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羯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吕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羯磨

  菩萨戒羯靡2,律典有二类:一戒本,偏於止持;二羯磨,意云作业,偏於作持。此处羯磨,不泛说一切,仅限於受戒。其要有二: 一为受戒所有作法,二为表白主语。盖受戒有关於僧团,须经报告表决之手续。报告之语曰白,表决之语曰说羯磨。白说羯磨,凡有三类:谓单白、白二(一白一说)、白四(一白三说)。举例言之:设有过犯,於大众前一白之後,羯磨师随向大聚申说表决。大众若许,即应默然;不许,则发表异议。设所犯重大,一白三说,然後决定。如是三类羯磨,传来中土,未尝具足。道宣律师一代所宗,於此殷勤广为搜集,至今通行,仍多缺点。唯有义净辑译之穴百一羯磨锣,最称完备(具足三类羯磨);惜格於旧说,始终未获实行也。今此菩萨羯磨,亦从瑜伽论辑出,分二大段:一受戒、二悔过。此外慧沼有别传本(见久劝发菩提心集》卷四),谓系奘师在印度受之戒贤,而由基师笔绿传之者;与今所讲颇有出入,故见诸实施,犹待斟酌也。奘师以前,智者大师傅菩萨戒,推尊梵网戒本,为作义疏,亦於受戒羯磨,详加料简,谓据六种异本,损益而成。其中瑜伽戒,有地持、高昌(道进传)二本,皆由昙无谶所译,而与今讲及戒贤本又殊。智者当时既知有各种别本,而未能进求其故,亦憾事也。

  兹先略说菩萨受戒羯磨之方式,再谈菩萨受戒之意义。羯磨方式有二类︰一者有授戒师法,二者无授戒师法。有师者,谓师证,如受比丘戒有三师十证。师谓轨范师,梵名阿阇黎。分三种︰(1)亲教师,梵名邬波驮耶,西域名和上,即依止受戒之师。(2)教授师,又分屏教授(检验身根净否等)与教读教授(教习学处读诵酬答)二种。(3)羯磨师,即聚会时主席,对众报告表决者。十证者,谓十众(依至少之数而言,边地五众即得),为受戒之证明者。一切羯磨报告表决,皆以此十众听许为断。声闻羯磨,具此三师十证,然后得戒,是知戒师之不可少也。至于菩萨受戒,只说一师,此非简略,但由难得,且止限于缘证。故菩萨发心以佛为师,即十方诸佛皆为作证,意乐自誓,宁止一师;但须一人师以为受学增上耳。

  复次,受戒有九门次第︰(1)发愿︰菩萨若欲受学三聚戒者,当以发愿为先。(2)求师︰古昔道路远阻,不惜千里求师;今则交通便利,应更不远万里相求矣。求得应启请云︰大德念我,某于大德前乞受一切学处,唯愿听授。如是至再三请,复于十方诸佛及大智菩萨而为礼敬。(3)征信︰先于戒本学处明悉了知,自心乐求,不由他劝,或为胜他(令人知己受戒),乃成坚固堪受菩萨戒者。(4)请授︰具受戒堪能已,于大德前,对佛礼请︰愿大德授某菩萨净戒。(5)问障︰尔时大德即为征问︰是菩萨否?已发愿未?(6)正受︰既征问已,即为授三聚戒法。(7)请证︰受已,普于十方诸佛及大智菩萨礼供求证。(8)教诫︰于学处四似他胜法犯与非犯,详为开解。(9)供养回向︰悉为一切有情普得利益而为回向。如是九门次第,可总判为受前、正受、受后三类。

  已说有戒师法九门次第,应知师弟亦应互有简择。先择师,谓当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之愿行相应者以为戒师。有智谓禀性聪慧,有力谓具意乐力及加行力,于语表义谓于羯磨文句娴习应用,能授能开谓于受戒仪则善知其意。若但有聪慧,而于戒学无诸净信,即于律仪意乐不具,或失意乐。若从受学,即于净戒,初无信解,或不能趣入,或不善思惟矣。又若不具六度加行,或违六度行轨,即失菩萨律仪,亦不能为师。是以择师,当以有智有力,净信意乐,具足六度加行者为准也。次择弟,亦以审其意乐为准。若不信菩萨藏谤毁有情,终不于彼率尔宣示,免其多生慧障,妄加诽谤,增益无知,反为无量业障之所随逐也。如是师弟相简,意乐增上,戒乃建立。复次,若无戒师者,即于佛像前,自受菩萨净戒律仪。方便次第,与前相同;但自白自说羯磨耳。菩萨受戒羯磨,大要如是。

  次就菩萨戒,略申三义︰

  一者大戒独立义︰无论在家出家,已受未受律仪(在家或有先未受戒者,出家则必先受也),欲受是戒,先应发起无上菩提弘愿。或者将来失戒,亦以退失此愿为准。可知菩萨戒行全在于发心也。慧沼所传受戒羯磨次第亦有九门,而于发愿之后,有更劝三归义;又可知在家之受菩萨戒者,不必先受优婆塞戒(三归五戒)。以是菩萨戒学,自为结构,具独立性,虽摄取七众律仪,而无次第先后之关联也。

  二者佛为戒师义︰菩萨受戒,于现前人师外,必于十方诸佛及大智神力菩萨功德专念现前而生净信。慧沼所传羯磨,此义益显,直谓以释迦佛为和上,文殊为阇黎,弥勒为教授,十方诸佛为同证,十方菩萨为法侣。于此可知无师受戒,固以佛为师;即有师受戒,于人师外仍以佛为师。盖菩萨行以佛为究竟,自然直师诸佛也。比丘戒白四羯磨毕,大众默然,不生异议,虽可视为得戒;然必生起法尔之相,与佛相感,始为真得。法尔云者,道理推征,应当如是之意。诸佛菩萨于受戒者,若默然无异说,即可于法尔相上见之。或起凉风,或闻异香,或动座席,凡此皆受戒者之至诚有以感动诸佛菩萨之忆念者,由此乃谓之得戒。亦以佛为师之义也。

  三者在家有师范义︰真正戒师为佛菩萨,于中须有传达其意者,即人师也。在家菩萨亦可为之。如羯磨中求师,所谓同法菩萨具德具智者,并不简别在家出家,可知在家者同有师范义也。自天台智者大师提倡《梵网经》后,通途不许在家菩萨有师范义,未免武断,不足为据。惟是菩萨戒法,若出家已受出家戒而欲更受菩萨戒者,在家菩萨可为其师;出家未受比丘戒而欲受菩萨戒者,在家菩萨即不能为其师也。

  复次,忏罪羯磨,属于出罪还净之事,仪式大同受戒,但以对他为主,分有对无对二种(即有师无师也)︰凡菩萨得戒之后,安住三聚戒法,意乐清净,专勤无犯,皆为持戒。若其有犯,知之即改过还净,仍不失戒,所谓过不惮改也。因是而知菩萨戒一切违犯,皆属恶作所摄,皆可以除遣,由忏悔即出罪故。是亦大有异于声闻之处也(声闻有不可悔出之戒)。至于忏罪之仪︰若犯戒者,应先于有智有力善语表义能觉能受之大小乘人前,发露过失;次示悔意而求还净;后乃誓不再犯(此义初为自诉,次二问答)。

  若以上品缠犯失律仪者,即应重受。重受次数,并无限制。若中品缠犯,应对大众(至少五人)发露除罪,行白四羯磨而为忏净,如比丘除恶作法行之。若下品缠犯,当一人前,即可发露悔除;若无人可对悔,即如受戒,由惭愧心故,起净意乐而自誓言︰我当决定防护,不令再犯也。云防护者,未失之前护戒不失,即令律仪能见诸形式也。或疑受戒在心,何须形式?应知律仪于思(思业,即思心所)之种子势力增上之分位安立,以此能去他恶,存己善,而有防护之用。必具羯磨形式者,即所以涵养其势力增上者也。末后一段,补充受戒二义︰(1)受已而失者可更受。此为小乘所不许,乃大乘特殊之义也。(2)已受者可再受。或有菩萨转身他方,由不舍菩提愿故,或不现上品缠故,即为不舍净戒。依此而有种姓相,现虽未受菩萨律仪,而有胜心,且不现行上品缠。以是相故,知于他方或已受戒;但由忘念或不觉悟。为悟彼故,不妨重受,但不与新受或新得等观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