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密大师的足迹--历代祖师入住参访过的道场概览
唐密大师的足迹--历代祖师入住参访过的道场概览
一、西安
大兴善寺
唐密祖庭,盛唐时期的全国密教中心,“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祖师先后在此弘教译经。据记载,五祖善无畏曾于此译《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入莲华胎藏海会悲生曼荼攞广大念诵仪轨供养方便会》(简称《摄大毗卢遮仪轨》,六祖一行笔授;五祖金刚智也曾在此译经,唐时寺内建有他们二人的影堂;六祖不空自天宝“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一直居于此,“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并入灌顶。”不空祖师在此传法、译经多年,将密法弘扬至各地。入灭后,代宗敕令出内库钱于寺内建“不空三藏舍利塔”。
大兴善寺创始于晋武帝时,隋文帝时重建,并命名为大兴善寺,规模为海内佛寺之最,占据了长安城中央的整个靖善坊。
大兴善寺是一座具有中外影响的古刹,现位于西安市南郊小寨兴善寺西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开放寺院。
青龙寺
唐密祖庭,日本真言宗的发祥地。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空海大师到长安后,于青龙寺师从唐密七祖惠果和尚,受金胎两部大法灌顶,回国后成为日本东密开山祖师,将唐密大法一灯分照于东瀛,是为唐密八祖。日本的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宗睿等法师到长安后,也在青龙寺受法。
青龙寺位于西安市城东南的乐游原上,即唐长安城新昌坊东南隅,中日双方在青龙寺遗址上建有“空海大师纪念碑”和“惠果空海纪念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福寺
据李华《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我皇搜集贤良,发使迎接。以开元四年丙辰,大赍梵夹,来达长安。初于兴福寺南塔院安置。”
兴福寺:在长安西北区修德坊。玄奘也曾居此寺。南塔院为兴福寺的一个院。
兴福寺兴建时间很早,陕西省博物馆碑林有晋王羲之行书《兴福寺半截碑》碑刻即是证明。另一资料载:长安兴福寺有十光佛院,其院宇极壮丽,云是隋时所制。
现兴福寺具体情况不详。
西明寺
唐长安城内的佛教文化中心,在此弘教的先后有玄奘、道宣、善无畏、不空等高僧大德。空海大师抵长安后的次年二月移居西明寺,后于青龙寺东塔院拜惠果阿阇梨问学求法。
据赞宁《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宣住西明寺,问劳重叠锡贶异常。至五年丁巳,奉诏于菩提院翻译。”五祖善无畏三藏在此翻译《虚空藏菩萨经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
据周一良《唐代密宗》:西明寺在长安西区延康坊,在今西安市白庙村一带,为唐高宗显庆元年(656)秋仿天竺祇园精造而建的唐代佛教圣地,是唐代国家供奉的几座寺院之一,御造经藏的保存地。该寺还以牡丹闻名。
现西明寺遗址已局部发掘,其最东侧发现一殿址,宽51.5米,深33米,为宽九间深六间的大殿。此殿并非主殿,已有如此规模,可推知主殿当更为壮丽。
慈恩寺
据赞宁《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敕迎就慈恩寺。”
慈恩寺地处长安西南区晋昌坊,原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玄奘大师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荐福寺
五祖金刚智三藏至长安后,“敕迎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寺。”并于“(开元)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不空)译语,一行笔受删缀成文。复观旧随求本中有阙章句,加之满足。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验,秘密流行为其最也。两京禀学济度殊多,在家出家传之相继。”
荐福寺在都城南区开化坊,专用于译经的翻经院建于706年,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寺内有著名的小雁塔,塔南院内有一金代大铁钟,“雁塔晨钟”为长安八景之一。
资圣寺
据赞宁《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十一年奉敕于资圣寺翻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
资圣寺在长安东北区崇仁坊。据王亚荣《大兴善寺》:本为赵国公长孙无忌宅,龙朔三年(663年)为文德皇后追福立为尼寺,咸亨四年(673年)改为僧寺,唐末时废毁。
保寿寺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十二载,敕令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所请。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
周一良《唐代密宗》:750年,不空祖师获许返回印度,但到达韶州后就生病了,于是一直留了下来。后来应哥舒翰所请,同年初召至京都长安,在保寿寺休息了一个多月后被送到凉州。
保寿寺原为高力士的一处宅院,后“舍易善坊宅为保寿寺”,其地址在今天陕西西安市东北唐长安故城内的翊善坊。
净影寺
不空祖师遵师命去印度受法,回中国后,“至天宝五载还京,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等。奉敕权止鸿胪,续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移居净影寺。”(《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
据王亚荣《大兴善寺》:隋初文帝召“六大德”入京住大兴善寺,因僧众盛集,法事频繁,乃为“六大德”之一的慧远建此寺,唐末时废毁。
华严寺
沙门无行《大日经》梵荚被从印度带回中国后放在华严寺,善无畏、一行两祖师将梵荚带到洛阳,于大福先寺翻译成中文。六祖一行应玄宗之请晋京后驻锡华严寺,后在此寺染疾。
华严寺为华严宗祖庭,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半坡上,北距西安市区十五公里,建于唐贞观十四年(即公元640年),为唐长安樊川八大寺之首。后来由于少陵原崩塌,寺院被毁,仅存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塔和四祖清凉国师塔。
智炬寺
据《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空表入山,李辅国宣敕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念诵之夕感大乐萨埵舒毫发光以相证验位邻悉地。空曰,众生未度吾安自度耶。”
周一良《唐代密宗》中说,此寺自唐初就存在了,但没有提供具体资料。也有资料说,终南山的太乙山有智炬寺。又一说,在西安东南约二十公里的神禾原,又名慧炬寺,其址在今太乙宫镇上湾村西。
罔极寺
六祖一行圆寂后在此寺停葬。
罔极寺位于西安市东关炮房街路北。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太平公主为其母武则天所立。取名于《诗经》“欲报其德,昊天罔极”之意,称罔极寺。寺在明初重修,寺址从原长安城大宁坊东南隅,南移于唐安兴坊内,现为尼寺。古建筑有大雄宝殿、金刚殿、钟鼓楼、山门。现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洛阳
圣善寺
善无畏祖师随玄宗皇帝到洛阳后,以圣善寺为主要居住地,并圆寂于此。由于示灭后定慧所熏全身不坏,弟子将善无畏祖师全身舍利置入木龛中供奉在圣善寺,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三日,善无畏祖师真身塔于龙门之西山。
据李华《大唐东都大圣善寺故中天竺国善无畏三藏和尚碑铭并序》:“随驾至洛京,诏于圣善寺安置。”“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右胁累足,涅盘于禅室。享龄九十九,僧夏八十。法界凄凉,天心震悼,赠鸿胪卿。”
圣善寺于705年建于章善坊(洛阳南区),现无存。
福先寺
唐密祖师善无畏“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删缀辞理。”“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
大福先寺原在洛阳东区延福坊,原址在今郊区瀍河乡塔湾村西头“唐寺崖”处。明朝洛河泛滥,将寺冲毁,乡民将寺中留存的部分遗物北移数里,重建寺院。1922年,重修寺院后,军阀吴佩孚的参谋长张佐民为山门门额题“古唐寺”三字。现寺大门后有一匾上书“福先禅林”,撰写者为日本高野山大学教授静慈圆。
广化寺
原为善无畏祖师塔院,唐肃宗干元元年(758年),因郭子仪奏请改善无畏三藏塔院为广化寺,弟子李华撰刻碑铭,于塔院侧建碑,二弟子宝畏、明畏撰刻偈颂树于院内,是为广化寺之始。
由于广化寺的善无畏祖师肉身不坏,并多有神异,因而成为朝野信奉的对象,洛阳僧俗及朝廷官员竞相顶礼朝拜,捐布不计其数。累朝若遇旱涝,往其像前祈请,多十分灵验。宋太祖赵匡胤于975年幸洛阳龙门山广化寺,问无畏三藏塔,瞻敬真体;该年四月,因雨不止无法祭天,又遣专使祈请于善无畏祖师真身。宋太宗多次遣使臣供施,每次“必称心愿”。宋真宗也专程来龙门瞻礼,并撰有《瞻无畏塔制赞》。赞宁撰《宋高僧传》时曾去拜谒善无畏祖师真身并有记载。后广化寺多次损毁,善无畏祖师真身不知所终。
1983年,著名考古专家温玉成先生经考证终于发现了善无畏灵地广化寺遗址及金刚智灵地奉先寺遗址。1988年11月15日,在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西山,举行了善无畏、金刚智三藏显彰碑开眼法会。
“善无畏三藏显彰碑”现立于新建广化寺前庭南侧,该寺前庭还有新建的“善无畏舍利塔”。
广福寺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八月十五日,金刚智祖师病逝,终年七十一岁。玄宗敕令于洛阳龙门安置。天宝二年(743年)于龙门奉先寺西岗起塔,谥“灌顶国师”。永泰元年(765年),应不空所请,代宗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赠号“大弘教三藏”。
不空三藏受比丘戒仪式是开元十二年在洛阳广福寺举行,当时依照的是说一切有部律。
广福寺在唐代为东都洛阳佛教文化弘传中心之一,有说为五祖金刚智建,因史载,金刚智三藏曾在广福寺译经、传法。据记载,他善画西域佛像,曾在洛阳广福寺木塔下素像起样,风格独特。
现广福寺的具体位置及创建年代均不详。
奉先寺
五祖金刚智三藏墓塔所在地。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八月十五日,金刚智祖师于东京(洛阳)广福寺示寂,春秋七十一,夏腊五十一。玄宗敕于洛阳龙门安置,赠“大弘教三藏”,葬于龙门伊川右。天宝二年(743年)于龙门奉先寺西岗起塔,塔铭由隐士混伦翁撰写。永泰元年(765) 又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大历三年(768年),代宗又应不空之请,亲书塔额。灌顶弟子、中书侍朗杜鸿渐亦曾述碑记德。
由于金刚智三藏归葬于此及其巨大影响,圣善寺禅僧、“东都临坛开法大德”如信,“东都十律大德、大圣善寺钵塔院主”、律僧智如等,逝后皆嘱托葬于奉先寺金刚智祖师塔侧。大中九年(885年)底及次年初,日本国台密祖师智证大师圆珍两次冒着没膝大雪来龙门西山参拜广化寺的善无畏三藏舍利塔和奉先寺的金刚智三藏墓塔。
专家研究显示,奉先寺原是唐高宗为祭祀其父唐太宗李世民所建,属于皇家寺院,为龙门十寺之首,规模很大,奉先寺一名一直沿用至宋代。但唐时的奉先寺非今之龙门西山中部的大卢舍那佛像龛。据史载: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已卯八月十五日,奉敕于大像(指大卢舍那佛像)南置大奉先寺”。该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麓,今伊阙南口西岸魏湾村北山坡上。当时,大卢舍那像龛是附属于奉先寺的。唐开元十年(722年)二月四日,伊水泛涨,毁奉先寺。同年十二月五日与龙华寺合并。然而随着代谢年移、陵迁谷变、两座巨刹、化为茂草。明朝以来,人们已不知道此寺的确切地点了。1983年,温玉成先生终于发现了善无畏灵地广化寺遗址及金刚智灵地奉先寺遗址。1988年11月15日,在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西山,举行了善无畏、金刚智三藏显彰碑开眼法会。
“金刚智三藏显彰碑”现立于今伊阙南口西岸魏湾村北一孤立的土冈上。
龙门卢舍那大佛
“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
主尊卢舍那大佛就是密教的教主――毗卢遮那佛或称大日如来。
卢舍那是梵文Vairocana的音译,又译为毗卢遮那,卢舍那佛又译为遍照王如来、光明遍照、大日遍照、遍一切处、遍照尊,密教称毗卢遮那如来或大日如来,本是一名异译。但由于被中国佛教界说成是两位佛,于是有了法身佛毗卢遮那与报身佛卢舍那之分。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为此,武则天曾经于咸亨三年捐“脂粉钱二万贯”。
中岳嵩阳寺
即现在的会善寺,密禅兼修的唐密五祖善无畏(输波迦罗)三藏与会善寺大德禅师敬贤和上对论佛法,由西明寺僧慧警笔录整理成《无畏三藏受戒忏悔文及禅门要法》(又名《无畏三藏禅要》)。
会善寺还是六祖一行出家隐身的地方,位于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的积翠峰下,原为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的一座离宫,隋文帝时先称嵩岳寺,后为会善寺,寺名几经变更。
一行为着避开武三思的拉拢,到嵩山的嵩阳寺依住持普寂禅师剃度出家,名敬贤,法号一行。后辞别嵩阳寺,开始云游求学。711年,一行回返嵩阳寺,朝廷有意邀他参政,婉拒后前往湖北的玉泉寺。唐玄宗即位后派遣一行的族叔张洽强劝其晋京,玄宗亲予接见,一行开始驻锡华严寺。
会善寺西山坡上原有一行祖师创建的闻名于后世的“琉璃戒坛”。日僧圆仁记载说,元和二年(828年),唐朝颁布禁止百姓随便剃度为僧的命令,仅有五台山戒坛与会善寺琉璃戒坛不在此限,足见琉璃戒坛地位之重要。戒坛遗址在净藏禅师塔东侧,五代时寺院被毁,戒坛亦遭厄运,今尚存唐代残石柱2根,柱面雕天王像,柱础雕鬼怪神兽。寺内现存具重要价值的碑刻有东魏《中岳嵩阳寺碑》、北齐《会善寺碑》、《会善寺戒坛记》等。有说《中岳嵩阳寺碑》为从嵩阳寺移来。现该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
入唐求法的空海大师曾专程到此参访。
2000年10月26日,日本爱媛县松山市“伊予十三佛灵场――香积寺”向白马寺赠送了一尊青年时代的“空海大师”铜像,铜像基部正中写着“中日友好廿五周年纪念”。
白马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蔡情、秦景取回了佛经佛像,并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藏经于鸿胪寺,并进行翻译工作。次年建寺,名白马寺。该寺现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其它
广州法性寺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初至南海郡,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空自对本尊祈请旬日,感文殊现身。”
法性寺位于广州西北部。又作制旨寺、制止道场。今称光孝寺。高宗仪凤元年(676),六祖慧能至本寺,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乃仁者心动”高论,后剃发开东山法门。明成化八年(1472),敕赐‘光孝禅寺’之匾额。
武威开元寺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天宝“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节度使洎宾从皆愿受灌顶,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
据周一良《唐代密宗》:武威开元寺原为武则天时建造的大云寺,后玄宗时统一改为开元寺。不空三藏在此译有《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及一部分短经。
该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隅。始建于前凉。寺院历经战乱,明洪武十六年,日本沙门志满募缘重修。现仅遗存钟楼一座。
五台山金阁寺
唐大历“五年(770年)夏,有诏请(不)空往五台山修功德”,不空三藏随后入住五台山达半年之久,并派其弟子含光到五台山,铸铜为瓦,涂金瓦上,饰佛阁为金阁,因为金阁寺,专弘密教。由于金阁、玉华等五寺大力弘传,使五台山成了除大兴善寺之外的第二个密教中心。
金阁寺是参照当时印度最著名的寺庙那烂陀寺,由印度那烂陀寺纯约法师监工,依照经轨建造。寺内有代宗小像一躯,虽经后人重装,仍不失唐风。金阁寺后来几经灭佛和兵燹,仅余遗址。现存寺庙建筑及塑像设置,均为明、清及民国时复修和添制后的形制。
金阁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南台西北岭畔,距台怀镇15公里处,为五台山著名佛寺之一、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五台山玉华寺
不空祖师造。不空《表制集》中有《请舍衣钵同修圣玉华寺制书》一首、《请修台山金阁玉华寺等巧匠放免追呼制》一首。
代宗敕令不空祖师造金阁寺后,继而又造玉华寺。后又奏请五台山清凉、华严、吴摩子、金阁、玉华等5寺各置定额僧21人,于太原至德寺置文殊院,住14名大德以为专弘密教,以此作为大唐帝国的镇国道场。从此密教的影响更加扩大,并向社会基层渗透,遂蔚然发展成为唐代中国佛教六大宗派之一。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四年冬。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制许之。”又专门奏请代宗皇帝,要求普天下的所有大小寺庙都兴建文殊阁,并作为五台山根本道场的支院,从而把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和文殊菩萨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玉华寺现仍存。
太原崇福寺
据《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二:不空“先奉恩命往五台山,修功德至太原,巡礼上件寺,因得瞻睹高祖、太宗起义圣迹,并在此寺,实为国家皇业所兴之源,固不合同诸寺例,伏乞天慈,蠲免一切差科及地税。”“太原府大唐兴国大崇福寺中高祖神尧皇帝起义处。号令堂请安置普贤菩萨像一铺。净土院灌顶道场处。请简择二七僧奉为国长诵佛顶尊胜陀罗尼。”
据《宋高僧传》《唐太原府崇福寺怀玉传》:“增饰净土院,兴事任力,转加殊丽。代宗嘉之,委为灌顶道场主,真言秘诀有所在矣。”怀玉的任命应与前引不空三藏的表奏有关,不空祖师曾到五台山和太原传法,其高足含光负责在五台山修建金阁寺,是以崇福寺也受到密宗的影响。怀玉应当属于不空大师一系,或为其亲传弟子。
崇福寺原名大兴国寺,为隋初所置。太原是唐王朝的发迹之地,唐初朝廷令太原、长安、洛阳、扬州、荆州各建一所太原寺,即改为太原寺,又名大福先寺。武周时曾用名魏国寺、大周寺、大周北寺。
清《太原县志·祀典》:“崇福寺在县南五里大寺村,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僧永安建。”现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同过村有崇福寺。
天台国清寺
六祖一行落发出家后,不远千里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随一位隐名的大德学习算术。唐睿宗即位之后,曾派东都留守以礼征聘,一行祖师称疾坚辞,却徒步到湖北当阳去从悟真律师学习毗尼。
现国清寺有纪念一行大师至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
国清寺座落在浙江天台山南麓,距天台县城约3公里,是中日天台宗祖庭,现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福州开元寺
寺内有“空海入唐之地”石碑(1993年立),灵源阁内有空海大师铜像一尊,灵源阁二楼有“空海大师纪念堂”。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空海大师随遣唐使来华,遇台风在海上飘流34天后抵福州长溪县赤岸镇(现在的霞浦县赤岸村),全船130多人获救后被安置在开元寺住了40多天,与该寺结下深厚情缘,并留有诗云:“磴危人难行,不硷兽无升,烛暗迷前路,蜀人不得灯”。
继空海之后,日本又一高僧圆珍(智证大师)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入唐求法时在海上遭遇台风,也漂流至福州,驻锡开元寺期间专心研究“悉昙学”,后到长安学习密宗,于858年返回日本。
杭州灵隐寺
后山竹林中有一尊空海大师铜像,基座上铭牌为“中日友好三十周年纪念”。
2002年11月,中日两国佛教界在灵隐寺隆重举行了空海大师铜像揭幕仪式,由此成为中日两国佛教界友谊的又一象征。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座落在杭州市西北的山林中,飞来锋对面,创建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苏州寒山寺
806年,空海返回日本时,曾途经寒山寺。
寒山寺的“弘法堂”内有三尊铜像,其中东首是持锡杖的空海大师,正中是玄奘大师,西首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坐像。1993年,寒山寺建立了弘法堂,日本友人敬铸了空海铜像,赠送给寒山寺。弘法堂中的三位高僧,续佛慧命,尽此抱身,他们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学习。
镇江金山寺
金山寺与日本佛教界有较深的渊源。唐朝以来,不少日本僧人飘洋过海,来金山寺参禅学经。空海入唐学法时,曾经过润州(即镇江)参访。金山寺后来的住持善性法师曾书:“空海上人修行古刹”(指金山寺),有三幅字。
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内的金山上,初建于东晋元帝时,原名为“泽心寺”。唐朝起称为金山寺。现有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山寺之巅的南朝齐梁时代慈寿塔。还有法海洞、白蛇洞、朝阳洞和和仙人洞“四大名洞”。
开封相国寺
寺内有空海大师堂,堂内安放空海大师像一尊。
唐时,大相国寺梵钟之音远播万里,空海大师曾寄居寺内学习佛法和汉文化,为日本的佛教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为纪念历史上的这段中日交流佳话,1992年,日方友人捐资铸此铜像,并于寺中修建“大师堂”供奉。空海像与大师堂已然成为中日友好的一个标志。
相国寺初名建国寺,唐睿宗太极元年(712),以其旧封相王,遂改名相国寺。
武汉宝通寺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持松祖师归国后,“备受信徒们之拥戴,初于沪杭传法,后又被迎至武汉,住持洪山宝通寺。在洪山宝通寺期间,他以开设法界宫,建瑜伽堂,购置法器,绘诸曼荼罗,开坛灌顶等活动,广与信徒结缘,并有意将该寺发展成为密宗的根本道场。当时,湖北各地的僧俗信徒纷纷前来求授灌顶,其中湖北的一些社会名流,如萧耀南、陈元白、赵南山、杜汉三等亦相继入坛受法,无不倾心于密宗。”
持松祖师在寺内建起了真言宗坛场,自此,讲经、传戒、灌顶,几无虚日。期间,吴佩孚特邀为其讲解《金刚经》大意;武汉大学校长陈叔蕴邀请到校演讲,颇得师生们的信服。后法界宫毁于战争炮火。
上海静安寺
1947年3月,静安寺改为十方丛林,显密圆通的持松法师被公推为静安寺方丈、静安寺佛教学院院长。1949年,有人劝他去台湾,被他婉拒,继续住持静安寺。1952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1956年任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
持松法师“三次东渡,二上高野”,传回绝学千年的唐密。1953年,在静安寺设立真言宗道场,恢复在我国失传已久的唐代密宗。可惜的是,正在修茸中的静安寺一直没有恢复唐密坛场,“持松法师纪念堂”也没有正式开放,众多唐密修学者及研究者为此感到遗憾。
静安寺原叫“沪渎重元寺”,创建于三国时代东吴赤乌十年(247年),现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附录:
福建霞浦赤岸
空海和尚入唐登陆之地。公元804年(唐贞元二十年,日本延历二十三年),空海随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求法,不幸遭遇台风,在海上漂流了34天,漂泊到福建霞浦赤岸海口,为当地官民所救,并在此住了41天。后被送至福州,经枫岭关进入浙江,沿着仙霞古道途经浮盖山、廿八都、仙霞关等地,然后前往长安。
1994年5月21日,中日两国携手在赤岸建立了“空海大师纪念堂”。纪念堂正殿前厅端立着用檀香木雕刻而成的空海大师像,纪念堂后有一尊空海大师石像,是用大师出生地的石头雕刻而成。另有当年空海大师乘坐的木制遣唐使船模型一艘。
赤岸的空海大师纪念堂与西安的空海大师纪念堂遥遥相对。中国的福建霞浦赤岸、西安青龙寺与日本高野山金刚峰寺,已成为中日友好的另一纽带。1986年10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霞浦县赤岸村辟为对外旅游开放点。现赤岸建有祭海亭、望海亭、空海漂着纪念碑、接待室(内附赤岸文物室)等。
衢州枫岭关空海阁
位于中国十大名关之一的枫岭关,有空海大师铜像。这座铜像是日本真言宗信徒和热爱中国文化的日本朋友捐赠,按当年空海的身材面容浇铸,是继杭州灵隐寺等寺后第六尊空海真人塑像,也是唯一一尊由日本制作的铜像。
空海大师像身高1.87米,按照空海当时的身材用青铜浇铸。只见他头戴斗笠,左手持钵,右手握杵,依稀可见当年的风尘仆仆。
离开福建后由枫岭关进入浙江,空海大师走过了他最为艰辛的一段旅程,也是逗留时间较长、收获颇丰之地。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