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北京潭柘寺进香古道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北京潭柘寺进香古道

  潭柘寺作为北京地区的古刹名寺,历史上游人香客云集,香火很盛。从金代以后,每个朝代都有皇帝到这里来进香礼佛,后妃、王公大臣更是数不胜数,平民百姓则更是难以胜记,特别是从明代之后,潭柘就已经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个固定场所,“四月潭柘观佛蛇”已经成为了京城百姓的一项传统民俗。在每年潭柘寺举办“浴佛法会”、“莲池大会”、“龙华圣会”等佛门盛会的时候,各地的游僧和善男信女涌身潭柘寺,成千上万,如风如云。潭柘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在历史上曾形成了多条古香道,从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这些古道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资修建,有的是由与潭柘寺结有善缘的民间香会出自于对佛的虔诚之心,而集资修筑的,还有的是当地的商号与百姓共同修筑的。这些古香道经过了历代不断的整修,使用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为潭柘寺的对外交往,为善男信女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至贵为天子的皇帝,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所作的许多赞咏潭柘寺的诗篇中,都描写了古道沿途的优美景色,例如明代郭武的《登罗诃岭》、《潭柘寺道中》,公鼎的《潭柘南村》,清代康熙皇帝的《观苗无意到潭柘咏时景》、高士奇的《护驾游潭柘》、康熙皇帝《下戒坛将至潭柘马上同高士奇联句二首》、乾隆皇帝《初游潭柘岫云寺作》、《过罗睺岭》、徐元梦《送梅耦和游潭柘山》等,因而这些古香道是潭柘寺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芦潭古道
  这条古道是就城通往潭柘寺的一条主要道路,原是一条山间土路,路面质量较差。从清代世宗雍正皇帝起,在河北省易县修建皇陵,即清西陵,雍正皇帝即葬于斯。为了拜谒皇陵之需,乾隆年间由朝廷出资,将原有的道路拓宽展平,并将部分路段用条石铺砌,当时称为“京易御道”。芦潭古道是京易御道的支线,当时也得到了整修,拓宽展平,部分路段铺砌了条石或石块。芦潭古道起自于京易御道上的卢沟桥,过长辛店,东王佐、沙窝村、大灰厂,穿过石佛村,到达戒台寺,翻过了罗睺岭,走南村、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到达潭柘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玄烨在去潭柘寺时,走的就是这条芦潭古道。在他所作的《下戒坛将至潭柘马上同高士奇联句二首》一诗中,记述了当时的道路状况,因路面较窄,只能骑马而行。“岭腹层层小径斜(康熙),穿云陟尽石岭岈(高士奇)。涧中草屋流泉绕(康熙),万匹龙骧拥翠华(高士奇)”。而乾隆皇帝于乾隆七年(1742年)从易县拜谒皇陵回来,初游潭柘寺时,这条道路已经平整拓宽,因而乾隆皇帝是乘车辇去潭柘寺的。“轻舆辗春露,前旌破晓香”,“驱车历石蹬,岌岌互钩连。”芦潭古道路面状况较好,是皇帝到潭柘寺进香礼佛所走的“御道”,王公大臣和京城众多的香客也都走芦潭古道到潭柘寺去。

  庞潭古道
  这条古道从石景山区的庞村,过永定河后,经卧龙岗、栗园庄、石门营、苛罗坨、越罗睺岭,与芦潭古道会合,到潭柘寺,全长20公里的路线与现今108国道门头沟段基本相吻合。这条古道是京城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而且平坦易行,并比芦潭古道近5公里。位于栗园庄的奉福寺是潭柘寺的下院,是远途香客去潭柘寺的中转站,从京城而来的香客,一般都要先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赴往潭柘寺。返回时也要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返回京城。清代诗人震均作有一首《丁酉秋游一百四十韵》,详细地记述了这条路线,以及沿途的风光和见闻。这条古香道同时也是潭柘寺的一条主要运输线,奉福寺管理着属于潭柘寺的13座粮庄,并且设有粉坊、磨坊、麦坊等,是潭柘幸的总仓库和粮食、副食、蔬菜的主要供应基地,每天都用骡马向潭柘寺运送生活必需品,所走的就是这条庞潭古道。

  新潭古道
  现今门头沟永定镇的东、西辛称村,原来合称为“新城”在历史上是永定河上的一处古渡口,也是一座繁华的大集镇。新潭古道从新城开始,经何各庄、太清观、万佛堂,翻过红庙岭,经桑峪到达潭柘寺。这条道路几乎是直线,全长不到20公里,是京城到潭柘寺最近的一条古道。除了部分香客走这条古道去潭柘寺外,新潭古道还用于商业运输。潭柘寺一带盛产煤炭,有许多小煤窑,运输煤炭的骡子、骆驼、毛驴进行在古道上日夜不断。在明代新潭古道得到了整修,部分路段修建了土桥,铺砌了条石或石块。现今从万佛堂至红庙岭的一段古道仍保持着原貌。
  门潭古道
  修建于唐代的古“玉河大道”是从北京到门头沟的主要道路,从石景山区的麻峪开始,过永定河后,经大峪、东西辛房到圈门,上九龙山,经峰口庵到王平口。其中从麻峪到圈门一段为平原,道路即宽又平坦。于清康熙年间,对道路进行了重修,于清代末期改建为京门公路,解放以后重修了京门公路,并开通了门头沟区的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从阜城门到门头沟的圈门。门潭古道从圈门向南,翻越南大梁,到达潭柘寺,这条道路只有上山时为几百米长的上坡路,到了山上之后,基本上都是盘山而行的山路平道,绕过两个山头之后就到了潭柘寺,全长只有三四公里。有人曾进行计试验,一部分人从圈门步行走门潭古道,一部分人乘坐汽车走长达22公里原门潭公路,两部分人同时出发,结果同时到达了潭柘寺。1929年蒋介石到潭柘寺进香时,就是坐汽车到圈门后,改乘“爬山虎”,沿门潭古道到潭柘寺的。京城的部分香客以及从海淀、昌平和门头沟中、北部地区去潭柘寺的游人大多走这条古道。现今许多旅游者都是乘326路公共汽车到达圈之后,上南大梁,走门潭古道去潭柘寺,锻炼了身体,体会到了爬山的乐趣,又可以观赏沿途的风光,体会到山野的情趣,颇有一种回归大自然之感。一路上倾听着鸟叫虫鸣,观看着不时出现的松鼠、野兔等小动物,采摘着各色的山花,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空气,不知不觉之间,潭柘寺已经在眼前了。青山绿树之中露出了红墙黄瓦,顿时使人精神一振,无形中增加了人们游寺的雅兴。
  潭王古道
  这是指从潭柘寺通往王平口的一条古道。从潭柘寺开始,经阳坡园、赵家台、十字道到达王平口。王平口是京西重要的交通枢纽,从王平口向西经宅舍台、玉皇庙、东板桥、千军台,翻越大寒岭,过煤窝到军响,进入清水河谷地,向西经斋堂、清水到洪水口,翻越山岭就到了河北省的涿鹿县,远可达山西、内蒙等地,是西北而来的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门头沟西部地区的香客去潭柘寺也都走这条古道。在抗日战争时期,斋堂地区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根据地的许多物资都是从这条古道运进山里去的,八路军、武工队、县大队也通过这条古道进入潭柘寺地区,打击敌人,将潭柘寺一带由敌占区变为游击区,并以此为依托,向永定镇一带发展。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宛平县委和县大队也是从这条古道进军潭柘寺地区,并于1947年解放了潭柘寺地区。这条古道既是一条西北部地区进香潭柘寺的古香道,同时又是一条具有革命意义的交通要道。

  解放以后,潭柘寺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1956年在朱德委员长的直接关怀下,修建了一条由门头沟市区中心的河滩至潭柘寺,全长22公里,宽9-12米的柏油马路。工程从1956年6月开工,至1957年11月竣工,并开通了长途汽车。现今108国道从石门营与原门潭公路相合,至鲁家滩分开,穿过松树岭隧道,出区界进入房山区,出市界进入河北,远可达云南的昆明。从鲁家滩至潭柘寺的一段公路改称为潭柘寺支线,全长4公里。从1996年,相继开通了从前门至潭柘寺的游7路专线旅游汽车和从苹果园地铁站经河滩到潭柘寺的931路公共汽车,交通已十分方便,极大地方便了游人,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原来的古香道已大部分被现代化的公路所代替,有的古香道也已经废弃不用了。在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有今天,古香道已经成为了一种极富游览价值的旅游资源。现今古香道某些路段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从平原村到潭柘寺的一段古香道皆是用条石铺砌而成,石阶每隔一米上长一级,道路较宽,中间是皇帝巡幸时所走的御道,两侧是辅路,工程极为浩大,现今遗迹犹存。保存最好的就是从下停车场至上停车场之间长约200米的一段,现今人们坐931路公共汽车下车后,均走此路去潭柘寺。路两侧有围墙,路面用石块铺砌,年深日久,磨损严重凹凸不平。然而这条古道就是原来皇帝所走的御道,同时也是现今北京地区仍在利用的唯一的一段古御道,具有极高的历史及文物价值。这也是现今北京地区御首中幸存数量极少的几段中的一处,极富保存和研究价值。门潭古香道至今在使用,每天行人不绝。游人们不妨在去潭柘寺的时候,少坐几步汽车,步行去探寻一下古香道,观赏一下沿途的风光,体会一下古人诗篇中的意境,一定会别有情趣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