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觉域派及其教法特点(二)
藏传佛教觉域派及其教法特点(二)
(二)四魔觉域法
“四魔觉域法”,是玛久拉仲依据帕丹巴桑杰之舅父圣天的《般若波罗蜜多秘诀》,并结 合自己独特的实践而创立的一种教法义理。四魔觉域法,亦可称作四魔断境法,是觉域派教 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教法义理之一。觉域派认为,“我执”是无明的根源,它象“魔”一样 非常可怕,倘若不断除“我执”魔,它的侵扰就会不断。觉域派所说的“魔”,并非一种体 大而十分恐怖的实体,它产生的根源是“自我之心”。而四魔觉域法,就是针对“自我之心 ”,把“心”作为“境”或“对境”,并分别为“四魔”而修持的教法。
觉域派四魔觉域法中的四魔分别为:有碍魔、无碍魔、喜乐魔和执著魔。
1、有碍魔及其断除法
有碍魔,是一种依赖于外在之境,即外在客观物事物,并由感官或感觉器官产生 的魔。 关于有碍魔,玛久拉仲解释道:“当眼根观见‘色’境时,以善、美之‘色’,会产生贪 著、爱恋之感;对恶、丑之‘色’则会产生厌恶、憎恨之心。以此类推,由耳根、鼻根、舌 根、身根,诸根所识的声、香、味、触。如果各自的境或对象是美的、善的,便产生贪著、 爱恋之感,反之,是丑的、恶的,则生起厌恶、憎恨之心,故此,谓之为“爱、憎二取(执) 之魔’。由于这种在诸感官之境中真实存在,而就此生起的贪著、爱恋、憎恶,已真实地挂 碍、牵帛诸根,即各感受器官遂侵犯了众生有情,且构成束缚世间有情,即轮回流转之基因 ,故此谓之为魔。因为它已挂碍、牵掣了实有的善的或者恶的外境对象,由此成为魔, 故又称之为有碍魔”④。
如何才能断除有碍魔,玛久拉仲认为,就根识所观见的外在对象,即“色”而言,本体本 无自性,它显现的只 是一种“假有”,实际上并没有能够构成“我”,并非真实存在。因此,对这种“假有”所 执的贪著,或者憎恶,也是虚空的,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能以此,即自性空观想修行,就 能 断弃对“假有”所执的贪著、憎恶等,并从“色”境中获得解脱。同样的道理,耳识的对象 ,即境,是声音,鼻识的对象是香,舌识的对象是味,身识的对象是触,就声、香、味、触 诸境而言,本体本来就没有自性,即自性空,诸根识之境显现的只是“假有”,所以,对诸 根识之境产生贪著、憎恶等,实际上是虚空的,如果能以自性空观想修行,即可断除对诸根 识之境所生起的贪著、憎恨等感情,从而从诸根之境中获得解脱,以达到断除一切有碍魔 。
2、无碍魔及其断除法
无碍魔,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在客观对象,而是由自心分别善恶,并以善为神,以恶为鬼的 魔。它与有碍魔的不同之处在于:有碍魔是由感官感触的对象而产生的;而无碍魔则是由心 境或分别心生起的善恶分别而产生的,有碍魔产生根源是外在客观对象,即外境,而无碍魔 产生的根源是内在心境,即自心。用玛久拉仲的话来说:“心,即无碍魔。”
玛久拉仲认为:“所谓无碍魔,它虽然在根识之境中不真实存在,或亲自显现,但是在自 己心中却能生起诸种善恶分别。而且把自心生起的恐怖、畏惧谓之为鬼,并以鬼为恶;如 果心境清净,生起快乐、愉快,则谓之为神,并以神为善,如是在心中执善、恶二分别。因 此缘故,心变得杂染清净或烦恼。然而,对这种烦恼杂染尽管不真实挂碍,而使其尚不成为 实境,但是,它对不善之业必定造成转移、潜流的侵害,故此谓之为魔,正因为它尚未成 为真实之境,亦不真实挂碍,所以称之为无碍魔”
如何断除无碍魔?玛久仲在她的《般若波罗蜜多秘诀域教理佛言大品》中说道:“认为神 善,并以神相执,认为鬼恶,并以鬼相执的这些所谓的神、鬼,就是心中生起的欲望、恐惑 等诸意念,实际上不过是自己的魔生起于自己,除了个人的自生心之外,它的发起不涉于彼 他任何事物。正如《法性广大净信》中所言:‘任何意念皆为心之发生’,它好比平静不动 的 大海,能掀起万顷波浪等,如是这样体悟的士夫,就不必造作任何意念,仅从自地便可破灭 ,断除所有意念,即无碍魔”⑥。
3、喜乐魔及其断除法喜乐魔
产生于自心贪著的各种事物,诸如名利、权势、钱财、功德等,对这些事物生起 的爱慕、贪恋以及自心贪著的各种事物得到满足,而由此内心生起的快乐、喜悦等,觉域派 称之为喜乐魔。
玛久拉仲认为,不论是共同的喜乐魔,还是殊胜的喜乐魔,皆来源于理念幻化的心。这种 心缘起于对名利权势,家眷财富的爱慕、贪著,以及对各种成就,诸如亲见本尊神,修炼获 得验证,梦有先兆预兆,能调伏众有情,镇灭各种疾病等一切成就的执着和渴望。因为由此 生起的欢乐、喜悦可以滋生傲慢、矜骄之故,遂成为解脱道的断障或魔障,因此,谓之喜乐 魔。
喜乐魔有共同魔和殊胜魔之分,共同魔中包括由傲慢心滋生的喜乐魔,对福泽财物发 起的敬逸魔,对名利敌友发起的欲望魔和对子女配偶家眷发起的欢喜魔等。
怎样才能断除这些魔呢?玛久拉仲认为,不论这些共同魔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功德,如果 一个人具备心境不二的明智,他就不会把这些功德持为常有。应该意识到这一切只不过是虚 幻 的梦境,本性不存在任何贪著,它就象美丽的外表在显示自己美丽,实际上就是自生装饰或 包装自己。因此,对这一切并不值得生起矜夸之心,假若既使生起矜夸,傲慢之心,那也只 不过是理念虚幻的执著所造成的。倘若能认识和体悟到所有功德都是虚幻梦境,虚而不实, 一切皆无常,并以这种无执清净的本性行为,即可断除所有共同魔。
殊胜魔,是相对修行者或瑜伽行者而言的,它表现在道和果位两个方面,一般来说殊胜魔 分别有:正见离戏论,即空性见生起的快乐修平等性生起的快乐,行无分别生起的快乐,入 修持道生起的快乐等。玛久拉仲认为,这些快乐倘若被瑜伽行者稍许在境中受用,就不能进 入正道而成魔之业。如果瑜伽行者能意识到正见、正修只是在暗中表现,不完全在心中所 作,但在心中会生起不灭的种种意想,对于各种意想,只要瑜伽行者不改变自己正见的思想 观念,能使生起的诸种意想改变成示现平等,不偏不倚的空性,从而断除不正见果位之魔。 倘若瑜伽行者能意识到所有一切是自性心所造作的,这样修行者既使不去修持, 也能分明心中生起的任何意想,并不改变其义,完全领悟,自地解脱,就象在燃烧的酥油灯 中放入酥油那样,溶化于其中,不修持便获得静虑,即殊胜修持,不正修果位之魔由此断 除。倘若瑜伽行者能使自己的正行从中自我解脱,就不必专门正行,亦不必执平等为对治。 若能意识到所有魔都自生,自己就会无碍无阻自我解脱。若是证悟殊胜,正行就必无遮。但 是,不得修不悟之行,应该按次第加持,依次正行,最终获不行而行的殊胜正行,这样即可 断除不正行果位魔。
玛久拉仲认为,倘若瑜伽行者不作任何修持,这也是一种修炼,它是一种学 问、知识、明智的修持。这种修持在实践过程中,不急求功利,而要依实践或长 期的修炼求得真实义或正确义,不旁取、近取,无所生或不生,依此修持,故谓法性修持。 又 因为明智在现分境中断除之故,明智在境中便能得到无贪著的修证,即入解脱或涅 ?殊胜道,从而断除不入修持道果位之魔。
4、执着魔及其断除法
执着魔,是上述三魔,即有碍魔,无碍魔和喜乐魔的总和。觉域派认为,由于对客观对象 的执著,而生起了有碍魔。如果能体悟到由于客观对象所生产的诸贪嗔之根源是执著,并在 体悟中自行断灭执著心,即可断除对客观实体的执著,即无明。又如无碍魔的五毒等杂染烦 恼,以及对不见之鬼生起的恐惧和对不实之神生起的各种希求等;又 如喜乐魔的对诸功德生起的快乐、傲慢、矜夸等,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执著而产生的。因此 ,瑜伽行者应该意识到所有一切只不过是自己所幻化的,并非真实存在。倘若瑜伽行 者能在自地解脱诸种意想,诸如贪嗔、愚痴、傲慢等,便可断除执著之根本,并从地狱、饿 鬼、牲畜、人等流转轮回中解脱,从而获得别别分别、成就、平等性、自我解脱等各种智慧 ,具足这种见、行的瑜伽行者,必使 钅Щ蛑粗г谖拗纯招灾校沟锥铣?
觉域派认为,断除四魔,所有一切烦恼痛苦便无从生起。瑜伽行者,如果能断除我执,并 从根本上分离四魔,就不必专门修习正觉果位,即获现正觉,便可成就利乐事业,使众生有 情获得解脱。
如上所述,觉域派教法义理的中心,在于宣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无常,是“自我 ”幻化出来,只有断除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我执”,才能消除“无明”,从流转轮回中得 到解脱,证得性空,进入涅?境界。由于觉域派之教法,主要源于广、中、 略三品《般若》和《集经》等,所以玛久拉仲又称其教法为“大中观”。她认为一切法,皆 集于心性中,如果能识心性,便可通达一切法性,故为“大中观”。玛久拉仲又称其教法为 “果位正法大圆满”,她认为聚集世间万物有寂之一切法,皆成就或圆满于心性之上。因此 ,若能识知心性本义之圆满方法,则为成就一切法义,故为“大圆满”。只有通过修炼,证 悟性空,才能彻底断除“自我”和“自身”,即“心”、“身”的所有“执著”,即“我执 ”,获得自我解脱,即生成佛,达到佛的境界。
四、觉域派的教法的主要特点
1、具足或不具足闻慧的徒众,均可是觉域派的瑜伽行者。
2、觉域派的瑜伽行者,可以独自一人修行,也可以多人结伴一起修行。
3、觉域派的教法仪轨,既可以独立奉行,亦可以与其他教法仪轨合流奉行,有无妙行之 助友,均无差别。
4、觉域派的教法义理,适宜于任何根器的徒众。
5、觉域派的教法义理,不论通晓多少,都具有它的价值功能,多者功德无量,少者亦可 利他利己。
6、通达觉域派教法的所有徒众,不论高低,贵贱,其神力均大于他人⑦。
觉域派的教法,主要以师徒问答的形式,口耳相传的。并强调在荒山野地独自修行,认为 在荒无人烟的空寂地独自一人静修,可断灭对于一切外在事物持有的贪恋之心,遂断除对客 观存在所持的“执著”。也就是说,只要安住于无念可生的虚空间,即自我解脱空性之中, “我执”便自然断除。因此,觉域派一般不建寺 造庙,住寺传法,不追求祗园、精舍,主要以修行为重,认为住寺行善一百天之功德,远远 比不上在荒山煞地修持七天施身供养、修慈悲心之功德。如果一个人欲想在今生获得果位, 必须一生修持苦行。这样才能认识一切有为,即世间一切事物均为无常,从而不留心、留恋 于今生之事物,并通过修持“无我”之本性,断除“我执”。故觉域派以修行为重,要求修 行者在煞地、冢间、尸林、深山、荒地、破庙、废墟间等荒无人烟、充满恐怖的空旷野地修 行。可见,觉域派僧尼的修行方式,有点儿象佛教原始阶段僧伽的修行方式。
注释:
①《丹巴桑粟与玛久拉仲传》,藏文,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245页至第页。②同上,第255页。③《后藏志》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5页。
④《宗教源流史》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年,172页。
⑤玛久拉仲《施身供养广说觉域经义作明》,藏文木刻版,第50页。
⑥同上,第54页。
⑦同上,第58-59页。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