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呼喊——简述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提出的时代背景
时代的呼喊——简述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提出的时代背景
释通行
内容提要: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堪。先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后有中国国内的几年内战。然而,在这社会动荡不堪的岁月里,中国的思想界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这可与春秋战国时代相媲美。在社会上的如陈寅恪,陈独秀,鲁迅等等;在佛学界里面的如杨仁山,印光大师,太虚大师等等。太虚大师高屋建瓴,首提人生佛教这一时代口号,可谓当时的一个“重磅炸弹”。本文主要对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时代背景做一个片面的介绍。
关键词:太虚大师 人生佛教 佛教
一、大师的生平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太虚大师(1889——1947)浙江石门(今崇德)人。为民国以来佛教革新运动之倡导者。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又别号华子、悲华、雪山老僧、缙云老人。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父亲吕骏发,母张氏。早年丧父失母,曾随外祖母朝拜佛教圣地九华山、普陀’山等。16岁出家。18岁受具足戒于宁波(即今鄞县)天童寺寄禅和尚,时与圆瑛法师私交甚密。后学习《妙法莲华经》以及严复的《天演论》,康有为的《大同书》等等,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1岁人杨文会创立的祗洹精舍,与欧阳渐、梅光羲等为同学。1912年到南京觐见大总统孙中山。随后,提出佛教组织、教产、学理三大革命。推动佛教革新运动,撰写《整理僧伽制度论》等等。
1925年,率团出席日本东亚佛教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日人尊之为“民国佛教界之盟主”。1927年,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1928年在南京创设中国佛学会,并弘化于英、法、德、荷、比、美各国,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院”,为中国僧人赴欧美传播佛教之始。44岁,住持奉化雪窦寺。49岁,作“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自陈佛教改革每遭挫折之原因。1943年与于斌、冯玉祥、白崇禧等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1946年受宗教领袖胜利勋章。师意欲成立中国佛教会,惜未克达成,即于1947年示寂于上海玉佛寺直指轩,享年59岁。
二、人生佛教提出的时代背景
1、外部原因
自明清以来,中国佛教即与中国封建社会一样,二者双双一道进入了衰颓时期。其血脉中深浸了封建宗法气息,中国佛教以家族化教制的窳败为核心,在教理、修证诸方面亦趋陈腐孤陋。清朝末期外国列强用洋枪洋炮强力地轰开中华国门,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浪潮汹涌而至,冲击着古老的东方文化。向以博大精深著称的中国佛教,却几乎在这场浩劫遭受灭顶之灾。正如太虚大师说:
晚清后儒化之中国民族,一被劫于西洋之武力侵略,再
被劫于西洋之宗教侵略,三被劫于西洋之民治侵略,四被劫
于西洋之科学侵略,门户洞开,藩篱尽撤。
太虚大师二生可说是生逢乱世。国内有亡清之革命、民初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相继不断;国际则爆发两次世界大战。太虚大师面对这样的情形,发出强烈的批判。他说:
人间何世?非亚、美、欧洲诸强国,皆已卷入战祸,各其
全力以苦抵抗之世乎?民国何日?非南北争斗,北与北争,
南与南斗,愈争愈烈,愈争愈狭,惟一派团体为旗帜,惟个人
权利为标准之日乎?铁弹纷射,火焰横飞,赤血成海,白骨
参天;加之以水旱之灾,疫疠之祲,所余逢镝疾苦之残生,农
泣于野,商困与廛,士无立达之图,工隳精勤之业。哀哀四
民,芸芸亿人,嬉笑怒骂,聊以卒岁,聊以纡死;又不然则远
游肥遁,海蹈山埋,广朱穆绝交之篇,著嵇康养生之论;又不
然则疑神见鬼,惑己迷人,妖祥杂兴,怪异纷乘。持世者阿
修罗,生存者地狱、饿鬼、畜生,其高者则弃人厌世而独进乎
天。嗟嗟!人道几希乎息矣!
紧接着,太虚大师在他所著的《佛乘宗要论》中继续说到:
乱之所起,端在人心。物质之学愈昌而逐物之心愈盛,
五欲日炽如倒狂澜,竭全球生产之力不足以供耗费。贫富
之阶级相差愈远,而大多数生计问题之待解决愈急,不平之
气充塞宇宙。而况本其野蛮角逐恶习,易为文明竞争借口,
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定为天演公例,奉为玉律金科,是以戾
气横流莫知所后。世人自作之孽,今已罹此最惨最酷之众
同分业报。然习非成是,尚无自拔之方,殆所谓无明妄动而
不自觉欤!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朽,中国佛教也渐趋衰朽。当列强枪炮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被震醒的中国人力图振作,开始了全面反省中国文化。在这场浩劫中,传统的中国佛教自然也不能避过这次劫难。改革还是消灭,一时成了佛教命运的选择。太虚大师审时度世,在面对这一困境的时候指出,对于中国佛教的衰败的现实及其不能适应中国目前及将来的需求的病态我们必须面对,同时,太虚大师也承认,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质。正如他在《中国之佛教》这篇文章中讲到:
佛教自入中国以来,无论在理论、行动、目标各方面都
有改变。今举其显著者略述一二:甲、因果报应与空幻中
道:吾国人本信鬼神,崇拜祖先,服从天命,再加以道教神仙
赏罚等思想,所以佛教的因缘生果义,一入中国即成庸俗的
天神赏罚的三世因果报应说。六朝是道教兴起期,常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标榜,故佛教的空假中道入中国,
被人附会为虚幻消极。乙、神力信求与禅悟会通,信天神赏
罚,故于佛菩萨亦视为神力而信仰希求。禅悟会通:则为事
情儒道家哲学之成果,而产生宋明之理学。丙、后世超生与
涅槃解脱:中国社会人事之复杂,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比
拟。吾人生活在此种环境中,自不免生厌倦,想脱逃,所以
由失意政客、失恋儿郎所汇成的佛教信徒,其目标上低者只
注重后世超生,高者亦自求涅桑解脱而已。结果,社会事业
无人过问,佛教徒被人误认为分利于社会。这样变质的佛
教,吾人能听它长久下去吗?
上面所说的,可以看出,太虚大师实际上承认佛教在适应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变质。里面掺杂了大量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我们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儒家的“吾国人本信鬼神,崇拜祖宗,服从天命”的这种思想与道家神仙赏罚思想使佛教因缘生果义庸俗化。“玄之又玄”的道教使佛教空假中道虚幻消极化,天神信仰使佛菩萨神化。以上可谓是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所致的恶果。
2、佛教内部原因
太虚大师对他那时代的中国佛教的全面衰败有着痛切的认识。在佛教内部方面,中国佛教大概变质得只剩下“迷信”与“玄谈’’了。他在答赵伯福问中对此可谓一针见血:
中国佛教唐以后为畸形发展,一方则下逗愚民为神道
之设教,一方则上适高哲为圆顿之玄谈,而无常智常德之讲
求修践,至今下者为世诟病为迷信,上者若台、贤、禅、净等
亦疏虚渺之僻习,且已无旧宗门之可循求哉!
在修行实践方面来看,太虚大师所赞叹的中国佛教的“重行’’的特质,也发展到极端而演变成了一种弊病。如他在《天台四教义与中国佛学》这篇文章中说:
中国佛教特重禅观为正统,要恢复振兴,必须重修禅
观。可是越到后来越简单了,仅看一句话头,这样门庭愈狭
小、愈孤陋寡闻,便成一种空腹高心,一无所知的人,不但不
达禅宗,而且也完全荒废了教律,以至成为现在这样的衰颓
现象!实际上,连实行的净土,也愈简易愈陋劣而成空壳
了!
这样建议陋劣的“重行”,已经失去中国佛教佛本论只“博综”的特长。“最初的佛本论,不但重行,而且能宗经博教,教证本末都很圆满健全。后来的禅净,承这个重行之绪,走到极端,专重要行而舍去了经律,孤陋寡闻而致佛教衰落。”
在教制方面,禅宗丛林实行的是封建宗法制度。“中国因宗族思想浓厚,影响到佛教亦成为一庵一寺变相家庭、徒子法孙的制度,此种现象,明末清初以后逐渐加盛,最为近代佛教衰落之要因”。太虚大师认为,中国佛教精神所在的禅宗,因受到宗法制度的侵害,人清以来已经衰变为“空壳”了。他在《中国佛学》这篇文章中指出:
到了明末清初,讲律净教四种寺庙,渐渐地兴起来,均
混合于禅寺,故后来禅寺里,讲经、开戒、念佛堂都兼有o
……在那时还是以禅法为主,代代传承;然至清中叶后,则
反以寺庙产业为主,故其开戒、传法的目的,反而成为续承
寺产的接代人了。由于这种宗法制度的组织,演成先寺僧
常套。禅寺混合成“内则禅、讲、律、净,外则经、忏、斋、焰”
……一方面参禅、讲经、传戒、念佛,另一方面念经、拜忏、设
斋、放焰,应世俗一般人的要求。徒子法孙相承,而禅林反
成一个空壳,正是只存告朔的馁羊而已。
太虚大师对此哀叹道:“中国禅宗在各丛林,降至今日,虽尚有形式犹具者,而精神则已非矣!求其能握得宗门真旨者,实渺不可得!……比来因中国佛教精神之禅宗不振,致僧伽沦散而不为人尊信……凡此、皆因宗风不振,以至精神漫无所归极,形成今日疲弊之状。,’对于这种传法制的丛林、子孙化的寺院,在外部看起来像是特别的团结,实际上却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像这样以招徒继嗣和保守祖规祖业为要事的大小家族僧寺,是不能弘扬佛法的。其在《佛乘宗要论》这篇文章中说到:“现在吾国僧徒虽有数十万之众。而形式散漫纲纪凌乱,实可谓之无组织;负此住持佛法之责,已属勉强,遑敢望其能弘扬乎?”太虚大师对于僧寺唯汲汲以保守财产为事,认为这正是导致僧伽腐败堕落的根源,他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中说:
有财产即僧伽堕落的病源,使社会人民轻视僧伽,认僧
伽为分利的人。所以从各方面观察起来,不但僧伽个人不
应有财产,即僧伽结集的团体亦不应积有财产,倘有一个僧
团的大众,能精进道行,勤修学问,自然有人来供养,不用依
靠财产。个人或团体有了财产,则个中骄慢心生起来了,道
念亦退了,学问也不研究了,以为只要有了财产什么皆不成
问题。大家怀着这种下劣的观念,遂致堕落。……如今有
很多地方的寺僧,因财产太丰富,僧伽所应做的事都不去
做,腐败堕落,招来外人的摧残、毁谤。如广东、河南等处僧
寺的摧毁,可作例证。有财产的佛教大寺院,易招外魔时来
侵扰而争夺,因此高尚纯洁的佛教,也随之沉沦下去了,这
真是使人丧气的事!一般的僧伽,因无学问、无道德,也就
没有法子来抵制外魔。
当然,上面所举的种种之不好的原因,只是当时出现不好状况的很少的一部分,笔者只是抽出那个时候不好的很少一部分。于此,太虚大师高屋建瓴,提出了“人生佛教”这一时代的口号。
三、人生佛教的提出
太虚大师根据现时代的需要,倡导“人生佛教”。他在《人生的佛学》中指出:
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之文化故,当以
“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佛法虽无间生死存
亡,而以适应现代之现实的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
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一义。
佛法虽亦容无我的个人解脱之小乘佛学,今以适应现代人
生之组织的群众化故,当以大悲大智普为群众之大乘法为
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二义。大乘
佛法,虽为令一切有情普皆成佛之究竟圆满法,然大乘法有
渐圆、圆顿之别,今以适应重征验、重秩序、重证据之现代科
学化故,当以圆渐的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 ’
为人生佛学之第三义。故“人生佛学”者,当暂置“天”、
“鬼”等于不论。且从“人生”求其完成以至于发达为超人
生、超超人生,洗除一切近于“天教”、“鬼教”等迷信;依现
代的人生化、群众化、科学化为基,于此基础上建设趋向无
上正遍觉之圆渐的大乘佛学。
从上面这段文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讲佛教是人世的宗教,应该影响世人,净化社会,建立人间净土。佛教不是去关心人死后的事情,而是要关注现在的人生。“今后佛教应多注意现生的问题,不应专向死后的问题上探讨。过去佛教曾被帝王以鬼神祸福作愚民的工具,今后则应该用为研究宇宙人生真相以指导世界人类向上发达而进步。总之,佛教的教理,是应该有适合现阶段思潮的新形态,不能执死方以医变症。”所以,他的《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中就集中说明了人生佛教所兴所革之内容:
其宗旨为:1、革除:甲、君相利用神道设教的迷信;乙、
家族化剃派、法派的私传产制。2、改革:甲、遁隐改精进修
习,化导社会;乙、度死奉事鬼神,改资生服务人群。3、建
设:甲、依三民主义文化建由人而菩萨、而佛的人生佛教;
乙、以人生佛教建设中国僧寺制;丙、收新化旧成中国大乘
人生的信众制;丁、以人生佛教成十善风化的国俗及人
世。
人生佛教就是要革除迷信的、封建的、避世的佛教,而建设服务社会、人群的现代佛教。所以,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旨在从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过也。”这就是太虚大师提倡的“即人成佛”的人生佛教。太虚大师关于人生佛教的“生”,是基于缘起之理而建立的:
生者,所谓生之缘起,生之变易,生之转化等皆包括于
佛法之‘生义’中。讲到生之缘起,即缘起而有生,是即生
而无生之因缘本空义,更有无生而之妙生义,则断非儒家之
生义所能及也。由此说来,所谓死,实即生之一部分;我们
只能了生,才能了死。相反的,若只了死,非唯不能了生,而
且不能了死。所以。基于上述之消极意义,尤能由人生以
通达一切终生法界,缘生无生,无生妙生之真义,此为据理
发挥,应机宣扬之人生佛教真义,学佛法者先应对此有正确
认识。
“缘生无生,无生妙生”,即人生缘起无性,无性缘起。人生缘起无性,即人无有实体,不过是一种心识流行变化的幻相幻影,从幻相幻影上,缘起种种关系集合而成的人,而无有实体。故人在刹那中,可皆其心识为枢纽,使人生起种种变化。一个人存圣贤的心即成圣贤,存菩萨心即成菩萨。“当前的这一念心,就是即有即空妙有的圆中法界性,也就是本来的天真佛。成佛不必外求,当人即是。”所以说,缘生无生,无生妙生之理,是人生不断增上,以至进化为佛的人生佛教的理论基础。
四、结 语
“人生佛教”必须契理方为佛教,亦须契机方人人生。万法因缘生,唯识现,可谓佛法之总纲。佛教说“空”、说“有”,皆此理之开合不同而已。“人生佛教”之理性,根本便契合此理。依佛法理性抉择人生诸事,也是太虚大师提倡佛教人世的“人生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佛教之施行于社会,就是把佛教的本性发挥于世界众生。佛菩萨乘是佛教的本旨,亦是佛教施设于社会究竟之利益。由缘起故。诸法无特定之实体,万物也无有各自的实我。所以,人生世间之真相,即是缘起无尽,性空无碍,世间之苦厄,生于自他之对碍,心境之限碍,物体之质碍,知觉之障碍。若达人生世间缘起无尽而其性本空,则诸碍本无所有而苦厄全离。由人生缘起无尽,现时一言一行,皆有深广之关系及无穷的价值。善必食福,恶必受罪。由是善恶得其标准,而道德有其根据,人生乃可孜孜为善去恶,以完成道德之人格。此为人生之真价值也。
参考文献:
1、释印顺法师编,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大虚大师全书》。
2、释印顺法师编,《太虚大师年谱》,《妙云集》中编,正闻出版社,1993年3月修订。
3、高令印,《中国禅学通史》,宗教文化出版社。
4、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在化道路的抉择》,巴蜀书社。
5、吕徵,《吕徵佛学论著选集》,齐鲁书社。
6、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宗教组《名僧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1版,
7、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出版。
8、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
(中国佛学院研究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