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浅谈真正见解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修禅宗,最初的一步就是求取真正见解。如果没有真正见解做为学禅者的正确引导,纵使勤苦修习,终是徒然。因为禅宗是最看重「见地」的。有真见地、方与佛祖把手同行。故临济祖师说:「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求殊胜,殊胜自至。」这说明了真正见解於学人份上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反之,如以妄见去打坐参禅,只会随情流浪,则:「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见<临济禅师语录>)既然真正见解对禅宗行人是如此的重要,那么,甚么是真正见解?如何去求取?怎么去体悟?下文就此作一阐述,以作引导初心学禅者体取真正见解的方便。
  —、甚么是真正见解所谓真正见解即是学人对於禅旨的契同,也即识取妙心自性,肯定承当下来。凡不信自心是佛,向外驰求,寻名逐句,或以玄妙奇特为道,在妄境上弄精魂的,都与禅旨相违背。故学禅之人,唯须识取现前一念,不起虚妄分别,直心直行,在一切时中,更不间断,如此便与禅旨相符,也即得真正见解。每个人都本具真如清静妙心,与佛本无差别,但如何方能体现此妙心呢?
  临济师祖说:你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你一念心上清净光,是你屋裏法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你屋裏报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你屋裏化身佛。此三种身,是你即今目前听法的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三身是我们妙心所本具,只要肯定本来,不向外求,即能在清净、无分别、无差别中,显现出来。以下再录历代祖师有关真正见解的开示,做为启发心地的借鉴:
  达摩祖师云:理入道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入道四行观》)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後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达摩血脉论》)
  六祖大师云: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後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临济祖师云: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见解,向天横行,免被这一般精魅惑乱。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问:「如何是真正见解?」师云:「你但一切入凡入圣,入染入净……不见有来去相貌,求其生死,了不可得。便入无生法界,处处游履国土,入华藏世界,尽见诸法相空,皆无实法。唯有听法无依道人,是诸佛之母。所以佛从无依生。若悟无依,佛亦无得。若如是见得者,是真正见解。(〈临济语录〉)
  楚石梵琦禅师云:心本是佛,造作还非,道不用修,染污不得。只此不染污,是诸佛之所护念,与公道早是染污了也。(〈住海监州天宁永柞禅寺语录〉)从上所录可知,所谓真正见解,别无玄妙奇特,只是识取自性妙心而已!故《禅宗宗范》以妙心为禅宗之源,并以体悟此妙心者为真正见解,故云:安心者安此,究心者究此,悟心者悟此,调心者调此,入圣者入此,利人者利此,乃至诸祖显喻、机用、纲宗、示辩,并圆顿诸经论,皆不离心别有所指也。初心行人如能了此妙心,不向外求,在日用之中与此相应,即为禅宗的真正见解。以此真正见解贯穿於生活,即为禅的生活。
  二、如何求取真正见解真正见解之意义虽述於前,但於初心学人份上不一定就能亲切领悟,一般人都需要一段参学过程,方能契会不失。但如何求取,方能契会呢?求取真正见解,最重要的是参学真正明眼的善知识。《华严经》中说:「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即指如果没有真正体验过的明眼人来解说经中妙义,即使有些智慧,也不可能真正全面地领悟佛法。故参学善知识,得到直接亲切的教导,就容易获得对禅旨的领悟与自肯自信。其次是以正确的方法阅读禅文字——历代祖师的开示及近代以来真正能体现禅精神的著作。在阅读时,不寻枝摘叶,不落文字偏执,只是以禅理反照自心,亲切体悟,久久之後,也能豁然开朗,亲切了知。如果一时不能领悟,也可以先依一法起修,专心勤行,克服习染,慢慢地从事修而契理。并且一边修持,一边对照祖师言句,不断地加深理解,时时反照於功行与生活。如此用功,因缘时节一到,也定能豁开本来面目。对禅的真正见解,理悟与事修是不二的。故真正领悟的人,不会把事与理打成二段,即理而事,即事而理。因此,在参学阅读与行持的三方面,都应体现理事不二的精神。只有如此,方能契会真正见解。
  三、怎样体悟自性妙心初心行人虽已领会了禅旨,识取自心,但无始习染一时难除,故难免被境界互换而重人老路中去。因此,要以真正见解调解无始积习。在调习中,逐渐开显自性妙心的功德,从边缘到核心,层层深入;此中意境,如从烦恼一边讲,如行人不与五尘相接触时,心中清明了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欲念妄想,就是断了见惑。如正对五尘境界时,心中也没有丝毫的欲念生灭可得,则是思惑断尽的象徵。见恩惑断即是了生无,证圣位之境界。但所谓证圣位,也只是开显自性本来的清净功德而已,别无新修新证之道可得。由此可知,契会之後,仍须以无生理而起事行,所谓未开悟前,最贵见地正,既悟之後,则全重行履。後做无心工夫,古德有觉察、休歇、泯心存境、泯境存心、泯心泯境、存境存心、内外全体,内外全用,即体即用,透出体用等十种。但笔者认为,现代人根器一般者既难悟入,并依悟而行,不如以无心去念一句佛号,导入净土之行,久久纯熟,而不生法执,则自能调除妄习,深人道妙。如明代佛日契嵩禅师,悟後日诵圣号十万,即是以佛号净心的方法。
  但现代人所知障偏重,不老老实实地於悟後平贵用无心工夫,反而寻求不正确的理与法。以下录出现代人的通病,以资借鉴:
  一、由於知的了解,去检讨公案的内容。二、考虑身体的健康与长寿,去修习气脉等功法。三、生厌世的意向,只慕寂静无人处。四、以情识妄想心,於意识上勉强使现出澄澄清清的境地,以为是无念境界,并尽力把它从短时间延为长时间。也有人以为一小时的澄清无念是悟,一小时以上为证。这是把妄想暂伏错当悟境。五、以为悟後必有神通玄妙,一心寻求功能的开发。六、执著於法与心的觉受,不断地在法上作无休止的探究。如把道教、密宗等功行境与禅宗悟境作比较,形成杂乱的见解。七、过於注重於生活中的感受,不能超越自我,放下一切。八、把放逸无轨的生活,信为天真烂漫,不谨严持身,不以道德作人生的规范。 九、不亲近真正善知识,不参究祖师的真实开示。反而亲近装模作样,见神见鬼的邪师,或阅读不直指本性的,专门谈论境界、令行人著相的瞎文章。十、善与人比较,谈说自己的境界,或分别他人的意境,评判他人的禅文章等,由此深入,便成所知愚,而迷了本地风光。
  禅的正悟与正行很简单,没有那么多的罗嗦葛藤,但禅心邪悟偏行,却万万千千,以上所提示的十种,仅述其大概。总之,行人要记取「平常心是道」造句至理名言,只有平常、直心,才符合於禅的正行。
  说来说去,对於禅没有说著一个字,禅在甚么处?如何是真正见解?读者还知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佛性与修行
下一篇:如何参学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