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一小步 爱心一大步—— 记广东省佛教协会慈善中医诊所
慈善一小步 爱心一大步—— 记广东省佛教协会慈善中医诊所
这是一间不一样的诊所。一年多来,它为广州市与周边地区的特困、低保人群免费看病1万多人次,直接受惠群众1千多人。在看病难、看病贵日益突出的今天,它的出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它是诊所,但又不仅仅是诊所,它是一个培养爱心、凝聚爱心、传播爱心、提升爱心的地方。作为诊所,它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但作为爱心策源地,它所激发和凝聚的爱心又是无限的。在广州这个日益现代化的都市,也许正是这间小小诊所里释放出来的光亮,点燃了许多无助患者的希望。
它来自于佛教,却属于整个社会。
它,就是成立于2004年12月28日的广东省佛教协会慈善中医诊所。2006年2月16日,本刊记者前往广州,对这家慈善诊所进行了专访。
建立长远的慈善平台
把临时、零散的慈善活动转化为长期、常规的慈善事业,需要有好的载体、好的平台。
2004年12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等为诊所开业剪彩并合影
听说广东省民宗委主任温兰子是慈善诊所的倡议者和推动者,我们到广州后,特地前往省民宗委,向她了解倡议的初衷。温主任说:
“我向省佛教界提议举办慈善诊所是2003年11月,当时有三点考虑:一是希望能够为佛教界找到一个长远的、机制性的慈善平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佛教界做好事是比较多的,但临时性、被动性很强。我一直在苦苦思索:能不能找到一个载体,让佛教界把临时的、零散的、被动的慈善行为变为长期的、常规的、主动的慈善事业。经过分析论证,我们感到慈善诊所将是一个好的载体,好的平台。
二是希望能够引导宗教界为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出点力。现在是我国的‘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贫富悬殊、医患矛盾突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广东虽然有钱人很多,但低保的人群也不少。这些人本来就很贫困,病了后就更加贫困,特别需要社会的关心、帮助。举办慈善诊所,可以为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出点力。
三是希望能够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倡导一种关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如果举办慈善诊所,免费为特困群众赠医施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发挥的影响就会很大,对于净化社会风气是一个好的示范与引导。” 温主任告诉我们,她的倡议得到了佛教界的积极响应,但是由宗教界来办慈善诊所,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从提出设想到最终开办,磨合了一年多。最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尤其是在佛教界的主动参与下,因缘具足,诊所办了起来。
今年2月18日升任光孝寺方丈的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着重从佛教的角度谈了诊所的缘起。他说:
“佛教在印度、在中国都有着慈悲济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优良传统,这也是每个佛教徒必须要实践和履行的责任。出家为了什么?我们有四个字,叫做‘弘法利生’,弘法的目的就在于利生。你说了多少法,最后落实在哪里呢?就要落实在利益众生这个根本上。释迦佛也好,佛教经典也好,都是教我们围绕利生这个目的,以各种法门来修行。
释迦佛还教我们从五明上成佛,其中就有医方明、工巧明,工巧明就是科学,医方明就是医学、药学,还有声明、因明、内明。举办慈善中医诊所,就是要把佛教所讲的医方明贡献给社会,这既是利益众生的慈善行为,也是具体的爱教行为。
我们经常讲,佛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怎么样相适应?举办慈善中医诊所,就是相适应,就是发扬人间佛教精神,爱国爱教的体现。”
同时担任着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明生法师,还从经济社会的不平衡发展、区域的不平衡发展以及体制转型等社会因素,分析了看病难带给特困人群的连锁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安。明生法师说,对于这些热点问题,佛教界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所以,当温主任的倡议提出后,省佛协立即召开了会长会议,大家都非常赞成。2004年3月开始筹备,省民宗委自始至终给予积极协助,还为诊所无偿提供了用地。诊所开办时,在新成大和尚的支持下,光孝寺一次捐资500万元,作为诊所的启动资金。2004年12月底,诊所如期开业。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省民宗委主任温兰子以及省卫生厅副厅长彭炜等为诊所剪彩。
三个没想到
对于许许多多挣扎于绝望边缘的特困患者来说,佛教慈善诊所的问世,无疑是雪中送炭,给他们带来了关爱与温暖。
诊所一开始,就确立了完全免费服务的宗旨,无论是挂号、就诊,还是用药,都不用患者花一分钱。诊所的服务对象为广东省内生活在城市或农村生活指数贫困线以下的特困人员,包括五保户、残疾人及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中的特困人员。条件是:凡前来就诊的特困人员,必须持有当地地级以上市民政部门制定的“城镇居民最低保障金领取证”或“低收入困难家庭证”。2005年10月,诊所又把服务对象扩大到广州市没有领取以上两证的肢残人员。
诊所从申办到开业,一切都是按照国家卫生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来运作的。如今,聘请了国家执业注册医师2人,药剂师1人,其他专职工作人员3人。另外,还吸纳了5名有行医资格的义诊医生,逢周一、周五来坐诊。诊所服务内容为中医内科,拥有两个固定诊室和两个备用诊室,能提供200多种中草药。诊所最初设定的目标是:只提供常见病的治疗,不收治危重病人,每天门诊量为50人。但开业一年来,慈善中医诊所发放病历1193本,全年门诊量为10444人次,日均67人。前来就诊的患者,有不少患有疑难杂症,大大超过了预先设定的目标。据统计,诊所一年的各项开支约为40万元。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诊所的治疗效果与社会效益都是很好的。在采访期间,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三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这个诊所真的不收一分钱。慈善中医诊所刚开业时,许多人不相信,认为哪会有看病不要钱的医院?家住广州荔湾区的患者张女士,是一位身患子宫肌瘤的下岗人员,因贫病加交准备放弃治疗。当她从电视上得知佛协慈善中医诊所实行完全免费时,将信将疑。她第一次来诊所口袋里只装了10元钱,心想如果要钱就不治了。结果不仅看了病,拿了药,而且一分钱都没花,让她激动万分。患者王先生拿药时,把几个口袋全翻了出来,对医生说:“就剩这些钱了,可以吧?”当医生说真的不收一分钱时,他还以为听错了,特别地感动…… 二是没想到居然治好了一些疑难杂症。在一般人的眼中,不收钱的医院医疗水平肯定不咋样,哪里还能治好疑难杂症?但慈善诊所发挥中医的特殊功效,并运用身心兼治的疗法,确实治好了一些疑难杂症患者。患者李女士,2003年11月起,因输卵管癌切除化疗七次,放疗几十次,仍然无效,生存希望渺茫。慈善诊所开业后,她闻讯前来。接诊的梁仲海医生采用心理和药物兼治的方法为她治疗,并使用了一些名贵药,如雪莲花、西藏青果、西洋参等。服药几个月后,她的癌细胞奇迹般地消失了。当我们采访她时,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特困女工,竟一时语凝噎,只是反反复复地说:是慈善诊所挽救了我的生命,我的感激之情没法用语言说出来,希望政府多多扶持诊所。还有十多位像李女士一样身患癌症的特困患者,在诊所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都有了明显好转。
三是没想到这里的医生这么有爱心。近年来,医患矛盾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特困患者,由于贫病交加,受到的歧视就更多。但在这个诊所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医生不仅医有专长,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不愠不躁、和颜悦色,擅长与患者沟通,视患者为亲人,使患者既医治了身体的痛苦,又得到极大的心灵慰藉。诊所开业一年多来,接诊了许多因无钱医治而病情日益严重的患者;还有身患重病,对生活绝望的病人。对这些病人,医生毫不嫌弃,采取身体心理兼治的方法,引导病人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许多患者反映,没想到社会上还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我们随机采访到的患者中,不少人都对慈善诊所充满了感激之情:“很高兴呢!这个医院又不收钱,医生又很好,总是替我们着想,我们很愿意来。”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使诊所获得了许多患者的信任与感激,锦旗和感谢信纷至沓来,挂满了诊所的每一面墙。
功德无量的善举
在日益现代化的广州,慈善诊所就是一处爱心策源地,它不仅向社会传播爱心,它也凝聚起广泛的爱心和善心。
广东佛教界的善行义举,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以及广东电视台、电台,都竞相给予宣传报道。
中央领导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对于广东宗教工作部门调动宗教界的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的开拓之举给予了高度肯定。
全国政协民宗委黄璜副主任在广东考察时,专程前往诊所了解情况。当他亲眼看到那些特困群众得到免费救治时,高兴地竖起拇指,称赞佛教界办了一件了不起的好事,真是大慈大悲,功德无量!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称诊所是“广东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新创举”。广东省原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黎柳莲认为佛教界选准了服务社会的切入点,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实事、善事。
明生法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插曲。前不久,诊所所在地的越秀区委书记周永强得知慈善诊所的情况后,特意到光孝寺拜会明生法师,感谢省佛教协会为政府帮了忙!周永强还提到,他去过台湾,了解到慈济功德会开展得非常好。他告诉明生法师,如果诊所能像慈济那样发展,越秀区愿意无偿划拨一家医院给佛教界搞慈善事业。鉴于目前力量有限,明生法师没有答应他。
广东省佛教协会慈善诊所作为爱心策源地,不仅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肯定,得到了特困患者的衷心喜爱,而且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信任,从而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慈善事业的热心人士。他们有的是这里的正式医务人员,有的是义诊人员。这些人都有着良好的教育和职业背景,有的有佛教信仰,有的没有,但是为了共同的慈善事业,他们走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爱心团队。
梁仲海,是诊所的两位正式医师之一,他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拥有国家执业注册医师和广东省注册药剂师两种职业资格。他对前来就诊的特困患者怀有极大的爱心与同情心,善于将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结合起来,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患者。谈起自己的工作,梁医生十分自豪:“我们只为穷人服务。” 林祝华,是一位有着45年行医经验的老中医,也是一位收藏名家。退休后,他没有沉浸在自己的收藏爱好中,而是选择到慈善诊所做义诊医生。当问起他为什么有此选择时,他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话告诉记者:“我刚学医时,就知道当医生有义务为病人看病,而不是为了钱。”
严浩成,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曾经赴新西兰留学。他教学、科研任务都很忙,但仍然挤出时间到诊所义诊。他说:“我很早就有一个想法,办一家为穷人服务的慈善诊所。我感到省佛协在省民宗委的支持下办慈善诊所是件大好事,所以就来了。我来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社会的需要和心灵的满足。我非常感谢省民宗委和省佛协,为我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平台。我不仅自己要坚持来,只要条件允许,我还会带着学生来。”
这就是慈善的真谛,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慈善诊所体现出了它特殊的时代意义。温主任还告诉我们,在诊所开业一周年时,省民宗委曾经把参加义诊的老中医们请来座谈,他们都说,慈善诊所为他们发挥余热提供了机会,很开心。他们还认为,诊所虽然是佛教界办的,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政府亲民务实的执政理念。
一花引来百花香。2005年9月,在方丈传正法师的支持下,广东省佛教界又一个慈善义诊点在韶关南华寺成立。据温主任和明生法师介绍,今年,广东省的佛教慈善诊所,预计还能增加3间。他们希望,由佛教界举办的慈善诊所,终有一天能够以点带面、在更多的市建立起来。同时,能够组建流动医疗车,深入到贫困山区施医赠药,从而惠及生活在农村的困难群众。
记者手记:广东省民宗委引导佛教界举办慈善中医诊所,在推动宗教界发挥积极因素,服务社会、构建和谐方面闯出了新路子。其新意之所在:一是建立了一个长期的、机制性的慈善平台;二是积极地回应了社会热点问题;三是把信教和不信教的人吸引过来,凝聚了广泛的爱心;四是严格按照国家卫生方面的政策、法规来举办。
广东佛教界举办慈善诊所,对于整个慈善事业来说,也许只是一小步;但它在启发和凝聚爱心方面,却迈出了一大步。深深祈愿佛教慈善诊所越办越好!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