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培僧种子·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如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培僧种子·落地生根
  如悟
  我们的佛学院,是现代化有组织有系统、更有良好师资的教育机构,特别著重于僧格的提升,因此身为人师,自不免处处以身示范,我们在注入充满新活力的现代教学方法实施的同时,也应贯彻古代十方丛林的庄严规矩。
  身逢此时,佛弟子应当更有一份责任,不论在家、出家都不愿佛教愈来愈没落,尤其在佛学院里接受佛教解脱生死的教育,更要懂得承担如来家业的重担,更有责任延续佛陀这盏智慧的法灯。
  同学们更要趁著年轻的岁月务实去修行,千万不要只是在学位上追求名利,否则空有满腹的理想,日复一日,无论自己如何将理想境界言诠的再好,终究还是不能真正体悟和践行这高速的理想。在虚大师的著作当中,我们看到出家人之所以得到在家人的恭敬尊重,都是由于在家人受到出家人的学养、德行所感动。也因此虚大师说:“僧教育是建立在僧德的培养上。”在这里虚大师所说的僧德培养,尤其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以戒为遵,而且不论是行、住、坐、卧,在在都要能显示出家人的气质,然后在家人才能从日常生活当中,因为看见出家人的精进、庄严,而更恭敬、赞扬三宝。
  反观今日的佛教,何以许多在家人已经不恭敬出家人?这都是由于时下的出家人有许多的行为举止,已经无法获得在家人的尊重和认同,更无法让在家人看见出家人的僧德表现究竟何在。我们常说弘法利生要由出家人的僧德做起,然若口能言而身不能行,其结果一样无法得到在家人的认同和恭敬。所以出家之人应当立志成为社会的一股清流,同时也该做为世人的表卒。但是倘若一个出家僧人无法建立自己的僧德,那么尚且在世界的舞台上都还无法扮演好符合自己身份的角色,那就更不用想要能够达成社会清流或世人表卒的目标了。我们可以从弘一大师传记当中,知道大师早先还定在家身份的时候,已经对艺术文学等,样样都有著极大贡献。一旦出家之后,大师更是以戒律为生活轴,故而赢得人人尊称其为“律师”的封号,由此可知大师在佛法的践行上,有著比过去更卓越的贡献,这样才能叫做真清流、真表率。所以同学们的僧德培养,应当要向弘一大师来学习。但了解古大德的高风亮节之后,若想要自己也能梵行清净,那就更要对自己每个四威仪的当下,在在都更能做自我要求才是。
  倘若同学在学习期间不能落实自我僧德的尽力培养,那么试问:所受僧伽教育,作用究竟何在?所以期待同学们在自我勉励和诸多规范上,常常要能自我要求,若仅土于师长的二六时中盯哨才不犯错,那么毕业之后,又靠谁来二六时中盯哨而不致犯错?故而策励同学,念念心中都要有佛法、要有佛陀,是则僧德之培养才能不断于心,是则也才能念念增上个人的僧德之养成,这样才是大家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及成佛之道。
  我们知道百丈禅师虽然做过五百善知识的上首,引导大众修持,但他习惯每天和大众一起做洒扫的工作,特别垂示大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训言。赵州禅师六十一岁开始行脚,难行苦行二十年,说法化导先后四十余年。曹洞宗开山承阳大师,精通大小显密的总经,年二十四,渡海过江遍参诸方,投入天童如净禅师门下,先后三年办道,从昼至夜,胁不著席。不眠不休,参究佛道。又例如西天禅初祖迦叶草者修十二头陀的难行,释尊分半座以之为上首弟子,他犹于休止难行。还有六祖大师在黄梅山上,八个月间昼夜捣米,实际上是做著t种修炼的工夫。过去的诸佛和许多的祖师,都如此求大法:咒佛道。目的只是在济度一切众生,发大慈悲心。如果这些祖师不在,真实的佛法,又怎么能流传到今日呢?
  同学们得到良好的机缘来到学院圆融修习,在此打下良好基础,离院之后,若仍不辞争劳,努力向上,精益求精,不达目标,誓不休息,必定可得光明前途。简而言之,要继续不断精进、锻链自己。日本著名武术家宫本武藏说:“练习千次的刀法叫作锻,练习万次的刀法叫作链。” “一名剑手不断当发苦练,经千锤百链而得成功。”欧洲一位钢琴家也说:“一日不练琴,自己知道退步:二日不练琴,乐评家可听出差别;三日不练琴,连听众都合。反感了。”往往一流歌唱家,声乐家以及乐师,对同一首歌曲,至少练上千次才敢登台表演,让大家欣赏到他的高超技艺。学佛足人生大事,更不能不精进。 《四十二章经》上指出:“人,如锻铁去滓,是否成器,视其精练与否。”
  佛陀终生精进不已,至临终时尚且嘱咐弟子们:一此土此世,只是无常,汝等不可放逸过活,只可精进向上。”懂得精进,正如种子播在地上,虽然小小一粒种子,看似平淡无奇,可是它一定会在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留给后世深远的影响。人创造精勤,辛苦的结品绝对不会平白的消逝无踪,套句俗说: “汗是不奋·白流的。一传教弘化辛勤一生的佛陀,在世间上的肉体虽然逝去,但他留下来的教法t禺古流存,人们千年万世颂扬他永恒的生命!
  人生的经验足累积的,不足一朝一夕可得来的,它像一颗种子,默默无开地埋在我人心底,只待春回大地,它就发芽、萌长。
  摘自《圆光新志》76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