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僧义广论
──二十四年十一年在中国佛学会镇江分会讲──
一 叙意二 佛观三 法观四 僧观五 总结
一、叙意
佛法僧,为学佛者之根本认识,也是佛法究竟圆满的说明,所有一切清净法都摄在其中。
阿底峡尊者,由印度入西藏弘法,其地位等于中国之达摩。他在西藏数十年,常说佛法僧三宝。有人问他:为甚么老是说三宝,此义虽殊胜甚深,但我们已听多了,请另说胜义!他答说:我在印度所学所行的不出三宝,我来藏也无别法可说;请问除此三宝外还有甚么佛法!在此简单问答之中实含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所讲的佛法僧义,是信仰佛教、研究佛学、修行佛法的基本。所以,凡是信仰佛教、研究佛学、修行佛法的人,是必须明白。初步学者能明此义,才不是迷信,才可修学佛法以至于究竟。所谓佛者,是能究竟觉证诸法圆满福慧的人。所谓法者,是佛自觉及觉他之法。所谓僧者,是能依佛法修行的人。此三者谓之三宝,实为佛法之根本。今讲此三宝,分三。
二、佛观
观者,观念。佛观者,即对于“佛陀所有清楚正确之观念”。佛是梵音略称,具云佛陀,汉文音译不一,如“浮图”也是佛的异音,我国古文家所谓“浮屠氏”,就是佛氏之意。经咒上又译作佛陀耶。现在英译梵音为“布达”(Buddha)。
佛之译义为觉者──就是觉悟的人,譬如有学问的人谓之学者,与中国所说的圣人差不多。但云觉者,不云觉人,此表示佛在天上人间以及超三界外的他受用报身,决不能以人间的人来限定他的范围。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简称。自觉者,有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觉他者,以方便智慧无碍辩才教人觉悟,即先觉觉后觉;二种觉行圆满,福慧两足,谓之佛陀。此为有此功德者之通称,通于三世遍于十方世界,诸佛无量。因此佛常说大地众生皆可成佛,也可说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但是遍十方通三世之佛,都要三觉圆满,福慧两足,有此功德表现事实证明,才是佛陀,不是假说的理想的。
甲、依释迦牟尼佛建立佛之根木观
现在此世界有实德表现可当佛之尊称者,是释迦牟尼。以有释迦佛,吾人才知道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以依释迦世尊建立佛之根本观念。大佛殿中央供奉的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译曰能或能仁,以其祖先能仁民爱物而得姓──其祖先初为太子,以能行仁道得民爱戴另建一国,其父知之曰“我子能仁”,故即以为族姓。其古姓为瞿昙,亦译乔达摩、憍昙弥,释迦乃从其分出之支裔。牟尼意译“寂默”,因佛常在寂定中,所谓“佛心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佛所说法皆依定慧利益人天,故尊称寂默。原名悉达多,意译“一切义成”,当时人直称其姓名即为瞿昙悉达多,尊称则为释迦牟尼。牟尼又译“文”,如经云“释迦文”佛是。
印度历史上佛应世为距今二千六百年以前,降生在中印度迦毗罗国(即今尼泊尔附近),父名净饭王。成佛地在摩竭陀国菩提场,初转法轮于波罗奈国鹿野苑,后于各处说法四十九年。由此历史上考查起来,实有此建功立德慧福圆满的佛陀,是以吾人依此建立佛之根本观。
乙、信释迦牟尼佛确得无上正遍觉,最高无上。
我们信佛,不但如常人信仰有学问道德功业的古人,原是信仰佛确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译无上,三藐为遍,三菩提即正觉。觉是不迷,拣别凡夫不觉;正觉拣别一般外道邪觉;遍正觉者拣别二乘所正觉的法未能普遍。初地以上法身菩萨可以谓之遍正觉,然尚未究竟而为有上,唯佛妙觉究竟圆满才是无上。我们信释迦牟尼佛确是最高无上,觉悟诸法事理性相,无所不觉无所不知,再没有能超过佛的了。世人不明佛义,以为另有“神”能超过于佛,其实神尚在六道之中,较之佛陀不知差得好多远呢!
丙、毗卢遮那或大日或卢舍或金刚持,皆为释迦牟尼大功德聚之别名,不得视为牟尼以外之他佛。
“毗卢遮那”是释迦的报身,近人常以五方五佛表五智,其实佛是五智都具足的;平常又以此为佛的法身,而不知法性身遍一切处无相无名。如华严经上的毗卢遮那,原是为十地菩萨现身说法之他受用身──报身。最近从西藏译出的著述则说“毗卢遮那是化身佛”。毗卢遮那意译光明遍照,故译“摩诃毗卢遮那”为大日。古或译为“卢舍那”或“吠卢遮那”,本为一音异译。有谓“毗卢”是清净法身,“舍那”是圆满报身,皆讹。
学藏密者崇“多杰羌佛”──译为金刚持,现持金刚杵以降伏一切魔怨,是依佛大雄大力具足无量方便功德而言。一切如来都有金刚身。依释迦牟尼佛表示报身之广大功德聚,故有此多名,所以不得视为牟尼以外的他佛。而世人每别为多佛,并执此为报佛说经、彼为化佛说经,殊不知一佛有三身、三身原是一佛也。丁、他世界之阿弥陀佛、药师佛,或往劫之燃灯佛等,皆由信释迦牟尼佛之说而知之者,皆与释尊平等。
现在学佛者都知道从此西去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其中有佛名“阿弥陀”,意为无量──即有无量光、无量寿、无量相好、无量不退菩萨等许多的无量义。“药师佛”在东方净琉璃世界,世人念药师佛咒能延生益寿。此二佛为他世界之现在佛,虽小乘不承认他世界的佛,而大乘则是常说的。现在科学证明有无量世界,当然现在他世界可有他佛。其在此世界往劫以前,有“燃灯佛”、“毗婆尸佛”、“尸弃佛”等。似此往劫及他世界诸佛,都是由信仰释迦牟尼所说经典而后知道的。因为释迦佛成就无上遍正觉,所以从如来大觉心中说出来的一切诸佛亦皆实有不虚。彼诸佛无不三觉已具万行已圆,皆与释迦佛平等平等。
戊、佛为积无数劫大行所圆之极果、不得与流俗所称为活佛等混同。
这是要我们知道佛不是轻易成的。依经上看起来,人要先发菩提心,渐积福德智慧资粮,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为初阿僧祇劫的菩萨。由十回向经暖、顶、忍、世第一位、入初地而至七地,谓之第二阿僧祇劫。由七地菩萨以至成佛,谓之第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即是三无数劫。经过这三大劫的长时间的修行菩萨道,方能断尽一切执障、圆成一切功德、而证成无上的大觉。成佛岂是容易的事!大行者、修菩萨所行到佛果之万行也,如普贤菩萨等。所谓成佛者,即由菩萨行修学圆满之极果。此世所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释迦佛,也是由此而成。
如今世人,见修行者稍有世俗福德禅定神通的人,常称之为“活佛”。如逊清时代称皇帝为“佛爷”、太后为“老佛爷”;又如西藏达赖等亦称“佛爷”,这不过表示尊敬他们,想像他们为诸佛应世而已。以法性而言:一切诸法本皆是佛,一切有情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故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学佛者能明教理、正观定慧,有相当功德表现,也可说是相似佛。平常所称“活佛”,大概由此而来。若严格的从实际上说,必须是经三大无数劫圆满大行,究竟极果,方可以称之曰“佛”。故佛不得与流俗所称的“活佛”,等视齐观。己、佛为出世三乘圣众中之大圣,人天犹为凡世,不得与凡世人伦圣哲混同。
佛法所谓六凡、三界、天神人仙,都是世间凡界之流;佛法三乘圣众,乃为出世之圣,佛又为出世圣中之大圣(三界内之六道谓之六凡,三界外之三乘及佛谓之四圣)。佛为超过出世三乘之圣人,在佛教内的出世三乘圣人中称大圣;则其余流行的各教主皆不过是人道或天道之圣人,犹在三界六道之内,学者慎勿以佛与其他之世间圣贤混同视之。我们所以要如此认识审察的,因为佛陀是以清净无漏的大功德聚为本质的。
庚、佛为法界诸法(宇宙万有)之遍正觉者,亦为教化一切有情令遍正觉者,不得与一神教的创造主宰及多神教的祸福于人等迷信之神混同。
佛典上之法界诸法,即宇宙万有。佛于宇宙万有诸法自觉究竟,故称遍正觉者;亦为教化一切有情令得遍正觉者。宇宙本无创造万物与自在主宰的天神,如一神教之所说;也不可如多神教所说,以佛为宇宙许多神中的一个神。平常人心理上迷信一神或多神和佛菩萨一样,那实在是大错特错。不论无神,就是有神他也不过是天道中的众生而已。我们要信佛,对于佛的观念先要弄清楚才是。
三、法观
第二讲“法观”:学佛的人,于佛法要有正确明了的观念,尤其是对于“法”要有正当明了确切的认识。古代中印度音的“达摩”,现在依英语翻为“达尔摩”(Dharma),这是法的译音。此中法观的“法”,范围很广,所有宇宙万有,事事物物形形色色一切的一切,皆名为“法”。它的定义是“任持自性,轨生他解”。无论何物,以能保持它自己独立的体性,才成为此物。譬如这个白色,在白的本身上它能保持其白的自性,且能令一切有情都了解它是白色,使他人了了分明不会错认为是其他的颜色。因白就是任持自性轨生他解的法,所以白色便令人丝亳不差的觉了其为白色。一法如是,其他一切诸法乃至虚空,亦各各皆保持自性而能轨生他解;小至一花一草一微尘,大至法界亦皆如此。
万法差别各各不同的自性都是由因缘所成,在相对的关系上成立:此物之成立,必依托其他(彼彼)众缘相合而成。一物如是,物物如是,一切宇宙万法各各皆有互相为缘的关系。各各皆有彼此的差别而不能混同。并且各各皆由任持自性而使他人生起确定的认识,也就是宇宙万法各各皆有任特自性轨生他解的意义。而且法界诸法,无处不遍无所不包,再没有那一样能出乎法范围以外。一般人常说佛法无边,就是显佛法的“法”字范围是最宽最广无有边际的。但就属于佛的法讲起来,大别有二:
一、证法:佛先从自觉的根本智亲证二空所显的真如妙性、而无能所的差别,依此并起后得智证知一切理事因果的差别,起大悲心普度一切众生。一切智智在每一刹那间无不普遍了知一切诸法真实性相,这就是佛智所证知的证法。
二、教法:成佛后所说的法为教法。佛居纯净土由平等性智示现微妙功德他受用身,为住十地的诸大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普令受用大乘法乐;以至为二乘六道有情示现化身说法(对人现人身、对天现天身、对畜生现畜生身、一切总是随类应化普度群机);对九法界的一切众生皆教化令向佛道。所说诸法,皆无所不遍,又无所不包。然佛以王子身降生人间,说法的主要点亦在人类,故留遗的教法在人间集成现在的大藏经典──三藏十二分的圣典──为法宝。此证法教法亦可以分做“教、理、行、果”的四种差别。“教法”的教典中,即包含理法;从理起行乃可以“证”到诸法实相,所以“证法”亦包含行法,果法。三乘圣人所证的虽同是证法,但没有佛证得的圆满究竟而已。从证教二法分析成教、理、行、果四法:教法就是依佛说教化众生的法;因有教化的原故,所以众生能了解佛所教的理,再依理来实行实修;可以得证所期望的果。大概就佛依自证而施教,曰证法和教法;依有情闻教解理修行证果,曰教、理、行、果。此两类皆可普遍包括一切诸法。“法”的意义,归纳概括起来就是这样的。
甲、一切经律,皆源本佛所宣说之声教,由佛徒历次结集而成者。
在三藏中不能收摄的典籍,可称为杂藏。西藏文于教典分经律论为“甘珠尔”、“敦珠尔”,这样分析颇有意义,因经律原为佛说,论是由佛灭度后许多弟子依据经律所作而成的。所以今亦先从一切经律来说。经是由佛在世时,说法教化一切众生所施设的,由弟子结集起来成为经。原名“修多罗”,此云契经,上符诸佛理,下应众生机。律是佛在世时,依弟子应有的行为订共守的戒条,也是弟子依之作修行轨范的法规。佛在世时,弟子们在行为上大多是很正当的,但因有些弟子发生了不正当的行为,随所犯的那一种过,佛就随时制之以为律,从此以后再不许犯,于是就制成共守的戒律,经佛制定后,弟子总要一致遵行不得稍有违犯,这就是戒律,嗣后如有同类事情发生,就照律处理。在每一条戒律,叙述其许多层次的缘起变增,所以除读诵的戒本以外更有广律,成为庞大的律藏。
佛在世说一切教法的时候,是没有文字的;教导一切人天大众,都是以声音为体──宣说出来,这就是声教。今人看经律论藏时、可以无声的色法──文字──为体。可是佛在世的时候,是一切皆以声教;戒律也是依佛声的教诫。经是由佛亲口说出以后,再由弟子在佛灭度后会诵,经大众一致证明认为丝毫不错,就录成为经。经律有多数次的结集;最初是由佛灭后不久,经大迦叶等在七叶窟中结集而成;其时在七叶窟外,亦更有富楼那众结集起来的。至佛灭一百年后,当时有少数弟子不遵律行,有大多数的弟子出来否认,遂有二次结集。如是二次三次至第四次才整理完成为大小乘各藏经律。现今这许多经律,并非一两次结集成功的。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藏经的编成历代不同,唐、宋、明、清各有目录可考。中国及西藏各处,皆有大藏经的篡集。
乙、佛徒结集佛说,初亦口颂相传;用文字写成书本则时先后不一,以佛徒时代不同,故小乘与大乘之经律亦写成先后有殊。
佛在世的时候,是由口诵相传。佛灭后,弟子会诵结集仿佛与现在开会相同。当时是以大迦叶为主席,设高座为座,推阿难陀尊者诵经,优婆离尊者诵戒,依佛所说的朗诵出来,经五百圣弟子的大众证明不错,认为刊定之说。不必就用文字录成经本或戒本,或仍是流传口诵而已。
复次,佛在世的时候,已有文字的经律流传,如律载佛在世时,某长者及甘尔夫人夜中燃灯诵经事。又每逢十五、三十日布萨诵律,当时常有记录成本的。故早之则佛在世时就有录成的经律,迟之则佛后数百年或仍由口诵相传。因时代先后不同的关系,所以录成的文字亦不相同。各时代主持教团,宏扬佛教的人材不同,所以各时代盛行出来的经法也就有异。先是依迦叶、阿难这一部分的人宏扬出来的,所以就为小乘经律。后从上座部分出大众部来,到五六百年间有马鸣、龙树菩萨出来主持宏扬的是大乘佛法,大乘法宝也就流布于世。因时间先后的不同,加以弟子根机又有大小的差别,甚至小乘又有二十部的差别,所以经律流传有异。但归纳起来,要知皆出于佛之声教。
丙、信超人天之圣人必有非常之胜事,故经律所言不思议事皆应确信为实事,不得以凡识疑议之。
通常人都以佛教混杂在鬼神中和种种邪见外道等同类而论,这全是盲从误解,不了解佛学人的乱说。寻常社会人士认为最高的哲学、科学:总是以人们眼所见到的、耳所闻到的──以五官所感触到的,或意识依以思想及推论到的,以及古时传说下来的,凡此都是以人的思想知识为标准。现在科学进步,虽知有日球月球与虚空中很多的星球,但还全是以有漏五识与第六意识研究推测起来的。而佛法那就大大不同,相去很远了。一切经典全是佛由证智普遍觉悟证到的诸法实相,为觉悟众生亲宣出来,是从无漏圣智亲证的境界流出。声闻但证生空无我,法执犹在;菩萨是双证我法二空,但仍未究竟;直到究竟圆满佛果位上的时候,才能证到佛佛道同的圆满真理。在小乘圣人所证的偏空涅槃,就已非人们的思想所能及到,亦已有非常人所能为的一切胜事,何况超过三乘圣众究竟圆满的佛果!当然佛是更可有非常的胜事,为常人意识不到的。故于一切大乘经律中所言的超人天胜事,及超三乘圣人的不思议事,皆要确确切切信为实有的事理,更不得以凡情来推测和疑惑。这是吾人对于佛法第一要具有的正确观念。丁、诸论及撰述语录皆贤圣佛徒修证有得、宗依佛说而阐扬诠释者,故今亦可凭佛说亲证而研究抉择之。
经律二种是由佛亲口所宣说出来的,而论大都是由二乘或大乘贤圣位中的佛子修有心得而发表出来的。论有二种:一、宗论,如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就是依佛所说的经律大意编述阐扬。二、释论、如十地经论、大智度论等,皆是关于佛教经典注释的杰作。显真破似,全靠宗论;释论来树立教理,显明经义。至中国历代撰述或语录,亦皆依多闻熏习进而精进持戒降伏烦恼的人如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贤圣者,以及三乘圣位中的圣者,为悟他而著述。故今之学者,亦可依佛所说的经律或内心的修证去研究抉择,使人显明而易解。戊、大乘诸宗之各标其胜,在集中其理解于一念而起观行;建宗趣行或殊,真本觉果无二。
佛灭后一两百年间,印度的小乘共分二十部之多,学说纷纷不一,现姑不论。单就现在中国通行的大乘各宗而言,在大乘诸宗各各皆分门别户,标树一宗特殊的胜义。唯识宗是将宇宙万法总摄归纳为唯识所变。天台宗归纳起来修一心三观。净土宗是以念佛求生西方,上中下根皆可往生,就是造五逆十恶的人命终十念成就,亦可往生;众生根机善恶差别,而往生见佛闻法开悟时间亦有长短不同。总之,都可以莲花化生,入不退地。无论那一宗,都有最殊胜的宗致,才能成立一宗。各宗所修的路途不同,但所趣向目的无非是唯一佛果,亦皆以真如实相为本,这就是殊途同归。所以无论修学那一宗,都有莫大的利益,不得专赞此而谤斥彼宗,应当不相障碍。各宗各阐扬其特殊的胜义,同时并了知真本觉果之无二无别。倘使能悟平等性发大悲心而修证,不管走那一条路,总可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都是没有差别,平等平等。所以中国佛教有大乘八宗者,亦是历代菩萨祖师依佛开的方便法门而施设。众生喜欢那一宗法门就随意择取修行,各各皆可起殊胜的观行,证无二的真理及成无上的佛果。己,菩萨藏法与声闻藏法,境行果皆别,然声闻境行果亦为菩萨所含摄。
菩萨乘与声闻乘是各有经典的,唯独觉乘无有经典,附属于声闻乘。大乘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普度一切众生证人法二无我,修行六度万行,以成佛为究竟目的。
小乘单证人空,成阿罗汉果为究竟位。然小乘所修行的人无我智,亦为菩萨乘中的一部分。境行果虽是差别不同,但修学菩萨大心的人,应尽量容纳不加诽谤。庚、佛之教法、发源于佛及圣众之无漏智果、故不得视同其余出于有漏凡识之教学,但于余教学皆可或破或摄以助显无上义。
佛及大菩萨圣众从无漏智中流出来的圣教量,不得以我们有漏凡夫的浅知浅见来测度。──如世间上认为最高的学识就是科学哲学,而这些学说如去其封执亦可收摄为佛学中一部份的学理。──我们以有漏的凡识不能证知无漏的妙理,故不能就说没有这种无上深奥的妙理。但亦可以拿科学或哲学来证明助显佛学的真理。我们研究佛法稍微透彻的,随时随地就要拿来修行学习,以期悟证佛法真理获得无上妙觉的佛果。
四、僧观
前已讲明佛法两观,今讲僧观。“僧”就是“众”的意思,音译为僧伽,亦译桑伽耶,简称曰僧。中国以三人为众,而佛律须四人以上方可名僧,中国常人的习惯上称一个出家人为僧,或者以僧为姓,如称僧某某,不很确当;但称出家人为“僧人”也是可以的,言其是僧众之中的一个人,如军人是军队中的某人。佛教出冢徒众成为有组织有规律有系统的团体,乃可名僧,实在就是佛教的教团的意思。故此所云“众”并非寻常所说的众,这“众”是要具有事理和合之义的:第一、出家的僧众于事行上须具六和合,才能共住集成僧众的团体。何谓事行上的六和合?(一)身和共住──对诸佛菩萨要共同礼拜修行,以身作则,同作佛事。(二)口和无诤──同信佛赞法及歌咏三宝,与同住大众共学佛法,不相诤吵。(三)意和同悦──同一信心追求佛法的真理,发一共同生活的欢喜心。(四)戒和同持──同修持一切戒法,期达佛果。(五)见和同解──对一切法宝共同解说,使大众都能尽知。(六)利和同均──有财物等利、须共同平均受用。具此六和义,方得成为依佛法修行的僧团、这是在事行上的六种和合。第二、理和,是同证生法二空择灭无为的真理。如是乃为事理清净的和合众。对于僧先要有这些正确的观念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