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如何降伏烦恼习气——常起觉照、不随境转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思飞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何降伏烦恼习气——常起觉照、不随境转
  吴思飞居士讲述
  ●摘录明伦杂志
  ●二大目标
  吾人学佛二大目标,一为将来往生极乐净土,二为现前生活法喜自在、少忧少恼。将来目标固然重要,现前目标亦为吾人所力求。盖现前日常生活必有佛法力量通贯其中,以佛法用事,不以烦恼用事,方得佛法实益,方为真学佛人,学佛之路方能顺畅无碍走下去,而将来目标亦方可期其必达也。故此二目标仍是前因后果,一路相通。
  倓虚大师云:“随时皆得大自在,不能言其所以然”,此真得佛法大受用者之经验语也。
  ●正道与助道
  每一法门皆有其正工夫与助工夫。净土法门之正工夫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要务,此为众所熟悉。而助工夫以“降伏烦恼、克除习气”为要务,此则众所忽略。须知助工夫者所以助成正工夫也,助工夫废,则正工夫亦无以成,正助双运,乃克有济。助工夫通常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亦即“持戒”之广义),然此含义甚为广泛,而以“降伏烦恼、克除习气”为其重点。
  彻悟祖师列举八事,为净业学人所宜痛讲者,其一为“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现行烦恼包括贪、嗔、痴、慢、疑、恶见,乃至忧悲苦恼等,广如唯识百法所列;儒云:“喜、怒、哀、乐、爱、恶、惧”等诸妄情亦是。此等皆烦动恼乱,使吾人不得寂静、安乐、自在者也。
  印光祖师亦云:“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返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又云:“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主,则所损多矣!”
  雪公恩师亦常云:“修行必须改心、改脾气,否则终难成就!”
  佛门中有一句话云:“老讲经的架子大,老修行的脾气大”,老修行者,每月上殿,过堂、打坐、礼拜、参禅、念佛,未尝一课缺席,似甚勤修。然遇稍拂其意者,则发起脾气来,较常人更大。此因只知依外表事相修持,不知在寻常日用中念念返照,外似有修,内功实荒,故其工夫不是真工夫。此则修行不得要领,未可谓真修行、真念佛者也。
  吾人今试自问:“有念佛否?”曰:“有”:又问:“有贪嗔痴慢、忧悲苦恼否?”曰:“有”:又问:“此诸烦恼多耶?少耶?”曰:“不少,常有之:“然则,既常起烦恼,则念佛必常间断,甚至烦恼起得厉害时,佛号抛在一边,整天在烦恼中过日子矣!此则表示学佛、念佛并未得力,不能算是真修行、真念佛者矣!故须痛切讲求降伏对治烦恼习气,烦恼习气减轻,则心常坦荡宽舒,念佛功进有力,故知此为最要紧之助工夫。
  当然,上上利根,一句佛号提起,绵绵密密,三月不违,烦恼早降,习气早歇,何等简切了当!不必许多噜苏。然中下根人,若不以种种方便降伏对治,则这句佛号有时念不下去,这条路有时走不下去。
  ●常起觉照、不随境转
  然则,当云何降伏对治?印祖有云:“常起觉照,不随境转”,语最切要,虚云老和尚亦常如此开示。“觉照”者,觉察、观照也,此乃将所学佛理融入心境,在日常生活上产生力用之不二津梁。
  众生著相,不外“我相”、“法相”。吾人烦恼根本为“我见”,执此四大五蕴和合之身心为“我”,存此“我相”,则事事皆有个“我”,种种皆为了“我”,把“我”看得很重,修行难矣!故须觉照此“我”,只是因缘所生,虚假不实,有即非有,所谓“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当下照破,当下自在,如卸千斤重担然。
  “我相”如此,“法相”亦然,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乘止观云:“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空)。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假)。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中)。”此言一切诸法即空、即假、即中之理。若言下手之处,即在“强观诸法唯是心相,虚状无实;复当观此能观之心,亦无实念。”诸经论中常举诸譬喻以助开解,所谓如梦、如幻、如影、如像、如水中月、如空中华……等,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永嘉集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论身心世界,乃至一切诸法,皆吾人无明大梦中之梦影,非有似有,有即非有,体唯一心。如是观照,执心止息,但能不起异执,则一空到底,既不著有、亦不著空,二边双遮、即复双照,遮照同时、三观圆具矣!(详参蕅祖“大乘止观释要”
  吾人日用寻常遇著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即起觉照,知其虚幻,则不被境转,而能转境;看得破,乃能放得下,自己作得主。圆觉经云:“若能转物(物即境),即同如来。”若不知觉照,则同俗人一般,随境而转,自己作不了主,放不下,老是起烦恼。对合意者,即生贪爱心;不合意者,即生憎恶心。说我好者,即高兴;说我不好者,即生气难过。健康享福时,即得意忘形;病苦灾难时,即忧愁恐怖。八风一吹,东倒西歪,长期在喜怒哀乐。是非烦恼中打转,苦恼极矣!
  吾人居常研解教理,若不知依解起观,则不能消归自性,无益身心。经教自归经教,凡情仍是凡情,何时得真受用!真正修行,即须于日常生活中、一切境缘上随时觉照,无论行住坐卧,穿衣吃饭,皆是用工夫之时也。
  首言吃饭时之觉照。一般言之,饭时易散乱,失正念,赵州和尚自云数十年不杂用心,惟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虚云老和尚则谓修行人正应趁饭时对治散乱,勿忘觉照(故彼饭时概不言语)。饭菜来时,勿为饭菜所迷,单在色、香、味上打转、动烦恼。见合口味者,即起贪心,吃到饱胀不堪犹不欲止;见不合口味者,即起厌恶心,乃至迁怒掌厨者,苦矣!若能当下觉照,了知饭菜唯是心相、虚状无实;而此贪恶之心,亦无实念。则不论合不合口味,吾心不动。虽吃,如无所吃,一句佛号,历历不失。好工夫者,则能“终日吃饭,未尝咬著一粒米;终日穿衣,未尝挂著一缕丝!” 饭时如此觉照,其余一切时处亦复如是。
  次言驾车时觉照。急躁之人驾车,总想驶在众人之前,前无一车时方感舒服。若遇塞车,则牢骚满腹,怨恼塞胸矣!若能当下觉照,不著车相、我相、人相,则不论塞不塞车,吾心不动。车不自由,心却自由,一句佛号,历历不失。
  驾车事小,然由小可以观大。其人有无谦退、安详、涵容、恬淡诸德,即常于小节中见之。弘一大师所集格言别录云:“应接事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又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又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又云:“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若依佛法觉照,看得开、放得下,则涵养之功易成,随时从容自在矣。
  次言如厕时觉照。昔虚云老和尚初建云居寺时,厕所尚未建好,临时毛坑甚臭,众以为苦。老和尚教大众如厕时勿忘了返照一下,工夫还在否?若能了臭虚幻,香与臭何干于我哉!不被臭转,不动烦恼,佛号历历矣!
  次言读书时觉照。昔雪公恩师诲云:“单想即道”,读书乃至做任何事时,心专注其上,不杂不乱,即合乎定功原则。不读时则抛向一边,佛号提起;正读时,觉照一下,有旁骛否?有乱想否?
  次言作务时觉照。不论在家出家,皆有工作,工作即是服务,服务即是布施。能力小者,服一己之务,,即布施于一人;能力大者,服家国天下人之务,即布施于百千万人。何以服一己之务者,亦可说为布施?盖能服务自已,则不必烦劳他人故。
  然则应云何行于布施?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又云:“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江味农居士讲义云:“一边行去(不著空),一边不放在心里(不著有)……一切世间法,事来即应,事过便休;虽休而能应,虽应而能休;所谓提得起,放得下。”又云:“至若出世法之六度万行,一一如法精进修行,而曾无芥蒂于胸中,一一精进,不著空也;而心中若无其事,不著有也。”故知无论世出世法,一一精进如法去做,而心中若无其事;虽无其事,而仍精进做去。如是方为二边不著,随顺中道真如。
  苟能如是觉照,则转尘劳为佛事矣,故彼又云:“一切学人,能向衣食起居尘劳边锻炼,便是降伏妄心最要之方。盖贪求衣食,不惮尘劳,固是著相;即厌其尘劳而生烦恼,亦是著相。必须对境逢缘,既不迷,亦不烦,乃是安心之法……试思吾辈凡夫,那一个不要衣食?摆既摆不脱,贪又贪不得。又既发大心学佛,布施度生等事,皆是必须学的,要不在一切皆如上用功(二边不著即如如不动之极致),则一日到夜,不是著有,便是著空,何时方能计一个自在!?”
  金刚经发起即云:“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讲义云:“世尊以金刚身无须饭食,无须洗足,且无须学定。然而为众生故,日日行之,行无所事,真是平等如如!这一段本地风光,便是降心住心的大榜样也。吾辈必当如是修学,凡遇境缘来时,必须如教而行,行无所事。”道源长老讲录去:“释迦佛在这一段日常生活中给我们说实相般若,由实相般若而起妙用。释迦佛的本意,是叫我们这些当佛弟子的,看他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我们就照著做,这样就能得到实相般若的理体,得到实相般若的妙用,能在日用寻常生活中得到利益,那才算是真正的了解般若经。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走路不著走路相,做事务不著事务相,尤其吃饭穿衣的时候,穿衣服不著穿衣服相,吃饭不著吃饭相,这才是会用功,会修行。”此段妙义,宜深长思!
  次言与人相处时觉照。别人毁我,动嗔心否?誉我,动喜心否?利关、名关、恭敬关,能过得了否?要觉照一下,不是小事!广钦老和尚云:“如果自己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也要向他忏悔,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忍辱!”真能无“我相”矣!虚云老和尚云:“修行就是过不去的也要过去,放不下的也要放下!”此亦勉强不得,全赖觉照之有无。
  次言家庭生活之觉照。家人整日相处,距离最小,故摩擦最多,最易动嗔。孝养父母,固以和颜悦色为难,管教子女,乃至夫妻之间,更是如此。然此为修行一大关,丝毫嗔心,尚且不能入道,况数数起乎?故须大起觉照!
  对家人若能作慈悲观,观念改变过来,即易操持涵养矣。此中合二义,一是恭敬观,谓一切众生皆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皆当尊重承事,恭敬供养,如普贤行愿“恒顺众生”所言。对一切众生皆该如此,况与吾人因缘尤深之家人乎?二是包荒观,家人有过,或子女不逊,乃彼各自烦恼所驱,不得自主,正如吾今看彼不顺,辄生烦恼嗔心,不能自主一样,故应生广大包荒之心,勿求全,勿责备!况世事如梦,处幻不实,岂可执著,自甘沉沦耶?况菩萨为度生故,尚可牺牲涅槃不证,岂可对众生发大脾气耶?如是番番觉照,自可转褊急嗔怒之习气矣!
  次言病痛时觉照。生病时,印祖云:“应当痛念身马苦本,极生厌离,求生极乐。”须知此业报之身,不免受尽般般苦楚,生老病死想避亦避不了,既避不了,即应安然受之,不必忧愁恐怖。且应以此病苦为良师、良药,吾辈凡夫,若不藉此磨炼,则贪嗔日炽,净业何期可成?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华扑鼻香。”从此生死关头走过者,其成果必然特别“香”!
  且应生欢喜心,盖“生乃死之起点,死乃生之开始”,舍此娑婆苦秽之身(死),方得极乐净妙之身(生),想到此,应载欣载奔!不管明日此身如何?今日仍然力修吾道。道证法师云:“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夜清风明月下,我仍要在园中种满莲华。”善哉斯言!诚为病苦良针。
  以上聊举数端,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于无穷矣。以要言之,把握现前,念念觉照,古德所谓“用心如镜”,于过去境不追忆,于未来境不将迎,于现在境不攀揽,来无所黏,去无踪迹,方为“观照般若”。通途法门即可以此为正工夫,净业行者则以此为助工夫。如是随遇境缘,提起觉照;觉照一起,烦恼歇息;烦恼既息,佛号提起。正助双运,日起有功矣!
  ● 动静用功、处处道场
  古德言修行不只是坐下来静中才修,在动用中也能修、也要修,在动中而能心不动,才是真工夫。又言若有一处不能用功,则处处不能用功,善修行者,处处都是道场,都能用功。日用寻常、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时时刻刻有工夫用。
  古德用功,不虚弃光阴,静中用功,动中亦用功;昼时用功,夜时亦用功。烦脑渐少,工夫渐能作主,乃至睡梦中亦有工夫,病苦中亦有工夫,临命终时亦有工夫矣。
  古德言平常若能动静皆有工夫用,则打七时才会有惊天动地之成绩。来果禅师谓用功要在平时,而打七则如入场考试,若平常不知用功,待入考场才要开始用功,如何来得及?故彼在金山寺住三年,吃饭、走路、如厕等无一处一时不用工夫,乃至食不知食,行不知行,如厕不知如厕,终能于七期中咄地一声,大彻大悟!参禅如此,念佛亦然。有志之士,岂肯再蹉跎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