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四大菩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爱心),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大都有单独供奉的殿堂。
  地藏菩萨,“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大地能承载万物,含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是现代人所共知的事实,用来形容我们的心地也含藏无量宝藏,要以孝道来挖掘。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为我们介绍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接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世尊圆寂之后、弥勒菩萨成道之前,在这一段没有佛教化的时代,用孝道代替佛教化众生。并介绍菩萨在无量劫前为婆罗门女、光目女时,为了救度生前造诸恶业而堕入恶道的母亲,而发大誓愿,后人总结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当然是实有其处,但是在这个地方,它也是表法,表世间最苦之处,所以凡是至极苦难的时间与处所,都是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场所。因此地狱当然是他救度众生的场所,因为这里最苦。但并不仅限于地狱,所有有苦难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萨的身影。比如世间的种种天灾人祸,人们常常形容为人间炼狱,当此之时,所有来帮助这些受难者人们,不都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吗?
  我们常见的地藏菩萨的形像有多种,一般广为流传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形的)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执锡杖,或坐或立于莲花上。唐朝新罗国王族出身的僧人金乔觉,在玄宗时泛舟渡海来到中国,经过安徽池阳时,见九华山峰峦起伏,林木蓊郁,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得到当时山主闵公的护持。闵公之子又跟随他出家,法名道明; 后来闵公又礼其子道明和尚为师而出家。数十年后,金乔觉以九十九高龄示寂,肉身不坏,全身入塔。因为他生前笃行地藏菩萨的行愿,所以后人便把他当做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来尊敬。现在九华山地藏菩萨的肉身宝殿,就是当年金乔觉的修道处。后人为纪念闵公护法之功与道明和尚传法之德,于是就把他们塑成一僧一俗作为地藏菩萨的协侍。
  佛法是师道,但师道是建立在的孝道基础上,否则佛法也无以成立。所以《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三福,三福中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法的基础。地藏菩萨所教导我们的就是孝养父母,孝养父母不但是衣食的供养,还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要让父母身安、心悦、志趣超迈(佛道),这才是世出世间之大孝。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伦常义务,推而广之,对子女要慈爱,对兄长要恭敬,对弟妹要友爱,对朋友要讲信义,这是把孝道落实到不同的对象上,正是孟夫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说的更究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所以“孝名为戒”,对一切众生没有孝顺奉养之心,就是犯戒。所以把地藏菩萨的孝道提升,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观世音菩萨,是华人社会中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一位菩萨,真可谓是妇孺皆知,人皆欢喜。套一句俗话来说,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佛教,有佛教的地方没有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唐朝时候,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而简称观音菩萨,相沿成习,所以世人多称观音菩萨。
  因为菩萨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众生苦,时刻不忘为众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乐,经上说“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众生多苦,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苦交煎,正希求一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辅助与指导,而菩萨普运智悲,“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亿化阎浮”,真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菩萨以其平等普遍广博的爱心,赢得了“户户观世音”的拥戴与尊敬。
  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中,以耳根圆通,而被文殊菩萨拣选为二十五圆通中第一圆通,因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观世音菩萨是他所参访的第二十位善知识,善财到补怛洛迦山菩萨住处,菩萨为他解说“大悲行法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叙述菩萨观世音众生种种苦难,随时随处,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予以救济。凡是遇到危难的人,称念菩萨的名号,他会实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以上三部大经中专门叙述观世音菩萨的篇章,夏莲居老居士把它合编在一起,名之为《观音三经》,这是我们了解观世音菩萨的经典依据。
  菩萨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应化无方,众多的感应的事迹,是历代艺术家创作的素材,尤其是画家描绘的对象,因此在佛菩萨形像之中,是以观世音菩萨的造形最为丰富繁多。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突出的是慈悲心重,而社会也呼唤真实爱心,所以他得到最为普遍的热诚。唐朝以后,观世音菩萨多被塑画成女性形像,以此来表现他的慈悲。我们知道母亲是婴儿的依靠,是游子温暖的避风港湾,游子思乡那是对母爱的依恋与呼唤,因此古德希望用母性的大爱来表达菩萨对一切众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不可以把观世音菩萨当作是女性菩萨,要知道这是慈爱的象征。在很多观世音菩萨的感应故事里,菩萨也大多以女身示现,这是众生对无私之爱祈求的感应,也是菩萨形像多是女像的原因。
  中国民间根据《华严经》“五十三参”中善财童子到补怛洛迦山观世音菩萨住处参访他的说法,结合他在浙江定海县东舟山群岛的感应事迹,便认定这里就是菩萨在中国的住处,名之为普陀山。沿袭下来,这里便成了信众朝拜观世音菩萨的圣地。根据同样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观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财童子,与《法华经》中的龙女,共同做为观世音菩萨的左右协侍。现在我们最常见到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千手代表神通,千眼代表智慧,表示菩萨眼到手到,有能力随时随处应众生之所感而前往救助。
  世间人歌颂母爱是伟大而无私的爱,是付出不求回报的爱,但这种爱心只限于自己的儿女,是以深厚感情为基础的爱。正是如此,世间常有因爱成害的非爱之爱--溺爱,所以爱需要理智。菩萨的慈悲,是真诚理性的爱心,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没有丝毫的企图,等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儿女,以爱心呵护之,以智慧调教之。所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要以文殊菩萨的智慧为先导,以免蹈溺爱之覆辙。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经常出现在般若系的经典之中,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经典中常说菩萨是七佛之师,是诸佛之母,这是说般若智慧是诸佛的老师与母亲,众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果,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现世间。但是般若智慧无形无像,不可触摸,很难用言语表达,真可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得已而用文殊做代表,给中下凡夫一个形像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是佛道之必须。如果因此而执定有一位菩萨文殊是佛师佛母,不解经典言外之义,只让诸佛徒叹奈何,正中孟子所讥:尽信书不如无书矣!
  经中有说东方清凉山是菩萨行道化众的道场,中国的信众便以山西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久而久之,这里便为信众们朝拜文殊菩萨的圣地。我们常见的文殊菩萨造像,是座跨青狮,手持如意(或宝剑、莲华等),头戴天冠身披璎珞衣着飘逸雍容华贵柔和雅静的天人像。狮子是兽中之王,有“狮子一吼,百兽胆裂”之说,因此经中常常把佛陀说法比喻为狮子吼,形容佛的法音对众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把它作为文殊菩萨的座骑,则是表菩萨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烦恼;更进一步,则是形容(诸佛的)般若胜智,胜过一切菩萨之分证、声闻缘觉之偏证、一切凡夫之不证。如意的头是弯回来的,表示回头方能如意,所以叫“回首如意。”
  文殊菩萨的智慧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佛门有句话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而又说“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会因为同样的慈悲与方便而有不同的结果呢?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智慧,有智慧为先导的慈悲与方便,能长养菩提,接引众生;没有智慧的慈悲与方便,是非仁之仁,只能滋生烦恼,让自己愈趋下流。经里说菩萨的六波罗蜜,是“般若为眼,五度为盲”,所以布施等五度以般若为导,便是波罗蜜--圆满功德,否则便很难不沦为出下流的方便。
  地藏菩萨的孝敬,观世音菩萨的慈悲,都要有文殊菩萨的智慧作为指导,否则沦为愚孝与溺爱,难免祸害及身!有普度一切的愿心与悲心,可以说是有了心理上的调适与准备;又有智慧的抉择,是有了理论上的指导,就更要进一步的提升到普贤菩萨的大行--实践上,成佛之道就圆满了。
  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普贤菩萨,菩萨给他说十种广大的行愿,善财童子因此而圆满成佛,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是普遍而广大的修学原则,是佛法中一切行门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萨成佛的必修课程,因此有说道“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一切众生依此行愿而圆成佛道,一切诸佛依此行愿而教化众生,因此在因地的菩萨称为位前普贤,位后普贤是倒驾慈航诸佛的称呼。由此可知,普贤菩萨是代表普遍而广大的修行方法,人人依之而行都是普贤菩萨,因此不能执定他只是一尊菩萨而已!
  中国的信众根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所说: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贤菩萨游处其中,便认定座落在中国西南四川省境内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我们常见的普贤菩萨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披彩衣,手持莲花,华上置经,面如满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象的特征是力大而稳重,所以常用来形容菩萨的修行勇猛而稳健,不急不躁,徐徐疾进。像是白色,表心地清净;表菩萨以六度含摄万行,牙尖破障,不为一切障。他和文殊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菩萨,与毗卢遮那佛,同称为华严三圣。
  在华严会上,特别强调行门的重要性,尤其是到了“入法界品”,以很长的篇幅记载善财童子与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表演。四十《华严》就是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而且是它的完整版本,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是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由此可见普贤行愿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普贤菩萨的地位之崇高,所以有所谓“普贤是长子,文殊为庶男。”。“行”就是落实,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到日用平常中。普贤行愿是行门的总纲领,总结为我们常常读诵的“礼敬诸佛”等十大愿王。教导我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心存恭敬,称扬赞叹世间一切善人善事,没有分别地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供养众生,时时处处深刻反省、修正自己的心念与行为,对于好人好事以满心的欢喜乐观其成,礼请有德行、有学问的人长时间地传播有益于社会大众的教学,并且把所做的点滴功德都回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愿同一切众生同成无上菩提、圆满究竟觉道,而且要求如是存心、如是行持,要尽未来际无有疲厌。
  佛法修学分成信、解、行、证四个层次,行是把所信、所解落实在自己的心行上,而后才能证实所信所解,否则正如清凉国师所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中国古人说“先行其言”,没说之前先做到,而后说了人才相信。又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由此可知,行(落实)对于我们多么重要,这正是普贤菩萨所代表的,这也是他在佛法当中地位崇高的原因。
  地藏菩萨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观世音菩萨的仁慈博爱、关怀一切,文殊菩萨的甚深般若、广大智慧,要得到普贤菩萨的大行--踏踏实实的做到,才算是真实的孝慈与智慧。所以四大菩萨即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也是佛陀教育的全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