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麦积崖的晨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常 青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甘肃省天水市的东南方﹐距天水市约45公里的地方﹐是秦岭山脉的西端。在这青松参天﹑山涧溪流喷翠﹑林中鸟语莺啼的小陇山中﹐有一座奇峰恰似从平地拔起﹐峰的顶部还耸立着一座佛塔。这座山峰的形象很特别﹐它的顶部略呈圆锥形﹐向下逐渐缩小﹐很像农村里收割后堆积的麦秸﹐所以当地的人很早就把它称为麦积山﹙或麦积崖﹚。它的周围山石壁立﹐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座奇特山峰东两面的崖峭壁间[图一]。
  根据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等历史文献的记载﹐麦积山石窟创建于后秦国的第二代君主姚兴统治时期﹐它名义上的主持者很可能就是姚兴本人﹐以后就成为了天水一带的胜境。那么它开创的时间﹐就应该在公元396年后秦占领秦州﹙今天水﹚以后﹐公元416年春姚兴死前。姚兴的弟弟姚嵩也是个热忱的佛教徒﹐他曾多次通过书信与姚兴探讨佛教的理论﹐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姚兴就去向来自龟兹的高僧鸠摩罗什请教。不仅如此﹐姚兴还把已故皇后遗留下来的佛珠﹑佛像赐给了姚嵩。姚嵩立即上表谢恩﹐并且称赞姚兴亲自经营的造立佛像的伟大业绩。而姚嵩当时的职位﹐正是麦积山所在地秦州的刺史﹐因此﹐姚嵩应该是创建麦积山石窟的积极支持者。
  公元417年﹐即姚兴死后的第二年﹐后秦国被南方东晋王朝的刘裕带兵消灭了﹐割据今兰州﹑临夏一带的西秦国占领了秦州地区。当时着名的禅僧玄高就在这时来麦积山隐居﹐跟随他在山中学习禅法的有100多人。这时正是关中长安一带兵荒马乱的年代﹐长安的昙弘和其他一些后秦高僧早已来到此地避难。他们与新近到达的玄高共同探讨佛教问题﹐推动了麦积山佛事活动的蓬勃发展。
  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可以明确归属到后秦时代的石窟﹐有的学者认为﹐麦积山东崖与西崖之间﹐有一大片表面已经崩落的岩体﹐居于整座山中最醒目的位置﹐后秦的石窟可能以前就开凿在这里﹐但早已被大自然破环了。也有的学者认为﹐现存的个别洞窟就是利用后秦的石窟重新改造成的。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不过﹐现存年代明确的最早石窟﹐则属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北魏王朝。
  麦积崖现存洞窟和佛龛共有194所﹐主要是北魏﹑西魏﹑北周﹑隋代的艺术﹐唐代以后﹐在这里还进行了很多重新妆修和改塑的活动。窟龛里的佛教塑像主要是敷彩的泥塑﹐而只有少量的石雕作品﹐总计约有7000余尊﹐是中国保存泥塑造像数量较多的石窟之一。此外﹐在石窟内还保存了1000多平方米的壁画﹐也是极为珍贵的佛教美术作品。
  在麦积山现存最早的一批洞窟中﹐第75和78窟是形制相似的一组双窟﹐其中第78窟的平面为横长方形﹑平顶﹐在正壁和左右壁的下部有倒凹字形的高佛坛﹐坛上分别贴壁塑制了一尊造型古朴﹑身躯雄健的坐佛像[图二]。正壁主佛的两侧各有一尊胁侍立菩萨﹐正壁两侧的上方圆拱形小龛内分别塑了一尊交脚菩萨和思维菩萨像﹐它们的身旁又各有二胁侍菩萨像。1965年﹐文物工作者曾经在第78窟坛座的侧壁剥离出了最底层的壁画﹐是一列身穿北魏鲜卑族胡服的男供养人画像﹐画像的旁边各有一方榜题﹐上面书写着供养人的籍贯和姓名。其中一方榜题中有“仇池镇”的字样。这个仇池镇是北魏政权于公元446年建置的﹐地点在今天甘肃省西和县的西南﹐到了公元496年﹐又将它改为“梁州”。因此第78窟就有可能是在公元446—496年间开凿出来的。还有第70和165等窟﹐窟内的塑像题材也是三佛﹑思维菩萨等﹐它们的时代和第78窟是基本相同的。
  第115窟内保存了一则“大代景明三年﹙公元502年﹚九月十五日”施主张元伯的长篇发愿文﹐这是麦积山石窟群中现存最早的一条造窟纪年题记。第115窟是一所小型的平面方形的平顶洞窟﹐在正壁的方形高座上塑了一尊坐佛像﹐两侧是胁侍立菩萨像[图三]﹐那则发愿文就是用墨书写在佛座的前面。大代是北魏王朝的另一种称谓﹐景明是北魏宣武帝的年号﹐第115窟的规模虽然不怎么醒目﹐但它却是文物工作者用来判定北魏洞窟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准。与第115窟同属于北魏晚期的洞窟还有一些其他的形制﹐有的是平面方形的平顶窟﹐在侧壁上都开了一个大龛﹐在窟内四壁的上方还加凿了小型的列龛﹔有的洞窟平面呈马蹄形﹐顶部则是穹窿形﹔还有顶部呈套斗形藻井的洞窟和形制特殊的大窟等。这些洞窟里的塑像题材除了以前的三佛外﹐还出现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者再加二力士的新组合形式﹐以及七佛﹑十大弟子等。
  石窟内的壁画题材则有佛本生故事﹑飞天和用于装饰性的莲花等图案。在麦积山这些北魏晚期开凿的洞窟中﹐不论是塑像﹐还是壁画﹐其中的人物都具有体型修长﹑面容清秀削瘦的特点﹐它们体现的是当时风靡全国的“秀骨清象”式造型艺术﹐这种艺术是南朝士大夫们的精神面貌在佛教世界里的反映。这是因为信佛的人离不开现实社会﹐而创作佛教艺术形象的匠师们同样也会受到社会上流行的审美情趣的影响。长相清秀﹑身体瘦弱﹐就是当时的北魏和南朝社会上所共同推崇的美的形象。
  根据《北史·后妃列传》的记载﹐在公元538年﹐由于西魏国不断地遭受来自北方柔然民族的侵扰﹐为了缓解这种民族矛盾﹐西魏文帝元宝炬不得已废掉了自己的皇后乙弗氏﹐而迎娶柔然公主郁久闾氏为皇后。乙弗氏便离开了长安宫室﹐来麦积山出家﹐她死后﹐就是在麦积崖上开了一所洞窟来安葬的。当时随同乙弗氏来到麦积山的几十名侍婢﹐也都在这里出了家。这些历史记载反映了西魏时期麦积山佛教活动一定是盛况空前的﹐因为当时这里已经成为西魏皇室高度重视的佛教圣地了。麦积山的西魏洞窟除了继续发展北魏晚期流行的那些形制以外﹐在窟外崖阁的制作上越来越模仿汉民族传统的木构建筑形式。它们一般是在窟外雕出八角形列柱﹐柱上雕出仿木构建筑的屋脊﹑瓦和斗拱等﹐列柱以内是前廊﹐在廊的后部再开凿出洞窟﹐来供奉三佛等题材的塑像。第127窟中出现了中国石窟现存最早的经变壁画——《西方净土变》﹐画中以气势宏伟的建筑和众多的佛教人物组成了佛教净土世界的美妙景象。第127窟后龛中还有一尊石雕佛像﹐在佛像的背光上雕刻了十二位伎乐飞天﹐每一位飞天都抱持着一种乐器﹐姿态柔媚地飞动着﹐绕成了一个大圆环[图四]﹔中间的佛像正在举掌端坐﹐透露出慈祥和悦的神情。有的洞窟还在塑像的组合中新增加了站立于佛两侧的童男和童女像﹐这类造型写实的现实中的人物﹐给佛教的洞窟带来了一些世俗的气氛。有的洞窟还根据《维摩诘经》中的内容﹐在侧壁分别塑出了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用来表现他们正在对坐着互相问答佛法。
  北周时期的麦积山﹐涌现出了一组规模宏伟的大型洞窟﹕位于东崖最高处的第4窟﹐俗称上七佛阁或散花楼﹐下距地面约有50米﹐是由北周的秦州大都督李允信出资营造的[图五]。它的前面是八柱七间的殿堂式崖阁﹐列柱以内是高大的前廊﹐前廊后部并列凿出了七所方形大窟﹐窟内都安置着佛﹑菩萨等众多的彩塑像﹔第9窟俗称中七佛阁﹐是一组并列开出的七所大佛龛﹔第3窟俗称千佛廊﹐是依着山崖雕出的六列千佛像﹐像前是人字披顶的长廊。这些极为壮观的窟龛造像﹐说明了北周时期的麦积山佛教活动仍然保持着兴旺的景象。除大型石窟外﹐北周在这里还开凿了一批中小型洞窟﹐它们的平面一般是方形的。顶部呈●形﹐在窟内的四角雕出石柱﹐四壁的顶端还雕出横梁窟顶﹐四个坡面的相交处还有斜梁﹐这些仿木构的梁柱相互连接﹐就组成了窟内象征性的梁架结构﹐起到了一定的装饰效果。北周石窟中的造像题材是以七佛为主﹐在最主要的佛像旁再配置弟子和菩萨像。这些佛教人物的面相都有低平的肉髻﹐颈短肩宽﹐塑造出了健康丰腴的身躯﹐但一般不显示身段﹐代表了北周典型的佛教人物造型。第4窟在七个列像窟的顶部上方﹐有一组薄肉塑飞天形象﹐展示了麦积山北周佛教艺术界的高超技艺[图六]。
  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麦积山的僧人按照皇帝的命令修建了一座佛舍利塔﹐也制作了一些新窟龛与造像。隋代麦积山的洞窟形制大多是方形平面﹑四面坡式的窟顶﹐有的是马蹄形平面﹑穹窿形的窟顶。俗称为牛儿堂的第5窟﹐在前廊的后部开出了一大窟和二大龛﹐窟前的天王脚下踏着一只神牛﹐形象特别温驯可爱﹐是佛教雕塑中难得的佳作[图七],[图八]。第13和98号的主尊高达10米以上﹐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摩崖造像[图九]。在麦积山石窟中﹐还保存了很多唐代以后补做的塑像。也正是由于这里保存着北朝及其以后的珍贵稀有的彩塑作品﹐才使麦积山确立了它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