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希运祖师《传心法要》直指
黄檗希运祖师《传心法要》直指
今天我们传禅宗的正脉法门,黄檗祖师的《传心法要》。为什么不是讲讲解,为什么传?因为禅宗的文字来自于觉性的海洋,他不是理解的境界,他必须通过我们的心地来领受,所以说和传大圆满是一样的。在禅的语言当中,也含有无量的加持力,能够使我们的心地开朗。
此法要是黄檗祖师的弟子裴休集结的,先是序文: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高安县黄檗山鹫峰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孙。西堂百丈之法侄。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
这个法印就是实相印、就是大手印,他是独佩最上乘的佛法,离文字的法印。
“唯传一心。更无别法。”
他就传一心,没有另外的法。
“心体亦空。万缘俱寂。”
虽说唯传一心,但这个心的体也是空的,其实没有什么传给你,只是以心印心,让你也明白自己的心。所以说“万缘俱寂”啊,万缘都是寂灭的。
“如大日轮升虚空中。光明照耀。净无纤埃。”
就像太阳生在太虚空里面一样,太虚空是广大无边的,非常清澈虚朗,在太阳的照耀下,是那么光明、那么清净,一点尘埃都没有。这就是什么?这是我们的本性!这是形容本性。
“证之者无新旧、无浅深。”
证到这个本性的人,他没有新和旧的区别,不是说“噢,你证了很久了,我现在刚刚开始”,没有。也没有浅和深的说法,都是一个本体,没有浅和深。
“说之者不立义解。不立宗主。不开户牖。直下便是。运念即乖。”
“说之者”就是说这个禅法的人,他“不立义解”,不能建立道理的理解,如种咱语言、名相等,他不可以这样。他要直接显示他的体性让你明白。所以他也不立宗主,也就是不立祖师位:噢,我是这个宗的主人,这个法是我的,是我传下来的。这样就会有“我”、有“我的法”,所以不能立宗祖。
“不开户牖”,不开门户:噢,我的是什么派,你是什么派,我要一个什么门户;我修的永嘉禅,你修的是内观禅,他修的是心密禅等等,不可以立这样的门户。这样的门户对众生来讲会有落处,会产生执着。永嘉大师也没有说:我是永嘉禅。只是永嘉大师他体现了禅的智慧、禅的一种方便接引弟子而已,他并没有说:这个禅是我的,我叫永嘉禅。没有!
所以说“直下便是”,直下就是啊。“运念即乖”,运念就是作意思维,应用自己的思念、想念,要建立些什么,要执着个什么,一定要这样或那样,这是我、是我的法等等,这样就和禅相违背了,禅不是这样。禅是自然清澈、赤裸裸的,他是全体的本来面目的显现,就像虚空那样自然,就像太阳那样光辉,一点尘埃都没有,一点都没有,这才是禅。
“然后为本佛。”
这样之后的境界,就叫本来的佛。
“故其言简。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
所以说,他的语言非常简洁,直截了当。他的道理是直的,直接体现。这个道很高峻,他没有迂回,没有次第,他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所以说是高峻,直上孤峰顶,一啸震人间。在孤峰顶上,“其行孤”,行孤是不求伴侣,只有你这样,没有第二个你,没有第二个人和你相似相类。就是你所体悟的,是唯一的、独立的,这里没有和别人共同的经验、共同的修行方法、共同的境界。只有你是独立唯一的,你的修、对本性的体会,没有第二个人可以跟你比较,这叫“孤”。
“四方学徒望山而趋。睹相而悟。”
四方的学禅宗的人,争相朝着黄檗山,去求拜他。“睹相而悟”看到他,一见面就开悟了,看到他的眼神,看到他的动作,一句话就开悟了
“往来海众常千余人。”
常常来往都上千人,都在向他请教、传法。他只一句话、两句话他就能令人开悟了,就这么直截了当。可以看到黄檗祖师他的证悟很高,方便很巧妙。
“予会昌二年廉于钟陵。自山迎至州。憩龙兴寺。旦夕问道。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复去礼迎至所部。安居开元寺。旦夕受法。”
于会昌二年(编者注:公元842年),弟子把师父从黄檗山上请到龙兴寺来,早晚问道。大中二年(编者注:公元848年)再把祖师请过来了,安居在开元寺,早晚受法。
“退而纪之。”
受法以后退下来,把它记录下来。
“十得一二。佩为心印。不敢发扬。今恐入神精义不闻于未来。”
讲的话,十分当中只得了一二,能记下来的。做为心印,印证自己的心地。现在有录音机,当时没有,全凭记忆啊。当时没有传出去,现在年龄大了,恐怕这样入神的精义、非常精妙的文字、这个禅的精神,恐怕“不闻于未来”,未来的人因为没有办法见到黄檗祖师,就听不到这样殊胜的法句了。所以说,
“遂出之。授门下僧太舟法建。”
就拿出来了,授给黄檗祖师的门下僧太舟法建。
“归旧山之广唐寺。问长老法众。与往日常所亲闻。同异何如也。”
给他们看,你平时听到的和这个我所记录的是一样不一样啊?何如也?
“时唐大中十一年十月初八日序。”
以上是序文,唐代的大中年(编者注:公元857年)所作。
下面是正文
“师谓休曰。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
黄檗祖师对斐休说,诸佛与我们大家都是众生,无论佛还是众生,都只有一个心。
“更无别法。”
除此外再没有另外的法。这个心不是我们所谓的妄心,这个心是真如的心、法界的心,就是我们宇宙的精神、宇宙的能量,他是遍一切处的生命的能量。也可以这么讲,除了这个生命的能量以外,没有另外的存在。
“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
没有生,也没有灭。不是青也不是黄,没有形状,没有相貌。
“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
他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不能说有旧的、有新的,也没有短不是大小。他永远是如此。
“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
这句话是说,心超过了一切的限量、一切的名言,一切的踪迹。没有踪迹,你找不到他。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开头讲:君不见。找不到、看不见的本来面目。但是“当体便是”,现在听法的能知能觉的体性就是他。“动念即乖”,但是想一想、起一个念头就不是了,就违背了。所以说,
“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
不可以测量和度量、计度。
“唯此一心即是佛。”
这个是真佛。一般人理解的佛、佛像的佛、印度的历史上的佛、虚空中放光的佛,这些都是叫相,不是真佛,真正的佛就是这样,这个一心就是佛。
“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佛与众生的体性没有差别。
“但是众生著相外求。”
着相在外面求佛、求境界。那么,
“求之转失。”
求,反而把自己本来的佛丢掉了,在外面找,在外面要饭吃,在外面讨一点钱,结果衣里的明珠反而失去了、忘记了。所以说“求之转失”。
“使佛觅佛。”
使用着佛又去找佛,骑着牛找牛一样。我们现在能使能做的这个本来就是佛。
“将心捉心,”
拿着自己的心去捉一个心,拿着真心去捉妄心,跟着妄心跑。
“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穷劫数、尽形寿,终不能得到。
“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这就是禅宗或者《楞伽经》讲的“无门为法门”的道理,“佛以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只要你把妄念歇下来,把自己的思虑歇下来,那么佛就现前了,本来就现前了。所以说,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
佛和众生没有区别。
“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做众生的时候,这个心没有减少。做佛时它也没有增加。
“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本来就是具足的,不是修造来的。为什么要修六度?举个例子,一个人有悭贪、舍不得,那他本性的功德、大心量的功德打不开,恒常万有的功德开不了,这要通过布施来开。所有的修行方法都是借一个方法把你的本性打开,因为本性里面本来具有的,不是增加什么。所以说,
“遇缘即施。缘息即寂”
遇到缘就施,施就是施用。缘息下来就是归到空寂,归到空寂不动当中。有缘来了,就回应,就起用,这就是本性的作用。本性有两大方面,一个是空寂不动体,一个是缘起朗照的妙用,这两方面又是一体的,这个一体就是常寂光,就是实相、实相佛。
“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
如果不能肯定地信这个就是佛,而想通过著相的修行,我打多少坐,念多少咒,拜多少佛,我修到什么什么境界才是佛,那这些都是“以求功用”。
“皆是妄想。与道相乖。”
以着相的修行求成佛,都是妄想,和道是相违背的。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
这就是相、体相,就是本性的相貌。我们的本性明净就像虚空一样。
“无一点相貌,”
大家千万注意,它是没有一点具体形式的。你要看也看不见,抓也抓不到,但是自己能够证知、明朗,明白这个净明体就是他,就是本来面目。但是,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
你起一个心、动一个念头,又违背了,又覆盖了它。
“即为著相,”
这样叫著相。有的人认为著相是执著了外面的东西,其实外面的东西和你是不相干的。著相是因外相而起心动念,内心里产生了种种概念、认识,而生起了种种情感,就是著相,就违背了本性,覆盖了它。
“无始已来无著相佛。”
我们常会说“佛相庄严”,那是因应众生需要的示现,也是本具的功德之一。本性能够示现佛的庄严,也能示现菩萨相,也能示现鬼相,示现动物相,动物里也是佛菩萨的化现。众生需要什么,他就示现什么,本性中都能够示现。所以说没有著相的佛。
“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
想通过修行六度万行一步步地成佛,这佛便有了次弟了。无始以来没有次第的佛,哪里有次第的佛?是没有的,是没有这样的佛的!但是有的人要问:藏教有藏教的佛,通教有通教的佛,是怎么一回事?假名、假位、假法、假列,是应众生需要而建立的方便,不是真佛。真佛连名字都没有,连相也没有,哪里有次第的佛呢?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只要悟到一心,这个圆明自信之心,没有一点法可从外面得到,就是真佛。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
证到以后他才知道,我和众生的心体是没有差异的,所以是真平等,是真不二,是真究竟、真圆明,因为没有区别啊。如果有人说:我是开悟的,你们还不行,我加持你,我比你高。那他不是佛,没有真正证到一心不二,还有个高低之心、人我之心,有个对比之心。那还不是!
所以说,看一个人真正证到本性没有,就看他的心的起用处,是不是真的平等,真的清净,真的不二,真的虚朗。如果他的口气当中:哎,我比你学佛时间长,我比你功德大,我比你功夫殊胜,我怎么怎么样。那这个人不是开悟的人,绝对不是开悟的人。开悟的人连他自己都找不到,哪有东西去比较?他是直心直用,他在显现众生当中绝对是不取二相的。人相我相、能相所相、净相染相,他是绝对不取的,如果有取,就是对本性的覆盖、迷惑。所以这里说佛与众生一心无异。
“犹如虚空无杂无坏,”
就像虚空一样,没有杂乱,虚空就是虚空,没有破坏,也破坏不了。
“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
形容得太好了! 日出了虚空没有因为太阳而变得光明,虚空还是不动,还是那样清朗,它没有这样变化。日落了虚空也没有变得黑暗,虚空还是虚空。
“明暗之境自相陵夺。”
虚空是不动体呀,它本没有明暗之相。一下子明,一下子暗,这只是境界。这里大家要注意了,所有的对立只是境界,不是本性。什么光明了、黑暗了,我舒服了、不舒服了等,它们只是境界。作受用境可以,但不能住在上面。它不是本性,本性不住在上面,但是可以受用它,可以体现它。虚空中有日月星辰,有万物,都可以体现出来。但虚空不动,虚空是不动的,虚空是不用修的,只是把乌云去掉,虚空就出来了,显现了。显现了的虚空有没有多出来呀?没有多,也不会多。
“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
廓然,辽阔,一点也不会变化。佛和众生的心也是这样。
“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
如果一个人他看佛:噢,佛是这么清净光明,这是解脱之相呀。之后又看众生:哎呀,你们怎么那么污垢,五浊恶世又暗又昧。你们太差了,这是生死之相。
“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
作这样的理解,这样的观想的人,黄檗祖师说,哪怕你经历恒河沙劫,也终不得菩提!得不到的。因为他作了二相:佛的清净庄严,众生的丑陋染污。不能立二见,真正开悟的人不会有这二见的。他和大家在一起不会高高在上,不会随便呵斥你,他对自己的徒弟、弟子也是很亲切、很平等,不会带出一点傲气来:咦,你们太差了,你们要好好修,要怎么怎么样。他不会这样的!如果这样的话,他有可能就是魔,或者修偏了、外道,这样的人不会是真正的善知识。因为著相了,著了清净、染污相,著了佛、众生相,分作了两边。
“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
要知道,法界只有一心,一心里没有一点点微尘许法可以得到、能够得到。心本来就是佛呀。
“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
现在学道的人,多不明白这个,从心上又生了分别心,又生了取舍心,向心外面求佛。
“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这样的著相修行,都是恶法。这是祖师从禅宗的角度来讲的,对净土说来,这些是方便,引导进入佛道的方便,解脱的方便。禅宗为断学人执著,把种种著相修行、起心动念、取佛取众生的都归为恶法,不是菩提之道。
“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
啊,就这句话,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为什么,他无一切是非、无一切能所心,下面继续解释。
“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
体如、用如,这样的体性,内,好像木头石头一样,这只是形容,不是真的有个木头石头。只是说心不动不摇,不起心,不动仿,不比较。外象虚空一样,没有东西能阻塞它,没有什么能障碍它的东西。这是内外的体相。
“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
这下面讲无了,没有能所。没有方位,没有外相,没有得失。
“趋者不敢入此法,”
很多求道的人,不敢入到这个法里面。他怕什么?怕落空、怕无所得:哪里是我的归宿,以后怎么办?他怕到了这里就没有了。其实,这个没有就是道,真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体悟到真的没有我、没有法、没有境界,但体性又是如此的真实存在。他就像虚空、像太阳,里面具备一切法。可是很多人来到这里就是不敢进去,进去怕落空,一切都没有了,名利没有了,欲望没有了,生死没有,佛也没有了。他就害怕了,不敢入。
“恐落空无栖泊处,”
怕没有栖泊的地方,船没有岸边可以靠,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拉住自己:我掉到哪里去都不知道。
“故望崖而退,”
望着山崖就退缩了。山崖的尽头,下面是百丈悬崖,我到哪里去呀?怕这个。其实,悬崖撒手是最好的、最彻底的。悬崖撒手、一放放到底!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正是什么都有。大死之后大活,这叫彻底了悟啊!禅宗到这里叫了手的汉,活泼泼的,自在的很。从此以后,生死自由,活泼自在,绝对没有依赖的东西。这个时候,妙用无边,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随缘变化。灵妙的真心是无尽的宝藏,它可以任意发挥。
当你有了一个落处,住一下。好,它就死了,被你圈住了,活不起来了。如果你再认定还有一个主人公,一个能够说话的、能够做事的这个,抓住这个,那么更是自救不了。老是要抓住它、守住他,怕它跑到哪里去了,怕它定不下来了,那是更危险、更难了。
“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因为不敢进去,不敢放手,总想抓住些什么,于是大家就到处去广求知解理论,东听西听的,学得越来越多,法门也求得越来越多。学法的人多如牛毛,而真正悟道的就象牛角。一头牛身上有无数的毛,牛角却只有两个,很少很少呀。
“文殊当理,”
我们知道文殊也是表法的,文殊的画像是画出来给大家看,虽然他可以现人相,但是人相只是作用的地方。他表法表什么?当理,法界之理性,理中有智,智理是不二的。
“普贤当行;”
是体现,行就是体现,本性的体现。
“理者真空无碍之理,”
理就是真空无碍之理,就是本性啊。
“行者离相无尽之行。”
普贤就是离相无尽的行。尽未来际,一直是无穷无尽的用,就是普贤菩萨。那么,你一体之中就是有文殊菩萨真空无碍之理的智慧朗照,又有普贤菩萨的大行的离相无尽的行,都在里面。
“观音当大慈。势至当大智。”
观音就大慈啊,势至就代表大智慧。
“维摩者净名也。净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净名。”
净是本性,名是相,性和相不异,就是净名,维摩诘居士就是净名。西藏常有某某活佛是什么人转世、什么人示现的说法,当他和某些菩萨内在的德相应的时候,他就是文殊、他就是普贤,都是示现,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宇宙里面有百千亿的观音,不是一个观音,很多很多的观音。也有很多很多的文殊,白文殊、黄文殊、红文殊等等。现在西藏能够认定为文殊的起码有几十位,在印度也有,我们汉地也有,他和文殊的体性相应,他就是文殊的示现。禅宗是深悟这样的道理,所以他不著相,而且现德,以具性现德,然后体现无尽。
“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
诸大菩萨所表的这个法、这个道,这样的功德,每个人都有,大家都有啊。
“不离一心。悟之即是。”
没有离开一心。你悟到就是了
“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著相取境。皆与道背。”
但是现在学道的人,不在自心里面悟,不在自心里面体现这些菩萨的德,却在外面求菩萨、求感应,心外著相取境界,皆与道背。
学佛的人应该知道,所有的境界都是缘生法,都是虚妄法,都是依人的感官感觉到的东西,你感官要感觉不到,它就不存在,你就不知道。正是因为众生有这样的特点,这样的依赖,这样的执着,所以佛菩萨示现各种相来摄受你,引导你,然后让你转过来到自性当中开发,证悟到一心的本体。如果硬要著一个什么相不放的话,就与道相背了。
“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这里佛用恒河沙来说法。佛说:沙子不会因为有诸佛菩萨、释梵诸天经过而开心。也不会因为牛羊虫蚁在上面踩过而发怒。最好的宝贝,沙也不贪。臭脏的粪便,沙也没有讨厌。
“此心即无心之心。”
沙就比喻我们的无心之心。真修到这一步,才叫证量,真正的证量。仅仅是悟到无分别、不执着,还是不行的。到实际来了,还是不能像沙一样也不开心、也不讨厌,做不到的。真做到了就成道了,是真正的道的体现了。所以说,这样的心即是无心之心。
“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离开一切相的执著,真正做到理上无心、事上无心,做到处处无碍,那么就是究竟法,究竟圆满了。
“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直心是非常重要的,修道的人若做不到直下无心,不能成道。有的人问:禅宗的德怎么样?我们开悟的人有什么特征?我们说,开悟的人的心啊,非常的纯,连一点不好的心思都出不来,非常的直接、直心,他没有一点歪曲。
“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
有的人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间就证得无心了,有的人要到十地才到无心这一步。有的人长,有的人短,无论是长和短,证得的无心都一样。得无心乃住,安住了。
“更无可修可证,”
记住这句话,到了无心的地方,证得这个本来面目,再没有可以修可以证得的另外的东西。
“实无所得,真实不虚;”
因为明白我本来如此,真正证悟到的,豁然开朗、豁然明白:噢,我原来就是这样的,我原来就是清净的。回顾过去都是梦啊,过去白白修行,没有用,现在也没有什么,未来都在这里,当下就是,本来清净。他会觉得:我和佛一样,我就是这样子的,我原来就是这样子的。这就是一种证悟的体现,真正证悟到这,会有一种豁然明白的自然体现,甚至自然会哭出来,自然现起一种清净的德相。能体会到:我本来就没有烦恼,我本来就没有生死,我本来就不是凡夫。甚至有的人会觉得:我本来就是佛嘛。这是他的体悟,真实是这样的。这时什么境界变化、什么法门,都是剩话了,不讲这些了。所以说“实无所得,真实不虚;”,的确是这样的。
“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
一念而得和十地而得到的功用一样的。证到这里就不论深浅了,没有深浅。都是长劫中白受的辛苦。
“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
善恶都是著相,造恶要受轮回,修功德也是束缚,还不如回到本性中来,一切现成,一切具备啊。
“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
直接了当,言下自认取去,本来面目。心外再没有法,法外也没有心。
“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
本来就是无心,也没有一个无心的想法,也没有一个无心的存在,本来如此。所以说,
“将心无心。心却成有。”
如果拿一个心认识我:我是无心的。那么就会成有,变成有心了。
“默契而已。绝诸思议。”
默默相契:啊,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好说了,就是这样。远离一切思议,超越一切思议的境界。
“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
这个心就是本源清净佛。每个人都有的。
“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
蚂蚁、蛇虫种种动物,和佛是没有区别的,心没有区别。
“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
自然中种种各异的生命,都是因为造了业、受的报,造成的结果。
“本佛上实无一物”
在本来的佛上,没有一个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是虚妄的。
“虚通寂静。”
虚通而寂静,这就是生命的能量、灵能,宇宙永远不生不灭的灵妙的真心的能量,这叫本佛。
“明妙安乐而已。”
明,就是智慧光明;妙,变化无穷,随缘变化;安,是安住在本性当中、当体当中;乐,充满着大乐,他的确有生命的大乐显现。所以说,
“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
深深的在内自在觉性当中悟入,直下就是它。圆满具足,没有欠一点点。
“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
即使三大阿僧祇劫的精进修行,经历诸多的地位、菩萨的地道。一念证到的时候,也只证到原来自性的佛,没有另外的佛。
“向上更不添得一物。”
往上更添不得一点东西,想要多出些什么都不行。
“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
反过头来观历劫的功用:咳呀,都是虚妄的东西。其实憨山大师大彻大悟以后,他说:咳呀,过去行脚的时候,都是做梦一样,都是虚妄的。梦中事,妄为啊。
“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
实无所得,本来如此啊,得什么?
“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
这就是本源清净心。
“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
其实,我们的本性相应的人,他非常的自在安乐,他里面会涌现无尽的宝藏,因为他没有个东西挡住他。往往很多人虽然悟到了一点、见到一点,他总要在前面挡一个东西:挡一个打坐啊,挡一个法,挡一个境界,他总要挡一点东西。如果什么都不挡住,他就是活泼自在。
“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
他只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的相和感觉。
“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
在见闻觉知处的这个地方,回照本心。如果断开了见闻觉知,你就没有下手的地方了,借这个见闻觉知回光反照,照他的源头,体悟他的本来。
“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
这句话讲得很妙的,也没有离开见闻觉知。
“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
不在要见闻觉知上起见解。
“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
动念,动虚妄的念。
“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
不要离开见闻觉知去找一个心,那个心肯定是外道心,有个离开见闻觉知的孤立的心找到了,那肯定不对。
“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
不要舍离见闻觉知去取另外一个法。
“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哪里不是道场呢。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
世上人听说佛都传心法,他就会认为,在这个心外另外还有个法,有个奇特的、不同于寻常的、特别殊妙的一个法可以证得,一般人总是这样认为。或者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或者什么呯的一声爆炸了,什么特别的。其实不是,那只是一个境界,那只是感觉。其实非常的平常、非常的自然,这个心就是法,法就是心,没有另外所证。但是你要体会到:清净、平等、空灵、透澈、清澈的很、安祥自在,里面一点东西都没有。但是他会用,就在见闻觉知上用。所以在西藏来讲称之为明体,觉性的光明体,他是赤裸裸的,没有任何东西,但是又没有什么奇特,说话做事都是他,都是他在用。这里面没有什么认识,没有什么情感。如果一落认识、一落情感,他就会覆盖,就知道。不落覆盖就是作功夫,就是修行。因为这个体和佛一样的,如果你这个体一直不受覆盖,你就会圆满究竟,你就会圆满道业。
“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
如果世人用心去求法,取一个境界,历千万劫终得不到法,得不到道。
“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当下无心。
“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
像大力士,他打的时候,珠嵌在额头里面去了,到处找找不到。有的人给他指出:不是就在里面么。噢,找到了,原来一直在里面。
“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
唯识宗有三大阿僧祇劫,很长时间。为什么?他著相啊,他建立法相,建立唯识。唯识的法相是对凡夫、外道讲的法,所以要那么长的时间熏啊。净土宗是对凡夫或者二乘人讲的法,叫他能够有一个往生的地方、显现功德的地方。但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法是对成佛的人讲的法、当下成佛人讲的法,只要能够体悟到本性,那么你是毕竟成佛。六祖大师讲:如果终生不退者,一生便证圣道。一生当中就会证圣道,就是这个道理。
“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
这就好了,安心了。我们真的体会到本无所有、本无所得。但是,一切现成,我们也在说话、也在吃饭,一切都那么自在。但是,的确找不到我、找不到法、找不到烦恼、找不到什么叫习气。但是,你用也可以,不用也可以,你是自由自在的。所以说,我们的觉性用六识出六根,从六门入六尘中来去自由,这就是道,就是六祖大师讲的,就是那么的自在。
“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
及至证道的时候,证什么?只证到本心的佛。
“历劫功用。并是虚修。”
祖师一再告诉我们,你无论怎么吃素、怎么用功,历劫的修行都是虚修。因为本性不用修啊,本性是本来的,当你证到的时候才知道:我原来就这样啊,我那些过去的什么持戒,所有种种的用功都是虚妄的,都不真实,都是在做梦。梦里做了很多很多事,做国王、做什么的,醒过来都不是,都不需要。所以说,
“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
大力士得到珠的时候,也只是原本额头的珠。
“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佛教和外道不同,外道会说:我要练精气神,我要修什么功,我要开神通,我要证到什么什么境界。佛不是这样,真正的佛法,因为宇宙这个真实的体性,他不是修造的。如果一个东西可以修,他肯定可以再被破坏掉;可以得到的,肯定会失去,肯定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的是无生的,是不用修的。那么,既然原本的不用修,那么你只要找到原本就好啦,你何必要在外面修、执着呢?东方西方、这样那样,原本就是他!找到了,安住、起用,就是究竟的道,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成立的地方。佛法讲,只有这个体性不生不灭的才是真实的。如果有生灭的,修成了还会破坏掉啊,还会失去啊,还是没有用的。所以说,这个是根本的道理。那么,黄檗祖师接着讲,
“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
不要怀疑四大为身,不要在四大里用功,我也没有主。这个身体没有我,也没有主,但是可以用他。
“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
一切都是空的,不实有的。
“唯有本心荡然清净。”
这句荡然两个字,他就是彻底的赤裸,没有依赖。因为十八界都空啊,这个心的体性赤裸裸的显现,夜明珠一样,在虚空里璨然的放光,他没有依赖,他是独立的。这是我们证道的这个地方,就是这样子,赤裸裸的清净啊,就是这样荡然清净。
“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
一切佛法不用学。
“唯学无求无著。”
只要你学无求、不执着。
“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
不灭就是用他。
“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
教化接引众生的方便门。
“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
离就是法,知道离的就是佛,知道离开了、独立存在的就是佛,这句话很奥妙的。你知道离开的就叫方法,离开尘劳烦恼、离开执着,知离的是法。就是说,离开以后,离开的法,知离开的那个主人、那个体性就是佛,清净的的体性、赤裸裸的体性就是佛。
“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但离一切烦恼之后,是没有法可得。因为本来如此。那么,
“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
学道人,你要想求得一个要诀的话,这个要诀是什么?
“但莫于心上著一物,”
这个要体会到的,只要你在心里面不要执着一点东西、一个东西,一个东西都不执着,只要你这样体会到就好了,这是要诀,禅宗的要诀。
“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离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
忘境界容易,忘心至难啊,忘心非常的难。越是有水平、有学问、有功夫的人忘心就越难,他因为有所成、有所得,里面有很多的内容在里面包围着他,他放不下。成份,本性中会含有成份,这个成份就是业识种子。有的人说,悟了为什么不成佛?业识种子太多了,要消识功熏, 要把业识种子消干净,才能够完全显示赤裸裸的本性。所以有的人只见到一点本性的光明、一点体会,里面的东西很多很多啊,要化掉,这就是叫消识功熏。但是有的人与生俱来就是没有多少东西,很少很少,一悟就成佛,就是这一点区别。知道了以后,种子出现的时候,不执着他,化掉。化到后来,整天就是这样的没有东西,赤裸裸的圆明朗照。那么,你就成道了,这是关键的地方。
“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
与虚空同寿。所以说,不要怕无心。真无心的话,就是道。
“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
遇境就显现作用,没有境就归到寂灭体上不动。那么,
“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
如果起了个念头:噢,这很清净啊,我本性这么空啊。好,就被境染了。
“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皆是境上作解,”
不要在境上作解,不要在清净上生清净见,不要在空灵上生空灵见。这样一念见起,就是大障碍。
“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
可以方便说,中下根人可以说:噢,我们的本性清净啊,怎么样。在上根人来讲,这些都不可以说到,都要破掉。
“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
所以,密宗里面,在你没有证到本性之前,他不跟你讲道理,他引导你证到了,他才用道理、经论、佛祖的开示给你证明:啊,佛祖都是这么讲的,你的地方就是这样子的,这就是本来面目啊,就是你的真心啊。在你没有证到之前,讲了给你,你会去理解,不断地去想象,去攀比:是这样的么?是那样的么?对不对呀?老是这样,这一理解就错了,本性就不能显现。所以说,上师的善巧就在这里。但是,有的上师很微妙,他的功德很殊胜,他讲到哪里会把你带到哪里,他讲禅、讲密、讲大圆满,讲着讲着的时候,你就不知不觉的就证到那里。因为他讲的时候放光明,把你的妄想破掉,他讲得很善巧,把你破掉、破掉、破掉,你就明白:噢,是这样。越来越明朗,越来越清楚,就是这样。这就好了,就是带到了。这样的禅宗的讲法和传“彻却”是一样的,没有区别的,就是传“彻却”,“彻却”就是立断,就是传大圆满,一样的。
“尽是境法有没处,没于有地;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
黄檗祖师的讲法就记得这里了,下面是祖师的一些问答,我们选讲一部份:
“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有人问黄檗祖师:道是什么?祖师反问他:道是什么东西,你想修行么?
“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
学人又问:诸方宗师相承,都是要人参禅学道的。
“师云:引接钝根人语,未可依凭。”
黄檗祖师说,那是接引钝根人的话,修什么法、什么禅、怎么用功,都是接钝根人的话, “未可依凭”你不要依凭这个,不要落入知见啊。
那么,又问了,
“云:此既是引接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
这即是接引钝根人的话,“未审”不知道接引上根人说什么法呢?
黄檗祖师说,
“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
假如是上根人啊,向别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还要问别人干什么?如果你是上根人,找自己都找不到,还要问别人这些法么?意思说,还需要问人家么?还要到别人那里问么?这句话很妙啊,自己都找不到啊,还要问别人。自己找不到,问别人干什么?自己找不到就是了,还要问么?就是这个道理。
“何况更别有法当情,”
何况还有另外一个法,放在心里面,我是心中心法,你是什么禅,还有这个在么?
“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
教中都这么讲,法法什么形状啊?
“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
又问:那我都不要求了,都不问法、不求法了。
“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
黄檗祖师讲,如果这样的话,你倒省心力了,从此要睡就睡、要吃就吃,没有事了,省心力了,你好了。所以有的人说:我修行怎么比不修行的人还要累呀,不修行的人还整天嘻嘻哈哈快乐的很。我修行了,这难、那难,还有是非、还有斗争,还要这么打坐、那么用功,还是不安心啊,为什么?不如世俗人开开心心的去玩,为什么?因为世俗人虽然有烦恼,但是他没有想到一个对立的解脱,修行人呢,他看到了烦恼,要寻求解脱,便产生了对立性。
这里,我们不是赞叹世俗人的轻松,意思说,修道人更要超越世俗人的轻松,修道人应该更轻松才对啊。所以往往修得更好的人,他会走出宗教,他反而会和世俗人一样嘻嘻哈哈,他很自在,他是真的无心、真的是很随缘的,因为省心了,他无求啊,再也无求了,再也不会把打坐啊、把修行当作一回事。这样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到最后,是教你怎么样不用修,不是教你解脱,是教你怎么样不要解脱。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云: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
这样子的话,不是断绝了么?不可以这样子没有啊?
那么,黄檗祖师说,
“师云:阿谁教他无,”
我没有教他断绝,没有教他无,他不是要吃饭穿衣么?不是要作用么?
“他是阿谁?你拟觅他。”
他到底是谁啊,他要去找他?你要有一个断无的境界,他不是断无啊,还要作用啊。
“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
他又问,不许找了,为什么又不要断呢?
“师云:若不觅即便休。谁教你断。你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
如果你不去找,就好了,就没事了。你一找:哎呀,我现在怎么样啊,我清净不清净啊,我是不是要念佛啊,心安不安啊。一找就多事了。不找就好了,为什么又要生出个断。虚空他断了么?
“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
他又问:那我们这个本性的法是不是和虚空一样的?
黄檗祖师说,
“师云:虚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异。”
虚空哪里曾经跟你说过,有同有异啊,虚空没有这样说啊。意思说,你的心里面不要生起:我的心和虚空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不要这样想,没有一样和不一样,说都说不到他,想都想不到他,不可说、不可言,就是这样任运自在,就是这样自自然然,好,就是了。
“问: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莫沉空寂否?”
这时就会担心了:我是凡夫啊,圣人无心可以啊,但是我无心是不是要沉寂呢?
“师云。法无凡圣。亦无沉寂。”
祖师告诉他:法没有凡圣啊,也没有沉和寂呀,也不会沉在寂里面去的。
“法本不有。莫作无见。”
法本来不有,但是不要作无见,见是最坏的,在道上来讲,我们是不存知见的,活泼而用。如果你存一个无:我们的本性是无,那就堕在无上。
“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
法本来也不是没有,但是你不要作有见。有无都是情见,就象翳眼里幻出来的虚空花一样。
“所以云。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
见闻是幻翳,知觉是众生啊。
“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
祖师门中,只要把机,动机歇下来,把见忘掉,没有见。
“所以忘机则佛道隆。”
忘机,佛道就兴隆了。不要天天一个念头、动机、起一个发个心:我要做什么啦、我要做功德啦,我要怎么怎么样。忘机:想都想不起来我这一天要做什么事,但是肚子饿了而回去烧菜吃,睏了去睡,没有什么事。这样佛道就兴隆了,佛门也清净了,没有那么多是非了。
“分别则魔军炽。”
分别念一起,魔军就来了,事情就多了。
“问:心既本来是佛,还修六度万行否?师云:悟在于心,非关六度万行,六度万行尽是化门接物度生边事,设使菩提、真如、实际、解脱、法身,直至十地、四果圣位,尽是度门,非关佛心;心即是佛,所以一切诸度门中,佛心第一,”
佛心就是无心道人。
“但无生死烦恼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
就不用菩提等法了。
“所以道:佛说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我没有一切心,还有法么。
“从佛至祖,并不论别事,唯论一心,亦云一乘;”
就是一乘佛法,《法华经》就讲一乘佛法。
“所以十方谛求,更无余乘;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所以此意难信,达磨来此土,至梁魏二国,只有慧可大师一人密信自心,言下便会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即性即心,心不异性,”你若体悟到这里,就是祖师,不要别人给你封号。就是一般老百姓体悟到了,你就是祖师啊,不需要封号,不需要位子。
“所以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认得心性的时候,可以说不思议。
好了,我们先讲到这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