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起信论唯识释质疑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恩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起信论唯识释质疑
  王恩洋
  (原刊内学年刊第二辑)
  太虚法师以唯识义释起信论,撮其要义略有二端:一者
  对于起信论立论依据之审定,二者对于真如含义之解释。
  所谓立论依据者大意谓:马鸣菩萨八地果人,入地菩萨
  造论率根据于自证心境。而地上菩萨心境有其特殊之点,上
  既不同于佛,下又不同于众生。盖在众生纯是有漏,而在佛
  位纯为无漏,独地上菩萨则有漏无漏间杂而生。故唯识言七
  识六识等无间缘有漏无间无漏得生,无漏无间有漏得生,善
  染无记开导亦尔,此为菩萨境界。起信论据此立说,故无明
  真如有熏习义,有缘起义。
  所谓真如含义者大意云:此之真如就一切无漏法说,而
  无漏法有其二种:一者无为,即诸法平等离言实性,谓即法
  性。二者有为,即无漏种子及与现行。无为无漏,有为无漏
  ,一切无漏法名为真如自体相,亦名如来法身。 
  缘起信论者主张真如缘起者也。真如净法,无明染因,
  染净不相容,云何熏习起?此大乖缘
  生之义者也。故第一义以菩萨心境等无间缘染与无染漏与无
  漏容互相生之义释之。既唯识有其明文,则真如无明熏习缘
  起之义立矣! 
  虽然,在大小两乘空有两宗所立法相,云真如者,岂非
  特指法性说耶?岂非特指无为说耶?无为无生,不生自,不
  生他,亦不为他所生,故涅槃是显得非生得,常恒坚住都无
  所作,故名无为。今言真如而能熏习缘生,岂不大乖缘生道
  理?常法为因,既非释种。且真如是一,万法是多,由一生
  多因不平等。真如是净,无明等染,染净相生邪因非处。诸
  如是等,同外道说。且真如能生,失无为义,失法性义,失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义,尤背圣教,大乖佛旨。是故
  以真如别义释之。言此能生真如非是法性,非是无为,乃有
  为之真如,无漏之种子现行耳。如云圆成实性,净分依他亦
  圆成实摄,此亦如是。既言真如非但无为,种现缘生,复有
  何过?于是而真如缘起之义立。从是凡有疑于起信论而致诘
  驳者可以已矣!故自言曰:“示全论之宗脉,裂千古之疑网
  。”厥功诚至伟哉! 
  问者曰:此释所云是耶?曰:余焉敢得而是之?然则非
  耶?曰:余又焉敢得而非之?曰:是非不能两立,抉择无由
  模棱,今出此言是则何也?曰:凡夫各有所执,是非各有所
  蔽,一适诤论尤所难言。故阿毗达磨集论抉择分中论议品诫
  后人曰:“若欲自求利益安乐,于诸论轨应先通达,不应与
  他而兴诤论。”而如来垂教尤足警惕:“十二难得”烛见凡
  情。良以立敌二者各有执障
  ,敌者既难得冲怀纳善,立者尤难不好胜矜奇。洋自省凡夫
  ,未能免此,故于他言未敢遽非耳。然而又不敢遽是者,则
  于释论所云稽之圣言,又深有足致疑者在。今者虽未敢于释
  论遽加非难,然且将所疑一陈释主。庶几就正有道,再释下
  情,上人慈深,当能教我。
  云何疑?曰:释主之释,依唯识以立义者也。然考诸唯
  识诸书,于第一义,有以等无间缘说缘生者乎?有以等无间
  缘说熏习者乎?考诸唯识诸书,有以因缘说缘起者,则“一
  切种子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持种受熏能
  藏所藏说第八识,是为自性缘起。有以增上缘说缘起者,则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引果酬
  因业报相续说生死轮回,是为爱非爱缘起。又成唯识论言因
  果能变,皆单就等流异熟二因习气因缘增上二种缘力以立说
  ,从未有以等无间缘而立说者。是则何耶?曰:有二故:一
  者等无间缘及所缘缘于诸法缘生非必具故,二者等无间缘势
  用劣故。云何诸法缘生不必具等无间缘耶?曰:等无间缘依
  心心所法前后开避引导而立,色法之生即不具此,色法唯从
  因缘增上二缘生故。故一切法因缘增上二缘必备然后得生,
  若阙其一必不得生,故说缘生必本此二。而等无间或有或无
  ,故不依之说缘生也。云何言等无间缘势用劣耶?盖等无间
  缘于心心所开避引导,用在消极,不在积极,用在灭时,不
  在生时。以前心既灭后心乃生,一根不能发二识,二识不能
  并时生,故必前灭后乃生起。故六识等无间缘亦名无间灭意
  。而诸法之用唯在生时,不在灭时。故增上缘增上之力强,
  而等无间缘引导之势弱也。以
  势弱故,有漏无漏善染无记诸识前后能次第生,对治之功,
  障碍之力,已灭无故。以力强故,有漏无漏善染无记于一识
  中不并时起,对治之功,障碍之力,正显现故。以是二义,
  故说缘生不据此说。而今释主独依说者,圣教何在,正理何
  由,思考无得,疑终不解,敬请教之,乐闻命也。 
  以等无间说缘起已非,以等无间说熏习尤为不可。成唯
  识论广熏习义,种子六义二及四云:“二果俱有,谓与所生
  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此遮前后及定相离,现种异类
  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
  违,必不俱有,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
  生已灭无自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所熏四义中云:
  “二无记性,若法平等能容习气乃是所熏。……四与能熏共
  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此遮他身
  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能熏四义云:“二有胜
  用,若有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四与所熏和合而转
  ,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此上诸义
  皆与无间缘不合。所以者何?一言熏习,即有所熏及与能熏
  ,而此二者定必同时俱现和合而转。等无间缘乃已灭心心所
  望现生心心所立。已灭过去,现生现在,时既不同不能俱起
  ,无和合义。而言熏习,实乖正理。况已灭法无胜功能,云
  何能熏?又无间缘生后法时,性不决定。又法已灭,无恒随
  转义。所生后法,非定无记,故非所熏。而无间缘无胜作用
  ,亦非能熏。诸如是义,种种违反,而必依之以说熏习,谓
  真如无明依等
  无间缘能互相熏,此大不可。如不依唯识立论,则吾可不言
  ,既依唯识作释,不能不求其本。不知释主亦于唯识书中见
  有以等无间缘说熏习者否,至乐欲闻,幸无吝教。 
  再就第二义言之,所谓真如合有为无漏无为无漏以为体
  者,亦果出于圣教耶?以吾人所见,则无论小乘大乘诸讲法
  相者,莫不以真如为无为法,从未有以真如亦为有为者。若
  云圆成实性俱摄真如及与净分依他,故知真如亦有为者,此
  亦不然。盖在法相或以三性摄五法时,正智一分就无漏义摄
  入圆成,就有为义摄入依他,异法相摄是则可耳。若以真如
  立名,则真如者对相名分别正智四法而立,法与法性不即不
  离,就不即言则相名分别正智四法都非真如也,就不离言则
  相名分别之与正智俱即真如也。此如十八界中法界一种,若
  就别义以言,则十八界法俱可摄入法界,若就十八界三科正
  义,则必十七界余之一法界始得称为法界,更无一界可称法
  界。今若说言十八界中眼界色界可与法界同名法界,余十五
  界不名法界,有是理耶?又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若互相摄者,
  则色蕴一蕴可摄十色界处全一界处一分,一意处可摄识蕴七
  识界全,一法界可摄受想行三蕴色蕴少分法处全。此等以一
  摄多,或以多摄一,盖异类相摄则有然耳。依他圆成者,三
  性之名。正智真如者,五法之名。异类相摄,则真如正智俱
  入圆成可也。今以真如而摄正智,然则色蕴眼处等亦可摄入
  受蕴耳处等耶?法相不可乱,是瑜伽唯识造论必遵之规律,
  今说有为亦真如摄,不知更有何经何论足为凭据也。况夫有
  漏无漏不得相缘而生,等无间缘无熏习义,已如上明。纵使
  真如为无漏种子现行者,亦绝无由释于真如无明熏习之义也
  。 
  上来二义就唯识言已失依据,再就起信论自身言,所谓
  熏习义者,果依等无间说否耶?起信论云:“熏习义者,如
  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
  ,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
  法实无净业,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净用。”诸所无者熏习
  则有,此非因缘而何?香熏衣服,则有香气,此非果俱有能
  熏所熏和合俱转之义而何?今以避染净不能并立之过,乃舍
  因缘增上缘而说等无间缘,能合于唯识与否且不问,固已先
  失起信论本义矣! 
  再就初义而申言之,入地菩萨造论必据自所证心境立说
  ,此言是也。虽然,此自证心境云云者,果如释主所云唯限
  于“亦有漏亦无漏之菩萨现行心境”否耶?以吾人所闻,则
  诸佛菩萨说法立教为度生也,将度众生必先了然于众生心境
  ,聚根胜解界行差别,一一审知而后说法。其贪行者令观不
  净,其嗔行者令观慈悲,是大乘者为说菩提,其小乘者为说
  解脱,令一切众生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凡此种种,皆凡夫心
  境也。而诸佛菩萨依之说法。正法者,悲之等流,今说法不
  依众生境说,而自说其所有心境,将与凡夫何干。审谛思之
  ,似未当理,此一义也。根本智中证真如理,平等一味,无
  间圣凡。初地证如,名曰遍行。二空所显,无法不在。不垢
  不净,无减无增。即佛境界,即众生境界,即一切菩萨境界
  ,何所分别,何所异同,而必曰菩萨造论依自证境非凡
  夫境非佛境,此亦未见经文,可疑二也。三者诸法正理历劫
  恒常,根虽无边而教是一,故阿笈摩四谛理,千佛万佛辗转
  传来,故今佛所言仍先佛之义,但有因仍都无创获。下至一
  生补处说授瑜伽,依深密经广陈其义,仍本佛言,非云自境
  。宁有妙义,可离圣教。今曰地上菩萨所说即地上菩萨心境
  ,如起信论,成佛所说即为佛境,如华严经。然则佛与菩萨
  立教可有同异,而随证不同而说即千差也耶。审谛思之,似
  未当理,此三义也。 
  复次,吾人再就起信论全论观之,其所立义果限于入地
  菩萨自境耶?是盖不然。缘起信论固以众生菩萨佛一切境界
  并说者也,固以明染净因果生起相续之原理者也。净法之起
  可曰地上,染法之起宁独在后得智无间而生之世俗智耶?且
  初地菩萨渐入者已断烦恼障,顿入者已伏烦恼障,诸见谛者
  均无真实义愚,已不造三界业。诸所有行皆还灭事,更不趋
  向流转,若苦若集,非菩萨事。今若谓起信论所明唯依地上
  说者,是染法缘起无由得立也。而起信论固不如此,流转还
  灭染净因果同时并说。而必谓染心、妄念、无明、不觉、业
  识、六尘、三细、六粗,皆但后得智后有漏心位之恒行不共
  无明相应心心所法,此之根据,求之唯识论固如龟毛,求之
  起信论亦同兔角。是知释主所云依据云云者,皆不能令人起
  信者也。上来所说已见释主未足解难,则起信之过依然安住
  。背法性,谬缘生,违唯识,非佛教论,如金七十论等。诸
  所陈义,已如拙著起信论料简及料简驳义答辩篇言,此不重
  述,诸有智者,可自寻求。倘释主更有他义雅善发挥,则当
  敬拜下风 ,固不敢深自固执,自局见闻也,醴泉甘露,拭目俟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