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皇帝与五台山
嘉庆皇帝与五台山
肖 雨
嘉庆皇帝,即爱新罗·颐琰,清高宗第十五子,母乃孝仪皇后魏佳氏,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1789)封为嘉亲王,六十年(1795)立为皇太子,嘉庆元年(1796)即位,二十五年(1820)逝世,庙号仁宗。他在位期间,诛和坤,籍没其家产。整顿吏治,减免各地田赋,力图稳定社会秩序。但土地高度集中,政治腐败,官吏贪渎,阶级矛盾深化,各地起义不断,满清王朝从此走上了日益衰败的下坡路。所以,《清史稿》卷十六《仁宗本纪》论日:“初逢训政,恭谨无违。迨躬莅万几,锄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盗,力握要枢,崇俭勤事,辟地为民,皆治之大原也。诏令数下,谆切求言。而吁睇之风,未遽睹焉,是可概已。”
聆圣讯铭 巡幸五台
清代诸帝,大多尊崇佛教,优渥番僧,礼遇禅师,护持五台山佛教。这是因为,康熙皇帝认为五台山“耸峙于雁门云中之表,接恒岳而俯滹沱,横临朔塞,藩屏京畿”(《清康熙皇帝御制(清凉山志>序》),是捍卫大清王朝京畿一带的屏障。嘉庆皇帝亦然,他说五台山是“神京之右臂”(嘉庆皇帝《御制清凉山碑记》),为清都附近重要的战略要地。其二,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中国内地鲜有的汉藏佛教圣地。所以,它“为诸藩部倾心信仰,进关朝山顶礼者,接踵不绝”,诚中华卫藏也”(同上)。因此,嘉庆皇帝就想借它绥靖蒙藏诸部,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安定社会秩序。其三,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文殊也称曼殊,曼殊对音满州。这就说文殊宝号与清朝国号相符,象征着大清王朝“几万年无量福祚”(乾隆皇帝御制《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因此,嘉庆皇帝就“聆圣讯铭”(嘉庆皇帝《御制清凉山碑记》),仿效圣祖、世宗、高宗之举,也西巡五台,“瞻礼佛宇,为苍生祈福”。“又摧蒙古藩王同来,从其所欲,共谒梵寺,示中外一家之心,昭熙朝大同之治”(同上)。这就是他巡幸五台山、瞻谒文殊道场之因缘。
瞻礼佛宇 恩赐僧人
嘉庆十六年(1811)春三月十八日,嘉庆皇帝由京城启銮,恭谒西陵,并巡幸五台山。他沿途经过了新庄行宫、半壁店行宫、秋澜行宫、梁格庄行宫,于二十二日至泰陵,行礼躬奠。然后又经过了东北溪御营、王快镇御营、法华村御营、大教场行宫、台麓寺行宫、白云寺行宫,于闰三月三十日到达台怀镇,住在了菩萨顶行宫。其间,他同蒙古藩王一起瞻礼了涌泉寺、台麓寺、白云寺、殊像寺。当到达菩萨顶真容院时,受到了噶尔丹锡呼图克图和四世章嘉呼图克图二国师和五百梵僧的合掌跪迎,诵经祈福,并瞻礼了菩萨顶文殊殿真容菩萨的法面目。在以后的七天里,又登上了黛螺顶,朝拜了五方文殊,远眺了五台胜景。又沿清水河北上,遍览了金刚窟,礼谒了入化于此的佛陀波利的纪念塔。还参观了章嘉国师住持的普乐院、罗喉寺等黄教诸寺,以“示中外一家之心”(同上)。同时,他还至五台山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显通古刹,瞻礼了佛祖圣容,观赏了金光灿烂的明代铜殿和金刚宝座铜塔。又至塔院寺瞻仰了巍峨杰峙的释迦文佛舍利塔和文殊发塔。最后还登上西北大岭,首谒了元初帝师八思巴驻锡过的寿宁寺和唐代密宗道场玉华池,看到了形神毕肖的五百罗汉,认为它是真正的净土道场、五台山是震旦国的极乐世界。
在参观了上述诸寺之后,嘉庆皇帝赏赐了山西五台山修理庙宇行宫银二万两,以示他对台山僧俗的关怀。并说:“清凉山诸寺院及东、西、南、北、中五台顶,未得穷幽陡险,登峰造极者,非不能也,盖不为耳!”(同上)这是因为,他身在台山,心系国事,不能像山林隐逸者那样,累月经年地游玩岩壑乐而忘返。所以,他还在闰三月七日启銮返京之前,又“命词臣纂修《清凉山志》,刊刻颁发”(《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卷二四一)。并要求把历次巡典中,尚未陆续记载的,本年他初次临莅时,凡行庆惠施各事,皆悉遵成宪,载诸简册。可见,他对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崇敬和留恋之情。
天章光贲 。 赞颂五台
嘉庆皇帝不仅把五台山看成是“神京之右臂”、“中华之卫藏”,也看成是“佛菩萨度化众生显迹之福地”(嘉庆皇帝《御制清凉山碑记》)。所以,他绳武圣祖五次巡台、世宗一次礼台、乾隆六次幸台之举,他亦至五台、山巡幸瞻礼。圣祖为五台山作诗十六首,制匾36块、泐碑二十通;世宗也为五台山吟诗十六首;高宗还为五台山撰诗87首,制匾29块,镌碑十一通。天章光贲,赞颂五台。嘉庆皇帝也不甘落后,吟诗制碑,抒发自己的情怀。其日:
东 台
曼殊师利,住锡东来。顶若鳌背,杰峙云中。
峰标望海,元气庞洪。日轮耀采,霞取升空。
沦瀛一碧,天外溟潆。华严胜境,心印圆通。
得大自在,济度愚蒙。佛法王道,原无异同。
西 台
栲栳名山,高凌具闽。寺额法雷,峰标挂月。
圆镜光明,慧风清越。八功德水,不盈不竭。
文殊西来,迷津宝筏。初地清凉,那罗延窟。
常转法轮,原无休歇。灵鹫遥天,仰瞻翠兀。
南 台
入山初见,台顶云浮。佛法普济,南瞻部洲。
大方广室,万圣同修。覆盂峻极,物外邀游。
燕豫秦晋,一目全收。众生六道,接引莲舟。
须弥纳芬,形影周流。身有三宝,精进自求。
北 台
巍峨北台,凌虚北斗。仰山九霄,俯临众阜。
峛另岭崎,万神护守。积雪夏停,罡风夜路。
嵩岱气连,华恒脉原。飞锡曼殊,超离尘垢。
绝顶雷音,震荡蓓蒌。居所高高,与天地久。
中 台
四极四和,环拱演教。卓立中峰,云崖霞峤。
现大吉祥,佛光普照,慈愿甚深,静觉圆妙。
顶礼真容,心钦目眺。锡福兆民,随缘感召。
慧日高悬,智珠朗耀。勉绍前修,,未窥奥窭。
嘉庆皇帝虽然没有巡礼五座台顶,但他却登上了黛螺顶,眺望了五座台顶的自然风光,遂写下了《五台赞碑文》。它描写了各座台顶的特色,赞颂了五台山佛教,表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表现了他的佛学造诣。“佛法王道,原无异同”;“佛具千相,予惟一心,出世住世,相为表里,殊途同归,非二理也”。儒佛二教自中唐以后,就倾向于融汇、协调、互补。到宋元时期,程、朱、陆、王的心性论和佛教禅宗的心性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清代嘉庆皇帝的“佛法王道,原无异同”和“出世住世,非二理也”的观点,就反映了“儒佛融合”、“儒佛会同”的这一思想。
在五台山塔院寺佛舍利塔的东侧,有一座覆钵式的白色砖塔,传说是文殊发塔。对此,嘉庆皇帝持“存而弗辨”(嘉庆皇帝《御制清凉山碑记》)的观点。何为者也?他说:“生本无生,漫沦真幻”(同上)。“生”和“无生”是佛学中的两个重要名相。佛教认为生是俗谛,无生是真谛。‘生是因缘和合的假生,实际上是无生。这个生相对于无生来说就是无生之生。因其依于无生之生,故曰生本无生。又真谛的无生也是依于俗谛的假生而立,故与俗谛之生实际上也相同。以其依于生之无生,故目无生即生。这就是说,约俗谛而言,生即无生;约真谛而言,无生即生。于此,反映了嘉庆皇帝的般若中道思想。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