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山普安寺建筑由来
海棠山普安寺建筑由来
十六世纪末,从喀喇吣右翼徙居这里的众多蒙古族部落中的,“蒙古勒津”部落成为本地区的主体部落,史称“蒙古贞”。在这里世代过着依农依牧繁衍生息的生活。
蒙古族由元代开始逐渐信仰喇嘛教,到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西藏活佛索南嘉措,被蒙古吐默特阿拉坦汗邀请至青海湖畔的仰华寺。在索南嘉措的劝说下,蒙古贵族废除了“夫死妻殉”的恶习,和宰杀驼马为死者作“盘费”的落后风俗。受到蒙古民众的欢迎。使蒙古族由信仰萨满教改信喇嘛教。后蒙古封建统治者,将喇嘛教奉为国教。清代喇嘛寺庙建筑的起源,正如乾隆皇帝著的《喇嘛说》中记载“兴黄教以安定蒙古,所系非小”。当时有“建筑一座庙,胜养十万兵”之说。所以清朝廷在蒙古族居住的地区施行保护和鼓励政策,不惜金钱,广建喇嘛庙宇,选拔大批优秀青年出家当喇嘛。普安寺庙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兴建的。
《阜新县志》记载:“普安寺,一日大喇嘛洞在县南四十五里海棠山左麓,章嘉活佛前身,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其徒张、王、刘、丁、杨、郭等姓创建之……”,历经六世活佛二百多年的扩建,占地面积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较大的建筑项目有措钦大殿(正殿)法相僧院(研究佛教哲理因明学等),时轮僧院(研究天文学等),密乘僧院(研究密宗咒语),白泉寺(历代活佛洗浴和避署之圣地)、关帝庙、舍利庙、嘛呢庙、迪彦宫、玛沁护法寺、龙王庙、白塔和转经亭等二十余项。楼台殿阁共一千五百多间,僧舍400多户,还建有环寺区的传经道。被称为藏传佛教.的东方中心,还施行了政教合一。素有“小布达拉官”之称。随着岁月的流逝,除关帝庙,龙王庙修复外,其余寺庙被毁之一空,现遗址仍清晰可见。普安寺传经道两旁的岩石上镌刻的摩崖造像至今仍保持完好,不减当年风姿,与苍松翠柏、奇花异草,峭壁怪石及美丽的传说融为一体,构成美丽壮观的景色,被称之为“神佛世界”,现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森林公园。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