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真禅法师与华严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卫平 徐东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真禅法师与华严学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 陈卫平
  上海大学哲学系 徐东来
  真禅法师与华严学的因缘,可说最早起源于他18岁时到宝轮寺听应慈法师的讲经。从1949年开始,他就一直随侍在应慈法师左右,长达16年时间,这个时间与法师住持玉佛寺的时间基本相同(17年,从1978年到1995年)。16年的时间,耳濡目染的都是其亲教师华严三译座主应慈老法师的言传身教。
  应慈(1873—1965),安徽歙县人,俗姓余。字显亲。光绪二十四年(1899),投南京三圣庵出家。越四年,受戒于浙江天童寺,以八指头陀为戒和尚。1906年,与月霞法师同时受法于冶开和尚。此后的12年随侍在月霞左右,敬事如师,曾协助月霞在上海哈同花园开办华严大学。1922年,至杭州西湖菩提寺闭关潜修,专究贤首一宗典籍,终于对华严教理有了较高的造诣。他一生遵从其师兄月霞法师“善弘华严,莫作方丈”的临终遗言,毕生以弘扬华严为职志,以参禅为心宗,倡刻《华严经》三种译本、《华严五教章》(法藏)、《华严大疏演义钞》(澄观),及《法华》、《楞严》、《楞伽》等诸经疏。应慈法师的这种专弘一宗的做法,对真禅法师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以致他在自己的弘法活动中,也以华严为主要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这就是因为他认识到华严思想在对世道人心的提升上具有独特作用,为此他还专门撰写了《(华严经)与华严宗》小册子来作专门的介绍。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为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妙旨,以唐代杜顺禅师(557—酗0,即法顺)为初祖(实际创始人是三祖法藏,号贤首,故又名贤首宗)。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以华严宗为世人所记颂。据说《华严经》是如来成道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佛陀人灭后七百年顷,龙树于龙宫中见此经有三本,以上、中二本非凡力所能持,乃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或谓三十八品),流传印度民间,且作大不思议论十万偈以释其文义;复作{十住毗婆沙论》,以注释《华严经·十地品》之一部分。至佛陀灭度后九百年顷,世亲作《十地经论》,解释《十地品》;金刚军、坚慧等诸论师亦先后作《十地品》之释论。
  此派的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人,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四法界即华严宗的宇宙观,它把差别无限的宇宙分为四种法界,即:(一)事法界。指宇宙万有事法,彼此一一差别,各有分齐;(二)理法界。指诸法平等的理性,即真如;(三)理事无碍法界。是说有差别的事法与平等的理性,互相溶融无碍;(四)事事无碍法界。指一切各有差别的事法,由于理性同一,故能一一称性融通,一多相即而重重无尽。
  六相指:(一)总相。指一种缘起中,具足各种成分,类似所谓事物的全体;(二)别相。指各种成分有其差别,即事物的部分;(三)同相。指各部分互相依持,同成一总体,即事物的同一性;(四)异相。指各个部分虽互缘而生,仍各别有异即事物的差别性;(五)成相。指由此各缘起法得成,即事物的生成;(六)坏相。指各部分仍住自法不移动,即事物的破坏。此六相都两两相顺相成,同时具足,互融无碍。
  十玄门是指《华严经》、《十地经》等所说万有事物所具有的六种体相:(一)同时具足相应门。指一微尘中同时具足一切诸法,互相依存,成一缘起;(二)因陀罗网境界门。指各个法中有无量法,彼此之间互相映现,重叠无尽;(三)秘密隐显俱成门。指说一法即一切法,或隐或显,俱时成就;(四)微细相容安立门。指一切法门均于一念中具足,即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五)十世隔法异成门。指一切法门遍布于“十世”之中,前后久暂,不相隔历;(六)诸藏纯杂具德门。指六度万行,或纯或杂,法法交彻,功德互相具足;(七)一多相容不同门。指每一法中具有一切法,容摄无碍;(八)诸法相即自在门,指诸法融通,相即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指法界无碍功德,都由一如来藏为自性清净心回转,具足成就;(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指所有尘法,事事无碍,随一事理,能显法相实相。该宗认为,上述事事无碍教义,都是如来称姓之谈,即依本具有圆满性德而起赴感应机之用,谓之性起说。又以理性为众生本具,是因位中本有的性德,亦有称性而现之义。
  其对释迦一代的教法,判为“五教十宗”。
  五教:(一)小乘教。为声闻乘人所说的教法,指说四谛、十二因缘的“阿含经”和《四分律》、《发智论》等;(二)大乘始教。为开始由小乘转人大乘者所说教法,指大乘空宗的《般若经》、《中论》等以及有宗的《解深密经》、《唯识论》等;(三)终教。为大乘终极的教门,指说真如缘起、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等;(四)顿教。是顿修顿悟的教门,指不依言辞、不设位次而顿悟教理的《维摩经》等;(五)圆教。为圆融无碍的教门,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华严经》。
  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主张人我、法我俱为实有,指已人佛法的“人天乘”和声闻乘中犊子部、法上部等所立宗义;(二)法有我无宗。主张五蕴诸法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但“人我”非有,指声闻乘中说一切有部等所立宗义;(三)法无去来宗。主张诸法现在有实体,过去与示来无实体,指声闻乘中大众部等所产宗义;(四)现通假实宗。主张诸法过去、未来没有实体,现在只五蕴有实体,十二处、十八界则不真实,指声闻乘中说假部及《成实论》、经部所立宗义;(五)俗妄真实宗。认为出世法真实,一切世俗法均不真实,指声闻乘中说出世部等所名宗义;(六)诸法但名宗。主张一切法只有“假名”而无实体,指声闻乘中一说部等所立宗义;(七)一切皆空宗。主张一切法皆虚幻不实,指般若经等,相当于大乘始教中的空始教;(八)真德不空宗。主张一切法都是真如(如来藏)显现,含有“实德”,故“真体不空”,指《楞伽经》等,相当于大乘终教;(九)相想俱绝宗。认为“真理”是“绝言所显,离言之理”,只有顿悟认识,指《维摩经》等,相当于大乘顿教;(十)圆明俱德宗。认为一切法本来功德圆满,彼此圆融无碍。指《华严经》,相当于一乘圆教。
  该宗观法以法界观为主。此观有三重:(一)真空观。依理法界而立,观察一切诸法的本性即空;(二)理事无碍观。依理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诸事法与真如理,互相交融;(三)周遍含容观。依事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以同一真如理为本性的一一事,遍摄无碍。修行阶位有两门:(一)次第行布,依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次等,由浅至深,阶位分明;(二)圆融相摄,指得到一位,就能前后诸位相即相人、因果不二,始终无碍。
  该宗的学统传承为帝心杜顺一云华智俨一贤首法藏一清凉澄观一圭峰宗密,此五者都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他们所阐述的佛教理论,特别从四祖开始,虽然借鉴并利用了其他宗派的某些观点、方法,掺杂了其他宗派的一些思想(主要是禅宗的内容),但他们对本宗的弘扬是人所共知的。从我国自己的佛教宗派来看,真正称得上是中国佛教的,一般认为只有天台宗、禅宗和华严宗。而在这三者之中,通过考察它们自身理论系统的构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反映了人类某种希望消除痛苦、追求理想以及协调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深刻思想。华严宗以佛在禅定时所示现的事事无碍的统一世界为理想境界,这是对人类社会痛苦根源的反思的结果。华严学者已直感到差异、对立、矛盾的存在,乐与苦、成与败、得与失、是与非、生与死等一系列的差异、对立、矛盾地形成人类痛苦的根本原因。华严宗人把消除差异、对立、矛盾的理想境界归结为佛的境界,安置于人的内心,这就从主观上消除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把现实提升为理想,给人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再从世界理想来看,佛呈现的圆融无碍世界,是一种整体世界、慈悲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个人的独立存在既被肯定,同时又强调与他人的关联,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自性既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又与他人、与社会处于相即相人的统一环境中。华严宗人这种包含于宗教理想中的美好社会理想,尤其是既重视个体的独立自性,又强调个性与社会的关联性思想,具有明显的现代意义。从理论系统的圆融性角度言,华严宗思想相对地具有更突出的地位,或说该宗对理性思辨在佛法修行中的作用认识更为全面。所以可以看出,当大多数中国佛教宗派随着时间演变而逐渐衰败之后,华严宗却一直能传承下来,并且在有些地方还得到不断的光大发扬,如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和美国。可能正是由于华严宗偏重理性思辨的特性,使得真禅法师在提倡禅修的同时,也没有间断对华严思想的弘扬。他最后住持的上海玉佛禅寺,本来就是禅宗的修习地,但真禅法师接任住持之后,在寺内寺外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华严宗的宣讲、弘扬。这里我们只要稍微举出法师的行为就可看出:
  1986年春,举行清明华严佛七法会,宣讲唐代澄观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
  1987年春,举行华严佛七法会,宣讲《华严经妙严品》;
  1988年春,举行华严佛七法会,宣讲《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提要》;
  同年9月,在静安古寺举行华严法会,宣讲《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品》;
  1989年春,举行华严佛七法会,宣讲《华严经十地品》;
  同年10月,静安寺举行华严佛七,宣讲《华严经三昧品》;
  11月,在常州虞山兴福寺为四众开讲《华严经普贤三昧品》;
  ……
  真禅法师住持玉佛寺17年,自1984年以来,每年春天都举行华严佛七法会,深爱佛教徒的欢迎,为玉佛寺的弘法工作树立了良好的道风。他一生弘法讲经不辍,同时还应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弘法访问。如今,真禅法师已出版的著作有《玉佛丈室集》10集,《上海玉佛寺丛书》27册,其他佛学著作10余册等。在这些作品当中,还专门有介绍或阐释华严思想的内容。如《{华严经)与华严宗》、《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浅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浅释》等。《华严经》中这几品的内容对修学者来说,都是十分基础又是十分重要的部分,真禅法师之所以对它们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与此不无关系,由此足见法师对华严思想的看重。
  这几部作品中,有专门对《华严经》内容的注释,也有对整个华严思想进行总括性介绍的著作,如《{华严经)与华严宗》。对此,我们稍微作一介绍:
  《{华严经)与华严宗》是本不足五万字的小册子,于1991年6月独立成册刊行。文中分“《华严经》的译本”、“《华严经》的注疏”、“《华严经》的基本思想”、“华严宗的传法世系”、“华严宗的基本思想”和“华严宗的判教与观法”六章来进行介绍。本册子的内容主要是对《华严经》及华严宗思想作的介绍,包括与华严思想相关资料的综述。从六章的结构与内容来看,法师将华严学的思想作了一个全面、充分、直观的介绍,显示出法师对华严学的全面了解与认识程度。尤其在第一章和第二章,法师将与华严有关的注疏作了一个系统的整理,把《华严经》中每品的异译及注疏种类都讲解得细致、全面,总括了所有能风得到的汉文佛教文献,为学习华严都提供了一个华严学的全面概观,使得初入门者有一个很好的进学阶梯。这些都反映了法师对华严学的理论内容及其传承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因为只有对一个宗派思想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后,才能写出具有如此浅显易懂而又能综括本其旨意及全貌的作品来。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全称是《大方广佛华经人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它原是唐代般若译的《华严经》四十卷中的最后一卷,因其“文理俱优”、“切于日用”(明代智旭语),译出后不久,便独成一经,广为流布。经中主要讲述了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佛教寺院中每日引磬唱诵的《普贤菩萨十大心愿》即源于,说明法界缘起要由修十大行愿才能证人。“人不思议解脱境界”,意思是到达这种不可思议,没有法子想像的解脱境界。本来解脱是没有境界的,有境界便不是解脱。那为何又说解脱境界呢?这个境界是个譬喻。根本是没有一个境界,因到了解脱时,便什么都没有。“何谓‘普’?‘道遍宇宙’曰‘普”’。意谓他的道遍满宇宙;“‘德邻极圣’曰‘贤”’,意谓他的德性与圣人一样。行愿品的“行”是修行的大行,“愿”是指他所发的愿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贤菩萨。佛教里有四大菩萨:文殊菩萨在菩萨中智慧第一,地藏菩萨是愿力第一,观音菩萨是慈悲第一,普贤菩萨是行门第一。佛说法时是先由弟子请法,华严经是普贤菩萨为请法主。真禅法师对此品专门所作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浅释》,目的就是让修习佛教者明白,只有先发行大愿,才能真正趣人佛门境界。
  《净行品》,就是出家人所应该遵守的一种法规,出家人所不应忘的一种准绳,这是一定要遵守的,只有遵守这种方法,才能成佛。所以从出家到觉悟成佛,都是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在《华严经》前边讲过发愿(信)、悟解之后,这一品就是要人去具体去实践,去修行,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就是这一品的意思。“行”就是你所要施行的;你所行的要清净,不单一种的行要清净,种种的行都要清净,所以经上所说是一百一十种的愿,一百一十种的德。在第一段,首先就讲明“三业离过成德”。三业就是身口意三业。我们人修行不要向旁的地方去找,就要自己回光返照,修我们的身业清净,没有杀盗淫;意业清净,没有贪嗔痴;口业清净,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本来这一些事情,学佛法的人差不多都懂的;但是都懂,所犯的毛病就是都不能清净。你要能三业清净,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都没有过失了,三业清净,这就是修道人最要紧的。而这身、口、意三大业之中,又可以细分出很多很细的造业。说的都是人们在修行中,与我们切身相关的要注意的事项。真禅法师对这品所作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告诉我们的就是如何在修行中,依照佛经所说,严格要求自己,从身、口、意三个方面对照,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与人与世为善,对世间发展有助益作用具悲愍大愿的人间菩萨,其用心真可谓良苦之至。
  《十地品》主要是讲菩萨修行时所经历的十个阶段,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大地能生长万物,佛典中常以“地”来形容能生长功德的菩萨行。“十地”即指十个菩萨行的重要阶位,指十种地位,又作十住。地,梵语bhu^mi,乃住处、住持、生成之意。即住其位为家,并于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十地之名称分别是:(一)欢喜地,又作极喜地、喜地、悦豫地。(二)离垢地,又作无垢地、净地。(三)发光地,又作明地、有光地、兴光地。(四)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晖曜地。(五)难胜地,又作极难胜地。(六)现前地,又作现在地、目见地、目前地。(七)远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远地、玄妙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十)法云地,又作法雨地。依《华严经》所说,菩萨修行之过程,须经五十二位中之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之位,即十地。菩萨初登此位之际,即生无漏智,见佛性,乃至成为圣者,长养佛智。并以其护育一切众生,故此位亦称地位、十圣。登初地(初欢喜地)之菩萨称为登地菩萨,初地以前之菩萨称为地前菩萨,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地前三十心,地位之菩萨称为地上菩萨。真禅法师所作《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浅释》即是讲解其中的相关内容。通过对十地菩萨所修行业的讲解,为二众弟子指明修习的阶梯,以使信佛弟子能够对照经中所说,不畏艰苦,不越阶位,循序渐进,坚定信心,稳步进阶。
  真禅法师所作的这几部浅释,每本都发行上万册,流传很广。除发行出版物之外,法师还对其中的具体内容在法会上经常、反复地为信众讲解。实际上,这几本小册子之所以能成书,就是在法师不断讲解、修证的前提下辑集出版的。
  综观法师一生,他秉承了其亲教师应慈法师的理念,走的基本上也是教在华严而行在禅宗的道路,并且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时期作了相应的发挥。由于法师能做到此点,真禅法师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逐渐获得国内僧俗两界的认可,而成为新中国佛教界的领军人物。其对佛教理论,尤其对华严思想的注重,必将延续下去,成为其后断者在新时期找寻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升世道人心品质的主要依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