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禅宗佛学的理论基础——真如缘起论
略论禅宗佛学的理论基础——真如缘起论
许抗生
相传禅宗南宗有所谓“东土五祖”之说,其初祖是菩提达摩,之后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和慧能。其实真正的创宗人是慧能。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其基本思想是佛性说和顿悟说,其佛学的理论基础则是真如(真性、真心或本心)缘起论和般若空观学说。禅宗是融合了东晋刘宋之际道生的涅檠佛性说,般若空宗的无相说和《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说等佛学思想的产物。
关于初祖菩提达摩,《续高僧传》称他是“南天竺婆罗门种”,之后来华弘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人也”。所谓“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即是主张众生皆有佛性说。所谓“理人”的方法,即是“凝住壁观”,“坚住不移”的传统禅定的功夫。显然菩提达摩的禅学,仍然是印度传统的禅学,并不是慧能所开创的禅宗。之后的慧可,“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可一见悦之,奉以为师”,但在佛教思想上,慧可并没有更多的建树。至于僧璨,《续高僧传》并无记载,不知为何许人也。道信则是弘忍的老师。关于五祖弘忍,《续高僧传》称:“释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浔阳,一云黄梅人也。”弘忍7岁,随道信出家,“信知其可教,悉以其道授之”。但道信授其何道已不可知。而弘忍所弘扬的佛道号称为“东山法门”。相传弘忍著有《最上乘论》一文。其论文中说:“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又说:“《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这一金刚佛性,就是众生本来清净之心,也即是真如。所以《最上乘论》中说:“‘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可见,弘忍的佛学明显的是真如佛性说。之后,这一思想在其弟子慧能的思想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因此当代佛学家吕激先生说:“《最上乘论》所讲的内容,还是以一乘为宗。它所指的一乘,就是一心,这与《起信论》所讲的一心就是摩诃衍的说法是一致的。它还主张要守自心,心即心真如门,是一切法所由产生的根本。”按照吕先生的说法,《最上乘论》已经接受了《大乘起信论》真如缘起说的影响。
弘忍有两位著名的弟子神秀和慧能。他们分别开创了禅宗的南北两宗。神秀是北宗的主要代表,慧能则是南宗的首创人。在我国佛教史上,慧能的禅宗影响最大。因此人们一说到禅宗,就皆以慧能为代表。然而不论慧能还是神秀,他们的佛学皆是发挥了他们的老师的真如缘起说。
慧能,姓卢氏,南海新会人。生于贞观十二年(638),卒于玄宗先天二年(713),年76。本贯范阳,武德中其父流贬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弧遗,艰辛贫乏,慧能只得以卖柴为业。后24岁时辞别老母,前往黄梅冯墓山,礼拜弘忍和尚。相传慧能以得法偈取胜神秀,深得弘忍器重,并密传衣法令嗣祖位。之后,慧能南归隐遁16年。至仪凤元年(676)正月八日,会印宗法师诘论玄奥,是月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剃发。二月八日,又集诸名德,授其足戒。自此以后,慧能在岭南大弘禅宗,成了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禅宗理论,奠定了一代禅宗的思想,成了中国佛学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坛经》一书之中。
慧能的佛学思想主要是识心见性成佛说。正如慧能所说:“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又说:“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性顿现真如本性。”这就是说,慧能的佛学思想主要有这样两点:佛性论(即真如本性论)和顿悟论(顿悟真如佛性论)。就这两点而言,其思想是与晋宋之际的道生所主张的涅檠佛性说一脉相承的。道生即主张众生皆有佛性和顿悟成佛的思想。而道生的佛性论并没有建立在《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说基础之上,而慧能的佛性说恰是建立在《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说之上的。
慧能把真如佛性亦称作为人的本性或本心,如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这个本心或本性,也就是众生所本有的自性清净心,即所谓“人性本净”。因此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人虽有南方北方之差别,而“佛性有何差别”?这即是说,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的。然而为什么人们又不能觉悟自己的本性而成佛道呢?这是因为自性虽常清净,犹如“日月常明”,但“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一样,所以也就不能觉悟了。这个云雾就是自己的妄念,因此慧能说:“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自性不能明在于“外著境”的妄念。因此,只要不著外境,不起妄念,即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但不著外境,不起妄念,并不是说人的头脑中什么“念”也没有,如同木石“百物不思”。这样的人也就成为死人了。“真如是念之体,念之真如之用”。既然“念”之真如的作用,有体即有用,只要有真如就有真如的作用,念是自性所起,因此“念”是不可能断除的,万法即在性中。所以慧能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在这里,慧能讲的性含万法或性生万法,显然是讲的心生灭门,而本性真如即是讲的心真如门,很明显这一思想是来源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思想的。既然人皆有念,然而又要做到不为念所缚,不使云雾覆盖本性,为此慧能提出了无念、无相、无住的思想。这“三无”思想的中心是无相说,只有懂得了无相说才能理解无念与无住的思想。慧能的无相说,则来自于大乘般若空宗的思想,般若空宗主张性空幻有,把一切相都当作是幻相、虚妄相。正如《坛经》中引《金刚般若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慧能在得法偈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一偈文的思想很可能就是受了大乘般若空宗无相思想影响的结果。因此慧能在《无相颂》中说:“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真如本性本来清净空寂,念心所起即是妄相,因此修行的人就不应执著于妄相而生烦恼,所以说要以“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自性起念,念起即有相,但只是妄相,不应执著,所以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同理,无住者,即是念念不住,“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懂得了无相无住的道理,我们也就懂得了无念的思想。何谓无念?“无念者,于念而不念”,“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因此,“无念”并不是说要一念不起,一法不生,而是“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识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用通俗的话来说,无念即是念过即过,随任自然,来去自由,一切皆能放得下。这就是达到了所谓自在解脱的境地,没有任何的烦恼。
综上可见,慧能的无念、无相、无住的思想,完全是建立在真如缘起论和般若空宗的无相说思想基础之上的。慧能的禅宗思想,与天台宗、华严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建立在《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说基础之上的,皆是属于大乘有宗的范围,同时它也与天台宗相似都受到了大乘空宗的影响。
慧能去世之后,直接继承慧能佛学的是菏泽神会。神会(668—760),俗姓高,湖北襄阳人。幼年研习儒道,后辞亲投本府国昌寺出家,并师事过神秀。大约在708年,他又南下韶州,追随慧能,直至慧能去世。神会是位有功于南宗的人。原来慧能的思想仅只流行于岭南一带,北方、两京之间“皆宗神秀”禅法。神会大约于开元十八年出岭南,北上至洛阳,宣扬慧能思想,此后又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大云寺,与北方神秀系禅师展开邪正、是非之争,指责神秀禅法“传承是傍,法门是渐”,从而大畅南宗顿教,“南北两宗,始判焉”。之后发生安史之乱,神会为郭子仪筹军饷,对郭子仪收复两京,“颇有力焉”,因此深为朝廷所重。“肃宗皇帝诏人内供养”,并为他造禅宇于菏泽寺中,“会之敷演显发能祖之宗风,使秀之门寂寞矣”。在南北宗之争中,神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总的说来,神会的思想主要是继承慧能的思想。他的著作主要有《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残卷、《顿悟无生般若颂》和刘澄辑的《南阳和尚问答杂微义》。这些著作已为胡适和日人铃木大拙辑印成《神会和尚遗集》和《神会和尚语录》。
神会也与慧能一样,其禅法的中心思想是佛性说,佛性即是真如,即是人的本心。《荷泽神会禅师语录》中说:“真如之性,即是本心。”而本心与佛心本无差别,“众生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众生心”,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于丁悟与不了悟本性而已。“最上乘”者,但见本自性空寂,“如不觉本性则起妄念”,“只犹心起故,遂有生灭”。这样的心就是生灭之心,“我闻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者,一切由己妄,己即凡”。在这里,本心(真如之心)和生灭心(妄心)的说法,也与慧能的思想一样,皆是本之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观的。
在佛性问题上,神会还提出了“本有今无’’之说。“问:‘既言本有佛性,何故复言今无佛性?’答:‘今言无佛性者,为被烦恼盖覆不见,所以言无’。”*这一讲法其实亦与慧能所说“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的思想一样,并不是说真无佛性,佛性是人人皆有的(只有迷悟不同)。不过“众生虽有真如之性,亦如大摩尼之宝,虽含光性,若无人磨冶,终不明净,差别之相,亦复如是”。
神会的修行方法亦主“无念为宗”,所谓无念者也即是不住念、不住心。“云何无念?所谓不念有无,不念善恶,不念有边际无边际,……不念菩提,不以菩提为念,不念涅檠,不以涅檠为念,是为无念。”无念就是不取相,即不以有无、善恶、有边无边、菩提涅架等等一切相为念,因此无念也即是无住心,“不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无念无住也就得到了解脱。当然无念并不是什么念都没有,“念者唯念真如”,“所言念者,是真如之用;真如者,即是念之体”,因此无念者,“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也就不会像云雾那样覆盖真如。由此神会反对禅宗北宗所倡导的“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澄”的坐禅功夫,认为这种传统的坐禅法是”障菩提”的,应该在一切时中“见无念,不见身相,名为正定。不见心相,名为正慧”,认为无念即是定慧功夫。这种对无念与定慧的解释,显然是直接来源于慧能的,慧能讲“无念者于念而不念”,“念念而不住”,坐禅就是“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因此“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在这里神会的思想基本上是与慧能一致的。
神会系禅宗应该说是慧能南宗的正传,神会禅宗曾经在北方活跃过一段时间,但后来就逐渐消失了。而南宗的另外两支,即南岳与青原两系,却在南方得到了发展,并演化出了五派(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但派别虽多,其思想基本上都没有离开慧能所开创的南宗顿教的真如缘起论。
至于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北宗的思想,虽说他与南宗顿教不同,主张渐修,但其佛学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大乘起信论》的真如学说。
神秀,本姓李,陈留尉氏(今属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人。相传他活了一百余岁,卒于706年。神秀“少为诸生”,博览儒道和三乘经论,直至50岁时才师事弘忍禅师,出家习禅,“服勤六年,不拾昼夜”。为此弘忍赞叹说:“东山之法,尽在秀矣”。之后、离别其师,“退藏于密”,仪凤中始住玉泉寺,弘扬禅法。当时神秀的弟子甚众,影响很大,深为武则天所器重,召至京师,“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由此可见,神秀在北方的影响,远比其同学慧能在南方的影响要大得多。神秀的佛学思想,亦主真如缘起说。正如张说在《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的《碑文》中所说,神秀的佛学主张是“尽捐妄识,湛见本心,住寂灭境,行为是处”。妄识覆盖本心,所以只有尽捐妄识,才能湛见本心。张说在《碑文》中又说:“立万法者,主乎心矣。……观心若幻,乃等真如。”妄心产生法,皆是幻相,本心乃是实相真如。因此神秀认为,要觉悟本心真如,就得捐去妄心妄念,并认为要做到这点,必须靠渐修的功夫。这个功夫就是坐禅的功夫,即是“专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人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前方。趣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很显然这是一种传统的坐禅方法,需要长时期的修行。在这里,张说所介绍的神秀思想,与《坛经》中相传的神秀偈文:“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的思想,应当说是基本上相同的。
就其慧能与神秀的佛学思想,皆是真如缘起说而言,他们两人是“法即一宗”的,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但就其所倡导的修行路径与方法而言,则有南北两宗之不同(一主顿,一主渐;一主定慧等教,一主传统的坐禅法),因此《坛经》中说:“世人尽言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渐顿,人有利钝,故名渐顿。”《坛经》的这一南顿北渐、法则一宗的说法,看来是符合南北宗的实际的。
在南北两宗的纷争中,为了维护北宗的地位,北宗门人净觉(688—746)还撰写了《楞伽师资记》一文,想从传法系统上来论证北宗的正宗地位。他编造了一个传授《楞伽经》的系统:第一、刘宋朝的求那跋陋罗(因他译出《楞伽经》,故列为传法之首);第二、菩提达摩;第三、惠可;第四、粲禅师;第五、道信;第六、弘忍(东山法门);第七、神秀等人;第八、普寂等人。由此证明北宗神秀、普寂等人是禅宗的正传。
净觉在其《楞伽师资记》的序文中,还概括地介绍了北宗的佛教思想。《序》中说:“真如无相,知亦无知,无知之知,岂离知也;无相之相,岂离相也。人法皆如,说亦如也。如自无说,说则非如;如本无知,知非如矣。《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法,唯因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别无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己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又真如自体相者,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性自满足一切功德,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自性清净心。”由此可见,北宗的真如本体说,很明显是来源于《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门”思想的。北宗虽然曾经在北方尤其在两京地区盛极过一时,但后来因南宗的神会北上,“敷演显发能(慧能)祖之宗风,使秀(神秀)之门寂寞矣”。之后北宗的地位逐渐地为南宗所代替,南宗也就成为禅宗的代名词。
(原载《文化与传播》(第二辑),1994年上海文化出版社)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