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观音菩萨是男是女》一文的质疑
对《观音菩萨是男是女》一文的质疑
张丽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让人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其实这个在佛教教义上根本不能成立的问题,竟然变成了一篇学术性的文章,并且起着答疑的作用,这不得不令人有点担忧,尤其文中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以及容易令人误解的引用与考证,更使笔者有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所以不揣冒昧,在这里提供一些个人的见解与认识,以供商榷。
首先谈谈个人的观点,个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篇学术性的文章,也并不认为它能起到为对此感兴趣的人答疑的作用。首先,如果从佛教的本义来讲,这种讨论是根本不成立的,因为在佛教的意义上来说,观音菩萨,代表的是一种大慈大悲的精神,舍己为人的情怀,这种慈悲的精神,并不分男女,也不分宗教的界限,当一个人的行为体现出这种精神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观音菩萨的化身,不论这个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信基督,还是共产党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讨论观音菩萨是男是女,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其二,正如这篇文章开头所说,“因为我们从佛经上得知,观音菩萨可以幻化无量形象,又岂止男女了!”这一点也是说的同一个观点,只是对慈悲精神的拟人化的比喻,如果理解了这一点,也可以知道这种讨论是并没有什么必要。
因为在个人看来,学术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如果通过学术性的探讨,能够更加接近一件事情的真实面,或者能诠释出某种学术理念,并通过这种理念更好的为人类造福,这才是学术二字的价值所在吧。而如果仅仅是为了考证而考证,为了论证而论证,做一篇表面文章,其实对社会的进步,对人类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样的讨论,其实是在浪费自己与别人的时间。所以,与其说是篇学术性的文章,不如说是篇通俗性的杂文,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果仅仅是一篇杂文,也无可厚非,所谓百家争鸣,本来就是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但此文中的一些观点容易引起人们对佛教的误解,所以笔者在这里不揣冒昧地谈谈个人的观点。
先从题目说起,“观音菩萨是男是女”,从佛教的教义上来讲,这个标题本来并不成立。先说什么是菩萨,这涉及到佛教的一个基本的大的概念,菩萨为菩提萨埵的简称,这也是梵语的直接译音。菩提意思是觉悟,萨埵意思是有情,又叫众生。菩提萨埵可直译为觉有情,就是使有情众生觉悟。菩萨不但自己求觉悟真理,解脱痛苦,同时自己还要求最高的圆满的觉悟,以成佛为目标。所以菩萨是自觉、觉他,但还没有达到觉行圆满的觉者,以上求佛果,下济众生,自度度人为目标。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从苦厄中救度出来,得到最终的安乐;将自己和众生从愚昧中解脱出来,得到彻底觉悟--这样的人就叫菩萨。有情是有情识、有情感的众生,主要指人类社会的人。菩萨觉有情,菩萨就懂得所有的人,帮助所有求助的人。这是对菩萨二字的简单通俗的理解。
菩萨又分为十地菩萨,从初发心的凡夫,即可以称之为因地菩萨,就是说当你有帮助别人的念头时,这一念起时,你就是菩萨。而十地菩萨就是相当于即将步入圆满正觉的佛陀之位。
那么为什么叫观世音菩萨呢?因为菩萨观察世间的众生,受惑业苦的拘系,发出苦难这声,菩萨就寻着痛苦的声音去解救受苦的人,所以叫观世音菩萨。唐代由于避皇帝李世民的讳,简称观音。
佛经记载,观世音菩萨是修耳根获得正觉的,所以能听闻任何地方一切细微呼声。无论何时何方,当众生以难,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会得到他的帮助。观世音菩萨救助所有苦难的众生,可以幻化出三十二种应身,随众生不同而现不同的身形,显示菩萨无所不包的广大的智慧,这就是广般若。广般若就体现在菩萨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中。
根据佛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在久远劫以来,已经成佛,法号“正法明如来”,由于悲心广大,才倒驾慈航,来救度无边的受苦的众生。当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教化众生时,观世音菩萨又来帮助释迦牟尼佛行教化。而这种无缘大悲的精神,正是佛教的根本,《大日经》中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句话道出了佛教的根本,也道出了佛菩萨为什么化身无数的原因:一切以方便救度众生为究竟。
谈到这里,又要涉及到佛教的另一个基本的概念,即“法、报、化”三身的概念。佛经中记载,佛菩萨均有法报化三身。法身又称为自性身,诸佛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套用现代的哲学的概念,即是绝对真理,或者生命的本来面目。这也是通常佛教强调的众生平等,众生均有佛性的理论依据。
报身又称受用身, (a)自受用身,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b)他受用身,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众显现大神通,转正法轮。报身是佛菩萨的功德智慧所聚自然形成的生命体,诸佛的报身唯有十地菩萨能见。
化身又称变化身,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这句话说的是因为众生有种种不同,所以佛菩萨要化身无数,以最接近众生的生命形态与意识来帮助他们尽快离苦得安乐。
法报化三身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以上仅仅是对三身的一个粗浅的解释,限于篇幅,希望就将来有机会另文深入探讨吧。做一个简单的比喻,以佛经中常提及的太阳来说,法身如太阳的光明本质,报身如太阳的本体,化身如普照的阳光。希望这样的比喻能帮助大家理解。
那么按照佛经来讲,观世音菩萨早已圆满成就佛陀之果位,只是为度众生而现菩萨相,所以从根本意义来讲,观音菩萨是法身清净,报身圆满的,而我们讨论的什么男相,女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仅仅是相对于菩萨的“化身”而言。要注意,在佛教意义上,这些化现,只是一种方便度化众生而显现的一种“相”,对众生而言,菩萨是以他们最能接受的一种生命的形态出现;而对菩萨而言,这种形态,只是一种“相”,而并没有实质的执着,正如《金刚经》中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所以不论观音菩萨以男性,还是女性的形象出现,那仅仅是观音菩萨的一种化现,再通俗一点的比喻,就是那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并非通俗理解的观音菩萨是男性或者女性。这是佛教的微妙教义,笔者也仅仅是勉为其难地谈一谈个人的理解。
“中土观音变性原因探析”这句话也是可圈可点,因为观音菩萨的自性清净,报身圆满,而化身无数无量,那么请问变的是那个性呢?男性与女性只是对人类社会而言。菩萨在中土的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常常以女性的形象出现,只是因为中土众生中,女性常常比男性承受更多的苦难,所以菩萨以这样的面目方便救度众生而已。
讨论至此,就笔者而言,已经觉得可以到此为止了,然而在文章中,笔者发现还有几处容易让人误解的地方,所以还是在这里提出来一些异议以供大家参考吧。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人们常说的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于二千五百多年前降生于世,乃一凡夫。后通过对人生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并在法师的协助下,逐渐净化自己,证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觉被尊称为佛陀。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伟大导师之一。导师宣扬的教法是一种理性的、深奥的探讨人生之道,他不着重外在事物,而强调个人对内心发展的责任。佛说: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师,就像医生一样,我能给你良药,但你必须自服,必须照顾自己。导师创造了通过学习对自己心灵了解和拓展从而幸福快乐起来的方式,开始他传播精神文明的历程。这是笔者对佛教的理解。
文章中说“印度佛教的观音呈男性,是在印度传统佛教轻视女性,甚至认为女性得道只有在转为男身之后才能实现的观念背景下产生的。”显然是对佛教的误解,佛教的教义是强调众生平等,只要是生命,大家在生命的意义上都是平等的,这是一种更大气,更广泛意义上的平等观,是由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印度还除于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提出的,则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所以说佛教轻视女性,这是对佛教的误解。
而轻视女性,是当时所有人类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也正因为分性别、分种族、分种性这种不平等才造成人类社会许多不幸,所以佛陀的理论和教诲才会在那时被传播甚广。也正因为佛陀主张众生平等的慈悲思想才被历代大哲学家们认定佛陀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之一。
至于文章中提到的印度佛教,中土佛教,藏传佛教等,这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讲法,其实佛教的基本精神并没有因为地域而改变,只是因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相应的传播与推广方式的不同而已,这也是佛法的生命力所在。
文中提到的《摩奴法典》中的一段歧视女性的话,为了防止大家误解,在此要注明的是,《摩奴法典》根本就不是佛教经书,只是当时印度流传的一种学派的典籍而已,与佛教无关。
作者在文中说 “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之初的佛教徒都是男性,他们出家,割断和家庭,社会的一切联系,过禁欲行乞的生活,严禁女性入教;并将妇女与禽兽、魔鬼相提并论,认为三者都是佛教修行学道的大敌和破坏者。”
这段话也会让人们对佛教产生极大的误解。初转法轮时当时的教徒的确都只是男性,因为那时是等级划分、封建的社会,女性不但书读得少,而且所受到的教育都跟男性不同(主要以尊敬、服侍长辈为主,男性也是长辈之一),所以对佛陀思想的理解也不是一时就能接触到、接受并参与学习的,很多事情还需要时间及多人不懈的努力影响才能改变的。就我们而言,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都用了几千年时间去改变和进步,更何况不利用职权(悉达多放弃继承王位,当时只是一个出家的学者),仅用一种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来改变人类社会当时不平等的状态,一定是需要时间和极大的勇气的。
出家人之所以出家是为了更专心更好的去学习,学习的知识是为了传播给人类,使人类社会变得平等,更好更幸福的生存。所以正真佛陀的教义上不是割断和家庭、社会的联系,而是要把学习来的知识反馈给社会,服务于社会。当然也可以不出家在家修行,你是自己的主人,一些都依自己而定,在佛陀的思想世界里没有人强迫你做任何事情。戒律也是为了让每个人心灵更自由而设定的。出家人行乞的意义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不给社会添负担,对物资生活没有贪念,也告诉人们没有物资的生活一样可以幸福快乐。同时也给人们感受布施的快乐,他们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现在这个只有物质缺乏精神的社会,有真正出家人存在也能让人十分安心,内心祥和。
将女性与禽兽、魔鬼相提并论也是违背佛法的教义的,佛陀是位圣哲,他强调众生平等,众生包括了所有生命,动物、人类等都在其中,他没有分别心,无论哪部经典都是在教导大家不要有分别心,这正是佛陀伟大之处。如果从众生平等而言,可以说不论哪一种生命,都具有佛性,都是平等的,也包括了禽兽与魔鬼,只是他们还没有觉悟而已,如果从这样的平等观点来讲,如果将女性与禽兽、魔鬼相提并论,那么也可以将男性与禽兽、魔鬼相提并论,所以从佛教的教义来讲,这样的观点也是不存在的。
此文作者还说 原始佛教在创建、巩固、宣扬自己理论体系的同时,吸收婆罗门教的观音信仰创造自己的菩萨,名叫“马头观音”“马头明王”。此时的观音,无论从形象上看,还是从功法与职司上看,都保留着“双马神童”的特点,其形象依然是小马驹。
这段话笔者没有考证只能存疑。但笔者知道密教中的“马头明王”是观音菩萨的愤怒化身之一,在佛教的教义里,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这里不做文化上的探讨。至于文化形态上的互相影响与渗透,在任何的社会环境下都是自然存在的事情。那么文中的作者又安知不是佛法在影响婆罗门教呢?
至于作者说佛门弟子给这位男相观音的身世做了诸多解释,把他说成阿弥佗佛的长子,与其二弟大势至菩萨辅助其父,弘化佛法,成为阿弥佗佛的左右肋侍,父子三人合称西方三圣。
这是佛教的一种传说,在这里不作考证,只是想强调佛教中提到的父与子,主要指的佛法传承上的师徒关系如父子般亲切而紧密,如藏传佛教中常提到的宗大师父子三尊,指的就是宗喀巴大师与真正能传承宗大师教法的克主杰与甲曹杰三人。而在佛教的教义中西方三圣分别代表慈悲、智慧和力量,告诫大家,无论一个人或国家三者均不可缺一,所以被尊称为西方三圣。至于是否父子并不重要。
“藏传佛教,观音也多呈男相。观音是藏区佛教供养中最为广泛的一个神。”这句话看出作者对佛教的也存在着误解。佛教教义中没有神学之说,所以也决不存在观音是神的理论。在佛教理论中,神属于六道中的天人道,都是在六道中流转,跟任何有情一样要承受因果报应和轮回之苦的。而菩萨是通过自身努力而得到解脱,所以菩萨并不是神,这是作者对佛教教义没有深入而产生的误解。
“莲花手观音”是观音菩萨的一个称号,在藏地观音菩萨的通俗称号就是“莲花手”,而文中提到的观音菩萨化现的一面四臂的形相,正是观音菩萨的圆满报身的形象,四只手拿着不同的法器,代表了佛教中“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四无量具足,即是观音菩萨。做为藏族第一位男性祖先以及主要保护神,那是藏地相传的观音菩萨的化身形象,与菩萨的圆满报身无关。
笔者个人的观点,观音菩萨,无论是在藏地,还是中土,做为救苦救难的代表,已经深入民心,至于菩萨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并不重要,只要是当地的众生能够喜欢接受就好,只要能接受形象,就能逐渐接受菩萨的精神,然后接受菩萨的教化。至于学者们的学术探讨,是不是应该多点集中在如何将这种慈悲喜舍的度世情怀,更好地发扬光大,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现代人群,这样会不会比较有现实意义一点呢。至于菩萨是男是女,在这里可以下一个定论,菩萨即是男的也是女的,在人类社会中,不论男女,当你真正生起了慈悲度世的情怀,并且用行动去履行时,你就是尘世中的观世音。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