及应法器诸菩萨等不可称计,皆与同类,承佛威神,各从本土乘空而来,为佛作礼,退住一面。
  文殊,此云妙。师利,此云吉祥。法王子者,《罗摩经集注》云:“什曰:以法身游方,莫知其所生,又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离一切忧菩萨,一名除忧暗菩萨,以圆照清净本觉之相,摧破一切无明黑暗,令诸众生证悟菩提故。离诸境界菩萨以无分别慧不取相故。峰辩无尽菩萨,一名辩积菩萨,积聚四辩,一语报万音故。弃诸盖菩萨,亦名除盖障菩萨,以大慈悲拔苦除障,施一切众生无畏,满具所愿故。不空见菩萨者,普见众生开明五眼,普令安乐故。救恶趣菩萨,一名除恶趣菩萨,赴诸恶趣,拔苦除障故。观自在菩萨,一名观世音菩萨,世有厄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故。香象菩萨者,青香象身出香风,此菩萨身香风亦如之故。常在北方香聚山中说法,见《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弥勒者,姓也,此云慈氏,南天竺婆罗门子,为释迦如来补处菩萨。一生补处菩萨者,等觉菩萨次补佛处者也。阿鞞跋致,此云不退转,谓初地乃至十地修道位诸菩萨。得无生忍者,得见真如,悟无生理,谓见道位初地菩萨。净意解脱者,谓胜解行地三贤位菩萨。初发菩萨之心者,谓十信位菩萨。应法器菩萨者,谓具足菩萨种姓,堪任发心故,即是始自种姓。终迄等觉诸菩萨等,咸悉来集,十信种姓,二位善根力浅故,承佛威神方得至也。
  三、鹙子请问,有二,初、疑念,有四,初、正思请法。
  尔时舍利弗见诸菩萨品类差别,世界不同,然皆齐等乘空来集,心生疑念,为以如来功德神力之所致耶,为复何缘而来至此?今当问佛,为令此会诸菩萨众闻佛所说疑惑悉除,获如恒沙无碍之辩,于诸如来闻法受持,无疑无忘,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品类差别者,谓诸菩萨地位高下不一。世界不同者,谓所生土或净或秽也。舍利弗尔时疑念,如是诸菩萨悟证力用深浅不同,而皆应召来集者,非是小缘,则知如来知其久思妙义,欲其启发问端,令会众广得四种利益:一者除疑惑;二者获辩才;三者得闻持;四者成菩提也。言说无滞为无碍辩,于文无疑曰受,于义无忘曰持,故云闻法受持无疑无忘也。阿之言无,耨多罗云上,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正觉。道莫之大,故名无上;无法不知,故名正等;其道正真,故云正觉,即是佛果也。
  二、得四清净。
  复令速得菩萨四种清净无尽法门。何等为四?所谓众生清净、法门清净、辩说清净、赞佛土清净。
  于法无疑故得四种清净。离恶行失,灭烦恼染,故云清净。离生灭相,故云无尽。得众生清净故,能度脱一切世间人民。得法清净故,能持诸经法,导利一切。得辩说清净故,能作诸功德,饶益一切。得赞佛土清净故,能过度一切使得佛法也。
  三、得四妙好。
  复得四种妙好之法,何等为四?所谓身相妙好、口相妙好、意相妙好、方便妙好。
  菩萨所以不获辩才者,以自利利他未善巧故。自利须凭三业,利他唯须方便。今得身相、口相、意相、方便四种妙好,则能得无碍辩才也。妙好者,谓和悦胜善也。身相妙好谓身行谨敕,口相妙好谓言语成实,意相妙好谓意念柔顺,方便妙好谓善权救护一切也。
  四、得四总持。复得悟人四陀罗尼门。何等为四?所谓受持无尽陀罗尼门、通达深法陀罗尼门、善人众生诸根方便陀罗尼门、善能分别善恶业报陀罗尼门。
  陀罗尼者,此云总持,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故。言受持无尽者,善能宣说文义故。通达深法者,通达不生不灭体故。善人众生诸根方便者,善解功德相故。善能分别善恶业报者,深悉因果用故。得四总持门,故能闻法受持无疑无忘也。
  二、正问。
  尔时舍利弗以是疑故,如其所念如其所思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动念觉观?云何菩萨清净智慧无量抉择?唯愿如来为我宣说。
  菩萨所以能得四种利益及十二微妙法门者,唯是增上慧行,故以二门请问如来。动念觉观者,谓十信三贤有分别识。寻求事理精心相故名觉,伺察事理细心相故名观。清净智慧无量抉择者,谓诸圣道五分别慧。抉谓决断,择谓简择,断疑简理故。
  四、佛赞许说。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人天,令受快乐,今问如来如是之义。舍利弗!汝欲为令初学菩萨悟解深法,疾得无量辩才方便,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汝当谛听,善思念之,吾今为汝分别解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受教而听。
  文中初赞所问法,能利益众生人天安乐也。后舍利弗下赞所念益,悟解深法故除疑惑,得无量辩才故获无碍辩,得无量方便故闻持不忘也。
  大文第二正宗分有二:初、正行;二、助行。初中有二,初长行有二,初、总标。
  尔时佛告舍利弗:若诸菩萨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发广大心,无所染著,无取无舍,受持念诵此陀罗尼。
  中道实相名为广大,普遍法界故广,具足众德故大,期心实相名发广大心。无思惑故无所染,无见惑故无所著,悟解无生故无所取,安立无尽故无可舍。以如是心行持诵陀罗尼,则得诸利益也。
  二、广说有二,初、说陀罗尼。
  尔时世尊说陀罗尼曰:
  写陀体昙 阿拿麽拿 阿溪麽溪 娑蔓多目溪娑低逻咩扫咩 欲讫低 泥鲁讫低 泥鲁讫多钵鞞 翳黎咩黎醯黎
  舸立箪 舸立谤泥 舸立跛牺 娑嚟娑黎 啰啝低 醯啰醯黎 醯礼黎 醯啰醯礼黎 战提 遮啝低 者嚟遮啰拿 遮逻遮逻拿 阿者黎 按低 按多低 舸啰拿 阿啰拿 阿散低 涅缦泥 涅靺哆泥 涅目讫低 涅殿低 涅陀嚟 涅诃嚟 涅诃啰伏麽黎 涅荷啰烧驮泥 烧跋泥尸罗烧驮泥 钵吉低秣泥 钵吉低泥拔泥 婆啝伏婆啝泥
  阿僧倪 娜咩 缮咩 微晡罗钵鞞 桑葛屣拿 姪嚟姪姪嚟 摩诃姪姪嚟 泥般泥 婆啝伏婆啝泥 婆啝泥摩诃婆啝泥 讫吒泥 摩诃讫吒泥 耶赊和低 者黎 阿者黎 摩者黎 娑摩者黎 姪茶散泥 速思体低 阿僧伽鞞呵嚟 阿僧伽泥呵黎 娑蔓多目溪 涅诃黎 涅诃啰欲讫低 涅诃啰伏麽黎 涅诃啰烧驮泥 姪荼散泥 速思体低 扫咩宋摩啝低 思荡咩 思荡摩啝低 思贪婆啝低侄荼思傥咩 思汤摩钵卑低 摩诃钵鞞 娑蔓多钵鞞 鞞摩罗钵鞞 鞞摩罗啰湿咩 娑蔓多目溪 萨婆怛逻女揭低
  间那撦陀钵啰低婆泥 驮啰尼泥驮泥 驮罗尼目抗奴散泥 萨婆勃陀婆瑟低 萨婆勃驮姪瑟耻低 泥驮那遨低嚟
  莎诃
  二、示心行处,有三,初、标。
  佛告舍利弗,菩萨若修此陀罗尼者,不应分别有为无为,亦不取不著,不增不减,不成不坏,不合不散,不生不灭,亦不念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法,亦不积集摄取诸法,但当思惟诸佛,非色非非色、非相非非相。
  为者因缘造作之义。是法从因缘生,有生灭相,是名有为。法尔本然,离生灭相,是名无为。不应分别有为无为者,以有为无为空无我故。亦不取不著者,以空空故。空智亦空,故无取著。不增不灭者,胜义空故。如实所观实相真理亦复即空,故无增减也。不成不坏者,无始空故。诸法生起始不可得,毕竟空故,以有为空及无为空破法毕竟,故无成无坏也。不合不散者谓散空故。如以五阴和合为人,若分五阴离张分散,人不可得,故无合无散也。不生不灭者,谓本性空白相空故。一切诸法性相自空,虽由众缘和合似有,若离众缘性不可得,故不生不灭也。不念过去未来现在诸法者,无法空故。过去未来法自性不可得,有法空故。现在诸法但由因缘而有即是非有,无法有法空故,三世一切法皆不可得,故不念三世诸法也。亦不积集摄取诸法者,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故。阴界人等名为诸法,是等诸法一切皆空,生死涅槃一切诸法性相寂静,求不可得,故不积集摄取也。行者修习般若波罗蜜,住是十八空中而观诸佛,以无生故非色非相,以无尽故非非色非非相,广如下文所说。
  二、释有二,初、明所离有七,初、明不取色。
  菩萨不应同于二乘取佛色身,何以故?声闻、缘觉取佛色身庄严之相,光明照耀。父母生育,饮食长养,血肉筋骨,四大合成,无常变坏,若恼不净,为佛色身。菩萨不尔,何以故?如来之身无生相故。普为众生于一切法以非明照集智资粮,显现法身虚空相无生相。如来法身以无生相而为色蕴,复以无生相甚深之义,是一切法体故。
  诸法实相具二种义:一者无生,二者无尽。是故如来亦有二种身:一者法身为无生相;二者色身为无尽相。依于如来法身,众生得积智慧资粮。依于如来色身,众生得集福德资粮。是故二者不相舍离,但执一边,便成妄计。今初明法身无生故,不应取色也。文中初句标宗。声闻、缘觉下斥非,以彼二乘,不了法身无生之旨,而执彼王宫生,双林灭,丈六身相为佛身故。菩萨不尔下显是,言如来之身无生相故者,明白受用,普为众生下明他受用。以非明照者,谓法尔感应,与生灭识不相应故,为令众生法尔增益智慧资粮,故于一切法中,法身无生之相而得显现也。如来法身下明所依,以无生相为一切法体故,如来法身以无生相而为色蕴也。
  二、明不取非色。
  然诸菩萨不应非色取如来相,何以故?若以非色取如来相,便同声闻,谓佛人于寂灭涅槃,色身断灭,无复更生。菩萨不尔,何以故?如来之身无尽相故。普为众生于一切法以非明照显现色身,以法作相集福资粮。以如来色身无尽相故,是为无尽色蕴,是故诸法亦无尽相。若众生界度脱未尽,如来常现无尽色身,或现佛身,或菩萨身、缘觉身、声闻身、梵天身、帝释身、大自在身、那罗延身,或复现于国王、大臣、长者、商主、良医之身,或现沙门、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或现丈夫、妇女、童男、童女乃至现于禽兽之身,皆为度脱诸众生故,方便示现。
  次明色身无尽相故,不应取非色而为佛身。初句标宗。若以非色下斥非,以彼二乘不了色身无尽之旨,而执双林示灭,人于无余涅槃,不复更生故。菩萨不尔下显是,言如来之身无尽相故者,明白受用,普为众生下明他受用。言以法作相者,谓清净因缘所成就故,为令众生以清净因缘作诸福业,故于一切法中色身无尽之相,法尔感应而显现也。以如来色身下明所依,以一切法无尽相故,如来色身亦无尽相,即是色蕴无尽也。若众生界下广明普门示现,以显无尽。
  三、明不取相
  复次菩萨不应同于声闻、缘觉,执取如来三十二相,谓佛色身从父母生,骨肉和合。菩萨不尔,何以故?如来之身如虚空相,无生相故。亦非明照普为众生集智资粮,于一切法显现法身。此佛法身无所人相,无尽相故示现三十二相。以无生相甚深之义,是一切诸法体故。
  复次明法身无生故,不应取相以为如来。初句标宗。谓佛色身下斥非,谓彼二乘不了法身无生之旨,执彼父母所生身,上至顶发,下及足轮,三十二相以为如来。菩萨不尔下显是,如来之身如虚空相,无生相故者,明白受用。言如虚空相者,法身无相故。亦非明照下明他受用,法尔感应,令诸众生增益智慧,故于一切法中法身显现也。此佛法身下明所依,人者根尘涉人之义,以无生相为一切法体,是故如来法身无相无所人也。而得成就三十二相者,但是方便示现耳。
  四、明不取非相。
  然诸菩萨不应同于声闻、缘觉,取佛非相,谓佛人于寂灭涅槃,诸相皆灭,无复更生。菩萨不尔,何以故?如来之身无尽相故。普为众生于一切法,以非明照显现色身,以法作相集福资粮。以如来色身无尽相故,三十二相以无尽相故,一切诸法亦无尽相。若众生界度脱未尽,如来常以诸相严身,光明显现,于其相中复现奇特无量诸相。其相云何?所谓十方诸佛及刹,于其相中悉皆影现。若有众生见闻此者,信解开悟长菩提心,由是菩萨不应以非相取于如来。
  复次明色身无尽故,不应取非相以为如来。初句标宗。谓佛人于下斥非,二乘不了色身无尽之旨,执彼无余涅槃众相永尽以为如来。菩萨不尔下显是,如来之身无尽相故者,明白受用,普为众生下明他受用,如前释。以如来色身下明所依,一切法无尽相故,如来色身亦无尽相,三十二相亦无尽相也。若众生界下明诸相无尽之义,谓一一相中现一切佛,及诸佛土庄严之相,利益众生也。
  五、明不取随好。
  复次菩萨不应同于声闻、缘觉,执取如来八十种好。
  以法身无生故,不应取于随好以为如来也。
  六、不取好灭。
  乃至灭相如上所说。若众生界度脱未尽,如来常以随好严身,光明照耀,于其好中复现奇特无尽诸相。其相云何?所谓我初发心身为国王,名曰光明,及以值遇然灯如来授我记别,乃至第三阿僧只劫于其中间所有苦行,一一皆于随好中现。若有众生见闻此者,信解开悟,长菩提心,菩萨由此不应执取随好灭相。
  复次以色身无尽故,不应取随好灭相以为如来也。若众生界下,明随好无尽之义,谓一一好中显现如来因地一切功德之相以利众生也。言身为国王名曰光明,谓释迦如来因地为光明王,见象调顺,初发求佛之心,如《贤愚因缘经》卷三中说。第二阿僧只劫满值燃灯如来,布发掩泥,得授菩提之记,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一等经中说。第三阿僧只劫满种三十二相,六度行满,本身为尸毗王舍身贸鸽,羼提比丘为迦梨王节节支解等,广如《大智度论》卷四中说。如是本行皆于随好中现也。
  七、明不取诸法。
  亦不念于家族眷属,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不行不到,亦无所得,不垢不净,不智不愚,亦无说法,无我净,无众生净,不自利,不利他,不生法,不灭法,亦不清净身语意业,亦非过去未来现在,非自为非为他。
  家族眷属者,色身边事也。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者,法身边事也。行者,所修万行也。到者,所证涅槃也。得者,所得菩提也。垢者,烦恼及阴界人也。净者,烦恼尽及阴界人尽也。智者,无分别智也。愚者,诸分别识也。说法者,教授也。无我净者,余本多作非自净非他净,谓不因自悟不因他悟也。无众生净者,宋译作非众生净亦非不净,谓非度众生非不度众生也。自利者,有我也。利他者,有人也。生法者,精进作持也。灭法者,禁戒持也。三业清净者,三业寂静也。过去未来现在者,三际也。自为者,自作也。为他者,他作也。不执取如是诸法以为如来也。
  二、明所成,有三,初、明所悟解。
  舍利弗!此菩萨始从观察如来色身及蕴界处,如是成就则为诸佛之所忆念。人是法门,尔时菩萨用此法门净菩提性,能知如来无上真净菩提法身,是诸如来法身之体,非诸凡愚所行境界,亦非二乘初学菩萨之所能知。何以故?此辈染著色身体相及蕴界处,乃至相好而修行故。
  如是成就者,谓以无生观如来故。净菩提性者,谓人初地见法明道,得无盖障三昧也。能知如来无上真净菩提法身者,谓正觉佛身安住世间不著涅槃,成等正觉不著生死,以无住道而成正觉也。如是无住处涅槃,非凡愚二乘及初学菩萨所知,以彼不了无生之旨故。
  二、明所安立。
  当知初学菩萨以此法门净菩提性,皆为愍念诸众生故,修习色身蕴界处等,当知菩提如是法门安立。何以故?以是色身随顺世法,众生因此供养三宝,修习菩萨六波罗蜜,行四摄事。于是菩萨以此法门回作世间内外诸法,或蕴界处,或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乃至或为父母眷属,戒定慧蕴解脱解脱知见蕴,凡诸药草花果甘露百谷苗稼,利众生故方便安立。
  初学菩萨悟解无生已,以大悲心修诸福德善巧方便,成就无尽色身,普利众生,以此种种差别施设而得成就无上菩提,故云菩提如是法门安立也。由于善巧随顺世法,显现无尽色身,能令众生随其善根或初发心供养三宝,或能究竟修菩萨行。六波罗蜜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此云到彼岸,亦名度。以此六行能到涅槃彼岸,故名六度。四摄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此四行能令众生生亲爱心,归附受教,故名四摄。于是菩萨下明无尽之相。内者,正报;外者,依报。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乃至五分法身等者,内法也。药草花果甘露百谷苗稼者,外法也。如是一切皆是无尽色身所摄,利益众生故。
  三、明所称可。
  若菩萨从于初句悟解菩提清净法身,复从后句安立色身,当知即为一切智人之所印可。何以故?凡愚众生结集世业,贪著我所,不了真谛,是故不称一切智心。二乘虽有胜义谛智,以非正见,灭生死种,故亦不称一切智心。诸佛如来具知胜义世俗二谛,智慧无尽,行愿满足,得大菩提,复人一切善根三昧,是故称可一切智心。何以故?凡愚众生声闻缘觉及诸菩萨所获胜福,皆众诸佛功德所致。
  菩萨若能悟解无生法身,安立无尽色身,则为诸佛之所印可。结集者,系缚招聚之义。世业者,生死之业。贪著我所者,攀缘外境也。圣智所见真实理性名为真谛,谓无生理也。凡愚不了无生,贪著生死,是故不称如来藏心也。声闻、缘觉虽有真智,以非正见者,谓厌生死,欣涅槃;灭生死种者,谓人于无余涅槃,身智永亡也。以无大悲不能安立无盖色身,故不称如来藏心也。如来智慧无尽故,证悟胜义无生;行愿满足故;安立无尽色身;人一切善根三昧故,普应群机,随类示现,是故称可如来藏心也。
  三、结。
  若如来成等正觉,莫不皆是出生无边门陀罗尼力。当知此经是一切善根所生之本,为一切法门积集之藏,种性无垢,超度魔军。舍利弗,若诸菩萨闻此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者,于无上菩提皆不退转。何以故?此经具显诸佛所行,赞其功德,能为破坏一切众生生死业行无染法式。
  如来得成正觉,皆由此经之力。以明无生故,为一切善根之本;以明无尽故,为一切法门之藏;悲智双运故,因则超过凡愚二乘,故云种姓无后;果则速成正觉,故云超度魔军。是故此经显示如来所行境界而赞其功德,若有闻者随顺修学,则能断除生死业行,处生死而不染,如莲花之不著水;处涅槃而不著,如日月之不住空,故云无染法式也。
  二、偈颂,有三,初、总颂经宗。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汝等勿乐著,一切诸法空,
  于诸佛菩提,亦莫起分别。
  于菩提涅槃,心不生疑惑,
  若能修此行,速得陀罗尼。
  听此修多罗,习智空无相,
  无生亦无灭,当速证菩提。
  勿著一切法空者,以一切法自性本空,无可取无可舍故。
  莫分别佛菩提者,以如来法身功德相好非即非离故。听此经者习智空无相无生无灭者,听此经已修习正智,照见诸法之相唯空唯无,而不舍大悲,住无所住,尽未来际,利益众生,用而恒寂也。
  二、广显利益,有四,初、得四无碍辩,有四,初、得法无碍辩。
  菩萨持是经,深解无量法,
  得生诸佛刹,亲近最胜尊。
  若得陀罗尼,决定深义趣,
  不生退惧心,受持无尽法。
  十方一切佛,说法皆尽闻,
  闻已悉受持,顶戴而奉行。
  诸佛所说句义能诠之教名法,若能持是经故,则能于十方一切诸佛所说无量诸法,皆能了解受持奉行也。初偈明能了解,于文通达为了解。次偈明能受持,于义不忘为受持。末偈明能奉行,如说而修为奉行也。
  二、得义无碍辩。
  若受持此经,于文字名句,
  及所说妙义,终无有疑忘。
  如日月光明,所照无不遍,
  了知此法门,通达无量义。
  字母声韵为文,积文成字为名,积名成句。文名句所诠者为义。于一法中通达无量义,为义无碍辩也。
  三、得辞无碍辩。
  诵持此经故,即能自开解,一切最胜法,陀罗尼妙门。
  以种种言乱辞演说妙义,通达自在,名辞无碍。开解者,心开意解,通达无壅也。
  四、得乐说无碍辩。
  假使一劫中,一切诸众生,
  所有深疑惑,皆问持经者。
  时持经菩萨,咸皆为开演,
  疑网悉已除,菩萨智无尽。
  为诸众生乐说自在,名乐说无碍。一切众生一时来问,菩萨一时能答也。
  二、明人菩萨位,有三,初、得近菩提。
  爱乐此经故,能速近菩提,
  如是真佛子,护持秘密藏。
  得法明门,见无生理,名近菩提。如来秘奥之教而非其人则不虚授,故名秘密藏。由近菩提故,堪任护持如来秘藏也。
  二、名闻十方。
  持此陀罗尼,众生咸敬念,
  诸佛共称扬,名闻十方界。
  众生爱念,诸佛称扬,故名闻十方世界也。
  三、往生佛国。
  由持此经故,临欲命终时,
  见八十亿佛,伸手俱携接。
  咸作如是言,汝当往我刹,
  由诵持此经,见受如斯福。
  以与十方如来同其悲愿,故得十方诸佛授手接引也。
  三、明灭恶生善,有四,一、罪业清净。
  若百千亿劫,造罪当应受,
  诵此陀罗尼,一月皆清净。
  《大日经义释》卷八云:“深秘释者,月喻菩提心。行者人初住地时,此心极圆净,故名第一月。”谓由诵此陀罗尼故,令菩提心极清净故,能灭除罪业也。
  二、福善现前。
  菩萨亿劫中,勤习诸功德,
  一月诵此经,其福超于彼。
  善念慧精进,三昧陀罗尼,
  经故常现前,乃至如来地。
  亿劫修诸功德,以有所得故,其福非胜,由诵此经,菩提心月尘医无染,妄想不生,故其福超彼也。由心月圆明故,五根增上乃至得成菩提也。善者,谓信根,正信圆常故。念者,念根,忆念正法故。精进者进根,勇猛修行故。慧者,慧根,思惟真理故。三昧陀罗尼者,定根,心止一境故。
  三、破除魔障。
  三界诸众生,一时尽为魔,
  诵持此经故,悉无能障碍。
  诵持此经故,善能随顺世法以利众生,故三界众生悉成为魔不能障碍也。
  四、成等正觉。
  此经中解释,一切诸法门,
  而说一切智,因是成正觉。
  一切诸法无生相无尽相故,解释斯旨即是解释一切法门。
  而悟解无生,安立无尽,因斯成菩提也。
  四、明闻法受记有二,初、举证。
  我因闻是经,然灯授我记,
  说言汝成佛,解脱诸众生。
  彼时见诸佛,其数如恒沙,
  闻诸佛说法,皆悉能解了。
  释迦如来举所亲证以为证明,由闻此经故,蒙燃灯如来为授无上菩提之记。蒙授记已,一时普见十方一切诸佛,悉闻所说诸法,无不了解也。
  二、显力有二,初、得闻法。
  若欲得受持,诸佛所说法,
  勤修学此经,速成如是力。
  此经总摄诸佛所说要义,是故勤修此经,则能受持诸佛所说法也。
  二、得受记。
  殊胜庄严刹,大会诸圣众,
  光明及妙族,皆从此经得。
  殊胜庄严刹者,所示佛土。大会诸圣众者,所摄众生。
  光明妙族等,皆佛果所记之事也。
  三、结劝受持有二,初、应正思惟。
  若人经七日,谛思惟此经,
  八十亿诸佛,为说如斯法。
  邪思慎莫思,不应思勿思,
  以智为正思,速得此经典。
  邪思慎莫思者,勿贪著我所,结集世业也。不应思勿思者,勿沉于空寂,耽著涅槃也。以智为正思者,照明无生行愿成就也。
  二、速得成佛。
  勤修此法门,勿惧菩提远,
  如人至宝渊,随意采众宝。
  若持陀罗尼,莫言无善报,
  具足人天乐,近佛位非难。
  若愿速成佛,应持是经典,
  毕竟定当得,无上大菩提。
  人天二乘福报皆从如来功德所致,而由此经力方成正觉。是故持此经故,具足人天乐,乃至得菩提也。
  正宗分中第二助行有二,初、明行法有三,初、明四清净行有二,初、长行。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成就四法,必定当得此陀罗尼。何等为四?一者不乐爱欲;二者不生嫉妒;三者于诸众生能舍一切,无恚恼故;四者昼夜欢悦深乐求法。舍利弗!若萨成就如是四法,得此陀罗尼。
  初二明不贪行,三明不嗔行,四明不痴行。爱欲者著自荣华,嫉护者不耐他荣。以不贪故,不复染著世间利乐,自不希求,于他利乐能随喜也。以不嗔故,于诸众生有来侵损,舍而不较也。以不痴故,能昼夜精勤,深心好乐,求于正法也。以能离三不善行,灭三毒烦恼,故能得四种清净无尽法门,而成此陀罗尼也。
  二、重颂。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爱欲深炽盛,能为地狱因,
  魔王此障道,应当速远离。
  懈怠造诸罪,恶业堕泥犁,
  展转在其中,多劫无休息。
  不应生嫉妒,断利及名闻,
  慈眼视贫穷,故获如是位。
  一切兴诤讼,贪爱心悭吝,
  若能悉断除,当得如斯法。
  昼夜勤求法,于众生无恚,
  复专乐此经,速能获此典。
  初二偈明贪欲过患。一为地狱因,二能障道业,三能令懈怠,四能令造罪。泥犁者梵语,此言地狱。第三一偈明不嫉妒。于他名闻利养不应生嫉妒之心,应念彼由过去慈念贫穷,故今得斯利,当深信因果而随喜也。第四偈明能舍一切。由于贪欲及悭恪,故多兴诤讼,故应断除悭贪,能舍一切也。第五偈明勤求正法。应以欢乐心,无恚害心,勤求正法,于此经典尤宜专心好乐也。
  二、明四妙好行有二,初、长行。
  复次舍利弗!若菩萨成就四法,得此陀罗尼。何等为四?一者住寂阿兰若行;二者悟人甚深法忍;三者不乐名闻利养;四者能舍所爱之物乃至身命。菩萨成就如是四法,得此陀罗尼。
  阿兰若,此云空寂无诤处。谓去村五百弓,空闲寂静之处也。无生之法至极幽妙,故云甚深。安住无生之理,心不倾动,故云悟人甚深法忍。不贪世乐故,不乐名闻利养,乃至内外之物,一切能舍也。
  二、重颂。
  尔时世尊而说倾曰:
  常习阿兰若,诸佛所种赞,
  勤行深法忍,当如救头然。
  悟人深法义,无毁告他人,
  不应恋著家,名闻利养处。
  勿于诸财宝,而生贪爱心,
  乐少欲知足,如鸟无储积。
  既已得人身,常应修善行,
  出家弃苦本,善哉得佛法。
  侨慢等烦恼,皆令得清净,
  应当勤恭敬,尊重佛法僧。
  贪利失念智,亦丧信施行,
  如是之人等,去菩提甚远。
  是故应捐弃,名誉及利养,
  修持清净戒,正见慈悲行。
  初有半偈明住阿兰若处,次有一偈明悟人甚深法忍,未得应当勤求,犹如头燃不遑暇息。已得应当安住,不生是非之心也。交有三偈半明当舍家趣于非家,勿贪著于在家名闻利养财宝。已得不爱为少欲,未得不求为知足。当念在家为众苦之本,出家能得佛法;在家多诸侨慢烦恼,出家能勤恭敬尊重三宝也。于自盛事深生醉染为侨,恃己凌他为慢。八侨者:一盛壮侨;二姓侨;三富侨;四自在侨;五寿侨;六聪明侨;七行善侨;八色侨。七慢者: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未有二偈明能舍一切贪利,不舍有其四失:一失念智;二失正信;三失布施之行;四去菩提远。是故应舍名闻利养,而修持正戒正见慈悲之行也。
  三、明四总持行有二,初、长行有四,初、标。
  复次舍利弗!若菩萨成就四法得此陀罗尼。
  二、征。
  何等为四?
  三、释有四,初、正忆念有三,初、标征。
  所谓人于八字之行,云何八字?
  二、正释有八,初、跛字行。
  一者跛字,是第一义,一切法无我人义。
  不空译《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云:“跛字者胜义。”又《大日经》卷二云:“跛字门,一切诸法第一义谛不可得故。”《大日经义释》卷五云:“梵云跛罗摩他,翻为第一义,或云胜义。萨底也,此翻为谛。”“今此跛字行正明第一义相。龙树云: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复次诸法中第一,名为涅槃。如阿昆昙云:云何无上法?谓智缘尽,智缘尽即是涅槃。若见跛字即知一切法不离第一义,第一义不离诸法实相,是为字相。若知字门实义者,第一义亦不可得。何以故?无爱无著故。智度又云:以众生著涅槃音声而作戏论,若有若无,以破著故,说涅槃空,是名第一义空,不破圣人心中所得,以圣人于一切法中不取相故。复次一切法皆人平等法界,则无高下,岂欲令无生法中有胜劣耶?是故第一义不可得也。”
  二、攞字行。
  二者攞字,人于如来无生法身,以非明照集智资粮,无所人相,以无生相而为色身,以无尽相而为色蕴人义。
  不空译《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云:“攞者,无相随形好故,是则法身。”《大日经》卷二云:“逻字门,一切诸法一切相不可得故。”《大日经义释》卷五云:“梵云逻吃洒,此翻为相。有人言,性相无有差别,如说火性即是热相。或言,少有差别,性言其体。相言可识。如释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发割截染衣是其相。若见逻字门,即知一切法皆悉有相。相复有二种,一者总相,谓无常苦空无我。别相谓诸法虽无常无我,而有各各别相,如地坚水湿火热风动等。舍为施相,不悔不恼为持戒相,心不变异为忍相,发勤为精进相,摄心为禅相,无所住著为慧相,能成事为方便相,识作生死为世间相,无识为涅槃相等。今观有为无为法体性皆空,此相与谁为相耶?如中论三相品及十二门中广说。复次净法界中百六十心等种种诸相本不生,则无造作,无造作故乃至毕竟无尘,无尘故离一切相,以离一切相故,名为诸佛自证三菩提也。”
  三、摩字行。
  三者摩字,智慧愚痴法作同类人义。
  愚痴法者,系缚法也。智慧法者,解脱法也。不空译《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云:“嚩者,愚夫法,圣人法无二。”《大日经》卷二云:“么字门,一切诸法缚不可得故。”《大日经义释卷》五云:“梵云满驮,此翻为缚。如人为缧绁所拘,不可得动转,是缚义。若以方便解是结时,则名解脱。若离身离绳,无别缚解法。如天帝释以微细缚缚阿修罗王,置忉利天上,起念欲还时,五缚已在其身,若息念时,缚自除解。若波旬绢网,复过于此百千倍数,何况业烦恼缚无为缚意生缚等耶!以要言之,若离诸因缘不隋诸法数者,乃得无缚,是为字义。《中论》云:若离五阴别有众生者,则应以五阴缚众生,而实离五阴无众生。若离五阴别有烦恼者,则应以烦恼缚五阴,而实离五阴无别烦恼。以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无缚。无缚则无解,无缚解故,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如《观缚解品》中广说。复次若诸法本来不生乃至如聚沫者,是中谁为能解?谁为所缚?是故诸缚不可得也。”
  四、舸字行。
  四者舸字,分别业报亦无业报人义。
  不空译《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云:“迦者,非业异熟。”《大日经》卷二云:“迦字门,一切诸法离作业故。”《大日经义释》卷五云:“梵音迦哩耶,是作业义,如诸外道计有作者使作者等。诸部论师亦说有作、有作者、有所用作法,三事和合故有果报。若因般若方便谓有决定,即堕无因,若堕无因,一切法则无因果。能生法名因,所生法名果。是二法无故,作及作者所用作法,罪福果报及涅槃道一切皆无。复次作作者,相因待生,若定有作法,则当定有作者,是皆不异外道论议,如《中论观作作者晶》中广说。今正观察作作者等皆悉从众缘生,即人本不生际。本不生际者,有佛无佛法尔如是,谁造作之乎?是故若见迦字,则知一切诸法皆是造作所成,名为字相。若是作法者,当知毕竟无作,名为真实义也。”
  五、阇字行。
  五者阇字,悟生老病死不生不灭人义。
  不空译《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云:“惹者,无生无灭。”《大日经》卷二云:“惹字门一切诸法生不可得故。”《大日经义释》卷五云:“惹哆也是生义。如泥团轮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缕绳机杼织师等和合故有叠生,持地筑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酪酪器钻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种子地水火风虚空时节等和合故有芽生,内法因缘亦如是,无明行等各各生因而复生。是故若见惹字门,即知一切诸法无不从缘生。如说偈言:‘众因缘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白性者,云何有是法。’是故生不可得也。外道论师说种种邪因缘,或无因缘生一切法。佛法中人亦有失般若方便故,取著因缘生灭相,如《中论》广破。复次阿字门是诸法本性不生,惹字门以十喻观生虽从缘有而不可得。若生毕竟不可得,则不异无生际。又十喻是心之影像,影像不出法界,故生亦不出无生际也。”
  六、驮字行。
  六者驮字,悟陀罗尼法体,空无相无愿,寂如涅槃开解人义。
  不空译《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云:“驮者,陀罗尼法要,空无相无愿随人法界。”《大日经》卷二云:“驮字门,一切诸法法界不可得故。”《大日经义释》卷五云:“梵云达磨驮都,名为法界。界是体义分义。佛之舍利亦名如来驮都,言是如来身分也。若见驮字门,即知一切诸法悉皆有体,谓以法界为体,所以者何?若离诸法实相,则一切法体义不成故。夫法界者,即是心界。以心界本不生故,当知法界亦本不生,乃至心界无得无舍故,当知法界亦复无得无舍。当无法可舍,况可得乎?若法界是可得相者,即是从众因缘生,若从众因缘生,当知自无本体,何况为诸法体?故法界者,唯是自证常心,无别法也。复次如来大施者,所谓大悲曼茶罗。法界者即是普门实相,如是实相不可以加持神力示人,是故无法可得。”
  七、赊字行,有四,初、总标。
  七者赊字,奢摩他住寂定相,鞞钵舍那正见诸法相。
  不空译《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云:“奢者,非奢摩他毗钵舍那一切法随入真如。”奢摩他此云止,鞞钵舍那此云观。世谛一切有为无为,名为法相。知念不颠倒,名为正见。
  二、略译。
  如何而得住于寂定?宜当精进,昼夜无间观佛形像,不应取相,当念鞞钵舍那以慧正见。
  观佛形像者,唐不空译《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云:“是尊即羯磨,波罗蜜菩萨,由住出生故,示妙采女形,显明大慈母。诸佛住是智,能普现色身,处大菩提心,跏趺连台上,大印威仪等,同不空成就。如来之相状,定羽金刚拳,当心持莲华,置般若梵箧,慧羽说法相。扬掌申五轮,忍峰现羯磨,十字金刚轮,首冠五如来,遍身草绿色,八十俱胝佛,围绕是尊住。”“复有八菩萨,安住于八方,及以八药叉,四摄八供养,次第而布列,成秘曼荼罗。”即是行者观自身于本性空中转羯磨波罗蜜菩萨也。以慧正见者,《仪轨》中云:“复于身支分,安布八字门。跛字住于心,椤字成毫相,嚩字置舌端,惹字置于头,碧色成顶相,迦字置慧掌,缘色成羯磨。十二缘行轮,驮黄置定掌,成华般若夹。奢字安观足,乞叉置止足。五字皆皓素,如雪乳鹅明,是字成轮相。”谓八字成身观也。广解有二,初、明止,有五,初、明暖位。
  若行者见佛而现,将为真佛,应作是念:“此所见佛从何方来?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方所来耶?”若将此佛是人所造,应作是念:“此佛为是泥木作耶,为复金铜所作?”如是观已,知所见佛但由我于精舍之中观佛形像,昼夜忆念,是故此佛常现目前。由是当知我常见闻一切诸法将为实者,皆从自心忆念而起,即是菩萨第一温习不住定也。
  由于昼夜忆念在像,心定想住,故能心自观察,随意见佛,犹如对面。若谓所见即佛生身,应当推求从何方来;若谓所见但是佛像,应当推求是何所作,则知亦不从他方来,亦非木石金铜所作,但由心住而得见耳。由是可知,日常见闻一切诸物,皆是白心所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是为道火前相,故名暖也。如《唯识论》卷九云:“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也。”谓此位观内心境影离心非有,唯是内心也。
  二、明顶位。
  若菩萨于初分中所作观心微得明已,应即摄念趣于加行,乃至能知世间一切所有诸法,皆悉不离自心而起,此是菩萨第二德相不住定也。
  行者重观世间一切诸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明转盛,寻思位极,故复名顶。如《成唯识论》卷九云:“义相既除灭,审观唯自己想也。”谓此位遍计所执心外之境,义相既除灭,审观唯自想,唯有内心也。又论卷九云:“如是暖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
  三、明忍位。
  菩萨复当如是观察,今此念体为谁是耶?应知但是依他起心遍计所执之所依住,当知此心无一所有如毛端许,此是菩萨第三忍不住定也。
  念住者,念为能观之智,住为所观之境,以智观境,名为念住。行者于无所取决定印持,于无能取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如《成唯识论》卷九云:“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
  四、明世第一位。
  从此复即起自在定,起此定已,即是菩萨第四世谛无上法不住定也。
  行者双印二空,从此无间必人见道,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也。
  五、明见道位。
  世谛法中菩提之心为无有上,此即依他起性之心周遍人于圆成实性,此圆成性是性净真如,而此真如是义谛心。何以故?以胜义谛有二相故。云何二相?以无生相故,如来法身清净相续体故。复以无尽相故,示现如来色身相好相续体故。此菩萨明如来法身清净体已,复明色身相好显现体己,菩萨即知法界解脱法门。见未曾有,心生欢喜,此是菩萨第一欢喜地位。
  种子所生,依因缘起一切万法,名依他起。能取所取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依他起心周遍人于倒成实性者,谓以无分别智证人真如理。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故。圆成实性是性净真如者,谓自心清净心远离一切染法,具足一切功德也。真如是义谛心者,谓自真起用,万德斯具之菩提心也。菩萨明如来法身清净体者,谓真见道五分别根本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复明色身相好显现体者,谓相见道五分别后得智,缘安立世出世谛境。菩萨即知法界解脱法门,见未曾有心生欢喜者,谓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也。
  二、明观有三,初、明圆成实性。
  云何真如是胜义谛?此圆成实性亦通义谛。贪欲恚痴于胜义中本来空寂,无可断除。清净法身于胜义中本来常住,无可增益。由以正见无所得心集智资粮,息诸恶法,是故诸佛法身显现。由以正见作诸善法,是故诸佛色身显现。
  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其体周遍常住,名为真如。《唯识述记》卷二云:“真以简妄,如以别倒。初简所执,后简依他。或真以简有漏,非虚妄故,如以简无漏,非有为故。真是实义,如是常义。故曰真如。”真法界不舍一法,不取一法,贪嗔痴性即是法性,是故无有贪嗔可断。清净法身本来具足,不假修成,故无可增益。但以众生无明执著,妄计人我,起惑造业,生死沈沦。正见无所得心,谓五分别智,远离能取所取故。集智资粮息诸恶法,是故诸佛法身显现者,谓十地之中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故。十障及十真如,如《成唯识论》卷九卷十中说。由以正见作诸善法,是故诸佛色身显现者,谓净分依他无漏有为之法,离倒究竟,胜用周遍,尽未来际利乐一切也。
  二、明依他起性。
  云何依他起性亦胜义谛?由性自无,因习起性,故离执有。然存事物,故离执无。
  由性自无,因习起性故离执有者。《成唯识论》卷八云:“依他起性有假有实,聚集相续分位住故说为假有”,谓如瓶盆有情等聚集法,多法一时所集成故,能集成虽实,所集成是假。又如过去等世虽有因果是相续性,多法多时上立一假法。如佛言,昔者鹿王,今我身是。所依五蕴刹那灭者,是体是实,于此多法相假立一有情,至今犹在故。又如不相应行是分位性,一法一时上假施设故。如是积集相续分位假中,无有白性,但由凡夫妄习似有自性,智者知己不执为有也。然存事物故离执无者,《成唯识论》卷八云:“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谓万法从种子因缘生故,智者知已不执为无也。
  三、明遍计所执性,有二,初、明蕴界处。
  复次云何遍计所执自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亦是住于胜义谛门?当知所见蕴等种类,但是凡愚宿习因缘忆念攀缘,而实非有。是故菩萨解蕴解处一切法中法身显现。菩萨既解彼蕴界处但是凡愚自心所见,然即用此摄诸众生修菩萨行,是故菩萨见蕴界处一切体相资粮,显现色身相好。
  遍计所执自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者,《成唯识论》卷八云:“周遍计度故名遍计,晶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妄执蕴界处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言所见蕴等种类,但是凡愚宿习因缘忆念攀缘而实非有者,《成唯识论》卷八云:“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无。”菩萨解蕴界处一切法中法身显现者,谓于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能取所取理恒非有,证此二空所显真如,斯名法身故。然即用此摄诸众生修菩萨行,是故菩萨见蕴界处一切体相资粮显现色身相好者,《成唯识论》卷十云:“变化身及他受用身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
  二、明佛形像。
  云何观佛形像亦住胜义谛门?当作是念。我今所见佛之形像,非佛所有种类之相,此但是我现在观察像因缘故,见佛形像得人定中,类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以是义故,见佛形像不应总无。
  我今所见佛之形像非佛所有种类之相者,以我法俱空,故人我有无一异俱不俱等皆遍计所执,性相都无,故此佛像亦非是实也。此但是我现在观察像因缘故,见佛形像得人定中者,谓定中见佛形像,但是自心心所之所变现,从因缘生,如幻事等非有似有故。言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者,谓如幻事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也。以是义故,见佛形像不应总无者,遍计所执妄安立故,无有体相,然遍计情有,本于依他假有上现,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如幻事等,不应总无也。
  四、总结。
  当知赊字与诸法无有差别,皆同法门人义。
  《大日经》卷二云:“奢字门,一切诸法本性寂故。”《大日经义译》卷五云:“梵云扇底,此翻为寂。如世间凡夫获少分淡泊之心,止息喧动,亦名为寂。乃至二乘人等永断诸行轮回,得涅槃证,亦为名寂。然非本性常寂,所以然者,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三界六道何者非是涅槃?无漏智生时,复与凡夫何异?而今独于其中作灭度想,岂非颠倒耶?又若诸法本性寂者,于四十二地中何者非是如来地?何者非是凡夫地?若弥勒菩萨以本性寂故得一生记者,一切众生皆变应得记。若一切众生于本性寂中不妨修学凡夫事者,弥勒菩萨亦应修学凡夫事。而今作差别想,岂非戏论耶?若人奢字门时,则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常无所动而无所不为。故云解脱之中多所容受,大般涅槃能建大义,皆以此也。”
  八、叉字义。
  八者叉字,诸法皆空不生不灭。何以故?悟解诸法来来空寂自性涅槃人义。
  不空译《出生无旁门陀罗尼仪轨》云:“乞叉者一切法刹那无尽无坏,无身本寂故随人一切法涅槃。”《金刚经经释字母品》云:“乞洒字门,一切法尽不可得故。”梵云阿乞洒耶,此翻无尽,此为五十字门最终之字。诸法无复可说,故为究竟无言说声。离文字言说者乃涅槃本寂之境,止息生死业系之般若海藏,是为一切法穷尽不可得也。
  三、结劝。
  是八字义如是受持。
  世间文字语言不异真言实义,是故以无相法身作种种声字,以种种声字作无相法身。行者于此八字真言实义应善受持也。
  二、正供养。
  随何方所有是经卷者,应当尊重恭敬供养。
  凡此经卷所在之处,应如佛塔庙而供养之也。
  三、正读诵。
  半月半月读诵演说。
  读诵者,自生爱乐。演说者,使人信解也。
  四、正劝化。
  若见诵习此经典者称扬劝进。
  见他诵习心生随喜,口常赞叹也。
  四、结。
  舍利弗!若有菩萨修此四法,得是陀罗尼。
  如文。
  二、重颂。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八字常忆念,书持是经典,
  半月半月说,劝化诸众生。
  由斯近佛位,智慧弥深广,
  当于十方刹,亲亲诸如来。
  即于诸佛所,学佛所行法,
  坚固护持教,诸恶悉断除。
  初一偈明四总持行,如次各有一句。后二偈明利益,一者速得菩提;二者智慧广大;三者见十方佛;四者学佛行法;五者护持正教;六者诸恶断除。
  二、明法利,有二,初、长行。
  复次舍利弗!若有菩萨修学如是陀罗尼者,当得四种善根法利。何等为四?一者十方诸佛摄护是人;二者究竟无有诸魔娆乱;三者诸恶业障速得清净;四者疾获微妙无断辩才。舍利弗!若有菩萨受持如是陀罗尼故,得此法利。
  所谓法利者,恶灭善生也。外缘之中得佛护念,魔不能娆;内行之中,业障清净,得妙辩才也。
  二、重颂。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受持是经故,十方佛护念,
  一切诸魔军,无能为娆乱。
  重苦诸业障,速尽无有余,
  于此陀罗尼,当疾得开解。
  闻赞持此经,读诵及书写,
  如说而修行,速证菩提果。
  初二句明诸佛护念,次有二句明魔不能娆,三有二句明业障速尽,四有二句明得妙辩才也,后有一偈总显此经为菩提本。故听闻、赞叹、受持、披读、讽诵、书写、修习皆能速证菩提也。于十法行中略无供养、施他、开演、思惟者,以此四即前四总持行故。
  大文第三流通分有三,初举证劝持有二,初长行有三,初约阿弥陀佛有三,初标时劫。
  佛告舍利弗,乃往古世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是时有佛,号日宝胜威宿劫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
  宝胜威宿劫王者,此佛别称。宿者,星耀光明之义。如来以下,诸佛通号,如常释也。
  二、示行相。
  舍利弗!宝胜威宿劫王如来临涅槃时,有转轮圣王名曰星持,七宝具足,王四天下。其王有子,名不思议功德最胜。时此王子年始十六,于宝胜劫王佛所最初得闻此陀罗尼,精勤修习,其后经于七万岁中,舍身命财及以王位。复于七万岁中独处闲静,结跏趺坐,胁不著地。于九十九亿百千那由他诸如来所闻说是经,悉皆受持,是时王子即便出家。经九千岁,以此无边门陀罗尼广为众生开演其义,而王子比丘于后生中教化八十亿那由他百千众生,皆悉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或有证于不退转地。时彼众中有一长者名为月幢,闻说此无边门陀罗尼已,随喜善根功德力故,得值九亿诸佛世尊恭敬供养,得此最上陀罗尼法,于诸言论最为殊胜,又获第一无断辩才,于三劫中供养诸佛。过三劫已,得成无上正等菩提,号曰燃灯。
  转轮圣王有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王四天下者,金轮圣王王领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拘卢洲也。那由他此云千万。安住阿耨多罗三菩提道者,三贤之始入于初住也。证于不退转地者,修道之初,登于初地也。燃灯一作锭光,《智度论》卷九云:“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往昔过去一大阿僧只劫时,然灯如来出现于世,释迦如来尔时为摩纳仙人,买五莲华以供养佛,布发掩泥令佛踏,蒙彼如来授菩提记。
  三、会古今。
  舍利弗!彼时不思议功德最胜王子比丘者,今无量寿佛是也。
  无量寿,梵云阿弥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彼佛于中现在说法也。
  二、约贤劫菩萨。
  舍利弗!我与贤劫诸菩萨等行菩萨道时,悉皆得闻此陀罗尼,深心随喜。由此随喜善根因缘,超越世间四十百千劫生死流转。又于九亿诸如来所供养恭敬,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贤劫诸菩萨者,即此娑婆世界现在住劫中有千佛出兴于世,既多贤圣,故名贤劫。释迦如来为贤劫中第四佛,次有弥勒佛等九十六佛。今居因位,故称菩萨也。前举阿弥陀佛往迹,明持经功德;今举千佛因行,明随喜功德。频伽在壳声胜众鸟,是故初心随喜,即能超越生死,亲睹如来,终成菩提也。
  三、劝受持随喜。
  舍利弗!若欲速得大菩提者,宜应受持此陀罗尼。若复不能受持之者,但生随喜。所以者何?由此善根,必定当得不退转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受持、读诵、书写,广为他人分别演说,其所获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一切众生无能测度。
  随喜善根,定能证见圆成。达遍计空,了依他幻,得人初地乃至菩提,何况如法修行也。
  二、重颂有三,初、显益。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有闻此经,书写生随喜,
  读诵及受持,广为他人说。
  其所获功德,众生莫能测,
  于无量劫中,受福无穷尽。
  菩萨所生处,常得见诸佛,
  获不思议信,善解深经义。
  于经有疑滞,便自能开悟,
  从是疾当成,无上菩提果。
  总持神通定,此等皆无尽,
  了达深法忍,常近诸如来。
  初偈明法行,次有一偈明福广,后有三偈显利益:一者常见佛;二者生深信;三者解经义,四者除疑滞;五者速得佛;六者得总持;七者得深定;八者悟法忍。
  二、举证。
  我念过去世,闻说如是经,
  奉观恒沙佛,速成无上道。
  彼月幢长者,得佛号然灯,
  功德胜比丘,成无量寿佛。
  我与贤劫中,无量诸菩萨,
  俱得闻此经,深心共随喜。
  以随喜功德,销灭诸尘垢,
  罪障殄无余,速成无上觉。
  初有二偈颂持经功德,后有二偈颂随喜功德。
  三、结劝。
  若乐近菩提,降魔及严相,
  勤修此总持,所欲非难获。
  若以恒沙刹,满中珍宝施,
  菩萨持是经,其福逾于彼。
  初偈正明,后偈格量。
  二、约护示修有二,初、八药叉拥护有二,初、列药叉名。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专心念此陀罗尼者,有八药叉常当拥护。何等为八?一名戍架,二名侄茶,三名钵部羝,四名那罗延跋,五名遮喇咀,六名突达产,七名俱末,八名苏博呼。此八药叉住在雪山,护念是人,资助道业,为除衰患,益其精气。
  药叉,此云能啖鬼,谓食啖人也。八药叉名,不空译本云:“初名戊啰(唐言勇猛),次名哩哩荼(唐言坚固),三名钵啰部(唐言主宰),四名那罗延末罗(唐言那罗延力),五名左哩怛罗末底(唐言行慧),六名讷达沙(唐言难摧),七名迦拿啰(唐言喔喋),八名苏摩呼(唐言妙臂)。”雪山在北天竺,山顶积雪,终年不消,故名。
  二、示持经轨。
  持是经者,应当沐浴,著净衣服,经行诵习此陀罗尼,于诸众生其心平等,观察经义如法供养。
  八大药叉拥护行者,是为能应,要须行者如法修行方为能感。外浴其身,著净衣服,以示纯洁。内净其心。怨亲平等,以示悲智。于威仪则经行诵习,于心行则观察经义。经行者,往来旋绕也。
  二、八菩萨营卫有二,初、列菩萨名。
  复有八菩萨在欲界天,亦常拥护持是经者。何等为八?一名噜遮,二名鞞唠战,三名般娘钵鞞,四名宰耶揭鞞,五名萨低,六名阿鞞钵耶钵末,七名诺叉恒啰阁,八名遮利恒磨。是八菩萨亦当营卫资助业令得此法。
  八大菩萨者,唐不空译本云:“遍照菩萨,照明菩萨,慧光菩萨,日光菩萨,警觉菩萨,满一切意菩萨,星宿王菩萨,行慧菩萨。”欲界天者,下自四天王天上至他化自在天,如是六天称欲界天也。 。
  二、示持经轨。
  持是陀罗尼者,应当尊重信受奉行,慈愍众生舍其过恶,虽受少恩心常念报,于甚深法专求开解,以善方便恒利众生,于来乞者患施无倍。
  八大菩萨拥护行者,是为能应,要须行者如法修行,方为能感。尊重信受奉行者,自利行。慈愍众生常念报恩者,利他行也。于甚深法专求开解者,自利胜进行。方便利生惠施无倍,利他胜进行也。
  三、结名显益,有四,初、会众获益。
  如来说是法时,有三十二恒河沙等菩萨得此陀罗尼,于无上菩提皆不退转,后有六十频拔罗菩萨得无生忍。复有三万二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不退有三:一、信不退,谓人住,无复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二、行不退,谓人初地,成就真唯识观,于利他行不复退失;三、念不退,谓八地已去,得无功用智,念念流人真如性海。今此中言得不退转者,谓八地已去,于正念不退转也。得无生忍,谓人初地,谓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证忍此法名得无生忍也。发无上菩提心者,十信位也,频拔啰者数名,此云十兆也。
  二、天地现瑞。
  尔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种震动,诸天雨花,百千乐器不鼓自鸣。
  大地震动,敬心柔软,心清净故。诸天雨花者,三业妙好故。乐器自鸣者,辩才无尽故。
  三、结示经名。
  时长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经何名?云何奉持?佛告舍利弗:此经名为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亦名能达菩提陀罗尼,亦名得一切智降伏众魔陀罗尼。如是受持。
  名者所以显法,经名既定,经义自明,所以结示经名,以为受持之本也。此经能获无碍辩,故名出生无边门陀罗尼;能于佛所说无有疑惑,故名能达菩提陀罗尼;能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得一切智降伏众魔罗尼也。
  四、大众奉行。
  尔时世尊说此经已,长老舍利弗及余刹土诸来菩萨,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文可解。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略疏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