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义疏(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叔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义疏
  释经五义,名、体、宗、用、教相也。
  第一释名者,一切众经皆有通、别二名,通则经之一字,别则约人、约法、约譬。或单有三,或复亦三,或俱唯一。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佛说即是教,观即是行,药王、药上即是理也。又佛即法身,观即般若,药王、药上即解脱也。当知即一达三,即三达一;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是故若闻经题,获无量功德也。
  初释佛者,佛是觉义。约天台宗明六即义,一者理即佛,谓一切众生即是佛。《涅槃经·迦叶晶》云:“众生即是佛。”《维摩经》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二者名字即佛,谓如斯之理佛若不说,无能知者。若佛出世,若阐慧日,因说得解昏暗,名生觉也。三者观行即佛,谓心缘相好,开目闭目常得见佛。念一佛与十方佛等,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念色身,念法门,念实相,一切时处念念皆觉也。四者相似即佛,谓念色、身、法门、实相,得相似相应,如《法华经》中“六根清净”是也。五者分证即佛,谓初住乃至等觉,位位一时圆具一切功德智慧,得法报应三身,以三轮益物,示现十界也。六者究竟即佛,谓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最上最胜,如十五日月也。
  次释说者,说所怀也。于一法中,以世界悉檀令种善根,以为人悉檀发起宿善,以对治悉檀消除业障。以第一义悉檀令得契真,明有明空,或明亦有亦空,或明非有非空,随机得益也。
  三释观者,约天台宗,有次第观,有一心观。从假人空观,名二谛观。此观成时,能空生死,证一切智。从空人假观,名平等观。此观成时,能空涅槃。证道种智,二观为方便,得人中道第一义谛观。此观成时,双照生死涅槃,证一切种智。是为次第三观。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只一观而三观,于一谛而三谛。三智一心中得,是为一心观。
  四释药王药上者,众生之疾,见思阻乎空寂,尘沙障乎化导,无明翳乎法性。今以空观治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以假观治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以中观治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即是药义。复次,经中自说因缘,谓以大乘平等大慧,用诸杂药及诸妙法,除行者身中四大增损之病、心中烦恼嗔恚之病,而得发起菩提之心,名为药王以如是慧,令一切有情得上气力,得闻妙法,名为药上。复次,由断烦恼而入涅槃,是药王义。不断烦恼即人涅槃,是药上义。复次,能令善根已熟诸利根者现世得益,是药王义。能令善根未熟诸钝根者亦成未来得度因缘,是药上义也。
  五释经者,训法训常。法则三世诸佛之同轨,常者三世诸佛所恒宣也。
  第二辨体者,体是主质,一切诸经莫不以实相为体,于法身则尊贵斯极,于般若则穷源极底,于解脱则通达无壅,是经体也。
  第三明宗者,宗乃旨趣所归,是经以修心妙观能灭三障为经宗也。
  第四显用者,用是力用义,是经以灭恶生善为用也。
  第五判教相者,此经是大乘方等经摄,二藏之中菩萨藏摄,顿渐悟人,是顿非渐。
  依文解释者,大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中复二:一证信序,二发起序。初中有六,谓六种成就:一者如是,为信成就;二者我闻,为闻成就;三者一时,为时成就;四者佛,为主成就;五者在毗耶离等,为处成就;六者与大比丘等,为众成就。假此六事,成此一经,六缘不具,教则不兴,故名成就。一切经初置此六事者,若约事论,有其六因。一,依佛教诫,佛涅槃时,阿难请问。佛告阿难,一切经初置此六事故。二,诸佛通轨,佛言三世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故。三,证成经理,真实不虚,令末代生信。如《智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四,简异外道。彼众以阿沤为吉,置在经初故。五,为息诤论,表己推宗有在故。六,区分经论。弟子之论先归敬三宝,如来之经先明六事故。若约理观,初四成就以证经体,第五成就以证经宗,第六成就以证经用。当经玄旨,悬辨于斯故。
  如是
  初,信成就。《智论》卷一云:“如是者,即是信也。佛法大海,信为能人,能信即是众生之心,所信亦即心中之法。”《华严》卷九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是人见真佛。身亦非是心,心亦非是身。作一切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知,心造诸如来。”《华严·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维摩经》云:“以心垢故众生垢。”如是等文,诚证非一。是故首标信者,摄果唯因,则能闻者心识为经体也。
  我闻,
  二,闻成就,所闻即声。《法华经》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十地论》云:“说者听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声,二者善字。”《唯识》卷九云:“名句字者,谓法无碍解,所说法者义无碍解。名句字者能诠之文,所说法者所诠之义。”是故次列闻者,摄所随能,以声名句文为经体也。
  一时
  三,时成就。一时者感应义,听者根熟,感佛为说,说者慈悲,应机而教。是故法王启化,机器含集,说听事讫,总名一时。《唯识》二十论云:“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相续差别识生,彼此互为增上缘故。”《佛地论》卷一云:“有义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自心变现,故名免闻。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闻者识心虽不取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名我闻。”是故次明时者,摄境唯心,以自他无漏善根为经体也。
  佛
  四,主成就。梵音佛陀,此云觉者。谓具得二智,永断二障,于境界自开悟故。又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约法身则是真如法性。《华严经·须弥品》偈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金光明最胜王经》云:“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又云:“一切诸佛利益自他至于究竟,利益自者,是法如如智,乃至如是依法如如如如智说种种法。”《仁王经·二谛品》云:“法轮者,法本如,应颂如,乃至论议如等。”摄论中名为真如所流十二分教,是故次举佛者,会缘人实,以真如法性为经体也。
  在毗耶离国猕猴林中青莲华池精舍,
  五,处成就。毗耶离一作毗舍离,此云广严,在中印度,乃六大城之一城,十六大国之一国。猕猴林青莲华池者,略云猕猴池,在毗耶离宫城外约五六里庵罗女园侧,为天竺五精舍之一。昔猕猴为佛共集穿池,故名。所以在此精舍说斯经者,此经以普贤三昧海中一行三昧为宗。德周法界曰普,至顺善调曰贤。又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为显普贤三昧称被法界,德用自在,故于广严国说。林池者,《维摩经》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是故林号猕猴者,为显一行三昧戏乐自在,堪能神通转变调伏众生也。池称青莲华者,青是空智义,莲华是无染义,为显由一行三昧力,能以诸无漏善法荫覆自心,除自他烦恼生死之热。即是以无相法住于正观,为一切众生见如来而不见如来相,化一切众生人涅槃而不见涅槃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不见庄严相也。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摩诃迦旃延,如是等众所知识;
  六,众成就,以证此经有其四用:一者灭诸罪障,二者忏除恶业,三者对治烦恼,四者得净色身。故列四众,初声闻众,二此土菩萨众,三十方菩萨众,四在家众。初中又四。初、标称,二、举数,三、列名,四、赞德。与大比丘众者,标称也。与者共义,一处、一时、一戒、一心、一见、一道、一解脱,是名为共。大者,梵云摩诃,具大、多、胜三义,修性念处得慧解脱名大,修共念处得心解脱名胜,修缘念处得无碍解脱名多。比丘者,此云破恶、怖魔、乞士。言众者,梵云僧伽,谓四人以下为众。《智论》云:“僧有四者:一,愚痴僧,谓破戒放逸僧也。二,哑羊僧,谓虽学禁戒,不学无知,不堪问对,犹如哑羊。三,有羞僧,谓修戒定慧,亦能为人开决,但未发真,自愧未能成就圣法。四,真实僧,谓从苦忍去四果圣人。千二百五十人者,举数也。”《长阿含经》卷一《初大本缘经》云:“我今一会说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尊者下列名,腊高德重,为人所尊,故名尊者。迦叶者,婆罗门姓,此云饮光。昔有锻金师为人修治佛塔相故,九十一劫身金色,生天人中快乐无极。今世值佛出家得道,于佛弟子中头陀第一。舍利弗,此云鹜子。其母名鹜,故云鹜子。方在妊时,其母忽聪明,高德剧谈,言论无滞。生年八岁,声振四方,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目犍连,此云采菽,乃其母姓。与舍利弗少为亲友,同时人道,性极慈孝,佛弟子中神通第一。迦旃延,亦婆罗门姓,此云剪剃。昔为五戒扫地,果报端正无比,佛弟子中论议第一。受持此经者,则能少欲知足,具头陀行,智慧明利,神通旷济,抉择正法,无有疑滞,便能拔除嫉妒、愚痴、悭贪、嗔恚诸罪,亦灭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诸报,故列此四名以为兴也。众所知识者,赞德。四罪若除,四障永灭,于人天中名尊德显,众所知识也。
  复有菩萨摩诃萨一万人俱,其名曰:妙臂菩萨、善普菩萨、寂音菩萨、宝德菩萨、慧德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如是等上首者也;
  二,此土菩萨众中有四:初,标称;二,举数;三,列名;四,赞德。标称言菩萨摩诃萨者。菩萨具云菩提萨缍,菩提义云道,即是佛道。萨堙此云有情,亦曰勇健,谓此有情为众生故求无上道,亦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摄论》云:“菩提萨堙为所缘境,故言菩萨。”又云:“有志有能,故名菩萨也。”摩诃萨即大有情。一万人者举数也。其名曰下列名。文殊师利,此云妙吉祥。弥勒,此云慈。上首者。赞德。受持此经,则能常和合语,无有两舌,统理大众,如手臂相助;常柔软语,言音美妙。无有恶口;常质直语,音辞寂静,无有绮语;常真实语,所言诚谛,众所宝信;无有妄语,梵行清净,慧德昭闻;无欲邪行,惠施无倍,所作吉祥;无不与取,慈悲爱护一切众生,无有杀害。如是七支业净故,列此七名以示也。
  复有十亿菩萨摩诃萨从十方来,贤首菩萨、才首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贤护菩萨、梵天菩萨、梵幢菩萨等。
  三,十方菩萨众有四:初,举数;二,标称;三,叙处;四,列名。十亿者举数。菩萨摩诃萨者标称。从十方来者叙处。贤首等者列名。受持此经,则性自贤善,无所染著,远离于贪;才华高贵,化利众生,远离于嗔;以大悲心观察世间,远离于痴;有大势力,调伏贡高,远离于慢;于诸法药得真实用,远离于疑;以无上法药疗生死本,远离身见;德用周遍无有穷际,远离边见;笃信护道无有改易,远离邪见;随顺梵行清净无染,远离戒取;无缘慈悲满众生愿,远离见取。如是断除十结,成就净心,故举十名以为发起。一一烦恼复有众多随烦恼,悉皆对治转成道业,故示有十亿菩萨从十方来也。
  复有毗耶离诸离车子五百人俱,长者主月盖、长者子宝积等,皆悉集会。
  四,在家众。离车,此云薄皮。;《善见论》卷十云:“往昔波罗捺国夫人怀妊生一肉团,赤如木槿华。以为耻,盛之器中,作金薄赤书‘波罗捺国王夫人所生’,投之江中。有一道士将归,置之一处。过半月,一肉分为二片。又过半月,二片各生五胞。又经半月,一片为男,一片为女,男黄金色,女白银色。道士见之,以慈心力故,手指自然出乳,乳人子腹。道土号儿为离车子。二子长至十六,牧牛人共立宅舍,以女嫁男。拜男为王,女为夫人。后多王子,三次开广舍宅,故名毗舍离。”《慧琳音义》卷二十九云:“梨车毗童子,梵语讹也。梵音栗聂毗,唐言贵族公子也。”长者主月盖、长者子宝积者,《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云:“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人维摩诘舍。”又《佛国品》,宝积长者子等以七宝献佛,请问菩萨净土之行。又《请观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亦月盖请佛为说。夫月盖者,无垢净明,慈心覆荫义。宝积者,无漏根力觉道等法宝聚集义。此二者即是具足智慧福德二种庄严色身清净也。受持此经,必获斯果,故列二名以示焉。
  △二,发起序有三:初,放身光;二,放眼光;三,放口光。放身光中又三:初,如来放光;二,宝积启请;三,阿难辞逊。今初。
  尔时世尊人普光三昧,身诸毛孔放杂色光,照猕猴林作七宝色,光出林上,化成七宝盖,十方世界诸希有事悉现盖中。
  世尊者,佛具万德,为世所尊。《十号经》云:“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普光三昧者,身心业用周遍全包为普,智照自在为光。《大宝积经》卷八十九云:“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又唐《华严经·十定品》中第一定曰普光三昧,经云:“住此三昧观察色身,见诸世间普人其身,于中明见一切世间及出世间,于诸世间出世间法皆无所著,即是成满普贤行愿之上定也。”毛孔放光者,为显八万四千尘劳悉皆清净,转成八万四千法门,以普应群机也。放杂色光照猕猴林者,随诸众生善根不同,应以何门而得度者,如其所应而度脱之也。七宝色者,黄金色、白银色、蓝琉璃色、赤玻璃色、白砗磲色、赤赤珠色、黄玛瑙色。或易赤珠为珊瑚,易玻璃为玫瑰或琥珀。以表如来七种胜事,又波罗蜜多行具最最胜故也。七宝盖者,人于三昧,七觉调停,生实相真解,慈荫众生也。十方世界诸希有事悉现盖中者,人于三昧,自在解脱大用无方也。
  尔时长者子宝积即从座起,诣阿难所,白言:大德,世尊今日人于三昧,举身放光,必说妙法。唯愿大德宜知此时。
  二,宝积启请。为表观药王药上法门,要须久植无漏善根者方得见闻,是故宝积启旨。白阿难者,阿难此云庆喜,佛之堂弟,于佛成道日生,故名庆喜。为佛侍者,于佛弟子中多闻第一。行高位尊,故称大德。欲其知时,请佛说法也。
  阿难答曰:长者子,佛人三昧,吾不敢请。
  三,阿难逊辞。佛人三昧,非声闻辟支佛乃至十地菩萨所能测知。不知佛心依所缘,故不敢请,以示敬心深重也。
  △二,放眼光有三:初、释迦如来放光,二、十方如来放光,三、莲中化佛放光。今初。
  说是语时,佛眼放光照药王、药上二菩萨顶,住其顶上如金刚山,十方一切无量诸佛映现此山。
  放眼光者,为将说观相法门故。照二菩萨顶者,显其大行尊高故。金刚山者,《维摩经肇注》云:“须弥山,天帝释所住金刚山也。”又《长阿含经》卷十八云:“南洲有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所治有六千由旬。”光住如山,显凝心不动也。十方诸佛于光中现者,以观二菩萨者即是观十方一切佛,得见二菩萨者即是得见十方一切佛也。
  是诸世尊亦放眼光,普照一切诸菩萨顶,在其顶上如琉璃山,十方世界诸得首楞严三昧菩萨摩诃萨映现此山。
  二,十方如来放光普照一切菩萨顶者,若受持此经,如说修行,得见二菩萨已,即得见十方一切诸佛。得见诸佛已,即能通达一切菩萨行。言琉璃者,虚空之色。万行如虚空等,不行而行,行无所行也。首楞严三昧者,《智度论》云:“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浅深,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此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涅槃经》二十七云:“首楞严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为示通达诸菩萨行已,即得具足,无有退转,乃至位齐等觉也。”复次释迦光中十方佛现,十方佛光中一切得首楞严三昧菩萨现者,为示此观药王、药上法门,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一切菩萨之所成就,亦是此观相法门上求佛道之用也。
  此相现时,猕猴池中生宝莲华,作百宝色,其色鲜白不可为譬。有诸化佛坐莲华上,身相微妙,亦人三昧,各放眼光照药王、药上二菩萨顶,及照一切诸菩萨顶。
  三,莲池化佛放光,为示此法门下化众生之用也。池生莲华作百宝色,其色鲜白者,万行具足,以大悲心反人尘劳而不染著也。化佛生莲华上者,乘斯悲愿随类示现,开示觉道,还为众生说此观二菩萨法门及一切诸菩萨行以度脱之,故各放眼光照二菩萨及一切菩萨顶也。
  △三,口光。
  尔时世尊从三昧起,熙怡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照满月面。时佛面相倍更光显,胜于常时百千万倍。
  人三昧已,观药王、药上色身功德体性业用皆悉照了,念此法门有大功勋,然后从三昧起。知众生堕在三障,唯此法门堪能拯救,而众生痴冥未尝闻知,是故微笑。今当说此观二菩萨法门,无数众生当续佛种,渐集善根,得大庄严,自致作佛。是法希有,虽诸法性犹如虚空,而依诸色相通达实际,是故微笑。有五色光从口中出者,依于如来五智演说妙法,今诸众生成就五根而进道也。亦令众生发菩提心,修大智行,成大悲业,人涅槃山,证究竟位也。照满月面者,令诸众生皆能了知如来因行果德,悉予授记,同斯修证义也。
  △自下大文第二正宗分,为两番问答。初,因宝积问,正显行法。二,因阿难问,述昔因缘。初中有二:初问,次答。初中又二:初,宝积问法;二,会众随喜。初中又四:初,请问;二,许问;三,正问;四,许说。今初。
  长者子宝积睹佛威相,叹未曾有。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绕佛七匝。长跪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白佛言:世尊,如来今日放大光明,照十方诸佛及诸菩萨,皆已云集。
  我于佛法海中欲少咨问,唯愿天尊为我说之。
  请有仪有七。从座起者,从法空起也。整衣服者,具足惭愧,任持净戒也。偏袒右肩者,以大悲力作功德事也。绕佛七匝者,仰佛摄受,灭七随眠,得七觉分,成七清净也。七随眠者,欲、嗔、有、慢、无明、见、疑也。七觉分者,择法、精进、喜、猗、念、定、舍也。七清净者,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道非道智净、行智净、行断智净也。长跪者,降诸执取也。合掌者,冥心真境,以二谛智合于如来所说权实也。瞻仰尊颜目不暂舍者,心观教理,睹法化二身也。言天尊者,天有五种:一、世间天,亦曰名天,如仁王称天子等;二、生天,谓天趣;三、圣天,谓二乘圣者;四、义天,谓十住以上菩萨;五、第一义天,谓佛。《涅槃经》卷十八云:“第一义天,谓诸佛菩萨常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也。”
  佛告宝积:恣汝所问。
  二、许问,如文。
  尔时宝积白佛言:世尊,如来今者双目放光,如金刚山,住药王、药上二菩萨顶,十方诸佛及诸菩萨映现此山。此二菩萨威德光明犹如意珠,倍更明显,胜余菩萨百千万倍。佛灭度后正法灭时,若有众生闻此二菩萨名者,得几所福?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断罪业障者,当云何观药王、药上身相光明?
  三、正问,先叙所见,后问所疑。问中有二:一、闻名生福,二,观相灭罪,即此经之用也。今于佛世,蒙佛光照,得见二菩萨。未来世中,不能得见,但闻名者,生福几何也?今以十方诸佛菩萨映现此山故,彼二菩萨威光殊胜,见者得益。未来世中不能亲承,应如何观也?言如意珠者,《智度论》五十九云;此宝名如意,无有定色,清澈微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现。是宝常能出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随意所欲,尽能与之。言善男子、善女人者,谓于正教正净信者。言正法者,《俱舍论》颂云:“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正法灭时,即众生善根转劣,有教有修而无证也。”
  佛告宝积: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四,许说。谛听者闻慧,善思念者思慧,如教而听即是修慧。具足三慧,可以近道矣。
  △二,会众随喜有二:初,长者子供佛;二,诸菩萨称赞。今初。
  说是语时,五百长者子同时俱起,为佛作礼,各以青莲华供散佛上,愿乐欲闻。
  礼佛者,申敬归尊也。以青莲华散佛者,以观智仰体圣心也。
  尔时大会及诸菩萨异口同音赞叹宝积,而唱是言:“善哉善哉!宝积乃能为于未来世中盲冥众生,问于如来甘露妙药灌顶之法。”说是语已,咸皆默然。
  二,诸菩萨称赞。法尔随喜皆言善哉。重言之者,善之至也。盲者无智不能知,冥者于境无所识,谓众生没在无明也。甘露者,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以喻此经有灭三障之用。灌顶者,天竺之俗,刹利之种欲绍其继嗣,令王种不断故,为其嫡子而作灌顶。取四大海水,以宝瓶盛之,种种严饰。注太子顶,即名为灌顶大王。以喻此经有得净色身之用,成佛种性,堪绍法王之位也。默然者,希法静听也。
  △二,答中有二:初,正答;二,结赞。初中又二:初,答闻名;二,答观相。闻名有二:初,开示行相;二,证明劝信。又初即是闻因位名,后即是闻果德名。初中又二:初,别示;二,总赞。初中又三:初,闻二菩萨名;二,闻陀罗尼法;三,闻十方佛名。初中又二:初,明闻名因缘;二,明闻名利益。今初。
  佛告宝积:未来众生具五因缘,得闻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何谓为五?一者,慈心不杀,具佛禁戒,威仪不缺。二者,孝养父母,行世十善。三者,身心安寂,系念不乱。四者闻方等经,心不惊疑,不没不退。五者,信佛不灭,于第一义,心如流水,念念不绝。
  此中五因缘,即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从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与今五缘正相吻合。彼经于孝养父母中,开出奉事师长。于具佛禁戒中,开出受持三归。今经身心安寂、系念不乱者,即发菩提心也。闻方等经心不惊疑、不退不没者,即读诵大乘也。信佛不灭、于第一义心如流水念念不绝者,即深信因果也。此五因缘即三善根,初为舍善根,二为慈善根,后三为慧善根。慈心不杀者,无畏施也。具佛禁戒威仪不缺者,舍于贪著也。具佛禁戒者,在家则三归五戒八戒,出家则十戒具足戒等。威仪不缺者,离诸轻过也,又离性罪名具佛禁戒,离诸遮罪名威仪不缺也。孝养父母者,敬行。行世十善者,慈行,身除三邪,口离四过,意断三恶,不损他故。身心安寂者,止行,亦是入于最胜具如大空之慧,理菩提心也。系念不乱者,观行,谓从初人心遂起后得巧方便道智,念一切众生没在众苦,兴心化导,事菩提心也。闻方等经者,大乘经之通名,方者方正,等者平等。又名方广,理正为方,义备为广。以广大慧穷法边际故不惊,以甚深慧彻法源底故不疑,不于深经而生偏执为不没,不怯艰难而生舍离为不退。信佛不灭者,信修常因得常果故。第一义者,理极无过名为第一,深有所以目之为义。《楞伽经》卷二云:“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心如流水念念不绝者,观察实相相续无间也。又信佛不灭者,灭谛,为出世间果,于第一义心如流水。念念不绝者,道谛,为出世间因。此二为能治,断除苦谛集谛世间因果,为所治也。
  佛告宝积:若有众生具此五缘,生生之处常得闻此二菩萨名及闻十方诸佛诸菩萨名,闻方等经心无疑虑,以得闻此二菩萨名威神力故,生生之处,五百阿僧只劫不堕恶道。
  二,明闻名利益。以此五缘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善根具足故,生生得闻二菩萨名及十方诸佛菩萨名,闻经不疑,福德增益,故不堕恶道也。威神者,外使物畏曰威,内难测度日神。又折伏为威,灵妙为神。阿僧只,此云无央数,数之极也。劫者《智度论》卷三十八云:“劫簸,秦言分别时节,世间成住坏空谓之劫。”恶道者,《地持经》云:“乘恶行往,名为恶道。”谓地狱饿鬼畜生也。
  △二,闻陀罗尼法有二:初,闻药王陀罗尼,二,闻药上陀罗尼。初中又三:初,说咒;二,明益;三,印成。今初。
  佛说是语时,药王菩萨承佛威神,即说咒曰:阿目怯(—)摩诃目佉(二)座隶(三)摩诃座(四)摩诃(五)摩诃挓翅(六)常求利(七)摩诃常求利(八)乌摩致(九)摩诃乌摩致(十)挓翅诧翅(十—)摩诃挓翅(十二)兜帝兜帝(十三)摩诃兜帝(十四)阿榆阿榆(十五)摩诃阿榆(十六)楼遮迦(十七)摩诃楼遮迦(十八)陀赊寐陀赊寐(十九)摩诃陀赊寐(二十)多兜多兜(二十一)摩诃多兜(二十二)迦留尼迦(二十三)陀奢罗奢阿(二十四)阿竹丘阿竹丘(二十五)摩瞪秪(二十六)波登雌(二十七)遮梯(二十八)遮楼罗梯(二十九)佛驮遮犁(三十)迦留尼迦(三十一)莎诃
  咒者,梵云陀罗尼,此言总持。凡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于佛教法闻持不忘。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义总持不忘。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发秘密语持,有不测之神验。四,忍陀罗尼,于法实相忍持不失。今此即是咒陀罗尼,亦名真言。以是诸佛大士诚谛之言,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故亦名为明,能破众生烦恼暗故,即以声字真言而为佛事,故无有翻。
  △二,明益有二:初,述因缘,二,明利益。今初。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说是咒已,白佛言:世尊,如此神咒,过去八十亿佛之所宣说,于今现在释迦牟尼佛及未来贤劫千佛亦说是咒。
  此咒即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同说,故可信受。贤劫千佛者,《大悲经》卷三云:“阿难,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时,尽为一水。时净居天以天眼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枝诸妙莲华,一一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气芬熏甚可爱乐。净居天因见此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而赞叹言:‘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如此劫中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名此劫称之为贤。”释迦牟尼佛者,贤劫千佛中第四佛也。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此咒者,诵此咒者,持此咒者,净诸业障、报障、烦恼障速得除灭,于现在身修行三昧,念念之中见佛色身,终不忘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夜叉,若富单那,若罗刹,若鸠盘茶,若吉遮,若毗舍阇,瞰人精气一切恶鬼能侵害者,无有是处。命欲终时,十方诸佛皆悉来迎,随意往生他方净国。
  二,明利益。比丘义云乞士,亦名除馑男。比丘尼为除馑女。此二为出家众。优婆塞为近事男,优婆夷为近事女,受三归,住五戒,亲近三宝,承事比丘,离过人道者也。此二为在家众。闻者从师面受,即是闻慧。诵者背文暗持,即是思慧。持者三密轨则,观门契印,专注不乱,即是修慧。三慧具故,则得六益。一者,净除三障。二者,修诸三昧。三者,见佛色身。四者,不失菩提心。五者,非人不得其便。六者,命终往生净国。三障者,《涅槃经》十一云:“烦恼障者,贪欲,嗔恚,愚痴,忿怒,缠盖,焦恼,嫉妒,悭吝,奸诈,谀谄,无惭,无愧,慢慢,大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贡高,忿恨,诤讼,邪命谄媚,诈现异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缚缠难解,欲于恶欲,贪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伸喜睡,欠怯不乐,贪嗜饮食,其心墓瞢,心缘异想,不善思维,身口多恶,好喜多语,诸根暗钝,发言多虚,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病。报障者,生在地狱畜生饿鬼,诽谤正法及一阐提,是名报障。三障若除,则三界生死尽也。三昧者,此云等持。离浮沈故,定慧等故,名等。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智度论》卷五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现身修诸三昧者,略说有三三昧、二十五三昧、百八三昧等,如《智论》、《涅槃》等所说,能生智慧而成众行也。见佛色身者,得除愚痴邪智故。菩提心者,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维摩经·佛国品》注云:“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正真,无法不知,遍知也。恒时希求此道,故云不忘失菩提心也。夜叉等者,皆鬼类食血肉者也。”《法华·玄赞》卷二云:“夜叉,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罗刹,此云暴恶,亦云可畏。富单那者,《玄应音义》二十五云:“臭,是饿鬼中胜者。”鸠盘茶者,《玄应音义》卷二十一云:“此曰瓮,形颇似冬瓜也。”吉遮者,起尸鬼。毗舍遮者,《孔雀王咒经》云:“梁云颠鬼。”不能侵害者,法力所致,亦是诸天善神卫护故耳。往生他方净国者,无五浊之垢染名曰净土。以持此咒者,即能持六度、四摄、三十七道晶、四无量心、十善业道,其心净故佛土净也。
  尔时世尊赞药王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说此咒,三世诸佛亦说此咒,我于此咒深生随喜。
  三,印成,以赞叹随喜印成药王所说咒能除诸苦,真实不虚也。随者,顺从之名。喜者,欣悦之称。身心顺从,深生欣悦,故云随喜。
  △二,闻药上陀罗尼亦三:初,说咒;二,明益;三,印成。今初。
  尔时药上菩萨亦于佛前而说咒曰:难那牟(一)浮致浮(二)留浮丘留浮丘(三)迦留尼迦(四)螺牟螺牟迦留尼迦(五)鞞梯鞞梯(六)迦留尼迦(七)阿毗梯他(八)阿便他阿便他(九)迦留尼迦(十)珊遮罗(十—)莎诃。
  △二,明益亦二:初,述因缘;二,明利益。今初。
  药上菩萨说是咒已,白佛言:世尊,我今于如来前,说是降烦恼海灌顶陀罗尼,此陀罗尼三世诸佛之所宣说。
  灌顶义如前,以持此咒有人正位之功用也。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此咒者,诵此咒者,持此咒者,得十功德利。何等为十?一者,此咒功德威神力故,杀生之罪疾得清净。二者,毁禁恶名皆悉除灭。三者,人若非人不得其便。四者,凡所诵念忆持不忘,犹如阿难。五者,释梵护世诸天所敬。六者,国王大臣之所敬重。七者,九十五种诸邪论师不能屈伏。八者,心游禅定,不乐世乐。九者,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之所护念,及诸声闻皆来咨受。十者,临命终时,净除业障,十方诸佛放金色光皆来迎接,为说妙法,随意往生清净佛国。
  二,明利益。得十功德利者,恶尽曰功,善满曰德。又资润福利为功,增益善行为德。所谓十者,一、除杀生罪,二、灭破戒罪,三、灭鬼神害,四、成就闻持,五、诸天敬护,六、王臣尊重,七、人民信伏,八、心安静虑,九、得大乘慧,十、往生净土。诸天敬护中言释者,帝释,即忉利天王,为一四天下主。梵者,初禅大梵天王,为千世界主。护世者四天王,各护一天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金闻天王。人民信伏中言九十五种邪论者,天竺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众,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大集经》卷五十五云:“比丘为无上宝,比余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智论》卷二十三云:“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是僧。”得大乘慧中言护念者,令外恶不侵为护,内善得生为念也。
  药上菩萨说是咒已,合掌恭敬顶礼佛足,却住一面。尔时世尊赞药上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说此咒,十方三世诸佛亦说此咒,我今深心随汝欢喜。
  三,印成,如文可解。言深心者,期心殷重,深固不易也。
  △三,闻十方佛名有二:初,献供显瑞;二,举名正闻。今初。
  时二菩萨说是咒已,各脱璎珞以供养佛。药王菩萨所散璎珞如须弥山,住佛右肩上。药上菩萨所散璎珞如须弥山,在佛左肩上。二山顶上有梵王宫,百千万亿诸梵天王恭敬合掌侍立。宫内有宝莲华,如摩尼珠,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在宫墙上,忽然来下,合而为一,如千叶金华住宫墙内,有十方佛坐金华上。
  献供显瑞中有四:初、璎珞如山,二、山现梵宫,三、宝华来下,四、华上现佛。即是示持此陀罗尼行,一者,以法供养深种善根;二者,忏悔业障离诸尘垢;三者,以大悲心化度有情;四者,发无上心誓成佛道。初中璎珞者,万行法门实摄庄严,即俗谛行也。如须弥山者,须弥此云妙高,世界之中,四宝合成,不可倾动,以显行者于一切行皆称中道法性,如如不动,即真谛行也。住佛左右肩者,由于二谛等观,定慧双运,得人如来寂照中也。二中言山上现梵王宫者,梵是离欲清净之意,以称法性修故,众罪消灭。《普贤观经》云:“瑞坐观实相,众罪如霜露也。”无量梵王合掌侍立者,系心正观,众行得净也。三中莲华者,处尘不染义。如摩尼者,满众生愿义。遍覆三千者,慈阴众生义。合而为一者,无缘大悲清净平等义。四中言十方者,十波罗蜜圆满义也。
  东方佛名须弥灯光明,东南方佛名宝藏庄严,南方佛名梅檀摩尼光,西南方佛名金海自在王,西方佛名大悲光明王,西北方佛名优钵罗莲华胜,北方佛名莲华须庄严王,东北方佛名金刚坚强自在王,上方佛名殊胜月王,下方佛名日月光王。
  二,举名正闻,如文可解。
  △二,总赞有二:初,赞闻名得益;二,劝进修胜行。今初。
  如是十方诸佛异口同音赞叹药王、药上二菩萨言:汝所说咒,十方三世诸佛之所宣说。我等往昔行菩萨道时,得闻此咒,深心随喜。以是随喜善根因缘力故,即得超越五百九十六亿劫生死之罪,于今现在得成为佛。若有众生得闻汝等二菩萨名,及闻我等十方佛名,即得除灭百千万劫生死之罪。
  闻陀罗尼名,即是闻法宝名。二闻二菩萨名,即是闻僧宝名。三闻十方佛名,即是闻佛宝名。于闻法名中,举自行得益以为证。于闻僧佛二宝名中,直说利益以为劝。
  何况受持读诵,礼拜供养。
  二,劝进修胜行。闻而信乐,尚能超出生死,何况如法修行?若于法宝受持读诵,于佛僧二宝礼拜供养,其功德更当百千倍于闻名矣。
  △二,证明劝信。即是为二菩萨授记,以示二菩萨住等觉位,果德已圆,不离因行,现菩萨身以度众生,是故闻名即能得益也。有二:初,举名以示;二,正为授记。今初。
  尔时十方诸佛说是语已,如人禅定,默然而坐。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汝等今者见是药王、药上二菩萨宝璎供养,合掌住立在我前不?是时大众弥勒为首白佛言:世尊,唯然已见。
  为令大众生心敬重,故佛举名以示。弥勒菩萨为一生补处,今为一生补处菩萨授记,是故弥勒为首而答也。如来以三轮化导,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口业说法名正教轮,意业鉴机名记心轮。今释迦授记即正教轮,十方诸佛人于禅定即记心轮。又以诸如来有此二法,若说法,若圣默然。《思益经·如来二事品》云:“若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而教诫之,名为说法。常人于定,心不散乱,名圣默然。”释迦授记,即是说法。诸佛人定,即圣默然也。
  △二,正为授记有二:初,为药王菩萨授记;二,为药上菩萨授记。初中又二:初,如来授记;二,乐王供养。今初。
  佛告弥勒阿逸多:是药王菩萨久修梵行,诸愿已满,于未来世过算数劫当得作佛,号净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常安乐光,劫名胜满。彼佛出时,其地金刚,色如白宝至金刚际,空中自然雨白宝华,团圆正等五十由旬遍满其国,彼土众生无身心病,天雨甘露不以为食,纯服无上大乘法味。彼佛寿命五百万亿阿僧祇劫,正法住世四百万阿僧只劫,像法住世百十万亿阿僧只劫,生彼国中皆悉住于陀罗尼门,念定不忘。
  授记中初显因圆,后明果满。今授记者,《智者观经疏》云:“四种净土,谓凡圣同居士,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四土各有净秽。夫法身居常寂光土,不生不灭,遍一切处,不可授记。报身居实报庄严土,佛佛道同,圆满究竟,无须授记。胜应身居方便有余土,劣应身居凡圣同居士,随所摄有情利钝不同,法门有别,性相差异,则须授记。释迦如来为摄刚强难调有情,则有娑婆秽土。为摄大乘菩萨,则有无胜净土。如《涅槃》说。今此经既是释迦如来于娑婆世界依应身所说,则亦是就彼佛凡圣同居士而与授记也。文中阿逸多者,此云无能胜,乃弥勒之名。言梵行者,净行,此自觉也。愿满者,觉他也。果满中,初说三世间名,后明体用。佛号净眼者,约智正觉世间说,即能化智身。国名常安乐光者,约器世间说,即所化之境。劫名胜满者,约众生世间说,即所化机类。净眼者,别号。如来等者,通称。《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云:“言无虚妄,故名如来。”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供。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名正等觉。明谓三明行。如经说止观二品极善圆满,是故说名明行圆满,上升最极,永不退还,故名善逝。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类染净品故,名世间解。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最胜调心方便,是故说名无上士。调御丈夫,为实眼故,为实智故,为实义故,为实法故,与显了义为开导故,与一切义为所依故,与不了义为能了故,与所生疑为能断故,与甚深处为能显故,令明净故,与一切法为根本故,为开导故,为所依故。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出离一切众苦,是故说佛为天人师。于能引摄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前等觉,故名为佛。能破诸魔大小军众,具足功德,名薄伽梵。薄伽梵者,此云世尊。其地金刚色如白宝至金刚际者,显彼土功德以大智大慈为体,大智摧伏一切烦恼结缚,非一切障所坏,能坏一切障,故其地金刚也。大慈平等救济一切有情,普于一切有情诸法无我真如平等性转,恒常现行救度一切,故色如白宝至金刚际也。空中自然雨白宝、华团圆正等、五十由旬遍满其国者,显彼土功德以大悲心为性故。此大悲心广大无碍,故团圆正等。依于五义,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办故,于三苦境作行相故,以三界有情为所缘故,于一切有情平等利乐故,是最上品无能齐故,是故五十由旬。彼土众生无身心病、天雨甘露不以为食、纯服无上大乘法味者,为显彼土功德以大乘为相故。身病者,四大增损。心疾者,烦恼嗔恚。彼佛寿命五百万亿阿僧只劫、正法住世四百万阿僧只劫、像法住世百十万亿阿僧只劫、生彼国中皆悉住于陀罗尼门念定不忘者,为显彼土功德以三昧总持为用也。陀罗尼门即是总持。念定不忘即是三昧。正法像法者,若佛正法,教行证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无证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证并无也。
  药王菩萨得授记已,即从座起,踊身虚空作十八变,从上来下,华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金华林,列住空中。
  二,药王供养。十八变者诸说不同,《摩诃止观·辅行》卷四十云:“亦属身通。一、右胁出水,二、左胁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身上下出水火为四。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从空中没而复现地,十二、地没而现空中,空中行住坐卧为四。十七、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十八、大复现小。”《增一阿含》卷五十《大爱道般涅槃品》云:“腾在虚空,于虚空中坐卧经行,或出火焰,身下出烟,身上出水,身下出水,身上出烟,举身放焰,举身放烟,左胁出水,右胁出火,右胁出水,左胁出火,前出火,后出水,前出水,后出火,举身出火,举身出水。”又《阿难同学经》云:“便升虚空现若干变化,或化一身为若干身,或化若干身为一身,或为石铁,或为金刚,或为墙壁城郭,或为高山石壁,皆过无碍。出没于地,譬如流水而无里碍。结跏趺坐满虚空中,譬如大火炎,亦如飞鸟:犹如此日月,有大威神以手摩故。化身至梵天,于虚空中坐卧经行,或现烟炎,身下出烟,身上出火,身上出烟,身下出火,左出烟,右出火,右出烟,左出火,前出烟,后出火,后出烟,前出火,举身出烟,举身出炎,举身出火。”《瑜伽师地论》三十七云:“云何能变神境智通品类差别。谓十八变,一者震动,二者炽然,三者流布,四者示现,五者转变,六者往来,七者卷,八者舒,九者众像人身,十者同类往趣,十一者显,十二者隐,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辩才,十六者能施忆念,十七者能施安乐,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类皆名能变神境智通,言作十八变者,为示大慈化物。散华供佛,为示大智契真。药王因地以大精进真法供养如来,如《法华·药王本事晶》说:“故取散华列住空中,不退堕也。”
  △二,为药上菩萨授记又二:初,如来授记;二,药上供养。今初。
  尔时世尊复告弥勒:是药上菩萨次药王复当得作佛,号曰净藏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净藏如来出现世时,此白宝地变为金色,金华金光充遍世界,其国众生悉皆具足无生法忍。净藏如来寿命六十二小劫,正法住世百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五百六十小劫。
  净藏如来者,约智正觉世间说。国名劫名同上故不说。以二如来所化境同,所摄机同也。此白宝地变金色者,为示彼土功德以大悲为体,如来大悲称法性起,最胜上品,故为金色。金华金光充遍世界者,为示彼土功德以菩提心为性,此菩提心坚固勇猛,依四弘誓,成净三业也。其国众生皆悉具足无生法忍者,为示彼土功德以心智寂灭为相。无生法忍者,《智论》七十三云:“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聛跋致。”又《大宝积经》二十六云:“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如来寿命六十二小劫等者,为示彼土功德以得大解脱为用也。
  尔时药上菩萨闻授记已,即人三昧,化身为华,如瞻葡林,七宝庄严化成华云,以此华云持供养佛。时华云中放金色光,金色光中出琉璃云,琉璃云中演说偈颂曰:
  正遍知世尊,无染释师子,
  十方无等侣,慧光照法界。
  普愍于一切,出现于世间,
  我今头面礼,大悲三念处。
  尔时药上菩萨说是偈已,还复本座。
  供养中有六:一,化身为华,舍身而为供养也。二,多成云,普贤胜解广大无际也。三,空中现光,赞佛自证随智之德。四,光出琉璃,琉璃者蓝宝,如虚空色,赞佛应物随情之德。五,云中说偈为二,初有一偈赞实智,二有一偈赞权智。六,供已复座。初中言如瞻卜林者,亦作瞻婆。《玄应音义》二十一云:“此云金色乐。”《大论》云:“黄花树也,树形高大,花亦甚香,其气逐风弥远,以喻诸佛德风远播也。”《维摩经·观众生品》云:“如人人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诸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赞实智中言正遍知者,亦作正等觉,如前十号中说,谓真正如法界而知也。又《法蕴足论》卷二云:“正等觉者,如世尊言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来一切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正等觉。”言世尊者,梵云薄伽梵。《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云:“薄伽梵者,坦然安坐妙菩提座,任运摧灭一切魔军大势力故。”言无染者,本性净故。言释师子者,赞佛于三界自在无畏之德。言十方无等侣者,无上无比也。慧光照法界者,以如如智照如如之境也。赞权智中言普愍于一切,出现于世间者,大悲垂应也。三念处者,《无性摄论释》卷九云:“三念住者,谓诸如来说正法时,一类弟子恭敬属耳,住奉教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如来于彼无悦无喜,心不踊跃。一类弟子不生恭敬,翻前广说,如来于彼不生恚恨,不生不忍,非不保任。一类弟子亦生恭敬亦不恭敬乃至广说,如来于彼其心无二,谓不喜悦亦不恚恨,于彼一切遍住妙舍。”六、供已复座者,带现色身复归本,座也。
  △自下正宗分大科正答中、二。答观相亦二。初中又二:初,观药王菩萨;二,观药上菩萨。初中又四:初,明五想;二,明二观;三,明二行;四,明邪正。今初。
  佛告大众:佛灭度后,若有众生系念思惟观药王菩萨者,当作五想:一者,系念数息想。二者,安定心想。三者,不出息想。四者,念实相想。五者,安住三昧想。
  此五想者,即六妙门前五门也。数息乃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久久相应,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意虚凝,心相渐细。此数妙门也。安定心想者,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出入,心住息缘,五分散意,久久相应,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遍身出入,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此随妙门也。不出息想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久久相应,觉身心泯然人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散。此止妙门也。念实相想者,观身不净,诸受皆苦,心识无常,刹那不住,身受心法,悉属因缘,皆无自性,久久相应,得四念处,破四颠倒。此观妙门也。安住三昧者,反观观心,因成相续,相待三假,则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还源之要。久久相应,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返本还源。此还妙门也。
  △二,明二观中有二:初,第一观;二,第二观。初中有八:一,身量;二,相好;三,顶髻;四,天冠;五,毫相;六,身光;七,臂指;八,行步。今初。
  佛告弥勒:若善男子,善女子修此五想者,于一念中即便得见药王菩萨。是药王菩萨身长十二由旬,随应众生或十八丈,或现八尺。
  所以得见药王菩萨功德相貌者,即是净妙门也,以妄想垢、分别垢、存我垢皆息尽故。身量有大中小者,谓变现自在也。又释者,十二由旬是菩萨报身量,十八丈及八尺者是菩萨应化身量也。
  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如佛无异。
  二,相好。相好义如常释。身紫金色,即三十二相中之一。《优婆塞戒经》卷一云:“为菩萨时,于无量常施众生房舍、卧具、饮食、灯明,是故次得金色身相。为显菩萨之行布施为首,为故出之。相好皆是大悲果报。如佛无异者,即无缘悲心广普如佛,亦示福德圆满,位处等觉也。”
  顶上肉髻有十四摩尼珠,其一一珠有十四楞,一一楞间有十四华,以严天冠。
  三,顶髻。《优婆塞戒经》卷一云:“次得二相,一者肉髻,二广长舌。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众生,是故次得如是二相。”是故顶髻以表应众生机随形示现,演说妙法之德。有十四珠者,约位则从因至果有十四忍,约法则教化之行十善四摄,约德则普贤境界具十四等也。
  其天冠内有十方佛及诸菩萨,皆悉影现如众宝钿。
  四,天冠。如是位行德用,该彻一切因果,故十方诸佛菩萨皆于中现也。
  眉间毫相白琉璃色,绕身七匝,如白宝帐。
  五,白毫。言眉间者,表中道也。白毫者,表一乘也。表里显明称白,教无织隐为毫,即是漏道证道白净法也。故此毫相能除百亿那由他恒沙生死之罪。《优婆塞戒经》卷一云:“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宣说正法,实法不虚,是故之得白毫光相。”
  身诸毛孔流出光明如摩尼珠,数满八万四千。其一一珠宛转右旋,如七实城优钵罗华。一一华上有一化佛,方身丈六、如释迦牟尼。一一如来有五百菩萨以上为侍者。
  六,身光。菩萨因中发菩提心,修无量行愿,一切行业悉为利他,故能满足八万四千波罗蜜,破除众生惑障犹如光明,摧伏一切外道故如青莲,满足一切志愿故右化佛化菩萨也。
  是药王菩萨其两臂如百宝色,手十指端雨诸七宝。若有众生观此菩萨十指端者,四百四病自然除灭,身诸烦恼皆悉不起。
  七,臂指。十指雨宝者满愿义也。四百四病自然除灭者,身病得除也。身诸烦恼皆悉不起者,心病皆愈也。
  其两足下雨金刚宝,一一宝珠化成宝云台。其宝云台中有化菩萨,无数诸天以为侍者,时化菩萨演说四谛苦空无常无我,亦说甚深诸菩萨行。此想成时,是名初观药王菩萨功德相貌。
  八,行步。手中雨宝约证门德,足下雨宝约行门用。又手中雨宝成就断德,足下雨宝成就智德。此观成时,即于六即位中为名字即,谓于名字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故。
  △第二观中有二:一,观心光;二,观身光。初中又四:一,心放光明;二,心光如山;二,化佛说法;四,见十方佛。今初。
  第二观者,心渐广大,得见药王菩萨具足身相。时药王菩萨心如梅檀摩尼珠,开敷清净在百千亿光明。
  心如摩尼者,菩提心体备具万德,谓一切如来普贤心也。
  此诸光明绕身百匝,如百亿宝山,其一一山有百亿宝窟。
  二,心光如山。谓以慧观悟一切法无自性故,止除一切妄惑,自真起用,万德斯备,即是胜义菩提心行相也。
  一一窟中有十亿化佛,身色相好皆悉庄严。是诸化佛异口同音,皆共称说药王菩萨本行因缘。
  三,化佛说法。药王本行即是念一切众生悉含如来藏性,堪安住于无上菩提,故修四弘誓愿,以大乘微妙法而悉度之,即是行愿菩提心行相也。
  此相现时,念念之中,见十方佛为诸行者随宜说法。
  四,见十方佛。谓等持诸佛自行化他之万德,遍人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救护之,无所不至,即是三摩地菩提心行相也。此观成时,于六即位中得成观行即,既知名字,复起观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于圆教为外凡位,伏五住地烦恼,于别教为十信位也。
  △二,观身光有三:初,蒙光照触;二,闻说妙药;三,闻说六度。今初。
  时药王菩萨一一毛孔放百亿摩尼珠光,照诸行者。行者见已,得净六根。
  得净六根即相似即,止观愈明静故,断见思尘沙惑,圆伏无明,相似证真,即圆教内凡十信位,于别教为三贤位。六根清净者,《法华经》云:“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干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得清净。”《法华经论》云:“六根清净者,于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诸根互用也。”
  寻时即见十方世界五百万亿那由他佛及诸菩萨,为说除罪甘露妙药。服此药已,即时皆得五百万亿旋陀罗尼门。
  二,闻说妙药。得旋陀罗尼者,《法华文句》云:“人初地也。”《嘉祥法华疏》云:“旋陀罗尼,于法门中圆满具足,出没无碍也。”
  因此药王菩萨本愿力故,缘念药王菩萨自庄严故,十方诸佛与诸菩萨至行者前,为说甚深六波罗蜜。是时行者因见诸佛故,即得百千万亿观佛昧海门。
  三,闻说六度。得旋陀罗尼及得观佛三昧者,即六即中分证即,分断无明,证中道位,于圆教为八住,于别教为十地也。
  △三,明二行有二:初总标,二正明。今初。
  佛告弥勒:我灭度后,若天若神若龙,若比丘比丘尼,若优婆塞优婆夷,若欲见药王菩萨,欲念药王菩萨者,当修二种清净之行。
  当修二种清净之行,宋元明藏皆作“四种清净之行”,今据丽藏本改正。
  △二,正明中有二:初,明具净戒;二,明成净因。初中又二:初,正明具戒;二,行成得益。今初。
  一者,发菩提心,具菩萨戒,威仪不缺。
  发菩提心者,为菩萨戒因。具菩萨戒者,谓正受戒。威仪不缺者,谓受已能持。
  以得具有足菩萨戒故,十方世界诸菩萨伴一时来集,住其人前,药王菩萨为其和尚,药王菩萨为于行者即说百千万亿旋陀罗尼门。以得闻此陀罗尼故,超越九十亿生死之罪,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二,行成得益。于中有四:一,同行为伴侣;二,药王为和尚;三,闻旋陀罗尼;四,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者,证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谛观法白性空寂,信受通达无碍不退也。若依《智论》,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论》,无生在七、八、九地。
  △二,明成净因有二:初,正明净因;二,行成得益。今初。
  二者,佛灭度后,一切凡夫具烦恼缚,若有欲见药王菩萨,当修四法。一者,慈心不杀,不犯十恶,常念大乘心不忘失,勤修精进如救头然。二者,于师长父母中事供养,酥灯油灯须曼那华油灯及竹木火以为照明,复以酥灯油灯须曼那华油灯及诸照明以供养佛及法僧宝并说法者。三者,深修禅定,乐远离行,常乐冢间树下阿练若处,独处闲静,勤修甚深十二头陀。四者,于身命财一切放舍,不生恋著。
  具缚凡夫不能发菩提心,具菩萨戒,威仪不缺,故须先修四行以为得具净戒之因。一者,慈心不杀,不犯十恶恶,常念大乘,勤修精进,即是发菩提心之因。二者,以诸灯明供养师长父母三宝法师,即是具菩萨戒之因。三者,深修禅定,远离独处,修头陀行。四者,于身、命财放舍不恋,此二即是威仪不缺之因。又初行治嗔,得慈善根。二行治痴,得慧善根。三行于外不恋,四行于内不著,此两行治贪,得舍善根也。须曼那华亦作须摩那,《玄应音义》卷三云:“其色黄白,亦甚香,不作大树,才高三四尺,四垂似盖者也。”《慧琳音义》二十六云:“善称意。”《慧苑音义》云:“悦意花。”《陀罗尼集经》十二日:“此云相思。”阿练若,此云空闲处,亦云无诤处,去村五百弓无人处也。十二头陀者,头陀此云抖擞,谓洮汰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著之行。一、粪扫衣,二、三衣,三、乞食,四、不作余食,五、一坐食,六、一揣食,七、阿兰处,八、冢间,九、树下坐,十、露地坐,十一、随坐,十二、常坐不卧。
  行此行者,念念之中得见药王菩萨为其说法。或于梦中梦见药王菩萨授其法药,寤已寻自忆识过去无量百生千生宿命之事,心大欢喜,即应人塔观像礼拜,即于像前得观佛三昧海及见无量诸菩萨众,唯见药王菩萨为其说法。
  二,行成得益。如文易解。
  佛告阿难:佛灭度后,若有四众能如是观药王菩萨者,能持药王名者,除却八十万劫生死之罪。若能称药王菩萨名字,一心礼拜,不遇祸对,终不横死。若有众生于佛灭后,能如是观,是名正观。若异观者,名为邪观。
  四,明邪正。初除八十万劫生死之罪,是得出世间福。
  不遇祸对,终不横死,是得世间福。正观者,谓依五想二观二行如法修习。若于想于观于行或缺或误者,皆成邪观也。
  △二,观药上菩萨有三:初,修七法;二,观药上菩萨;三,观五十三佛。今初。
  佛告弥勒:佛灭度后,若有四众云何观是药上菩萨清净色身,若欲观者,当修七法。何等为七?一者,常乐持戒,终不亲近声闻缘觉。二者,常修世间善法及出世善法。三者,其心如地,不起侨慢,普慈一切。四者,心无贪著,犹如金刚不可沮坏。五者,住平等法,不舍威仪。六者,常修毗婆舍那,修舍摩他,心无懈倦。七者,于大解脱般若波罗蜜,心不惊疑。
  七法之中,初一是发菩提心,后六是行六波罗蜜。初中言常乐持戒、终不亲近声闻缘觉者,持菩萨戒,不舍众生也。二者常修世间善法及出世善法者,布施波罗蜜也。内外财施无畏施等是世间善。常生舍心无人无我所心,自他体性不可得故,为出世善。三者其心如地、不起侨慢、普慈一切者,持戒波罗蜜也。其心如地者,摄仪律戒,无所违越故。不起侨慢者,摄善法戒,集积善行无满足故。普慈一切者,摄众生戒,大悲平等济有情故。四者心无贪著、犹若金刚不可沮坏者,忍辱波罗蜜也。心无贪著者,安受苦忍,于衣、食、住、处少欲知足故。犹若金刚者,耐怨害忍,不为外缘所挠屈故。不可沮坏者,无生法忍,心如虚空无诸相故。五者住平等法、不舍威仪者,精进波罗蜜也。住平等法者心精进,不舍威仪者身业精进。六者常修毗婆舍那舍摩他心无懈倦者,静虑波罗蜜也。毗婆舍那,此云观,谓以正慧抉择也。舍摩他,此云止,谓于染净等境心不缘故。七者于大解脱般若波罗蜜心不惊疑者,般若波罗蜜也。解脱者权智,般若者实智也。
  △二,观药王菩萨有二:一、正明观法,二、行成得益。初中又七:一、身相,二、圆光,三、身光,四、顶髻,五、相好,六、毫相,七、璎珞。今初。
  佛告弥勒: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具此七法者,疾得见药上菩萨。是药上菩萨身长十六由旬,如紫金色,身诸光明如阎浮檀那金色。
  如是七相,即是药上菩萨于过去世自行七行之所得果。身相十六由旬,金色光明,即是发菩提心等流果也。
  于圆光中有十六亿化佛,方身八尺,结跏呋座,坐宝莲华,一一化佛有十六菩萨以为侍者,各执白华随光右旋。
  二,圆光。即是布施,修世出世善之等流果。
  通身光内,有十方世界诸佛菩萨及诸净土皆于中现。
  三,身光。即是持戒如地,不起侨慢,普慈一切之等流果。
  顶上肉髻如释迦毗楞伽摩尼宝珠,肉髻四面显发金光,一一光中有四宝华,具百宝色。一一华上化佛菩萨,或显或隐,数不可知。
  四,顶髻。即忍辱无贪,犹如金刚之等流果。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以此宝能胜一切世间宝故。
  是药上菩萨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一一相中有五色光,一一好中有百千光。
  五,相好。即是精进住平等法,不舍威仪之等流果。
  眉间毫相如阎浮檀那金色。
  六,毫相。即是静虑善修止观,契于中道之等流果。
  百千白宝珠以为璎珞,其一一珠放白宝光,庄校金毫,如白玻璃幢盛真金像,世间珍妙诸庄严具悉于中现。
  七,璎珞。即是智慧解脱之等流果。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