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迦叶在禅思想史上的意义——以拈花微笑等公案为中心
摩诃迦叶在禅思想史上的意义——以拈花微笑等公案为中心。
明 心
内容提要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而禅法的流传,按照禅宗的谱系,最早可追溯
到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对摩诃迦叶的传授,这就是禅宗历代相传的“拈花微笑”公案。
本文选取与迦叶有关的公案加以探讨,通过禅宗对拈花微笑、鸡足传衣等公案的体
悟,说明迦叶在禅思想史上的意义:拈花微笑是对禅宗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禅门第
一公案”;迦叶传衣丰富了禅宗传衣传法的传统。
关键词 摩诃迦叶 拈花微笑 鸡足传衣 倒却刹竿 意义消解
摩诃迦叶,即摩诃迦叶波。迦叶波译为龟或饮光,是婆罗门种姓。迦叶为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与大姓,修头陀之大行,为大人所识,所以在佛教中用大(摩诃)来称呼他。因迦叶身有金色之光,为头陀行第一,故又称大饮光、金色头陀、金色尊者、金色迦叶。是为付法藏的第一祖。
在禅宗史上,自宋代开始广为流传的拈花微笑公案,使迦叶成为西土传灯第一人,从而获得很高的推崇与赞叹:“伟哉迦叶,密传佛心。”“灵山河沙圣众,黄梅七百高僧,悟花晓称迦叶,传衣夜唤卢能。”“头陀迦叶首传灯。”本文对迦叶在禅宗史上流传广远的拈花微笑、多子塔前分座、鸡足山中守衣几则公案作一初步探讨,以略窥迦叶在禅史上的意义之一斑。由于这些公案的内涵十分丰富,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将历代禅师对公案的体会呈现给读者,不作过多的义理分析,所采用的也是拈花微笑式的写作风格。
一、拈花微笑:禅宗教外别传的象征
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大梵天王献上金色波罗花,释迦即拈花示众,一语不发。这时,众人面面相觑,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于是,世尊便将禅法传给了迦叶。禅,就在拈花微笑中产生了。
这则公案最早记载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到了宋代,《人天眼目》、《无门关》、《联灯会要》、《五灯会元》等禅宗要籍里都盛谈此事,拈花微笑逐成了家谕户晓的“禅门第一公案”。在以上诸书中,以《联灯会要》的记载最为简明扼要。该书卷一谓:“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架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n十。”’虽然拈花微笑公案不见载于中国历代诗经录中及人藏,但它在禅门事实上已经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禅宗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拈花微笑公案意义的肯定
“灵山会上,迦叶亲闻;五祖堂前,老卢得旨。”禅宗将六祖得法于弘忍,比之于迦叶得法于佛陀,可见对拈花微笑公案的重视。禅门尊宿往往用此一公案来勘验学人的见解的高低。 ’
拈花微笑公案,为古今禅林所共相推崇。禅宗对它的评唱,是从多种角度予以肯定的。
1.拈花微笑体现了电光石火、箭锋相拄的机锋作略
“如来才一顾,迦叶便低眉。”对这种电光石火、箭锋相拄的机锋机略,禅宗表示了由衷的欣赏。“灵山拈华迦叶微笑,少林面壁神光传心。于是中间,如击石火似闪电光。须是奇特人,方明本分事。要知本分事,还他奇特人。”“灵山提密旨,独有迦叶亲闻;少林演妙诀,唯许神光担荷。只为机机相副,箭箭相投。……若是个本色自由自在承当担荷得底,更不落声前句后,亦不用拟议寻思,直下当阳分明领取。所以道:若论此事,眨上眉毛,早已蹉过。”“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二祖礼拜达磨传心,岂有他哉,箭锋相拄也。”
2.拈花微笑显示了亲切平易、教外别传的传法风格
在拈花微笑公案中,传统的传授形式,被升华为一幅艺术化的图景,亲切之至,感人之至:“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亲切亲切,省要省要。”“教外全提号别传,饮光闭目笑无言。可怜十万灵山众,不荐当头一著玄。”“教外单传事最奇,兜罗绵手举花时。会中不得鸡峰老,无限清香付与谁?”
3.拈花微笑显示了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禅悟特征
超越分别、语言是禅悟的特征之一,拈花微笑公案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一对铁槌,浑无孔窍。”“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不落宫商,是何曲调。古洞风清,寒潭月皎。”“这个因缘,众中商量极多。或云迦叶早是落第二头了也;或云人人尽见,只是不肯承当;或云何不向未拈花已前会取?如此见解,皆是意根扭捏,强生卜度。”“僧问:‘灵山拈花意旨如何?’师云:‘一言才出,驷马难追。’进云:‘迦叶微笑意旨如何?’师云:‘口是祸门。”’“此道唯可心传,不立文字,故世尊拈花而妙心传于迦叶,达磨面壁而宗旨付于神光。”“今一大藏教可谓富矣!乃独于最后举花,示其上足弟子迦叶,迦叶欣然微笑,不立文字,不形语言,谓之正法眼藏。”“若论此事,非神通修证之能到,非多闻智慧之所谈。三世诸佛,只言自知。一大藏教,诠注不及。是故灵山会上,百千万众,独许迦叶亲闻。黄梅七百高僧,衣钵分付行者。”⑩“迷疑千卷犹嫌少,悟了一言尚太多。迦叶亲传心印印,不从文字付头陀。”⑩
4.拈花微笑体现了触目菩提、一切现成的禅学感悟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触目皆是菩提,佛性一切现成:“天左旋,地右转,拈花微笑自成现。一会灵山尚俨然,更有何人眼如电?”⑩拈花微笑就像天左旋、地右转般平常自然,在日常生活的一切处,都有禅真谛。只要用一颗禅意的生灵去感悟,就会发现,“百千法门、无量妙义,乃至世间工巧诸伎艺,尽现行此事。所以世尊拈花,迦叶便乃微笑;达磨面壁,二祖于是安心”。
5.拈花微笑表征了人人具足、个个圆成的佛性思想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佛法传承的基础:“若是正法眼藏,释迦老子自五分,将甚么分付?将甚么流传?诸人分上各各自有正法眼藏。每日起来,是是非非,分南道北,种种施为,正是正法眼藏之光影。此眼开时,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罗万象,只在目前,不见有毫厘之相。”从佛性人人具足的立场来看,师家与弟子的佛性没有任何差异。正是由于人人皆有佛性,才使得禅的慧命传承久远:“师子体无二,拈花应笑时。然灯从此焰,不断至今辉。”
6.拈花微笑体现了明心见性、返本归真的终极关怀
拈花微笑指向了禅佛教的终极关怀,即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此一大事因缘,自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大迦叶。’以后灯灯相续,祖祖相传,迄至于今,绵绵不坠,直得遍地生花,故号涅架妙心,亦日本心,亦日本性,亦日本来面目,亦曰第一义睹,亦曰烁迦罗眼,亦曰摩诃大般若。在男曰男,在女曰女,汝等诸人但自悟去,这般尽是闲言语。”“若是正法眼藏,释迦老子自五分,将个甚么分付?将个甚么流传?何谓如此?况诸人分上,各各自有正法眼藏。每日起来,是是非非,分南分北,种种施为,尽是正法眼藏。”“昔雪山夜睹明星,睹此也。迦叶破颜微笑,笑此也。少室面壁九年,面此也。六祖夜半传衣,传此也。”“迷情不了,背觉合尘。如识衣珠,不从别得。故我大觉世尊于多子塔前分半座,告摩诃迦叶云……如是展转西天二十八祖,唐来六祖,诸方老和尚,各展锋机。”“向世尊未拈花处,迦叶未微笑处,一领领取。如白衣拜相,如平地登仙,不涉阶梯,掀翻途辙,巍巍自在,稳坐家堂。五欲八风,窥觑无门。四生九有,笼罩不住。”
(二)对拈花微笑公案意义的消解
拈花微笑公案在禅宗史上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和深刻的影响,其意义的确定,不仅仅是由于禅宗对其意义的肯定,还在于禅宗对其意义的消解。通过对公案意义的消解,禅宗实现了拈花微笑的真正意义:“十万众前无出路,冬瓜印子印何人。迦叶只因曾冷笑,至今陷在涅架城。”这是从总体上对拈花微笑的意义进行消解,将世尊传法反讽为拖泥带水、软弱无力的冬瓜印子。“衣传迦叶,似是而非。法付神光,将无作有。只为祖弥不了,致令殃及儿孙。”在激切的语言中,直指自悟成佛的向上一路。
1.基于电光石火、箭锋相拄立场的消解
禅机迅疾,不容拟议。禅宗的机锋是为了启发学人觉悟自性。开悟之后,所有的机锋都显得多多。在这个意义上,拈花、微笑、立雪、呈偈、棒喝、现成公案、顾鉴咦、碎啄之机等等,都是无风起浪,好肉剜疮:“青莲视瞬已多繁,迦叶微微笑自谩。少室坐羞痴截臂,黄梅呈解颂多般。入门棒喝重重错,向上宗乘肉自剜。公案现成谁仫椤,鉴咦啐啄哂傍观。一宿觉来知是误,不言师范更无端。丈夫皆有冲天志,北斗南星背面看。”“迦叶亲传如来密印,达磨西来多虚少实。若论此事,且权认奴作郎。说佛说祖,剜肉成疮。直下单明,未是衲僧活计。”
2.基于亲切平易、教外别传立场的消解
拈花微笑体现了亲切平易的传法风格,但在有的禅师看来,纵然如此,仍有迹可寻,不够究竟:“拈起花来,尾巴已露。迦叶破颜,人天罔措。”“世尊拈花,勾贼破家。迦叶微笑,声前失照。”“释尊拈起枝花,分明勾贼破家。致今千古之下,儿孙逐恶随邪。”禅的传授方式是教外别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否定任何“传”的形式:“世尊不出世,老胡不西来。鹫岭未尝拈花,少林未尝面壁。迦叶未尝破颜,神光未尝立雪。若曰千灯续焰,五叶聊芳,正是接响乘虚,狂狗趁块。”提示向上一路,认为凡有传授,纵使其形式之高妙如拈花微笑者,也仍然是对自性的背离。
3.基于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立场的消解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才是吾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像杨岐三足瞎驴那样,向“两头俱坐断,一剑倚天寒”处进步,才能见本地风光,本来面目:“若是蹴踏惊人底瞎驴,只于没交涉处进一步,便见灵山会上,迦叶微笑错承当;少室峰前,神光得髓未亲切。”禅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式的体验,“世尊三昧,迦叶不知;迦叶三昧,阿难不知”,所谓的传授,都是承虚接响,实际上是无法传授的:“灵山结舌举花枝,迦叶难瞒展笑眉。接响承虚到今日,儿孙棒喝竞交驰。”“释迦犹不会,迦叶岂能传?”任何对自性的描述,都是捕风捉影,与自性的本身了不相干:“佛言:‘吾有正法眼,付嘱摩诃迦叶。’我道犹如话月。曹溪竖起拂子,是指月。”起心动念,即有所失。言锋若差,乡关万里。分别计量犹如蛊乡的毒水,能使人丧失法身慧命:“灵山一会善堤防,蛊毒之家水莫尝。迦叶无端沾一滴,至今犹自面皮黄。”
4.基于触目菩提、一切现成立场的消解
佛法一切现成,如同昼明夜暗、夏热冬寒般自然亲切。站在心国太平的立场上看,拈花微笑和一切作略,都是无风起浪:“九十日长期,昼明夜暗。二千年佛法,夏热冬寒。正法眼,烂泥团,迦叶无端错破颜。”“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正当恁么时,好与三十棒。何故?如此太平时节,强起干戈。”“拈花亲付老头陀,平地俄兴一丈波。后代钉椿摇橹者,竹篙量水转饶讹。”
5.基于人人具足、个个圆成立场的消解
佛性人人具足,不能用作何语言来描述,哪怕是“正法眼藏”:“灵山会上,谓大众曰:‘吾正法眼已付摩诃大迦叶。’……于诸人分上著一字脚不得,为诸人各各有奇特事在。”⑩“问:‘……如何是正法眼藏?’师云:‘拔却眼中钉。”’⑩“问:‘古人有言,佛有正法眼,付嘱摩诃迦叶。如何是正法眼?’师云:‘金屑虽贵。”’金屑虽贵,落眼成翳,正法眼上著不得“正法眼”。“问:“如何是迦叶亲闻底事?”师曰:“速须吐却。”禅宗认为,既然佛性人人具足,就必须自信自肯,自我承当。接受任何传授,都是不能自主、向外求索的表现。不但自误,而且误人:“劈头一错,直至如今。代代相传,分宗列派,承虚接响。实谓世尊有禅道佛法可分付与人,末学纷纷不本其由,抛家失业,伶俜辛苦,奔南走北。”“始自迦叶垂旨,海印分权;断臂少林,吾宗失旨。”“金色头陀大似不丈夫,取人处分。自后西天此土,指鹿为马;少室黄梅,将日作月。”“鹫岭妄传迦叶,少林谩付神光。自余列派分灯,未免递相屈辱。“金色头陀忽破颜,看来也是管窥斑。当时若得回头早,免见儿孙堕黑山。”
6.基于明心见性、返本归真立场的消解
经历了种种艰苦的磨炼,明心见性的禅者,返本归真,如同三家村里老农的深耕浅种,怡然自足:“直饶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算来犹涉离微,争似三家村里老翁深耕浅种,各知其时?”绍昙禅师颂拈花微笑公案:“塞北安南几战争,老来卜筑傍烟村。却将旧斩楼兰剑,换得黄牛教子孙。”“世道如斯念合忘,世情厌我苦韬藏。自空五蕴离诸病,不把千金换一方。对众拈花迦叶笑,迷头认影若多狂。有为总是忙边事,事到无为总不忙。”⑩均道尽个中三味。
(三)禅林诗苑对拈花微笑的吟咏
拈花微笑以其奇妙殊胜的艺术情调和生动丰富的诗情禅韵,在禅林诗苑留下了很多吟咏。除上文所列举的之外,写得较为精彩的如:“霜风刮地扫枯核,谁觉东君令巳回。唯有岭梅先漏泄,一枝独向雪中开。”⑩以一枝早梅灿然绽放于雪中,比喻迦叶会心微笑,颇具诗意画意。“华枝拈起大家看,迦叶无端却破颜。从此春光都漏泄,桃红李白满人间。”⑩以桃红李白春色无垠,比喻迦叶悟道后给禅宗带来的生机与慧命。他如:
“正眼由来付饮光,灵山七众尽归降。枝繁叶茂宗门盛,自得儿孙满大唐。”⑩
“兜罗绵手举花时,风递幽香几个知。除却鸡峰迦叶后,谁人眼内有瞳儿?”
“一花拈起便承当,正眼传来不覆藏。今古流通无间断,枝技叶叶尽芬芳。”
“世尊拈花示海众,迦叶当时独破颜。金声玉振二千载,撼动天上并人间。”
自宋代以后,拈花微笑已成为文人禅客的熟典而每每形诸吟咏。如[宋]黄庭坚《渔家傲》:“摘叶寻技虚半老,拈花特地重年少。”吕渭老《渔家傲》:“潦倒瞿昙饶口悄,拈花悟道头陀笑,鸡足山中眠未觉。”张元干《满庭芳》:“遍参尊宿,曾记到京华。衲子如麻似粟,谁会笑、瞿老拈花。”陆游《倚筇》:“灵山有士拈花笑。”惠洪《莹中南归至衡阳作》:“礼拜起来无伎俩,拈花笑里有精神。”[元]谢应芳《荐福寺红梅》:“几度拈花有人笑,吾将请问瞿昙翁。”[明]王世贞《佛见笑》:“为问天花拈法处,可当迦叶破颜时。”[清]缪云《谒香山寺》:“不爱拈花悟去来,只教挥麈谈忠孝。”徐经《漫咏西天花》:“应是佛拈除,嫣然发一笑。”王仁堪《赋得学诗浑似学参禅和宋人九首》其一:“拈起灵山花一笑,唯应迦叶具青莲。”禅情禅趣,浑成一体。
二、与拈花微笑相关的几则公案
1.“世尊不说说,迦叶不闻闻”
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禅在超越形式、语言的情境中得到了传承,因此佛陀是不说之说,迦叶是不闻之闻。禅宗遂以“世尊不说说,迦叶不闻闻”来表示拈花微笑公案在传法形式上的殊胜,并时时运用这一公案来勘验学人见地。
如同禅宗对拈花微笑公案的体会一样,禅宗对“世尊不说说,迦叶不闻闻”的体会,也是从多种角度进行。(1)禅不可说。“迦叶不闻闻,如来无说说。父子不相传,神仙无秘诀。”(2)超越知见。“问:‘如何是世尊不说说?’师曰:‘正恁么。’曰:‘如何是迦叶不闻闻?’师曰:‘不附物。”’“真正法要,玄极秘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以世尊不说说,迦叶不闻闻。”“迦叶不闻闻,世尊无说说。者个闲公案,何劳强分别。几多明眼人,一片红炉雪。”(3)一切现成。“释迦不说说,迦叶不闻闻。天河风浪静,星斗位区分。”“举保宁永和尚示众云:‘世尊不说说,迦叶不闻闻。卓拄杖云:水流黄叶来何处,牛带寒鸦过远村。’师云:‘青州梨,郑州枣,大抵无过出处好。”’“上堂:‘世尊不说说,正月孟春犹寒。迦叶不闻闻,二月仲春渐暄。者里会得,只有盲龟之作。’蓦拈拄杖,画一画云:‘湘潭云尽暮山出,巴峡雪消春水来。”’(4)箭锋相拄。“僧问:‘世尊不说说,迦叶不闻闻,如何是亲闻底事?’师云:‘不闻。’进云:‘为什么如此。’师云:‘说话与聋人。”’
禅宗还从第一义的角度来对其意义进行消解。在禅宗看来,纵是不说说、不闻闻超越了形相,但是仍然有个不说说、不闻闻的痕迹在,因此同样对之进行批评:“世尊不说说,拗曲作直;迦叶不闻闻,望空启告。”在禅宗看来,“世尊不说说,迦叶不闻闻”同样指向见性成佛的禅的终极关怀:“直得大圣不说说,迦叶绝闻闻,大底只要诸人回光返本,敛念收心,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人,心体湛寂,妙用恒沙混同。”它乃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内证忘言的境界:“世尊无说说,迦叶不闻闻。默默到时良自庆,家山元在白云根。”
2.“释迦悭、迦叶富”
世尊不说说,是为了固守禅的根本法,不使之流于平庸,因此可以说“释迦悭”;迦叶不闻闻,心有灵犀,尽得真传,因此可以说是“迦叶富”。“释迦悭、迦叶富”可以看作参考史实并立足于拈花微笑公案的一则次生公案。“问:‘祖祖相传,复传何事?’师曰:‘释迦悭,迦叶富。’曰:‘如何是释迦悭?’师曰:‘无物与人。’曰:‘如何是迦叶富?’师曰:‘国内孟尝君。,,,佛法不可言传,故世尊实无一物可与他人;自性人人本具,故迦叶宛如富有的孟尝君。“问:‘释迦悭迦叶富,如何是释迦悭?’师云:‘一点抛不得。”如何是迦叶富?’师云:‘普济人天。”⑩虽然世尊未说,却丛毫没有减损自性的圆满自足;而迦叶不闻之闻所获得的富有,则普泽了天下禅林。
3.“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
如果不能体悟禅的三昧,就是“世尊有密语”;如果领会了禅的真谛,则与师家心心相印,禅就从师家的心传到了弟子的心上。“有尚书问:‘古人有言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何是世尊有密语?’师唤尚书,尚书应喏。师云:‘还会摩?’尚书云:‘不会。’师曰:‘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覆藏。”’成尚书寻问密语、覆藏的含义,道膺召唤尚书,意在提醒他向自性上留意。如果识得自性,则进入禅悟之门,禅无丝毫秘密可言;如果仍然懵懂,则不能领会禅道要义。“问著不知,世尊是有密语。举起便会,迦叶何曾覆藏。”“《涅架经》迦叶菩萨曰:‘诸佛有密语,无密藏。’世尊赞之曰:‘如来之言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与对拈花微笑的运用一样,禅林也用这两句禅语作为参禅悟道的入门。
禅宗对这两句话的评唱,主要是基于一切现成的禅悟体验。“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流水的拂拂清香,无情的滔滔说法,展露着自性的最深奥秘。“如来有密语,金生丽水。迦叶不覆藏,玉出昆冈。”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本来现成,触目菩提。“岁夜。世尊有密语,岭上梅花漏泄多时。迦叶不覆藏,庭前爆竹炽然而说。恁么会得,‘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来有密语,岭上的梅花却透漏出玄妙。迦叶不覆藏,庭前的爆竹已传达出消息。在万法各住自位的人世间的纷纭万象上,呈现着禅的微妙真实义。“你寻常说黄道黑,评品古今,岂不是密语?你寻常折旋俯仰,拈匙把箸,只揖万福,是覆藏不覆藏?忽然瞥地去,也不可知。要会么?世尊有密语,冬到寒食一百五;迦叶不覆藏,水泄不通已露赃。灵利衲僧如会得,一重雪上一重霜。”在触目菩提的现量境里,万物未受逻辑知性干预而原真地呈显,故不必拟议思量,当下体取即是。
同样,基于禅不可说的立场,禅宗对“如来有密语,迦叶不覆藏”的意义进行了消解:“老胡密语已乖张,迦叶何曾解覆藏。口耳到君俱丧尽,又还家丑外边扬。”“世尊何法可敷扬?迦叶从来不覆藏。且自栽田博饭吃,说禅浩浩任诸方。”⑩
4.“倒却门前刹竿”
“阿难问迦叶曰:‘世尊传金襕袈裟外,别传何法?’迦叶答曰:‘阿难’。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刹竿。’难于言下大悟。”“门前之刹竿,系标示寺塔所在之物,亦即表示弘法之所,故迦叶谓‘倒却门前刹竿着’即意味停止弘法。盖阿难一生随侍世尊听闻说法,一毫不漏,然却未能领会学佛乃学自己本来之面目,此外更无一物可得。故阿难询以‘别传何物’时,迦叶乃以‘倒却门前刹竿着’一语令其省悟。”
禅宗以倒却刹竿象征对本来面目的体证,而不可傍他人门户:“金襕之外复何传?弟应兄呼岂有偏。倒却门前刹竿子,免教依旧倚墙边。”“难兄难弟问来端,百衲金襕递代传。弟应兄呼成底事,免认刹竿头指天。”“多子塔前衣付后,更传何物示于人?骊珠进出刹竿倒,直得寒光彻四邻。”“倒却门前刹竿,全提那涉玄瑞。翻身不坐空王殿,月照千峰夜色寒。”“金棚传外复何传?报道门前倒刹竿。好笑踏青人烂醉,满川桃李自无言。”“家家门口透长安,不见纤毫眼界宽。无法无人谁付嘱,难兄难弟自相谩。”
5.世尊升座,迦叶白槌
“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定。迦叶白椎曰:‘世尊说法竟。’世尊便下座。”
关于本则公案的意旨,禅宗以“龙袖拂开全体现,象王行处绝狐踪”相赞许,意为显发大机大用,如象王游行于大道,狐兔潜踪。禅的要义,也就在这无说之说里,得到了充分的宣说。然而,站在第一义的立场上看,即使迦叶白槌,击碎虚空,仍是落于形迹,如同东君泄漏了春光⑩,故无异禅师《世尊升座,迦叶白椎》云:“清白门庭无剩法,从来一道绝周遮。饮光不合重敷演,击碎虚空路转赊。”
6.多子塔前分座
佛分半座予迦叶,在佛经中是佛陀为揭示三乘解脱同一的象征。《付法藏传》一:“尔时迦叶披粪扫衣,来诣佛所,稽首礼敬,合掌而立。白佛而言:世尊我今归依无上清凉,愿哀纳受听在末次。世尊叹曰:善来迦叶!即分半座命令就座。迦叶白佛:我是如来末行弟子,顾命分座,不敢顺旨。是时众会咸生疑曰:此老沙门有何异德。乃今天尊分座命之?此人殊胜,唯佛知耳。于是如来知众心念,欲决所说,即宣迦叶大行渊广。”禅宗解释分座传说的依据,系引用《杂阿含经》卷四一中的记载,与此意思相同。多子塔为辟支佛之古迹,世尊尝于此处顾视迦叶尊者,分半座使坐。根据《付法藏传》的记载可知,如来分座予迦叶之时,迦叶还没有为大众所熟悉,经过佛陀的宣传,而获得了大众的肯定。
禅宗在这一传说的基础上,将分半座作为心心相印、传承佛法法的仪式:“世尊昔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以僧伽梨围之,乃告云:‘吾有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无令断绝。”’在禅宗看来,正是由于多子塔前的分座传衣,才使得佛教的慧命得以延传:“多子塔前,付僧伽梨。直至而今,根苗不绝。”因此禅宗祖师在上堂举行拈衣仪式时,常常追溯到多子塔前:“托衣云:‘会么?此非娘生裨裤,亦非婆与衣衫。多子塔前共谈斯事,黄梅夜半默自传来。”’禅宗往往以分半座为荣:“半座平分风与月,宝林辉映衲袈裟。”对这则公案,禅宗或赞美其机锋之陡峻:“多子塔前分半座,截断众流。少林端拱历九年,壁立万仞。”或描绘其氛围的神秘:“千圣虽围不露颜,众星攒处紫微寒。塔分半座红光现,七宝轮停化外看。”或激赏其意蕴的丰厚:“一大藏教说不到,半座平分显圆照。”禅宗还将拈花微笑、多子塔分半座,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鹫峰龙象数如麻,独有头陀解笑华。半座平分多子塔,密传金缕衲袈裟。”⑩
禅宗著名公案集《空谷集》卷六(第94则)还以“多子塔前”为名,展开对这一公案的评唱:“举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颂云:“于道无所证,方通万法路。或明或暗行,不慎亦不护。月来松色寒,云去青山露。今古天台桥,几人能得度?”这则颂古直指自修自证的内证之境。有修有证,是修行的初始阶阶。及至道果纯熟之际,则无修无证,只须保任好实际理地,本分风光。此时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处处皆道场,不劳去慎护。晶莹的圆月在山间升起,松色浸淫在一片澄明之中,犹如自性的一尘不染;云雾散去,青山依旧露出了容颜,好似自性的暂隐而复现。天台石桥虽久享盛名,人世俗客几人能度?澄明高远的悟境虽然美好,但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佛祖传心,本意是为人涤除污垢杂质,如果执著于多子塔前的言语表象,在起心动念中反而蹉失大道了1
7.鸡足山中传衣
迦叶自释迦如来处禀受袈裟,于鸡足山人定,将袈裟与佛法传给弥勒。《毗奈耶杂事付法藏传》、《阿育王传》卷四以为粪扫衣。粪扫衣是取他人弃之不用与拭粪秽物差不多的衣片来补纳成衣,故名粪扫衣。《付法藏传》一日:“迦叶至鸡足山,于草敷上跏趺而坐,作是愿言:今此身着佛所与粪扫之衣,自持己钵乃至弥勒,令不朽坏,使彼弟子皆见我身而生厌恶。……时弥勒佛,即就迦叶取僧伽梨,时大众见神力,除侨慢心,成阿罗汉。”《西域记》等则认为所传者是金缕(襕)衣。金缕衣是用金缕织成的袈裟,又称金色衣,金缕袈裟。《中阿含经》卷十三,谓佛给弥勒授当来成佛之记毕,更命阿难持金缕织成衣来,授予弥勒。《西域记》卷九,记佛欲涅槃时,以曩日姨母所献之金缕袈裟与诸法藏,皆附属大迦叶。迦叶即承旨住持正法,结集已毕。至第二十年,欲自涅架,乃登鸡足山,于顶上三峰之间,捧佛袈裟,人于三昧,誓欲于当来慈氏世尊兴世之时,授予弥勒。
禅宗以揶谕的口吻,对鸡足传衣进行了无上的肯定:“多子塔前无缝袄,黄梅室里破袈裟。吾师今日亲分付,铁树重开五叶华。”此则颂古是将多子塔前的分座置换成多子塔前的传衣,以无缝袄、破袈裟比喻自性的圆满、无价。“头陀独让老迦叶,两眼空来彻骨穷。传得破伽梨一顶,至今枯坐在鸡峰。”同样是用正话反说的手法,将伽叶传衣的精神描写得生动而深沉。
禅宗还基于佛性本有、人人具足的立场对传衣的意义进行消解:“昔日灵山分半座,饮光对面被荼糊。今朝此席亦如是,还有完全句也无?”即使是分半座那样的奇特之事,在禅宗看来,也仍然不足挂齿:“密传分半座,正好蓦面唾。”“多子塔前流毒,递代承虚接响。拟欲生心授受,便好掴腮一掌。”“法衣。未人鸡足山,不踏黄梅路。恶业苦无多,平白披毛去。明眼人前,一场笑具。”“拈衣。守定鸡足山,奔走黄梅山。都来一点不相干。何故?虎体元斑!”虎体生来就有斑点,喻人人皆有佛性,非从他人传来。“问:‘迦叶上行衣,何人合得披?’师曰:‘天然无相子,不挂出尘衣。”’出尘解脱之衣固然可贵,可对于无相无名的自性来说,仍是多余。遇安临终付法偈:“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意为既不是冰雪葱岭初祖达摩能够禅法携来东土,也不是鸡足山中迦叶尊者会心一笑就能将禅道继承下来。因为说迦叶得法、祖师西来,都是表象,而禅宗慧命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则是在于对分别知见的破除,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三、结语
摩诃迦叶拈花微笑等公案,丰富了禅宗传衣、传法的传统。传衣以表征信,在禅宗史上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如神会所言:“法虽不在衣上,以表代代相承,以传衣为信。令佛法者,得有禀承。学道者,得知宗旨,不错不谬故。况释迦如来金兰袈裟,见在鸡足山。迦叶今见持着此袈裟,专待弥勒出世,分付此衣,是以表释迦如来传衣为信。我六代祖师,亦复如是。”鸡足传衣成为禅林人所周知的典故,并屡屡形诸吟咏:“若觅法,鸡足山头问迦叶。大士持衣在此中,本来不用求专甲。”“昔者如来灭度时,丁宁衣法好传持。头陀行满无双士,优钵花开第二枝。鸡足山中待弥勒,龙华会上付伽梨。古今一念超三际,佛祖相传信在斯。”鸡足传衣成为禅宗传法的象征,成为禅宗上堂时的习用语:“拈衣曰:‘鸡足山中唯传迦叶,黄梅席上独付老卢。时缘既至,落在山僧手里。”’“灵山会上,悟妙旨于拈花。多子塔前,播清风于椎拂。作古今传灯之标准,开东西付法之渊源。”“如来灭度后,付嘱迦叶边。”“灵山亲受记,迦叶最为初。”“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禅宗东土祖师传付衣法时,往往援引迦叶故事⑩。
此外,由于《楞严经》关于迦叶人灭尽定“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的记载QD,以及迦叶人灭尽定以待弥勒⑩的传说,迦叶人灭尽定也为禅林所津津乐道。所谓灭尽定,指受想心灭,出入息尽,身证此定,能断见思烦恼而证圣果(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此定系圣者为乐无心之寂静境而人的定,为佛及俱解脱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由于这种“圆明了知,不因心念”的禅定与超越心识、语言“扬眉动目,早是周遮”的顿悟禅相通,因此深得禅宗的赞叹欣赏。禅宗甚至认为迦叶灭尽意根是其得以传承禅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工夫不到不方圆,心若坚时石也穿。不见头陀老迦叶,意根灭尽领金棚。”由于迦叶所进入的“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的灭尽定符合禅宗既超越人世又不舍人生的风格,因此成为禅宗参悟的对象和学习的范本:佛眼清远《坐禅铭》:“心光虚映,体绝偏圆。金波匝匝,动寂常禅。念起念灭,不用止绝。任运滔滔,何曾起灭。起灭寂灭,现大迦叶。坐卧经行,未尝间歇。’’“禅门名迦叶大寂定门。不动一丝子,无所不通。不动一毛头,无所不达。非是只恁么不动便休去。诸人十二时中,但不起心动念了,一时会得通达一切,名迦叶门下人,方人得大寂定。,’
摩诃迦叶在佛教史上地位的确定,与他结集佛典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禅宗典籍中,对他的这一煌煌伟绩却较少提起,这是因为禅宗对教门的重视,远不及对宗门重视的缘故。禅宗是按自己的风格来铸塑摩诃迦叶的形象的。
[明心,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