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其它>>正文内容

倾听,是一门艺术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我们的身边,当我们和人交往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今天真倒霉啊!”“这太惨了,我从来没有这么难过。”“哇,今天好开心。”“知道吗,我今天加薪了。”“唉,我该怎么办呢。”“你应当这样这样,就是不听话。”“唉呀,你怎么这么笨呢。”“谁能理解我啊。”如是种种。

从这些声音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首先是发泄,是一种情绪的渲泄。然后才会冷静思考问题。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都是苦的,孤独的。所以当他在生活中有了情绪、之后,就会找人谈话,但他谈话的目的不在于谈话,而是在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渲泄对象,引起别人注意自己,“我很苦”或者“我很开心”。当他的情绪发泄完后,虽然得不到解决,苦是依然,孤独也是依然,但是他却从心理上得到了慰藉和释放,于是他让自己平静下来,开始思考问题,怎么样解决问题。


所以,人和人的谈话和交往,许多时候,并不在于谈话的内容高低雅俗,而是一种互相的情绪渲泄,这个时候,你并不需要去和他争辩个什么,也不需去给他滔滔不绝的大讲哲理,阔谈人生。你只需竖起一双耳朵,全神贯注的倾听,带着理解、同情、宽慰,耐心的去听。听他把心中的情绪发泄完了,平静了,需要解决问题了,这时,你便可以从对方立场出发,客观的帮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表示同情,又可导之以理。所以,倾听,是一种慈爱和关心,更是一种宽容和涵养,倾听,是一种无言的艺术。

我们常常在佛经中看到这样的话:“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什么叫谛听呢,就是全神贯注的听,身心清净的听,听佛陀所说的法。可是我们往往以为,佛的谛听是指让众生谛听,其实佛陀自己,就善于谛听,佛是倾听的艺术大师。当他面对每一个众生时,他并不急于为他开导,而是专注的倾听,倾听来自众生的苦的声音,怜悯同情着每一个苦难的众生。当众生把苦水倒完了,佛才开始慈祥的,庄严的,睿智的去为对方开导佛法,引导他认识人生的真谛,帮他解决人生的痛苦。

事实上,千万要记得,大多数人和你谈话,不论跟你谈话的人贵贱高低,他对自身问题的关心程度,远远要超出于他对你的问题关心的程度的百倍以上。如果他现在正在肚子痛,在他看来,可能这比印尼海啸引发的灾难要重要得多。所以,你静静的倾听,你就在尊重他的灾难,他对你首先是好感的,也许你对他的话一句也没听懂,但这拉近了你和他的关系,给他人留下了好的印象。包括许多大人物都告诉我们,他们喜欢的是肯耐心听话的人,而不是争着发表意见的人。一个优秀的店员,在于他肯倾听客人的意见、批评和责难。一个好的老师,在于他肯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一个善于商业谈判的人,最绝的技术就在于他能静静的倾听对方的意见。一个人缘好的人,不在于他多懂道理,而在于他懂得倾听朋友们的声音,尊重朋友们的情绪。这在菩萨事业中,是属于“同事摄”的菩萨行为。

但也有许多学佛的人,当自己懂了许多佛法时,菩萨心切,急于让周围的人来学佛法,所以,往往不是耐心的倾听对方的声音,而是急于表达,甚至对他人的情绪表示不屑一顾。这就已经失去了菩萨精神,违背了“同事摄”的精神。带来的效果是,他人不但不接受你,反而对你很生气、反感。因为你不懂“倾听的艺术”,你没有尊重他,没有同情他的遭遇,没有理解他的情绪,所以你的道理他不会接受的,甚至对你和你的理论产生诽谤。你往往慈悲心切,却招来相反的效果,这都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倾听”。

所以,做为人和人的交往也好,做为菩萨的利生行为也好。当我们面对种种类型的人时,面对种种不同心情时,喜者,与他同喜,悲者,当与他同悲。无论是喜是悲,都是情绪,对方需要渲泄,你必须先诚心的、专注的、耐心的倾听。如果你三心二意的听,或者不停打断他的倾诉,或者你干脆不听,滔滔不绝的讲你自己的事情,或你所认为的大道理。那么我告诉你,他一定会讨厌你,你别再想跟他有第二次友好的谈话,不要说谈佛法了。

因此,倾听,是一门艺术,它不但是一种尊重、同情和耐性,更是一种菩萨的慈悲和智慧。而茫茫人海中,得之者少,失之者多。

编辑: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