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學十四講講記(第七讲)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七講 宇宙器界概說

第七講是說宇宙觀裡的森羅萬象—物質環境,內容是介紹三千大千世界。

甲、器界範圍

「直豎」:「一個世界有二十八層天,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這個地方講的一個世界是說一尊佛的教化區域,這一個世界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諸佛的智慧德能雖然是完全相同,可是他度眾生的情形不一樣。譬如兩個老師同樣有學問、有道德,可是他們兩個所教的學生不見得一樣多,不見得是一樣的程度,也許有的學校很大,學生有幾萬人,有的學校學生只有幾十個人,相差很大。這就說明諸佛教化區大小不一樣。像經裡面所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比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就大得很多,水準也高,娑婆世界跟阿彌陀佛的世界沒法子相比。這是佛在因地與眾生結緣不相同,你自己的學問道德是一樁事情,你與眾生有沒有緣又是一樁事情,是兩樁事情。佛常常勸我們,在初學時要廣結善緣,緣結得多,將來你成佛,你的世界就很大,你度的眾生就很多。這裡頭當然不能有貪心,如果是貪心,我將來成佛成個大佛,我的國土也很大,要度很多眾生,如果有這個心,恐怕佛都成不了。一個世界有二十八層天也是很普遍的現象,可以說絕大多數的世界都是這樣的。一個世界如此,世界無量無邊,所以說是「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像這樣的大千世界在宇宙之間無量無邊。這是從豎的(上下)方面說。

「環周」:從橫的方面看,「一個大千系為若干世界所集成,如是環周各有無量大千系世界。」這是說明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四周,像這樣的大千世界無量無邊。而一個大千世界也叫做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其實是一個世界,因為一個世界的組成,它有一個小千、中千、大千,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些學者讀佛經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以為佛家所講的世界只有三千個,三千個大千世界,這是誤會;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世界。佛經裡面所講世界無量無邊,諸位讀《華嚴經》就曉得了。

乙、娑婆世界組織略說

這一段是舉例,舉我們娑婆世界,這是我們現前居住的世界。「直豎」,從縱的方面來看,可以分為三類:「初」—欲界六天,「中」—色界十八天,「頂」—無色界四天。

「欲界」有六層天。為什麼稱為欲界?「有飲食及男女之欲」,沒有離開五欲六塵;最重要是五欲—財色名食睡,沒離開,所以稱之為欲界。欲界天人生活跟我們世間人差不多,他的福報大、壽命長,樂多苦少。像忉利天以上,他的苦只有五衰相,只有死墮之苦,除這個之外,確實享樂的時候多。

佛對於六道眾生特別讚歎人道,一切諸佛示現成佛都在人間,沒有在天上成佛的,也沒有在三惡道成佛的。原因在什麼地方?佛在天上說法,天人固然也有去聽的,不多。他們平常享樂慣了,俗話所謂「富貴學道難」,他不願意修行,他天天享樂,縱然聞法也很難認真修行。三惡道太苦,修道也很難;「貧窮修道難」,他飯都沒得吃,哪裡還有時間來學佛?人間是小康之家,說富也不太富有,說窮日子還勉強可以過得去,這個環境最容易學道,苦多樂少,容易開悟。

欲界六層天,最下面是「四王天」。四王天也是佛門的護法神。我們進寺廟的門,第一個接觸到的是天王殿。我們一般人稱四大金剛,其實那是四大天王,就是四王天。往上是「忉利天」,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忉利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是三十三,所以也稱為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一層天,不是三十三層,是欲界裡面第二層天。為什麼稱為三十三?其實那是三十三個部分合起來的,好像我們中國二十八個省,美國有五十個州,是這個意思。當中也有中央政府的組織—忉利天主,四方好比是諸侯,合起來是三十三個單位,所以稱為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平列的,是在一層,欲界的第二層。再往上去是「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是「兜率天」。彌勒菩薩就住在兜率天,他是在欲界第四層天。第四層天是凡聖同居土,因為有凡夫、有聖人,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他是聖人;有內院、有外院,彌勒內院是菩薩道場。可是兜率天人看不到彌勒菩薩,雖然同住在一起,彼此都不相見。好像我們這個地球上人鬼雜居,人見不到鬼,鬼也看不到人。我們這個世界也有佛菩薩住在這個地方,有緣分的人見得到,沒有緣分的人見不到,所以這個世間也是凡聖同居土。欲界天第四層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色界天四禪天是凡聖同居土。兜率天再上去是「化樂天」,最上面是「他化自在天」。這些名相以及它的狀況,《法苑珠林》與《楞嚴經》說得很詳細,可以做參考。

「色界」有十八層天。「無欲有禪,具身器形」,具是具足,他有身體、有居住的環境(就是器世間)、有形狀;但是沒有飲食男女之欲,沒有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這些念頭。目前在國內外禪宗很盛行,我們自己要好好反省一下,心裡頭還有沒有欲?如果欲念沒有斷,不夠資格參禪。

色界的範圍包括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共十八層天。愈往上面去,定的功夫愈深。初禪是「梵天」,梵是清淨的意思,心已徑得到清淨。二禪是「光音天」。三禪是「淨天」,在六道裡面可以說是極樂的世界,色界裡最快樂的是三禪天。四禪是「福天」,福報最大,是凡聖同居土。初禪、二禪、三禪各有三層,一共是九層天,第四禪本身就有九層天。

四禪九層天,有三層是普通的四禪天。有一層是外道天,叫做「無想天」,修無想定成功,就生在無想天。修定不容易,一定要有人指導,盲修瞎練費了好大的功夫,修成個外道,還是出不了三界,到時候定功失掉,還要墮落,很冤枉!另外有五天叫做「淨居天」,這是聖人所往的。小乘的三果,還沒有證到阿羅漢,一些權教的菩薩,他們多半在這個地方修行。小乘三果羅漢,把見思煩惱斷盡,他就超越了。超越有兩種:一種是利根的阿羅漢,不必經過四空定,他就超越;還有一種是鈍根的,速度沒那麼快,他要通過四空天,然後才能夠超越。所以淨居天那個區域又叫做「五不還天」,不還就是不回來了,他不會再退回到欲界;從那個地方,他有能力超越三界,超越生死輪迴。

最高的這一層,頂層是「無色界」,有四層天。欲界有六層天,色界有十八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一共是二十八層。無色界,「已無形相,只有神識」,這個世界裡沒有物質,完全是精神的世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合起來稱為三界。「三界火宅」,這句話是佛在《法華經》上講的。三界火宅,三界不安,三界裡沒有安穩的地方,三界裡面都有苦;欲界有三苦、八苦,色界有壞苦、行苦,無色界有行苦。明瞭之後才會考慮到,我們要真正的超越三界,離開這個苦惱的處所。

「一個小世界」:這就是一個單位世界,這個單位世界很像現在天文學裡面所說的太陽系。「大洲四、中洲八、小洲數百,上至初禪」,這就是一個小世界,就是一個單位,一個小的組織。佛經裡面講大洲、中洲、小洲,類似我們現在所講的星球,星球有大有小,有大星星、有小星星,這是一個日月所照,以太陽為主,是一個單位世界。佛在經典裡面講,一個單位世界有一個中心,中心稱為須彌山。須彌山到底在哪裡?這是我們沒法子說的。如果說須彌山在我們地球上,問題很大,與佛經上講的不相合;所以須彌山大概不在我們地球上,我們地球是一個單位世界裡面一個洲而已。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宇宙觀。以這個單位世界為單位,「合一千個小世界」,這就是一個星系(星團),這就是一個「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這一個大的星系叫做「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合成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

這種說法很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銀河系一樣,一個銀河系就很像佛所說的一個大千世界。我們曉得銀河系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星系星團,星系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太陽系,我們晚上所看到天空當中的星星都是太陽,因為行星不放光,行星沒有光。我們太陽系裡面的行星,因為距離近,太陽反射的光很強,我們能看到,火星、土星、水星、木星都是相當的亮;但是其他太陽系的行星,我們肉眼沒法子看到。天上的星星都是太陽,每一個太陽必定有許多的行星、衛星環繞著它,所以世界無量無邊。

一個小世界有一個「初禪天」;一個小千世界裡面有一個「二禪天」,有一千個初禪天;中千世界有一個「三禪天」,有一千個二禪天,有一百萬個初禪天;一個大千世界有一個「四禪天」,有一千個三禪天,有一百萬個二禪天,有一百億個初禪天,也就是有一百億個小世界;這個說法是一個概略的說法,不是一個定數。為什麼?世界有大有小。我們今天在太空當中發現的銀河系,確實有很大的,也有很小的,所以它不是一個定數。這合起來稱為「一佛土」,就是一尊佛教化的地區。可見得成了佛,的確是神通廣大。

我們說佛滅度了,佛不住在世間,佛沒住在我們這個地球,到別的星球;其實我們自己也如此。有很多人懷疑我們地球上人口逐年增加,這些靈魂從什麼地方來的?諸位要曉得,是他方世界到這兒來投胎的。我們這個地方的人,死了之後神識也會到別的星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到阿彌陀佛的國土。凡是聚在一起都是緣分,如果沒有緣分不會聚集在一起,所以一切法無非都是緣聚緣散;有緣就聚,緣盡就散,緣聚緣散沒有定法。《華嚴經》裡面講,華藏世界比三千大千世界大得多,是集合許許多多三千大千世界所成的,華藏世界是毘盧遮那如來報身佛所居住的國土。

這些說法,尤其是講小千、中千、大千,幾乎跟天文學家發現的完全一樣。裡面最不容易解釋就是單位世界,好像經裡所講的與我們現在觀察有一些出入。可是在此地我們要相信聖言量,這是事實。

丙、萬物歸納六類

世間諸法無量無邊,說不盡,佛非常善巧把它歸成六大類。這六大類配合我們的六根,眼所見的都叫做「色」,耳能夠聽到的都叫做「聲」,鼻可以聞到的都叫做「香」,舌能夠嘗的都叫做「味」,我們身體能夠感觸的都叫做「觸」,心裡面所想的就是意所知的都叫做「法」;一切萬法可以用這六大類包括。

這六類有好幾種名稱,此地略舉三種。又稱為「六塵」,塵是比喻,「由六根入身染污淨心」:這六樣東西,你要是分別執著它,能夠染污你的清淨心,就好比塵土。我們桌子擦得乾乾淨淨,塵土落在上面就染污。這六樣東西,你要是執著它,就染污清淨心,所以稱為六塵。又稱為「六妄」,因為這六種境界確實是虛妄而不是真實的。「為凡夫攀緣迷妄之境」:六根所接觸的六種境界,凡夫迷了,以為這六種境界是真的,一意的去追求,所以稱為六妄。這個名詞有警覺的意思,告訴你這六樣東西是虛妄的,虛妄的境界可以隨緣受用,不可以攀緣追求,攀緣追求是過失。又稱為「六賊」,這個名詞的意思就是提醒我們要遠離,要能夠捨棄它。「以根為媒劫功德法財」: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具足無量功德,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真是全知全能,現在都喪失了。為什麼會喪失?被這六種東西障礙。這六樣東西好比是賊,六根是媒介,透過六根起作用,使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被它障礙住,所以稱它為六賊。如果曉得這六樣東西—六賊對我們有傷害,我們當然遠離,絕對不會執著。

這是把宇宙裡面物質環境作概略的介紹。說到這個地方,我再作一個簡單的結論。前面跟諸位說過四緣生法,心法是四緣生法,色法(器世間)是兩種緣生;一種是親因緣,與有情眾生的親因緣沒有兩樣,都是真如本性變現之物。器世間(器是器用),就是人所依靠生存的環境,也就是物質的世間,這種世間是唯心所變,經上常說「境隨心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明白這個道理,你的智慧就開,不會再迷信。

我們這個身體是我們最接近的一個境界,身體也是隨著心在轉變,而這種轉變可以明顯的觀察出來;心裡高興時面孔笑咪咪的,心裡不高興面孔很難看,馬上就轉變,時時刻刻從表情就能看到你的心。再深一層講,身體的健康或者你的壽命,都隨著你的心變化。心健康,身體一定健康;心健康,身不會有病。為什麼?身是隨心轉的。有病,你自己有堅強的信心,病很容易治,很快就恢復。如果有點小病,自己就著急,不得了,我得大病,非死不可,什麼高明的醫生也治不好你。為什麼?心要是死了,身也不會長久。

台中李老師給我們講一個故事:清朝時代的一個名醫。曾經有一個病例。有一個病人長了一個毒瘤,長的部位沒有辦法用藥,而且非常嚴重。他告訴這個病人:你這個病沒關係,不會要命的,用不著吃藥。他指出另外一個部位告訴他:你要小心這個地方,如果這個地方有病,就要送命。他回家去,那裡不注意,現在注意這個地方,沒多久,說要注意的地方問題出來,他害怕,又去找醫生。醫生說:好!現在有辦法了,原來你害病的部位藥力達不到,那是要命的,現在是你自己用精神的力量換了一個部位,這個部位好用藥、好動手術;馬上就給他治好。可見精神力量非常大,能夠改造生理。

我過去有個同參,出家的一個法師,他從小出家。大陸撤退時被抓去當兵,在金門當了幾年兵,想要退役出家。退不下來,怎麼辦?裝病。天天裝心臟病,假裝了三年,真的得了心臟病,到現在也沒有辦法治好。本來沒有病,天天裝,變成了真的。觀想力量之大,確實能夠改造自己。

身可改造,環境也不例外。環境就是風水,你心清淨,有智慧,風水不好的地方,你到那裡去住,慢慢的風水就會變好。境隨心轉!所以佛教導我們修心,沒教我們去算命,沒教我們去找好風水;佛不許弟子看相、算命、看風水。只要身心清淨,什麼境界都隨心轉變,這多自在!所以最好的風水是在最清淨善良慈悲的心地,心地才是好風水。佛法常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最好的風水。

前七講,介紹一般的佛學常識,也是說明六道一切眾生實際的狀況。六道裡面有情的眾生統統有苦,不自在,所謂是不自由、不平等,所受的都是苦,好比是一種病態的狀況之下。我們要是發現有病,一定很快的去找醫生,診斷如何恢復健康。我們現在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是大病,為什麼不警覺?佛為我們說破,指示給我們看清楚:第一、我們要覺悟,知道三界六道輪迴之可畏。第二、要發心,就是要發願,一定要離開輪迴,離苦得樂!不出輪迴,就沒有離苦;出了輪迴,才算是離苦。特別是三惡道之苦,如果不出輪迴,三惡道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第三、要明瞭超越的方法,才能真正離苦得樂。如果真正發心求對治的方法,幫助我們出離三界六道,唯有找佛陀才有辦法。宗教不能解決,宗教只能使你生天,天還是在六道輪迴之內,沒有出離六道;學術也沒有法子。如果學術、宗教能夠解決得了,佛不會出現在世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