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高峰原妙禅师的禅学思想
略谈高峰原妙禅师的禅学思想
崔正森
摘要:高峰原妙禅师是宋末元初浙江天目山师子院的一位著名禅师。他隐山藏修30余年,说法示众,慈悲为人,坚持戒律,门户险峻。他继承和发展了“庵居知识”的传统,有古德之风。他丰富和发展了临济宗的看话禅,开创师子正宗派,对天目山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高峰原妙;看话禅;古德之风;师子正宗派
中图分类号:B9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4)04.一0003-05
高峰原妙禅师是宋末元初浙江天目山师子院的一位著名禅师。他相貌清古,深居隐修,持戒严谨,慈悲为人,诲示学人,皆从践履真实中流出。“为己为人,惟其一出于真实”。所以,僧俗倾仰,道价日隆,皈依者众,被誉为“高峰古佛”。寂后,谥号“普明广济禅师”。其著名弟子有中峰明本等。中峰明本为元代著名禅师,世称“江南古佛”。元延佑六年(1319),仁宗召师而不出,敕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赐金襕袈裟,又改师子院为“师子正宗寺”。明末衰废,清代玉林国师重兴,建立规模,与金山、高曼、天宁齐名,故称其为“师子正宗派”。因此说,高峰原妙禅师为临济宗杨歧派的第17代祖师,也是杨歧派分支师子正宗派的开山祖师。(后附:临济宗杨歧派法脉)
生平法履
高峰禅师(1238一1295),俗姓徐,名原妙,母周氏,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县)人。从小喜欢趺坐,爱恋僧人。15岁出家,礼嘉禾(今福建建宁市)密印寺法住和尚为师,16岁剃染,17岁受具戒,18岁学天台教,20岁更衣入净慈寺,立三年死限学禅。22岁请益于该寺断桥妙伦禅师(120I—1261),伦为杨歧派无准师范法嗣。伦令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时雪岩祖钦寓北涧塔,他欣然怀香往见,方问讯,即打出闭门。但他并不死心,一再往见,始得亲近,即令看个“无”字,从头开始做工夫。他如暗得灯,如悬得救,方解用工处。一日,钦师忽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声未绝,便打。每日如此,逼拶甚紧。值钦师赴南明时,他即上双径,参堂半月。偶于梦中忽忆妙伦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疑情顿发,三天目不交睫。少林忌辰那天,他随众到三塔讽经后,抬头忽睹五祖法演真赞:“百年三万六千朝,返覆元来是这汉”。蓦然打破拖死尸之疑团。时年24岁。解夏后,他也到南明,祖钦一见便问:“阿谁与你拖死尸到这里来?”他便喝,祖钦拈棒。他把住云:“今日打某甲不得。”祖钦日:“为什么?”他拂袖便走。翌日,祖钦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他云:“狗舐热油铛。”祖钦云:“你那里学遮虚头来?”他云:“正要和尚疑著。”次年,江心度夏,他从国清寺过雪窦寺,去见希叟绍昙,昙云:“狗子佛性”和“你怎么生?”“会么?”他云:“抛出大家看。”咸淳元年(1265),祖钦法师开法于天宁寺,他随时侍劳。一日,祖钦问:“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么?”他云:“作得主。”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他云:“作得主”。三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么处?”他无语。后钦师嘱日:“从今日起,也不要汝学佛学法,也不要汝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方眠觉来,抖擞精神。我遮一觉,主人公毕竟在甚么处安身立命?”嘱咐他继续参这一话头。咸淳二年(1266)冬,人临安龙须,自誓日:“拚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遮一著明白。”越五载,因闻同宿法友“推枕堕地作声”,廓然大彻,自谓日:“如泗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1日时行履处。”他在龙须九年,缚柴为龛,整日宴坐苦修,继续探究“主人公在何处安身立命”。咸淳十年(1274),迁于武康(今浙江湖州市武康县)双髻峰。德佑二年(1276)春,避兵乱,僧人四散,他却掩关危坐入定。祥兴二年(1279)春,他至天目山西峰师子岩张公洞,洞小如舟,不及方丈,还榜日:“死关”。他在此深居隐修,一十五年不越洞,常常是“绝给侍,屏服用,不澡身,不剃发,截瓮为铛,并日一食”,晏坐人定。以“死关”离地面千仞,崖石林立。上溜下淖,风雨飘摇。非梯莫登,撤梯断缘;又因他设三关语考验来者,若不语不契,也闭门不接。所以,很少有人,即使是其弟子也很少能见到他。只有那些具有大根器、大志愿、望崖不退者,才能见到他。就是他的恩师雪岩祖钦,也是三召不赴,遂有“竹蔑、麈拂,及绿水青山同一受记之语”授他。至此,瓣香拈出,道价日隆,遂有远方异域问道者逾山过海而来。以弟子日众,檀那布施,他才开师子、大觉二刹,接引学人。他患胃病已有数年,到元贞元年(1295)十一月,以后事咐嘱弟子祖雍、明初。十二月初一辞众云:“西峰三十年,妄谈般若,罪犯弥天。末后有一句子,不敢累及平人,自领去也。大众,还有知落处者么?”良久,又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众皆哀恸,他则偈日:
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
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妙师泊然而寂,世寿58,法腊43,谥号“普明广济禅师”,塔全身于死关。弟子百人,受戒后请益者数万人。其著作有《高峰原妙禅师语录》2卷、《高峰原妙禅师禅要》1卷行世。
禅学思想
高峰原妙禅师的禅法是看话禅。看话禅是临济宗杨歧派大慧宗杲禅师倡导的宗风。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五台山高僧赵州从谂禅师的“狗子无佛性”。到唐末五代时,拈提古则公案,摧破知见情识之风盛行。到宋代时,特别是大慧宗杲主张专门看一则话头,后临济宗就奉为圭臬。那么,何为看话禅呢?所谓看话禅,其“看”字是见的意思;话,指的是一则公案,或就古人一则话头,真参实究,历久不放,终于获得开悟的一种禅法。它与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倡导的默照禅相对。所谓默照禅,其“默”字就是沉默寡言、专门静坐的意思;“照”是以慧鉴照与生俱有的灵知不昧的清净心性。正觉禅师认为,实相就是无相之相,真心就是无心之心,真用就是无用之用,真得就是无得之得。因此,他主张以“坐空尘虑”来默然静照清净心性。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从禅学的角度来看,看话禅是先慧后定,默照禅是先定后慧;从修禅的形式来看,默照禅强调静坐敛心,专注一境;看话禅则不拘于行、住、坐、卧任何一种形式,而强调的是生起“疑情”。那么,高峰原妙禅师的看话禅有何特色呢?他在《高峰原妙禅师禅要》的《示众》中说:
若要著实参禅,决须具足三要:第一,要有大信根,明知此事,如靠一座须弥山。第
二,要有大愤志,如遇杀父冤仇,直欲便与一刀两段。第三、要有大疑情,如暗地做了一件极事,正在欲露未露之时。十二时中,果能具此三要,管取克日成功,不怕瓮中走鳖。苟阙其一,譬如折足之鼎,终成废器。
妙师认为,大信根、大愤志和大疑情是参禅悟道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如同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参禅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悟道成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有一个“信心”。这个信心就是无尘无染的清净心,亦即无疑心。《六十华严》卷六《贤首菩萨品》日:“信是道元功德母。”《大智论》卷一日:“佛法大海,信为能人,智为能度。”这些经典都认为,信是人道的第一步,也位于五根、五力之首,就是菩萨行也是以信为首。《成唯识论》卷六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所以,妙师在《高峰原妙禅师禅要》的《示信翁居士》中说:
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无上佛菩提,信能永断烦恼本,信能速证解脱门。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无上佛菩提,都是说信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真如、佛性、实际,即本体。永断烦恼、速证解脱,都是讲的信(本体)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去疑悟道。因此说,参禅悟道首先要有一个决定性的“信”字。信什么呢?人人都有一个“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都有成佛的可能,这叫做正信。若能树立正信,“信得及,把得定,作得主,不被五欲所撼,如个铁橛子相似,管取克日成功,不怕瓮中走鳖”。如善财、龙女、广额屠儿和阿那律陀,成佛作祖,“超登彼岸,转大法轮,接物利生”,都是从这个“信字中流出”的。因此说,信是第一位,信是根本,信是“本体”。这是妙师禅学思想的一个特色。
众所周知,人人都有一颗清净心,但以生活在尘世间,就会被尘缘所染,产生情识、烦恼。情识、烦恼等圬垢,都可谓之疑情。妙师说:“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得十分,悟得十分。譬如水涨船高,泥多佛大。西天此土,古今知识,发扬此段光明,莫不只是一个决疑而已。千疑万疑只是一疑。决此疑者,更无余疑。既无余疑,即与释迦、弥勒、净名、庞老,不增不减,无二无别。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同一受用,同一出没。天堂地狱,任意逍遥。虎穴魔宫,纵横无碍。腾腾任运,任运腾腾。故《涅槃经》云:‘生灭灭已,寂天为乐。’须知此乐非妄念迁注情识之乐,乃是真净无为之乐耳。”如果不疑不信,饶你坐到弥勒下生时,也只做得个依草附木的精灵、阴魂不散的死汉。所以要大信大疑。那什么是疑?疑什么?如何疑呢?妙师说:
寻常教人做工夫,看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公案,看时须是发大疑情,世间一切法总归一法,一毕竟归在何处,向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抖擞精神,急下手脚,但恁么疑,毕竟一归何处,决定要讨个分晓,不可抛在无事甲里,不可胡思乱想。须要绵绵密密,打成一片,直教如大病一般,吃饭不知饭味,吃茶不知茶味,如痴如呆,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工夫做到遮里,管取心华发明。在妙师《语录》和《禅要》中,有关参禅看话头、起疑情、做工夫的概念有:“提起”、“提撕”、“提掇”、“举”、“看”、“参”、“参究”、“探究”、“体究”、“工夫”、“崖”、“涯”等等。其中,提起、提撕、提掇和举都是捧上、举起的意思。看是放在眼前看。参是交参,即事物之间的交涉关系。参究、体究、探究是寻根问底、亲自体验的意思。工夫则是用心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崖是高的意思,涯是广的意思,二者是事物的极限。疑即不信,不信就会引起探究的欲求。这个探究的欲求,就是彻见公案的意志,这个意志,就是探究心,即疑情,这是看话禅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历代祖师都很强调这个疑字,遂有“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之说。那么,疑什么呢?看一则公案,参一个话头。高峰原妙禅师认为,“一归何处却与无字不同,且是疑情易发,一举便有,不待反复思惟计较作意才有疑情。稍稍成片,便无能为之心。既无能为之心,所思即忘,致使万缘不息而自息,六窗不静而自静。不犯纤尘,顿入无心三昧。”所以,他常常拿“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则公案,或“一归何处”这个话头,来启发学人参禅悟道。这也是他禅学思想的一个特色,或宝贵经验吧。那么,如何发起疑、如何在疑字上做工夫呢?他说:“举时”、“看时”,即修禅做工夫时,要把公案或话头时时举在心眼面前,即使是穿衣吃饭、屙屎放尿、睁眼闭眼、语默动静中,总是个“一归何处”,一时也不能让它离开。因为它是唯一的目标,其意味如果有的话,即要“急下手脚”,“讨个分晓”,彻见其意味。若能如是著疑,疑来疑去,疑到山穷水尽处、树倒藤枯处,拟疑不到处,心忘境绝处,就会打成一片,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吃茶不知味,吃饭不知味,如痴如呆,“不觉咄的一声,犹如死在漫天荆棘林中,讨得一条出身活路相似,岂不快哉”。因此,妙师说,只有大愤志,即大愤恨、大意志、大恒心、大毅力,工夫才能做到这般,“契悟真空”,“真正至于无心三昧”。
总之,高峰原妙禅师的大信根、大愤志和大疑情,是他禅学思想的三大要素,也是其禅学思想的纲领。
原妙家风
高峰原妙禅师,相貌清古,庵居隐修,生活清苦,有古德之风。他“在临安龙须九年,缚柴为龛,风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炉。日捣松和糜,延息而已。尝积雪没龛,旬余路梗绝烟火,咸谓死矣。及霁可入,师正宴坐那伽”。在拔地千仞、崖石林立的西天目山师子岩时,又是“葺茅盖头”,“营小室如舟”,榜日“死关”。此处“上溜下淖,风雨飘摇”,但他还“绝给侍,屏服用,不澡身,不剃发,截瓮为铛,并日一食,晏如也”。他清明枯淡,卧薪饭松,风鏖日转,立限苦修,笃志求道,操守高洁,诚有古德之风。
《高峰原妙禅师语录》卷上载: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不知来处,谓之生大;死不知去处,谓之死大。只遮生死一
大事,乃是参禅学道之喉襟,成佛作祖之管辖。三世如来,恒沙诸佛,千变万化,出现世
间,盖为此生死一大事之本源。探究生死大事的本源,是参禅学道的目标。妙师目的明确,愤志苦修,终生精进。不仅自己要亲证真如,而且也接人度僧,教导弟子们也要明心见性,普利人天。《行状》说他在龙须时,有一弟子“若琼,忽然染病。师告之日:‘病中绝缘,正好做功夫。汝臭皮袋,皆委之于我,但和病捱去,决不相赚。’且往供给而启发之。因其思醋,为远乞以归,得酒焉,复易之。往返四十里以济其一啜。病亟索浴,俯见汤影即有省,喜笑如脱沉疴。信宿,书日:‘三十六年颠倒,今日一场好笑。娘生鼻孔豁开,放出无毛铁鹞。’师问:‘如何是娘生鼻孔?’琼竖起笔。师日:‘又唤甚么作无毛铁鹞?’琼掷笔而逝。”作为一个师父,能够亲自侍奉病中弟子的起居饮食,并勉励他“病中绝缘,正好做工夫”。对人若此,慈悲为人,品质高贵也。
妙师风励学人,不以时地。在他病中,其起居饮食,待人接物,皆未尝停止。对学员诲示谆谆,恳恳切至,软语咄咄和易,如坐春风之中,使人醉心悦服。及至室中,握三尺黑妩,鞭笞四海龙象,使人进无所依,退无所据,凛然失其所执。若遇争强斗胜者,则据其案款,尽底搜诘,破石验璞,刮骨见髓,勘其深浅真伪,定其是非与夺,以定赏罚。师有三个三关,其师子院三关日:“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与不明;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室中三关日:“杲日当空,无所不照,因甚被片云遮却;人人有个影子,寸步不离,因甚踏不著;尽大地是个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烧却。”黄龙三关日:“佛手驴脚与生缘,鬼面人头有许般,云散碧天孤月朗,澄潭彻底影团团。”启发弟子,考验学人,引导人们参透生死、解脱生死。其门户险绝若此,怪不得能够培养出像中峰明本那样的嗣法龙象。妙师不仅能够随机设教,化导有方,而且其“一字一句,皆从践履真实中流出”,遂被誉为“高峰古佛”。
妙师坚持律仪,以身作则,不忽细行。“尝误踏一笋,取而食之。其后卖衣告偿。析薪擘果见虫,复全而置之。滤水囊,终身不废”。爱护草木虫蚁,损坏东西要赔,师之持律,细至若此,不易也。佛教戒律繁多,世称“三千威仪,八万律行”。多而繁杂,不易记行,遂他有《示徒三戒》。其日:“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这一《示徒三戒》,简单易行,特别深刻,连“无益于人”的“举心动念”也要“戒之莫起”,足见师之家风严若如此。
高峰原妙禅师,隐山藏修30余年,说法示众,慈悲为人,坚持戒律,门户险峻。他继承和发扬了“庵居知识”的传统,有古德之风。他丰富和发展了临济宗的看话禅,开创了师子正宗派,为天目山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天目山佛教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祖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