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说“和光接物”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来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惠能禅法的确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使禅宗一脉别开生面。他海纳百川,吸收融摄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在般若非有非无的空的基础上构筑起来,融会发展了涅槃佛性学说与般若性空理论,其禅学理论表现为一种“不道之道”,落实于禅定实践中,则表现为一种任运自在的“无修之修”。
  宗宝本《六祖坛经·忏悔品第六》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这段话文字虽然不长,但其思想底蕴却丰富而又深厚,尤其是其中的“和光接物“,乍一看,简简单单,平平常常,但只要认真寻思一下,就会发现并不如此,它实际上有着很多的内容,有着很厚的意蕴。
  一
  佛法内容博大精深,总的来说,包括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在这二者之中,以出世间法为究竟。作为一名佛教徒,除了拥有出世间的宗教修行生活以外,还理所当然地拥有世间的日常人伦生活。在生活的条件上,在生活的环境上,与世人相比,佛教徒没有什么两样,但佛教徒就是佛教徒,必须在平时的饮食起居中,表现出佛教徒的魅力与情操,表现出佛教徒的气质与旨趣。
  和光接物,也许能告诉我们一点什么。
  诸法实相与人生的本来面目,超越语言,超越文字,说它是“有”或者是“无”,都是一种方便表达,都是一种门庭施设。所以,在涉及此方面问题时,佛法中多用遮诠而不用表诠,多用否定而不用肯定。对和光接物,一以待之,或许更能让人明白什么是和光接物。
  和光接物,不是一团和气。
  岁月如水,会消融人的个性与脾气,岁月如刀,会砍掉人的锋芒与棱角,使人变得和气,和蔼,和睦,使人变得成熟,稳重,练达。和气生财,被许多人视为生活至宝,奉为金科玉律。但是,一团和气错就错在混淆是非,错就错在指鹿为马。思想的成熟不能以抛掉原则为代价,性格的完善也不能以离却尺度为垫脚石。作为佛教徒,要保持自己的出世品格,该和气的时候要和气,但不该和气的时候坚决不能和气。
  和光接物,不是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语见《老子》第四章,意指一种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虽然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但和光同尘,置身事外,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永远处于支配地位,这不是一个佛教徒应有的态度。当然,我们不能争强好胜,但我们也不能消极被动,而是该主动时要主动,该争取时要争取。长期以来,世人形成的印象——佛教徒就是失败之徒,佛教徒的人生就是灰色的人生,应该从我们手中开始改变。
  和光接物,也不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儒家待人接物的标准。应该承认,和而不同,既跻身人群,又孑然独立,既热情参与,又冷眼旁观,集中体现了几千年来老百姓的人生经验与生活心得,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但是,作为一名佛教徒,不应该以此为足,因为,和而不同,还缺少一种放下,一种自在,还缺少一种“识自本心”的超越,一种“真性不易”的超然。
  二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作为佛教徒,在家也好,出家也好,都要讲修行,都要有修行。诵经拜忏是一种修行,参禅打坐是一种修行,但这些,不是《坛经》的宗旨所在,不是《坛经》的中心之旨。六祖惠能所要说的,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是无我无人,是和光接物。
  也许,换一种表达方式,更容易理解。和光接物,其实就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
  无念,不是没有念。没有念,停止一切思维活动,如同枯树一棵,死水一潭,其实就是死亡。无念,是没有邪念,没有邪见邪思。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邪思与邪念,并不具足我们平时所使用的含义,而是指对物不起心,对境不生念。无念,是去掉邪念,具足正念,是以真如自性之念观照自身,出入尘劳而无牵无挂,进退俗务而自由自在。无念,不是着意去除自然之念,不是抑制自发的意识活动,而是不依境起,不随法生,强调真如佛性的自然发挥或心灵的直接感受。
  “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
  佛法是缘起法,万事万物都是由因而起,由缘而成,本身没有自性可言,没有实相可说。所谓美丑之相,好坏之相,真假之相,其实都是众生的普遍执著而造成的。无相,就是不要执著任何差异之相,对立之相,分别之相,就是立于世间,成天处于声色之中,却又在声色之外。
  “无住者,人之本性。”
  无住,其实是人的本性,无论是世俗本性,还是真如佛性。人,本来无住,但却有住,是因为无明,是因为执著,是因为贪婪。如果有住,就会有系缚,就会有拘束,就会有羁绊。如果无住,就会无眷念,就会无牵扯,就会无挂碍。所以,我们要离别有住,走进无住。
  无念,无相,无住,三者的关系是三而一,一而三。对于这点,大家都没有疑虑。但是,有的人认为,三者之中,无念是统帅,而有的人却认为,三者之中,无住是督导。依我看来,三者没有轻重之分,没有大小之别,三者中的任何一者都可以统摄其它二者。无念,可以通达无相,无住;无相,也可以通达无念,无住;同样的,无住,自然也可以通达无念,无住。
  能作到无念,无相,无住,就能作到和光接物;能作到和光接物,就能作到无念,无相,无住。所以说,和光接物,就是无念,无相,无住。
  和光接物,不仅仅是一种指导修行的方法与法门,还是一种理想的修行境界。在生活中,在修行中,力求和光接物,最终就能实现和光接物。返过来,证悟和光接物之后,从体起用,从无上智慧化出无量方便,弘济四生,广被三有,就能让别人也感受你的和光接物。
  三
  顿悟,还是渐悟,这是南宗禅与北宗禅的分水岭。
  “迷来经累劫,悟即刹那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翻开《坛经》,字里行间,关于顿悟的提法很多。顿悟,虽非惠能首创,但毫无疑问,惠能的禅法是顿教,是顿法,是顿悟法门。
  和光接物,就是惠能禅法的顿悟。
  所谓顿悟,是指对佛理当下理解,当下体认,当下领悟,如桶底子脱,无须长期修习。顿悟不假修习,融修于悟之中,顿悟顿修,顿修顿悟。一个人顿悟,就可当下直了本性。顿悟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顿悟不需要阶次,不需要过程。和光接物,圆融之处,殊胜之处,正在于此。生活之中,修行之中,不能和光接物,就会留下形迹,就会落入窠臼。
  顿悟,是“心空不碍白云飞”。
  和光接物,是“月下披云笑一声”。
  和光接物,融身于山,看山是山,融身于水,看水是水。
  总之,和光接物包含的意义很多,我们既可以把它运用于日常世俗生活之中,也可以把它运用于日常当下的修行生活之中。
  这样,心即佛,人心即佛心,人成即佛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布施之道
下一篇:浅谈“一心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