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十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十一)
  第二篇禅修与念佛
  第一章 什么是禅
  禅的原语叫做“禅那”。它本来是从思考(想)而来的话语,所以中文把它译为“静虑”、“思惟”或“冥想”等。禅既然是从“想”而来的话语,那么禅就不止是静虑、思惟及冥想而已,禅应该还涵盖了“观察”、“体验”、“自证”的功能,这才是禅的重要部份,因此才会有内观禅、止观禅、正观禅等。如果说禅的功能只受限在思惟、静虑、冥想而已,那么禅的最高作用就只限制在开法眼而已了,如此一来禅的功能就无法让人现观四圣谛见法、证圣果,过著不贪、不嗔、不痴,保持在正念、正智、随顺觉的中道生活。
  其实禅不止是能完成开法眼,也可以完成四双八士。也就是说禅可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是透过静虑、思惟或冥想来了解法、义、法次法的道理,因而了解四圣谛。另一部份就是由了解法、义、法次法向的层次,进而培养正观的工作,由正观完成现观四圣谛的智慧,见缘起开法眼,破除身见结、疑结、戒禁取见结,随法行圣戒清净而成为初果圣者。再由初果圣者的智慧进道上升,在行住坐卧中保持随顺观五受阴等,具有正念、正智,调伏欲贪。因为有正念、正智调伏欲贪,才能进道上升,使贪、嗔、痴薄弱而证二果。证二果之后,还会向三果进道上升,再断除贪欲结、嗔恚结,证三果。证三果后,自然就会进道上升向四果,证四果的阿罗汉圣者完全断除五下分结:就是身见结、疑结、戒禁取见结、贪结、嗔结,以及五上分结:色爱结、无色爱结、慢结、掉举结、无明结。于现世中获得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命终后也不受未来的生、老、病、死、忧愁、悲伤、烦恼、痛苦的轮回。
  其实无论是止观、内观、正观都带有观察、分析的作用,因此就有禅的功能存在。不可能说止观、内观、正观当中没有观察、分析的作用。既然有观察、分析的作用,就有“想”的功能在内;有想的功能就涵盖了思考、静虑、思惟、观察、分析、体验、自证的作用,因此禅的功能包括思惟法、义、法次法,和观察、分析、体验、自证,也只有如此,禅才是涵盖了世间的有漏法,和出世间究竟解脱贪、嗔、痴的无漏法。如果禅只是受限于世间的有漏法,以及能了解出世间无漏法的法(大纲)、义(法的细节)、法次法(法的次第与修行次第)而已,而没有观察、分析、体验、自证的功能,那么禅就变成只有世间有漏的功能而已了。其实禅是涵盖世间有漏、出世间无漏法的了解,也能达到洞见、自证世间有漏法及出世间无漏法的智慧。有漏就是还有烦恼存在,无漏就是现今及未来都彻底的断除烦恼。
  禅并非是妄想、妄念或恶心,也就是说禅虽然是由思考(想)而来的话语,但并非是妄想、妄念或恶心,因为妄想、妄念与恶心并不是正见。何况正思惟并不是妄想或妄念,因为妄想、妄念是没有题材思惟的杂念,正思惟是有题材的(例如:五阴等),依题材的法、义、法次法,次第思惟或静虑、观察、体验。符合世俗正见或出世俗正见之思惟、静虑、冥想、观察、体验与自证才是禅的本质功能,若离开了正见,那就不是禅了。如果说妄想、妄念、恶心也都是禅,那么禅这个话语就是多余的了,因为没有特色的缘故。
  简单说“禅”是一个名词,因为禅是一个名词,因此不同的人就会用不同的方式来使用禅这个名词。例如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文化及文字,因此人们会用不同的文字来称呼“禅”这个字,所以我们不需要在禅这个名词上浪费时间与精神,只要知道禅的意思是什么就可以了,也就是知道禅的真正含意究竟是什么,这才是重点。
  “禅”既然是“静虑”、“思惟”,那么禅就和生活脱不了关系了,因为我们在行、住、坐、卧的生活中,大都离不开“静虑”、“思惟”,因此生活中有些行为就与“禅”这个字有关。禅并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而是一种解开疑惑、开启智慧、断除烦恼的方法。也就是说,透过禅修能体验苦、集、灭、道四圣谛,解开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为何有烦恼痛苦?烦恼痛苦从何来?烦恼痛苦可灭除吗?要如何灭除生老病死所带来的烦恼痛苦?或是由其他所带来的烦恼痛苦?种种的疑惑,只要透过禅修来体验苦、集、灭、道四圣谛之后,过去无法了解的种种疑惑就可完全破除。简要来说,禅就是思惟了解法义的最好方法,是现观四圣谛、证四双八士,实现究竟解脱的好帮手。此外,禅也可以处理世间生活上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禅是一种获得涅槃的手段,以及处理世俗生活的帮手。
  第二章 世间禅的好处
  禅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可总括为世间禅和出世间禅二种。世间禅能使我们懂得处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例如一位企业家有世间禅的智慧,在事业上做决定时,必须考虑成本、利润等种种因素,也必须决定将有限的金钱用在何处。
  有了世间禅的智慧者,就会精打细算,把有限的金钱用在利益最大的地方,甚至考虑能节省未来的花费等等。或精打细算,运用有限的人员,让他们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益。同样的,也会精打细算,运用有限的时间,以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些都可透过世间禅来获得最大的利益。
  世间禅也可帮助我们在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会因为情绪失控而害人害己。无论是士、农、工、商,都要过著群居的生活,因此在生活中必须面对各式各样的人。在事业上来说,有些人是好客户,但不可能全部都是好客户。在人事上来说,不管是在公家机关或私人公司上班,会遇到一些好同事,但不可能人人都是好同事;有些是好上司,但不可能都遇到好上司;有些是好人,但有些就不是好人了。上司面对部属、员工也是一样,有些部属有责任又能服从指示,但有些部属不只是没责任感,也不服从指示。老师面对学生,学生面对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些是好学生,有些是顽皮难教的学生;有些老师有责任又有爱心,有些老师因为没有禅的生活,因此修养不够,没有耐心,脾气又暴躁。家庭、社会、修行道场等等也都是一样,都必须要面对种种不确定性因素所构成的团体生活。
  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团体生活中,大家都有不同的个性与观念,我们不可能选择我们要接触的人,虽然有时可选择,但一切都是无常变易法,有可能你所选择的对象,过去与现在及未来的个性、观念都会不断的在改变,其实连自己的观念也一样时时在改变。所以说我们不管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眷属、上司、部属、同事,或者是工作环境及工作,我们都不可能自由选择合意的对象。
  如果人没有禅的生活,当然他会活在烦恼痛苦中,其实没有禅的生活,烦恼痛苦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反而会让事情更糟,不只对自己没有好处,对周边的人也是一样。如果有禅的人,他就不会在意外在的环境、人事、工作等的刺激,以及各种不同的人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因为禅能让我们有能力以沉着、平静、平稳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不会情绪失控或心烦意乱。如果情绪失控、心烦意乱,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他人。例如:本来好好的在开会、讨论或沟通,情绪失去控制以后,就变成竞相叫骂,本来和善的气氛就变成了火爆场面。部属、员工不听指示,老板就忽然失控生气;老板听到员工提出不满意的要求,就情绪失控动怒,使老板与员工失去了和善的气氛。
  如果有禅的生活,并不是就不会遭遇到不如意的事,而是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内心能平静地面对,冷静地思考对策,不会情绪失去控制,将一点小事扩大到不可收拾,变成害人害己,这都是由于失去理性所引起的。禅能使我们冷静、理性、沉著、平稳地处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禅也可适用在年轻人,年轻人有了禅的生活后,做事会专心,工作效率好,不容易心烦意乱,能保持情绪稳定又理性地处理事情,不会情绪失控。我们所有的一切烦恼痛苦都和情绪失控有关,情绪失控是来自于冲动,失去了理性,使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禅能帮助我们驾驭自己的心,使心平静,理性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读书的小孩若有禅的生活,他不只是会成为一个好小孩,也会是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禅就是静虑、思惟,有了静虑、思惟当然读书成绩就会好,在家也会是一位有耐心、有毅力、沉著、平静的小孩。有世间禅的好处还有很多,例如身体健康,头脑清醒,因为有禅的生活就不会情绪不稳定,因此生活保持平静、快乐,所以身体就会健康。
  世间禅就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出世间禅是什么呢?出世间禅就是断除烦恼痛苦的生活。出世间不要误解为逃离这个生活的世间,而是从世间的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在此世间中没有解脱烦恼痛苦,却想到别的地方解脱烦恼痛苦,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现在具有开法眼、证初果以上的智慧(入流分或成为入流以上的圣者),如此才不会堕入三恶道。具备断三结、完成初果的圣者,一旦生命命终,最慢七次人、天往来,就能成就究竟解脱。二果圣果会再来人间一次,三果圣者才不会再来人间受生。
  出世间禅的功能就是开启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破除种种疑惑:例如生命的意义何在?生从何来,死往何处?为何人生会有忧愁、悲伤、烦恼、痛苦呢?苦恼的原因(苦集)出在何处呢?苦是否可以究竟的灭除,以免遭受无奈的轮回痛苦呢?要如何灭除苦恼呢?这一切的疑惑,只要具备有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在四圣谛真理的分析之下,就可一一的破除过去的疑惑。如果能完成现观四圣谛、证四双八士者,就能达到究竟的灭苦。有关禅、世间禅、出世间禅等,我在︽禅︾的讲解中已经介绍过了,在此就不再重复介绍了,以免浪费时间,各位若有需要就请看︽禅︾的讲解集。
  第三章 为何要禅修
  接下来就介绍禅修。首先谈谈为何要禅修呢?因为前面只有介绍什么是“禅”?即使知道什么是禅,也不代表就是已经做到禅的生活了,因此必须要禅修。禅修说起来很简单,但要实践并不容易,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决心,也要有戒律,以及有实际经验的禅修老师指导。自己摸索通常容易发生弊端,而且事倍功半,或者会停滞不前,不能进道上升。
  那么有可能你会这样问:我本来生活好好的,为何还要禅修呢?例如:上班时就上班,下班后看电视或出去玩乐,这样不是很好吗?其实这种生活就是苦中做乐,是凡夫俗子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目前看起来感觉不错,可是人生毕竟是无常的,因此是不圆满的。也就是说,人生是有限性、不完美性、逼迫性、危险性和变易性,受到种种的束缚,这就是人生苦的现实本质。这些苦的本质,在生命中是摆脱不掉的,有可能所遭遇到的苦,你可以压住下来一段时间,或者只要时间久了,就会暂时忘记以前的烦恼痛苦,但还是会再回想到的。通常这些暂时压住的苦,会在你遭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再度出现,使你苦上加苦,除非你有透过禅修达到正定的智慧,否则是摆脱不了苦的,这也叫做苦的轮回。
  如果有透过禅修获得正定的生活,他具备了正见的智慧,因此在生活中都能以正念、正智生活,所以他不会烦恼、痛苦,当然也不会再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完成正见的人,他的生活都能保持无我,因为无我的生活才能使我们活得自在、安乐。有些人会这样说:人生本来就要遭遇到种种痛苦折磨的生活。其实不是这样的,只要透过修持正法的禅修,就能体验到苦、集、灭、道四圣谛;体验到苦、集、灭、道四圣谛以后,你就会发现,人生不需要无奈地接受烦恼、痛苦的轮回;只要透过禅修,烦恼、痛苦就可以止息。因为凡夫没有体验到苦、集、灭、道的真理,所以就无奈的在苦中做乐,空度一生。任何人只要透过禅修体验到四圣谛的真理以后,你就具备有信心解脱烦恼、痛苦,因此就不需要无奈地接受烦恼
  、痛苦。
  没有禅修就无法体验四圣谛,因此就无法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禅修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四圣谛、体证四圣谛的真理,因为四圣谛才是究竟解脱的真理。这种真理不会被时代、环境或人为因素所破坏,也不会被时空淘汰。有些对四圣谛正法不了解的人,竟然会说佛法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事,距离现在已经太久,不适合现代社会了。这种无知的说法实在太幼稚了,因为真理永远都是真理,不管时间多久,不管是任何种族、国家,不管是任何宗教,不管你知不知道、你要不要,苦、集、灭、道都是如此,这才是真理,否则就不能叫做真理。例如人生的世俗真理就是:有生就有老、病、死一样,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你要或不要也好,不论是谁,有生必定有老、病、死,这个是避免不了的,也不会被时代或时间给改变。只有透过禅修获得四圣谛的真理智慧以后,心才会对欲贪所生起的祸患感到厌倦,对欲贪引生苦的祸患感到厌倦后,才会有出离心,有出离心才会精进不放逸。
  如果不是透过禅修获得四圣谛真理的智慧,而是因为遭遇到种种的打击,在精神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因而对人生产生厌倦,越来越消极,想逃避,或是想一了百了的自杀算了,这些都不是看到四圣谛真理而产生的厌离,而是消极、逃避,不敢面对事实的厌离。因此这种人无法获得解脱烦恼痛苦,因为他并不是透过禅修而获得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而是受到世间的种种打击、折磨,使得精神遭受到压力,因此产生消极、厌倦、想逃避的心态,这种心态并不是获得四圣谛真理的智慧之后,对欲贪所生起的祸患产生的厌离心。
  厌离对欲贪所生起的祸患,因而生起出离欲贪之心,这并不是厌倦世间的生活或讨厌世间的心态,而是欲求清净涅槃的心,两者是不同的。一种是看到无常故苦,苦的原因就是欲贪,断欲贪苦止息,就获得涅槃清净的生活,在此世间的生活中不被世间污染。
  另一种是没有见到真理的人,讨厌世间及厌倦世间的生活,因为没有见到真理的厌倦是消极、痛苦的,这种厌倦、消极、痛苦是带有贪、嗔、痴的心态,因此并不是见到四圣谛真理而产生的厌离。见到四圣谛的厌离是厌离贪、嗔、痴。禅修可获得息灭贪、嗔、痴而证得涅槃,即使未能获得涅槃,在生活上也能获得种种的利益。 ︽待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