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再谈《心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再谈《心经》
  《心经》是大乘佛法的高度浓缩,是精华中的精华,真的理解其中奥秘绝不容易,真的证到其中境界更是不可思议。以前大德说,不读六百部般若不足以理解《心经》,不读《心经》亦不足以理解六百部般若。自从师父建议我修习《心经》以来,每日把其中字句挂在心里,开车时听、走路时念、静坐时观,渐渐有了些体会。虽然不可能从实相上去证到其中妙境(否则就已经是八地菩萨了,不敢想!),但从理上还是觉得和以前感觉大不一样。其中几点,说来随缘共讨。
  首先是五蕴与空的关系。开篇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后面却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乍一看,怎么矛盾啊?前面明明说“空即是色”,后面又说“空中无色”。而且一直到“无智亦无得。”破了一切从小乘到大乘的所有法。这个矛盾一直很困惑。一次静坐,恍惚中突然明白其中含义:前面是说世间法,后面是说出世间法;前面是在因地,后面是在果地;前面是对众生,后面是是对宇宙;前者是俗谛,后者是真谛;前者是破分别心、破我相,后者是破法相、破菩萨相、破一切相。契合了《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譬如说水,温度在零下说是冰,温度到了零上说是水。冰和水,本来一物,都是H2O,条件不一样了,状态不同,说法亦不同。这个和当初六祖与神秀大师一样,其实都是对的,但出发点不同,六祖站在果地上说,神秀站在因地上说。
  再则是通篇出现最多的“无”字。一次和朋友聊起,他说明明我就在这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样不少,怎么能说无呢?其实这个“无”字和“空”字一样,在佛经里最容易被误解。“无”其实是一种境界,望浅里说是感觉不到,望深里说是超越。从“无眼耳鼻舌身意”开始,到“无智亦无得”,实际是不同阶段的超越的过程,也是修行不同阶段的境界,依次超越了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各个层次,直到“究竟涅槃”,超越一切有为法,直到无为法的极至——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无不依此般若波罗蜜得道。空的境界是什么呢?没有证到,不敢乱说。很多哲学与宗教的论著上都会有关于“空”的哲学解释,所谓“离一切相”、“中道”、“不二”等等,但毕竟不是自己了悟的境界,说一万遍还是停在哲学家的嘴巴上。但看万行大师的开示,有两点是明确的:没有证到的人没有发言权,说了等于没说;证到的人知道,那个境界超越了语言,说不出来,还是姑且用个“真空”、“真如”等词汇替代一下;再则是体悟到空境的人,“无我”和“慈悲”不是装出来的,不是做秀做出来的,不是共产主义之类的思想教化出来的,更不是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去忘我地献身,而是认知到实相后的自然流露,譬如父母对于子女的爱,不需要别人来告诉去应该怎么做的,是自然而然的,是平等无分别的,更不会谈什么功德和道义。父母之爱尚是出于七识(末那识)“我执”主导的本能,一不小心还会走偏了道,而菩萨的慈悲则是出离了根本八识,是转识成智后的拔苦关怀。
  《心经》从菩萨的甚深三昧禅定中照见实相说起,到世间法,到出世间法,到果地,到密法,深入浅出,归到根本:“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苦者为何?起心造业,动念之间。但毕竟这些是对“舍利子”说的法,是对已经得道的大罗汉说的法。对我辈凡夫而言,以苦为乐、不识本心、颠倒梦想,此文字般若终归还是天书,此处乱点鸳鸯,终究是造口业。若有来者得其真谛,宣扬其中奥秘,善哉善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